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蜀芹失忆何时患病

      由韩磊演唱,改编自著名的渔光曲(任光作曲),归来主题曲: 跟着你到天边  昨天的身影在眼前  昨天的歡笑響耳邊  無聲的歲月飄然去  心中的溫情永不減  跟著你走到天邊  挽著手 直到永遠  沿著歲月留下的路  相會在如煙的昨天  容顏變歲月遷心中的溫情永不減  跟著你 到天邊 相會在如煙的昨天  跟著你走到天邊  挽著手 直到永遠  沿著歲月留下的路  相會在如煙的昨天  跟著你走到天邊  挽著手 直到永遠  沿著歲月留下的路  相會在如煙的昨天
楼主发言:45次 发图: | 更多
  张艺谋的新片还没看,但当年轰动一时的《孽债》曾经给少年时期的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看的时候的惊讶和父母看的时候的沉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前段时间还有部纪录片 《北大荒的上海知青》讲述的是在东北插队落户的上海知青。有部分人疯了,有部分人死在了当地。  如今混在tianya的很多都是90后,00后,对于你们来说知青似乎是一个离得很遥远的名词。现在更多的年轻人体会的是洋插队-- 即时差党。  先谈电视剧《孽债》,这里谈的是经典的孽债1.不是后来的狗尾续貂。  
  《孽债》,是上海电视台于1994年拍摄的20集电视连续剧,根据作家叶辛的同名小说改编。描述五个孩子从西双版纳到上海寻找自己亲生父母、多年前返回上海的知青的经历。  本剧于1995年在上海电视台以沪语播映,引起沪上巨大反响,并创下了42.62%的超高收视率。此后,《孽债》被多家省级电视台转播,但由于政府介入,沪语版播放被停止,而改用普通话版。直到2005年,作为该剧播出10周年纪念,上海电视台才获得特许重播沪语版,又创下较高的收视纪录。  该剧获得1995年“飞天奖”三等奖,并获“五个一”工程奖。  ==================  我小时候看的就是沪语版,觉得很亲切。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片头当上海知青得知可以落实政策返沪时争先恐后抢图章的镜头。  那时候不明白,为什么西双版纳那么美丽,并且他们有了儿女却仍然希望回上海而不是在云南落地生根。等我自己出国当了时差党才明白人只有离开的家才知道家乡这个词的意义。  当然上海做为中国比较发达的城市也是吸引他们回去的一大原因。毕竟知青去的都是当时中国条件最艰苦的地方。
  到现在都还记得那主题曲  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  当时看了觉得好气愤
  归来讲的不是知青,是被发配劳改的右派。
  这部片子和严歌苓写的《天浴》《陆犯焉识》有点不同,它是从一群12,3岁孩子从云南远赴上海寻亲来带出这段特殊的历史,那段被很多人想要遗忘的历史  5个小伙伴    带着希望来到上海,却背着失望离开上海  没有想象中父亲或者母亲的热烈拥抱,惊喜交加,只有他们那尴尬的表情,躲避的眼神  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又该怪谁呢?
  想起另一部电视剧《16岁的花季》里面也有个知青返沪子女,袁野,他父母是去支援新疆建设的上海知青。还有陈菲儿。这2个孩子虽然代替父母回到了上海,但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经常看到很多地域贴里,上海人被攻击,其中一点就是讽刺上海是靠外地人建设的。但他们似乎忘记了,他们中某些人的家乡却是当年的上海知青建设的。而且当年的条件远要艰苦的多。
  5组家庭  小美霞和爸爸    当年她的出生也让沈若尘尝到了初为人父的喜悦,而在上海的重逢却只有尴尬。因为他隐瞒了这段过去,在上海已经另组家庭,并有了小女儿    与父亲分离而痛哭的幼儿    不舍回头的沈若尘,最终还是掉头离开。  或许对很多知青来说,文革就是一场恶梦。而当初他们不知道这个恶梦几时能醒,所以一旦看到希望就迫不及待的愿意付出一切去交换。  没有经历过这一切的我们对他们这些时代的牺牲品,能指责些什么呢?而改革开放后,很多留守儿童经历的生活和美霞又是如此相似。
  梁思凡的父母  梁曼诚的云南妻子是个温柔的女人,她体谅丈夫迫切想要回到家乡的心情    各地知青忙着往大卡车上搬运行李    还不懂为什么突然发生变故的孩子  
  几十万知识青年或自愿或因为政策要求,浩浩荡荡的奔赴祖国最需要建设的地方,比如新疆,比如北大荒,比如西南边陲云南等地    有些人这一离开就再也没能回到家乡,有些人则选择在当地落户,还有些人则在熬过的漫长的年头后终于回到家乡  
  安永辉的父母都是上海知青,返沪后离婚,爸爸另组家庭  争夺图章的知青们,生怕政策再有变化回不了家乡,迫切要填写好表格    扮演者当年还扮演过16岁的花季里女主角白雪的父亲,而这次他扮演的是个自私冷漠的父亲    抱着幼子,站在原地不知所措的妈妈    最终孩子他们交给了当地人抚养
  @亲的豪斯真美丽 4楼
04:13:26  归来讲的不是知青,是被发配劳改的右派。  -----------------------------  其实当右派的孩子真的挺惨,因为我看过一个知青曾经说过他表现很好,但就因为他爹是右派(还是摘帽右派),人家领导都说了他不能被重用,后来他一气之下就游泳去了香港*(他好像是广州人啊!)
