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治好了抑郁症能治疗心率缓动症吗?

论太极拳的缓动慢练--《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太极拳的缓动慢练
【摘要】: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虽然对太极拳起源的说法很多,但总的来说,太极拳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别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哲学基础而创编的。这些理论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成为一项集健身,技击与一体的传统体育项目,并一步步走向世界。
《道德经》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所言之“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是产生天地之“母”,是一切事物的根本。这种自然之道是一种遵循本源,循序渐进,无急功近利思想的过程。而太极拳习练也要讲究这“自然之法”,不可操之过急,是一种过程的体悟和感受,方能有长足的进步。这样的特点显示在外就是“慢”的特色。“慢”,能使气息流遍全身,使心神合一,在心神合一的状态下练就太极拳的内功修为,成就太极拳内外双修的特色。
松、稳、慢、匀是太极拳最重要的运动的特点。松,就是全身放松,从神态到动作都不能紧张,要注意克服拙力,做到身心放松、顺其自然。稳,就是在练拳过程中身体重心及动作重心稳定,做到不丢不顶、来去顺从。慢,就是运身缓慢。在练拳过程中,保持适当的缓慢的速度,以便于以气运身,使内气运行畅通无阻。匀,就是动态均匀。动作、姿势、呼吸都要求均匀。在均匀的动态中体现松、稳、慢的特点。练拳一势接一势,连绵不断,做到“运劲如抽丝”。
学习太极拳,无论是什么目的,健身、娱乐、研究文化,任何情况、任何时候,都要用“缓动慢练”的方式去习练太极拳。这不仅是因为“缓动慢练”是太极拳最主要的特点,而且缓动慢练的练习方法对太极拳的“盘架”、“技击”、“养生”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健身项目,历年来,太极拳锻炼在我国人民的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提高人体抵抗力及延缓衰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太极拳具有“以意行气”的特点,它把用意与运气、运劲三者自然结合起来,通过意守调整呼吸使其逐步达到缓、细、深、长,给大脑皮层以良好的刺激,使大脑皮层得以发挥对机体内部的主导调节作用,使血液中含氧量增加,促进全身气机通畅,加强胃肠消化功能和全身物质代谢,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阴阳、保健强身、延年益寿、防病治病的目的。
太极拳是古代凭借在实践中的经验创编的,在实践中也充分证明了太极拳的实用性和健身性,但武术的进一步发展不能只凭借一种直觉体悟来研究,必须有坚实的科学理论为指导。
本文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缓动慢练”对太极拳“盘架”“技击”、“养生”方面的实用性。借以充实太极拳理论体系,并具体指导太极拳运动的实践。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G852.11【目录】:
中文摘要5-7Abstract7-9前言9-101 文献综述10-13 1.1 相关研究现状10-12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132 研究方法13-14 2.1 文献资料法13 2.2 专家访谈法13 2.3 综合分析法13-143 结果分析与讨论14-28 3.1 关于“缓动慢练”的论述14-18
3.1.1 “缓动慢练”相关内容的含义14
3.1.2 太极拳“缓动慢练”的思想基础—“阴阳学说”14-18 3.2 “缓动慢练”在太极拳“盘架”中的运用18-21
3.2.1 “盘架”相关内容含义18-19
3.2.2 “缓动慢练”在太极拳“形”—外练中的作用19-21 3.3 “缓动慢练”在太极拳技击中的作用21-25
3.3.1 太极拳技击要素21-23
3.3.2 “缓动慢练”在太极推手中的作用23-25 3.4 “缓动慢练”在太极拳养生方面的作用25-28
3.4.1 对运动系统的作用25-26
3.4.2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26
3.4.3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26-27
3.4.4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27
3.4.5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27-284 结论28-30参考文献30-3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3-34致谢3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立鹏;;[J];健身科学;2011年07期
