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会不会被机器人会不会控制人类打败呢? 现在人越来越满足不了人类大众需求,做事效率和成本慢慢开始满足不了人类需

连线:当机器人从事所有工作时 人还能做什么?
[摘要]人类成为劳工的需求永远存在,机器人泛滥将挤压人类工作空间。
腾讯科技讯
《连线》网络版近日发表了题为《当机器人从事所有工作时 人还能做什么?(When Robots Take All the Work, What’ll Be Left for Us to Do?)》的文章,文章内容如下: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机器人已经出现在劳动力市场——至少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机械臂就开始充当自动化工人,大量应用在工厂的生产线上。乐观的看法是,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也会推动生产力提升以及经济增长,与此同时,悲观的看法则认为,大量的人工劳动力将因机器人的广泛使用而逐出市场。各派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种趋势似乎不可避免。即使是这两种观点都正确,那又怎么样?随着机器人越来越多地从事人们过去通常做的大量工作,而且工作效率也大大超过人,那么,就业岗位对普通工人的需求消失之后,结果又会什么样呢?如果机器人的最终产量超出了所有人需求,那么又会产生什么后果呢?重新定义工作本身,也是近期皮尢(Pew Research)在机器人与职业的未来相关研究报告中所描述的最具趣味的可能结果。当然,想象未来的劳动力市场由机器人主导、而且还伴随着强制性的大众休闲局面,这一切看上去似乎仍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场景,如果那样的话,那又会怎么样呢?目前,对人而言,确保每个人拥有足够的工作似乎更难实现,这种难度要经生产足够的东西更难。但是,假如出现这样的未来——即未来看上去更像是《星际迷航(Star Trek)》中的场景,而不是《银翼杀手(Blade Runner)》那样,那么许多人可能会拥有大量的时间。一旦这样,机器人不仅在做人类的工作,而且他们还会迫使人类面临更加严重的生存困境:如果我们无需再工作,那么我们会做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将是人们在定义是什么东西让人的智力有别于人工智能这一过程中的一个定量和定性的行为,这种定义似乎会让人更加狭窄。最终,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个不需要人类工作的自动化的未来会比人们想像得还要可怕。人即服务:一种非常盛行的回答似乎有点在回避这样的问题,不过,这种回答看上去似乎又是最为合理的结果之一。或许许多工作最初都无法实现自动化。皮尤调查的一些受访者认为,以人力劳工的需求将会永远存在,因为我们基本特性中的诸多因素都很难通过程序来完成。游戏设计师兼作家塞莉亚·帕尔瑟(Celia Pearce)向皮尤表示:“老实讲,计算机并不非常智能,它们只是巨型的计算器而已。他们需要按照逻辑才能工作,但是,逻辑最终还是属于人意识的一部分。”人仍将继续成为非常有用的工人,这种观点也非常盛行,因为像神态、创造力、判断力和批判性思维之类的事物还需要人成为主导。以电话客服代表的常见经历为例,这些代表的雇主总是强迫这些代表们遵守一种规定——人工自动化。当被迫遵循计算机工作的那种决策图表时,人的四大基本特质就会丧失了互动的生机与活力,也就没有机会去实践创造力、共鸣、判断力或批判性思维。据皮尤调查的一位受访者(也是一位大学教授兼研究人员)声称:“查明投诉也是一种人工智能问题。将这些控诉发送给正确的客服机构也是一个人工智能问题,不过,客服本身了是一个属于人的问题。”总而言之,受访者预测人们仍将需要做的这些工作仍与人们的互动有关。医疗机构、教育机构、以及老幼群体护理机构都可以被看作是仍需要人们密切关注的工作场所。据美国国家科学院计算机与电讯委员会的首席科学家赫伯·林(Herb Lin)声称:“在这些领域,人们的同情心非常重要,相比较那些同情心不太重要的领域而言,这些领域往往不太容易发生变化。”未来的工作选项或许会拓展到护理行业之外,甚至会拓展到包括体液整合和意识等仍能够让人最有效实施的工作方面。以当日送达这种“即刻满足”经济形式为例,旧金山UPS公司的司机拉法尔·蒙特罗萨(Rafael Monterrosa)对媒体表示,他从不担心无人驾驶汽车会抢了他的饭碗。他称:“就送货而言,仍需要一些把货币搬到送货梯上。”人需工作:当然,随着从制造到交通到新闻等不同行业都被人工智能所主导,在与人的服务更相关的行业中空缺职位的绝对数量可能无法超越其它工作失去的岗位数量,这可能就会导致大量的人失业,不过,这也可能会以大量方式来改变我们的经济。从传统的角度来看,越来越增强的生产力与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形势密切相关,因为人力一直在推动着生产。然而,机器人劳动力能够按照它们自己的方式来推动生产率和增长,并取消一些过程所需的工作岗位。那也可能意味着,整个交换劳动报酬的体系也将开始瓦解。考瑞·多克托洛(Cory Doctorow)近期写道:“如果我们坚持认为,机器人不断增强的生产力所带来的红利将取决于机器人所有者,那么我们将肯定会迎来这样的未来局面,在这种未来局面下,没有足量的机器人所有者会购买由机器人制造的所有产品。”多克托洛认为,机器人可能带来的盈余,或许会破坏市场的需求。多克托洛称:“当缺乏足够的财产流转的时候,财产权或许就是一种分配资源的方式。但是,当自动化取代劳工,而且还有大量的产品时,那么我们还需要这种财产权吗?”假设后匮乏(post-scarcity)时代的发行系统能够发展成一种可以让人们和平公正地共享机器人推动的后匮乏时代的生产成果,那么我们所知道的工作不仅毫无必要,而且还可能会失去作用。那种认为机器人能够让就业本身更具选择性的观点听上去似乎有点不切实际。没有更多的工作!不过,最终的结果却可能是更多的焦虑,而不是让这种焦虑减少。我们仍需要在机器人当中找到机会和位置,除非此时我们已经不再将工作看作是规划生活目标的导向标。取消人们工作的需求,通过这种方式,机器人将能够留给我们更多的自由来重点关注那些真正让我们成为人的东西。所有的这一切可能产生的最可怕的结果就是,我们发现——真正让我们成为人的手段和东西——就是工作,而我们因为机器人的大量存在又无法找到工作。(悦潼)
[责任编辑:jamesdu]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还能输入140字据悉,该女子身体携带艾滋病毒及梅毒等传染性疾病。
