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上海市第59中学去黑龙江省龙镇农场龙镇农场多少人

  今天我得知我的爸爸为了维权被一些流氓(连续打了三次、身体多处不同程度有伤)我为我已到花甲之年的父亲的的安危而担忧!更为我们的法制社会叹息!!起因是我爸爸的企业:黑龙江省北安管局龙镇物贸有限责任公司(该企业是由原龙镇农场物资科于2002年按照法律程序设立)法人代表就是我爸爸(他原是龙镇农场物资科长)这次企业维权被打,是:龙镇农场龙绿公司(该企业是二级法人)扩建工程,在没有任何书面协议的情况前题下进入我爸爸的企业院内开工建设锅炉房。事件发生后农场领导不但不依法办事,反而恶言威胁,我个人认为我爸爸的维权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无论施工单位有什么完备手续、闯入我爸爸单位院内施工并用暴力、谩骂、威胁、恐吓的手段进行人身攻击,是不文明、并违规、违法的,理应制止,对打人者应严惩。望广大网朋友评论,转发。
楼主发言:20次 发图: | 更多
  小小农场,权大于法,应已引起关注!
  彻查此场长,否则,难以平民愤!
  当地政府应该予以重视,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这不仅造成当事人是身体的伤害,让老人对政府也寒了心  
  严惩打人者
  法制社会,怎么可以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而且行凶者竟然还是在光天化日下、众目睽睽下,公安及相关部门应该尽快介入调查,伸张正义!以评民心。  
  什么世道,没人管了吗  
  应当彻查此事,伸张正义  
  踩  
  在这个法制社会竟然出现这样的事情1,政府的人干嘛吃的  
  在这个法制社会竟然出现这样的事情1,政府的人干嘛吃的  
  哎,政府啊。  
  龙绿公司已依法向国家土地部门对该土地进行使用申请,依法上缴土地出让金,获得土地部门许可批复,该土地在龙绿公司申请之前为“建城区空闲地”非物贸公司所有,物贸公司经理在一年之内多次阻止、干扰施工导致2012应该完工的项目至今未完,给种植农作物的农户及龙绿公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现今施工依然阻挠,多次找物贸公司经理,协商或避而不见,或坚决不允。我非常不解的是,国家土地经过缴费批文使用的,为什么要经物贸公司许可,在这过程中物贸公司充当什么角色?按照楼主逻辑物贸公司不申办使用该土地,不向国家缴纳出让金,但不许别人使用。这不等于你家霸占了么?那还是国家土地了么???    
  彻查这帮恶徒。  
  这样也不是你打人的理由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法制社会,以民为本!  
  如果真的“多次找物贸公司经理,协商或避而不见”的话,那你们怎么会打他呢,这就是你们所谓的协商的手段吗?    
  龙绿公司这份使用申请是真是假,姑且不论,但是上述事件是个简单的逻辑,假如你家的院(使用权是你的,所有权是国家的),被人占了一部分,在建个小房子,你乐意呀?我想乐意的人一定是傻子!你想我们平民都不傻,领导哪里会傻呢!  
  法制社会,有理你怕什么?用动手吗,还是对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国家都已经立法,子女不常回家都算违法,你们这样光天化日之下的行为不觉的可耻吗,还上这里来理论,知道lllicheng这人的查下,看看他家里有没有老父亲,竟然这么理直气壮的在这说话。无法无天,,,,,,,  
  避而不见都能让你们打了,,,,,你们真不是一般人  
  (⊙o⊙)…  
  看贴子了,什么情况,如果法医鉴定轻伤就去报案,还有现在国内省以上纪委查案有暗访,某些证据把握可以考虑,  
  如果总局没消息,建议往上找,现在地方对农垦下茬子,有几个农场已出事,地方查的,还有如果有准确材料可去省检察院反贪或反渎职检察局,一定要省里的  
  帮顶!  
  我看了一下,咱不是太懂法,好像是龙绿公司要占的地,是人家龙镇物贸有限责任公司企业的院内,这好像不符合逻辑,相当于占人家地,干自己的事,还怪人家没乖乖的让欺负,挺逗的。
  多重的拳呀,对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你门怎么下得去手。做为政府机关,雇佣北安,沾河的无业流氓,你们和黑社会有什么区别    
  胸口,,    
  胳膊    
  @andyzhang1979 26楼
00:33:00  胸口,,    -----------------------------  真是太残忍了,对一个老人他们竟然下的去手,都是有父母的人,想想如果被打的是自己的父母该是怎么样的心情?
  @andyzhang1979 严惩打人者!
  @andyzhang1979 26楼
00:33:00  胸口,,    -----------------------------  伤的真重,眼镜没问题吧!