  有一点忘记交代了,根据当时的政策,如果要返沪必须是单身,因为在当地如果已经成家的话就必须落地生根,不能回上海了。  这就又有了后来知青子女返沪潮。在《16岁的花季》中有提及    美霞,思凡,永辉,盛天华  卢正琪(下图右一),在片尾,他的爸爸得到平反出狱,两父子得以重聚,从某种角度来说他是最幸运的  
  @亲的豪斯真美丽 4楼
04:13:26  归来讲的不是知青,是被发配劳改的右派。  -----------------------------  是张艺谋的这部电影使我想起《孽债》这部电视剧,还有知青这个特殊的时代产物。  这个帖子不打算讨论张艺谋的新电影,我怕会被人打成枪手水军之类的。因字数有限,可能标题没表达清楚
  最后的结局:  杨绍荃告诉吴观潮,她准备将罗永辉留在身边。永辉的养父母来到上海接永辉,永辉表示要回云南去,杨绍荃晕倒。  卢正琪终于平反出狱了。卢正琪准备回西双版纳去,和晓峰的母亲团聚,晓峰心花怒放。  盛天华、马玉敏(她妈妈新组成家庭里的继女)诈骗、抢钱事发,一辆警车将两人带走了。其母俞乐吟精神彻底崩溃  火车站,除天华外,四个孩子都将返回云南。思凡是要重回庙里修行
  与接下来这部电影相比,《孽债》还是有温暖的地方,更多的是透出小人物面对大时代变迁的无奈。  而《天浴》则是讲述了文革时一些女知青屈辱和悲惨的遭遇    文秀是成都市的一个单纯的充满热情的城市女孩,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后,她被分配到藏区的牧场,这使得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她与一个失去生育能力的藏族人老金住在一个营帐里面。到了农场的文秀一心想回家,为了回家她不惜牺牲自己的贞操,然而最后也没有达到她的目的,只是成为了别人的玩偶,堕胎后回到牧区的文秀,通过老金的枪离开了世界。  标题取自片中最美的一个片段,爱干净的文秀喜欢洗澡,老金为她在草原上挖了一个简陋的水坑,阳光透过乌云的照射着美丽的躯体。
  天浴里描述的这段故事,虽然丑陋无比,但却是真实的  转douban,在经历了10文革后,疲惫不堪的知青终于爆发了强烈要求回到家乡的呼喊。  作者:喵星人不再吃鱼 164天前   。。。今天搜到了一段资料:青返城的事件起始点一般来说应该是1976年的李庆霖事件,而真正导致中国政府放松政策,促成知青返乡的最大导火线则是配置于云林西双版纳橄榄坝农场知青徐玲先的难产死亡。  1978年11月,因为上海知青徐玲先的死亡,大批请愿事件陆续发生。经过激烈抗争后,1979年年初,中国国务院开始允许知青返城,至此上山下乡运动正式结束。而除了少数落户于农场的知青们之外,近千万的大多数知识青年都返回了原本居住城市,并继续发展学业或工作。  以返乡导火线的云南农场为例,1979年2月,知青大返城开始后,短短三个月,云南农场知青返城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到了次年,本来约十万知青的该农场仅留下3200人左右,不足原总数的百分之3。  选择云南,大概就是因为这个代表性吧,另外有代表性的应该是陕西一带,东北一带,更早的兵团已然回不来了
  李庆霖事件 (转)  事件的开头还不错,让人看到希望的曙光,而结局却是凄凉的。  日,福建莆田上林公社一位叫李庆霖的小学教员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毛主席,我在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困难窘境中,只好大胆、冒昧地写信来北京告御状了,真是不该之至!”  毛泽东读了这封信后,当即亲自给李庆霖复信。原文是:“李庆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他将写好的复信交给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汪东兴,叮嘱他从稿费中取出300元,连同信一起直接送邮局寄走。  毛主席复信的消息传出,李庆霖受到当地一些干部的报复。 县委信访办某负责人找到李庆霖的儿子就骂找到李庆霖的儿子就骂:“你这个二流子,不好好劳动,你还骗毛主席!”一些地方干部说:“李庆霖专门给领导过不去,这是对党没有感情。”不过,有毛泽东的亲笔复信在,他们也无可奈何。  后在日他曾写了入党申请书。在改变广大知青命运的同时,李庆霖的命运也在不断改变:从小学的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直至福建省高考招办副组长和国务院知青办成员,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  就在毛泽东复信后的第二天,周总理主持召开中央高层会议讨论知青问题,并将毛主席复信印发全国。6月22日至8月7日,国务院又召开了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  会议期间,一份新华社的《情况反映》引起中央领导和与会者的震动: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营长贾小山,强奸女知青20余人;一师某指导员张国亮强奸女知青几十名……  周总理看后怒不可遏:“公安部要速派人去,不要手软!”  李先念气愤地说:“这些人不是共产党,是国民党,至少是国民党行为,不知为什么得不到纠正?省委和军区难道说也不知道吗?”  在中央领导的关注下,各地大开杀戒,将以上罪犯处以死刑,以平民愤。  一个被推在风口浪尖的人物要想把握自己的命运之舵,是很困难的。在当时揪“民主派”、“走资派”的运动中,到处作报告,这便为他后来身陷囹圄埋下了伏笔。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不久,李庆霖被逮捕,判处无期徒刑。因在狱中表现较好,减为有期徒刑10年,并于1994年3月底提前出狱。
  上海女知青徐玲先之死,引发了知青返城潮    云南知青下跪、请愿,要回家    对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一种说法是要解决城市人口过剩,以及帮助农村人口进行扫盲。对于高层领导来说看的是全局,对于个体小人物来说他们的青春确实是被牺牲掉了
  (转)  在云南边陲一个地图上无法查到的叫做橄榄坝的偏僻地方,一个名叫徐玲先的上海女知青腆着无比沉重的大肚子,困难地行走在凹凸不平的山间小路上。   ... 就这样,当这个已经在上山下乡道路上跋涉了整整十年的女知青正孕育着自身对于未来的巨大希望,步履维艰地走向分场医院的时候,她并不知道她的人生之路即将走到尽头。  一个下午过去了,胎儿并没有马上出世的意思,因为医生同样需要吃饭和休息,他吩咐家属大嫂暂时替他照看产妇,有事到家里找他,然后就离开卫生所回家去了。  不久,子宫大出血猝然出现。9:45分,女知青在送往农场医院途中停止呼吸。母子双亡。十点半钟以后,终于有人在距场部不太远的一间小伙房找到那个烂醉如泥的医生...  闻讯赶来的知青络绎不绝,将停尸房围得水泄不通。他们大多是本农场的同学或战友,他们有的赶了很远的山路,个个挽着裤腿,臂戴黑纱或者小白花。有的女知青尚未进门就忍不住大放悲声。人们与其说用眼泪痛悼亡友,不如说同时也为自身的知青命运而悲泣……  人们互相传染和彼此激发着长期被压抑的怒火和不满。有人筹划举行追悼会,要求农场善后处理等等。上述提议立即得到多数知青一致响应。于是这种由女知青瘁死引发的不满情绪迅速演变为针对知青普遍命运的反抗行动。   
