罗明都法国的地址怎么写文字怎么写?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的影片评价_百度知道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的影片评价
我有更好的答案
在生活中我是个比较落后而懒散的人,比如说看电影。每次看到让我共鸣且感动的地方总想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因为我喜欢把内心世界的思想铺于纸上。当然看电影不去电影院看,一是电影院太远,二是不舍得花那钱。当然如果有女孩子陪同一起去看,那是另外一说。所以目前只在电脑上看。首选的是一些热门片,比如《金陵十三钗》呀,《龙门飞甲》呀,《变形金刚3》啦,看完这些我都有写一些文字的冲动,但终因我本性懒散而搁浅。  几部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陈坤在《龙门》一片中的扮相,那可真用得上是“惊艳”来形容。我立马对这个出身于我们山城重庆的明星产生了进一步了解的兴趣。百度了一下他的资料,百度中总不免提到他在经典影片《云水谣》中的精湛表演和另一部在国外获得许多好评的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终于我细看三遍后的这部《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让我有了下笔的勇气。  影片讲述的是一九七一年两个年轻的知青罗明和马剑铃被下放到边远的三峡山区插队,山里的漂亮小裁缝同时引发了俩人的青春爱意。小裁缝在罗明的眼里纯真可爱,但就是有点儿太土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得到一箱小说,罗明试图用箱里的外国小说来彻底的改变小裁缝,“让她不再是一个愚昧无知的山村姑娘”。然而被改变后的小裁缝结果却让所有人出乎意外。。。  故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 故事两位主人公罗明和马剑铃跑到一线天去偷看女孩儿们洗澡,小裁缝是里面最漂亮的。后来小裁缝被马剑铃的小提琴声吸引到屋里,因为好奇偷了罗明的小闹钟,结识了两位男主人公。  二, 罗明是个喜欢看书的人。小裁缝知道另外一个知青“四眼”有一箱外国小说,并出点子去偷过来。三人设计并成功的把整箱小说都偷了回来。  三, 小裁缝对外面的世界一直都充满向往,经常让两人给她讲书里的世界。慢慢地小裁缝有选择性的喜欢上了巴尔扎克的小说。为什么呢?因为巴尔扎克的小说上面有女性漂亮的服装款式。慢慢的罗明和马剑铃俩人都喜欢上了美丽纯真的小裁缝。都在呼喊:于絮儿·弥罗埃。罗明直接大胆地追求,马剑铃则选择默默的隐藏这份爱意。  四, 小裁缝和罗明好上了,并且怀上了不该有的孩子。无奈罗明此刻又回城看望病重的父亲。在马剑铃的帮助下找到一位妇产科的医生偷偷地帮她做了人流。事后的小裁缝“好像已经变成另外一个人了”,并剪了清爽的短发,穿着马剑铃给她买的白网鞋,简单的收拾行装,漠然的面对两位男主人公挽留的眼神,毅然的,永远的离开了爷爷和家乡。。。  五, 二十七年后,身在法国的马剑铃在新闻里看到三峡工程会移民,蓄水工程会把他原来插队生活过的凤凰山地区全部淹没,便决意回国看一看。面对老朋友罗明,他们谈笑间说起当年的往事,说起小裁缝,那个多年前俩人都以不同方式爱过的小裁缝。些许感叹,些许惆怅。。。  我很喜欢这部影片的风格,情节细腻而韵味悠长。  个人认为电影的主流画面的呈现是给看热闹的观众看的,细节则是给有思想的人准备的,因此我更偏向于关注电影的细节。很多人看完了这部片子都没明白小裁缝为什么会走?我想,细节能解释。我们来试取几个精彩的小片段共同探讨;欣赏。  在第七分钟的时候,质朴的山民们不分老小的爬在木房外倾听马剑铃拉的“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在悠扬的琴声中,画面的右上方,一小块蓝白的天空下随着镜头渐渐升起,可以看见风景奇特秀丽的张家界天门洞,从而拉开了整个故事的序幕。  小裁缝和爷爷来到村里,被小提琴的琴声吸引到屋里时,一位热情的大婶有句不起眼的旁白为小裁缝的性格作为故事的深入发展做了侧面铺垫,而且是相当重要的:“妹儿经常穿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简直不像我们山巴头的女娃子”,当小裁缝进入屋子后主动跑过来和两位男主人公聊天,因为好奇偷走了罗明的闹钟,带着一大帮女孩儿们折腾研究小闹钟里的鸡公为什么会动。因为女孩子本能的防御心理,推辞了罗明要教她认字的提议后,看见罗明气鼓鼓的扭过头去继续修弄他的小闹钟。罗明和马剑铃走后,小裁缝一脸的不快,一屁股坐在罗明刚做过的凳子上,似生气,又像失落。当马剑铃回过头来表示喜欢她做的小飞机后,小裁缝黯然的眼神里立马放出了光,高兴得偏着小脑袋,伸长了脖子目送着马剑铃离去。“没得事,没得事”,在一群以为出了大事,翘首期盼结果的女孩儿们面前挣足了面子。小小的炫耀了一下之后,女孩儿们散去。小裁缝推开门,心情悠然地坐回了自己床前的榻凳上,以少女特有的坐姿静静地望着窗外,阳光透过木窗的格栅斜照在她的脸上,慢慢地小裁缝挪开了压在大腿根下的另一只小腿,缓缓的起身走到窗边的镜框前,镜子里的她显得清秀而端庄。(这段画面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试想,一个女孩子因为好奇就把新认识的朋友,甚至还谈不上算是朋友的闹钟偷过来,带着一帮女孩儿们来拆开,研究折腾。这在我们四川话里绝对算是个“站灵子”,而且是不打折扣的。)也正是这段表演周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黯然的神情后闪亮的的大眼睛,甜美而自信的笑容把小裁缝的纯真而蠢动的性格跃然于镜前。  陈坤饰演的罗明和刘烨演的马剑铃性格有很大差异,导演在全片都用相当了细腻的手法为观众们呈现。我们来试取一段:当罗明和马剑铃爬了很久的山路后,欢快的一前一后进县里去完成队长交给他们的“政治表现机会”,看电影。饥饿的他们在路边叫了碗面。罗明咬着筷子头一股滑腔的叫道:“老板儿快点儿,我都饿死老”,马剑铃则一脸真诚的哀道:“我们跑了好远的路老哦”。几个女孩欢叫着“看电影,看电影”从他俩后面的街道闪过时,罗明也侧过身去附和的欢叫:“我们要切看电影!”面条热气腾腾的端了上来,罗明快速的回过神来嬉笑道:“哦来了,好香哦,你先来嘛”,看了一眼马剑铃后又嘴馋的盯着面条。马剑铃也微笑道:“你先来嘛”。两番亲密的推辞后,笑呵呵的不约而同抢吃起来。但还是罗明先吃第一口。刚上来的面条很烫,罗明还不忘以四川话特有的夸奖而富有调侃语气半高音的叫道:“好吃!!”(个人认为这段不到四十秒的画面表现得相当精湛,动作和语言都很真实,都让人感觉不到他们是在演戏。走路时陈坤饰演的罗明总跑在前面,刘烨演的马剑铃则慢半个身子。说话时陈坤总是先开口,言辞和神态里罗明透着一股精灵,刘烨则表现得温和厚实。连他俩坐在一根凳子上凑着头来抢面吃时,陈坤也是正坐的,刘烨则是斜着身体。)全片陈坤还在许多细节上的表演非常贴切生活本身的细微处,比如在凤凰山的人间仙境一线天偷看女孩们洗澡时,忘神间掉进山洞后的自嘲一笑,在念《罪与罚》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后稀奇古怪的一笑。在陪小裁缝墓前烧香得知四眼即将离开时的一骂“杂种”都让我感觉到本片风格的细腻如丝。值得一提的是一线天俩人偷看女孩儿们洗澡的一幕;那震耳欲聋的瀑布声声,飞流的溪水,长长的青草,女孩儿们清爽的裹装,湿漉漉的长发贴肩都让我情不自禁的透心凉,心飞扬。。。  影片让我最大的感动来自刘烨。有一幕是刘烨饰演的马剑铃在屋里透过窗外看见外面的好朋友罗明和自己心仪的小裁缝接吻亲热时失落哀伤的神情,配上时而婉转时而凄凉的二胡音乐,我看到的不是刘烨,而是失望无助的马剑铃。二十七年后,马剑铃从法国回到以前住过的那间屋里,希望能再次见到小裁缝。但一番打听后,他得知原来的那个小裁缝已不在。当听说小纸船上可能会写有小裁缝的名字后,那凄凉而婉转的二胡音乐再次响起,马剑铃下到湖水里。碧绿的湖面漂浮着千百只小纸船,每只小船上都有一支蜡烛;哗哗的水声和点点的烛光衬托出湖面的那张脸成熟而又苍凉,他轻轻地在水下晃动臂膀,尽量减少水纹带来的波动,以便可以接近更多的小纸船。慢慢地一堆堆纸船聚拢在他肩膀周围,他小心翼翼的口里吹着气,焦急而又耐心的一个一个的看,一遍一遍地看。。小纸船上的蜡烛忽闪忽明随波荡漾,慢慢的在湖面静静散去,似天空中的银河般璀璨。。。(这唯美的画面足以让我感受到他对小裁缝深厚而凝重的爱。一个男人二十七年后还能为爱如此深入细致的表达,这是很难得的,看到这我深深的感动了。在影片中经常可以看到刘烨饰演的马剑铃牵强的微笑,也许我们在生活中有共同之处,都总是习惯用牵强的微笑掩饰那些过往的裂痕。)  回到电影的主题:巴尔扎克改变了小裁缝什么呢?小裁缝为什么会走?要想知道这两个答案必须先弄清楚影片中几个关键的地方。善于讲故事的导演给了我们一个谜语。磨坊的徐老嘴说,山里人有山里人的乐趣。什么乐趣呢?那就是弹唱世代相传的谜语:  什么鸟飞来节节高 什么鸟飞来象双刀  什么鸟飞到天池里 什么鸟飞来伏青草  鸽子飞来节节高 燕子飞来象双刀  雁鹅飞到天池里 野鸡飞来伏青草  刚开始我第一次听完后也像马剑铃一样一头雾水:猜不出来。看到徐老嘴咬着马剑铃的耳朵告诉他答案后哈哈大笑,于是我百度了一下。人对于好奇的事,总是以最简单快捷的方式求证结果。这是一部2002年的电影了,百度里也有很多人问这个问题,但很可惜,没有人给出明确答案。看到影片结尾,马剑铃也咬着罗明的耳朵告诉他谜底,事后俩人也诡秘的一笑,我又倒过来把情节认真的看了一遍。结合镜头和台词,托着下巴的我思索了一会儿后,也笑了。  就在徐老嘴说完谜底后有一组画面:镜头里的小裁缝光洁的背膀中间黑黑的辫子及腰,再往下只有一圈树叶围住了隐私部位。羞答答的她光脚丫在溪边的石头上快速的移动了几碎步后忽地窜入水中。。紧接着镜头远移,平静的小溪里溅起水花,形成的晕圈就在罗明和马剑铃两颗黑黑的脑袋不远处,然后小裁缝潜在水里游向两人的方向;白净的身体在水里清晰可见,马剑铃不经意的一瞥。(我想这组镜头导演是有很深用意的,且不好说)  巴尔扎克到底改变了小裁缝什么呢?这得从头说起:一位热情的大婶有句不起眼的旁白“妹儿经常穿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简直不像我们山巴头的女娃子”小裁缝是老裁缝的孙女,是有手艺的人,在当时的村里是相当受尊敬和欢迎的。而且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尤其是服装,首饰。当小裁缝第一次接触到巴尔扎克的小说时曾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还真是好看啰,你看她的裙子,我从来都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样式!”后来小裁缝又根据巴尔扎克的书制作出了“凤凰山第一款胸罩”让山里的女孩儿们羡慕不已。“胸罩有啥子用呢?”山里的女孩子们好奇的问。小裁缝则满脸骄傲的回答“胸罩戴起来会让你的胸部更好看!”并说“文明人就是,野蛮人只有情感,而文明人除了情感还有思想。”老裁缝从门缝外看到了小裁缝膨胀的欲望,说“我真替她害怕,怕得我的手都直打哆嗦,有时候一本书可以改变人的一辈子!”后来马剑铃用卖小提琴的钱二十五块给了小裁缝二十,小裁缝用来买了白网鞋。  这些影片的细节处有些地方表达得相当隐晦,但都表达了女人对于美的追求方式。  后来罗明回来了,以为小裁缝会欢天喜地的和他们相聚,但小裁缝变了,关心的却是回锅肉要不要放豆瓣。  “我经常问自己,我们当时为啥子一点儿也没有预见到事情的发生”马剑铃回忆的说。  后来小裁缝剪了清爽的短发,穿着马剑铃给她买的白网鞋,简单的收拾行囊,漠然的面对罗明和马剑铃挽留的眼神,毅然的选择走了。并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影片最后罗明痛心的说到:“八二年的时候,我决定出来找她。。。有人说她到深圳去了,我就到深圳里头去找她。。。后来听说她到香港去了。。。唉。。。。”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小裁缝的生活轨迹:  山区—县城—深圳—香港  这四个地方的跳跃对于物质发达水平的反应一目了然。  原来小裁缝是要用女人的美换取物质条件更好的生活,她已经看不上两位曾经让她羡慕的知青了。所以罗明和马剑铃最后才会提起那个谜语。写到这里,我看看窗外;拥挤的街道,低矮的平房,目光扫了大几圈后是很难在破旧落后的地方发现美丽的女孩子。曾几何时,美丽的女孩已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  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我想每个女孩都是“小裁缝”吧。
