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终迈贾终端客户是什么意思思

如当此诀永痛无穷——令名士搁笔的南朝梁代女诗人&&刘令娴
刘令娴,南朝梁代女诗人。约公元五二五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刘孝绰妹,徐悱之妻。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世称刘三娘。《梁书·刘孝绰传》中载有她的事迹。刘令娴的诗多写闺怨,其中最著名的是《答外诗》二首,是回赠丈夫徐悱之作。诗中通过写景来衬托相思之情,颇为真切生动。刘令娴的丈夫徐悱,字敬业,是仆射徐勉的儿子,宦游在外,夫妇二人寄诗赠答,感情真挚。刘令娴的作品,《唐书·经籍志》说有文集六卷(《刘氏集》),而《隋书·经籍志》则作三卷。她的情诗受南朝民歌的影响,写的相当大胆,而且语言清新,风格流丽。
刘令娴的诗多写闺怨,其中最著名的是《答外诗》二首,是回赠丈夫徐悱之作。诗中通过写景来衬托相思之情,颇为真切生动。
她的情诗受南朝民歌的影响,写的相当大胆,而且语言清新,风格流丽,如《光宅寺》(除《丧夫文》外,《玉台新咏》中存有她的《答外》诗两首、《答唐娘七夕所穿针》、《听百舌》、《光宅寺》、《题甘焦叶示人》和《摘同心栀子赠谢娘因附此诗》等杂诗)。
徐悱有一首《赠内》诗是这样写的:
日暮想青阳,蹑履出椒房。
网虫生锦荐,游尘掩玉床。
不见可怜影,空余铺帐香。
彼美情多乐,挟瑟坐高堂。
岂忘离忧者?向隅心独伤。
聊因一书札,以代九回肠。
《答外诗》
花庭丽景斜,兰牖轻风度。
落日更新妆,开帘对春树。
鸣鹂叶中响,戏蝶花间骛。
调瑟本要欢,心愁不成趣。
良会诚非远,佳期今不遇。
欲知幽怨多,春闺深且暮。
美好的春日,独自徘徊在大好春光中,无人相伴的日子心里满是愁绪,哪有心思玩弄琴瑟啊,这样的分别到哪天才是尽头,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呢?淡淡的忧淡淡的愁从早到晚萦绕在这个多情女子的心头。
还有一首《听百舌诗》也是写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却要轻松得多:
《听百舌诗》
庭树旦新晴,临镜出雕楹。
风吹桃李气,过传春鸟声。
静写山阳笛,全作洛滨笙。
注意欢留听,误令妆不成。
丈夫不在家的日子,刘令娴结交了一些闺中密友,或许也是一些寂寞的女人。从刘令娴的诗中看,这些女人都是很有品味的。偶尔,她会在某个雨后的清晨摘下沾有雨水的栀子花,派人送给女友,并附诗说道:
两叶虽为赠,交情永未因。
同心处何限,栀子最关人。
雪白的栀子花带着幽香送给朋友,这个接受花儿的女人断然是很喜欢这种情调的。中国女人在几千年前就这样小资,让今天的小女子们大跌眼镜。
另外一首《咏佳人》,则是写女子对镜理妆的情景,把女人在两性关系中担心容华老去而失去自身地位的心理状态描写得惟妙惟肖:
《咏佳人》
东家挺奇丽,南国擅容辉。
夜月方神女,朝霞喻洛妃。
还看镜中色,比艳自知非。
摛辞徒妙好,连类顿乖违。
智夫虽已丽,倾城未敢希。
&女为悦己者容,妇容一向被认为是取悦男性的要件,特别是在南北朝,女性在外表装饰上下得功夫比以前朝代的女人要大得多,女人们之间互相攀比,而且越是美貌女子越在乎自己的外在形象。刘令娴作为美女当然也不例外,每天苦苦思恋远方的丈夫,容颜日渐憔悴,面对镜子细细察看自己的容颜,如果变丑了还怎么与自己心爱的人相见,爱人不喜欢自己了怎么办?复杂及沉重的心理,在这首诗中表达出来。
其实,刘美眉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在外地当官的徐悱即使不沾花惹草,心里可是不老实啊,明知道路边的野花不能采,却看着别人家的花眼馋,什么意思啊。绝对不是杜撰,请看这首
《对房前桃树咏佳期赠内》:
相思上北阁,徙倚望东家。
忽有当轩树,兼含映日花。
方鲜类红粉,比素若铅华。
更使增心意,弥令想狭邪。
无如一路阻,脉脉似云霞。
严城不可越,言折代疏麻。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徐悱这家伙玩笑开的不小哇,有这么表达对远方妻子强烈的思念之情的吗?
“相思上北阁,徙倚望东家。”想老婆了却上楼偷偷看别人家的美女,什么意思啊?