  16日,农场保卫部门奉命强行处理尸体。消息传开,知青哗然,于是越来越多群情激愤的男女知青从四面八方赶到现场...   重庆女知青周俐敏是这样回忆的:“当时并没有人意识到这件事会闹大。我们以为,既然徐玲先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无辜的牺牲品,那么我们要求改善生活待遇和医疗条件,惩治那些草菅人命的医生。现在说来让人不敢相信,当了整整十年知青,住的还是茅草屋,一年中有半年喝盐水汤……  另一位老知青李孝林说:“问题在于农场领导采取高压手段,不是以理服人,而是准备使用武力强行驱散知青,压制人们的不满情绪。在这样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知青才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1978年到1979年,云南知青发起了要求回城的请愿运动。这场运动始于1978年底一些知青向邓小平写信反映问题,要求回城,在受到兵团当局的阻挠后他们派出代表前往北京和省会,发起请愿甚至绝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代表见到了中共主管兵团工作的副总理王震,在北京掀起了不大不小的风波,最终迫使高层答应他们的要求。  云南知青请愿成功胜利返城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激励各地的知青争取回家的权利,从而使知青返城运动达到了高潮。到1979年底,七百多万知青回到了城市。第二年,高层宣布结束上山下乡运动。  艰苦的环境下劳动的知青们  
  而震惊周恩来的那份新华社《情况反映》,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云南部分:  云南西双版纳由于地理条件特殊,当时成为种植橡胶这个重要战略物资的基地,曾经有10多万知青,到70年代末,这里还一共约有7万左右,以北京、上海和四川人为主。  他们被编入生产建设兵团这个特殊的半军事组织,不但生活和劳动条件极其艰苦,而且经常受到兵团干部的欺负和压制,尤其是很多女知青的命运尤为悲惨。  根据1973年的一内部报告,“全兵团共发生捆绑吊打知识青年1034起,受害知识青年1874人,2人被打死。调戏猥亵奸污女知识青年的干部286人,受害女青年430人。”其骇人听闻的程度使得北京高层也不得不要求严肃处理。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知青一旦知道可以返城就迫不及待离开了。
  纪录片《北大荒的上海知青》    日,在上海开往黑龙江双山的专列上,上海首批奔赴黑龙江军垦农场的知识青年正满怀着激情奔向北大荒。他们大都是66届的高中毕业生。 4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姑娘、小伙子如今已是白发老人,但他们对那段往事深记在心,而他们献给这片土地的青春也将永远留给历史。  1968年8月,按照常规,在学校的66届、67届、68届初中、高中学生,俗称“老三届”的已经毕业,但由于“文革”的原因,这些毕业生上高中或者上大学的路已被堵死,大批学生滞留在学校等待分配。  当时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来沪招生,学校为此召开了动员大会。学生们纷纷表决心,争相报名去军垦农场。当时学校在动员的时候把军垦农场介绍得很浪漫:冬天可以走过黑龙江来到苏联,可以到林子里采摘苹果,等等。可现实是他们来到了双山,在嫩江边一个很荒凉的地方。由于现实和想象之间的差距太大,有的同学忍不住大哭了起来。  
  60年代末,10多万上海知青奔向了远在北大荒的黑龙江建设兵团。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下乡到北大荒的绝大多数知青早已返回都市。然而,有近两万知青为了爱情、家庭和事业留在了这片黑土地上。在这些知青中,有近四分之一是上海人。  上海知青高晓福住在一间破旧的房子里,进门是凌乱的厨房,厨房的前面辟出去一个四五平方米的小屋,屋里除了一铺炕也就没有什么了。左边有一间较大的房间,摆满了简陋而破旧的书桌板凳。高晓福的妻子在一块不大的黑板前,教9位学龄前的孩子“b—p—m—f”。  高晓福是1969年从上海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他毕业于上海的一所半工半读学校的机械专业。来的时候他才23岁,一晃他已53岁了。他是一个老实人,日子过得十分艰辛,还未走出贫困。  他有3个子女,每月能开400来元钱工资,这笔钱刚够二女儿念书。他的妻子本来是个职工,土地承包后,她就下岗了
    近百名北大荒知青患精神分裂被收治  日09:16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这是一所俗称的“知青精神病院”,建成于2008年底,目前集中收治了94名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等地的知青及知青子女。一段疯狂、热烈的青春烂漫之后,他们以一种相对安静的方式留守在这片散发着麦香的黑土地上。  “这些知青的患病因素很多,有在政治上受到刺激的,有因为返城回不去的,也有不少因为感情问题。”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精神科主任吴斌对患者的情况了如指掌。  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其中印着毛主席语录:“一切可以到农村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自此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2000万名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的年轻人们兴冲冲地奔赴黑土地、大草原、黄土坡、橡胶林。其中,54万人来到了白雪覆盖下的北大荒。  早在1947年,北大荒的建设就已然开始。最先进驻开垦的是10万名复转军人。“其实当时之所以号召支边青年进驻北大荒,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要给之前来的军人们解决婚姻问题。”几十年后,黑龙江农垦总局有工作人员作出这样的解释。
  几十年的返城梦  几十年的返城梦  “军垦精神教会了我们踏踏实实做人,知青们带给我们的则是精神,他们告诉我们世界很大。”红卫农场民政局局长李建军记得,他的很多老师都是知青。  “我们刚来的时候,东边全是树林、草甸子,我们睡的是‘马架子’。”支边青年孙丁康捂着厚厚的棉衣,戴着毛茸茸的帽子,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说。在那个一片荒芜的年代,正是知青们给这里带来了现代文明,他们教会了当地人刷牙、用纸擦屁股。之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永远留了下来,衣着打扮和当地人没什么两样,但乡音大多未改。  安养中心的知青们拼拼凑凑的记忆残片中,尚留着家的位置。  “崇文区。”李启一说,嘴角就往下耷拉,一副快哭出来的表情。  而陈平原则会哆嗦着嘴唇,淌着口水,费劲地说“三里河”。  天津知青安俊芹一直念念不忘“大麻花”,“麻花好吃,比包子好吃。”  北京知青潘金成也在宝泉岭十队下乡,和赵印宝、任友善是一批。他们根本不记得对方。共同的记忆,只有北京。“北京有公园、花园,有陶然亭、大栅栏、王府井。”潘金成掰着手指头。  “从下乡那天起,我就有一个念头,就是回家。这地方再好上十倍百倍,我也想回去。”  想回家的不仅是目前留守在北大荒的知青,甚至包括那些已故知青。当地人都知道,虎林农场的知青墓,在那里,一块块小墓碑杂乱地排列着,朝着他们各自家的方向。  
  特意选了凌晨时分发帖,不知道为什么居然还有小广告,而且还不是淘宝卖东西的,不是自恋猥琐男就是色情小广告。。。  tmd这帮不要碧莲的发牛皮癣的,送486的怒视给你们  
  ??  