当地3200人不分国籍,全数裸体并将涂成不同色调的蓝。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本文作者为智金汇旗下挚金资本的投资经理杨超,阐述了挚金资本对机器人产业投资的看法。
  挚金资本是由活跃在中国创投领域的知名投资人杨溢女士及其伙伴于2015年共同发起设立的创业投资机构。目前,挚金资本推出了 首期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详情请点击 阅读原文查看。
  1、为什么看好机器人产业
  劳动人口供应减少、制造业人力成本攀升,我国人口红利正在快速消退,机器换人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随着工业4.0时代到来,新一轮工业革命展开,发展机器人产业是我国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落地的需要。
  (1)人口红利消退,劳动力数量减少,劳动力成本快速攀升,催生大量机器换人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在庞大的人口基数、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支撑之下,我国制造业迅猛发展,制造业规模占全球约20%,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成为享誉世界的“世界工厂”,经济规模迅速跃居世界第二。
  但是,随着老龄化加剧,劳动力人口开始减少,人工成本持续攀升,我国面临“刘易斯拐点”的挑战,以往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退。
  2014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比上年增加0.4个百分点,较2005年增加2.4个百分点,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持续提升。
  2010年,我国15-64岁适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74.5%的高峰后开始持续下滑,15-64岁适龄劳动人口数量在2013年达到巅峰后也开始减少。
  由于持续的低生育率和不断加剧的老龄化,未来我国适龄劳动人口还将持续减少,即使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之后,新出生人口要形成劳动供给增量也还需要十数年时间。
  中国人口结构变化趋势(按中等生育率预测)
  数据来源:联合国人口司
  除劳动力供应减少之外,我国制造业曾经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在逐年消失。年10年间,我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每年以13.7%的平均速度持续增长,远超同期GDP的增长速度。
  中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未来随着劳动力供应的持续减少,服务业对劳动力的分流,在供求规律的影响下,劳动力短缺将进一步拉升人工成本,制造业劳动力成本还将进一步攀升。
  劳动力供应持续减少,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对传统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近年不断见诸报端的“用工荒”、“招工难”便是例证,并且这种现象已从东部沿海地区扩散到中西部地区。机器人可以节约劳动力、降低企业人力成本、提高企业效率,机器人换人将会是中国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机器人的需求将日益旺盛。
  (2)极限环境作业对机器人替代人需求强烈
  人的身体机能是有限的,机器人在操作精确性、耐疲劳度及特殊工作条件下具备人不可比拟的绝对优势,因此机器人在对操作精度、耐久度要求较高和危险性较高以及其他人力难以企及的领域存在大量机器替代人工的需求,如神经外科手术、消防救火、排雷防爆、战场救援、深海作业、深井作业等场景。
  (3)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发展机器人产业
  2014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6612元,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成为横在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上必须跨越的障碍。同时,我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年均近10%的持续高增长后,目前已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改革开放头30年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制度安排和经济政策等要素优势渐渐消退,若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将导致我国经济新的增长动力特别是内生动力不足,我国经济将可能长期停滞不前。
  制造业在中国的GDP中占了35%,占了工业的85%。中国经济如果没有制造业转型升级,将很难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也证明,在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时,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高端制造业是带动国家经济发展更上一个台阶的有效手段。例如我国的邻国日本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遭遇“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对此,日本对其经济结构及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大力普及机器人和数控机械等自动生产线,提升制造水平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大力发展通用机械、精密仪器、半导体、电力设备等高端制造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最终帮助日本在12年时间内快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对标日本发展高端制造,提升制造业自动化和智能水平是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而有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之称的工业机器人,则是重中之重。