对他寄来的这首诗,从容、风雅、睿智的刘令娴写了一首《光宅寺》来对付他:
长廊欣目送,广殿悦逢迎。
何当曲房里,幽隐无人声。
你能欣赏东家的无主桃花,我难道就不能追求光宅寺的少年和尚?哈哈,看谁厉害。诗寄到徐悱手上后,料想他定会说一句:算你狠。
一对恩爱夫妻,举案齐眉,郎才女貌,如果携手慢慢变老该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偏偏人生就是这样变幻无常。就在这种甜蜜而痛苦的相思中,徐悱却不幸因病去世了。刘令娴面对这残酷的现实,饱蘸泪水写了一篇极其凄婉感人的《祭夫文》,文体清拔,情致缠绵:
《祭夫徐敬业文》
维梁大同五年,新妇谨荐少牢于徐府君之灵曰:惟君德爰礼智,才兼文雅,学比山成,辨同河泻。明经擢秀,光朝振野。调逸许中,声高洛下。含潘度陆,超终迈贾。二仪既肇,判合始分。简贤依德,乃隶夫君。外治徒奉,内佐无闻。幸移蓬性,颇习兰薰。式传琴瑟,相酬典坟。辅仁难验,神情易促。雹碎春红,霜雕夏绿。躬奉正衾,亲观启足。一见无期,百身何赎。呜呼哀哉!
生死虽殊,情亲犹一。敢遵先好,手调姜橘。素俎空乾,奠觞徒溢。昔奉齐眉,异于今日。从军暂别,且思楼中;薄游未反,尚比飞蓬;如当此诀,永痛无穷。百年何几,泉穴方同。
在文中,刘令娴既深情歌颂丈夫“学比山成,辩同河泻”的才华,又抒发了噩耗初闻时“雹碎春红,霜凋夏绿”的悲痛心情,还表达了“生死虽殊,情亲犹一”,“百年何几,泉穴方同”的坚贞不渝,文辞凄怆,思绪缠绵。据说,她的公公、文坛名人徐勉原来也想为儿子写一篇祭文,看了刘令娴的文章后不禁搁笔兴叹,儿媳的祭文都写到这么高的水平了,自己也就罢了。
正好罢了官赋闲在家的刘孝绰见妹妹寡居的日子凄苦不堪,便把她接回娘家,每日与她诗赋唱和,聊以安慰她失夫之痛。刘令娴利用这寂寞的时光写下三卷《刘令娴集》,忙中偷闲,还和哥哥一起创作了我国最早的一幅对联。当时刘孝绰因为罢官不出,自己在门上写下了“闭门罢吊庆,高卧谢公卿”。看到哥哥写在门上的奇特诗句,刘令娴也对仗着写了两句:“落花扫仍合,丛菊摘复生”。这无意中的创作竟然创了历史纪录。这就是历史!
《答外诗》
花庭丽景斜,兰牖轻风度。
落日更新粧,开帘对春树。
鸣鹂叶中舞,戏蝶花间骛。
调琴本要欢,心愁不成趣。
良会诚非远,佳期今不遇。
欲知幽怨多,春闺深且暮。
《题甘蕉叶示人》
夕泣已非疎,梦啼太真数。
唯当夜枕知,过此无人觉。
《摘同心栀子赠谢娘因附此诗》
两叶虽为赠,交情永未因。
同心何处恨,栀子最关人。
《和婕妤怨》
日落应门闭,愁思百端生。
况复近,风传歌吹声。
宠移终不恨,谗枉太无情。
只言争分理,非妬舞腰轻。
《答唐娘七夕所穿针》
倡人助汉女,靓粧临月华。
连针学并蒂,萦缕作开花。
孀闺绝绮罗,揽赠自伤嗟。
虽言未相识,闻道出良家。
曾停霍君骑,经过柳惠车。
无由一共语,暂看日升霞。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超终迈贾怎么读_百度知道
超终迈贾怎么读
超终迈贾怎么读
我有更好的答案
chāo 超zhōng 终mài 迈jiǎ(gǔ) 贾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刘晓林的日志
张伯驹论坛
热17已有 997 次阅读&
张伯驹论坛
张伯驹论坛今日在北京恭王府举行,颇有盛况,然早已远逊先生在世之时——“呼儿将出换美酒”的风流逸致没了!“与尔同销万古愁”的乐天情怀没了!更重要的则是见不到“七步成诗”的斐然才华了!
