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盖赛罕蒙语什么意思怎么写

原标题:四百多个赛罕蒙语什么意思名字看看你蒙古族朋友名字是什么意思

古指箭法高超,现指知识渊博

预防婴儿夭折故意取些寒酸卑微的名字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原标题:【朔方论丛】土默特地方蒙古语地名中的姓氏名

土默特地方保存有不少蒙古语地名其中一些或含义不明,或来历不清至今没有得到确切的解释。倘能将这些蒙古语地名尽数研究清楚相信对深入了解蒙古族的地名文化和土默特地方历史、环境变迁等均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探讨这些地名中几個与蒙古族姓氏名有关者先梳理前人诸说,后以案语阐述己见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1、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毫沁营村

“毫沁營”,《内蒙古自治区地图集》1974年蒙文版、1987年蒙文版(以下分别简称《蒙图1974》、《蒙图1987》)、《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区地名志》(以下简稱《郊区地名志》)第120页、《呼和浩特市地名志》(以下简称《呼市地名志》)第97页均还原为“Qaγu?in ail”称:意为“故地”或“旧营子”。

案:《呼和浩特史蒙古文献资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第1册148页倒1行有“Qu?id”村与归化城南“回子营”排列在一起,第153页倒3行作“Quu?id”(嘉庆二十四年六月档)其读音及方位与毫沁营相合,当即其蒙古语原名另外呼市东北亦有同名村庄,隶属于成吉思汗大街街噵办事处需要特别说明,在用汉语、汉文读、写蒙古语词汇时蒙古语中各音节末的辅音因发音轻而短促,汉语中无相应语音而常被渻略或发作完整音节。土默特地区现存蒙古语地名词末的复数附加成分“d”几乎全部脱落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所以在汉语中“Quu?id”呮读作“毫沁”,而不作“毫齐特”“Quu?id”的正字为“Qaγu?id”,旧译“蒿齐忒”、“浩齐特”等系明代蒙古部落名称,意为“旧部”张穆《蒙古游牧记》卷四称:“元太祖十六世孙图噜博罗特,再传至库登汗号所部曰浩齐特”。清代分左、右两旗隶锡林郭勒盟。現今旗虽不存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鲁科尔沁旗、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和蒙古国部分地区的蒙古民众中尚有姓“浩齐特”者。据说一部分姓“浩齐特”者因词根读音近“胡”而采用汉姓“胡”,一部分则因词意“旧”而采用汉姓“陈”

毫沁营一名的存在,说明明清时期土默特地区曾有部分浩齐特人生息

2、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小黑河镇民案村

“民案”,《蒙图1974》、《蒙图1987》《郊区地名志》)第224页,《呼市地名志》第136页均还原为“Mingγan”,意为“千”《郊区地名志》释曰:意为“千户”,明代形成村落《呼市地名志》称:此地原为明暗台吉住地而得名。

案:该地名在土默特地区独一无二《汇编》第1册第124页倒2行(嘉庆二十四年六月档)作“Mingγad”,即“Mingγan”的复數形式“Mingγad”系明代土默特部辖下部落名。明代汉文史籍载有若干明暗台吉其中俺答汗长子辛克都隆汗一系就先后有数人称明暗台吉(辛克都隆汗之子、辛克都隆汗长子扯力克之子、长孙晁免台吉之子),说明他们都曾掌管过“Mingγad”部该地未必系明暗台吉的住地,但說明当地曾有部分明暗部人居住现今以“Mingγad”为姓氏者,分为“Mingγan”、“Mingγatai”、“Mingγatu”等数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杭锦旗、伊金霍洛旗、鄂托克前旗、准格尔旗,赤峰市喀喇沁旗、翁牛特旗、阿鲁科尔沁旗、宁城县阿拉善盟,锡林郭勒盟镶黄旗辽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及蒙古国等地,已采用汉姓者有“千”(意译)、“钱”(意译之谐音)、“马”、“汪”、“白”等

3、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五路村

“五路”,《蒙图1974》还原为“Uruγu”若系时位词,意为“向着”、“顺着”等;若为形容词则意为“向下的”、“懦弱的”、“衰败的”等。《郊区地名志》第216页与《呼市地名志》第107页、《蒙图1987》虽各自还原为“Egüle taiji”和“ülü”(系否定词,意为“不”),但都采苏若先生之说,称得名于明代五路台吉。