高小飞;;[J];精武;2008年06期
尚蔚琳;;[J];少林与太极;2008年10期
陈坚;;[J];养生月刊;2008年12期
叶庆桃;;[J];运动;2010年11期
李央;;[J];中华武术;2008年08期
李德义;;[J];少林与太极;2011年07期
董俊;;[J];中华武术;2007年02期
吴家新;;[J];武当;2008年10期
安在峰;;[J];健身科学;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程志清;白巍;魏国;陈新;杜晓平;;[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温爱玲;熊开宇;;[A];2009全国运动生理学发展与学科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杨慧馨;;[A];第3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刘崇;林宏牛;赵焕彬;;[A];第十四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王静;姜丽萍;王国谱;;[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庞军;杨扬;唐宏亮;雷龙鸣;黄锦军;陈家兴;何育风;甘炜;刘振威;;[A];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6——经典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论文集[C];2006年
金昌龙;;[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魏珊珊;;[A];第十三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周之华;杨军;候曼;唐东辉;武英满;;[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张艳;礼海;;[A];2010年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 曹玉祥;[N];医药养生保健报;2011年
潮州市绵德中学
黄盛辉;[N];潮州日报;2011年
江苏南通 周风雷;[N];中国体育报;2010年
荟永;[N];上海科技报;2008年
潘启元 美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安娜;[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江苏省丰县群益中学
于跃;[N];中国体育报;2008年
医;[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陈锦屏;[N];健康时报;2008年
北京市科学健身讲师团秘书长 赵之心
荣斌;[N];健康时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慧馨;[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杨建营;[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王伟;[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张国栋;[D];西南大学;2011年
胡玉姣;[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袁金宝;[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吴松;[D];苏州大学;2011年
龙行年;[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张杰;[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丁守伟;[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志林;[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李媛;[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郑进科;[D];河南大学;2012年
崔良芳;[D];河南大学;2012年
郭旭锋;[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杨秀霞;[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王唯;[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周希文;[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吴马;[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张大洋;[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太极拳的基本功-八大功法
太极拳的基本功-八大功法
时间: 22:04:53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  查看:  评论:
颉⑥邸⒓贰础⒉伞、肘、靠,称谓为八法
极拳的八大,的基本功,受太极拳习练者和深研者所重视。
颉⑥邸⒓贰础⒉伞、肘、靠,称谓为太极八法。从太极八法中又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法。现将杨氏老谱秘传太极八法介绍如下:
蚓⒁搴谓 如水负行舟 先实丹田气 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 开合一定间 任有千斤重 飘浮亦不难
捋劲义何解 引导使之前 顺其来势力 轻灵不丢顶 力尽自然空 丢击任自然 重心自维持 莫为他人乘
挤劲义何解 用时有两方 直接单纯意 迎合一动中 间接反应力 如球撞壁还 又如钱投鼓 跃然击铿锵
按劲义何解 运用如水行 柔中寓刚强 急流势难当 遇高则膨满 逢洼向下潜 波浪有起伏 有孔无不入
采劲义何解 如权之引衡 任尔力巨细 权后知轻重 转移只四两 千斤亦可平 若问理何在 杠杆之作用
劲义何解 旋转若飞轮 投物于其上 脱然掷丈寻 君不见漩涡 卷浪若螺纹 落叶堕其上 倏尔便沉沦
肘劲义何解 方法有五行 阴阳分上下 虚实须辨清 连环势莫当 开花捶更凶 六劲融通后 运用始无穷
靠劲义何解 其法分肩背 斜飞势用肩 肩中还有背 一旦得机势 轰然如捣碓 仔细维重心 失中徒无功
八法行功初探
蚓⒁搴谓 如水负行舟 先实丹田气 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 开合一定间 任有千斤重 飘浮亦不难
所有太极拳练家和深研者,都谙熟太极八法的排头功法,“颉惫ΑHδ谙肮咴诿恐止Ψǖ暮蟊呒右桓觥熬弊帧H颍莆健蚓保邸⒓贰础⒉伞、肘、靠等八种劲以外,还有断、截、冷、疾、打、得、落、空、引、进、接、沾、黏、依、连、随、滚、错、折、磨、弹、正、侧、刀、锯、拍、掸、拽、擎、踏、重、离等等。
“劲”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为“力量、力气、用劲、手劲等等。在传统太极拳的各种打手的后面加一个“劲”字,如“蚓薄稗劬薄凹肪钡鹊龋荒芙馐臀擦啡叨贾赖氖跤铮荒鼙硎净虼硎裁础U飧鼍⒆植荒鼙硎臼翘诠ΑN裁矗俊熬弊志褪潜玖Α⒆玖Γ死嘁员救司⒘ο允厩拷。α肯允驹诰杭继逵惺蔷僦乇热!熬痹谌魏位肪持卸际潜硎玖α俊N叶嗄暄邢按程衔熬笔侨家盏囊恢质跤铩S腥巳衔熬弊执硖的一种劲。资深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拳用意,不能使肢体的各个部位出现劲力。我们听一听前辈先贤是怎样议论劲力的。
武式太极拳先贤李亦畲大师在《五字诀》“一曰心静”中阐明,也是大家熟知的用意,不用力的名言,他写道:“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先贤讲的拳理是拳之大道。太极拳体用,意行者得道,力行者失道,十年八载或更长的时间也难成正果。
蚓傲氛咦钤缃哟サ摹熬北闶颍λ担蚴峭瞎反蛟诙苑浇藕蟾木⑽颉<虻ソ猓乇鹪谌嗍衷擞弥校韵露系拇蚍ǔ莆颉3跹д呱胁恢膊欢庑腥鍪钟昧Γ畛踅邮芎土废笆鞘凳翟谠诘挠昧ν颉T谙嗟背さ南叭讨校沙鍪钟昧Φ南肮摺>枚弥镁⒘诽淮淮吕矗傧蛘庑┯镁⒘诽呐笥阉盗啡靡猓皇怯昧Γ侵皇翘绾斡靡猓蝗ビ昧Γ膊簧罹浚⒉桓慕α诽簿拖肮叱勺匀涣恕3跹д哂昧α诽械淖噬盍芳乙膊淮笙嘈爬钜囝聪认汀坝靡猓挥镁钡慕袒澹蛱岢靡庹呓邪澹担骸澳阌靡獯蛭乙淮巍!被蛘咦牧⑺担岬剑骸安挥镁⒋虿怀鋈巳ァ!
从“飘浮”拳理讲,如果一方以虼蚬矗稚喜还伊Γ煽帐终疲苑揭粤樱布浣邮址浇畔缕∷粕狭舜笥疑舷掳诙畔轮匦亩挥辛烁MǔK担安Ω保Χ苑降母苟苑绞ブ匦模馐嵌私霞继煽崭呤值娜嗍忠帐跽瓜帧蚍ㄖ胁龅摹捌∫嗖荒选保褪钦飧鲆馑肌
揉手者的身形手势十分重要,什么身形决定在揉手中的地位。你周身松空,是一个松体,在双人揉手中当然占据胜方的地位。反之,你周身松功不佳,身上挂力,是一个有力的劲力体当然要居第二位。
在《八法秘诀》的“颉狈ㄋ档娜砦蘅烧绲氖翘罘ǎ小6ネ沸闪Χ际亲既返恼胬硇匀āNㄓ小跋仁档ぬ锲保颐且刑盅刑帧
杨氏拳诀,无疑都是经过博击场上实践过的真理性拳法。“先实丹田气”杨氏运用也是正确的,可惜我们“门外人”未得真传,不知如何去“先实丹田气”。我从学的几位老拳家是不提倡“气沉丹田”的,丹田气和气沉丹田是不是一种呼吸法,手中没有资料。京城太极拳家吴图南、杨禹廷两位大师都不提倡气沉丹田。有一位寺“德”字辈高僧,亲口对我说过,丹田练气不存气,也不提倡气沉丹田,恐闹出病患。
在二人较技中,蚓⒁膊皇羌蓟髦械拇蚍ǎ虺撇皇俏ㄒ坏拇蚍āN页跹ㄈ保屑肝焕鲜υ诮驳蚍ㄊ保家越萄鳎惶岢蜃魑蓟鞯氖滓R浴疤朔ā毖盗费ё樱Ω萌衔巧铣说慕萄ХāL男槭悼梢越庖逦跹簦胛孪俺挛⒚飨壬锹佳畛胃谑龅男槭怠!鞍诵槭担跻苑中槭滴谝灰濉H缛斫宰谟彝龋蛴彝任担笸任椋蝗碜谧笸龋蜃笸任担彝日庑椤P槭的芊郑笞崃椋敛环蚜ΑH绮荒芊郑蚵醪街刂停粤⒉晃龋孜怂6!币陨闲槭刀ㄒ澹浅胃Υ笫Φ木Я⒙邸M烙ο感拇ィ毙奶逖椤
以上太极八法秘诀简单注释,非用功之久不能融会贯通焉。限于对传统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解,有不全面处,请同道补遗。
关于劲的说法,在文中延用传统和习惯说法,八法为蚓⑥劬⒓肪淳⒉删劲、肘劲、靠劲等四正四隅八种劲。此劲的说法是太极拳术语,不是说八种劲。对劲的说法,在以后的篇章中有专题论述。
捋劲义何解 引导使之前 顺其来势力 轻灵不丢顶
力尽自然空 丢击任自然 重心自维持 莫为他人乘
二人在揉手习练或较技中,遇到对方进攻首当其冲者为颉6苑降拇蚴执诱嫦蛐亍⒘彻ダ矗凶源蛟诤竽浴⒑蟊成显偻笥写蛟诮藕蟾耐病H嗍值幕饫戳》虮剞鄣娜ā6苑揭杂沂执蚶矗医溆沂旨案毂坜巯蛭易蠓剑苑揭宰笫执蚶矗医笫旨案毂巯蛭矣曳交蛴液蠓睫廴ィ越蚬ブ!