若干当代的名宿依然是拥有官号者的陪衬,这在中国似乎早已成了惯例:发言时按头衔为序,以致欧阳中石先生一言未发而早辞;等苦了95岁高龄的邹佩珠先生——论坛开始2个多小时后,她终于可以聊发心声。章诒和女史保持了一贯的锋芒,所讲不和适宜却不无道理。这为文坛的平庸湖面凭添了些许的动人涟漪,较黄钟大吕的鸣响又似乎少了几多的雄浑与厚重。喀嚓不断的闪光灯在记录着绚烂后的平淡还是平淡后的绚烂?理应都不是。咳珠吐玉、字字珠玑的时代到哪里去找?咳珠吐玉、字字珠玑的人物到哪里去找?九天居士对此有着漫天的杂想。
身穿长袍的张伯驹先生曾经在古老的恭王府内信步、吟啸,是那么的和谐。如今的我们终究在缅怀先生的什么?他的爱国、收藏不能遗漏,他的书画、词文不能遗漏,他的戏曲、鉴赏不能遗漏。他是活生生的人,他同样有着与众生相差无几的诸般可言与不可言——他养晚年的袁克定数载并送终,你我能做到的实在不多!而即使讲了上述这一切仍然不够!
在齐鲁饭店的午宴上,我与友人《一代名士张伯驹》的作者任凤霞女士表达了如下:张伯驹先生既在在空中又在地上,他已然做到了自由得在出世与入世间穿梭。
人间天星归去来——铭张伯驹先生刘晓林
余生也晚,概因未见张翁伯驹之叹。&区区欲效苏子瞻“某平生无快事,惟作文章;意之所至,笔力纵横,无不尽怀。世间之乐,无逾此矣!”游春主人笑或不答,九天居士骋怀自语。&九泉三光隔,夜台有天星。卓卓名士,吟啸天地。好好先生,对答古今。谙悲欣,晓始终;了往来,明归去。圣贤垂首万物之弱,愚瞽纵论一己之强。须弥高矣!芥子微乎?&深居庙堂而无不可一世之尊,飘游江湖亦断毫无是处之卑。调仪许中、声高洛下者,云烟之词;含潘度陆、超终迈贾者,蜃楼之嘘。何如啖樱桃赏芭蕉?何如餐五谷观日暮?潮起潮落,四时之律;云卷云舒,自然之规。&开张天岸,尊伯清居。奇异人中,灵驹啸骋。环宇诸珍娶百花,一生四艺嫁游春。智者知己,先生如是。&历名山大川,对金樽檀板,满路花绿野堂,旧雨春风,骏马貂裘,法书宝绘,渺渺浮生,尽烟云变幻,逐鹿千年,何足道俊才,老词人浊世佳公子;
认清冰洁玉,证絮果兰因,粘天草红豆树,离肠望眼,灵旗梦雨,泪帕啼笺,绵绵长恨,留秋碧传奇,求凰一曲,最堪怜还愿,为鹣鲽不羡作神仙。&撰妙联者谁?张翁伯驹也!个中三昧,渺渺绵绵。掩卷作思:其学,其才,其志,其人。
张翁伯驹,人间天星。归去来兮,人间天星。
&&&&&&& 奇异人中& 灵驹啸骋平复兮环宇诸珍娶百花& 独名士卓卓
——张伯驹先生& 先生张伯驹
  张伯驹,集鉴藏家、书画家、诗词家、戏曲家于一身的大学士,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开张天岸马,奇异人中龙……用此来描述张先生当不为过。他留给世人的“财宝”很多,无论就哪一方面而言,都会有无数让世人难以遗忘的铭记。他留给世人的“财宝”太多,无论就哪一方面而言,都会让世人难以遗憾的不全面。
&&&&他,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玩家”。很少有人能“玩”到他的那种境界?他的“玩”是以生命为基础,以生命为代价。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职业家”在他的面前容易汗颜:职业与生命怎能同语?甚至当他的生命与收藏发生碰撞时,“让路”的一定是生命。
&&&&他,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杂家”。在如此短暂的人生之途中,竟然杂到了如此之多、如此之精:书画鉴藏、戏曲、诗词、书法、棋术、红学……谁也说不清在他那“神奇”之躯中到底涌出了多少“文化河流”。
  他,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奇家”。有谁像他那样,出身显贵豪门却“视勋名如糟粕、看势力如尘埃 ”(张伯驹先生语)。更为传奇的是他作为世人公认的20世纪中国六大收藏家之一,竟然“颠覆”了收藏家的称号与内涵:他曾拥有过许多“国宝”,拥有过许多收藏界的第一……然而,他却收而不藏,逢收必捐。
  传奇、本色、富贵、清平交融相伴了他的一生。张伯驹先生是让人充满神奇之谜,是让人充满钦佩之真实,更是让人充满叹服之中国骄傲。#p#分页标题#e#
  “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则是予所愿也!今还珠于民,乃终吾夙愿。” (张伯驹先生语)。
  让我们一同走近“逝而未去”的张伯驹先生。&
&&&&&&& 在张伯驹先生诞辰109周年之日,我们采访了张先生的女儿张传彩老师。在采访过程中,楼宇栋老师也谈了很多。鉴于行文需要,合二为一,统一归入张传彩老师所谈。以图文形式刊出,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张伯驹先生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其后人为继承、发扬先父遗志所做的一切努力表示深深景仰。
  刘晓林:张伯驹先生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同时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者、挖掘者。他的一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早年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被称为“民国四公子”。更令人敬佩的是他不惜倾家荡产,抢收中华稀世文物,最终全部捐给国家。他富不骄、贫能安,性情博雅通脱,心怀坦荡超逸的传奇一生,浓缩了现代中国的风云幻变,也书写了一代名士的大德懿行。因此,世人也给予了张先生很高的评价。我想,一切评论的源头都应在人的“本身”去寻找。在这一点上,我私下认为刘海粟先生对张先生的一段论述是十分帖切的:“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中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当然,刘海粟先生所指的“四条河流”是主流,至于干流、支流有多少,只有张伯驹先生一人深知。
&  在这里,请张老师先谈一下有关张伯驹先生收藏方面的事情?