  《陆犯焉识》 文革时期的劳改犯,小说名一语双关  陆焉识本是上海大户人家才子+公子型的少爷,聪慧而倜傥,会多国语言,也会讨女人喜欢。父亲去世后,年轻无嗣的继母冯仪芳为了巩固其在家族中的地位,软硬兼施地使他娶了自己的娘家侄女冯婉喻。没有爱情的陆焉识很快出国留学,毕业回国后的陆焉识博士开始了风流得意的大学教授生活,也开始了在风情而精明的继母和温婉而坚韧的妻子夹缝间尴尬的家庭生活。  五十年代,陆焉识因其出身、更因其不谙世事的张扬激越而成为"”反革命“”, 在历次运动中,其迂腐可笑的书生气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长,直至被判为无期。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由此揣着极高的学识在西北大荒草漠上改造了二十年。  精神的匮乏、政治的严苛、犯人间的相互围猎与倾轧,终使他身上满布的旧时代文人华贵的自尊凋谢成一地碎片。枯寂中对繁华半生的反刍,使他确认了内心对婉喻的深爱。婉喻曾是他寡味的开端,却在回忆里成为他完美的归宿。  “文革”“结束后,饱经思念的陆焉识和冯婉喻终于可以团聚,然而回到上海家中的陆焉识却发现岁月和政治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一生沉沦、终成俗庸小市民的儿子一直排斥和利用他,才貌俱佳、终成大龄剩女的小女儿对他爱怨纠结,态度几经转变,唯一苦苦等待他归来的婉喻却在他到家前突然失忆。    严歌苓说这部作品以她的祖父为原型,并参照另一个老人在监狱里的故事。为怎样写祖父她思考了20多年,这是她投入精力最多的一部小说。为写这部作品,她一次又一次地去主人公作为右派被禁锢的流放地青海考察,与监管人员交谈,并多次往返于主人公盛年时流连的华盛顿、上海体察生活。  严歌苓表示,“我一直想用中国各式各样的人群,包括小人物和知识分子个人的编年史来汇聚成整个国家的历史。”“不快乐的记忆让一个民族成长。”
  顶  
  @fjf楼
07:24:19  特意选了凌晨时分发帖,不知道为什么居然还有小广告,而且还不是淘宝卖东西的,不是自恋猥琐男就是色情小广告。。。  tmd这帮不要碧莲的发牛皮癣的,送486的怒视给你们  /img/static/2011/imgloading.gi  -----------------------------  哇,高效啊,感谢值班编辑,还是当值版主?助理版主?  广告都删了,哈哈
  顶  
  电视剧《返城年代》
    返城年代,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编剧,反映知青返城后生活的电视剧。通过几个八十年代的哈尔滨人家,刻画出一代人激情过后的挣扎与创痛。  我们应该像当年的知青们致敬。为他们的热血,为他们的付出和牺牲!
  只能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年代
  那段历史不该被遗忘!楼主辛苦!  
  《孽债》的作者叶辛从日下乡到贵州砂锅寨,到日离开,整整十年又七个月,这让他对知青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  回到城市后,他的朋友同学也都在这个时期返城,知青生活就成了大家聊得最多的话题。这些各具个性的青年男女一窝蜂地涌进农村,从最初的虔诚狂热,继而陷入迷茫、颓丧,最终又在现实生活的磨砺下振作起来,  “可以说,我表达的是这一代人的心愿”  在《孽债》轰动的那个时期,经常有人开玩笑问他“你写得这么生动,你是不是也有孽债?”他说,“我没有孽债,但是在那个时代,《孽债》这样的故事太多了。”  叶辛表示“上山下乡影响了知青们一生的命运,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那几年的事情,而是他们的整个人生。  另一部作品 《蹉跎岁月》 也被拍成电视剧    小说描写了一群上海知青于70 年代到贵州偏远山区插队落户的故事,以柯碧舟和杜见春的命运遭际为主线,生动地记录了一代知识青年所度过的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蹉跎岁月”,真实地展示了他们所走过的那条虽曲折坎坷、但奋进向前的道路。
  天浴没看过额  
  只能化作一声叹息。  
  至今记得主题曲,但是故事情节忘了。  
  看过天浴,心情很压抑  
  梁晓声:被耽误了的一代才是对知青的客观评说。这也是造成之后中国中年科技人员断层的一大原因。  断言知青是“垮掉的一代”的,太欠公道。因为几乎全体知青,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内所尽的一切个人努力,可用一句话加以概括,那就是——有十条以上的理由垮掉而对垮掉二字集体说不。事实证明他们和她们直到今天依然如此。也许,只有“被耽误了的一代”,才是客观的评说。  --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老知青,请不要嘲笑他们知识的匮乏,在和你相仿的年纪,他们在祖国的边疆辛勤开荒着,为此付出了最宝贵的青春甚至声明  和驻守边疆的战士一样,我们应该牢记那些知青们当年的付出。
  @fjf楼
04:38:35  5组家庭  小美霞和爸爸    当年她的出生也让沈若尘尝到了初为人父的喜悦,而在上海的重逢却只有尴尬。因为他隐瞒了这段过去,在上海已经另组家庭,并有了小女儿    与父亲分离而痛哭的幼儿    不舍回头的沈若尘,最终还是掉头离开。  或许对很多......  -----------------------------  我记得这个小美霞长大了非常漂亮
  @fjf楼
04:08:05  《孽债》,是上海电视台于1994年拍摄的20集电视连续剧,根据作家叶辛的同名小说改编。描述五个孩子从西双版纳到上海寻找自己亲生父母、多年前返回上海的知青的经历。  本剧于1995年在上海电视台以沪语播映,引起沪上巨大反响,并创下了42.62%的超高收视率。此后,《孽债》被多家省级电视台转播,但由于政府介入,沪语版播放被停止,而改用普通话版。直到2005年,作为该剧播出10周年纪念,上海电视台才获得特许重播沪语版......  -----------------------------  小时候对这个片子太印象深刻了。。。 然后去年公司说去西双版纳旅游。。。兴奋啊。。。。 去了那,一直在找电视里的感觉,不过什么感觉也没有。。。 然后挺失望的。。
  电视剧 《年轮》 讲述了知青们从文革到改革开放时期的经历    主题曲:天上没有北大荒  问爹问娘问夕阳  天上有没有北大荒  喊儿喊孙喊月亮  天上有没有北大荒  昨不见着了火的红高梁  昨不见平坦坦盘腿的炕  昨不见草垛里的烟锅点太阳  昨不见风雪里酒飘香  美丽的松花江波连波向前方  川流不息流淌夜夜进梦乡  别让我回头望让我走一趟  高高的白桦林里  别让我回头望让我走一趟  有我的青春在流浪
