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语语序与现代汉语语序序有哪些差异?

有什么语言的语序是和汉语的语序一致(或者说很相似)的?_百度知道
有什么语言的语序是和汉语的语序一致(或者说很相似)的?
泰国语、不丹语、锡金语和汉语语序一样,它们也属于汉藏语系。韩语,除了宾语谓语和汉语是反着的,其他顺序跟汉语差不多,而且比较随意。1.泰语的讲话和书写,它的基本语序与汉语一样都是主—谓—宾结构,但是与华文的最大区别是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后,例如我们要说“这个蓝袜真美”而语序应该说成是“美真袜个这”即简单地说:泰语形容词应该放在名词之后,副词放在动词之后,而汉语的定语放在名词前。  2.不丹语“宗卡”和英语同为官方语言,类似于中国的藏语,含有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字母。宗卡语的辅音,最主要的特点是保留了古代藏语的浊音辅音,同时还有一套独特的“清音浊流”辅音。  3.锡金语,亦称菩提亚语,是一种南部卫藏方言。它是居住在锡金的菩提亚人的母语。锡金语的使用者一般也懂宗卡语,两种语言在词汇上有65%相似。而它与标准藏语只有42%相似。锡金语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也使用藏语和尼泊尔语。  4.韩国语的基本语序:主语-谓语,主语-宾语-谓语,主语-状语-谓语,主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谓语,定语-名词,副词-谓语(定语)-名词。古代朝鲜半岛一直是使用中文为官方语言,史料文书等等都是用中文来写,直到今天韩语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单词的发音和中文发音有90%的相似。后来韩国想要脱汉化,于15世纪发明了现在的韩语字母沿用至今。  5.而日语和汉语的有些字差不多,唐朝的时候日本学习使用汉字,并从汉字中取出其中的笔画形成了现在的日语假名。尽管日本人和中国人所讲的语言完全不同,但日语的书写系统却是来自于汉语,由汉语发展而来汉语书写在五、六世纪某个时候被介绍到日本去时,日本用从汉字改变而来的平假名和片假名这两个语音书写体对汉语书写体进行了补充。到我国隋唐时代,汉字大量传入日本,日本才开始系统地利用汉字记载自己的语言。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提问者采纳
这个 中文嘛 主谓宾的语序 日语是主宾谓的语序 在语言习惯上和中文还是有区别的 但是中国人学日语优势是很明显的 同样使用方块字 而且日本的很多风俗 用词 名称都是脱胎于中国的文化 即使没学过日语 有时候看他的汉字 也大致可以猜出他的意思 但是更有可能是被误导 日语属于越学越难的语言 入门相对简单 元音只有5个 所以发音也比较简单 但是想要一直学下去 如果没有强烈的兴趣做后盾 不仅很枯燥乏味 也有可能会半途而废 如果你真的很想学 建议可以试试
提问者评价
其他1条回答
中文嘛 主谓宾的语序 日语是主宾谓的语序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汉藏语的“的”字结构
提示:网站上的论文来源于互联网,可能不完整,非原创,无参考价值。需要原创,包通过的论文,或者需要发表期刊的请立即联系在线客服。8年金牌服务,论文代写(发表)行业老牌机构,腾讯电信同号认证信誉,是您身边值得信赖的学术专家。&&&&&&&在线服务老师:&&范老师:&程老师:&高老师:
&&&&1.1 在汉藏语里,定语助词&的&是一个使用频率高、句法特点多变的虚词。&的&字结构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如何认识&的&字的变化和发展,还与句法结构的演变关系密切。
&&&&1.2 上世纪50年代,朱德熙先生首次引入现代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理论和方法,对汉语的虚词&的&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他将汉语的&的&字看作是其前面词语的后附成分,把&&的&的不同分布看作是&的&的不同功能,由此提出了著名的&三个语素&说。即:&的1&是副词性后附成分,整个&&的&是副词性功能,只能做状语;&的2&是形容词性后附成分,&&的&具有形容词性功能,除了主语、宾语之外,其他句子成分都可以充当;&的3&是名词性后附成分,整个&&的&具有名词性功能。此后,学界关于&的&的属性和分类几乎都在此基础上展开。
&&&&1.3 汉藏语研究的历史告诉我们,研究一种语言的语法如果能够参照其他语言(包括亲属语言和非亲属语言)的语法,就有可能深入认识这种语言的语法特点。汉藏语的&的&字结构的研究也是这样,除了单一语言的描写研究外,还要有不同语言的比较、参照和反观。只有这样,才能看到语言中的深层次特点,看到单一语言研究所看不到的现象和特点,也才有可能从中求取不同语言类型上的共性和个性,真正认识到汉藏语&的&字结构的特质。近几十年,汉藏语研究的广泛开展和不断深入,为汉藏语的比较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 汉藏语&的&字结构的共性与差异
&&&&从定语的语义类型上看,汉藏语&的&字结构在各语言中都有领属性、修饰性、限制性三种语义关系。但就具体语言来说,&的&字多少不一,定语的语序也因语义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1 &的&的数量多少不一
&&&&汉藏语各语言间&的&的数量多少不一,有的语言没有&的&,有的语言只有一个&的&,而有的语言却有多个&的&。
&&&&2.1.1 没有&的&的语言
&&&&汉藏语中绝大多数语言都有定语助词&的&,但也存在个别没有&的&的语言,如嘉戎语。这类语言均是形态比较发达的语言。嘉戎语没有&的&字结构,靠前缀表示领属、修饰、限制的定中结构关系。表示领属的如:
&&&&2.1.2 只有一个&的&的语言
&&&&汉藏语中大量的语言只有一个&的&,但&的&字却存在功能大小的差异。
&&&&有的语言&的&的功能单一,只出现在领属性定中结构中,其他关系不用&的&。如藏语支、羌语支诸语言以及侗水语支中的水语。如:
&&&&有的语言&的&的功能多样,同一个&的&可以出现在多种定中关系的语义结构中,而且有的还可用作句尾语气助词。如汉语、拉祜语、哈尼语、载瓦语、勒期语以及壮侗语、苗瑶语中的大部分语言。这些语言均属分析性较强的语言。如:
&&&&这类语言的&的&除能标志定语外,其功能还扩展到句子层面表示判断的语法意义。如:
&&&&2.1.3 有多个&的&的语言
&&&&汉藏语中有些语言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但其分工在不同语言之间存在一些差异。有的语言的多个&的&与不同的语义类型呈一对一的关系,分工明确。如景颇语、缅语都有三个&的&,三个&的&的用法独立,各司其职。如:
&&&&总之,汉藏语的&的&字分布呈不均衡性。其不均衡性的形成,有各种因素的制约,其中语言类型的差异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详见下文)。
&&&&2.2 汉藏语&的&字结构的语序
&&&&&的&字连接定中结构的中心语和定语。在汉藏语里,中心语和定语的语序有些语言相同,有些语言不同。其语序有两种类型:一是定语在中心语之前;二是定语在中心语之后。前一语序出现频率较高。在定中结构中,有的加&的&,也有的不加。不同关系的定中结构,语序情况不完全一样。
&&&&2.2.1 领属性关系的语序
&&&&属于这种语义关系的语序有两种,一是定语在前,二是定语在后。属于&定语+中心语&语序的有汉语、藏缅语以及苗语等。如:
&&&&带&的&的领属性定语,&的&与定语结合的紧密程度不一。有的语言,当人称代词做领属性定语时,和&的&结合紧密,于是出现合音或者增音的现象。如:
&&&&2.2.2 修饰性关系的语序
&&&&属于这一语义关系的语序也有两种,一是定语在前,二是定语在后。定语在前的都要带&的&。如:
&&&&定语在后的有带&的&,也有不带的。带&的&的如:
&&&&值得注意的是,藏缅语大多数语言形容词修饰名词时,语序有在前和在后的两种。在前的,要加&的&,在后的不加。这两种语序中,形容词在后的常用,据研究是古老形式,而在前加&的&的,是后来产生的,特别是长修饰语都必须前置。这证明带&的&的前置语序是后起的。如:
&&&&2.2.3 限制关系的语序
&&&&定语一般在前,有加&的&的,也有不加的。汉藏语有的语言有专门用于限制性关系的定语助词&的&,位于时间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后。如:
&&&&由于受汉语的影响,壮语的结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其语序类型和汉语逐渐趋同。
&&&&2.3 汉藏语&的&字的词源关系
&&&&&的&字的词源关系,能够反映亲属语言&的&字的产生和演变。如果&的&字在不同语言之间有同源关系,说明它们有共同的来源,也就是说,在它们未分化的时候就已出现,不是后来创新的。所以弄清汉藏语&的&字词源关系,是研究&的&字结构的一把重要钥匙。下面按不同的语族,将&的&字列为表一,分析如下:
&&&&2.3.1 藏缅语族的&的&
&&&&在词源关系上,有两个特点值得重视:
&&&&二是属于领属关系的&的&同源词比较多,而属于修饰、限制关系的&的&同源词比较少,异源的比例大于同[1]&[2]&&下一页语序yǔxù(1) [word order]∶语言里语词的 组合 次序(2) [macroassembly program]∶由一个或多个 汇编 语言的 语句序按句子中心与受其支配的宾语的关系可分为VO、OV两种。语序是汉语句法结构中的一个主要的表达手段,同样的词排列顺序不同,句法结构关系也不同,所表达的意义也有所不同。
古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句子六种成分的位置基本是相同的,可以表示为:〔状语〕,(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 定语)宾语。但是在古代汉语中也有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宾语前置、谓语后置和定语后置等。宾语前置主要情况有以下几种:(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恶、奚、安、焉”等,可用于问人、问事、问地点。先秦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例:寡人将谁朝而可?(《战国策·燕策》)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盗者孰谓?谓阳虎也。(《公羊传·定公元年》)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战国策·齐策》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天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如果动词前有能愿动词,疑问代词也应放在能愿动词之前。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的时候,也应放在介词之前。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何以战?(《左传·庄公十年》)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秦策》)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格式,一直为后来写古文的人沿用。例: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吾何以传汝曹哉?(汪琬《传是楼记》)(二)否定句代词作宾语:这种句式需要同时具有两个条件:1、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必须有表示否定的副词或代词“不、未、无(毋)、莫”等。2、宾语必须是代词。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主贤明,能听汝;不明,将不汝听。(《韩非子·外储说下》)愿,吾爱之,不吾叛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传·昭公十二年》)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诗经·魏风·园有桃》)舜丧于沧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也。