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的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字

自信——李四光不信洋人信自己 - 议论文素材每天一则的日志,人人网,议论文素材每天一则的公共主页
开考、加油!!!!!!
自信——李四光不信洋人信自己
成就事业就要有自信,有了自信才能产生勇气、力量和毅力。具备了这些,困难才有可能被战胜,目标才可能达到。但是自信决非自负,更非痴妄,自信建筑在崇实和自强不息的基础之上才有意义。  李四光不信洋人信自己  李四光,字仲揆,湖北黄冈人。卓越越的科学家,地质力学的创立人。  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国际地质和地理学界长期流行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内地没有第四纪冰川。李四光想:外国地质学家并没有做过认真调查,凭什么说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他不信洋人,1921年,李四光亲自到河北太行山东麓进行地质考察,年又到长江中下游的庐山、九华山、天目山、黄山进行考察,然后写出论文,论证华北和长江流域普遍存在第四纪冰川。1939年,他又在世界地质学会发表《中国震旦纪冰川》一文,用大量实证肯定中国冰川遗迹的存在,这对地质学、地理学和人类学都是一大贡献。  20世纪初,美国美孚石油公司,曾在我国西部打井找油,结果毫无所获。于是以美国布莱克威尔教授为首的一批西方学者,就断言中国地下无油,中国是一个&贫油的国家&。  年轻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偏偏不信这个邪:美孚的失败不能断定中国地下无油。他说:我就不...
阅读(1239)|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论文)李四光教授在(筵)类研究上的贡献
CONTRIBUTION OF PROFESSOR LEE J.S.IN FUSULIN.
下载积分:4800
内容提示:(论文)李四光教授在(筵)类研究上的贡献
CONTRIBUTION OF PROFESSOR LEE J.S.IN FUSULINID STUDIES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8:51:2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论文)李四光教授在(筵)类研究上的贡献
CONTRIBUTION O
官方公共微信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撞击中升华心灵:李四光与许淑彬的爱情故事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好事多磨终成眷属李四光长得挺胸直背、高大英俊。他性格温和,含蓄沉着,遇事冷静。成年后,曾赢得国内外许多姑娘的青睐。由于他钟情事业,婚姻问题迟迟未解决。直到1921年,由著名化学家、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丁绪贤介绍,才与江苏无锡才女、23岁的许淑彬女士结识。许淑彬出身于大户人家,其父许士熊曾在驻英大使馆任过职,本世纪初奉调回国任教育部秘书。许淑彬随父回国后,曾在上海天主教会办的一所中学念了5年书。她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英语、法语、音乐学得甚好。她中学毕业不久,随母来到北京,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英语教师。他们相识后,双方互有好感,建立了恋爱关系。然而,这对才子佳人的婚事,也与许多常人一样,经历了风风雨雨的考验。许淑彬与李四光开始恋受,父亲许士熊突然因病去世了。家中的事情,便由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哥哥做主。许淑彬的这个哥哥虽然受过美式教育,却鼠目寸光。他极力反对妹妹与李四光谈恋爱,其理由是:李四光家里太贫寒。他要许淑彬找一个家境较好的富家弟子。许淑彬却不同意哥哥对李四光的看法,说:“能否建立幸福的家庭,人的素质是关键。