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思想阶段性指导课怎么上

114网址导航参加福建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究基地校2015年第二次阶段性交流研讨活动有感
参加福建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究基地校2015年第二次阶段性交流研讨活动有感
发表时间:[ 16:36:15] 作者:[庄头小学 王小茵] 点击:[106] 次
&&& 周五上午在养正中心小学召开了福建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究基地校2015年第二次阶段性交流研讨活动,会议伊始福建省普教室周锋老师便向我们介绍了这次活动是今年开展的第二场活动,所以能够参加省级活动我备感荣幸。 &&& 这次活动围绕研讨主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组织形式探索,由三位老师向我们呈现我三节精心准备的课例。养正中心小学的蔡秋云老师提供了五年级《胸卡改造我能行》,活动伊始,蔡老师分享了三则小小发明家的故事,在学生猜、视频介绍、文字说明冲击下,学生感觉到发明创造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了学生对发明创造的兴趣。在老师引领下孩子们知道了只要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物品的不足之处,根据现有物品的缺点而提出改造设想,这就是“缺点改进法”;接着确定本节课的任务:利用缺点改进法改进、胸卡,在课前学生寻找到胸卡的不足:功能单一、易丢、容易变形,针对这些缺点,老师让学生利用头脑风暴法,大胆设想,解决了学生发现的胸卡的三个缺点,学生的设想虽然有点天马行空,但集思广益,还是形成了创意改造方案,具有实用性,如弄成手环,不容易掉;会发光,丢掉后容易发现,便于寻找。在这节课中,孩子们的思维活跃,充分激发了创新潜能。 &&& 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孙燕妮老师在《我的钩子我做主》这节课中也采用了智力激励法中的头脑风暴训练这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让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利用主体附加法的创造:如眼镜链、沙发垫、衣服内里、挂历广告……在《穷画家的故事》中知道了海曼•李浦曼的创造——带橡皮的铅笔,了解了“主体+附加物=创新品”,让学生进行第一次的头脑风暴训练——寻找生活的主体附加创造产品,有了这次思维的启动;老师便组织开展了以“钩”“新”斗角为主题,以钩子作为附加物来进行设计发明的第二次头脑风暴训练。在这两次的头脑风暴训练中又是有层次性的——第一次是交流式的头脑风暴训练,第二次是默写式的头脑风暴训练,在层层递进的头脑风暴训练下,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一定能得到提升。热点推荐:
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建议
  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建议
  一、活动准备
  1. 认真学习《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纲要》),了解课程的基本性质、基本理念、目标内容、评价方法,熟悉课程组织形式、实施过程和管理要求。
  2.学习《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及教学建议(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课程目标及教学建议》),了解各年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课程内容,制定学校的校本化课程目标。
  3 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实践、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大指定领域,也包括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游戏节等)、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科技教育、&绿色证书教育&等非指定领域。
  4.知道研究性学习是贯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要学习方式。无论是主题探究型的活动还是劳动技术实践以及社会服务活动以及其他非指定领域的学习活动,都可以以问题为线索,以主题为引导,促进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协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信息技术既是一项研究性学习技能,也是师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工具之一。
  5.根据国家《纲要》和省级《课程目标及教学建议》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组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结构,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选拔骨干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6.保证课时开齐开足,除了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这两门地方课程之外,研究性学习每周不得少于2课时。合理规划校内、校外的资源,开发、联系相关实践基地,建立系列保障制度,包括理论学习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反思交流制度、教研评价制度、奖励评比制度等,制定课程实施规范与细则,明确安全守则。
  7.结合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政策,根据学校的教学现状和办学哲学,整体规划、设计体现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与创新能力。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一般包括课程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课程目标设计、学校环境和资源分析、课程内容安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内容。
  8.指导教师熟悉本学段&课程目标&,阅读相关参考资料,如参考教材、理论书籍、方案和案例等,关注课程的教研动态。熟悉课题研究的过程、项目设计的步骤,掌握课题生成、信息收集处理与分析运用、设计制作、实验观察、评价交流等方面的过程与方法;了解研究方案、研究报告、调查问卷、调查报告、采访提纲、实验报告等的基本结构和设计要求。
  9. 以语言交流、日常观察以及查看学生成长档案等方式了解班级和学生情况,包括班级风气、学习状态、兴趣倾向、经验积累和能力基础等方面。按照学校课程实施的总体规划,制定学年和学期教学计划,对于课程的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的内容要有机结合,统筹安排。