  我妈妈就是浙江知青,从美丽的嘉兴到遥远的北大荒,大兴安岭待了10年,天天吃粗粮,干体力活,每次一看到电视上演这些,就会念叨当年是多么的苦,但是又对那段时光充满了美好的回忆,美丽的风光,热情的老乡,总之是一种很复杂的情感。当然这些是我无法想象的。。  
  带586镇楼,小广告滚开  586插队时期照片     1969年1月,习近平到陕西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习近平在这里挑粪拉煤,拦河打坝,啃窝头睡土炕。
  原来我小时候看的这部电视剧是《孽债》阿!记得有一段他们扒火车去上海吧,有一个小伙伴还摔的头破血流的,结果上海大都市的繁华乱花了他们的眼睛,后面结局我忘了,里面有个姑娘长的真好看的
  虽然出生在九十年代,但是对这种特殊年代的故事特别有感触。
  我小时候就是看沪语版孽债,看得我直哭,现在回想起来都不记得剧情了。但是一听到主题曲就心酸。
  年轻时的王岐山 1969年插队延安    王岐山插队旧事:习近平曾来借宿合盖一床被。别想歪,王岐山当年的女朋友也和他一同下乡劳动呢。  李克强 1974年插队安徽凤阳大庙公社东陵大队,她老婆在河南插队,曾是铁姑娘队”队长    貌似是中间那个  这3人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共有5个政治局常委当年当过知青。
  年轻时的王岐山 1969年插队延安    王岐山插队旧事:习近平曾来借宿合盖一床被。王岐山当年的女朋友也和他一同下乡劳动。  李克强 1974年插队安徽凤阳大庙公社东陵大队,她老婆在河南插队,曾是铁姑娘队”队长    貌似是中间那个  这3人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共有5个政治局常委当年当过知青。
  @little_emily 45楼
08:39:59  我妈妈就是浙江知青,从美丽的嘉兴到遥远的北大荒,大兴安岭待了10年,天天吃粗粮,干体力活,每次一看到电视上演这些,就会念叨当年是多么的苦,但是又对那段时光充满了美好的回忆,美丽的风光,热情的老乡,总之是一种很复杂的情感。当然这些是我无法想象的。。  -----------------------------  有长辈是上海知青,发配到吉林,他跟我提过那边的雾凇很美,夏天的小咬(飞蠓)很可怕。延边的朝鲜族喝了酒会打老婆,他们这些知青就要充当医生给醉汉打一针。  有次劳动的昏昏沉沉晕倒在路边时,一头老牛通人性,在他身前停下没踩踏过去。一根铁钉扎破脚掌,差点因为破伤风而死。留下了关节炎的毛病,耳朵一到冬天就长冻疮。  他的大哥当年考进清华大学,结果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入狱,绝望中自杀。  身边有同学是知青返沪子女,父母留在了当地,但父母在当地的工资要负担他们在上海的费用还是挺吃力的。
  看过天浴的图文直播,感慨,幸好没出生在那个年代
  @little_emily 45楼
08:39:59  我妈妈就是浙江知青,从美丽的嘉兴到遥远的北大荒,大兴安岭待了10年,天天吃粗粮,干体力活,每次一看到电视上演这些,就会念叨当年是多么的苦,但是又对那段时光充满了美好的回忆,美丽的风光,热情的老乡,总之是一种很复杂的情感。当然这些是我无法想象的。。  -----------------------------  我真希望50后们也上tianya,和我们聊聊他们当年的故事。  记得写《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说过,很多历史人物不管当时多叱咤风云,在历史书里的记载可能就只有那么一页。一个人的一生就只有一页文字记录。  更何况我们这些小人物,和大时代背景比比就如同沧海一粟
  孽债虽然电视剧里的故事让人心酸,但电视剧外的故事还是很温馨的。好几个云南小演员都和当时扮演他们父母的上海父母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甚至还认了他们当干妈。  2007年《星梦奇缘30年》节目组载着当年的导演黄蜀芹,主演吴冕、王华英、吴竞等人回到西双版纳“寻亲” 。12年了啊。。。  “思凡”李彦播与“阿妈”吴冕重逢,两人都流下了泪水。    安永辉的饰演者罗振华在拍完《孽债》后认了饰演自己阿妈的女演员吴竞做干妈。在当天的录制现场,当罗振华带着老婆孩子出现时,吴竞赶紧给“干孙子”送上一个大红包。    盛天华的扮演者杨承云    --------------------  其实你看看他们没有血缘关系,短短几个月都结下深厚感情,更何况亲生父母呢,当年的分离也是不得以。 1.不知道几时能到头的文革结束了。 2.返城的政策不知道会不会又改。所以有机会肯定是牢牢抓紧啊。  何况他们都是城市青年,家乡条件比边远地区好,那边又有父母在。奉献了10年的青春啊。
  吴冕“念儿”两度落泪   “爸爸”、“妈妈”们一路上牵肠挂肚,从飞机上就开始一路回忆当年情景。当年扮演“小思凡”母亲的她说:“我从接到导演组通知开始,这几天的脑子里一直在回放着当年的情景,13年了,这期间我拍了很多电视剧和电影,但是从没有哪部戏给我这么深刻的印象!”  在上午拍外景的时候,她还不知道下午能不能见到自己的“小思凡”,但是问到她见到“儿子”的第一句话想说什么时,吴冕只开口说了:“我想问他‘你现在过得好么……’”就开始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哽咽起来,摆摆手说“别拍了”;  在随后的录制中,思凡带着妻子第一个现身,让吴冕的眼泪又不听使唤地流了下来,拉着“儿子”、“儿媳”的手,一个劲地拉家常,主持人赵屹鸥不得不让节目录制中断十分钟。
  “爸爸妈妈”给孩子们做菜   导演黄海芹透露说,当年拍完戏之后最后一顿饭,给孩子们做的就是“炒辣椒”:“就是把单纯的辣椒拿来炒,因为我知道他们在云南吃辣,但是我也不知道辣椒还分四川、云南、湖北、江西等地域的风味,当时在上海把能找来的辣椒都一股脑倒下来炒,希望他们能找到一点家乡的感觉。”  此次探访,“家长们”还带来了最有心意的礼物——“做上海菜给孩子们”。导演黄海芹带着吴冕、王华英、刘长伟等等亲自下厨,每人做一道拿手的上海菜给自己的孩子们品尝。  “家庭主妇”吴冕做了自己最拿手的糖醋排骨,不善厨艺的王华英只能在身边干瞪眼帮不上忙,被大家开玩笑“笨手笨脚”。道具师秦咏还做了一道番茄炒蛋,“这也是我唯一会做的菜。”
  星梦奇缘30年 孽债专场  视频地址   /v_show/id_XMTU0MzIzMzU2.html  楼主先去看一会