知识和才干本身就是财,而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男人最可贵的是智慧和事业心,有了这两点,必然会有一切。李四光才华横溢,事业心强,又无不良习性和嗜好,日后必有前途。你不喜欢李四光,是目光短浅,只见树林不见森木。”兄妹俩意见不一,时常发生争论。由于哥哥反对他们的婚事,许淑彬一度陷入痛苦之中。尽管许淑彬的哥哥不同意他们相好,李四光对许淑彬仍爱意甚坚。他经常邀许淑彬在一起作曲、唱歌、散步、玩乐器,还与她谈人生和理想。两人交往频繁,感情日益升华。为了改变哥哥的看法,许淑彬只得求助妈妈帮忙。所幸的是,许淑彬的妈妈很喜欢李四光。她认为,李四光为人朴实厚道,柔中有刚;许淑彬性刚好强,刚中有柔,两人结合,是天设的一对、地造的一双。于是,老人家几次找儿子做工作,劝他再不要干预妹妹的婚事,许淑彬的哥哥见母亲一再赞扬李四光,又不断为妹妹说情,便不反对许淑彬与李四光恋爱了。有情人终成眷属,1923年l月14日,李四光与许淑彬在北京吉祥胡同的住所结婚,婚礼上,名流云集。学界泰斗蔡元培特地到场为他们证婚。矛盾迭起 合好情深世上没有不冒烟的灶,人间难找没有争吵的夫妻。李四光与许淑彬初结婚的那一段,也曾发生矛盾。许淑彬个性直,脾气大,李四光脾气好,事业心强。李四光以为,自己已过而立之年,气旺力坚,正是大干事业的好时机,家庭建立后,应把主要精力用在科研上。因而,他在埋头科研时,往往顾及不到家庭和许淑彬。这样,难免使年轻活泼的许淑彬感到寂寞、孤独。久而久之,许淑彬有气了。一次,许淑彬想到很少与李四光出去玩,约定在星期天一起到颐和园去玩玩。可是到了星期天,李四光因急着修改一篇文稿到学校去了,对许淑彬的承诺没有兑现。为此,许淑彬很气愤,独自抱着刚满一岁的李林到颐和园去了。后来,李四光虽然骑着自行车在颐和园门口赶上了她,并且一再向她“道歉”,许淑彬心中的气仍一时难消,没有理会李四光。这一天,夫妻俩都闷闷不乐。李四光因研究地质科学搬回一些石头,因过于专注投入,一工作起来,他就把妻子、孩子都忘了。有一段时间,李四光因赶写科研论文,每天深夜才回家。许淑彬怕他身体垮了,一再嘱他晚上要早一些回来。一心扑在事业上的李四光硬是做不到。为此,许淑彬又有气了。为了改变李四光的这一习惯,许淑彬决定“教训”他一顿。那一天,许淑彬趁李四光未回,抱着孩子偷偷跑回了娘家。李四光深夜回来时,以为妻子、孩子像以往那样早已睡了,便轻手轻脚地走到床边,哪知,他伸手去摸被子时,被子里没有人,而是一块长石头,李四光吓了一跳。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李四光坐在床上冷静一想,妻子生这么大的气,问题出在“石头”上。第二天一大早,他特地赶到许淑彬娘家,向她一再作解释,并把许淑彬和孩子接回来。“石头”风波之后,李四光深深感到:事业与家庭是相辅相成的,家庭问题处理得好,是事业的推进剂;处理得不好,就要拖事业的后腿。爱情之花,要靠夫妻共同培育;夫妻感情,也要双方共同建立。家中出现的几次矛盾,自己确有一定的责任。自此,李四光对许淑彬的生活渐渐体贴、关心了。紧张工作之余,他还拉几首好听的小提琴协奏曲给许淑彬听,用音乐交流思想,加深夫妻感情。相依为命患难情真1944年6月,李四光率领的地质研究所为躲避日寇,匆忙离开桂林向西跋涉。由于环境恶劣,天气炎热,卫生条件差,再加上饥俄、缺水,李四光在途中患上了痢疾,身体非常虚弱,许淑彬用自己带的药品,精心护理他。李四光在病中也十分担心许淑彬的身休,怕她因劳累过度而病倒,为减少妻子的压力,他强打精神,以宽妻子的心。这对恩爱夫妻在逃难途中互相体贴、关照,度过了乱世中最困难的一段时光。1944年底,李四光夫妇随地质研究所流落到重庆,由于旅途劳累和生活条件太差,许淑彬也病倒了,当时,他们的女儿李林在成都,家中的事情几乎都落在李四光的身上。此时,李四光从事地质力学的研究,他既要搞科研,又要照顾妻子。每天早上一起床,他像家庭主妇一样,买菜、烧水、做饭、洗衣服,喂许淑彬服药,事无巨细,样样都干,而且干得有条有理。许淑彬见他十分劳累,又耽误许多科研工作,心里很难过。一天,许淑彬躺在床上对李四光说:“你是不是向所里讲一下,叫他们派个人来帮帮忙。不然,你会累坏的。”李四光的个性十分倔强,不愿给单位和别人添麻烦。他对许淑彬说:“请人来照顾,很难贴心,还是我多吃点苦吧。”由于长期劳累过度,李四光的身子支持不住,心脏病发作了。一家两个病人,李家的困苦可想而知。李四光一倒,家中的事情全由许淑彬的弟弟许保均照应。这对病中的夫妇到此时才更深地体会到:健康的身体是事业和家庭的幸福之本。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如果没有健壮的身体,理想不过是梦幻。