采纳率:64%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赫罗明酒庄(Vinos Jeromin)
来源:网络
赫罗明酒庄(Vinos Jeromin)位于西班牙的马德里(Madrid)葡萄酒产区,是一家具有公司性质的酒庄,在该地区占有领军地位,一直由马汀尼斯家族(Familia Martinez)负责管理。
&赫罗明庄(Vinos Jeromin)位于西班牙的马德里(Madrid)产区,是一家具有性质的酒庄,在该占有领军地位,一直由马汀尼斯家族(Familia Martinez)负责管理。
赫罗明酒庄始建于1956年,酒庄认为既要传承传统的酿酒工艺,也要与时俱进。50年来,酒庄不断改革酿酒工艺,结合先进的酿酒设备,致力于出产品质卓越的葡萄酒。现在,酒庄的葡萄酒年均产量已达100,000箱。酒庄的酒窖容纳了800个法国、美国、俄罗斯和西班牙等地所产的橡木桶。此外,酒庄内还设有独立的实验室,通过严格监控葡萄酒的酿造过程来控制葡萄酒的质量。&  
赫罗明酒庄的葡萄园位于马德里产区。该产区主要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葡萄园中的土壤主要由棕灰土和花岗岩组成,呈酸性,有利于出产品质卓越的丹魄(Tempranillo)葡萄。园中主要种植的葡萄品种有丹魄、马家婆(Macabeo)和霞多丽(Chardonnay)等,其中部分老藤丹魄的树龄已达75年。&  
赫罗明酒庄出产的优质葡萄酒曾多次在世界各地的葡萄酒大赛中获得奖项。例如酒庄出产的2001 Puerta de Alcala Reserva在2008年举行的&酒神大赛&(Concurso Internacional de Vinos Bacchus)中获得金奖,2004 Puerta de Alcala Reserva在2008年的&布鲁塞尔国际品酒大赛&(Concours Mondial de Bruxelles)中获得金奖,2005 Grego Crianza在&世界丹魄葡萄酒大赛&(Tempranillos al Mundo)中获得银奖等。酒庄现已正式发布了Vinos de la Familia、Puerta del Sol、Puerta de Alcala、Puerta Cerrada、Vega Madrono和Cava等系列葡萄酒,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责任编辑:Orchid)
【免责声明】:葡萄酒网发布的信息、文章等均来源于网络,所阐述观点、立场与葡萄酒网或广东葡淘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统称“我们”)无关,不构成我们对您的任何建议。您应对该等信息、文章作出独立审慎判断,需自担据此产生的风险。如您是文章作者或者发现文章涉嫌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您已经操作过。
穿越到手机
热点导航:手机 广东省情网 | 手机书籍内容显示页
《梅州市志()》
丘志衡(),号伟杰,平远县东石锡水村人。
出身寒微,10岁辍学,随父到县城(仁居)经营小生意为生。他虽念书少,但勤奋好学,诚实守信,善与人相处,故生意越做越好。年及弱冠,便在仁居东门街租赁店宇开设“怡兴”号,初以裁缝兼营布匹,继而经营京果、海味等。同时,与族人合股购买汽车,兼营汽车运输。
平远历来是粤、赣交通咽喉,商贸发达。30年代初,全县10个圩市共有坐商604家,30个行业。为规范商业秩序,保护商家利益,繁荣平远商业,1931年,“怡兴”等51家商店发起,由丘志衡等5人组成“平远商会筹委会”。报请平远县政府批准后,于1933年成立“平远县商会”,丘志衡当选商会主席。丘志衡热心公益事业。1933年,县长林彬决定拆县城城墙,开辟环城公路。他向政府建议,用拆下的城砖将西门街之万寿宫改建为西市场;在中学内操场门前空地兴建东市场。协助政府利用旧城砖在中学操场北端兴建中山纪念亭,前面为讲台,后面设县民众教育馆。丘志衡还于1941年在井下捐建1座长40米的石墩木板大桥。1942年,他又参与修复东湖程(程旼)李(李允懋)二公祠和关帝庙的文物修建委员会,积极做好筹款购料、监督施工等工作,使修复工程依期竣工。他乐善好施,济贫救困。1943年天大旱,禾苗枯死,颗粒无收者甚多,加上潮汕被日军占领,逃荒难民扶老携幼,络绎不绝途经平远,饿殍遍地。丘志衡发动县城商家筹得3万多斤平粜粮,低价售给贫民度荒,并发动粮商富家献米,于街头设立施粥站,救济过往难民。还无息借贷济贫就医,施棺埋葬贫困死者。年,他当选为平远县参议会商界参议员。
1949年初,解放战争节节胜利,林公顿受李济深、张文的影响和支持,回平远与共产党领导的独立第四大队取得联系,以任县长黄纯仁的高级顾问之名为掩护,做和平解放平远的秘密工作。在平远商界有一定威望的丘志衡与林公顿一拍即合,以“怡楼”为据点,林公顿多次召集县警察局长严若寰、县保安营3连连长冯冠雄、自卫队中队长冯锡桓等人密谈,丘志衡亦参与商谈起义、接收等和平解放平远事宜。5月22日凌晨他按计划派出自己的汽车,前往东石接运解放军二团、四团至“怡楼”。严若寰、冯冠雄、冯锡桓等率部起义,解放大军开进平远县城,平远宣告和平解放。丘志衡将原平远县政府交由县商会掌握、存入县城各大米行的1.2万多斤大米,悉数献给政府及解放军。他还经常无偿派车为政府运载物资,组织各商号做好物资供应,稳定市场等工作。50年代末,丘志衡退出商界,以裁缝为生。
1985年11月去世,终年92岁。
彭精一(),原名昌明,梅县石扇镇中和村人。
6岁入私塾,14岁毕业于梅州高等小学。1910年在丙村的梅东中学读书。1912年梅县嘉应官立中学、务本中学、东山初级师范、梅东中学4校合并为梅州中学,就读于梅州中学二年级。1913年梅州中学奉令改为省办,另派校长接替,遭到地方人士的反对,部分老师和百余名学生离开梅州,另办私立东山中学,彭精一随同到东山中学就读。1914年春到上海入复旦公学中学二年级并补习英文,暑假时转考上海南洋公学(后改名南洋大学、高等工业专门学校,1922年改名交通大学)中学部二年级,毕业后,升入大学部。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学校成立学生会,彭精一当选为学生会会长、上海学生联合会副会长。1931年夏大学毕业后到上海电气公司任工程师。
1923年彭精一回梅县任东山中学校长。日,梅县在中共领导下举行武装暴动,失败后,东山中学被梅县当局封闭。彭精一到广州找到叶剑英,通过黄琪翔写便条给广东省教育厅长许崇清,由省教育厅电令梅县揭封。1928年彭精一到粤汉铁路局任车务处长。半年后转任广东省政府建设讨论会专门委员。1929年出任南海九江市政局长,负责修筑江门至佛山的公路九江段。1931年10月任梅县县长。任职期间,积极进行城市交通建设。架设全县长途电话;修筑公路,由原官方督办改为民间投资兴建,3年内建成梅兴、梅畲、梅石、梅正、梅大、梅瑶、梅宫、梅丙、丙蓬、松杭公路共10条;又设立建筑委员会,拆去城墙建凌风东西路,加宽街道,筑街道两边骑楼,并发动华侨及国内热心人士捐资,建梅江桥、程江桥和白渡桥、东西区菜市。并与黄任寰共同筹划,开辟东较场为梅县运动场,修建东山千佛塔,筑古塘坪飞机场。使梅城面貌焕然一新。
1936年秋,梅县设置广东省第六行政区专员公署,县长由专员兼任,彭精一解职回乡。1937年广东省建设厅成立公路处,彭精一任秘书兼课长。1939年夏回梅县,后受南华学院钟鲁斋院长之聘任南华学院教务主任,与钟鲁斋一起到南洋募集办学经费。不到半年时间,募得毫洋100万元。1940年秋辞去教职。1941年往重庆任国民党中央调查局交通处长。1942年转任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副处长。1949年辞职往香港,到南华学院任教。1953年往印尼任中山中学教务主任。1958年赴台湾,1960年任民营正声广播公司董事长,1964年辞职退休。
彭精一虽年事已高,但还念念不忘昔日读书的梅北母校,当他从彭淦波处得知梅北中学的伙房饭厅仍很简陋时,便在其95寿辰之庆,发动在台湾石扇同乡、梅北校友,捐得港币50多万元,修建师生餐厅,并亲书“师生餐厅”4个大字以作纪念。1993年3月东山中学庆祝建校80周年,彭精一应邀回梅参加校庆活动,受到东山中学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1996年4月在台湾病逝,终年101岁。
刘起时(),字伟髯,别字文斌,大埔县高陂镇高陂村人。
1917年,起时在大埔中学毕业后留校任文史教员。1918年8月,中国政府宣布对德宣战,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时考入北京“参战军士教导团”,毕业后被派到山东边防军炮兵二团任上士班长。1919年,回汕头讲武堂学习,毕业后任孙中山卫戍司令部连长。1920年,跟随邓演达和叶挺,历任粤军第一师排长、教导连教官、连长、副官、副营长。与叶剑英、陈诚等同事,与叶剑英同居1室2年,交谊深厚。1921年,他由邓演达介绍参加“断金学会”(今中国农工民主党,俗称“第三党”)。1923年,任粤军第一师第三团三营营副兼12连连长,参加北伐战争,进军到江西时,陈炯明背叛孙中山,部队回师广州讨伐陈炯明。1928年,任广东守备军第二团第三营营长,1929年任粤军第一师33团中校参谋长。1930年,他追随陈济棠、余汉谋,任59师上校副官处长。1931年,任粤军独立第4团上校团长兼南路司令官。1932年,任江西大庾(今大余)县县长,后调任广州市保安总队上校总队长兼广州市警察总队队长。由邓演达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今中国农工民主党)。在这期间,连贯、罗理实等一批中共党员寄宿在他家中,他掩护和资助连贯等人到日本留学。
抗日战争前,参加武汉洛珈山将官练班学习,1937年结业,任余汉谋第12集团军独立第3团少将团长。1938年,任独9旅副旅长兼623团长,负责保卫广州。部队驻在广州东部,在长平阻击日军入侵广州,激战2昼夜,全团战士大部分壮烈牺牲。年,任翁源县县长,为12集团军等筹集军粮。1944年后,调任余汉谋为司令长官的第7战区少将指挥官,管辖潮安、饶平、大埔、丰顺地方抗日武装。接受中共广东省委委派为潮、饶、埔、丰4县游击司令员,罗明任政委(正式备案)。在此期间,起时掩护支持连贯、萧隽英、陈维廉等人的革命工作,介绍乔冠华给余汉谋办报。在韶关,起时通过关系保释因“南委事件”被捕的高陂中学校长(中共高陂区委书记)王道生到翁源中学任职。
1947年,任增城县县长、广东省参议员。策动翁源、增城和云浮等县地方武装起义,但未成功。与中共中央香港分局负责人饶彰凤等联系,响应爱国民主人士拥护中共中央1948年“五一”劳动口号,起时等46人在响应宣言书上签名。利用社会关系介绍安排大埔乡亲工作,鼓励青年参加革命,掩护爱国学生,向母校高陂中学、高陂镇小捐资修建课堂,还筹办赤山村高陂陶瓷技术学校。1948年后,他在广州居住安度晚年。
1983年在广州病逝,终年87年。
侯志明(),字澹生,梅江区东郊乡周溪蓝塘村人。
省立五中(今梅州中学)高中毕业后任小学教师。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四期。北伐期间,任蒋介石侍从室秘书。后任杭州《民国日报》总编辑,不久升任北伐军少校、中校政治处长。1932年,“蓝衣社”成立,侯志明是3个候补干事之一。1935年调任中央军校毕业生调查处上校科长。1938年任国民政府军委总政治部少将人事科长。
1939年9月以国民政府“全国慰劳抗战将士总会”的代表名义去延安慰问,见陕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气氛很浓,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他十分敬佩,认为只有团结抗日,才能取得最后胜利。回重庆后,向蒋介石直陈己见,遭蒋痛斥。为此,1942年调离中央到四战区政治部任少将副主任。上任后不久,发现司令长官张发奎逮捕了越南独立同盟领导人胡志明,立即向蒋介石面陈团结友邦抗日和通过越南运输英美军援的重要性。蒋接受了他的意见,释放了胡志明,并准许“越盟”在滇桂一带活动,并委侯志明为该“越盟”的指导代表。不久,侯志明发现云南省主席龙云和张发奎在美国史迪威将军支持下,企图另组西南独立政府。便去重庆向蒋密报并建议对内晓以民族大义、抗日为重,说服龙云、张发奎;对外通过外交途径向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明事实真相,调离史迪威回国,获蒋采纳,避免了国际纠纷和蒋政权的瓦解。由此蒋十分器重侯志明,1944年冬,调重庆任卫戍总部政治部中将主任。