  请版主删帖,谢谢  
  先撇开这件事情孰对孰错,但动手打人就是错误的,而且被攻击的是一个六旬长者,试问打人者的父母受此欺辱是何感想?!?!?!?:用户名lllicheng你举证回帖是你的权利,但选择性回答却显得欲盖弥彰了,请问lllicheng为何对打人一事只字未提呢?lllicheng背后的团体是否应该对打人的行为表示歉意和赔偿呢?
  我和他认识也快10年了,他现在还在国外,我已经回国快5年了,第一次看他这么激动,前些时候工作忙没有进来发帖,因为很少发帖回帖,这也是我04年注册后第二次回帖~因为实在看不下去~不仅仅因为他是我的好朋友,更因为被打者是一个花甲老人!这件事情有法有理可依,最后处置结果如何作为局外人我尚不知晓,但打人者和指使团体必须向他父亲道歉!
  我靠,有没王法了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黑龙江北安农场_百度百科
黑龙江北安农场
黑龙江北安农场,现为一部分,管理局地处南北两麓,跨、伊春、、、、孙吴、逊克7个市县,辖区土地总面积1347.7万亩。其中耕地473.9万亩,林地195.4万亩,草原122.5万亩,水面19.5万亩。管理局下辖15个国有农场,总人口20.3万人。
黑龙江北安农场简介
管理局是我国农垦事业的发源地之一;是我国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垦区绿色有机农业核心示范区;是一个每年为国家提供29亿斤以上商品粮的现代化新型。这里,培育了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这里,诞生了家喻户晓的《》的故事;这里,铸造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这里,践行着诚信、务实、创新、卓越的北大荒核心价值观。
黑龙江北安农场自然地理
黑龙江北安农场地理位置
北安农场:东经126 35’~47’,北纬48 10’~21’。海拔320公尺左右。政区在北安县建设乡内。场区北邻,西北是劳改农场,西南系北安良种场和大兴屯,东南为北安县“”。场区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17公里。
黑龙江北安农场气候条件
北安农场属于亚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冬季漫长少雪,夏季稍热多雨。春风较大,多为西南风,4、5月份间最大可达7~8级。年最高气温31.5?C,最低为零下42?C。年日温差达73?C。5月中下旬一般白天最高气温23~25?C,夜间最低为-2~-3?C。全年120天左右,初霜期在9月中下旬,终霜期在5月中下旬。作物生长期4—10月,约140—180天。全年平均温度约在-1?C左右。全年在500~600毫米之间,6—9月降水最多。年蒸发量再毫米之间,5—7月蒸发量最大。由于5月份降水偏少,气候干燥,因此常形成春旱秋涝,对播种与收获稍有不利。
黑龙江北安农场地形地貌
场区是余脉的丘陵地带,丘陵大岗多为西南东北向。区内有四个大岗,最大的岗长5公里,宽4公里,在场区东北。岗顶最高处海拔345公尺,岗脚海拔280公尺,岗背两侧被中小水线割裂成18处。
黑龙江北安农场水文条件
场区中部有主要水线一条,由西南流向东北,流向场区内的温察尔河。另外与交界处,也有较大的水线。场区东部有一般的水线,这类水线并无长流水源,再干旱季节几乎断流。
场区北部的温察尔河,河身狭窄而弯曲,流经它又横切漫岗的水线,多系干沟子。雨季有水,旱季干涸,因此,正常年头水流很小。
场区现有水井系潜水类型水层的水,因而大量供水有困难,在干旱季节严重缺水。水质除一、三分场的井水有锈面,沉淀物比较混浊外,其他生产队和总场的井水,水质尙好,畜牧场的井水水质最好且水量充足。
黑龙江北安农场资源禀赋
有肥沃的耕地,茂密的山林,广阔的草原。农产品有小麦、、谷子、玉米、土豆、。野生动物有野鸡、、。水产品有、鲤鱼。山产品有榛子、、蘑菇、。药材有、、五味子、等。
黑龙江北安农场发展过程
黑龙江北安农场建场
1952年冬,决定以北岗劳改支队为主,合并福安、龙镇等劳改支队,新成立“北安第五劳改支队”。当时二井地区是一片荒凉,人烟稀少。旧址西侧五百公尺处,是原伪满青年义勇队满铁二井训练所的旧址。房屋已扒净,只剩下残缺的围墙和一些破房框子。现场部一带,当时是榛柴岗和柞桦树林,大白天就有狼群、野猪等野兽出没。