为了事业,为了家庭,他们在病中相互鼓劢,相互照顾,相互研究战胜疾病的办法,争取早日康复。 为保证双方按时服药,他们决定:许淑彬用的药,由李四光保管;李四光服的药,由许淑彬存放。这样,彻底改变了以往服药不规律和漏服的问题。他们还认为,精神好坏,对恢复健康极为重要。为配合药物治疗,他们还独树一帜地创造了两种疗法:其一、音乐洽疗。他们认为,音乐是治疗的良药。他们俩都爱好音乐,一个是小提琴高手,一个钢琴弹得非常出色,丈夫为妻子拉琴,妻子为丈夫演奏,两人娱乐起来,病痛似乎全无。其二、钟情事业。李四光认为,病中去掉杂念,而专想事业,也是一种较好的精神疗法,在治病期间,他时常拄着一根拐杖,带着罗盘出外散步,碰上值得测量、研究的裂隙、地层露头,他就蹲在地上仔细察看、分析,心思都集中在心爱的事业上。经过药物和精神疗法,他的病很快有了好转。飞鸟归林 相濡以沫1945年,第15届国际地质学会要在伦敦举行。为参加这次学术盛会,李四光带夫人一同前往。这一年的4月初,他们从香港搭上一艘挪威货轮,航行两月余抵达法国马赛,再坐火车经巴黎到了伦敦。1949年10月l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远在英国的游子李四光听到这一消息,激动得彻夜难眠,他决定回国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时,台湾国民党正在设法阻挠李四光回国。一天,在伦敦的朋友陈源打电话告诉李四光说,国民党驻英国“大使”郑天锡已接到台湾方面的密令,要让李四光在英国发表一个公开声明,拒绝接受中共的“政协委员”职务,不然就要扣留他。李四光得到这一消息,马上告诉了夫人许淑彬,许淑彬很有智慧,建议李四光先走,伦敦家中的事情留给她来处理。李四光觉得这个办法很好,决定马上到普利茅斯港去乘船。临别,李四光左手提着小皮包,右手紧紧握着许淑彬的手说:“我走了,你要时刻提高警惕。我在法国找到固定的住地后,马上给你来信,我在那里等你。”许淑彬含泪点头道:“我记住了。”过了半月,许淑彬盼到了李四光的信。她将家中的事情处理完毕,立即赶到法国与丈夫相会。几天之后,这对历经风险的夫妇终于在法国相会。不久,又一起踏上了回国的征途……1966年,河北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正在病中的李四光非常想到灾区看看,并做次地震预报方面的科研工作。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许淑彬时,遭到她的反对。许淑彬对他说:“你的病这么重,走了恐怕回不来。”李四光执意要去,对她说:“我理解你的心情,但你也要理解我。你过去不是经常讲,要全力支持我的事业吗?”经李四光这么一说,许叔彬只好同意他去。4月22日,李四光赴灾区考察。临行时,许淑彬特地为他预备了一暖瓶面条。李四光笑了笑说:“知我者妻也。”据贺思水1986年7月在香港《明报》月刊第247期上发表的《从李四光小道想起的》一文中说,李四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只想到了两件事:一件是地震预报未攻克,另一件是与他为伴几十年的妻子许淑彬,对她放心不下。可见他们感情之深。李四光只有一个女儿,生于1923年3月,原名熙芝,后改为李林。李林很小的时候,李四光在学习上对她要求极为严格,时常教育她要读好书,并尽力给他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他常对李林说:“爸爸只有你一个孩子。我不讲男孩女孩,只要读好书,就是好孩子。小时把书读好了,长大了才有作为。”进入50年代,李林早已成人。他对女儿的爱心仍不减当年。李林上班的地点离家较远,每星期只有周末才能回家。为了早点见到女儿,每到星期六的下午,他就从家中走出,穿过田野和松林,走到紫竹院,坐在公园的长椅上,静静地等候。有时,李林坐的汽车在路上耽误了时间,李四光的心里就不安起来,生怕女儿在途中发生意外。待女儿出现在面前时,他又仿佛回到了许多年前,像看女儿放学回家一样,心中充满爱意与喜悦。然后,再同女儿一起回家。父女俩边走边谈,其乐无穷。无论冬夏,他都如此。李林的言行、思想深受李四光的影响,后来,她能成为物理学家、“学部委员”,除了她的天赋和努力外,父亲李四光的教育和影响也起了重要作用。日,科学巨人李四光因病与世长辞,许淑彬痛苦至极。李四光不在,她的精神崩溃了,生活也感到索然无味。由于对李四光的过度思念,她终于病倒了。1973年,许淑彬去世。