抗日胜利后,侯志明留守重庆。在国共两党谈判期间,他力主和平、民主建国,反对内战,又遭蒋的猜疑,1946年调任“国防部”新闻工作人员训练班中将副主任,1948年调任东北“剿总”政工督导组中将组长。南京解放前夕,终于失去蒋介石的信任,被委任为闲置的“国防部”部员。1949年随蒋介石去台湾。退休后,1976年去美国依儿女生活。
日病逝于波士顿西蒙医院,终年84岁。
叶剑英(),原名叶宜伟,字沧白,梅县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领导人。
1897年,叶剑英诞生于梅县雁洋镇雁上村贫苦的家庭。父亲叶钻祥,年轻时为清朝武秀才,为人耿直厚道,但很不得志,只得靠经营小本生意维持家计。母亲陈秀云,是勤劳贤惠的农村妇女,长年从事劳动。叶剑英因受父母的影响,从小就参加各种劳动。
叶剑英7岁进私塾,11岁就读于丙村三堡学堂,教师林修明(后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经常宣传孙中山之革命主张,抨击时政,讲述历史上“官逼民反”的故事,使叶剑英从少年时代就萌发了仇恨封建腐恶势力、反抗压迫的思想。他与进步青年一起参加过“剪辫子”和反抗清兵扰民的斗争。
1912年秋,叶剑英从三堡学堂毕业后,入梅县务本中学读书。次年,参加反对校长欺压学生的学潮,并与进步学生一道退出务本中学。参与创建梅县私立东山中学。在东中他品学兼优,连续两届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会长。他在课余喜吟诗作赋,述怀言志,曾登上学校后山油岩,写下气势磅礴的诗篇:“放眼高歌气吐虹,也曾拔剑角群雄。我来无限兴亡感,慰祝苍生乐大同。”
1916年,他为生活所迫,漂洋过海去马来西亚怡保谋生。不久,时值云南督军唐继尧派代表赴南洋宣慰华侨,并招收华侨青年回云南讲武堂就学。为报效祖国和人民,叶剑英毅然于1917年夏回国,入云南讲武堂学习。在学期间,常与学友切磋诗文。其后,昆明出版的《剑余诗集》收入他写的古诗10多首,其中有很多清新俊逸的佳篇丽句,如“更怜良夜嫌更促,把剑长歌气压轩”(《夜宴》),“世乱谁非客,前程处处春”(《送赵君益坚出发水东》)等,运笔纵横,寄慨遥深。他在云南讲武堂攻读炮科,还精研剑术,时有日本教官扬言学校无人是他击剑对手,叶剑英奋起与之比剑而胜,令众多师生佩服。
1920年夏,叶剑英在云南讲武堂毕业后回到广东。他打听到福建的援闽粤军是孙中山组建的武装力量,便秘密前往漳州,投奔援闽粤军。从此踏上了漫长的革命道路。1922年6月,军阀陈炯明叛变,时任海军陆战队营长的叶剑英,率部与叛军作战,护卫孙中山脱险。嗣后前往福建任东路讨贼军第八旅参谋长,随军入粤讨伐陈炯明。1924年初,叶剑英任建国粤军第二师参谋长。当时,国共实现合作,5月,他受廖仲恺邀请,参与创建黄埔军校,任教授部副主任。1925年,叶剑英参加讨伐陈炯明的2次东征,他英勇善战,指挥果断,显露出超群的军事才能。第一次东征胜利结束,粤军第二师攻占梅县后,叶剑英奉命兼任梅县县长。在梅县期间,他亲自到东山、丙镇、学艺等中学,宣讲革命道理与革命形势,勉励师生教书育人,发愤向学,立志为中国革命献身,使许多梅州青年受到鼓舞,不少人参加了革命队伍。
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初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总预备队指挥部参谋长。攻克南昌后,任新编第2师师长。
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变。叶剑英毅然通电反蒋,随即奔赴武汉,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7月,他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八一”南昌起义前,叶剑英得知汪精卫阴谋加害叶挺、贺龙,他冒着风险找他们商量对策,决定叶挺、贺龙指挥的部队,迅速向南昌开进,使敌人阴谋没有得逞,南昌起义得以实现。起义军撤出南昌后,叶剑英又极力劝阻了张发奎对起义军的追击。8月上旬,他兼任第四军军官教导团团长,使这支革命武装成为广州起义的主力。他促成警卫团扩编,介绍共产党员梁秉枢当团长,使警卫团成为广州起义的武装力量。12月11日,他与张太雷、叶挺等领导了广州起义,任工农红军副总指挥。这次起义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相连接,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与创立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开端。
1928年冬,叶剑英赴苏联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特别班学习。1930年下半年回国。1931年初到达中央苏区,先后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兼总参谋部部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闽赣军区、福建军区司令员等职。参与指挥第二、三、四次反“围剿”战役。在此期间,还担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进行长征,叶剑英任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部队进入广西山区,在敌机轰炸时负伤,带伤坚持行军作战。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期间,叶剑英在军委总部协助周恩来、朱德指挥作战,处理日常工作。在这重大历史转折中,他坚决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3月,调任军团参谋长。7月,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8月,党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开会,决定部队分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甘南。率领左路军的张国焘,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叶剑英识破张国焘的阴谋,立即报告毛泽东,党中央为此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迅速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北上,终于脱离险境。叶剑英在危急关头保护了党中央。毛泽东后来屡次称赞这是叶剑英在关键时刻为党为革命建立的一个大功。9月中旬,军委纵队和一、三军团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叶剑英任参谋长兼第三纵队司令员,协助毛泽东、彭德怀指挥部队作战。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叶剑英任西北军事委员会和红一方面军参谋长。
1936年,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叶剑英指挥中路军作战,钳制敌主力,有力地支援了左、右两路军的军事行动。7月,被党中央委派到安塞,联合东北军一致抗日。9月,又派往西安,积极联络各方面的爱国力量。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西安事变”。叶剑英协助周恩来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促成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同抗日。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叶剑英与周恩来、朱德一起,到南京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国防会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叶剑英任参谋长。10月,任八路军驻南京代表。至1941年,叶剑英先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南方局常委。在国民党统治区宣传中共抗日主张,广泛联络国民党上层人士,并多次参与同国民党谈判。1940年3月,叶剑英出席蒋介石在重庆召开的全国参谋长会议,作了《作战与磨擦问题》的长篇发言,用大量事实宣传八路军抗日的业绩,驳斥国民党顽固派对八路军的种种污蔑,取得了广泛同情,被誉为“舌战群儒”。这一年出版了《叶剑英抗战言论集》。
1941年2月,叶剑英返回延安,任中央军委参谋长兼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对日作战。他重视军队参谋工作建设,领导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参谋工作的制度和措施。11月,兼任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军事学院副院长。月间,在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时,叶剑英向中共中央提出以智取胜的政治作战方案,大力开展宣传攻势,对打退国民党反共高潮起了重要作用。月,叶剑英受中共中央委托,先后向在延安的中外记者参观团和美军观察组,介绍八路军在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的作战情况和战绩,驳斥了国民党对八路军的污蔑,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1945年夏,叶剑英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12月,他参加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到重庆进行停战谈判,并出席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1月,叶剑英赴北平任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他率领其他同志与美方代表和国民党代表进行了艰巨复杂的斗争,赢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1948年5月,他返回延安,任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为部队和地方输送了大批军政人才。8月,赴晋西北任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书记。在后委工作期间,他正确贯彻中共中央的土改政策,积极协助中央领导全国范围的解放战争。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叶剑英出任北平市军管会主任和第一任市长,促成新政权对旧军队的改编和对旧北平市政府、学校、厂矿等各方面的接管工作,致力于首都的市政建设,维护社会安定,恢复发展生产,改善文化教育,为首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过历史的贡献。4月,他参加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进行和平谈判。8月,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0月初,叶剑英和陈赓指挥广东战役,14日解放广州。他先后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兼广州市市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华南军区司令员、中南军区代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南局代书记等职。从1949年底至1953年,他领导解放海南岛的战役、广东省土地改革、华南地区剿匪斗争、经济建设、民主改革,以及广州市政建设,开拓中国橡胶和热带作物生产事业等各项重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领导广东省的土地改革中与广东的实际相结合,注意保护华侨和民族工商业者的利益,历史证明是正确的。