  张传彩:父亲从30岁左右开始收藏,一生收藏了大量的中国书画精品、绝品。每件藏品都凝聚了他的心血,父亲一生很长的时期内被很多人不理解,甚至称作“败家子”。我小的时候,也不理父亲。他只要看到好的东西,一定买下来,没钱的时候借钱也买。常常先付对方一部分费用,余下的分段付清。那时,琉璃厂的大古董商马保山先生有好东西就最先通知父亲。发现了好的作品,父亲会非常兴奋。他会尽快赶到收藏者的住处,先睹为快。只要看中的,想尽一切办法收藏。
  刘晓林:的确,张先生对于书画鉴藏可以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据说他的号丛碧、游春主人、好好先生也与其藏品有关?还有在张先生众多的藏品中有关《平复帖》、《游春图》的故事在民间有很多版本。
  张传彩:父亲不仅号丛碧,他的书斋也叫丛碧山房。这是始于他收藏的第一件墨宝——康熙皇帝的御笔“丛碧山房”。至于游春主人、好好先生,还有平复堂与《游春图》、《张好好诗》、《平复帖》是密不可分的。
  《平复帖》和《游春图》现在都已成了故宫的镇馆之宝。对于这两件藏品,父亲为此倾家荡产甚至危及到了生命。先谈一下《平复帖》。为了收藏它,父亲历尽了艰辛。1936年的时候,父亲从一位朋友处得知:唐代画家韩幹的《照夜白图》被上海的古董商人买去,很可能近日转手国外。父亲心急如焚,他曾写信给当时北平的负责人写信,希望留住《照夜白图》。然而最终流向了英国。由此父亲又担心起《平复帖》来。20世纪30年代初的“湖北赈灾书画展览会”开幕式上,父亲曾见过这件我国传世最早的墨宝。那是1700多年前大学问家陆机给患疾的好友写的一封祝安信,比王羲之的手迹还要早七八十年。相当长的时间里被溥心畬先生收藏。在此其间,父亲多次派人转告溥先生:千万不要让《平复帖》再流往国外。如若转让,自己愿意收购。但当时溥先生的要价太高,父亲只好与其商议:自己提前报道为第一预买人。1937年底,溥先生母亲去世极需用钱,这样《平复帖》终于成了父亲的藏品。
&&&& 从此父亲一度将北平的寓所命名为“平复堂”。得到《平复帖》不久,很多人闻讯赶来都要高价购买, 都被父亲以“金钱易得,国宝无双”婉言谢绝。后来,父亲遭绑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平复帖》 。
  刘晓林:我在很多关于张伯驹先生的资料上看到,他为了保护《平复帖》竟然让潘素先生将其缝在被褥中。更让人好奇的是说张先生为了购买《游春图》的款项竟倒地不起,直到潘素先生答应为止。
  张传彩:对于保护《平复帖》确实是这样的。在《游春图》上描述的有些夸张了,不过母亲变卖手饰给父亲筹钱是确有的事情。《游春图》是隋朝大画家展子虔所画,距今约1400多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画作。父亲倾家荡产购下《游春图》。&&&& 1924年,溥仪仓皇离开紫禁城,带走了不计其数的历代珍贵文物,这里面就有《游春图》。父亲从古董商人马霁川手中购下《游春图》,经历了种种曲折和艰险……
  马霁川本来想把《游春图》卖给洋人,被父亲制止了。马霁川只用数两金子唾手得来的《游春图》,开口竟要800两黄金,显然是在讹诈。父亲虽称得上家财万贯,但购买名作太多如今已是负债累累,手中哪有这个数额的黄金啊!但又不能坐视奸商将国宝盗卖到国外!想到这里,说:“此卷我是收定了!” 随后父亲将此情况马上报告给故宫博物院时任的马叔平院长,陈述此卷应收归故宫博物院,并建议院方致函古玩商会,不准此卷出境。但事隔不几日,函告:故宫博物院因经费不足,无力收购。无奈,父亲来到和平门外的文化街琉璃厂,走进荣宝斋、一得阁、德古斋,庆云堂……每到一处便说:“有一幅《游春图》,此卷有关中华民族的历史,万万不能出境。如果有谁为了多赚金子,把它转手洋人,谁就是民族败类,千古罪人,我张某决不会轻饶了他。”马霁川见《游春图》一事已闹得满城风雨,他再转手洋人亦很困难,于是同意降价让于张伯驹---最后达成220两出售。然而220两黄金 也不是小数目,父亲想到了变卖自己的房子(清朝李莲英的旧墅)来购买作品。卖掉房子后,把辅仁大学的2.1万美金兑换成 220两黄金,可谁料到马霁川又节外生枝,借口金子成色不好,要再追加20两不然《游春图》将要另寻新主。万般无奈,父亲让母亲把她的首饰卖了,凑足了20两黄金,终于保住了《游春图》。
  一个月以后,南京总统府秘书长张群来京打听《游春图》的下落,并愿以五百两黄金入藏《游春图》。”父亲复函:“……张伯驹旨在收藏,贵贱不卖,恕君海涵。”
&&  此外,父亲收藏过李白《上阳台帖》,杜牧《赠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诸上座帖》,元赵孟頫《千字文》等。每件藏品的背后都有令人难忘的故事。其实,父亲除了自己收藏还给国家提了不少收藏方面的建议,许多国家藏品中都凝聚着父亲的心血。其中,最有名的是历经1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帮助故宫完成了《三希堂法帖》中二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的收购。