贺思水在《从李四光小道想起的》一文的末尾,谈到许淑彬和她的死时说:李夫人可谓命好,有这样一位既有才学,又有温情的丈夫,由于与李四光感情太深的缘故,她在丈夫去世两年就随他而去……编辑:兰芷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李四光简介   李四光(日――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科学改变现状李四光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李四光简介 中国论文网 /1/view-5282818.htm  李四光(日――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的一个贫寒人家。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地质研究奠基人。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53年在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的时候,毛泽东十分关心中国石油的发展问题,为此他专门邀请到了一位重要的客人来到中南海。谈话当中毛泽东关切地问道中国天然石油的发展前景怎么样时,这个人用非常肯定的语气回答说,中国天然石油的远景大有可为。就在当时,绝大部分外国人都不认为中国有天然石油。   毛泽东的这位重要客人是谁?他为何如此坚定?   他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他创立了地质力学,帮助我国摘掉石油贫困的帽子;他发现第四纪冰川,推进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他就是为我国地质事业鞠躬尽瘁的伟大科学家――李四光。   1919年的一天,在英国伯明翰大学,30岁的李四光被授予了地质学硕士学位。典礼过后,李四光的导师包尔敦教授对他说:“我真不希望你离开英国。最近有位朋友从印度来信让我推荐一位矿业工程师,他们愿意给出优厚的待遇,如果你愿意的话,我也可以……”还未等导师说完,李四光忙说道:“谢谢你,我想我之所以到这儿来求学,是要为我自己的国家服务。”   当时的中国正在经历内战,在那样的大环境下一个科学家是很难有所作为的。但是李四光还是毅然地回绝了导师,他的理由是:科学是可以改变现状的。   探索石油   “1915年至1917年,美国为了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派遣了一批专家学者来中国勘查和了解矿产的蕴藏情况。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的克拉普和菲尔勒,率领一个钻井队,在陕北肤施一带,打了7口探井,花了300万美元,却毫无收获。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来中国调查地质,回国后写论文说:‘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油田;东北地区不会有大量的石油。’于是,他们得出了‘中国贫油’的结论,为了使人们相信他们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还搬出了‘唯海相地层生油理论’,认为中国大地多为陆相地层,从岩石的种类和生成年代来看,不存在具有商业价值的石油矿藏的可能性。从此,‘中国贫油’论就流传开来。”   有人说:“吾国号称地大物博,而石油一矿,实甚贫乏,无可讳言,此固因调查钻探之丰周,然就已知事实而论,石油之储藏量不丰,似可言也。”也有人说:“中国境内似无发现大规模油田,如巴库油田、波斯油田、加利福尼亚油田之希望,那么小规模之油田而论,其有希望之地带亦不甚多。”但李四光和他的同事们,对“中国贫油”论却一直持反对意见。   李四光在《燃料问题》一文中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说明中国没有油田。中国西方出油的希望虽然最大,然而还有许多地方并非没有希望。热河据说也有油苗,四川的大平原也值得好好研究,和四川赤盆地质上类似的地方不少,都值得做一番考察。”1935年,李四光在英国讲学期间,也提到了在我国东部有可能找到石油。   新中国诞生后,经过3年的恢复期,很快“第一个五年计划”就开始实施了。要发展工业,振兴经济,没有石油这一重要能源怎么行。但是,中国的土地上到底是否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石油工业如何发展。   