1954年10月,叶剑英回到北京,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1955年4月,任训练总监部代部长,主持全军的军事训练,把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优良的正规化、现代化的军队。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1956年6月,他主持召开全军院校会议,强调办好院校对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9月,出席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
1958年3月,叶剑英建议并受命创办军事学院,任院长兼政治委员,主持制定了军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方针、原则和方法,建设了一支科研干部队伍,培养了一批科研人才。
1959年9月,叶剑英任中央军委常委。1960年任军委军事训练和军事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他建议全军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得到毛泽东和军委的赞许。之后,群众性练兵热潮迅速在全军开展,取得显著成果。
1965年,任第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66年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5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秘书长,主持军委日常工作。8月,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叶剑英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在职权范围内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坚持党的领导,稳定军队,保护老干部作出贡献。1966年10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言,坚决反对搞乱军队。11月13日,他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召开的军队院校和文体单位10万人大会上讲话,对林彪、江青的所作所为进行抵制和批评。11月29日,他在军队院校师生大会上再次讲话,严厉谴责红卫兵打、砸、抢行为。他还针对林彪、江青等人煽动“打倒刘邓”的罪恶阴谋,明确指示军事博物馆展览厅保留刘少奇、邓小平的照片。
1967年1月,叶剑英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了关于稳定军队的专题发言。会后,他拿着全国军分区以上军事单位受冲击的统计表,当面斥责江青,指出“内忧必然引起外患”,“稳定军队是党和国家根本利益”! 20日,他在军委碰头会上,义正词严,拍案斥责江青、康生、陈伯达等人打倒老干部和反党的罪行。经过激烈斗争,他主持制定中央军委八条命令,经毛泽东批准颁布执行,对稳定当时局势起了重要作用。
1971年9月,林彪叛逃事件发生后,他重新以军委副主席的身份,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是年,受周恩来委托,主持接待秘密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1972年,参加接待先后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和日本国总理大臣田中角荣。1973年,又协助周恩来接待第二次来访的基辛格,他为建立中美、中日外交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1973年8月,在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1974年1月,他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同邓小平一起指挥西沙自卫还击作战,收回了被南越军队侵占的岛屿。1975年1月,在全国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他被任命为国防部部长。他全力支持先后在党中央和国务院主持日常工作周恩来、邓小平,同他们一起为抵制和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作了艰苦的努力。
1976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病逝,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了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在这危急时刻,叶剑英同徐向前、李先念、聂荣臻一道,根据政治局多数同志的意见,果断地作出重大决策,缜密安排,一举粉碎了以江青为首的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历时10年的灾难,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在这场关系着党和国家命运的斗争中,叶剑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叶剑英排除阻力,坚决主张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立即出来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工作,主张为“天安门事件”彻底平反。尽快平反一切冤假错案。他从1978年3月至1983年,担任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他与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一起拨乱反正,制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正确路线和政策,坚决实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健全民主与法制,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等方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大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他在1979年1月,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告台湾同胞书》,又在1981年9月,发表了著名的谈话,进一步提出了实现祖国统一的9项具体政策,并且向台湾的国民党人提出了举行国共两党对等的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建议。
1982年9月,叶剑英在中共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有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同志,走上中央和各级领导岗位,强调中央委员会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原则。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期将满时,叶剑英写信给全国人大常委会,请求不再提名选他当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不再将他列为六届全国人大常委候选人。3月5日,人大常委会复信同意他的请求,热情地赞扬他在长达半个世纪、充满艰难险阻的革命斗争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以及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6月,在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他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0月,参与主持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这一年出版了《叶剑英诗词选集》。他在晚年还多次与王震等老战友一起,到全国各地视察,关心和支持一线同志的工作。
叶剑英既关心国家大事,又关心家乡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多次回家视察,多次在穗接见家乡干部、群众代表,对家乡群众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极其正确的指示,教导梅县干部,在发展山区经济工作中,要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艰苦奋斗,开发山区,以植树造林、种果,走治山致富之路。
1985年9月,叶剑英同其他63位老同志一起,致函中共十二届四中全会,请求不再担任中央委员,以便让一批比较年轻、德才兼备的同志进入中央委员会,进一步实现中央领导机构成员的新老交替。十二届四中全会同意他的请求,并给他写了致敬信,高度评价了他的光辉业绩和模范事迹。
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9岁。
刘家祺(),梅江区城北镇扎田村人。
童年在家乡小学读书,升入东山中学后,因家贫辍学。为谋生计,到刘志陆部下当兵,历任排长、连长、中校军需长等职。后弃军从工,到上海电影影片厂做剪接工作,剪接过多部电影,其中有《火烧红莲寺》。因影业欠佳,做了数年后,由本家叔伯带到海外谋生。
1927年,他先去越南,后到印尼巴城(雅加达)。做了一段时间杂工后,得朋友帮助,自己开办家庭作坊式的皮革制造手工厂。因他为人笃实,信守商业道德,又善于经营,并得到朋友在经济上的支持,事业逐渐发展,使小小的皮革作坊逐渐发展成相当规模的半自动化皮革厂(维多利皮革),生意蒸蒸日上。该厂生产的产品,和源源皮厂(刘宜应经营)的产品,均闻名印尼,占领了西爪哇的大部分皮革市场。
1951年,刘家祺回国观光访问。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尼建交,他非常高兴,主动让出自己工厂的部分楼房供中国驻印尼总领事作临时办公室,同时积极协助中方选择地方建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因此,引起某些人的不满,年,他们勾结印尼的有关人员,把刘家祺关押数次。最后一次,因周恩来总理即将到印尼参加万隆会议,印尼当局才将他释放。
