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县的藏族男青年图片青年qq

石渠:雪再大,也遮不了你隐世而绝美的风景!_微信公众平台文章精选 - 微精选(www.zxcw.net)
22日到23日,作为四川面积最大的和海拔最高的县城,石渠,迎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积雪平均深度达15厘米,最深处已超过30厘米。一下雪,小孩子的世界里就是玩了风雪中的石渠人以上图据康巴传媒作为四川省最偏远的一个县城,石渠的自然风光隐世而绝美,当地人叫石渠为“扎溪卡”,它有很多个四川之最:海拔最高:县城海拔4200米,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气候最冷:年均气温零下8℃~5℃,冬季一般在零下20℃左右面积最大:25141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北京加天津的面积人口最少:县城只有5000人,全县63250人距省会成都最远:1070公里,赶班车要4天,是不折不扣的四川边城这样的石渠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美丽松格玛尼石经城松格玛尼石经城距甘孜州石渠县县城约80公里,是一座四方形的石头城,高约10米,长100米见方,全由一块块的玛尼石随意堆砌而成,是当年格萨尔王领地上至今保留下来的遗迹之一,也是藏区历史上最雄伟的玛尼堆之一。直到现在每天仍有不少来朝圣的人围着城墙一步一拜地磕着长头,表达着他们对传奇英雄格萨尔王的无限景仰和怀念,也寄托着他们对明天的向往与企盼。巴格嘛呢墙巴格嘛呢墙坐落在雅砻江第一湾附近,距县城大约60公里左右,它仿佛是草原上筑起的一道长堤,又像是一座绵延起伏的古城墙,墙身最高处有3米左右,厚约2~3米,全长1.6公里,是藏区最长的嘛呢墙。距今已有300年了,墙上这些历经风霜雨雪的经石,不知记载了多少人世间的沧桑。阿都措湖阿都措是一个美丽而幽静的高山湖泊,远远看去湖水一半绿一半蓝,那是因为它的一边倒映着青山,而另一边倒映着蓝天,湖的四周环绕着草滩、沼泽和无数的小海子。每到春夏繁殖季节,能看到成群的黑颈鹤在水边起舞,在草丛中安家,最多时大概有上百只。黑颈鹤是唯一的高原鹤类,目前世界上仅存500只左右,濒临灭绝。除黑颈鹤以外,白唇鹿也是仅存于青藏高原的珍稀野生动物之一。扎溪卡草原扎溪卡是四川最大的草原,“扎溪卡”是石渠的藏语别称,意为“雅砻江边”。在扎溪卡草原,你会被它那气势磅礴不事雕琢的自然美深深打动,它的原始、纯净、苍茫与悠远,有一种大美不言的深沉韵味。8月的草原水草丰美,野花遍地,帐房点点,牛羊成群,就连草原上的风都带着一股醉人的气息。色须寺色须寺引是甘孜州最大的寺庙群之一,由100多个寺庙组成。该寺珍藏数以万计的佛像、佛经,其中被称为藏区第二大佛的弥勒佛雕像(高约19米),及两层楼高的铜制镀金舍利塔,古印度名寺佛杖等最为珍贵。利山巨石群在石渠还有一处奇妙的石头景观,那就是利山巨石群――被藏民称为神山的地方。漫山遍野林立的怪石,呈现出深浅不同的红褐色。大的像一幢楼,小的像一间房,有的形似动物,有的貌似人像,有些是一石独立成峰,更多的却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头像搭积木一样垒叠而成,如像风动石、飞来石之类的景观比比皆是,其间还有一些洞穴和通道。交通参考自驾:成都―康定―新都桥―炉霍―甘孜―石渠(1070公里)住宿参考人民也很淳朴,没有太多的客栈,推荐住在当地农民家吧。注意事项石渠县海拔为4200M,可能初入高原的人会有高原反应,一定要注意。对于要进入较高海拔探险的一些朋友,初到高原时,在没有适应和准备的情况下,不要骤然进入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区。不可急速行走、跑步、做体力劳动。一周后,才可逐渐增加一定的活动量。看完后你有什么感想...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四川旅游:scly100最专业的四川旅游资讯媒体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平台公众号四川旅游,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精选立场