毛泽东、周恩来都对我国的石油问题十分关切,所以作为地质部长的李四光才应邀来到了中南海。这就有了文章开始的那一幕。   毛泽东说到 “如果我们确确实实缺少天然石油,就需要考虑走发展人造石油或从油母页岩中提取石油的道路”这句话时,李四光再也坐不住了。不等主席说完,就马上发言:“我认为我国天然石油的前景是很好的。”李四光认为,“外国专家凭借唯海相地层生油理论就断定我国石油贫乏是片面的,因为某一地层是否含有丰富油藏的关键不在于是陆相地层还是海相地层,而在于当时是否具有生油的环境。陆相地层虽然没有遭到海水淹没,但却存在着面积辽阔的低洼地区,其中有些地方长期被湖水淹没。这种被湖水淹没的低洼区及其周围地区,在温暖湿润的气候中就会滋生大量低等生物,就有利于各种低等生物的大量滋生繁殖,为石油的生成创造了物质条件。经过漫长的地质时代,陆地上的大量泥沙被冲积到这些低洼地区,很快就把那些滋生在低洼区的低等生物埋藏起来,不让它们腐烂成气体向空中扩散。日久天长,这些混杂在泥沙中的生物体和其它有机物便分解为石油、天然气而深埋在地层之中。我国陆相地层广泛分布,但从其沉积环境来看,是具备生油条件的。”   李四光难道仅凭陆相地层理论,就能大胆预测我国天然石油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吗?当然不是,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这就要从他的一篇题为《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的论文说起。   1926年,中国地质学会在北京开会。李四光在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会议大厅里地质学家济济一堂,在北大教书的美国地质构造学权威维理士也聚精会神地聆听李四光的演讲。   李四光的论文中提出了“大陆车阀说”。所谓“大陆车阀说”是一种解释地壳运动起源问题的假说。这种假说对地壳运动问题的基本认识是:1.地壳历史上发生的几场大的构造运动都具有全球性和定时性;2.地壳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式和辰向;3.地壳构造运动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更有密切关系。当地球自转加速到一定程度,则发生经向和纬向的挤压力,由之而产生了经向和纬向的构造带以及各种扭动型式的构造体系。   李四光根据以上的材料,得出这样一个看法:今天地球的表面形象,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海水和大陆块在水平方向上发生有规律运动而产生的结果。那么是什么力量引起了这种运动的呢? 这种力量源自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所产生的一种水平推力。
  这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当然有很多人接受不了。美国地质构造权威维理士就是其中之一。当他听完论文后,气呼呼地站起来说道:“很遗憾,在中国这个地方,居然会有人谈论这样的大问题,这些理论根本没有什么意义。请问李先生,你在哪个国家留学,你的导师是谁?”   李四光冷静地看了一眼维理士。心想:学术讨论就是学术讨论,有理走遍天下,与在哪国留学,导师是谁有什么关系。但是面对周围的种种议论,李四光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他认为自己的理论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它所使用的依据还不够严密,这个理论目前还不够成熟,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没过多久,李四光作为北京大学的代表,赴莫斯科参加地质学会议。在火车上,他看到东西蜿蜒的乌拉尔山脉,当他打开地图与实际山脉对照时,发现这座巨大的乌拉尔山脉是东西延伸,在弧形的北边,有一条南北方向的山脉。这一奇特的地质现象引发了他的思考:这座南北走向的山脉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孤立存在,还是与别的地质现象有联系呢?一路上,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李四光的脑海中。   