刘家祺事业发达以后,不忘侨胞,不忘故乡,不忘祖国,热心兴办各种福利事业,尤其是教育事业。他捐资创办了华侨巴城中学,并担任该校董事;先后担任雅加达华侨公会、华侨总会、中华商会、中华总会、皮革公会等社团的理事、董事长等职务,竭诚为侨胞服务,在印尼华侨、华人中享有很高威望。
1955年,他回国定居,先后投资200万港元,积极参与和支持祖国的经济建设。他和刘宜应是同乡,一向感情很好,他们是在广州华侨新村第一批以华侨身份购建楼宇的带头人;并共同捐款创建广州华侨小学,梅县东山中学松山堂、梅县华侨中学纪念堂等。对兴建暨南大学、侨光中学、省侨联大厦,刘家祺也有捐助。刘家祺还为家乡捐献汽车、拖拉机、化肥等物资,捐资支持梅县兴建水电站,捐资支持海南岛兴建华侨农场等。
刘家祺回国后,曾出任广州市侨务局副局长、全国侨联委员、广东省侨联副主席、广东省政协常委、广州侨光中学董事长、广东省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团结国内归侨、侨眷,落实各项侨务政策,动员华侨投资祖国建设,取得显著成绩,被誉为“侨界之光”。“文化大革命”期间,刘家祺受到不公平对待,被反复抄家多次,但他冷静对待。1972年,刘家祺辞去各项职务,经批准离开广州到香港定居。他在港参加嘉属商会,成为该会成员。虽然离开了广州,但仍经常往返港穗之间,关心支持广州侨务工作。
1981年1月,刘家祺在香港病逝,终年85岁。
吴三立(),曾用名山立,字辛旨,平远县上举乡畲脑村人。
祖父、父亲都是私塾先生,家境贫寒。读高小时,便会吟诗作对。但无钱升学。得吴氏家族公尝供给,中学毕业后考取广东高等师范文史部,毕业后再考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研究院国文研究科。民国16年(1927)毕业,获文学士学位并留校执教,任国文系助教、讲师等职。民国22年(1933)夏,受聘南返,在广东勷勤大学教育学院、文理学院、中山大学文学院任教授和中文系主任,并先后兼教于南华大学、文化学院、广州大学等院校。1953年秋起,在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任副主任、教授。前后致力高等教育60余载。直至80高龄,仍任中国汉语史研究生导师,为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不少学生已成为高级领导干部或著名学者。
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不遗余力地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有文字、音韵、诗词、经学等方面的研究专著10多部以及论文一批。不但学术造诣很高。而且在诗词、书法方面均有颇高成就。曾当选中国语言学会会员、广东省语文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广东省第三届人大代表,广东省第四届政协委员等。诗作专集有《靡骋集》、《辛旨近诗》等,深得海内外学者好评。台湾研究院院士陈君等好友、学生,收集、整理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写的部分诗词,编辑成《辛旨诗集》一书出版,可见其声望之高。书法作品曾在广州、北京、香港和日本等地展出,直至耋耄之年仍挥毫不辍,常有单位或书法爱好者要求题词或书写学校、桥梁、街道、书刊名等,他都不分尊卑,挥毫赐墨。亦曾为家乡平远中学、县图书馆、上举乡影剧院等题写校、馆、院名。1982年。他应县政府邀请,回乡探望乡亲,应县领导之邀,开了学术讲座,并捐资给平远中学作奖学金,勉励家乡学子发愤攻读,立志成材。
日在广州病逝,终年92岁。
黄镇球(),梅县松源镇宝坑人。
幼时就读于宝坑明伦小学。13岁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受到邓仲元等革命先辈器重,介绍他加入同盟会。陆军小学毕业后,升入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时值民国初期,窃取总统职位的袁世凯称帝,护国反袁遍于全国。黄镇球在校团结同学,密图举义反对,后因事败逃往上海。不久南下广州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反袁护国运动,参与讨伐袁手下之广东都督龙济光。洪宪帝制覆灭后,黄镇球返校完成学业。随后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6期继续深造,于1919年毕业,分配到边防军军部见习。后回广东随邓仲元任第一师上尉参谋,次年,晋升为少校。
1922年,随孙中山北伐至江西,为北伐军第一师副官长。后因陈炯明背叛孙中山,又回师广东会同桂军讨伐陈炯明。其后又参加讨伐刘希闵、刘震寰诸役,立下战功,被任命为副团长,后改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十一师三十三团团长,参加东征。
1926年北伐时,十一师留守广东,黄镇球奉命驻海南,任警备司令。他励行整饬,为根除革命军中劣习,倡行财政公开,深得官兵拥护。1927年,参加北伐,任第四军二十六师师长,率师至山东界首时,遇敌大军扼险据守,黄镇球率部进击,他审度地形地势,选精兵夜袭敌后高山,攻下界首,为北伐军平定山东立下功劳。
南北统一后,黄镇球改任十一旅旅长,驻兖州。1929年调往武汉。不久,被派往德国研习防空知识。在德期间,阅历广泛,精心研习战后武器和军队之改革。还出游英、法、意、奥、比、瑞等国,重点是学习和考察防空系列。1933年学成回国。回国后发表多篇文章介绍各国防空体系。次年5月,任防空学校校长,并奉命购置及生产防空器材,成绩显著。1936年,被国民政府委任为全国防空委员会副主任。次年,兼任南京防空副司令。
抗日战争8年期间,先后任全国防空委员会厅长及防空总监等职,负责全国防空事宜。为培育人才,编练部队,建立防空情报网,设置各地防空机构,组织民防工作,指挥对空作战等,屡有建树,黄镇球被誉为“中国防空之父”,授一级上将衔和青天白日勋章。抗战结束后,调任后方勤务总司令,后调任参谋次长、国防部次长。1947年冬,任广东绥靖公署副主任。1949年,国民政府南迁广州,转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50年,随蒋介石去台湾,先后出任勤务总司令、“国防部”副部长、“总统府”参军长等职。
日在台湾病逝,终年83岁。
涂思宗(),家名南垣,字负我,蕉岭县三圳镇黄沙坝人。
1918年蕉岭中学毕业后考入孙中山麾下许崇智12统领部随营训练班,毕业后任见习官、排长,经讨伐桂系军阀及东征陈炯明,以军功升为少将团长。涂思宗升任少将团长后,率领全团到蕉岭整休,适三圳洋蛟湖钟姓与三圳枧下刘姓因争山场矛盾激化,双方准备大规模械斗,涂思宗获悉后邀请双方父老,耐心作调解,并自掏腰包300光洋,弥补钟姓损失,一场即将爆发的流血械斗终于平息。东征时,涂思宗兼大埔县长,叶剑英兼梅县县长,周恩来任潮梅行政专员。因公私接触多,他们私交甚笃。
1927年5月,北伐时涂思宗任22师中将师长,后调任9军3师师长,他率师首先攻入济南,全歼北洋军阀孙传芳部。1928年他带职考入陆军大学,于1931年毕业。
1937年5月抗战前夕,为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他受国民党中央委托,率领“中央考察团”赴延安考察。日乘4辆大汽车,于29日黄昏到达延安南门,中共中央派林伯渠、贺龙、林彪、陈赓、周士第等人迎接。周恩来、叶剑英陪同涂思宗由西安首途一块前来,当天晚上毛泽东、朱德设宴与涂思宗一行洗尘。次日涂思宗以考察团团长身份拜会毛泽东;第三天延安党政军各界举行盛大欢迎会,边区主席林伯渠致词,涂思宗代表国民党中央致答词。第四天,中共中央派叶剑英、陈赓陪同考察。经涂思宗深入考察后上报国民党中央,将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按抗战序列又称为18集团军,实现国共两党携手团结,枪口对外,共同抗日。
抗战8年中,涂思宗曾任师管区司令,第9集团军参谋长、军政部桂林办事处主任,坚持抗日,为抗日战场输送了大批兵员,做大量的后方补给工作。
国共内战爆发后,1947年8月至1948年5月,涂思宗被任为国民党闽粤赣边区“剿匪”总指挥,后来蒋介石认为涂思宗“剿匪不力”,调为国防部中将部员,1949年曾去台湾,于次年移居香港,皈依佛教。叶剑英曾多次邀请他回大陆观光,因久病缠身终未成行。
日病逝于香港,终年84岁。
姚希明(),平远县大柘丰光村人,姚雨平将军之胞弟。
1926年7月毕业于南京国立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后被国立中山大学聘为讲师。1928年5月至1929年4月,姚希明出任广东省新丰县长,卸任后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宣传部总干事兼广州《民国日报》总编辑。1931年5月至1932年4月,姚希明调任和平县任县长。在新丰、和平任职时,他重视教育,把有限的县财政资金大部分用于教育事业上,经他亲自规划、筹办的中、小学校有3所,被当地美称为“教育县长”。和平离任后返回广东省党部宣传科任主任。1936年11月至1938年7月,任广东省乐会县县长。月,任省政府咨政。日,国民党梅县县党部下令解散“学抗会”。各中学学生代表200多人到县党部请愿,县党部逮捕谈判代表姚秋实、李鸣铮等7人,并打入梅县龙虎圩监狱达半月之久,酿成了轰动一时的梅县“七君子事件”。姚希明专程赶往梅县,多方交涉。在中共梅县中心县委的营救下,才使他们得以释放。
1945年初,日军攻占了广州后,姚希明随省府迁址平远,任广东省动员会议指导及广东省物价管制委员会督察等职。在家乡期间,姚希明热心公益,崇文重教。曾多次到县城中学讲课,捐赠书籍。从微薄的工资中资助了多名家乡的贫困子女入学,有些直至大学毕业。抗战胜利后,任广东省政府巡回督导。1946年任广东省社会处视导。1948年4月任文艺演出民众教育馆秘书。日,姚希明入广东南方大学学习。毕业后在省工业专科学校负责图书馆工作,后调任省华南工学院图书馆负责分类、编目工作。1957年1月任命为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研究员。
1986年去世,终年88岁。
梁国材(),字迪群,出生于英属新加坡,祖籍梅县松口镇仙溪村。
幼年在侨居地饱受帝国主义压迫,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16岁参加同盟会。为遂报国之志,负笈返国,投笔从戎,考入云南讲武堂,与叶剑英同学,情深谊厚,曾共同写信给老同盟会员和侨胞,呼吁捐款援助孙中山。毕业后返粤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先后担任排长、连长、营长及大元帅府警备司令部第一支队挺进司令,东征军上校团长。陈炯明背叛孙中山后,与叶剑英、张国森等云南讲武堂毕业同学联名通电给海外华侨,揭露陈炯明叛逆罪行。北伐期间,率军转战粤、闽、鲁等省,立下战功。抗战期间,先后任第九战区少将高参、咨议、处长等职。以后转业地方从政,先后担任广东省丰顺、饶平、梅县、惠阳等县县长。1939年2月任梅县县长初期,先后成立梅县动员委员会、梅县出征抗敌军人家属优待委员会、梅县赈济委员会、广东省征募委员会梅县分会,举办肃奸运动、节约储金运动、储粮备荒运动等。1940年,忠实执行国民党“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下令解散梅县“学抗会”、“青抗会”等抗日救亡团体,拘捕7名学抗会请愿代表,时称“七君子事件”。后任惠阳县县长,1949年迁居香港赋闲。1953年移居台湾省桃源县。
1989年10月病逝于台湾寓所。其子女遵嘱将其骨灰于1992年送回原籍安葬,实现其叶落归根宿愿。
李秉衡(),原名木珍,又名载勋,梅江区城北镇白围村人。
家贫,但勤奋好学。读私塾时,因无钱买书,乃日夜借书抄读,终以成绩优异,得学校连续4年免缴学费,并被推选参加全县会考,名列第二;后报考东山中学,800多考生中获第一名。1915年,在乡执教。年,先后任蕉岭县财政科员、兴宁县财政督征员、粤军第二军中尉军需、直鲁联军第十三军上尉副官等职。1928年直鲁联军溃败后,军阀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任第十三路总指挥部任中校副官兼东海关监督署秘书长,代行监督职权,并曾兼任招远县县长。