1953年3月末,劳改支队进驻二井,并进行基本建设。当年就有干部231名,职工294名。就业农工33名,收押犯人2828人,当年建成支队部一个(北安农场场部),基建大队部一个,农业大队4个,作业区(包括家属宿舍)4个,新人村(系就业人员的居住地)1个,大桥1座,涵洞8个,水井10眼,修路14.79公里,开荒1838公顷。
这时北安第五劳改支队的范围从南边的新建大队,到北边的龙镇大队,相距95公里。
黑龙江北安农场更名
年属。年属北安劳改局。年属北安县(市)和北安劳改局。年属北安劳改局.劳改农场是劳改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之一。因此,北安农场按照军队的编制,设政委、支队长、教导员、管教员、看守员等。
1955年9月,黑龙江省公安厅决定:将福安、新建两个大队合并成立福安农场,龙镇大队改为,南站划给北安农学院,其余各站合在一起,成立农场。这个农场对内称为“黑龙江省第五劳改管教支队”,对外称为“黑龙江省地方国营北安农场”,1959年建国十周年主席发布“特赦令”时,劳改管教支队分3批共特赦103人。
1960年2月,根据上级关于场屯合并的指示,建国大队所属的二井子、前六井、右三井、何玉琢4个自然屯(耕地160公顷,住户150户、人口1000多人)并入农场。1962年3月,上述4屯及财产全部退出。
日,根据北民字419号文件的通知:农场改名为“北郊农场”。1961年秋,上级又确定为“北安农场”。
由北安劳改局所属的十几个劳改农场的原国民党县团级以上,共产党干部科以上和大专院校毕业的(包括科技人员)知识分子等108名犯人,编成的“三高队”,也由北安农场看管教育。
1964年,犯人都集中到,此后北安农场就没有在押犯人了。但因有就业人员,所以仍有管教任务。1964年末,还有就业农工1448人。到1966年撤销管教科,对内的劳改支队的名称已不复存在。1977年末,仅剩就业农工285人。
黑龙江北安农场恢复国营
年属北安县。年属农场总局农管局。属农管局。
年北安农场分别接收齐齐哈尔、北安、牡丹江、哈尔滨、上海等地知识青年3606人。农场职工的成份有了根本的改变,农场的性质真正属于国营农场。生产体制实行总场、分场两级管理,两级核算,有7个分场,1个水利队,4个工业厂。
1977年末,农场尙剩留场的就业农工285人。1978年末,根据政策,凡留场的就业农工,都按基本工人管理。1978年春,北安良种场所属的金家沟并入北安农场,改名为北安农场第七生产队。
1979年1月,农场与合并。
黑龙江北安农场经济发展
黑龙江北安农场农业
1953年完成新开荒地27570亩,播种39000亩。耕作以人工为主,人畜结合。从1955年起,逐年引进拖拉机。1978年已有拖拉机58自然台,耕地发展到98298亩,产粮豆9931吨。耕作方法以机械为主,田间机械化作业程度达80%。
作物种植---建场初期,小麦、、玉米、谷子、土豆等齐头并进。后因农机具逐年增加,小麦、大豆的播种面积也逐年增加,一般是小麦占60%,大豆占25~30%。
---由于以小麦为主,因此实行麦豆杂和麦麦豆三区轮作制。
种子---建场初期,总场成立了良种繁育试验站,配备有专职技术干部,试验地8~10垧。1970年以后,各分场配一名技术员,种试验田2~3垧,进行良种试验繁殖。
肥料---,主要施用农家肥。1958年开始,使用少量化肥。1978年施用化肥2311吨。
黑龙江北安农场林业
---北安农场有自然林61569亩,大部分分布在场区东南部,小部分分布在二分场西北面。这些林带都是混生,系解放后在日伪乱砍滥伐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起来的。树种有柞、杨,间有柳、椴,已郁郁成林。有一部分柞树林划归蚕场。1978年末,养的面积达311公顷。
---农场人工造林分为两个阶段,年为第一阶段,这个阶段,造的少,伐的多。年年造林而年年不见林。1970年末统计,实有造林面积仅213亩。年为第二阶段,林业生产有较大的发展。到1978年末,已有造林面积3707亩,其中用材林88亩,2866亩,其他林637亩。
黑龙江北安农场畜牧业
第一阶段(年):畜牧生产大牲畜以使役为主,猪以自养为主。1953年,大牲畜667头,到1959年才820头。猪比大牲畜发展得快些。
第二阶段():畜牧生产除自用外,部分供应市场。从1960年起发展得快了,1969年有黄牛840头,为1959年的4.6倍,奶牛117头,为1959年的13倍;羊453只,为倍。