  我妈妈也曾经当过知青,在云南,待了不到一年,广电总部招人就把我妈招走了,他们那一批在当地结婚的不多,也有和别的,最后没走就在当地,也有抛弃妻子走了的  
  我觉得光是一部《孽债》就秒杀无数韩剧了好吗。什么星你,根本不好比的。  可惜现在大陆优势题材不好好发挥,也跟风拍什么呕像剧。。。结果很山寨。  当年42%的收视率,屌炸天了~
  小时候看了很多次 那个西双版纳小女孩很漂亮
  片头片尾曲当年也很热门  片头曲 谁能告诉我 演唱 李春波  曾经深爱过,  曾经无奈过  曾经流着泪舍不得,  曾经拥有过  曾经失去过,  曾经艰难地选择  多少甜蜜和苦涩,  变成多少悲欢离合  曾经失眠过,  曾经心酸过,  曾经为了你魂不守舍  曾经年青过,  曾经冲动过,  曾经为了你喝醉过  魂断梦牵的岁月,  留在回忆里永不褪色  谁能 告诉我  什么是对 什么是错  谁能 谁能告诉我  什么是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  片尾曲  美丽的西双版纳   留不住我的爸爸   上海那么大   有没有我的家   爸爸一个家   妈妈一个家   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   爸爸呀 妈妈呀   能不能告诉我   这到底是为什么
  楼主go on
  确实啊,现在的拍电视剧都没有静下心好好研究剧本
  @fjf楼
04:38:00  5组家庭  小美霞和爸爸    当年她的出生也让沈若尘尝到了初为人父的喜悦,而在上海的重逢却只有尴尬。因为他隐瞒了这段过去,在上海已经另组家庭,并有了小女儿  与父亲分离而痛哭的幼儿  不舍回头的沈若尘,最终还是掉头离开。  或许对很多知青来说,文革就是一场恶梦。而当初他们不知道这个恶梦几时能醒,所以一旦看到希望就迫不及待的愿意付出...  —————————————————  楼楼。。美霞爸爸后来生的是儿子。。不是女儿  
  马  
  @fjf楼
09:43:52  星梦奇缘30年 孽债专场  视频地址  /v_show/id_XMTU0MzIzMzU2.html  楼主先去看一会  -----------------------------  马克 好贴
  @siying104 65楼
10:40:22  楼楼。。美霞爸爸后来生的是儿子。。不是女儿  -----------------------------  对的,楼主老了,要吃核桃补脑了,记性不好。。。  是思凡爸爸后来生的是女儿,美霞爸爸有个儿子,而且是被宠坏的孩子,用刀片割了小姐姐的手臂。  思凡的上海妹妹倒是挺喜欢哥哥的,虽然也有些娇气。而且思凡虽然在上海的家蛮穷的,但上海妈妈对他还是蛮好的。他们家是真的条件艰苦,住的地方还用马桶呢。1994年的电视剧。
  孽债很好看,我看的时候年纪也不大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年纪最大的,爸爸家里还有个姐姐,那个姐姐引诱他吸毒,最后还诈骗抢劫什么的
  八一个轻松点的   知青这个题材,在一部很热门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里面的2个小故事也有提到。  和孽债相反,第一个故事里是一个当地女带着弱智儿子跑去北京谎称孩子是剧中男主的。是因为她希望儿子能认个北京人当爹,在北京过条件好点的日子。这个插曲还一度引致和平与贾志国差点闹离婚的地步。不过喜剧当然最后还是HE了。插队的当地妇女由方青卓扮演。  另外一个故事是宋丹丹扮演的和平,脚踩西瓜皮摔跤造成脑震荡,失去了部分记忆,只记得她当年还是知青时和贾志国刚刚谈恋爱那段。结果由她的家人开始给她连表演带讲述补完了丢失的记忆。记得和平她公公老傅还吹嘘,”粉碎四人帮那事,我一人就可以搞定了“。哈哈,其实是说他一人就可以把这段历史给和平讲啰。  开始粉碎四人帮的老傅    ”同志们,准备战斗“    我是你的志国。。。志国哥呀    第一个《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 第61-62集。  第二个《失落的记忆》第57-58集。 这比第一个有趣,也可以看看作为80后的女儿贾圆圆对这段历史的困惑  或许再过个几年,很多更年幼的孩子连知青这个词都没听过了,正如我们很多人也不知道窝窝头的滋味。大人们说那些忆苦饭吃的窝窝头早就改良过了。
  @高山流水一枝花 69楼
12:56:35  孽债很好看,我看的时候年纪也不大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年纪最大的,爸爸家里还有个姐姐,那个姐姐引诱他吸毒,最后还诈骗抢劫什么的  -----------------------------  是盛天华, 扮演者杨承云,他回云南后本来是跳舞的,但在比赛中摔伤了脊椎,2007年上海节目组去云南当地时,他正等着单位从新安排工作呢。  那个姐姐是迟华琼扮演的。看的时候很惊讶,因为之前她让人熟悉的角色是《16岁的花季》里的陈菲儿,特别清纯的女中学生,是个知青返沪子女。
  对这个电视剧印象很深刻,片头片尾曲我都会唱的。。。现在还会。。。
  我记得小时候看过普通话版的《孽债》,不知道为什么眼泪哗啦啦的~  “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爸爸啊,妈妈啊,剩下我一个,好像是多余的。”这个好像是片尾曲。  可把我妈给哭惨了,看一次哭一次。我还看过小说版的《年轮》,这对我幼小时候的心灵是巨大的冲击,估计我那时候就这么反感WENGE就是因为这些知情的遭遇吧。  《年轮》的郝梅就是被QJ后喝草酸自杀未遂自己变成了哑巴,生下了父不详的女儿,女儿又因病瘫痪了,只有那么惨了。  不过《年轮》里我还能看到一点积极的东西,返城知情上夜校读书抄笔记急切的想补回来这些年没有学习到的知识。他们抄的笔记是李商隐的《锦瑟》,还有人掏出风油精给大家抹抹提神。  现在少有人提及那个年代的特殊人群了,因为那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也是party当年执政的一个大败笔。  给毛主席写信,作为第一个“知青”下乡是一个毕业于50年代的女性,她是自愿去建设农村,嫁给农民,后来也过得很惨,家庭生活不幸福,婚姻不幸福,生育观念的冲突,不过这一切也没人提起,当时只需要她高大上的形象就够了。
  @致爱丽丝之吻
21:13:00  @hmccI
10:40:58   台湾小生是霍么?   -----------------------   我猜成了钟汉良,OMG.顶锅盖逃  —————————————————  我怎么觉得像说凯莉呢。。之前隔壁楼不是也有爆料说凯莉不待见李菲儿么  
  不好意思回复错了?  