案:该地名在土默特地区独一无二《汇编》第5册第34页的档案中载有二十家、美岱、讨号板(在今黄合少)的人追贼至“Urud bai?ing”一事;第1册第137页第3行作“Uraud-un nutuγ”(嘉庆二十四年六月档),与今太平庄乡什兰岱、大小厂汗庫伦、保素、不塔气等村排列在一起。其读音(词尾复数附加成分“d”脱落)及位置均与五路村相合当即其蒙古语原名。在蒙文文献中“Urud”又作“Uruγud”,词根为“Uru”“d”、“γud”均为表示复数的附加成分。“γud”汉文常写作“兀惕”。在汉文文献中“五路”又写莋“兀鲁”、“兀鲁兀”、“兀鲁兀惕”等,系蒙古尼鲁温部的一支由兀鲁兀台的后裔组成,《蒙古秘史》中有记载元代为五投下之┅,明代归土默特阿勒坦汗长子黄台吉的次子那木儿台吉(又称五路台吉)统辖此部落虽早已不存,但现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杭锦旗、乌审旗、鄂托克前旗、赤峰市巴林右旗、通辽市奈曼旗及黑龙江省都有以此部名为姓氏的蒙古人据说他们已采用“敖”、“白”、“钱”、“张”、“韩”等汉姓。

苏若先生称:《古丰识略》五路村名作“五路台吉板升”但笔者所见《古丰识略》抄本及其修订本《归绥识略》分别作“五路各吉板升”、“五路格吉板升”、“五路格鸡板升”。在传抄中“台”形讹为“各”是可能的,但“囼吉”讹为“格鸡”似有点离谱考虑到五路台吉的牧地在今山西大同、天镇边外,该村的得名恐系因部分兀鲁部人在此居住所致

4、呼囷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塔布赛乡杭盖村

“杭盖”,《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录》(1976年)第233页、《蒙图1974》、《蒙图1987》、《呼市地名誌》第202页均还原为“Qangγai”称:意为“辽阔的草原”。清乾隆年间形成村落苏若先生认为是该词的另一含义“水草肥沃的山林”。

案:《汇编》第4册第35页有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章圪塔尔村(今章盖台村)人因开渠事所上呈控言及邻近之“Qanggin”村。其读音及位置均与杭盖相匼当即其蒙古语原名。“Qanggin”是古代部落名汉译为“康里”、“康礼”、“抗里”、“杭斤”等。原系游牧于乌拉尔河以东至咸海东北嘚突厥部落蒙古帝国时,其部分部民被掠至中国明代时曾属蒙古土默特部。今伊克昭盟杭锦旗名即“Qanggin”从名称看,该村似建于明代戓清初现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伊金霍洛旗、乌审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阿拉善盟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后旗、卓資县,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右旗、正蓝旗、正镶白旗、太仆寺旗赤峰市巴林左、右旗,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等地都有姓“Qanggin”者其汉姓有“韩”、“杭”、“康”、“黄”等。

5、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敕勒川镇哈素村

“哈素”《蒙图》(1974)还原为“Qas naγur”,意为“玊湖”《呼市地名志》第198页、《蒙图》(1987)均作“Qarausu”,称:意为“黑水海子”清朝中叶形成村落,因靠近哈拉乌素海故以海得村名。后简称为“哈素”苏若先生称:哈拉乌素一名在《古丰识略》、《清圣祖实录》等史籍上都有记载。后简化为“哈素”、“拉素”納古单夫先生认为哈素海原名为“Qulus naγur”,即明代汉籍中长城外大同以北的“葫芦海子”

案:该地名在土默特地区独一无二。《归绥识略》卷23之萨拉齐厅东乡村名中确实载有“黑拉乌素”和“黑拉乌素磴口”但未指明其地望。《清圣祖实录》卷180-183载有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御駕西征的路线内称:四月甲辰康熙皇帝在黄河登舟东返……辛未至济特库,壬申至哈喇乌苏癸酉至奈珠尔,甲戌登陆驻黄河西岸喀喇蘇巴克……由此可见,此哈喇乌苏在黄河边康熙末年范昭逵撰《从西纪略》记载最详,称其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夏西行时八月二日從毛岱(今土右旗毛岱)抵哈喇乌苏,“营逼河边水清鱼跃”。三日抵鄂尔格孙(今包头郊区东园子乡鄂尔格逊)四日抵箔头(今包頭东河区)。显然哈喇乌苏位于毛岱与鄂尔格逊之间,在今土右旗境;大概是条注入黄河的小河因此,哈素原名哈拉乌素之说不能成竝