第三阶段(1970年—-1978年)畜牧生产基本保持原来的水平,有的年分有所下降。1975年,黄牛下降31%;奶牛下降43.3%。1972年生猪下降32%。下降的原因,客观上有的影响,主观上对不重视。
黑龙江北安农场工业
农机修造厂——建厂时只有一座小烘炉,只能打马掌,做铁钉。1958年正式建厂。厂长丁贵喜,技术员吴建明,主要设备是炉、锤、钳以及2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的厂房,修造长的任务是零星修理,拖拉机的大中修都得送外厂。1959年起逐步购进车床、。1975年,在场部西南建了大修厂,厂部建筑面积为2608平方米,设7个车间:机修、车钳、锻焊、铸、模、电修。有车床5台。3台、刨床1台。铣床1台。修理厂除负担农场全部农机具修造外,还能对外服务。
砖瓦厂——建厂初期,在场部西紧靠火车站修两个马蹄窑,年产红砖11-15万块。1957年春,正式建砖瓦厂,配管理干部1人,农工210人,将原来的马蹄窑改成两个方框窑。烧砖的燃料是榛柴,生产方式是手工操作。1958年为了适应大炼钢铁的需要,又在场部东北(现幸福工区)建耐火砖厂,1959年改烧红砖。这时,农场有两个砖厂,称东、西窑地。1959年末,东窑地撤消,两厂合并。1965年,购进一台制砖机,开始生产机制砖,年产85万块。1975年秋,建成22门的大,架棚增加到200栋,工人400多,年产红砖320万块。1978年产红砖755万块。
粮油加工厂——1956年建厂。有磨面机2台、榨油机1台,满足了农场生活需要。1965年,增设酒、醋等生产项目。
木材加工厂——1964年7月建厂。厂长韩顺启。1976年购入爬上虎机车,成立大型采伐队。
黑龙江北安农场副业
养蚕——1958年开始养蚕。产品除留种外均交国家。年产蚕茧293担。
养蜂——1969年开始在林场和二分场养蜂。年,每年平均养蜂155箱,最高的1977年养蜂190箱,产蜜382担。
黑龙江北安农场渔业
1958年,结合大搞水利,在二分场东南侧修筑小型水库一座,命名为“”。水库设计容量为340万立方米,占地193公顷。1965年开始放养鱼苗,平均年产5880斤。
黑龙江北安农场经营成果
两年略有盈余外,其它年份全亏损。自建场到并场收支相抵,共亏损2446.63万元。
黑龙江北安农场交通
北黑铁路、北长公路并列通过场区中心。火车站距场部办公室仅1公里。场区内部也有公路相通,风雨无阻,可谓四通八达,交通便利。
黑龙江北安农场社会政治文化
黑龙江北安农场人口
1978年末人口总数7218人,是建场初期的3.5倍。其中职工数3408人,占总人数的57.2%。职工数中知识青年1468人,占职工总数的22.8%。
黑龙江北安农场历届班子
1953年-1968年间略
1968年5月成立。主任宋宏志(现役),副主任隋义成、卢玉甫、宋秋月(造反派代表)、马启发(革命干部代表)。
1969年,主任,军宣队组长刘香会,副主任马启发、于纪民、卢玉甫。
1971年,主任白玉章、副主任孙井祥、马启发、于纪民、张喜、卢玉甫。
1972年,主任宫庆久,副主任、孙梅超、潘贵仁。
1973年,主任宫庆久,副主任刘长青、、代清心、江家骅、孙梅超、潘贵仁 。
黑龙江北安农场历届党代会和党委
北安农场1957年前是党总支委员会。1957年起成立党委,共召开七届党代会。1970年前略。
1973年3月第六届党代会。党委书记宫庆久,副书记孙井祥,委员、、代清心,郭恩吉、宁兴海、耿万春、于万红、杨克明、、、薛继德、申宪庭、关继平、张嘉林、、江家骅(上海知青)、(北安知青)。
1976年2月第七届党代会。党委书记宫庆久,副书记李荣武(哈尔滨知青),委员刘长青、江家骅(上海知青)、孙海超、宁兴海、边福深、于万红、吴隆文(牡丹江知青)、赵有琴、申宪庭、郭恩吉、、杨永才、李焕臣、赵会林(北安知青)、耿万春、韩广文、翁荣显、张喜林、王桂英(北安知青)、李福堂。
黑龙江北安农场教育
场部学校校长(1970年前略):1972年张风桥。1973年申庭宪。1977年张风桥。1978年申宪庭。
1954年成立小学,有十几名学生在老师家里上课。1955年正式成立场直小学,老师3人,学生13人。1958年场直开设高小、初中两个班。1963年成立普通中学。1963年至1969年,各分场先后建立小学。其中二分场1971年,开设两个初中班,1977年取消。1978年底,全场有小学7所,普通中学1所,在校生1587人,其中小学生1002人,校舍总面积4661平方米。