1931年,李秉衡经友人推荐,任粤军第三军第七师二十一团上尉书记。该团先由练惕生任团长,1934年起为大埔人黄仕途出任。他得到黄仕途器重,名义上是书记职务,实作参谋看待,常参与团部会议。1937年秋,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李秉衡在爱国热情激发下,凛然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力促团长黄仕途联系友军,高举抗日大旗,率队北上抵抗日本侵略军。黄仕途在原驻地江西寻邬召集全团官兵宣布起义,通电反对内战,连夜向安远开拔。此后,参加了保卫南京等抗日战役。
1939年,李秉衡任粤海师管区中校军需主任。其时广州已沦陷,部队兵员所需之军需药品等物要从香港购入,李秉衡不时前往采办。由于工作出色,第三十五集团军总司令派他兼任上校参议职务。1940年广东省成立军管区,是年秋黄仕途调升军管区中将副司令,李秉衡随黄调任军区总务科上校科长,驻韶关西河坝。1945年初,出任广东军事特派员公署第九路军少将指挥。指挥部设在丰顺县留隍镇,其任务是策反汪伪军,组织民防军,配合正规部队抗击日本侵略者。在任少将指挥期间,曾亲自带队到揭阳、潮安等地组织策反工作,策动驻揭阳的汪伪军两个团反正,并组织了新编潮安、黄岗民军两个团和潮阳县国民兵团1个大队。
抗战胜利后,李秉衡感到已尽“执干戈以卫社稷”之绵力,加之年岁增长,遂于1945年冬申请退役,与广州航业商人集资经营广州至梧州内河航运生意,并与友人在顺德组办农场,种植水稻、香蕉、甘蔗和养鱼等。经营的航运业务于1952年后归并国营,他转营仓储业,担任南华仓副经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三反”、“五反”以至“文化大革命”中,多次受到审查、冲击,但他仍以大局为重,热爱祖国,追求进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推倒了强加给他的种种不实之词。1979年受聘为第二届旅台客属联谊总会顾问。
1985年12月病逝于广州,终年86岁。
张简孙(),家名宝鑫,号镜澄,梅江区东郊乡张家围人。
其祖父张简堂为前清孝廉,17岁中举,曾任山东省济南府新城县、黄县知县。张简孙年少时,聪明好学,深得其祖父钟爱,民国初年(1912),特地带他到北平读书。1918年,张简孙毕业于北平高等师范学校附中。毕业后,以优秀成绩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工兵科。1922年军官学校毕业后回到广东,参加国民革命行列。
1925年,张简孙加入中国国民党,任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少校教官。次年2月,调任广州黄埔军校(五期)中校教官。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中校参谋等职。年,先后参加了讨伐桂系军阀的白泥战役、花县战役和广西北流战役等。在这些战役中,他参与谋划有功,调升为独立第一旅第一团团长。1931年,独一旅扩编为独立第二师,仍任第一团团长,驻扎梅县。该团纪律严明,给家乡百姓留下良好印象。冬,调驻惠来,升任少将副师长。他兼任由他建议成立的南山移垦委员会副委员长,亲自参与规划,大力推动南山移垦工作。整理荒地,招集农民耕地,豁免赋税,修筑了两英圩至惠来的公路;发动民众,将驻地旁边的乱葬坟墓迁到附近山坡,开辟了两英圩新市场和两英中学校址,以繁华地方经济,发展民间教育。建设南山期间,省拨公路款达200多万元,张简孙分文不苟取,深受上司赞扬,说:“勇将易得,廉将难求。”1935年,独二师编为第一军第三师,奉命调驻安远,不久又奉命调回广州。1936年,擢升第五军十五师师长,12月,授陆军少将。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简孙任陆军六十二军参谋长, 1937年4月继任第四路军独立第九旅旅长,1938年10月参加了广州近郊战役;1939年调任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部中将高级参谋,参加了潮汕战役。1939年12月,调任陆军暂编第二军参谋长。1940年1月,暂二军还没有编配妥善,就以弱旅抗击强敌,投入粤北战役,击溃了从广州大举北犯之日军,收复英德、清远等失地。1941年2月芦苞战役,日军以优势兵力进犯,并出动飞机轮番狂轰滥炸,战斗异常激烈。由于张简孙熟悉地形,出奇兵袭击日军后路,使日军腹背受敌,全线溃退,我军趁势追击,大获全胜,克服广州郊区重镇芦苞。这次战役,张简孙战功卓越,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电嘉奖,记大功1次,并颁给“干城奖章”1枚。10月,长沙告急,暂二军奉命北上驰援,参与阻击日军,解除了对长沙的威胁。1942年,张简孙晋升任暂二军副军长,兼任肇清师管区司令,在湘南、粤西北一带坚持抗战,继续参加了多次战役,直至抗战胜利。1946年,由肇庆调往南京,任中央训练团中将团员,获“忠勤勋章”及“胜利勋章”各1枚。
1947年8月,张简孙以陆军中将退役,回广州赋闲。梅县各界闻讯,推请他回乡主政,经报请省府委任为梅县县长,于1948年元旦上任,11月奉命卸职。1949年5月,由老部下派车从梅县接走,1950年初,只身辗转经香港到台湾。到台湾后,初任兴华公事董事会秘书,后在苗栗“习文书局”任经理。1959年转入教育界,先后在新竹县竹东中学、彰化商业职校、嘉义县立东石农业职校、台湾省立东石高级中学担任文史教员、事务主任等职。1968年底退休。1979年,被聘为第二届客属总会顾问;1988年被聘为世界客属第九次恳亲大会指导委员。
日病逝于台北,终年90岁。李登辉特颁“忠勤著迹”匾额,以示慰悼。张简孙生前常说:“祖国统一以后,即回乡和子孙共叙天伦之乐。”然而,他这个愿望未能实现。
李大超(),五华县锡坑镇湖塘村人。
梅州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北京大学。1922年毕业后,在北平从事国民党秘密宣传工作,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成为北京国民党党部委员。孙中山北上时,他负责护卫和接待工作。
1926年秋返南方,在汕头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总指挥部第一军担任政治工作。他奉命赴闽西策动曹万顺、杜起云部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李大超任该军第二师党代表及政治部主任。后任新编第一军顾问、福建兵工厂少将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不久,调任国民党福建省党部委员兼宣传部部长、福建《民国日报》社社长。
1928年,李大超北调胶东,出任四十九军政治部主任。后改任烟台警备司令部政治部主任。不久,又被国民党中央派为北宁铁路特别党部特派员。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李大超长期从事国民党党务,奔走南北诸省。北伐以后,他调任国民政府上海市教育局督学科长、市政府秘书兼第一科长和市建设委员,先后协助市长张群、吴铁城处理国民党内外政务及社会各方事务。
1937年春,吴铁城调粤主政,李大超亦随同南来,任广东省府参议兼科长、民食调节委员会秘书、救济总会总干事、广州特别市党部常务委员兼宣传处长,协调各方,为吴铁城的左右手。当时正遇广东发生粮荒,他协助市长商洽疏通,请准财政部免税进口洋米,以济民食。1938年秋,调任广东交通电政管理局局长,一干7年。时值抗日战事紧张,广州失陷后他随省府迁韶关,曾率部排除困难,保持电讯、交通畅通。1945年5月,出席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日本投降后,任国民党港澳总支部主任委员并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947年,任广东省选举指导员。1949年,随蒋介石去台湾,任台湾“行政院”设计委员,致力于台湾华侨总会和国民外交协会等职外事务。
李大超在大陆任职期间,曾数次返乡,热心公益,力倡禁赌禁毒,关心乡村教育事业。他与夫人王孝英(原国民政府立法委员、《西南日报》社社长)捐款倡建端本学校宿舍,为锡坑4所小学分赠图书、教具一批。抗日期间,曾在乡创办幼稚园,又办难童所,共收容难童100多人入所教养。同时,他还倡议制订锡坑乡村建设计划,开展兴办水利,造林种竹,发展农业。他捐资在该村前筑起50多米长的防洪堤,使6.67公顷农田避免洪涝为害。还与锡坑港胞捐建乡贤纪念堂。今堂馆仍存,成为离退休干部职工的活动场所。
1984年5月在台湾病逝,终年84岁。
李振(),原名晋堃,兴宁刁坊镇刁谭村人。
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18年,应募入粤军当运输兵。1926年升任排长、连长。在此期间,曾参加粤桂战争和2次东征。年,先后担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后进陆军大学深造。抗日战争期间,曾在广东省增城、韶关等地与日本侵略军作战。年,先后被提拔为军长、十八兵团司令兼六十五军军长。
1949年冬,当李振部队在成都平原,被中国人民解放军重重包围时,叶剑英派自己的弟弟到香港找到李振的妻子,要她将叶剑英意见传给李振:“如要起义就要及时起义,过后就没有机会了。”李振与叶剑英早年私交甚笃,李振认为叶剑英决不会伤害老朋友,叶的话能代表共产党的政策。当李振准备起义时,有部下担心他起义后安全无保障。李振对部下说:“起义不是为我个人,起义后如果共产党不信任我,则杀我一个人而救了大多数人,又何乐而不为呢!”在李振酝酿起义期间,蒋介石由重庆到成都召见他,对他勉励有加,李振不为所动。胡宗南命令他销毁军用物资,向西昌突围。李振则反其道而行之,命令下属把物资登记保管好,他说:“为国家保存元气,为老百姓减少损失,为部队减少伤亡,还是和谈好。”一天,李振不避危险,只身奔赴刘伯承驻地,面陈起义赤诚,深受刘伯承称赞。日,李振率十八兵团在成都起义。联名通电起义的有兵团属下各军、师将领。这一起义,保全了成都及绵阳地区军用仓库大量物资,为四川西部地区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振起义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供职6年,曾任川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西南军区高参室副主任。1955年4月转业后,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届委员,全国人大四、五、六届代表。1958年后,任四川省政府参事室主任。“文化大革命”后,任四川省政协五、六届副主席。在此期间,应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单位邀请,写回忆录和自传多篇,收入文史资料选辑。1980年冬,赴美探亲,护照上签的期限是5年,但他只在美国住了半年就回来了。来访者提及此事,他说:“梁园虽好,非久恋之地。我丢不下我的工作,离不开我的祖国,更想念领我走上光明大道的中国共产党。”
1988年1月在成都病逝,终年88岁。
李洁之(),家名清廉,兴宁新陂镇上长岭村人。
先后毕业于广州陆军步兵军事教练所、陆军步兵学校将官研究班。他先在粤军第一师邓仲元部任班长。1921年被选拔为大元帅府警卫第三团叶挺部排长,1924年升任第一师第三团邓演达部连长,担负护卫大元帅府任务,直接保卫孙中山的安全。其后历任广东部队营长、师部经理处长、平南盐务总局长、步兵独立第二团上校团长、独立第四旅少将旅长。1932年1月至1936年任虎门要塞少将司令,负责海防防务。
1935年主持广东军政的陈济棠进行反蒋活动,大规模内战迫在眉睫。李洁之本是陈济棠的亲信,但反对陈的做法,为制止内战,保存国力,共同对外,他先后与广东部队10多位将领联系,取得共识,策动第一军军长余汉谋领衔揭露陈的阴谋,并实行兵谏,迫使陈济棠宣布下野。一场即将爆发的内战遂告平息。1936年7月,他接任广东省会警察局局长,即将前任移交接管的230名政治犯悄悄地释放,又停止执行邮电新闻出版物检查及取消广州市居民入户担保办法。这对于团结各党派各阶层共同抵御外侮,是极为明智之举。1938年10月广州弃守前,李洁之已改任第四战区兵站中将总监。1941年调任第七战区军粮计核委员会中将副主任。在任期间,一改过去各部队食粮食盐朝不保夕的困难情况,还有余粮借给灾民。