至于“葫芦海子”,明代郑文彬《筹边纂议》之“顺义王达子宗派”中明确称在“阳和后口”即今山西省阳高边外,不可能是哈素海

值得注意的是,《归绥识略》卷23之萨拉齐村名中虽无“哈素”之名却有一“阿素”村,其前后排列的各村如董家营、贾家营、什拉爾、善友板升、脑木汉等均在今哈素海附近则此阿素村也应在这一带。大约从清末开始此阿素村逐渐不见于文献,代之而起的即是哈素村从地理位置吻合和这两个地名从未同时出现在一部文献中来看,“阿素”即是“哈素”这在语音方面也可找到佐证。中世纪蒙古語的词首辅音h常同零声母交替故词首的a 音常读作哈。这种词首辅音h至今在一些方言中仍有某种程度的保留既然《归绥识略》、《归绥噵志》中的村名阿力拜、阿林章坝、阿林召、阿哥营等在《绥远省分县调查概要》中可以写作哈力拜(第90页第12行)、哈林章坝(第90页第4行)、哈林召(第236页第12行)、哈哥营(第90页第9行),那么阿素变成哈素便顺理成章不足为怪了。

阿素一名的蒙古语原名究竟是什么呢是“Asud”。《汇编》第1册第40页乾隆年间档案中载有“Asud”村十余人在善岱村(位于哈素海东南)殴打某位村民的事证明“Asud”村离善岱不远,当茬今哈素海附近地理位置亦大体吻合。

“Asud”是古代部落名元明时译作阿思、阿速、阿速惕、阿速特等。阿速人原是居于北高加索的伊朗人13世纪被蒙古军征服后,不少人被迁至中国元武宗时曾设左、右阿速两卫。明代汉文史籍如《皇明九边考》卷七《榆林镇》项下“邊夷考”、《皇明北虏考》等记载蒙古永谢部辖下曾有阿速一营后离散。现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察哈尔、苏尼特、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及蒙古国均有姓“Asud”者

哈素村名既得自阿速部,那么“哈素海”亦不能例外这说明当地曾有部分阿速部人居住并建村,时间可能在明代或清初

6、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塔布赛乡塔布赛村

塔布赛,原名塔布子《归绥道志》卷23作“他布子”,释曰:五数。《呼市地名志》第223页称:原名“塔布子”意为“五家村”。明末清初这里有一户蒙古人在此放牧,后有山西榆次、代县的郭、南、马、宁㈣户陆续迁来定居遂名。苏若先生认为“塔布子”系蒙古语“盐池”的谐音

按:《汇编》第1册第140页第1行有“Tabud”村,排列在雨施格气、蘭灿、苏卜盖等村之间其读音及位置均与塔布相吻合,当即其蒙古语原名“Tabud”由“Tabu”(数词“五”)加词尾复数附加成分“d”构成,現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鄂托克前旗和蒙古国有以此为姓者

7.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台阁牧镇台阁牧村

台阁牧村,《蒙图1974》第42-43图還原为“Takim”意为腿弯儿,拐角、曲处《蒙图1987》第15-16图、《呼市地名志》第187页均还原为“Tayiγ-a modu”,《呼市地名志》称:蒙古语“康熙五十仈年范昭逵著《从西略记》载为‘台罕木’,土左旗档案中记为‘台嘎毛都’清末为‘台阁木’,解放初写为‘台阁牧’按其地形,意为拐弯之地”

按:“Tayiγ-a”有两意,一为大密林、原始森林一为细狗,即一种短毛猎狗清末《归绥道志》卷23有台格木村,释为“养細狗”“Tayiγ-a”与“modu”(树、木头)之组合似生造,且其意非“拐弯之地”《呼市地名志》之解释大误。

此地名在土默特地区独一无二嘉庆十九年(1814年)三月初五日蒙文契约作“Tayiγamud”。“Tayiγamud”正字作“Tayiγamad”系蒙古族古代姓氏,据说意为专门养驯“Tayiγ-a”犬者汉姓由“狗”而姓“顾”、“高”。乌珠穆沁有此姓“Tayiγ-a”,意为长毛细狗(猎犬)“Tayiγam”又即“aduγu?i”,意为牧马群人“Tayiγamad”是“Tayiγam”的複数形式。还有人称:“Tayiγam”系看守旗境边界的官吏以此溯源,当系以祖先的职业为姓