  (4)“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落地需要发展机器人产业
  2015年,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中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为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2016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年)》。
  规划明确指出,机器人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其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对于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应把握国际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整合资源,制定对策,抓住机遇,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我国机器人产业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到2020年我国机器人产业需要达成的具体目标:
  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5万台以上。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在助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小批量生产及应用。培育3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
  机器人用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控制器的性能、精度、可靠性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在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中实现批量应用,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
  近年我国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部分政策
  来源:网络整理
  (5)技术发展为机器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工智能(AI)提升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技术的进步,推动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的天然载体和完美搭档,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结合,将催生出新一代机器人。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使机器人更加智能化(自我学习、自主决策)、人性化,具有人工智能的新一代机器人,能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语言、动作,了解人类的指令,人与机器人实现更好的相互协作。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将推动应用于更多新领域的机器人产生,很多之前人或传统机器人无法完成和实现的工作,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协助下,都将成为可能。
  机器人的环境感知传感技术日新月异。随着光学、声学、超声传感器等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已经获得越来越接近于人类的感知能力。如软银的Pepper机器人,Pepper拥有2个 RGB相机助其获得类似人眼的观察能力,通过4个麦克风获得立体声,它不仅能“听”到声音,更可以辨别声音产生的方向;位于下肢的2个声呐传感器、6个激光传感器和3个保险杠传感器可以支持Pepper 360度实时测距,防止撞上障碍物;2个陀螺仪传感器和1个3D 加速度传感器可以帮助机器人实时掌握自己的运动和平衡状态;位于头部和手部的5个触控传感器能感受人类触碰,让人机交互过程显得更加温馨。
  2、机器人产业的投资特点
  投资机会多。机器人本质上是一种人工替代,蕴含着十分巨大的市场空间,各类新应用层出不穷,细分领域越来越多,出现大量的专业化公司,可选择的投资企业多。
  投资专业性强。机器人应用范围广泛,军事、医疗、制造、交通、运输等各行各业均有机器人产品的应用,各不同应用市场存在较大的区别。机器人产业是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涉及专业知识范围广泛,专业性强。
  投资风险。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易导致行业出现规划超前、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对投资标的筛选需要去伪存真。
  投资收益。服务机器人当前正处在成长期,各企业“跑马圈地”快速发展,无巨头垄断;工业机器人从全球范围看相对成熟,但在国内仍属成长阶段,且进口替代将是必然,无论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当前都是投资的恰好时期。同时,目前资本市场对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认同度高,且这种趋势还将持续,可获取的投资收益大。