在揉手实战中,二人较技四只手进退曲伸,千变万化没有规律可循,动静之机随机应变。我们打手的规律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对方从任何方向蚶矗乙曰⒛谩⒋颉⒎⒒舛苑焦ナ疲淇眨称淅词埔跃泊蠓⑾戎疲蚧鞫苑健T谠擞棉鄯ㄊ保⒁庾约旱纳硇问质疲渭窍认痛笫Φ母娼耄耙跹糁福仓保耸辈豢赏翘母荆苌砜账刹还伊Γ稚弦刹还伊Γ癯脉未笫λ档摹懊钍挚湛铡笔蔷训氖质疲宜怠八纳铱战邮帧保盐帐值目账桑侨嗍帧⒓蓟鞯牡谝灰亍U馐寝鄯ǖ摹傲∽匀豢铡碧诠Γ帐峭ξ耷畹摹V苌硭煽眨惚愠晌商澹匦牡比晃戎兀匦牡奈戎兀Ψ虿皇且惶炝教炝烦隼吹摹
杨氏“八法秘诀”中将捋劲,提到全身“重心自维持”。安舒中正的重要地位。杨式太极拳家杨澄甫大师有拳法十要的警世,其四要说的是重心,道:“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主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杨氏的“重心自维持”的拳理被杨澄甫诠释后,京城吴式太极拳家杨禹廷大师在研习教学实践中明确太极拳重心,又进一步详解拳的重心。以虚实分,左腿实,实足,右腿虚,虚净,右腿实,实足,左腿虚,虚净,确立“立柱式身形”的拳理拳法。从以上二位杨氏对稳定重心的重视和研究,并加以开拓重心理论发扬开去传播国内外,令后人们扶额庆幸。太极拳极为关要的重心理论,得来全不费功夫。这里我们要试解南北两代二杨拳理拳法相通,是很有趣的故事。杨澄甫先师1936年在沪逝世,此时青年杨禹廷刚出道。当时中国印刷和通讯仍处在落后的局面,上海、北京交通不便,太极拳的技艺也不可能传播很快。先师的重心虚实法也不会很快传到北京。杨禹廷在研习教学实践中,在恩师的指点下强调虚实重心,以后发展和定型了“立柱式身形”的重心维持,此法百年实验已成为经典。一种上佳的技艺在实践中被传播运用,应该认为南北二杨在相隔半个多世纪研习安舒中正理法心灵是相通的。
研习太极拳求的是自然。捋法解义中,有两处提到自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太极拳本应自然,这是无可争论的。千百年来太极拳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完美和完善而完美、完善。本来太极拳很自然,很简单,被后学者给搞成刻板和复杂了。其实练太极拳越自然越好,不要刻意去练炼,欲求得到什么。拳论要求“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以上种种修炼者在操作中循规蹈矩,人体结构发生的变化,不是随意练炼可以求到的。
“八法秘诀”强调顶头悬和不丢顶。这个“顶”可解义为头顶的顶和二人较枝在接触点上的不丢顶。关于顶头悬的顶,我在《太极内功解秘》的第八节“修炼阴阳顶”中有诠释,不再多笔墨。捋义解,有“轻灵不丢顶”之要求。要求太极拳修炼者要“不丢顶”是习练太极拳的严格规范,练拳修内功要守规矩。绝对不可以有随意性,不尊师教。在接触点上不丢顶,首先,身形坚持三不动:不要有动意,不主动,不妄动(关于三不动,我在《太极内功解秘》第十一节有诠释)。
杨澄甫的“八法秘诀”讲的是推手要义,在推手较技中双方接手“不丢顶”尤为关要。不丢顶属于中定劲,中定在“八门五步十三势”拳法中,是进、退、左顾、右盼、中定的正中位置,站住中定,也是身形中正、中定是重心点的位置,当然不应该乱动的。杨露禅有“站住中定往外打”的教导(吴图南口传)。我多年对太极拳的研习体验到,如果“太极十年不出门”,中定功的修炼要在五年后小有成就,再进一步深研,身形可中正,有可能“站住中定”,这是多年修为太极拳综合功夫的显现。