抗战胜利后,广东抗日部队多被蒋介石用各种手段分化瓦解,许多军政人员包括李洁之在内都处于投闲置散的境地,心怀不满。1947年秋,李洁之到达汕头,开设“中国渔业公司”。它名为企业实际是聚集一批旧军政人员议论和制订反蒋投共的计划。李洁之是核心人物,多次奔走于香港、广州和汕头之间与各方联络。1949年4月,他被广东省政府委任为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5月1日他偕中共香港分局派来的联络员陈汉欣秘密离开汕头,到达兴宁就职,旋即与驻军河源等地的曾天节、魏汉新等联系共商起义事宜。18日即宣布和平起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次起义使粤东、闽西2区16个县连成一片,粉碎了蒋介石残部在赣州、长汀间固守的计划。不久李洁之就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潮梅人民行政委员会副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洁之先后任广东省政府委员、黄埔建港管理局副局长、省水利厅副厅长。1957年整风、反右扩大化时,他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1年被摘掉“帽子”,任广东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兼军政史料征集组长。这时候,他积极撰写了数十万字亲历亲见亲闻的史料。1979年4月,李洁之的错案得到彻底平反改正,被委为广东省政府参事室主任。1983年4月,被选为省政协副主席兼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任,直至1988年换届为止。年,他将自己历年所写并已在《全国文史资料》等书刊发表过的著述加以整理,由《兴宁文史》编辑部编纂为《李洁之文存》并排印出版,共70余万字,是粤东文史部门极具参考价值的书。
李洁之于1951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历任该党广东省委员会第一、四届委员,第五、八届常委和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咨监委员会副主席。《南方日报》日报道李洁之病逝的消息时,称李洁之是“从大革命时期开始就长期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有影响的爱国民主人士。
李善馀(),家名兆庆,蕉岭县兴福镇浒竹村人。
1920年广东梅州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政治经济系。1926年毕业后在北京国立艺专任教,1928年任安徽省灵璧县县长,1932年转任湖南省零陵县县长,不久调任南京陆军工兵学校军需处长。
年任广东省大埔县县长。在任期间,他听到其家乡浒竹学校与近邻寨上村徐姓有学校场地的纠纷后,便赶回蕉岭,以平民身份到寨上塘边村徐姓领头人徐寿祥家拜候,通过平等协商,圆满解决了纠纷。
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李善馀到广东省临时省会平远县主持办理接收省政府的各项工作,被任命为广东省政府第二科科长。此后曾任广州特别市政府秘书及财政局科长。
1950年他移居香港从商,积极联络同乡情谊,团结侨胞,做了不少好事实事,如与乡亲涂思宗、林杰元、曾海云创办侨港蕉岭同乡会,任历届同乡会会长、名誉会长;协助林杰元、曾海云创办嘉应小学,解决在港乡亲子弟入学难问题;1998年他回故乡以后,得知华侨中学百废待举,他想到大埔籍爱国华侨田家炳一贯热心办学,便多次奔走搭线,得到田家炳慨捐25万元,建成“田家炳教学大楼”等。1999年,李善馀被授予蕉岭县首批荣誉市民。
2000年,李善馀在香港病逝,终年100岁。
林风眠(),家名绍琼,字凤鸣,后改风眠,梅县白宫镇阁公岭村人。
出生于贫农之家。父伯恩,兼做石匠,工于宋体碑文。风眠幼时,即喜爱绘画,中学时代,其习作常受老师的称赞。1917年梅州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学院。1918年参加勤工俭学赴法留学。因其家境清贫,曾到得毛里求斯华侨团体旅毛林风眠集义会的资助。1920年入读法国迪戎(DIJON)国立美术学院。不久又转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并在巴黎各大博物馆研习美术。1925年参加巴黎国际装饰艺术展览会。是年冬回国,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教务长及西画系主任等职。1926年春在北京艺专举办个人画展。1927年任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28年创办杭州西湖国立艺术学院,任院长。次年,组织“亚波罗”社,出版“亚波罗”杂志。1931年率艺术教育考察团赴日本考察。抗日战争期间,曾执教于重庆国立艺术学校。抗日胜利后,在杭州西湖国立艺术学院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美协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委员。1977年定居香港。先后在法国、巴黎、日本、中国台北举办个人画展;1989年梅州客家联谊会成立庆典时将其70年代以来的作品80余幅,在梅州大会堂展出。
林风眠毕生致力于艺术教育和绘画创作。在留法期间,他认真学习西洋画法,并融入中国文化,创作过许多以反封建为题材的油画,当时受到赞扬的《人道》、《痛苦》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回国后,对中国传统绘图,如隋唐山水、敦煌石窟壁画、宋代瓷器、汉代石刻、战国漆器、民国木版年画、皮影等等,也一一加以研究。此外,他对中国文学、诗词、音乐也认真学习,以丰富自己的艺术素养。在创作上,他尊重中外绘画和民间艺术的优秀传统,但极力反对因袭前人,墨守成规;主张东西方艺术要互相沟通,取长补短,以自己民族文化为基础,发展新的中国艺术。他的作品追求意境,讲究神韵、技巧,强调真实性与装饰性的统一;构图常密不透风,但不觉局促,运用明亮的色彩,强烈中显示出柔和,单纯中蕴含着丰富,既对立,又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香港《文汇报》日报道中说:(林风眠的作品)“融汇中西文化传统于一炉,创造出个人独特画风,蜚声国际艺坛。”其代表作有《鹭》等。
日病逝于香港,终年91岁。有《中国绘画新论》、《林风眠画集》等著作传世。
黄子卿(),梅县程江乡槐岗村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现代化学奠基人之一。
1919年入清华学校学习,1921年结业于清华留美预备班。1922年赴美,进威斯康星大学主修化学。1924年以优等生毕业后转入康乃尔大学化学系攻读,1925年获硕士学位。年,在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深造。
1927年回国。先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任教,1929年受聘为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1934年再度赴美,到麻省理工学院搞研究。他精心设计了实验装置,并经过1年多的反复测量,完成1项重要的实验,即精测水的三相点温度为0.005℃。这是热力学上的重要数据,也是温度计量学方面的基础工作。后来,美国标准局曾组织人员重复实验,结果与黄子卿的测量结果一致。1935年,他获得麻省理工学院授予的博士学位。1938年,《美国艺术与科学院汇刊》发表了黄子卿与J.A.Beat-tic、M.Bendict合写的论文:《绝对温标的实验研究(V):水的冰点和三相点的重现性;水三相点的测定》。1948年,美国编辑的《世界名人录》列入了黄子卿的名字。1954年,国际温标会议在巴黎召开,再次确认上述数据,并以此准定绝对零度为-273.15℃。
黄子卿获得博士学位后,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主任和芝加哥大学原子能研究所负责人都想留下他,说:“你的国家正像一只破船在风雨中飘摇,你回去干什么?!”黄子卿回答说:“我愿和我的祖国一起受苦。”
抗日战争期间,黄子卿回到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1948年,黄子卿利用出国休假的机会,第三次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研究,师从著名教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L.C.Pauling。当时中国正进行解放战争,黄子卿每天焦急地翻阅报纸、收听广播,他惦念着祖国、母校和亲人。Pauling教授问他:“黄,把你的全家接到美国来,你就在这里工作,不好吗?”黄子卿的回答,仍然是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的家在中国,我一定要回去。”
1949年夏,黄子卿返回清华大学。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黄子卿到北京大学任化学系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并被评聘为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来被举为数理化学部常务委员)。
黄子卿的治学态度以严谨著称,在政治高压下仍敢于坚持真理。他反对批判“热力学第二定律”,对有些人宣称要“批判爱因斯坦”,极为反感。
黄子卿著述甚丰,成果累累。他的学术成果涉及许多方面,如:离子迁移数测定;蛋白质变性之研究;等张比容;金属的钝性:水三相点温度及绝对温标;多面体体积计算;溶液理论:物质结构:误差理论……出版有4本专著:《物理化学》(195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电解质溶液理论导论》(1964年,科学出版社);《非电解质溶液理论导论》(1973年,科学出版社);《黄子卿选集》(1989年,冶金工业出版社)。最后一本书,是他去世数年后才选编出版的。
日病逝于北京,终年82岁。
李世安(),家名火生,字致平,梅县瑶上镇榕树下村人。
东山中学高中毕业后,考进广东高级师范学院,1924年夏毕业,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任东山中学训育主任。11月底东征军第二次来梅,十四师政治部主任洪剑雄(共产党员)与李世安等密切协作,成立国民党梅县县党部,罗四维任常务委员,李世安任组织部部长。
1926年李世安任梅县教育局局长。为发展农村党组织,开展农民运动,中共梅县特别支部作出决定,在暑期开办小学教师训练班,县教育局长李世安任班主任,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梅县著名的烈士林一青是其中之一。
1927年春,李世安任武汉市公安局主任秘书,旋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并介绍叶剑英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12月参与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李世安夫妇与叶剑英夫妇避往香港。后受党组织指派,叶剑英到苏联留学,他与夫人和叶剑英夫人曾宪植东渡日本隐蔽。1年后由于李世安身份暴露,遭日方驱逐出境,回到上海后,因生活困难,曾靠卖文为生,后在上海招商局工作。1936年在安徽省宣城专署教育局任科长。1937年随专员曾蹇(梅县人)返回广州,在土地局任主任秘书。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李世安到韶关省建设厅任主任秘书,省干部训练团教育长。在任期内,奉令赴重庆中央训练团受训。在重庆,曾秘密拜会中央驻重庆办事处主任周恩来和叶剑英,他俩授意李世安要继续在国民党内潜伏,为党做更多的工作。1942年2月至1943年5月,李世安出任梅县县长。在任时间虽短,但做了3件众口皆碑的好事:一是为营救“七君子”之一的邹韬奋,从香港安全隐蔽在畲江江头村,又安全转移至抗日根据地做了大量工作;二是在梅购买了一批粮食运往东江抗日纵队,支援东江纵队;三是逮捕并枪决了罪大恶极的孙冲远,为民除了一大害。