  3、机器人产业各子行业投资机会
  (1)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低,市场潜力巨大,“四大家族”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关注进口替代机会
  根据IFR数据,2014年韩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478台/万名工人,日本为314台/万名工人,德国292台/万名工人,世界平均66台/万名工人,而我国只有36台/万名工人,无论是相较于韩国、日本、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还是全球平均水平,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都十分低,未来具有十分巨大的市场潜力。
  全球主要国家2014年工业机器人密度(台/万名工人)
  资料来源:IFR(国际机器人联合会)
  IFR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市场销售机器人达到5.7万台,是继2013年之后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IFR预测,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销售量将达到10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5%,工业机器人集成市场规模约为18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达到1000亿元。
  中国工业机器人实际销量及预计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研发起步早,并形成了庞大的产业规模。其中,德国的KUKA 、瑞士的ABB、日本的YASKAWA 和FANUC 四大企业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占有率超过60%,被称为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2014年,在我国市场销售的机器人,国内品牌占比28.57%,远远不及进口品牌超过70%的市场份额。特别是相对高端的多关节机器人更是有超过90%以上的市场份额均被外资品牌占据,而国产品牌在相对简单的线性机器人(直角坐标型)占比相对较高。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格局
  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按产品类别市场份额格局
  资料来源:CRIA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先进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先进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建立起强大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根本保证。
  机器人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绝对不能依赖进口,发展国内的高端工业机器人将是必然,因此我们看好工业机器人及其产业上下游相关领域进口替代带来的投资机会。
  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快速成长(台)
  (2)服务机器人领域:服务机器人方兴未艾,看好专业服务机器人、简单场景人工替代机器人率先实现商用
  与工业机器人相比,服务机器人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且服务机器人应用场景多、客户群广泛,未来市场空间将比工业机器人市场更加广阔。针对个人和家庭的服务机器人,类比家电、PC、手机,可期待市场空间十分巨大。
  据IFR数据,2014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约60亿美元,其中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销售22亿美元,同比增长29%;专业服务机器人销售37.7亿美元,同比增长6%。
  服务机器人历年销售额(亿美元)
  未来,服务机器人有望快速渗透进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去,人工智能、机器视觉、软件开发平台、高功率密度能源动力、执行机构与驱动器、仿生机构等技术的发展还将进一步推进服务机器人的成长。
  IFR预测,到2020年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46亿美元,其中专业服务机器人市场可达80亿美元,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市场可达67亿美元。日本机器人协会预计,至2025年全球服务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到每年500亿美元,约为目前规模的10倍。
  机器人替代人工,需要机器人能在特定场景下完成预定工作。与工业机器人作业环境相对简单且可预测的特性不同,服务机器人应用场景更加复杂且不可预测,操作者也分专业使用者和普通大众非专业使用者,因此一般而言对服务机器人的智能水平要求比工业机器人高,而目前服务机器人在智能化方面大部分都还处在相对初级的阶段,服务机器人对人工替代的发展规律应是从简单场景应用到复杂场景应用,从简单工作应用到复杂工作应用。我们看好专业服务机器人、简单场景人工替代机器人率先实现商用。
  相关阅读:
  1、机器人是一个可以投30年的产业
  2、智金汇杨溢:破机器人产业“投资过剩”说,投资Gowild估值一年涨10倍
  3、【AI爆发】8张图详解全球人工智能创业融资大趋势
  4、国际顶级VC报告:人工智能的投资现状和创业出路
  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了解
  想要最及时的股市要闻?想要最精准的行情解读?