的最新文章
四川旅游(ID:scly100)最专业的四川旅游资讯媒体,提供四川各景
四川旅游(ID:scly100)最专业的四川旅游资讯媒体,提供四川各景
四川旅游(ID:scly100)最专业的四川旅游资讯媒体,提供四川各景
四川旅游(ID:scly100)最专业的四川旅游资讯媒体,提供四川各景点攻
四川旅游(ID:scly100)最专业的四川旅游资讯媒体,提供四川各景点攻
四川旅游(ID:scly100)最专业的四川旅游资讯媒体,提供四川各景点攻
四川旅游(ID:scly100)最专业的四川旅游资讯媒体,提供四川各景点攻略
四川旅游(ID:scly100)最专业的四川旅游资讯媒体,提供四川各景点攻略,带你发现四川之美。合作QQ:1
四川旅游(ID:scly100)最专业的四川旅游资讯媒体,提供四川各景点攻略,带你发现四川之美。合作QQ:1
四川旅游(ID:scly100)最专业的四川旅游资讯媒体,提供四川各景点攻略,带你发现四川之美。合作QQ:1
四川旅游(ID:scly100)最专业的四川旅游资讯媒体,提供四川各景点攻略,带你发现四川之美。合作QQ:1
四川旅游(ID:scly100)最专业的四川旅游资讯媒体,提供四川各景点攻略,带你发现四川之美。合作QQ:1
最专业的四川旅游资讯平台,攻略路书、驴友组队、美景打探应有尽有!加入我们,带你发现四川之美!2011年7月赴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区石渠县支教见闻;早上10点半,包括我所在内的第一批队员出发了;七月的西宁很凉爽,大约相当于江南的夏末初秋;在离开西宁之前,我们分别补充了一下物资,我买了几;躺在卧铺大巴上,看着窗外渐行渐远的城市,取而代之;玉树,一年前刚刚经历了大地震,整个城镇至今仍然是;我们顺道去了趟位于玉树郊区的文成公主庙;车子大约开了四五个小时,中途吃
2011年7月赴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区石渠县支教见闻录
七月一日,暑假的第一天,天气还不错。在无锡火车站,我背起行囊,踏上了去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区石渠县支教的列车。此次支教项目由阳光部落公益社团发起,全部自费。历时一个半月。团队成员有二名教师,张雳和我,还有20多位江南大学学生。
早上10点半,包括我所在内的第一批队员出发了。在第一批队员里,有王阳、杨婷、张雳、小菲、凯杰,30个小时之后,列车到达青海西宁。下车后,包车前往我们之前已联系好的旅馆,西宁桑珠青年旅舍。为了节省开支,我们尽量住多人间。值得说一下的是桑珠青旅的一个前台姑娘,LULU。她知道我们是支教团队,给我们很多帮助,后来我和她聊天才知道其实她是通过青旅打工的方式来行走全国,每个地方只呆一个月,赚一个月的工资当作下一站的盘缠。更关键的是她用这种方式走遍全国的目的,不仅仅为了旅行,而是要把她的人文教育理念和通识教育理念传播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在出来之前,她也是一位老师。一个年轻的女孩,能有这样的理想,是很难得的。在我们离开西宁之后,她又去了克拉玛依,而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她已经身在叶城了。
七月的西宁很凉爽,大约相当于江南的夏末初秋。白天穿一件长袖衬衣即可,到了晚上稍稍有些凉意,可以再加一件薄外套。早上起来便开晨会,讨论一些近日来的工作。然后去离旅馆不远处的一家清真面馆吃早餐,一般都是各色的面食,价钱适中,份量十足。西宁是一个穆斯林聚集的城市,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清真饭店,路上随处可见戴着小瓜帽的男人和用纱巾裹住头部的妇女。