五.七大学:1976年前,农场成立了五.七大学,校址在红旗水库,有革委会副主任江家骅兼校长。开设农机、农学、畜牧三个班。学生82人,生源为各连队选拔的下乡知青。1977年撤消。
黑龙江北安农场医疗卫生
医院院长(1970年前略):1972年李丙令、金晓光。1973年黄纯强、鲁如连。1976年张喜林、鲁如连。1977年赵有琴、鲁如连。
1953年成立医务所,医务人员3人,监舍配犯人医生或卫生员。1957年农场卫生院改称医院,医务人员增到21人。1969年起可以做一般的手术。1978年医院设内科、外科、妇科、中医科、五官科,另外有心电图室、X光室、化验室,病床30张。
黑龙江北安农场福利事业及驻场机构
,1953年6月成立,主任高肇元。
托儿所,1958年9月成立,所长卢秀全。
邮政所,1955年春成立,营业员张兴臣。
中国人民银行支行二井子营业所,1971年成立,所长程云龙。
黑龙江北安农场知青时代
年.农场先后接收齐齐哈尔、北安、牡丹江、哈尔滨、上海等地知识青年3606人(数据出处:《北安农场知识青年工作会议总结(日)》)。其中第一批来到北安农场的是牡丹江知青(1968年10月抵达农场)。上海知青分别在日、5月27日、6月18日共三批离沪赴北安农场‘前两批均来自上海市虹口区和的69届初中学生,第三批主要是68届中专技校、半工半读学生。
根据江家骅保留的一份1974年的北安农场统计资料,北安农场接收的各地知识青年数为上海知青1469名,齐齐哈尔知青531名,北安知青394名,牡丹江知青168名,哈尔滨知青53名,绥化知青21名,天津知青9名,还有本场和其他地方的知青。截至1974年,因征兵、招生、招工、病退和其他原因调离农场的知识青年约七百余人。
知识青年在“接收再教育”的过程中,对农场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知识青年逐步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和技术岗位。上述统计资料同时显示,在1974年的时候,知识青年中入党的有76名(其中上海知青26名)。入团的近千名。知识青年进入农场党委班子有2名(其中上海知青1名),担任科大队级干部的有9名,担任连队干部的79名。知识青年中涌现的劳动模范129名(其中上海知青64名),占了农场劳模总数87%。被推荐上大中专院校的知青143名(其中上海知青29名),光荣参军的知青92名(其中上海知青20名)。
1979年末,知识青年根据政策大批返城,形成农场的教师、农机驾驶员等技术岗位人员大量缺失,几乎陷入困境。
截至1978年末,农场仍然有知识青年1468人,占职工总数的22.8%,主要是本场。黑龙江北安农场
  1952年冬,黑龙江省公安厅决定以北岗劳改支队为主,合并福安、等劳改支队,新成立“北安第五劳改支队”
  当时二井地区是一片荒凉,人烟稀少。二井火车站旧址西侧五百公尺处,是原伪满青年义勇队满铁北安二井训练所的旧址。房屋已扒净,只剩下残缺的围墙和一些破房框子。现场部一带,当时是榛柴岗和柞林,大白天就有狼群、野猪等野兽出没。
  1953年3月末,劳改支队进驻二井,并进行基本建设。当年就有干部231名,职工294名。就业农工33名,收押犯人2828人,当年建成支队部一个(北安农场场部),基建大队部一个,农业大队4个,作业区(包括家属宿舍)4个,新人村(系就业人员的居住地)1个,大桥1座,8个,水井10眼,修路14.79公里,开荒1838公顷。
  这时北安第五劳改支队的范围从南边的新建大队,到北边的龙镇大队,相距95公里。
  北安农场地理坐标:东经126 35’~47’,北纬48
10’~21’。海拔320公尺左右。政区在北安县建设乡内。场区北邻,西北是凤凰山老改农场,西南系北安良种场和大兴屯,东南为北安县“五七大学”。场区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17公里。
  北安农场属于亚。其特点是冬季漫长少雪,夏季稍热多雨。春风较大,多为西南风,4、5月份间最大可达7~8级。年最高气温31.5&#730;C,最低为零下42&#730;C。年日温差达73&#730;C。5月中下旬一般白天最高气温23~25&#730;C,夜间最低为-2~-3&#730;C。全年无霜期120天左右,初霜期在9月中下旬,终霜期在5月中下旬。作物生长期4—10月,约140—180天。全年平均温度约在-1&#730;C左右。全年降水量在500~600毫米之间,6—9月降水最多。年蒸发量再毫米之间,5—7月蒸发量最大。由于5月份降水偏少,气候干燥,因此常形成秋涝,对播种与收获稍有不利。