二人相接,或对方的手已经进入到己的胸、腹部位,同样是接触点,仍应不动、不丢、不顶。当然,要求操作者有周身松体的修养,松,周身肢体松。要具备中定内功不是一件易事。奉劝同道拳友,不通太极八法,关节不松又不熟节节贯串的松功,不可轻意与人较技,否则十次要有十次失败,除非对方是用力者。
中定内功上身要用功多年方可得道,首要是修炼“九松十要一虚灵”。此功法在《太极解秘十三篇》中有诠释。九松:即从下往上松脚(脚趾)、踝、膝、胯、腰、肩、腕、手(手指)。十要:即溜臀、裹裆、收小腹、收吸左右腹股沟、展胸、吸左右胸窝、圆背、驰颈。关于顶,王宗岳公提到“虚领顶劲”,我习练中体验,认为资深拳家对“虚领顶劲”不难把握,这一拳艺对初学者有难度,脊柱和后脖梗易僵紧,不好操作。我认为“虚灵神灵”即将精神置于顶上,此法便于把握也易操作。
虚灵神顶,在操作时,顶上不要放意念,虚虚灵灵就可以了,将神气,精神放在顶上一寸,便是虚灵神顶。脚下松,经脚、踝、膝、腰、膝椎到顶。练拳时每动都松一次脚,松脚意思往上到顶,日久形成虚灵神顶。如此操作中正安舒有了,从实脚下的重心点到顶,上下一条线,安舒中正的中定内功出来了。再较技,胜多败少,很有兴味。太极八法,任你自由运用,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遇到什么强手、高手化中走开,美哉太极揉手。
“八法秘诀”有八八六十四句诀,演释出八八六十四手,这是圈内很多修炼家都知道的功法。但诠释有难度,不是不努力研修,而是自身功夫的障碍。
太极拳功成不是听你说了什么,也不是单单看盘一趟拳。可以这么说,太极拳是心灵和头脑的功夫,太极内功讲究身知、体悟。意思是身上明白,从身体反映出来的,验证太极拳理的功夫。练拳在初级要松,做不到全身放松,要将从脚到手的九大关节放松开,进而心、神、意、气松,骨与肉之间也要放松,到中极功夫,达到全体透空,进而修炼到无形无象的无――周身上下摸到哪个部位,哪个部位没有力点,是一个空点。
二人较技周身内外放松,也称谓为规置好自己,用八法解释是不是“引导使之前”“力尽”可以解释为退去本力。前辈大师经常教育告诫后学者,“太极功夫在拳里”,经常练拳,本力渐渐退去,内功上身。修炼太极拳,人类是载体,载体不腾空,不清理干净,没有通道,内功怎么上身?如我们买房,空房我们才可以入住,身体内外松净,内功方可上身,就是这个理儿。
挤劲义何解 用时有两方 直接单纯意 迎合一动中
间接反应力 如球撞壁还 又如钱投鼓 跃然击铿锵
挤劲比较好理解,简单解直接往对方身上用劲,或者往对方身上推。
拳里挤式很多,如第二式的揽雀尾中第二动为右打挤,第四动左打挤。右打挤,右掌为实手,左掌为虚手,右掌掌心对左虚腕脉门用意通过左虚腕打对方的胸背;左打挤,左掌为实右掌为虚,左掌掌心对右虚腕的脉门用意,通过右虚腕,打在对方的胸背。
在揉手较技中,初学者还不习惯运用虚实,阴阳变化,不管单手还是双掌,接触到对方肢体,不讲内功,不是用意,而用力生推硬搡。这种动作也属于挤劲范畴之内的技艺。从太极拳习练解,太极拳套路均以弧线运动,没有直线和横线,也最忌走直线。太极拳技击也最忌直来直去直线推向对方。此动作属于危险动作,以直劲攻击对方,对方如果不俱备太极内功,硬碰硬,对方向左右转动上身,极可化掉来势转危为安,双方打一个平手。在直来直去的推手中,陈鑫大师在36病手中,在第十八位推字被列为病手。聪明的太极拳习练者,或资深拳家不会去以直劲攻击对方。如果被攻击方身上有内功,九大关节松,且节节贯串,你攻击对方身上,对方周身松空,又似弹簧,你打出直劲结果会“如球碰碰还”,没有别的出路。