为了适应高原反应,也为了等一等第二批次的志愿者。我们在西宁多留了两天。在这二天里,我们吃了非常好吃的青海老酸奶和许多羊肉串。还去参观了藏医药博物馆。虽然名为藏药博物馆,但同时也很好地展示了西藏的民俗历史文化。所以这次参观很有价值,为我们进入藏区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前期准备学习。
在离开西宁之前,我们分别补充了一下物资,我买了几本学习藏语的教材,准备在支教的过程中学习一下藏语。7月5日下午6点,我们坐上了前往玉树的长途客车,继续向前。一路艰难就从现在开始了。
躺在卧铺大巴上,看着窗外渐行渐远的城市,取而代之的是茫茫的山,绿绿的草。路,越行越远,山,越来越高。天色已经暗下,插上耳机,钻在睡袋里,伸不平也躺不直,就凑合着躺着吧。夜里十二点了,也不知道开到了哪里,司机在一家村民开的小饭店门口停了车,叫大家下来吃饭。外头已经很冷了,估计海拔已经相当高了。赶紧穿上冲锋衣下车吃饭。专门为这种长途车开的饭店,大家都了解的,仅有二个素菜的盒饭便要10元钱。吃完饭赶紧上车,继续前行。这次上车之后没过多久,也许是晕车,也许是高原反应,突然头晕起来,据司机说途中会翻过5000多米的山。而高反的主要反应就是头痛。我把随身带的氧气瓶拿出来,吸了点氧气,感觉似乎好一点。又坚持了几个小时,反应越来越厉害。终于坚持到临时停车了,车上的人大多都睡着了,司机没有叫醒大家,自己下车去小便去了。我赶紧披好衣服爬下车,下了车就在车旁边呕吐起来。外面寒风凛冽,还下着小雨。除了车灯外,没有一处有光亮。司机一边小便一边和我说:“你要注意啊,这里海拔已经很高了。”就这样,我一路吸着氧气,一路坚持到了玉树。到达玉树的时间已经是第二天9点多钟了。
玉树,一年前刚刚经历了大地震,整个城镇至今仍然是一片废墟,到处都是赈灾的帐篷,和轰隆隆的基建工地。车站已经震没了。我们在一块空地下了车。杨婷和张雳出去寻找到石渠的车,其他人都在原地休息等候。在等候的时候,我走进了一户帐蓬人家,帐蓬里有一位老妈妈带着一个小孩子,老妈妈告诉我,她是孩子的奶奶。孩子的爸爸妈妈都在去年地震的时候震死了,他爸爸的一个兄弟在玉树开一家三层楼的饭店。结果一下子全部塌了……一共死了六个亲人。我们等了大约二个小时,终于找来了二辆小面包车。谈好价格后,就上车前往石渠县。在去石渠的路上,
我们顺道去了趟位于玉树郊区的文成公主庙。相传这座庙是金城公主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依山而凿,气势恢弘。很快地参观完文成公主庙,就赶紧开往石渠了。这是第一次真正地驰骋在美丽的青藏高原,车子在一望无际的山路上盘旋,由于海拔很高,这里的山上没有一棵树,只有草。远远望去就像给山的海洋铺上一层碧绿的地毯。在青海与四川的交界处,我们翻过了一座4700米的高山:安巴拉垭口,在路标下面,大家兴奋地合影留念,这时候,原先一路奔波的疲惫顷刻间在这人间仙境里融化地无影无踪了。
车子大约开了四五个小时,中途吃了个中饭。下午傍晚时分,到达石渠县城。石渠县平均海拔4200米,是四川省海拔最高,面积最大,位置最边远的一个县,隶属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它的藏语名字叫作“扎溪卡”,就是“雅砻江边”的意思。因为石渠拥有超过90%面积的草原,所以被称为扎溪卡大草原。我们在县城里找了一家旅馆住下,条件看上去还算干净,标间120元。但是就是没有卫生间,公共卫生间内也不可以洗澡。由于海拔高,到了晚上志愿者们多少都有些不舒服。有感冒的,有头痛的。大家带来的药品都被迅速地消耗着。晚上我和王阳、凯杰住一个标间,他俩睡床上,我打了个地铺。
第二天清晨,天蒙蒙亮,就被窗外的念经声吵醒了。石渠的街头早上很清静,朗朗的颂经声从街边的小店的喇叭里传来,此起彼伏。穿着袈裟的喇嘛三三两两地行走在两边的人行道上,还有好些个老太太,一边走路一边摇着转经轮。我一边寻找着吃早饭的地方,一边走在城区的街道上,县城很小,大约半个小时,就把县城绕了一个圈。在这小小的偏远藏区县城,居然还有一个新华书店,一间很小的门面,可惜大门一直是紧锁的。