  刘晓林:张先生购买的历代作品,只要经他手的一定会升值无数。这除了作品的珍稀以外,我想也有世人对张先生极高学识的充分认可。书画鉴藏是一门极其综合的学问。要想对作品的意境、气韵、格调等有充分的理解与把握必须具备各方面足够的文化积淀、文化修养,比如戏曲。据说,张先生在戏曲艺术上所取的成就和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曾经跟当时中国戏曲界的许多“名角”同台演出过。
  张传彩:是的,父亲在京剧艺术方面的有一定造诣和声望。听父亲讲,他自幼便喜爱京剧。七八岁时就在下天仙戏院看杨小楼先生唱戏。那时,正值中国京剧的鼎盛时期。他下的功夫也很深,调嗓子、打把子、文武昆乱无所不学。相对来说,父亲受余叔岩先生的剧艺熏陶比较多,并且还向余先生的琴师李佩卿学过琴艺。
&&&& 记得父亲的一本著作《氍毹纪梦诗》中记载了他学戏的情况,“归来已是晓钟鼓,似负香衾事早朝。文武昆乱皆不挡,未传犹有太平桥。”为什么“未传犹有太平桥”呢?余先生曾对父亲讲:“过桥一场,一足登椅,一足登桌,敌将一**前胸,须两手持枪硬僵尸摔下。饰敌将者,检场者皆须在行,否则易出危险。”所以这场有危险的戏最终没有传给父亲。可见余先生对父亲很是爱护。此外,父亲与梅兰芳、程砚秋、奚啸伯、袁世海等先生交往也很密切。
  在父亲四十岁生日,为了赈灾演过一出《失空斩》,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那出戏中父亲是主角饰孔明、余叔岩先生饰王平、杨小楼先生饰马谡、王凤卿先生饰赵云、程继仙先生饰马岱、陈香雪先生饰司马懿,此外还有很多先生也参加了。(现在名字都记不清了)。演出在隆福寺街福金馆,当天盛况空前,许多外地戏迷为了看这出戏远道赶来。据说此剧还拍摄了纪录电影,传闻原版后流入国外。
&&&& && 戏曲在父亲一生中占有相当重的分量,带给他许许多多的快乐。当然父亲的不少遭遇也与戏曲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在父亲支持筹划下,重新搬演了《马思远》以至自己被打成了右派。
  刘晓林:有关《失空斩》,我看过一篇文章记述了当时的演出盛况:演出后,章士钊先生做打油诗:“坐在头排看空城,不知守城是何人。”为此张先生也十分满意,他自己也做了诗:“羽扇纶巾饰卧龙,帐前四将镇威风,惊人一曲空城计,直到高天尺五峰。”
&&&&&& 我记得章诒和女史的《往事并不如烟》中有过这样的记载:一次,她参加戏曲学术会议遇到了京剧名演员袁世海先生。朋友介绍章诒和女史袁老点点头,有点冷淡。当介绍到是章伯钧的女儿时,袁先生变得热情而恭敬的说:“令尊大人是我们非常景仰敬佩的专家、学者。他对我们戏曲界的贡献是我们这些演员所不及的……”原来袁先生是把章伯钧先生当成了张伯驹先生。如此看来,张先生在中国戏曲界 的影响、所做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张先生一生在很多领域取得这么多成就。我想,这一切都与张先生超常的记忆是分不开的。
  张传彩:任何行业想取得一定的成就,如果离开了好的记忆是难以想像的。比如绘画也需要意临,需要默记。在鉴藏上,好的记忆尤为重要。见过的东西在一定时间段内要印在心里才行,否则便容易出错。对于父亲来说,他的记忆力是很好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父亲的勤奋和超乎常人的喜好。我的祖父那辈在当时来说,是家庭条件相当富裕的。在十分安逸的环境里,父亲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看的书很多,一部《古文观止》可以倒背如流:三千多卷的《二十四史》,20多岁时便已读完了两遍。354卷的《资治通鉴》也如数家珍。唐诗宋词,脱口而出的,便有几千首。
  刘晓林:提到张先生的生活环境,我想就此谈一些相关的事情,就此谈一下张先生那常人难以企及的人格。同样出生豪门,同样才华绝伦,同样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在20世纪的中国文化史上还有一位那便是李叔同先生,所不同的是他们最终选择了不同的人生之路。我经常这样考虑:对人而言,无论选择那种生活之路,是不可能做到与社会完全隔绝的。就自我理解而言在传奇色彩上,李叔同先生尤甚。然而就人生存的真实上,张伯驹先生更为值得称道。