  给你推荐一个专业的股市平台
  股市风向标(ID:gushifxb)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智金汇头条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质问机器人产业:你搞清楚需求了没有
09:13:47&&&来源:eefocus &&
机器人(54.550, 0.30, 0.55%),这颗镶嵌在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近几年掀起了产业化的热潮。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市场规模扩张速率连续4年超过50%。据统计,我国40多家高新区规划了园,30多个城市把机器人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直接和间接的机器人企业已有4000多家,近50家上市公司开始从事机器人产业。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机器人在&量&的猛增背后仍存&质&的隐忧,机器人产业短缺和过剩并存&&
产业发展要热更要实
&&访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先进制造处研究员刘进长
机器人热潮催生了一些冷思考:机器人是不是过热了?我国机器人产业面临哪些挑战,该如何突破?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专访了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先进制造处研究员刘进长。
记者:有人认为当前机器人发展过热,对此您怎么看?
刘进长:对这个问题要作综合且客观的分析。可以说,机器人产业的&热&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应该出现的,因为它是经济转型必不可少的利器。我国是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大而不强,生产效率低,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全球制造业一方面开始回流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又流向东南亚等地区,使我国制造业面临&后有追兵,前有堵截&的两难境地。当前,我国机器人的密度,即每万名工人当中装备机器人的台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我国市场销售的工业机器人中,国产占比不到30%,这些都说明我国机器人发展还有巨大的空间。
再从基础条件角度谈,我国从1986年开始大力支持机器人研发,培养了大批机器人领域人才,也掌握了机器人的相关基础技术。同时,在产业领域也涌现出了沈阳新松、安徽埃夫特、广州数控、南京埃斯顿(52.35, 0.50, 0.96%)等一批明星机器人企业,合力完善了产业发展的基础。综合以上各层面,可以说,现在谈机器人过热为时尚早。
记者:您认为我国机器人产业面临哪些挑战?
刘进长:我国机器人产业正步入黄金发展期,但同时也面临很多挑战。虽然近些年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不断增加,但总体份额仍然较小。在基础件方面,作为工业机器人三大基础件的减速器、电机和控制器都需要进口,导致国产机器人成本压力很大,难有竞争力。
在技术方面,虽然我们&十二五&之初就启动了仿生机器人研究计划,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在可靠性和智能控制方面与国外企业比仍有差距。同时,我们在仿人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方面也落后于国外先进技术。所以说,我国机器人产业不仅要&热&,更要&实&,应敢于直面挑战和瓶颈,而不是简单地模仿。
记者:我国该怎样系统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
刘进长: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需要依靠三个方面。首先,依靠政府。要紧扣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脉搏,不断探索完善相关政策。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进一步强化对机器人领域的人才支撑,吸引更多人才&体面地&创新创业,不断提升创新能效,强化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基础。
其次,依靠金融。当前我国虽然有很多产业基金,但真正投在机器人领域的仍然较少,大部分还持观望态度。因此要鼓励和引导产业基金进入机器人领域,把资本的力量用足、用到位。
此外,还要依靠市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必须瞄准市场需求。如果机器人制造出来了没有人用,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机器人产业将难以快速发展。
记者: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涌动,很多人开展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创新。创业者应该着力于哪些方面?
刘进长:当前至少有四大技术领域应该重点关注&&
一是与人共融的人机协同技术。人机协同是机器人发展的重要趋势。机器人和人要共同工作,就需要安全技术保证机器人不伤害人,同时还需要一系列智能技术,让其领会人的意图,与人和谐共存。
二是面向大数据的云机器人技术。通过发展云机器人技术,增强机器人的适应能力,使机器人通过数据挖掘自学习、自成长来不断完善自身功能。
三是可重构和自适应技术。可重构技术就是说,我们生产一种手机的生产线,可以在短时间内重构成生产另一种手机的生产线,甚至生产其他电器。
四是感知技术和环境理解技术。当机器人进入非结构化的陌生环境后,能够很快将其变为结构化环境,这对机器人服务人类至关重要。
记者:更多企业进入机器人领域,将会带来更激烈的竞争。企业该如何应对?
刘进长:企业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的方向。领军企业应该瞄准未来,目标更长远,敢于啃硬骨头、瞄准前沿难题前进,有争做世界一流的心气。小企业应该更务实,聚焦当下,深耕于细分领域,做优做强,通过专注赢得竞争力。
清醒看待机器人&井喷&
&&访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总裁曲道奎
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机器人企业也在短短几年间从几十家发展到几百家,市场规模扩张速率连续4年超过50%。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机器人产业仍然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技术空心化;二是应用低端化;三是市场边缘化。针对这些问题,《经济日报》记者近日专访了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总裁曲道奎。
记者:目前大多数人认为机器人产业的&黄金时代&来了,从行业内的角度如何看待机器人产业井喷式的爆发增长?