本来计划住一晚,就前往我们支教的所在地石渠县虾扎乡。可是由于张雳想等到明天与尼玛活佛一起去虾扎乡,所以我们再多住一晚。下午尼玛活佛来到我们住的旅馆,几个月不见面,大家好好坐在一起絮絮旧。知道我有点高原反应,尼玛师父很心急,连忙找出他的神秘藏药给我吃。我把徐莹托我带给尼玛活佛的一对无锡阿福送给了尼玛,他很高兴。到了晚上突然来了一个当地的藏民,他说他家有人生病,想请尼玛活佛去他家念经,活佛随他去了,于是我们为尼玛定的房间就闲置了出来,这样一来,我就不用打地铺了,住到了尼玛的房间里。
在石渠县城的第三天,土登措姆和她的丈夫一起请我们吃了个丰盛的午餐,这是离开西宁后吃到的第一顿像样的饭。土登措姆是我们团队在当地的联络员,除了在石渠和我们进行联络之外,她还帮我们用捐款购买了三个大书柜,等我们来了再运到村里三所支教的小学。时近中午,听说县城的郊区有一位当地的活佛要进行坐床典礼。我们便驱车前往。在一片开阔的草原上,支起了几座大大的帐篷,许多牧民和喇嘛穿梭在其中,很是热闹。第一次参加藏民的仪式,一切都感到很新鲜很兴奋,我们在草皮上尽情地玩耍,还拜见了当地很有名望的一位老堪布(很有学问的高僧)。
下午,我们分别包了两辆小车,前往我们支教的地点之一,阿色寺。我所乘坐的一辆车,没开出县城多远,就抛锚了。在原地修了一会儿,还没有修好,于是只好找人拉回了县城修理。因为修车耽误了很多的时间,到达阿色寺已经临近傍晚。在阿色寺,我见到了去年到无锡进修的二位藏民教师:曲加和卓玛。他们很热情地招待了我们,为我们做了人参果,人参果拌上酥油,再撒上白糖,在当地是一种很高级很美味的食物,可是我总是不太习惯这种美味,尤其是酥油。晚上我们就睡在阿色寺里的一间屋子里,9个人打地铺在房间里靠墙围成一个圈。也许是水土不服,也许是高反,很多志愿者都持续拉肚子,包括我。
阿色寺建在半山腰上,条件很艰苦,也很冷,我已经换上了羽绒服。山上没有水,必须走到山脚下的一条河里去打水。早上洗漱要下山,还有每次吃完饭,都要把自己的饭盒拿到山下去洗,河水湍急冰凉,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这里的海拔已经很高了,每一次爬山都累的气喘吁吁。不过这里的景色却很漂亮,空气也很好。在阿色寺,我们呆了三天,其实我们已经可以开展教学工作了,但是由于团队一再拖延,而我提出的早点开展工作的建议又没有用。所以我们这三天内没有什么事做。白天就参加寺庙里的法会――金刚节。金刚节是阿色寺一年一度的大法会,在寺
庙的广场上,喇嘛们穿上华丽的服装,戴上大大的面具,载歌载舞。连续跳三天。附近的村民都会赶过来观看,场面很热闹。
7月11日,我们坐车来到了阿色村小学。高原的学校是没有暑假的,只是在每年的五六月份放虫草假,全民去挖冬虫夏草。所以我们才可以利用我们的暑假过来进行支教。阿色村小学离阿色寺很远,开车需要半个多小时。说是一座小学,其实只有三间简易板房做的教室和二间教师宿舍,教室不远处还有一个倒在地上的破篮球架,除此之外其他一无所有,剩下的只有茫茫草原。一直到第二批志愿者到达之前,我们都将在这里进行支教。
一到村小,曲加校长和卓玛老师就给我们做午饭招待我们。他们煮了一箱方便面和几十根火腿肠。胃口最好的王阳同学吃了整整一锅!小学的条件非常艰苦,整个学校连电都没有,一到晚上就只能靠一个太阳能蓄电池来点一盏灯。一条小河离学校大约好几百米。洗脸刷牙洗碗刷锅都需要到河里去。每天早上,我和王阳用一个大桶到河边去扛水,一桶水省吃俭用要管六七个人一天的生活。没有厕所,我们就在宿舍的后面挖了一个坑,再用一些破布稍稍摭挡一些。宿舍其实就是一间空教室,和往常一样,我们仍然是在地上睡大通铺。不下雨还好,要是下起雨来,整个床铺都是湿的。宿舍里有一个牛粪炉子,我们开始自己做饭。烧牛粪可是个技术活,烧了好久都不得要领。做饭的效率很低。一顿饭常常需要做三四个小时。我们不得不每天专门安排一个人专职做饭。在这里买不到菜,通常是每过几天就开摩托车去乡里买点菜,菜价很贵,而且很不新鲜,因为都是从成都或都西宁翻山越地运进来的。我们每日的伙食也非常简单,一两个菜,土豆丝,西葫芦,还有从河边采来的野蘑菇。在靠边河边的草地上,长了许多野蘑菇,这一下改善了我们的伙食,有一次我们烧了整整一脸盆的蘑菇,结果晚上睡觉只觉得屋子里全是蘑菇味,每个人讲话也都口吐蘑菇香。晓菲开玩笑说,明天一觉起来,我们会不会都变成大蘑菇呢?