1945年抗战胜利后,李世安回到广州仍在省建设厅工作,后在省商检局任主任秘书。在此期间,为迎接广州解放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解放初,李世安预感到留在广州有危险,便又到了香港。广州解放后,他于1949年、1950年曾2次回广州。叶剑英遣人通知并送去火车票给李世安回香港,一直在国家安全部驻港第三办公室搞统战工作。1978年4月,经叶剑英等人证明与介绍,李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港工作期间,从事联络侨胞、港澳台同胞工作,为祖国和平统一而努力。
1994年,李世安在广州病逝,终年93岁。
刘耀曾(),字谦荣,梅江区城北镇古洲村人。
少年时就读于西厢公学,后进省立五中(今梅州中学),1922年秋考入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系,在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10月,直系军阀孙传芳在上海、南京镇压工人运动,屠杀共产党员及进步人士,刘耀曾秘密往上海,找到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后奉周恩来的指示,回南方进行革命活动。1927年,自沪回乡到梅县师范学校任教。上海“四一二”事变后,因中共梅县地方组织转入隐蔽活动,刘耀曾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新入党),1928年秋转往潮安金山中学任教。1931年冬,前往印尼,在吧城中华会馆开办的学校任教。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南侵印尼沦陷,大批华侨惨遭屠杀劫掠,他携眷离开吧城避居于中爪哇普禾加多埠亲友店中。1943年,重返吧城,在华侨公会主办的学校任教。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与教育界人士徒赞、刘宏谟等创办吧城中学,历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他在印尼从事华侨教育长达4年之久,培养了大批人才。1950年中印(尼)建交后,吧城中学便有3000多名学生(含毕业生)陆续回国升学。
刘耀曾侨居印尼期间,不仅致力于华侨教育,而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办好华侨社团,开展团结爱国工作,历任雅加达中华侨团总会文教部主任、副主席、主席,直至1966年回国定居为止。在侨团期间,积极支持印尼总统苏加诺的进步措施,发动当地华侨捐资献物,救济印尼贫民和兴办教育,亲手将50万盾捐款送交苏加诺,请他用于救灾和兴办福利事业。
1955年,周恩来总理到万隆参加亚非会议,刘耀曾等一批华侨知名人士受到周恩来的接见。此后,他更加尽力作好华侨工作。1960年印尼当局排华时,中国政府派船前往印尼接侨,他积极协助做好遣送难侨归国工作。1965年1月,应印尼民航局邀请,以侨团主席名义,飞抵北京参加中印(尼)两国通航典礼。是年秋,应中国政府邀请,偕妻回国参加国庆观礼,受到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和中央侨办主任廖承志等的接见。不久,印尼政局发生变化,刘耀曾夫妇决定不回雅加达,留在祖国定居,是年冬回到梅县。他一如既往,努力做好侨务工作。先后被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届全国侨联委员、广东省侨联副主席、第五届梅县政协副主席、第六届梅县侨联主席、梅县华侨中学董事长、暨南大学董事等职。
1982年刘耀曾病逝于梅县,终年81岁。
刘既漂(),原名元俊,兴宁叶塘镇留桥村人。
1914年考上县立中学,各科成绩俱优,尤偏爱美术。1917年冬毕业后前往上海,就读中华艺术大学。他不仅认真学习中国画、西洋画、水彩画,而且精心学习建筑学。1920年毕业,次年,报考官费留学法国。1922年前往法国巴黎学习法语,1年后考入里昂大学美术系。既攻读西洋画,又选修建筑学。他认为西洋画与中国画各有千秋,不可偏废,而应取长补短,使自己的画既有中国特色,又有西欧风格。他认为中国的建筑,侧重实用,虽有亭台楼阁之美,但缺乏配套,特别是对阳光空气并不注意,乃一大缺点;而西欧建筑,则多高楼大厦,密密层层,颇为壮观,然缺乏沟通管道,以致邻居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因此,他认为无论中国建筑还是西欧建筑,都应适时改进,以利于人类共同生存和安居乐业。他在法国学习5年时间,曾参加中、西画展览以及建筑设计展览,颇获好评。
1926年学成归国,抵上海时,适林风眠、李金发已先后回国,他们既是梅州同乡,又是各有专长的好友,乃相约在杭州创办艺术学校。既漂建议,须先取得旅美学术界泰斗蔡元培以及旅法学术界泰斗李石曾、李书华等支持,始可成功。于是他们共同拟订建校方案,分别拜访三老。三老对在杭州创办艺校一致赞成。他们遂将三老意见告知浙江省当局并得到全力赞助。1927年,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如期招生开学。林风眠任校长,刘既漂任教务长兼建筑设计系主任,李金发任雕塑系教授兼主任。另聘几位名家任教。由于学校设在西湖旁边,环境清幽,加上是国立学校,人才济济,开办伊始,即有近200学子就读,一时艺专名震九州。既漂功成身退,于1929年前往上海,与李石曾之子宗侃合资创办大方建筑公司。他先托友人在法国购买了当时最新颖的1辆汽车,车的左边写上公司的名称、地点和电话号码等,右边写上留法建筑设计师刘既漂、李宗侃。顾客或朋友来访,都派汽车接送,因而业务兴隆。3年后,又在南京增设大方建筑设计公司,有他的留法朋友刘纪文(南京市市长)、魏道明(市建设局局长)支持和引荐,不仅为国民政府设计1栋现代化的设备齐全的接见外宾的大厦,而且设计改造了南京市的好几条大马路,还在南京市郊为高官们设计承包兴建了几栋别墅。
1935年,陈济棠为加强广东的国防工事,经李洁之、罗梓材介绍,聘既漂担任总工程师,西南政务委员会授予他中将军衔。他以自己留学是由广东省府负担的,应该有所回报,所以结束京沪两地的建筑公司,回穗就职。其后广东的军事重地,如虎门要塞等即由既漂重新设计和兴建,连各地的兵房、防空壕等大部分由他设计建筑。1938年10月广州弃守,既漂奉命撤退,先至粤北、赣南,后至桂林和澳门。
抗战胜利后,刘既漂见内战即发,乃出售京沪两地之楼房,携眷前往美国纽约。先是经商,后租赁一片土地经营农场。然用非所学,以失败告终。接着在杰克逊区1家大企业担任建筑设计工程师,达25年之久。退休后于1978年移居曼彻斯特。又常以绘制瓷画消闲,作品越积越多。后由友人建议,先后在新泽西州展览馆等地展出。美国人对此技艺甚为赞赏,他被舆论界称为中国瓷画大师。其作品常在报刊上登载。
刘既漂一生不参加任何党派,常自称为“中国的自由人”。他与文艺界人物李石曾、李书华、李润章、孙伏园、曾觉之、曾友豪、刘半农等很要好,也与国民党政界人物刘纪文、魏道明、罗翼群、李洁之等常有往来。他曾为丁玲的著作绘制插图,也为罗孟玮、罗鸿诏主持的宁潮学报设计封面。他为人和蔼可亲、乐于助人。抗战前后,家乡历次水灾、旱灾,他得知后,即以他和二哥元松的名义捐助巨款,赈济乡民。兴宁各报常有记述。1936年重修北京兴宁会馆,他捐献最多。对同乡青年如曾医平、黎毓熙、曾新泉、刘汉光、林钧南等亦多指导和提携。
日在英国病逝,终年91岁。
余俊贤(),家名其英,别号一帆,平远县坝头上竹园村人。
由于父亲早逝,家境所迫,余俊贤高小毕业尚差1年便辍学,在其叔父经营的盐米商号帮工,靠些微收入,以减轻家庭负担。1年后再返校学习,始得完成高小学业。后来,考入平远中学就读。1923年考取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广东大学继改为中山大学)文史学科。在学期间,经常聆听孙中山关于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等方面的演讲,深受孙中山思想影响,于日,在广州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中山大学毕业后,担任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干事。
1927年12月,余俊贤奉命派赴南洋,筹组荷属印度尼西亚总支部,不久正式成立,当选为委员兼宣传部部长,并应聘为《民国日报》总编辑。在国内,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日本出兵阻挠,并杀害国民政府交涉专员蔡公时,酿成惨案。时在南洋的余俊贤得知这一消息,激于义愤,口诛笔伐、严正抨击日军之侵略暴行,同时号召华侨奋起抵制日货,并响应国内革命救国运动,勇往直前,不稍瞻顾。日本驻印尼领事因而胁迫荷属印尼政府,逮捕余俊贤,关进监狱达8月之久,后押解出境,直返南京。
1929年,余俊贤重回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任总干事,旋升主任。其间,先后数次奉派赴菲律宾、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缅甸、越南及香港、澳门地区等各地视察,指导党务,使海外100多所华侨学校均向祖国政府立项,帮助各间学校设立图书馆,编印教科书,并设立南洋研究所、华侨教育总会、华侨通讯社、华侨函授学校、侨生回国升学招待所、华侨教育师资训练所,及在粤闽2省创设国立华侨师范学校2所、国立华侨中学3所。1931年,余俊贤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1936年两广“归政”中央后,受命担任广州市党部特派员、主任委员。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余俊贤积极参与发动民众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冬,余俊贤奔赴重庆,奉为侨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处处长。数年间,为侨务教育建立了良好的规模。曾一度回乡,任平远坝头景贤中学董事长。抗战胜利前夕,余俊贤任广东省党部主任委员,其间当选国民党第五、六两届中央执行委员,广东省参议会参议员、制宪国民大会代表等职。1947年,国民政府施行宪政,余俊贤当选为监察委员。就职以后,勤求民隐,弹劾不法,深得同仁好评。
1949年8月,余俊贤由广州至海南岛去台湾。1950年3月,任台湾伦理教育学会理事长。后返回香港九龙居住。之后,又应召赴台湾。1973年台湾“监察院”院长改选,获国民党中央提名竞选,担任“监察院”院长。1974年,获萨尔瓦多国大十字勋章。1981年,台湾“监察院”改选,余俊贤仍获高票当选为院长。1987年3月,院长任期届满,应行改选。余俊贤考虑到自己担任院长达14年之久,且年事已高,恳辞不再竞选连任,获国民党中央批准。卸任后,担任“总统府”资政,并经“监察院”第1876次院会通过,聘为荣誉顾问。在国民党中央第十一届全会上,余俊贤任中央评议委员,并任主席团主席,连任三届。在台湾期间,余俊贤还兼任广东省志编委会主任,组织专人收集资料,重印旧志阮编商务本,出版资料15集。
日在台湾病逝,终年93岁。
张建(),字扫霆,梅江区东郊乡东街燕诒堂人。
祖父经商,颇有积蓄,乃乡间绅士。父业塾师,一生清平,但有儒者风。张建小时就读于梅县县立小学,成绩优异,校长萧凤琴常在人前夸张建,称赞他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国英文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