  场区是小兴安岭余脉的丘陵地带,丘陵大岗多为西南东北向。区内有四个大岗,最大的岗长5公里,宽4公里,在场区东北。岗顶最高处海拔345公尺,岗脚海拔280公尺,岗背两侧被中小水线割裂成18处。
  场区中部有主要水线一条,由西南流向东北,流向场区内的温察尔河。另外与凤凰山农场交界处,也有较大的水线。场区东部有一般的水线,这类水线并无长流水源,再干旱季节几乎断流。
  场区北部的温察尔河,河身狭窄而弯曲,流经它又横切漫岗的水线,多系干沟子。雨季有水,旱季干涸,因此,正常年头水流很小。
  场区现有水井系潜水类型水层的水,因而大量供水有困难,在干旱季节严重缺水。水质除一、三分场的井水有锈面,沉淀物比较混浊外,其他和总场的井水,水质尙好,的井水水质最好且水量充足。
  资源丰富。有肥沃的耕地,茂密的山林,广阔的草原。农产品有小麦、大豆、谷子、玉米、土豆、甜菜。有野鸡、、貉子。水产品有鲫鱼、鲤鱼。山产品有榛子、、蘑菇、苕条。药材有黄芪、党参、五味子、平贝等。
  一、1953年建场
  1952年冬,黑龙江省公安厅决定以北岗劳改支队为主,合并福安、龙镇等劳改支队,新成立“北安第五劳改支队”
  当时二井地区是一片荒凉,人烟稀少。二井火车站旧址西侧五百公尺处,是原伪满青年义勇队满铁北安二井训练所的旧址。房屋已扒净,只剩下残缺的围墙和一些破房框子。现场部一带,当时是榛柴岗和柞桦树林,大白天就有狼群、野猪等野兽出没。
  1953年3月末,劳改支队进驻二井,并进行基本建设。当年就有干部231名,职工294名。就业农工33名,收押犯人2828人,当年建成支队部一个(北安农场场部),基建大队部一个,农业大队4个,作业区(包括家属宿舍)4个,新人村(系就业人员的居住地)1个,大桥1座,涵洞8个,水井10眼,修路14.79公里,开荒1838公顷。
  这时北安第五劳改支队的范围从南边的新建大队,到北边的龙镇大队,相距95公里。
  二、为劳改农场
  年属黑龙江省公安厅。年属北安劳改局。年属北安县(市)和北安劳改局。年属北安劳改局.劳改农场是劳改机关,是的工具之一。因此,北安农场按照军队的编制,设政委、支队长、教导员、管教员、看守员等。
  1955年9月,黑龙江省公安厅决定:将福安、新建两个大队合并成立福安农场,龙镇大队改为龙镇农场,南站划给北安农学院,其余各站合在一起,成立北安农场。这个农场对内称为“黑龙江省第五劳改管教支队”,对外称为“黑龙江省地方国营北安农场”,1959年建国十周年刘少奇主席发布“特赦令”时,劳改管教支队分3批共特赦103人。
  1960年2月,根据上级关于场屯合并的指示,建国大队所属的二井子、前六井、右三井、何玉琢4个自然屯(耕地160公顷,住户150户、人口1000多人)并入农场。1962年3月,上述4屯及财产全部退出。
  日,根据人民委员会北民字419号文件的通知:北安农场改名为“北郊农场”。1961年秋,上级又确定为“北安农场”。
  由北安劳改局所属的十几个劳改农场的原国民党县团级以上,共产党干部科以上和大专院校毕业的(包括科技人员)知识分子等108名犯人,编成的“三高队”,也由北安农场看管教育。
  1964年,犯人都集中到长水河农场,此后北安农场就没有在押犯人了。但因有就业人员,所以仍有管教任务。1964年末,还有就业农工1448人。到1966年撤销管教科,对内的劳改支队的名称已不复存在。1977年末,仅剩就业农工285人。
  三、1968年后为
  年属北安县。年属农场总局黑河农管局。属北安农管局。
  年北安农场分别接收齐齐哈尔、北安、牡丹江、哈尔滨、上海等地3606人。农场职工的成份有了根本的改变,农场的性质真正属于国营农场。生产体制实行总场、分场两级管理,两级核算,有7个分场,1个水利队,4个工业厂。
  1977年末,农场尙剩留场的就业农工285人。1978年末,根据政策,凡留场的就业农工,都按基本工人管理。1978年春,北安良种场所属的金家沟生产队并入北安农场,改名为北安农场第七生产队。
  四、 1979年1月,北安农场与二龙山农场合并。
  概述---1953年完成新开荒地27570亩,播种39000亩。耕作以人工为主,人畜结合。从1955年起,逐年引进拖拉机。1978年已有拖拉机58自然台,耕地发展到98298亩,产粮豆9931吨。耕作方法以机械为主,田间机械化作业程度达80%。