到莫斯科后,李四光见到了苏联一些地质学专家,他将自己思考的问题提出来和同行进行探讨。当时传统地质学称地壳上褶皱强烈并隆起的地区为“地槽”。因此,苏联专家听完李四光的问题后,不假思索地回答:“乌拉尔山脉,它是由一个南北地槽在返回阶段中转变而成的。”李四光对这个简单的回答感到不满意,他认为乌拉尔山脉是在上古时期由一次巨大的构造运动形成的,这次运动不可能只形成一个孤立的乌拉尔山脉。他打开苏联地质图仔细察看,发现在乌拉尔山之南有一座东西延伸,而又向南突出的巨大弧形山系,这座东西走向的弧形山系与南北走向的乌拉尔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山”字。李四光对着地图反复思考:这种山字型构造是否是在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引起地壳广泛运动而产生的内部有联系的一种构造体系?为了论证自己的想法,回国之后,李四光着手实地考察。   1927年,蔡元培在上海成立中央研究院,聘请李四光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第二年,李四光率领一个小组来南京、镇江一带考察,发现宁镇山脉为一座大致东西走向的弧形构造,弧形的顶部向北突出,李四光认真思考起来:如果山字型构造确实是地壳在自转速度变化中形成的一种体系,那么这种地质现象一定具有普遍意义。宁镇山脉走向与山字型构造的前弧十分相像,那么在它的南面应该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山脉。带着这种设想,大家四处寻找,最后在南面果然找到了南北走向的茅山山脉,它与宁镇山脉恰好形成了山字型构造。此后不久,李四光又在全国各地发现了许多山字型构造。由此他得出结论:山字型构造是地壳表面运动时产生的一种专门类型,只要发现有南北走向的脊柱,就可以在它的东西方向找到一个大致为弧形的山系。反过来,只要发现了东西走向的弧形构造山系,在弧顶便可以找到南北走向的山脉――山字型构造的脊柱。   在对山字型构造体系的研究中,李四光逐渐发现,地壳上除去山字型构造体系外,还存在着“多字型构造”、“歹字型构造”、“S型”和“反S型”旋转构造,还有巨形的东西向(纬向)构造和呈北偏东向的构造带,李四光称之为“华夏构造带”。这些构造体系的发现,说明地壳上的褶皱和沉降,并非杂乱无章,而有其自身生成规律和内在联系,即:它们都是因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影响地壳运动也出现相应的变化。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李四光对构造体系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寻找各类构造形式的独特本质,建立科学的概念。为达到上述目的,李四光带领他的弟子们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先后确定了阴山、秦岭、南岭3个巨型纬向构造带,以及东亚地区华夏和新华夏构造体系、淮阳山字型构造等。40年代初,李四光正式提出地质力学这个名词。   李四光正是凭借着对中国地质数十年的研究,于1962年初完成了对开采石油起关键引导作用的《地质力学概论》。   在李四光等地质学家科学论断的指导下,日大庆油田出油了。 1962年9月胜利油田出油,之后华北油田、大港油田相继出油。   李四光冲破旧有石油理论的束缚,向“中国贫油”论挑战,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地史上的产油条件,证明了中国是存在丰富石油的。   在那个缺少能源的年代,李四光用科学改变了中国的现状,摘掉了中国“贫油”落后的帽子。   发现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   李四光小时候,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每次他都爱藏在一块大石头的后面。时间长了,李四光就对这块孤零零立在草地上的大石头产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来的呢?如果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那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有卧进土里去呢?