  10. 在安排好学期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制定具体的活动指导方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方案一般包括背景分析、活动目标、课时安排、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评价等环节。
  二、 过程指导
  11.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起始点是问题意识的激发与培养。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要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结合相关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明确研究课题。
  12.活动组织形式可以是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以小组合作为主,各种组织形式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相互配合。要引导学生根据能力、特长、活动的需要具体分工,做到人尽其责,合理高效。既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又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团队意识。
  13.制定研究方案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规划组织能力的过程。研究方案一般包括研究主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小组分工、研究预期成果等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论证等方式细化、完善方案的每一个环节,做到围绕主题、分工明确、步骤清楚、方法可行、活动有序。学生的研究方案力争形式丰富、多样,避免把方案制定变成机械、繁琐的文案工作。
  14.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积累活动资料。学生可以通过检索文献和互联网、调查(问卷和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搜集资料。指导学生学会围绕研究主题,有目的地、多途径搜集并积累活动资料,通过摘录、笔记、批注、图表统计等方式分析、整理资料,在全面把握资料的基础上,力争形成个性化的观点与结论。
  15.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过程是学生多种能力的学习和运用过程,包括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团队沟通与协作、观点的交流与表达等方面。针对不同年段学生,在能力发展方面,要结合各年段课程目标的要求,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16.鼓励学生在各项活动中亲历亲为,在亲近自然、走向社会、认识自我等活动中,经历完整的研究过程,获得切身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17.活动过程的不同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研各种交流活动。当学生出现在研究中用预定方法难以取得有价值的资料、课题研究方向偏离、课题难以深入、小组合作不愉快、出现新的研究课题等问题时,需要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导。
  18.在劳动与技术领域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应渗透研究性学习理念。不能仅仅停留于&动手做&,而应该在&做中思&、&做中研&方面加以引导,在学生动手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其创新思维与能力。
  19.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领域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引发思考和研究,制定恰当合理的活动方案,开展相应的服务实践活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0.在班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等非指定领域活动中,教师也应注意渗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让学生参与活动的策划、设计、执行与完善,使之成为活动的主体。通过主题引导活动的开展,拓展、深化活动目标,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21.教师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安全教育,把&安全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性学习主题,把&自理自护&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能力目标加以贯彻和落实。在某些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把现场引进课堂&,从而降低学生学习活动的安全风险和经济成本。教师应负责对学生的校内活动进行监控,开展校外活动时,课题组和老师要预先向学校提出计划和申请,学校批准后方可执行。学生的校外活动如果没有教师的直接参与,必须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由家长协助,保障学生的安全。
  三、课程评价
  22.在活动起始阶段,教师就要让学生明确活动任务的具体目标,以便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够自行对照评价要求,及时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
  23.在学习和研究课程目标各学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学校和教师要研制校本化的课程评价方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知识理解等进行全面评价。
  24.注重活动过程中的即时评价,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同伴间的相互评价,促进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的反思和关注;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研究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尽量避免简单的结论性评价。
  25.在活动的各个阶段,教师要关注不同小组和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及时的、真实的评价,并留下评价记录。教师可以将小组评价和学生评价有机结合,既要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也要注重让每个孩子在活动中都能有所得。
  26. 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过程性资料,拟定活动成果展示方案,以多样化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交流和分享活动过程的体验和收获,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社会专业人士等均可参加评价活动。