&&&&&& 据说张家生活好时,曾有大大小小10位管家,负责中餐、西餐的4位大厨。这与文革期间张先生被打成右派时的生活简直是天壤之别,但这样的生活落差也没有让张先生有多大的困扰。王世襄先生有这样的回忆:“在1969年到1972年最困难的3年,我曾几次去看望他。除了年龄增长,心情神态和20年前住在李莲英旧宅时并无差异。除了年龄增长,心情神态和20年前住在李莲英旧宅时并无差异。不怨天,不尤人,坦然自若,依然故我。”对于张先生,黄永玉先生曾经这样写道:“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
&&&&&&& 的确,在特定的环境中“忍”非常重要。忍的关键是什么?佛学上常讲化境。究竟什么是化境?很难讲清楚。有一点,我觉得可以肯定,那便是要拥有极度平和、宠辱不惊的心态。只有良好的心态,才会产生包容,才会避免偏执,才会创造内心大平静。如此,才能一通百通,才能化解虚实,才能给自己、给他人留下缓解、解决问题的余地。在这一点上,张先生所为对常人来说太难!他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经历了极大的人生落差,他竟然心如止水!
  张传彩:父亲对经历的一切都十分的坦然,为人十分坦荡。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从来没听他抱怨过什么。唯一的变化是一辈子不经手钱的父亲那时也学会带点零钱,出门为家里买点零用品,“父亲与他的大表兄袁克定在政治上水火不容,而私交却非常之好。袁世凯死后袁克定很快也潦倒了,晚年全靠父亲接济,直到1958年去世。
  父亲将国宝献给国家的第二年,他就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陈毅知道我父亲打成右派后,有一次要请我父亲吃饭,陈老总说像你这样一个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都捐给国家的人,还能是右派吗,我想不出,我向你道歉。”20年后,刘海粟也向张伯驹问及被打成右派后有何感想。张伯驹则坦诚回答:“此事太出我意料……不过我告诉自己,国家大,人多,个人受点委屈不仅难免,也算不了什么,自己看古画也有过差错,为什么不许别人错我一顶帽子呢?”
  刘晓林:在那样的环境里对于经受了很多磨难的人来说,无论是陈毅元帅还是张伯驹先生,能够做到如此的真实、如此的坦荡,对常人而言是难以想像的。陈毅元帅同张先生的私交很好,他们经常在一起下棋、聊天、谈论世事。在1972年陈毅元帅去世后,张先生由于政治原因不能参加追悼会,便写了72字的挽联转交了陈夫人。正是挽联救了张伯驹先生——被毛泽东主席发现了:挽联的内容与书写是如此之好。。随后张伯驹先生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潘素女士成为中国画院的画师,户口问题也得到了解决。(1972年时,张伯驹先生刚从吉林回北京没多久,没有住处、也没有单位。)
  张传彩:1967年,父亲又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在隔离审查了八个月后,被迫从吉林省博物馆退职,送往吉林舒兰县插队。但公社拒绝收下这个已经快70岁、不会劳动还要靠公社养着的老人。被拒绝落户的父母只好离开舒兰,返回北京。回到北京后,原来的地方已经被别人占上了,只留了一间10平方米的屋子。这样曾经拥有稀世宝物的父母,一下成了无粮票,无户口的人。靠着亲戚朋友的接济,勉强度日。父亲受陈老总的帮助很大,尤其是文革期间。他们的交往始于1956年,陈老总有下围棋的嗜好。那时他刚从上海调到北京,北京政协推荐了父亲和他下棋。他们相互发现了很多共同点,尤其是陈老总也很喜欢诗词。文革期间在父亲被打成右派的情况下,陈老总通过朋友把他调到吉林省博物馆。甚至在陈老总去世后,他的夫人张茜还把陈老总用过的棋盘赠给了我父亲。
  刘晓林:谈到这里我想请您谈一下张伯驹先生诗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张传彩:父亲一生写了大量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很多诗词,留下了不少著作。比如:《丛碧词》、《春游词》、《秦游词》、《无名词》、《乱弹音韵辑要》、《素月楼联语》等。我在这方面没有什么研究,对此没有什么好说的。
  周汝昌先生对我父亲的诗词有过这样的描述:“则李后主、晏小山、柳三变、秦少游,以及清代之成容若,庶乎近之(《张伯驹先生词集序》)”,多写人生感受、自然之景,感情细腻,自然超逸。长调则哀感顽艳,婉丽凄清。小令则格高韵远,极尽缠绵秀隽之致。用自然之眼观物,用自然之舌言情,真真切切,为现代词家之楷模。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说:词人之词有别于诗人之词、文人之词、学人之词、杂流之词,以词人之词论,应当以南唐后主李煜为首,以张伯驹为殿,此后,恐怕很难再产生真正的词人之词了。
  我觉得周先生对父亲的评价有些高了。
  刘晓林:我觉得周先生对张先生的评价是颇有见地的。周汝昌先生研究红学也受到过张先生的影响?