初学揉手者不要上场就跟人家试手,除了失败没有别的出路。那么经常推,日久会不会提高技艺呢?不会。如何提高揉手技艺呢?一练拳二练拳三仍然去循规蹈矩练拳。有的朋友不练拳喜好推手,这是“全民计划”,找几位志同道合者,经常推手也有益健康,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推手,与太极阴阳变化中的内功揉手不是一回事。
太极八法是不是仅为颉⑥邸⒓贰础⑷唷、肘、靠?只此八法又如何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呢?京城杨式太极拳家汪永泉大师对太极八法的运用有独到的惊人之处。他在教授我们推手时,每化解一次来手威胁时,要耐心解释,每一种不是单独运用的,如果使用不当,在对方威胁下难以解困。太极较技变化多端,虽然太极拳打法厉害出手见输赢,但技艺多变也是技击者在八法运用中也应随机应变,要有实战的应变能力。
拳式中的挤,右掌打挤,左臂虚,左掌打挤右臂虚,如果打挤左右掌同时有力,这是最忌的败着,此为双重。在打挤时,直去的效果不佳,如果右掌打挤,在挤中向右10~15o向对方左肩的方向攻击,对方就不舒服,这是挤中有采,请在实战或训练中研习。
太极揉手技击,内功修为是第一位的,肢体仅仅灵活不是太极拳人追求的目的。
按劲义何解 运用如水行 柔中寓刚强 急流势难当
遇高则膨满 逢洼向下潜 波浪有起伏 有孔无不入
按劲,从字面解下按之意,有句俗语,按下葫芦起来瓢,在太极揉手运用中,按劲是阴动还是阳动呢?以太极拳的特性定位,按是阳动。不弄明白“按”劲在太极拳和揉手运用中的阴阳虚实,很难在技击中有所突破。
从动作解析,从上往下按多为呼气,呼为阳,凡呼气的动作,多为主动进攻之意,按为主动下按故为阳。实战应用、生活中劳作也是如此。如你外出干活带着长把工具,如铁揪,习惯扛在肩上。到达目地的,将铁揪从肩上取下,此时放下揪的人,不知不觉或称为下意识在放下铁揪的瞬间是呼气动作,随呼气同时放下铁揪,或者这么说,随放下铁揪随呼气,这里生命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生理现象。
太极拳讲究呼吸但在内功尚未上身在修炼的过程中最佳选项不要管呼吸,管呼吸便不会呼吸。很多太极大师他们教授学生时,大多不教呼吸,因为大师们以脚呼吸,有“呼吸往来于踵”的提法,脚呼吸没法教学生,脚呼吸是多年修炼内功的自然法成。我过去从不在书文中解呼吸,在诠释按劲时,用多些笔墨将太极呼吸尽可能阐述明白。
太极拳修炼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我第一部在太极拳理论专著《太极解秘十三篇》开篇写道:“若想在太极拳领域中探求个深浅,用常人的思维去想,用常人的眼光审视。想上几十年,看上几十载,什么也想不深,什么也看不透”。一目了然,清楚明白,用常人眼光看太极拳,用常人的思维方式去构想太极拳,想来想去,看来看去,无法踏上习练太极拳的入门之路。