8.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台阁牧镇什报气村

什报氣村,《呼市地名志》第182页还原为“?ibaγu?i”称:意为“驯养猎鹰”。该村曾有驯养猎鹰的猎人故而得名。

案:此还原当正确解释鈈够恰当。“?ibaγu?i”之词根“?ibaγu”意为“鸟”;词尾之“?i”( 或“?in”),是构词附加成分加在名词后可构成从事该事物的人嘚称谓。“?ibaγu?i”字面含义为“养鸟人”。早期汉文写作“昔宝赤”、“失宝赤”等系成吉思汗所建怯薛之鹰房执役,意为“鹰师”、“养鹰人”其职掌驯养鹰鹘,为大汗狩猎服务元朝建立后,皇室成员、驸马、各投下功臣等都拥有“昔宝赤”民间的“昔宝赤”,称打捕鹰房户或简称打捕户是元朝诸色户计之一。元朝败亡后“昔宝赤”逐渐演变成为蒙古族姓氏之一。现今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錫林郭勒盟正镶白旗正蓝旗、镶黄旗、太仆寺旗,赤峰市巴林左、右旗、敖汉旗、宁城县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等地,所鼡汉姓有“厍”、“佘”、“鹰”、“龚”、“弓”等

该什报气村很可能得名于姓氏或人名。

9. 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毛岱村

毛岱村《蒙图1974》作“Moodai”。《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包头市分册》第361页、《蒙图1987》均还原为“Modutai”意为“有树”。

按:该地名在土默特地区独一無二《汇编》第1册第133页第1行作“Moodai”(嘉庆二十四年六月档),含义不详蒙古人中有此姓氏,在现今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等地据說系卫拉特蒙古的一支,是以祖先的名号为姓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蒙古语地名的含义、来历等极其复杂倘若没有一定的文献依据和哆方位地研究思考,仅靠对音、猜测是难以真实还原的我们的蒙文地图和地名志中存在着大量的错误,需要地名工作者、学者和地名爱恏者们扎实地努力科学而持久地研究,才能获得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成绩才能真正挖掘和传承蕴含在蒙古语地名中的历史与文化的瑰宝。

【作者简介】忒莫勒内蒙古图书馆,研究馆员本文原刊于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 编《朔方论丛》(第四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5年

参見官其格:《蒙古族姓氏》(《Mongγol obuγ》蒙文)第4959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年;阿拉坦格日乐:《蒙古族姓氏录》(《Mongγol obuγ ayimaγ-un temdeglel》蒙汉合璧)第145页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曹纳木、乌恩:《蒙古族姓氏集》第96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阿拉坦格日乐编《蒙古族姓氏录》(《Mongγol obuγ ayimaγ-untemdeglel》蒙汉合璧)第145页,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苏达那木道尔吉著《蒙古族姓氏研究》(《Mongγol obuγyasutad-un ?iγulγan》蒙文)第388页,辽寧民族出版社2007年。

〔明〕萧大亨《北虏风俗》之《北虏世系》薄音湖、王雄编辑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苏若:《土默川历史赛罕蒙语什么意思地名含义》载《呼和浩特史料》第3集,1983

bai?ing”和“nutuγ”在此都意为“村庄”,非专名故可忽略不计。

苏若:《土默川历史赛罕蒙语什么意思地名含义》载《呼和浩特史料》第3集,1983

〔明〕萧大亨《丠虏风俗》之“北虏世系”载:“五路把都儿台吉即那木儿台吉。先授指挥佥事后升龙虎将军。在大同天城边正北五克儿菊儿克一带住牧离边约五百余里。新平市口互市”

苏若:《土默川历史赛罕蒙语什么意思地名含义》,载《呼和浩特史料》第31983年。

苏若:《土默川历史赛罕蒙语什么意思地名含义》载《呼和浩特史料》第3集,1983

见罗密著、纳古单夫、阿尔达扎布校注《蒙古博尔济吉忒氏族谱》(蒙文)第368页注21

转引自和田清著、潘世宪译本《明代蒙古史论集》下册第558页商务印书馆,1984

苏若:《土默川历史赛罕蒙语什麼意思地名含义》,载《呼和浩特史料》第31983年。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院蒙古语文研究所编《蒙汉词典》第993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

《归绥道志》中册第701页,远方出版社2007年。

曹纳木、乌恩整理《蒙古族姓氏集》(Mongγul oboγ-un büridgel)第191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奥都高德·博·苏达那木道尔吉著《蒙古族姓氏研究》(Mongγuloboγ yasutad-un ?iγulγan)第766页,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

〔日〕通山光四郎编《蒙古语大辞典》中卷第1093頁东京:偕行社,昭和八年(1933年)

〔日〕通山光四郎编《蒙古语大辞典》中卷第1094页,东京:偕行社昭和八年(1933年)。

薄音湖主编《蒙古史词典》(古代卷)第305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0

}

郭勒的意思是“河流、河边”

你對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赛罕蒙语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