  张传彩: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的研究上很有建树。他和父亲是忘年交,情谊很深。周先生在书中写到:我获交于伯驹先生,一在词学,一在红学。他们的交往应该始于父亲举办的一次书画精品展。那时周先生还在读书,读了父亲的《丛碧词》后在音律上提出了一些意见,父亲十分高兴。从此,他们的交往多了起来。
  交往中也有红学方面的事。如周先生后来通过我父亲结识陶洙,三个人共同努力促使庚辰本《 脂砚 斋重评石头记》出世,并为燕京大学图书馆善本室收藏。。另一年重阳节,张伯驹把获知的有关日本三 多六桥本《 石头记 》的消息告诉周汝昌,两人各赋《风入松 》词,叠韵唱和。&
&&&& 周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每日下午课余,常闲步而造园,入厅后,自寻座,宾主往往不交一言,亦无俗礼揖让之烦。我由此深知,先生为人,坦荡超逸,潇洒天真,世所罕见。他见了名人贵人,是如此;见了青衿学子,草野村氓,亦是如此。在他眼中心中,并无尊卑贫富之分,只有高下雅俗之别。”可见他们之间已不需要更多的语言,已到了心有灵犀的程度了。
  刘晓林:张伯驹先生在他的《从碧书画录》里写下这样一句话:“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序。”这是他一生遵循的收藏信念,他也实践了这个诺言。他一生把捐献了大量的历代“国宝”级的珍贵藏品。近年来,张伯驹所涵盖的爱国精神、所标志的文化价值、所特有的人格魅力,早已穿越历史的尘烟,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张伯驹——这名字,要么不知道,只要知道了就难以忘记。”
&&&&&& 张传彩:父亲把一生所有的藏品都捐给了国家。1956年的夏天,父母早早来到了文化部。“我一生所藏真迹,今日尽数捐献国家。”父亲说了一句极其普通的话,在场的人都感动了。两颗赤诚的心,两颗爱国的心,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任文化部部长沈雁冰签发褒奖状:张伯驹、潘素先生将所藏晋陆机《平复帖》卷,唐杜牧之《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草书卷等珍贵法书等共八件捐献国家,化私为公,足资楷式,特予褒扬。褒奖状中的“等 ”字所包含的另外三件是:宋吴琚杂书诗帖、元赵孟兆页章草千字文,元俞和楷书。《游春图》则早在 1952年就献给了国家。
  父母无偿捐献国宝的消息见诸报端,引起各方人士都很关注,尤其为当时侨居法国巴黎的张大千先生所瞩目。大千先生曾与朋友谈及:吾老友张伯驹兄日前捐赠故宫博物院的珍品价值连城,然他分文不取。受父母捐赠的的影响,张大千先生把他珍藏的三幅墨宝五代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五代南唐董源《潇湘图》、五代从义《武夷山放棹图》曲线卖给国内,现在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 1965 年,父亲又将自己所剩的书画收藏共计30多件捐献给吉林博物馆。
  刘晓林:在1965年的捐赠中有一幅作品不得不提。它便是宋代杨婕妤的《百花图》,被认为是我国绘画史上保存下来的第一位女画家的作品。张先生曾经这样表达过:“我终生以书画为伴,到了晚年,身边就只有这么一件珍品,每天看看它,精神也会好些。”但就是这样一件被他视为最后的精神慰藉的作品,最终也捐给了祖国。张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20世纪中国六大收藏家之一,甚至可以说是“颠覆” 了收藏家的称号与内涵:他曾拥有过许多“国宝”,拥有过许多收藏界的第一……然而,他却收而不藏,逢收必捐。对收藏家而言,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我想,这也正是张先生的伟大之所在。&&&&&&&
&&&&&& 关于张先生谈了这么多,还有一个人是不能不谈的。那便是张先生的夫人潘素女士。人们都知道她是著名画家,40年代已名闻当时中国画坛。尤擅长工笔重彩山水画,尤善金碧青绿山水及雪景山水。据说,张大千先生也与潘素女士合作过的绘画。并且称赞她的绘画:“神韵高古,直逼唐人,谓为杨升可也,非五代以后所能望其项背”。
&&&&&&& 张传彩:母亲原籍江苏吴县,出身书香门第。1937年与父亲生结婚。她从小就喜欢绘画,初从朱德箐先生习作花卉,后与老画家陶心如、祁景西、张梦嘉诸位先生合作绘画。跟了父亲后,对他珍藏的历代名人书画潜心观摩、悉心钻研;加上婚后遍游祖国名山胜水,进行大量实地写生,使她的绘画具有浓郁的诗情。