  无意中看了天浴,深受震撼,然后有段时间就疯狂的很想了解那个时代,看了很多写知青故事的小说。严歌苓的雌性的草地,梁晓声的年轮等等,好像那个年代的小说都有很多共通之处,都是沉重的让人喘不过气来,不是还把那个年代的小说称为伤痕文学吗?
  什么知青,说白了,就是城市无业青年去农村支农。  后来换帝,几千年传统规矩,大赦天下,新帝要笼络人,就让这些所谓知青(其实很多)就是初中毕业生而已)回城,能就业的就就业(毕竟有老人退休了,空了位置出来),没机会就业的,还不是在就家做无业游民。  这些知青中有些喜欢写些书,呻吟一下,装装逼,和如今的安妮宝贝,总裁文其实是一样的。  PARTY这招有什么错的嘛,新中国建立后不到30年,人口从4亿突然增长到8亿,青年失业人口太多,而同时期世界农业水平还有 限,中国粮食仅仅够吃的,这些无业青年难道不只有去农村给社会做贡献么。   那些说这个是PARTY错误的人,真是搞笑,别忘了,当今我们国家的老大老二。。。。他们大部分都是知青出身。  哪个年代都有能人,能有LOW货。还有装逼的。  当今我们的老大老二。。。他们 就是那个年代 的精英,张艺谋这种么装逼文艺人士,LOW货就是自己无能还说因为他是从那年代走来所以活得失败的人。
  《孽债》讲的那些回城抛弃妻子的人物,不就是陈世美的翻版么,  有什么值得同情的。  真搞笑。
  作者:打酱油的孩子2012 时间: 18:36:56   无意中看了天浴,深受震撼,然后有段时间就疯狂的很想了解那个时代,看了很多写知青故事的小说。严歌苓的雌性的草地,梁晓声的年轮等等,好像那个年代的小说都有很多共通之处,都是沉重的让人喘不过气来,不是还把那个年代的小说称为伤痕文学吗?   ===================  现在的总裁文,也是所有的风格都相似的。  有什么奇怪的。  你觉得总裁文有几篇是真事呢?
  那个年代的知青总体来说,在农村就象大小姐少爷似的被当地农村人特别对待。  中国农村的这种善良之风到现在都如此。  但是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有不如意之处的。哪怕你现在是富二代,读的是清华北大,照样不如愿的事情一大箩。
  严歌苓笔下有好多这种跟文革,知青有关的人物。看完以后会难过很久。。
  @fjf楼
04:22:24  想起另一部电视剧《16岁的花季》里面也有个知青返沪子女,袁野,他父母是去支援新疆建设的上海知青。还有陈菲儿。这2个孩子虽然代替父母回到了上海,但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经常看到很多地域贴里,上海人被攻击,其中一点就是讽刺上海是靠外地人建设的。但他们似乎忘记了,他们中某些人的家乡却是当年的上海知青建设的。而且当年的条件远要艰苦的多。  -----------------------------  首先,我不觉得谁攻击上海是正确的。  但知青也谈不上建设了其他地区。知青下乡是为了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在建设上乏善可陈,虽然投入了农村工作,但收获其实很微不足道。 当然也不是说知青无能。因为工作是开荒种地,也就只能是那样。谁去都没啥大贡献。各地老乡对知青最主要的回忆就是偷鸡。  而且虽然叫知青,绝大都数都是中学生,初中高中。并不是过去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归来》还没看,不过这个应该不是讲知青的故事。而是右派。
  归来是右派吧
楼楼常识有点不敢恭维  
  @kellylovec 80楼
19:05:23  那个年代的知青总体来说,在农村就象大小姐少爷似的被当地农村人特别对待。  中国农村的这种善良之风到现在都如此。  但是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有不如意之处的。哪怕你现在是富二代,读的是清华北大,照样不如愿的事情一大箩。  -----------------------------  知青不干活?!不挣工分?!在农村像大小姐和少爷一样被特别对待?!你是在说梦话吗?!哈哈!