他思来想去,还是想不明白,跑去问老师、问爸爸,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这块突兀的大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恍然大悟。   1913年,李四光来到了英国伯明翰大学,通过一年采矿专业的学习,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志趣所在,他改学地质,立志回国从事地质工作,以便中国人自己能够开发祖国的宝藏 。   李四光在地质学习中接触到了一个新的概念――第四纪冰川。   第四纪冰川距今200万~300万年,那时全球气候寒冷,气温在0℃以下,到处是冰雪覆盖。长期积聚的冰雪形成冰川,在冰川缓慢地向下流动时,冲击着冰床下面的岩石,于是岩石上留下了冰川流动的痕迹,有的地方甚至还把岩石磨成了砾石。冰川流动时,一路上都会留下它运动的踪迹。后人根据冰川流动形成的这些遗迹,来确定哪里有冰川分布。   换句话说,一块巨大的石头是如何从天而降,且没有卧入土中呢?这很可能就是冰川缓慢地向下流动,将巨石带到了看似不可能出现的地方。这时的李四光似乎想起了家乡那块孤零零的石头。   中国在第四纪有没有冰川呢?凡是来过中国的地质学家、地理学家都很关心这个问题,像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德日进等,都调查过中国的冰川。他们称在第四纪这个全世界大冰期时代,中国没有冰川。他们认为中国在第四纪属于一种干热气候,不会有雨雪沉降,所以这个时候中国绝不会有冰川出现。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科学落后,认真考察和研究过冰川的人不多,很多人只停留在人云亦云的状态。   而李四光没有,他从不随波逐流,他相信真理,相信自己能通过正确的研究方法找到真理。他要用实践来证实这一“定论”是错误的。   1921年,李四光在太行山东麓,大同盆地一带做地质考察。他发现了冰川流动的遗迹。这些大石头分布在远离大山的平地上,每块砾石上都有一个或两个磨光面。有一块半掩在地里的大石块的平面上,有3组清晰的条痕,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中国曾存在第四纪冰川。随后,李四光对庐山、黄山、天目山等地深入地进行了冰川调查,还赴欧洲阿尔卑斯山考察现代冰川,并且进行对比,确立了以庐山为代表的中国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和各类冰川的证据。   中国真的存在第四纪冰川,这本应该是一件引起学术界轰动的大事情,是一件值得中国学者骄傲的事情。但是我国的一些学者并不像李四光那样兴奋、激动,也不为李四光为求真理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而喝彩,而只是一味地附和英美专家。   1934年的春天,北京大学地质系的一位系主任,花了两万元巨款,邀请在中国的外国地质学家去庐山与李四光辩论,想压倒李四光。一同到庐山的外国地质学家有瑞典的地质学家安迪生、美国的古人类学家步达生、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美国古气候学家巴博尔、瑞典的地质学家诺林以及法国的特茵哈兰等。在山顶上,李四光指着大月山东北角的大坳,让大家观看。李四光介绍说:“请看,这是多么完整的一个冰斗!”瑞典学者安迪生发言了,他说:“如果是冰川,后壁就应该是峻峭的,现在所见,后壁崩塌,只可能是流水造成的大坳!”李四光反驳说:“刚形成的冰斗,后壁的确是陡峭的,但这个冰斗已形成上百万年了,由于风化作用,岩石片崩塌脱落,造成了现在这个景观,难道连这一点都看不出来吗?如果是流水造成的,那么山坳里根本没有流水流出来,这又如何解释呢?”安迪生被驳斥得哑口无言。   外国学者的定论是因为他们在中国没有发现冰川,用没有发现冰川遗迹的学者的结论,来否定中国冰川的存在,这是本末倒置。   通过这次带领外国学者在庐山的实地考察,李四光认清了一些事情,他曾天真地以为所有的科学家都是尊重事实,愿意探求真理的,但不曾想,一些大名鼎鼎的科学家,面对摆在他们面前的事实,竟然想千方百计地予以抹杀,究其原因,就是为了维护他们自己的权威!   李四光意识到必须要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中国是存在第四纪冰川的, 除了要为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正名,还要证明中国科学家在世界地学界是有发言权的。