&&&&&& 母亲与齐白石、何香凝、张大千、胡佩衡等先生都有翰墨往来。她与很多画家合作过,你提到的张大千先生与母亲多次合作。我记得有时母亲有时画完后寄给张先生,张先生补完后在寄给母亲。她与何香凝女士也合作过,并且三次参加了为抗美援朝义卖。1952年,为庆贺毛泽东生日,母亲与陈半丁等人合绘了巨幅作品。1955年周恩来在参观全国美术展览时,对其所画《漓江春晴》评曰:“此画颇有新气象。”母亲作品在国内外多次展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还曾以她的画作礼品赠送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1958年,其山水画《临吴历雪山图》曾作为礼品送给英国首相。她临摹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在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东京时,赠予了日本。
&&&&& 张传彩:母亲原籍江苏吴县,出身书香门第。1937年与父亲生结婚。她从小就喜欢绘画,初从朱德箐先生习作花卉,后与老画家陶心如、祁景西、张梦嘉诸位先生合作绘画。跟了父亲后,对他珍藏的历代名人书画潜心观摩、悉心钻研;加上婚后遍游祖国名山胜水,进行大量实地写生,使她的绘画具有浓郁的诗情。
&&&& 母亲与齐白石、何香凝、张大千、胡佩衡等先生都有翰墨往来。她与很多画家合作过,你提到的张大千先生与母亲多次合作。我记得有时母亲有时画完后寄给张先生,张先生补完后在寄给母亲。她与何香凝女士也合作过,并且三次参加了为抗美援朝义卖。1952年,为庆贺毛泽东生日,母亲与陈半丁等人合绘了巨幅作品。1955年周恩来在参观全国美术展览时,对其所画《漓江春晴》评曰:“此画颇有新气象。”母亲作品在国内外多次展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还曾以她的画作礼品赠送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1958年,其山水画《临吴历雪山图》曾作为礼品送给英国首相。她临摹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在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东京时,赠予了日本。&
&&&&& & 刘晓林:潘素女士还有一个非常大的贡献,她同张伯驹先生一起保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诚然,张先生对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方面的努力是不言而喻的。如果缺少了潘素女士的帮助,我想情况会有不同的。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潘素女士为了帮助张先生购买《平复帖》变卖了自己的首饰。
  张传彩:在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上,在爱国上父母是完全一致的。父亲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对此,母亲全力支持。“七七”事变后,整个北平战云密布。母亲途经河北、山东、安徽、河南。几经辗转,终于到达西安。也是在那年,母亲把我托给西安的一位友人,自己一人先回北京。当时自己还小,只记得父母亲一次次往返于北京和西安之间。长大后才知道那时候北京已经临近沦陷,母亲为了不让像《平复帖》那些国宝级的字画出任何意外,将它们偷偷地缝在被子里,一路担惊受 怕地带出北京。
&&&&&& 可以说,母亲为了父亲做出很大的牺牲。反过来也同样,在父母共同的一生中,他们确实做到了相濡以沫。
&&&&&&& 采访进行了两个多小时,我们谈了很多,然而对张伯驹先生那丰富而传奇的一生,有很多问题没有细记甚至没有谈到。例如张先生对齐白石先生的宽慰(齐白石先生曾赠毛泽东主席“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一联。赠后却发现“云”原为“天”,一度不安。经张伯驹先生解释后方安下心来。)还有张先生在书法上的造诣等以及张传彩老师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张伯驹先生的遗志所做的诸多努力、她那鲜为人知的绘画艺术。
 &&& 张伯驹先生友人孙曜东先生回忆, 虽然拥有偌大家业,但在生活上朴素得令人难以置信:“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从不穿得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而且饮食非常随便,有个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对汽车的要求是,只要有四个车轮而且能转就行了,丝毫不讲派头。”但对看中的文物,张伯驹却是一掷千金。
  张伯驹先生一生充满太多的矛盾,同时又具有太多的和谐一一可以说,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太多的华夏文化。
&&&&&&&& 中国文化史上绕不过的张伯驹!永远的张伯驹先生!
刚表态过的朋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终止妊娠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