有人问,对方挤上来,是阳按还是阴按?我说,应以阴虚对付攻来的阳攻,太极拳人面对进攻,阳隐阴显,这是很自然的太极阴阳学说在实战中的应用。对方单掌进攻掌向胸部推来,或双掌向胸劲推,都称为挤。此时如果以力下按,按十次十次失败,因为你出力了,犯了太极拳“用意,不用劲”的道法,所以你无法解困。聪明的拳家此时可以用左右采技法。此文说的是按,暂不谈采、。在化解对方进攻的以按解困的拳法时,请注意手上去掉拙力,思想不可去想按对方进攻的手,以虚按,空按为最佳道法和拳法。
请注意,欲化解对方向胸部的正面进攻,任何动作都是多余的。只有自己遵照太极拳的特性,将自己周身内外,从脚到顶,松腰空腰上松至手梢,下松过到脚梢,以“九松十要一虚灵”虚空身体,如果你内功修持层次高,成为松体人,那么任何进攻速度,不管进攻有多么大的力量,你比较有把握解困为安。我的说法是有根据的。《打手歌》云:“颉⑥邸⒓贰葱肴险妫舷孪嗨嫒四呀H嗡蘖创蛭遥磺6牧讲ηЫ铩R淇蘸霞闯觯戳乘娌欢ァ!闭馐赘杈鳎牍诺湔苎Ъ掖啦淮詹煌杈骷却烙执眨髦懈嫠吣悖诽蜣奂钒词翘竟Γ先险嬲嫦傲泛痛Γ谔朔ㄖ幸险媪泛盟恼值蜣奂钒础=蘖叮翰伞、肘、靠等四隅手。“上下相随”是关要内功。杨禹廷大师称谓为“手脚结合”,京城另一位杨式太极拳家汪永泉大师,他提倡周身上下内外“一致”,上下相随是继承,手脚结合和一致是现代太极拳家的重要发展。太极拳发展到20世纪下半叶,只有继承没有发展,在技艺上还不全面,只有发展,才赋予传统太极拳的生机,使太极拳运动有可能与时俱进,不断前进。
凡太极拳爱好者,以传统练法,遇挤便按,按势没有错,一定要把准好阴阳,按式多为阳动。挤为阳,不能阳对阳,阳对阳顶牛,太极拳的阴阳学说是以阴隐对待阳攻,这是解困取胜的首要要素,否则将一败涂地。现将阴按式的动作道法,拳法介绍如下:
在二人较技双方接触之前,你要以“九松十要一虚灵”规置好自己,虚位空松体以待。当对方功来时要四梢(手梢和脚梢)空接手。如此站位,安舒中正,对方已陷入你的空松陷阱,此时,进攻方不但不敢进攻,心里想着如何尽早逃离,以解危机。如果对方不察此危机仍进攻胸部以挽败局,双手似以劲力前推,这时我方是求之不得的。换一种思维方式,对劲推胸部的双掌,我取阴式以不挂力的双手,轻扶在进攻者的汗毛上,或轻扶在对方双臂的衣服上,对方当即六神无主,双脚发飘,只想着退出进攻早点逃走,其结果,对方逃不走,进不去,只等待着挨打。
请朋友们试验试验,一方双掌向胸部推来,接方千万双手不出力,按规范双掌扶在对方臂上,那惊人的结果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采劲义何解 如权之引衡 任尔力巨细 权后知轻重
转移只四两 千斤亦可平 若问理何在 杠杆之作用
单从“采”的字面解,动词,阳动,以力采摘,采掘。采的动作有意有动,急动缓动结合的动作,总之是主动、主观的动作。
在太极拳各式中,采的动作是很多的,如果细心分析拳结构,任何一个拳式中都会找到。在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中,循规蹈矩,遵循太极拳思想练太极拳,循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和运行轨迹习练,太极内功定会上身。所以,太极内功上身是重要条件,任何做法是多误舍近求远,实难以凑效。当代杨振基、杨禹廷二位都提到太极功夫在拳里,练拳取得太极功夫在几十年前已有定论。