阿色村小学共有一名校长,三位本地老师。他们都只有初中毕业,除了卓玛吉之外,没有人会汉语,所以师资很薄弱。村里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当地喇嘛从甘孜的其它地区请来了两位大学生到这里当老师。所以加上这两位新来的外地教师,总共5位教师。学校目前共有两个班级,一年级一个班,二年级一个班,目前计划还要开一个学前班。教室里的桌椅教具都是从乡中心小学淘汰下来的破烂货。许多长板凳竟然只有两条腿,孩子仍然在使用。当我们来到学校的第一天,我和王阳就帮他们把这些破烂桌椅修了一下,用两张烂凳子就可以拼装成一张好凳子。接下来我们召集了全部的老师和志愿者一起商讨,给村小制定了新的作息表和课程表,以及课程计划。原先这些东西都是没有的,上课非常随意,连上课下课都是不固定的。当一切安置妥当之后,志愿者们开始参与授课。首先是带领孩子颂读《弟子规》。《弟子规》是本次支教的重要课程之一,目的是为了让藏族的孩子体验汉族文化经典,感受汉语的魅力。“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朗朗的读书声就这样每天在青藏高原上升起。
在阿色村小学的日子里,我们还抽时间去参加了两次藏民的节日。一次是烟供,一次是赛马。夏季是高原最好的季节,所以很多节日都集中在这个时间。所以我们很幸运,能够参加到他们中间来。感受藏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
7月17日。第二批次的志愿者终于到来了。我们必须按照原来的计划重新调整人员分配。于是我离开了阿色村小学。来到了虾扎乡中心小学。一直到支教结束,我都将在这里工作。当我们先到虾扎乡的时候,第二批志愿者还没到达。中午我们一边等待他们,一边与土曲上师一起吃饭。土曲是当地比较有声望的喇嘛,非常支持当地的教育,同时也亲力亲为给志愿者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吃完饭,第二批志愿者就到了。下午大家一起把带来的捐赠物资进行整理分类。这次我们出发之前筹集了很多的捐助物资。金桥双语实验学校,乔谊幼儿园,漫修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和个人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我们这次共运过来文具用品几十箱,一卡车的衣服,几千册的儿童绘本读物,还有很多的教学教具。基本满足了我们这次支教的四所学校的需求。
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地将这么多文具按不同的学校分好类。到了傍晚,我们重新分好的志愿者就要各自分开了,前往各自的学校了。四所学校分别是虾扎乡中心小学,阿色村小学,格拖村小学,
阿色寺孤贫小学。我按计划留在虾扎小学,虾扎小学是这些村小学的领导学校,本身比较正规,所以对支教团队的要求也比较高。跟我一起留在虾扎乡小学的还有张影、汤颖辰、曾旭威、王梦雪和王秋爽。晚上,虾扎乡小学的陈校长带领教务主任等三名当地老师一起,请我们六位志愿者吃了一顿饭。很丰盛的一顿饭,欢迎我们的到来。
饭后,土曲喇嘛帮我们安排住处,我们被安排在一家藏民的仓库里,条件实在是非常的差,类似于内地农村猪圈一样的一间小土坯房。四面黄土,没水没电没灯,还没有门锁,屋子内就只摆着几张破铁床,上面的被褥已经积了厚厚的灰尘。有的志愿者看到此情景,心酸地落下了泪水。
第二天的早上,我们如约来到小学门口,陈校长已经站在门口等待了。我们在大门口合了个影,接下来,陈校长带我们参观了一下学校。虾扎中心小学地处乡镇中心,国家投资建设。这里有宽场的校园,二层楼的教学楼,还有单独的教师宿舍。学校相对比较现代化,五个班级,157名学生,12名教师,图书室,电教室,实验室,食堂,宿舍,操场一应俱全。与之前的村小学有天壤之别。陈校长得知我们昨天的住宿条件之后,建议我们搬到学校来。临时开一间空宿舍给我们,这样条件就一下子改善好多了。当天晚上,我就在宿舍里用两脸盆热水擦洗了一下身子。离开西宁后还没有洗过澡!