  作物种植---建场初期,小麦、大豆、玉米、谷子、土豆等齐头并进。后因农机具逐年增加,小麦、大豆的播种面积也逐年增加,一般是小麦占60%,大豆占25~30%。
  ---由于以小麦为主,因此实行麦豆杂和麦麦豆三区轮作制。
  种子---建场初期,总场成立了良种繁育试验站,配备有专职技术干部,试验地8~10垧。1970年以后,各分场配一名技术员,种试验田2~3垧,进行良种试验繁殖。
  肥料---,主要施用。1958年开始,使用少量化肥。1978年施用化肥2311吨。
  天然林---北安农场有自然林61569亩,大部分分布在场区东南部,小部分分布在二分场西北面。这些林带都是混生,系解放后在日伪乱砍滥伐的基础上,进行封山育林发展起来的。树种有柞、杨,间有柳、椴,已郁郁成林。有一部分柞树林划归蚕场养蚕。1978年末,养的面积达311公顷。
  人工林---农场分为两个阶段,年为第一阶段,这个阶段,造的少,伐的多。年年造林而年年不见林。1970年末统计,实有造林面积仅213亩。年为第二阶段,林业生产有较大的发展。到1978年末,已有造林面积3707亩,其中88亩,农田防护林2866亩,其他林637亩。
  第一阶段(年):畜牧生产大牲畜以使役为主,猪以自养为主。1953年,大牲畜667头,到1959年才820头。猪比大牲畜发展得快些。
  第二阶段():畜牧生产除自用外,部分供应市场。从1960年起发展得快了,1969年有黄牛840头,为1959年的4.6倍,奶牛117头,为1959年的13倍;羊453只,为倍。
  第三阶段(1970年—-1978年)畜牧生产基本保持原来的水平,有的年分有所下降。1975年,黄牛下降31%;奶牛下降43.3%。1972年生猪下降32%。下降的原因,客观上有的影响,主观上对畜牧业不重视。
  农造厂——建厂时只有一座小,只能打,做铁钉。1958年正式建厂。厂长丁贵喜,技术员吴建明,主要设备是炉、锤、钳以及2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的厂房,修造长的任务是零星修理,拖拉机的大中修都得送外厂。1959年起逐步购进车床、。1975年,在场部西南建了大修厂,厂部建筑面积为2608平方米,设7个车间:机修、车钳、锻焊、铸、模、电修。有车床5台。3台、刨床1台。1台。修理厂除负担农场全部农机具修造外,还能对外服务。
  砖瓦厂——建厂初期,在场部西紧靠火车站修两个马蹄窑,年产红砖11-15万块。1957年春,正式建砖瓦厂,配管理干部1人,农工210人,将原来的马蹄窑改成两个方框窑。烧砖的燃料是榛柴,生产方式是手工操作。1958年为了适应大炼钢铁的需要,又在场部东北(现幸福)建厂,1959年改烧红砖。这时,农场有两个砖厂,称东、西窑地。1959年末,东窑地撤消,两厂合并。1965年,购进一台制砖机,开始生产机制砖,年产85万块。1975年秋,建成22门的大轮窑,架棚增加到200栋,工人400多,年产红砖320万块。1978年产红砖755万块。
  粮油加工厂——1956年建厂。有磨面机2台、1台,满足了农场生活需要。1965年,增设酒、醋等生产项目。
  木材加工厂——1964年7月建厂。厂长韩顺启。1976年购入爬上虎机车,成立大型采伐队。
  养蚕——1958年开始养蚕。产品除留种外均交国家。年产293担。
  ——1969年开始在林场和二分场养蜂。年,每年平均养蜂155箱,最高的1977年养蜂190箱,产蜜382担。
  1958年,结合大搞水利,在二分场东南侧修筑小型水库一座,命名为“红旗水库”。水库设计容量为340万立方米,占地193公顷。1965年开始放养鱼苗,平均年产5880斤。&
  经营成果&
  两年略有盈余外,其它年份全亏损。自建场到并场收支相抵,共亏损2446.63万元。
  北黑铁路、北长公路并列通过场区中心。火车站距场部办公室仅1公里。场区内部也有公路相通,风雨无阻,可谓四通八达,交通便利。
  1978年末人口总数7218人,是建场初期的3.5倍。其中职工数3408人,占总人数的57.2%。职工数中知识青年1468人,占职工总数的22.8%。
  农场行政领导班子
  1953年-1968年间略
  1968年5月成立。主任宋宏志(现役),副主任隋义成、卢玉甫、宋秋月(代表)、马启发(革命干部代表)。
  1969年,主任白玉章,军宣队组长刘香会,副主任马启发、于纪民、卢玉甫。