在拳中得太极内功是唯一一条准确的途径。是不是我只要练传统太极就可以得到内功呢?不是!必须循规矩练拳,这个规矩是习练者遵从的太极拳心法和太极拳道法,还要循太极拳规律,而练太极拳离开了太极拳的规律甭谈内功上身。前面在“太极脚”和“太极手”文中都有详尽而具体的操作法,例如脚,习练者应该循太极脚的规范习练脚,循太极手的规范习练手。太极手的要求,手掌、手背、手指、腕、前膊等,五个部位都应放松,肘应自然下垂,肩应自然放松。如此训练结果,肩自然放松,肘自然下垂,自然肘的内功为松沉,托不起搬不动,极度松沉。前膊空松,腕关节开,松腕。手掌关节开,手掌松,手指小关节开,手指松且节节贯通。有了太极手再练采,手上有内功,采劲应用得以运用自如,应物自然。
有几个拳式中均有采手,在习练中要注意,战时的应用,揽雀尾第五、六二动,第五动阴,右掌在回捋、俯掌,视线视右掌食指梢,松左腿,松左脚,渐右腿由实渐变虚,虚净脚跟虚着地,脚尖上扬,左腿坐步,实足。此时,右掌为右后走向的采式。第六动(阳)右掌前颍菩南蛏希欠床桑诠Π盐胀谖宥W笥艺频牟墒蕉鞅冉隙啵负跏绞接胁伞5删谌街幸醵珊脱舳啥加刑匦员硐郑傲氛咭欢ㄒ盐兆∫跹舳牟僮鳌T诓僮髦校还苁且醵蜓舳〔墒绞稚喜豢晒伊Γ挥鸩荒芗樱右坏愕懔σ膊豢梢裕挥芯痪坏目帐郑岱觥U馐窍蛏畈忝嫘尬囊蟆
在练拳和实战运用中,采式绝对不可用力。用力难以达到“如权之引衡”和“权后知轻重”,即权衡轻重、虚实、阴阳,若掌有力难以达到阴阳平衡,如果有力轻重便显现,手掌有力便成为对方的拐棍,在用掌的较技中,很多老前辈经常告诫周围的从学者如二人较技,绝对不能出力给对方当拐棍。我认为练拳和较技“四梢空”状态,是太极拳真谛。
劲义何解 旋转若飞轮 投物于其上 脱然掷丈寻
君不见漩涡 卷浪若螺纹 落叶堕其上 倏尔便沉沦
劲是周身的太极功夫表现在手上,正如拳经所说:“其根在脚……形于手指。” 和采同以手的动作为显示。这种采手和手均应把握在“形于手指”,手掌不得出力,出拙力,仅仅挂一点力也不可。手是形,仅仅是形,形于手指。拳诀:“太极无手”、“太极不用手,手到不要走”、“妙手空空”等等。
采和劲都是手上的功夫,归根到底,是其根在脚的脚上内功。脚下内功是周身上下内外的综合功夫。我有一诀:“上下一条线,脚下阴阳变,头上虚灵顶,双手空灵转。”抹去前三句,仅留“双手空灵转”,手上是不出力的,请练家在实践中体味。在实战操作中手上出力是太极拳运用中的最大忌。实战手不出力,在练拳中手上也不应有力,从拳中训练自己空手轻扶拳术的套路路线,养成手上不着力,太极不用手的习惯。习惯成自然,在体用结合上,手自然不挂力,不挂力便是退去手掌的本力,这是内功上手。我们都知道两个人掰手腕,力大者胜。太极拳功夫打破了这种千年不变的真理。前不久从黑龙江某市武校来了一位总教练,说到掰手腕,他说掰手腕,“我不动,对方掰累了,我再掰他,他便失败。”
我跟他掰手腕,对方比我小三十六岁,本力比我大,论手力我掰不过他,我以太极拳理他就掰不过我了。我以阴对付他的阳,静中待动,他想掰我的手腕,有动意,又主动进攻。动意,主动进攻是太极拳之大忌。我手空,他败下阵去,朋友们可试验。
圈内资深练家都明白在对手以挤式进攻,我其左右肘弯处,使对方向左或向右方、右后方翻出。在双方较技对决中,拳打两不知,不知道对方问什么(进攻手),对方不问,我不应答,对方单或双掌向胸部进攻,不管对方是直来还是垂肘进攻,我方多采取术将其打翻。在双方较技中,瞬息变化,不能对方是如何进攻。但被进攻方,要规置好自己,严阵以待,所谓规置好自己,凡练武人都明此理。我们太极拳,要以九松:放松脚(脚趾)、踝、膝、胯、腰、肩、肘、腕、手(手指)等。
标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治好了抑郁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