学校参观完毕之后,我们首先和校长商讨了一下我们在这里的工作计划,主要分为这几个任务:一,汉语拼音和绘本阅读的课堂教学;二,图书阅览室的建立;三,美化校园环境,这个任务主要是由我们艺术专业的志愿者给学校画墙画;四,班队活动和家访。在人员分配上面,考虑到学校有五个班,所以我们五个大学生志愿者分别担当五个班的副班主任。工作计划完之后。我们立刻投入到工作中去了,今天的工作是把捐赠给虾扎小学的500多册图书进行分类登记,然后把阅览室先建好。
晚上,陈校长找来两脸盆牛肉,是那种大块的半风干的耗牛肉,他们这里叫作坨坨肉,再买来一些点心和啤酒饮料。全校教师和志愿者围坐在操场草地,开起了野餐派对。大家一边吃,一边相互熟悉起来。虾扎小学的老师原来只有五六位老教师,今年刚刚分配过来五名年轻的新教师,唯一的一位本科学历的老师就是新来的布拉则老师。她是甘孜县人,今年刚刚从大学毕业,就考到这里来当老师了。所有的老师都不是本乡人,回家至少要坐车几个小时,所以他们都住在学校里,以校为家,有的老教师在这里一住就是几十年。比胡老师和罗老师,他俩是夫妻,两个人一个教语文,一个教数学,已经在这里好多年了。我们一边聊天,一边吃肉,大块的坨坨肉,用刀切着吃,不需要作料,只需要蘸点干辣椒粉,就非常好吃。大家吃的很高兴,便开始对起歌来。陈校长建议大家分成两队,志愿者一队,本校老师一队,每次唱一支歌,轮流交替。我们的志愿者汤颖辰来了一首《爱情买卖》,点亮了全场,也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而陈校长喝了几瓶酒之后,居然像孩子一样趴在了地上。
夜幕降临了,周围群山的轮廓渐渐地消失在纯净的黑色之中。星星开始出来了。自从小时候离开安徽老家,就再也没有看见过像今晚一样的满天繁星。站在操场的中间,长久地仰望星空,才能体悟到置身宇宙的感觉,才能感受到世界的广阔和精彩。夜是那么地纯,星光是如此地闪亮,美地让人陶醉、迷恋。
宿舍很干净,但是面积不大,大约十多个平米的房间里放着五张高低铁床。靠近大门处还有一个牛粪炉子。由于购买牛粪不太方便。而且烧牛粪也比较麻烦,我们问陈校长借了一只电高压锅和一只电磁炉。每早上起来,我先给大家做早饭。用高压锅烧稀饭。在高原,由于气压太低,煮饭必须用高压锅,不然的话,就烧不熟。烧菜也是,一个蔬菜要炒半个小时才勉强烧熟。其实学校是有食堂的。但是只提供给学生吃饭。国家给每个学生进行“两免一补”,所以在学校可以吃到免费的中饭和晚饭,但是只有一道菜,白菜肉丝,而且肉丝极少。更关键的是,每天每餐都是同样的这一道菜!老师们都是自己在宿舍自已烧。哪个老师上午没课,就做饭,然后几个老师一起搭个伙。由于是自己烧。所以吃的菜自然要比学生的好一些。我们志愿者这边主要由我每天做饭。因为第一我的课务比较少,第二这些江大的孩子们也不太会做这些。街上的小店里的菜就是那么
几种,白菜,土豆,西红柿,萝卜,还有冰冻了好久的肥猪肉。每天吃这些,对志愿者来说也是个考验。所以我尽量变着花样儿地给大家做些新鲜的东西。比如日式饭团,烤肠蒸饭,还有我拿手的邢氏咸泡饭,呵呵。尽管我的手艺其实不怎么样,可是在那种环境下,同学们还是吃的津津有味,并且让其他分队的志愿者们羡慕不已。因为其他分队的条件实在是更为艰苦。
7月19日,我把换下来的衣服洗了一下。进入高原第一次洗衣服。一条牛仔裤居然洗出一盆墨汁来。学校里有一口电水井,所以打水也比较方便。今天我本来计划要和教务主作唐老师商议出一个支教课程安排的。但是校长那儿得到通知,说让我们暂停一下我们的工作。因为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要对我们的组织进行审核,批准后才能进行下去,如果批不下来。校长也没有办法,只能撤出虾扎小学。没有想到突然会有这样的事情。因为我们到石渠县城的时候,就已经与团委取得了联系,并取得他们认可的。怎么会突然出现这种事情呢。校长说也许是最近维稳形式加强导致的。于是我们暂停了上课的工作,只专门画墙画,来等待上级部门的批复。