  27. 在评价的内容上,既要关注成果报告、手工作品等显性成果,也要注意挖掘活动中隐性且有价值的活动体验,特别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性观点和结论的肯定;在评价方式上,可以采取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等方式,总结班级、小组与个人在活动中的得与失,并分析原因,找到完善与前进的方向。
  28. 指导学生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的个人或小组档案袋,档案袋一般包括研究主题、研究计划、过程性资料、研究的成果与结论、研究反思等。档案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可以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设计,教师应备有学生的电子档案和一定的纸质档案,并进行分类管理,通过成长档案的建立和评比,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持续发展。
  四、课程资源
  29.学校要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专门组织,为学校的课程设计和实施,资源开发、管理制定整体规划和常规制度。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遵循开发、实施、评价、修正、完善的程序,做到有序、规范、有效。
  3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和实践。教师要关注社区、学校、家庭以及自然环境中可资利用的教育素材,加以提炼和开发,形成具备教育价值的,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资源。
  3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以学校为主体,整合和优选自然、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和资源,结合本区域学生的素质发展要求,进行整体、有序的开发,形成系列、规范、富有特色的资源,避免出现随意的罗列、堆砌等现象。
  3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通过常态、规范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持续的生成和积累。要通过常规的管理和激励制度,保持资源库内容体系的不断更新、丰富和充实。
  3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借鉴和利用上级行政部门编写的&课程资源包&或者&课程指导用书&,但要结合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4.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是教师课程能力的重要表现,要加强教师的校本研修,围绕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专题的校本研修,通过同伴合作、理论学习、实践反思等途径,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教师的课程能力,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更多关于综合实践资讯
[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
相关搜索热词
综合实践相关图片文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案例”撰写建议_百度文库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案例”撰写建议
东莞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案例”撰写建议
据省教育研究院下发的“关于举办2014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展示交流活动的通知”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案例包括“学生主题活动研究报告”和“教师教学活动设计”两部分,撰写建议如下:
一、主题活动案例之“学生主题活动研究报告”撰写说明
1.关于省文件的相关说明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下发“关于举办2014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展示交流活动的通知”的相关要求为: “学生主题活动研究报告主要是学生实施和完成的某一主题活动完整过程描述及实践成果,应包括题目、背景、目的、过程、结果、交流评价与反思、教师点评等。”
2.“学生主题活动研究报告”的框架和内容要求
学生“××××××”主题活动研究报告
如:“走进中秋节”主题活动研究报告。作者可以是学生个人或者是学生活动小组。
(2)活动背景
选题要有现实性和可行性,以学生为叙述者,阐述选题的背景,可从选择该主题的原因谈起。例如可以这样写:
我们班有好几个同学姓李。我们时常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后来听人说,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很值得研究。于是,我们几个姓李的同学对李姓的文化、历史和现状开展了探寻。
(3)活动目的
学生陈述开展该主题活动的目的。比如说,学生开展了以《饺子文化知多少》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讲,可以这样表述:
我们希望了解饺子的历史与传说、饺子的品种及饺子的营养成份,学会如何做饺子……
(4)活动过程
学生陈述活动过程,可以从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汇报展示阶段等活动层面展开。 活动准备阶段:描述学生讨论选题过程,可从制订活动计划、方案,确定研究方法,准备活动工具、材料等方面谈起。
活动实施阶段:主要讲述实践活动(如实验、调查、参观、访问、制作等)的过程,阐述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组织形式、内容等。做到过程叙述清晰,有条理。
汇报展示阶段:描述学生的展示内容,如学生的设想、方案、心得、作品等。汇报展示的形式有辩论会、汇报会、展示会、竞赛,等等。
学生陈述自己通过研究,发现、分析和解决的问题。
(5)交流评价与反思
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如学习态度、合作意识、探究精神、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回顾、反思和评价。
(6)教师点评
指导老师进行总体评价。可以就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本次研究活动的意义以及需要进一步思考、完善、提升等方面做出点评。
3.撰写建议
(1)必须是真实开展的主题活动。
(2)学生是主题活动研究报告的作者,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撰写。
(3)确保主题活动的代表性与完整性,可以有重点活动的镜头回放,如:组员是如何讨论的、某次小组活动是如何进行的……
贡献者:liangganjiang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综合实践选题指导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