曲道奎: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的短缺和过剩是并存的。机器人&量&的猛增背后仍存&质&的隐忧。
从宏观和市场潜力上看是短缺。机器人全球平均密度是0.62%,中国只达到0.3%。机器人发展了半个世纪,全球也只有200万台,作为一个产业来讲这个数字微乎其微。同时,在工业领域之外,如养老、医疗等服务于人们生活的机器人还有很大市场空白。国际机器人联合会认为,发展工业机器人的最大动力是各国工业4.0及类似举措的实施,预计到2017年,全球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690亿欧元。
过剩是指国产机器人多集中于低端应用领域,低附加值产能过剩。比如,论复杂程度,多关节机器人市场国外公司占了90%;论作业难度(主要体现在焊接领域),该领域国外公司占84%;论行业高端应用(集中在汽车行业),国外公司占该行业的90%。而国产机器人种类主要是搬运、码垛等低端机器人,应用领域多在家电、基础制造领域。可以说我国机器人在技术层面、作业层面、应用行业层面都处于劣势地位。
记者:徘徊在产业链低端的并不只有劳动密集型企业,像机器人这样的技术密集型行业怎么改变被边缘化的命运?
曲道奎:机器人核心技术有设计技术、编程技术、控制技术、作业技术,关键部件有驱动器、伺服系统、高精度的减速器等。中国大部分企业在核心技术、核心部件有欠缺,这就是一个大问题。虽然我们的市场发展起来了,但真正的核心部件&空心化&,由此不可避免地促成应用市场&低端化&,被主流市场&边缘化&。
解决这个老毛病,仅靠企业自觉是不够的,还要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例如欧盟目前每年出资近8000万欧元支持机器人新研究项目,覆盖从技术研发到产品部署的完整价值链,并与产业界和学术界达成战略合作,&政、产、学、研&合作项目涉及工业和服务机器人,在这批项目中,欧盟出资7亿欧元,产业界出资21亿欧元。因此,部署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时,要将智力资源引向重点行业,实施集中突破。比如,倾力建设机器人研发平台、检测平台、标准平台,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率先突破机器人共性核心技术,通过机器人创新联盟进行技术合作、扩散。
记者:当中国传统经济遭遇资源瓶颈及劳动力红利渐失的冲击,机器人唱主角的无人化工厂正在掀起生产模式变革,中国机器人产业准备好了吗?
曲道奎:当前,很多企业固守传统,把不景气归结于经济周期,其根本的因素是生存发展模式改变了。当&制造业&蔚然勃兴之际,传统机器人还没有跟上。目前机器人正处在一个由机器向人的转折点上,也就是智能的提升。传统机器人既没有感知系统,又没有灵巧的操作系统,只能在结构工作环境下做程序化、规定性的工作,不能和人协同工作,其已经进入到低附加值时代。机器人&进化&,从进入到感知智能再到认知智能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眼前需要重点突破的是感知智能领域。而要在该领域中有所突破,当务之急是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新一代机器人必须满足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支撑起来物物相连、物物相通的新要求。新的机器人和传统机器人内涵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造业只是机器人介入的领域之一,另外在医疗、国防安全、服务生活领域,新一代机器人的发展空间大到不可想象。尽管服务机器人的前景被看好,但大家都看不清会在哪个细分领域爆发,市场何时启动,盈利模式是怎样的,都需要探索。
中国机器人产业园区现在有40多个,有机器人概念的上市企业超过百家。但做好机器人产业不能光靠&概念&,片面追求量的满足,要看到差距,要厘清时代的需求和现实的发展路径。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果本网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公开自由传播,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机器人产业相关资源
互联网+相关资源
计算智能相关资源
编辑:什么鱼
本文引用地址:
本周热门资源推荐
EEWORLD独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机器人会不会控制人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