7月20日,中午我们带几十份文具用品去了趟虾扎寺,藏地的每一个村基本都有一个寺。而寺庙里一般都会有一些不上学的小喇嘛,他们从小被送来出家。出家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家里贫穷,有的是因为佛教信仰,在藏地,如果家里有二个以上的男孩,都要让其中的一个出家当喇嘛。这些孩子在寺庙里长大,每天的学习就是念经,条件比一般的藏民孩子要艰苦。虾扎寺里面就有几十个这样的小喇嘛,当我们找到他们的时候,他们正团缩在一间破旧阴暗的土坯僧房里,由一个大喇嘛充当老师,带领大家念经。外面阳光明媚,正是好天气,屋内光线却十分昏暗,空气污浊,让人透不过气。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小喇嘛正围坐在土墙根认认真真捧着经书大声地朗读。小的大约只有五六岁,大的不过十来岁。我们说明了自己的来意之后,就给孩子发了文具,每份文具都有笔袋,铅笔,橡皮,尺子,本子,油画棒等。孩子们收到礼物非常开心,每接过一份礼物,都很有礼貌地对我说一句“扎西德勒!”。发完礼物之后,两个喇嘛带我们参观了寺庙的其他建筑,还爬了一下后山。站在山坡的高处,可以府看整个虾扎乡,阳光撒在草原上,发出金灿灿的光芒。
一直等到7月21日,上级部门的批条才下来。正式批准我们在此进行支教活动。明天终于可以按已经计划好的课表上课了。接下来的日子,白天主要就是上课,画墙画,另外还有家访。晚上除了看星星之外,我们还常常去和隔壁宿舍的老师们聊天。我们的隔壁住的是几位刚分配过来的年轻教师,两名女老师,布拉则和白玛翁姆;三名男教师,仁真洛吾、赤乃降措和达哇。他们都是今年刚刚毕业,就参加甘孜地区统一的教师招聘考试而录取到这里来的。虽然他们本身都是藏民,也都是甘孜地区的人,但是和我们在一起,却没有太多文化上的隔阂。我们晚上在一起聊天,从人生理想到宗教哲学,无所不谈。聊的很开心。有时候,我们也去对面老教师的宿舍聊天,那边住着陈校长和其他几位老教师。在和他们的谈话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在这里当老师的辛苦。陈校长说,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以校为家,把这里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子女,也曾经有过施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也希望学校能够办好,学生能够真正受到更好的教育,他们也在不断地努力,他对这里是有感情的,也不舍得离开学校。可是现实太过于残酷,这里的环境太差,条件太苦,这些都不算什么,更让人难过的是上级部门常常给学校的教育帮倒忙,只顾着要面子工程,形式主义。繁琐的规章制度也成了他们施展抱负的绊脚石,再加上当地经济文化的落后导致这里的家长往往不重视也不配合学校的教育。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年的激情早就被磨灭了。说到这些痛心之处,陈校长不免一声长叹。刚才还在得意学校的发展和进步,现在却借着一点酒劲说道:“我的孩子,宁愿在城里讨饭,也不会让他在这里上学!”可见他的心内对这所学校有一种多么复杂的感情。但是他也说,我们能来到这里帮助学校,他非常高兴,他希望我们尽可能地给学校带来一些真正教育上的帮助,而不仅仅是留下一点钱和物资。其实,陈校长是一位好校长。我不知道对面的新教师们听到这些老教师们的苦衷和经历会有什么样的想法。现在他们仍然像当年的陈校长一样壮志雄心,布拉则还跟我说,她想好好学习,好好把她所带的班级带好。不知道多年以后,她是不是还能记得当年的自己曾经说过的这句话。这里的老师真的太苦了。吃不好,喝不好,亲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高等教育、生活休闲娱乐、行业资料、应用写作文书、月赴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区石渠县支教见闻录等内容。 
 2011 年 7 月赴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区石渠县支教见闻录七月一日,暑假的第一天,天气还不错。在无锡火车站,我背起行囊,踏上了去四川甘孜藏族自 治区石渠县支教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藏族青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