  @极速秒杀 81楼
22:56:06  严歌苓笔下有好多这种跟文革,知青有关的人物。看完以后会难过很久。。  -----------------------------  可恨的是当年作恶的红卫兵们并没得到惩罚,打老师,打长辈,破坏文物,材料物理学家姚桐斌就是被这样打死的。消息传到中南海惊动了周恩来,他因此特意列了封名单保护一些重要的科研人员。而更多的是含冤死在了文革。  很多脑残说什么文革打破了中国的阶级观念,我真是要被恶心吐了。文革时阶级观念才重呢。跟朝鲜一样,不能说伟大领袖,更别提批评伟大领袖了。张志新批评了老毛,结果被老毛的侄子割喉杀害。而对岸的弯弯,沈元嫜因为被怀疑成共党被处以绳刑(就是风声里周迅挨的那种)  所以国共还真是同文同种呢。
  @天百里 82楼
23:22:45  各地老乡对知青最主要的回忆就是偷鸡。  而且虽然叫知青,绝大都数都是中学生,初中高中。并不是过去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  这有点抹黑了吧?好比说像天浴里女知青的这种情况肯定有,但要说所有插队的地方都那么黑暗就过了。知青中肯定也素质有高低,你要说老乡的主要印象是偷鸡,你有资料统计过?而且那个年代,阶级斗争那么残酷,偷鸡是什么下场?  很多知青插队的地方连蔬菜都种不出,有些是去的盐碱地,还能有老乡养鸡?  你觉得他们文化不高,是因为现在很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教育很重视。但搁过去,高中毕业就算学历很高了,可以去中学当老师呢。
  今天下午刚刚看过归来 ,我旁边一男的哭的兮兮的 还问我要纸巾~~
  还有演员演得真好
  @天百里
23:22:45  各地老乡对知青最主要的回忆就是偷鸡。  而且虽然叫知青,绝大都数都是中学生,初中高中。并不是过去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  @青岛抗霸子V宋 87楼
02:34:55  这有点抹黑了吧?好比说像天浴里女知青的这种情况肯定有,但要说所有插队的地方都那么黑暗就过了。知青中肯定也素质有高低,你要说老乡的主要印象是偷鸡,你有资料统计过?而且那个年代,阶级斗争那么残酷,偷鸡是什么下场?  很多知青插队的地方连蔬菜都种不出,有些是去的盐碱地,还能有老乡养鸡?  你觉得他们文化不高,是因为现在很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教育很重视。但搁过去,高中毕业就算学历很高了,可以去......  -----------------------------  偷鸡没什么下场。我妈就是知青(但不是上海人)。 在全国最大的知青基地,黑龙江农场开垦。
阶级斗争激烈,但知青和老乡不是两个阶级。  看来你虽然想八知青,我也很支持你八知青,但你并不了解当时的时代。  知青和 右派,是完全不一样的。 右派一直到后期出政策后才有摘帽的,但还要劳改,变成了摘帽右派。这才是阶级斗争。
  @fjf4-06-09 04:08:05  《孽债》,是上海电视台于1994年拍摄的20集电视连续剧,根据作家叶辛的同名小说改编。描述五个孩子从西双版纳到上海寻找自己亲生父母、多年前返回上海的知青的经历。   本剧于1995年在上海电视台以沪语播映,引起沪  -----------------------------  是不是舒畅演的  
  @fjf楼
04:08:05  《孽债》,是上海电视台于1994年拍摄的20集电视连续剧,根据作家叶辛的同名小说改编。描述五个孩子从西双版纳到上海寻找自己亲生父母、多年前返回上海的知青的经历。  本剧于1995年在上海电视台以沪语播映,引起沪上巨大反响,并创下了42.62%的超高收视率。此后,《孽债》被多家省级电视台转播,但由于政府介入,沪语版播放被停止,而改用普通话版。直到2005年,作为该剧播出10周年纪念,上海电视台才获得特许重......  -----------------------------  我爸是去东北插队的,他说做为从上海出去的人,到了北方,气候、吃的这些还是小事情,住的房子烂一下雨泥地完全没法走也可以克服,但到了当地知识青年都是去干农活,重体力劳动,无论如何上海在工厂里加班加点都是半体力劳动。如果知青自己结婚了,就要在大冬天踩着半米深的雪自己上山拣柴,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都是穿件棉毛衫干的,因为都湿透了。诸如此类的,更何况物资匮乏,所以就算离婚也有不少人要回来。
  @天百里
23:22:45  各地老乡对知青最主要的回忆就是偷鸡。  而且虽然叫知青,绝大都数都是中学生,初中高中。并不是过去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  @青岛抗霸子V宋
02:34:55  这有点抹黑了吧?好比说像天浴里女知青的这种情况肯定有,但要说所有插队的地方都那么黑暗就过了。知青中肯定也素质有高低,你要说老乡的主要印象是偷鸡,你有资料统计过?而且那个年代,阶级斗争那么残酷,偷鸡是什么下场?  很多知青插队的地方连蔬菜都种不出,有些是去的盐碱地,还能有老乡养鸡?  你觉得他们文化不高,是因为现在很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教育很重视。但搁过去,高中毕业就算学历很高了,可以去......  -----------------------------  @天百里 90楼
10:08:07  偷鸡没什么下场。我妈就是知青(但不是上海人)。 在全国最大的知青基地,黑龙江农场开垦。
阶级斗争激烈,但知青和老乡不是两个阶级。  看来你虽然想八知青,我也很支持你八知青,但你并不了解当时的时代。  知青和 右派,是完全不一样的。 右派一直到后期出政策后才有摘帽的,但还要劳改,变成了摘帽右派。这才是阶级斗争。  -----------------------------  摘帽也没用,我看过一个知青曾经说过他表现很好,但就因为他爹是是摘帽右派,人家领导都说了他不能被重用,后来他一气之下就游泳去了香港(他好像是广州人啊!)
  @siying104
10:40:22  楼楼。。美霞爸爸后来生的是儿子。。不是女儿  -----------------------------  @fjf楼
12:05:45  对的,楼主老了,要吃核桃补脑了,记性不好。。。  是思凡爸爸后来生的是女儿,美霞爸爸有个儿子,而且是被宠坏的孩子,用刀片割了小姐姐的手臂。  思凡的上海妹妹倒是挺喜欢哥哥的,虽然也有些娇气。而且思凡虽然在上海的家蛮穷的,但上海妈妈对他还是蛮好的。他们家是真的条件艰苦,住的地方还用马桶呢。1994年的电视剧。  -----------------------------  对。。美霞那个弟弟超级令人讨厌,她那个后妈也是。。果然什么妈养出什么儿子,还不如卢正琪的姑姑对美霞好。对比思凡爸爸那个老婆差太多了,思凡那个妈妈对他很好,而且他那个妹妹我记得是叫云云的,对思凡这个哥哥也很好。其实我觉得最可怜的是安永辉,他爸妈真是太冷血了,还好他养父母对他很好,后来还来上海接他回去。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家五口 患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