  1971年,主任白玉章、副主任孙井祥、马启发、于纪民、张喜、卢玉甫。
  1972年,主任宫庆久,副主任刘长青、孙梅超、潘贵仁。
  1973年,主任宫庆久,副主任刘长青、邢玉明、代清心、江家骅、孙梅超、潘贵仁 。
  列届党代会和党委
  北安农场1957年前是委员会。1957年起成立党委,共召开七届党代会。1970年前略。
  1973年3月第六届党代会。党委书记宫庆久,副书记孙井祥,委员刘长青、邢玉明、代清心,郭恩吉、宁兴海、耿万春、于万红、杨克明、杨永才、李焕臣、薛继德、申宪庭、关继平、张嘉林、李福堂、江家骅(上海知青)、王桂英(北安知青)。
  1976年2月第七届党代会。党委书记宫庆久,副书记李荣武(哈尔滨知青),委员刘长青、江家骅(上海知青)、孙海超、宁兴海、边福深、于万红、吴隆文(牡丹江知青)、赵有琴、申宪庭、郭恩吉、杨克明、杨永才、李焕臣、赵会林(北安知青)、耿万春、韩广文、翁荣显、张喜林、王桂英(北安知青)、李福堂。
  场部学校校长(1970年前略):1972年张风桥。1973年申庭宪。1977年张风桥。1978年申宪庭。
  北郊农场1954年成立小学,有十几名学生在老师家里上课。1955年正式成立场直小学,老师3人,学生13人。1958年场直开设高小、初中两个班。1963年成立普通中学。1963年至1969年,各分场先后建立小学。其中二分场1971年,开设两个初中班,1977年取消。1978年底,全场有小学7所,普通中学1所,在校生1587人,其中小学生1002人,校舍总面积4661平方米。
  七大学:1976年前,农场成立了五.七大学,校址在红旗水库,有革委会副主任江家骅兼校长。开设农机、农学、畜牧三个班。学生82人,生源为各连队选拔的下乡知青。1977年撤消。&
  医院院长(1970年前略):1972年、金晓光。1973年黄纯强、鲁如连。1976年张喜林、鲁如连。1977年赵有琴、鲁如连。
  1953年成立医务所,医务人员3人,监舍配犯人医生或卫生员。1957年农场卫生院改称医院,医务人员增到21人。1969年起可以做一般的手术。1978年医院设内科、外科、妇科、中医科、五官科,另外有心电图室、室、化验室,病床30张。
  福利事业及驻场机构
  ,1953年6月成立,主任高肇元。
托儿所,1958年9月成立,所长卢秀全。
  邮政所,1955年春成立,营业员张兴臣。 中国人民银行北安支行二井子营业所,1971年成立,所长程云龙。
  年.北安农场先后接收齐齐哈尔、北安、牡丹江、哈尔滨、上海等地知识青年3606人(数据出处:《北安农场知识青年工作会议总结(日)》)。其中第一批来到北安农场的是牡丹江知青(1968年10月抵达农场)。上海知青分别在日、5月27日、6月18日共三批离沪赴北安农场‘前两批均来自和的69届初中学生,第三批主要是68届中专技校、半工半读学生。
  根据江家骅保留的一份1974年的北安农场统计资料,北安农场接收的各地知识青年数为上海知青1469名,齐齐哈尔知青531名,北安知青394名,牡丹江知青168名,哈尔滨知青53名,绥化知青21名,天津知青9名,还有本场和其他地方的知青。截至1974年,因征兵、招生、招工、病退和其他原因调离北安农场的知识青年约七百余人。
  知识青年在“接收再教育”的过程中,对农场的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知识青年逐步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和技术岗位。上述统计资料同时显示,在1974年的时候,知识青年中入党的有76名(其中上海知青26名)。入团的近千名。知识青年进入农场党委班子有2名(其中上海知青1名),担任科大队级干部的有9名,担任连队干部的79名。知识青年中涌现的劳动模范129名(其中上海知青64名),占了农场总数87%。被推荐上大中专院校的知青143名(其中上海知青29名),光荣参军的知青92名(其中上海知青20名)。
  1978年末,知识青年根据政策大批返城,形成农场的教师、农机驾驶员等技术岗位人员大量缺失,农场几乎陷入困境。
  截至1978年末,北安农场仍然有知识青年1468人,占职工总数的22.8%,主要是本场知青。
词条标签: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市上海农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