他要出版关于中国第四纪冰川的书,用科学改变现状。   1936年,李四光带了几个学生背上行装,到黄山等地做地质调查。   黄山风景优美,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素有“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李四光一行人,在饱览绝佳风景的同时,也在无数的景观中,注意观察黄山的地质特征。   一天,他们来到海拔720米的慈光寺,由一位披着袈裟的小和尚领着参观。当他们走出大殿向下鸟瞰时,李四光突然有所发现,于是大声地喊道:“你们看!”大家顺着他指示的方向看去,左面的朱砂峰和右面的紫云峰,以及两峰之间的山谷形态,呈一个大的半圆形。李四光说:”这就是U形谷,是古代冰川沿着山谷往下滑动时,铲削岩石而形成的深槽,谷壁陡直,谷底平缓,横切面是U字形。”   这个发现顿时令李四光兴奋不已,他举起地质锤,狠狠地敲击了一下岩石,一串闪光的火花迸射而出。学生们也兴奋地跟着李四光冲下山去,直奔朱砂峰谷底。他们在左面的谷壁岩石上,发现了冰川流过时同岩壁摩擦而形成的冰蚀面和擦痕。沿U形谷往下,又发现了堆积很厚的冰川砾石、泥砾等等。   就在学生们一边拍照,一边挑选砾石标本时,李四光站在黄山的冰川谷上,环顾四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壮观景象:在200万~300万年前,这周围是一座座巍然耸立的冰山,积雪终年不化,漫山遍野,白雪皑皑。山间分布着一条条长长的冰川,像一条条银色的游龙,从山上直挂山腰,有的一直延伸到山麓。冰川缓慢地向前流动着,它以巨大的力量向侧面和底部的岩石铲削着,有时发出咯咯的响声。冰川流动到雪线时,又全部融化了,它沿途携带的岩块、砂泥开始沉积下来,形成冰水沉积物。   再次发现黄山冰川的遗迹,激励着李四光证明自己的理论。他用英文写成了《黄山第四纪冰川流行的确据》一文,在国外发表。法国地质学家德日进看了这篇文章,像当头挨了一棒,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   当时正在南京中央大学当教授的澳洲专家费思孟,在办公室读到李四光的文章,就坐不住了,便找了两个助手上黄山,可是什么也没有看见。回来后,他去找李四光,希望李四光能陪着他去黄山考察。费思孟跟着李四光再上黄山,看到了很多冰川遗迹,他心服口服地承认了中国的第四纪冰川。回南京不久,费思孟就在中国和柏林的地质杂志上,同时发表了题为《中国第四纪冰川》的文章,承认“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   1937年,李四光又完成了《冰期之庐山》的科学论著,这一著述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根据对第四纪大冰期的研究证明,冰川气候环境对人类的进化、生物的演化、海水进退规律以及自然环境演变等,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研究第四纪冰川,对于寻找矿藏、寻找水源、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气候预测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李四光再一次用科学改变了现状,给英美权威一记当头棒喝。   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名好学生曾写过这样一首五言诗:   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   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   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   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   这首诗也成为了李四光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技小论文1000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