(《礼记·檀弓上》)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如果动词前有能愿动词,代词宾语也应放在能愿动词之前。例: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晋君之惠也,未之敢忘。(《国语·晋语》)否定句代词作宾语要求不如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严格,因而同时满足了以上两个条件代词宾语也可以不前置,先秦汉语中两种格式都有出现。例: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圣人不爱己。(《荀子·正名》)汉果不击我。(《汉书·赵充国传》)汉代以后后置现象逐渐多了起来,但后世的作者也有仿照上古的句式使用宾语前置的情况,例: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故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区寄传》)而狼未之知也。(马中锡《中山狼传》)(三)宾语用代词复指: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使宾语前置以后,还可以借助指示代词“是、之”复指前置的宾语。句子格式为:宾语 + 是(之)+ 谓语动词。例: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左传·僖公十五年》)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经·小雅·节南山》)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于求之问。(《论语·先进》)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愎谏,违卜,固败是求,又何逃焉?(《左传·僖公十五年》)寡人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国语·晋语》)宾语用代词复指的格式中,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唯(惟)”,形成“为……是(之)……”的固定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很明显。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成公十三年》)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当臣持竿临河时,心无杂虑,惟鱼之念。(《列子·汤问》)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如果前置的宾语是由疑问代词“何”作定语的定中结构短语,那么复指的指示代词一般用“之”。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国语·越语》)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列子·说符)孔子曰:“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夫子居之,何厌之有?(《论语·子罕》)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商君书·更法》)如果前置的宾语是代词,有两种方法:1、沿用原来格式,复指的代词只用“之”。例: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乎?(《左传·宣公二年》)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故事求远而失近,广藏而狭弃,斯之谓也。(《新语·资质》)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2、不用复指代词,直接把代词“是”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例:维叶莫莫,是刈是濩。(《诗经·周南·葛覃》)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往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四)强调介词的宾语:除了以上三种情况外,古代汉语中再强调介词的宾语时,也常把其宾语放在介词的前面。尤其是介词“以”的宾语。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军喊杀声震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史记·项羽本纪》)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僖公四年》)秋阳以暴之,江汉以濯之。(《孟子·滕文公上》)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上》)若晋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左传·僖公十五年》)侨闻之,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左传·昭公元年》)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李斯《谏逐客疏》)除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而使之前置以外,其他一些介词有时也具有相同的做法。例:日居月诸,东方自出。(《诗经·邶风·日月》)其一二父兄惧坠宗主,私族于谋而立长亲。(《左传·昭公十九年》)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此外,还有一种宾语前置的情况是不用复指代词,直接把代词宾语放在动词之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只限于“是”,其它代词不多见,例: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转·齐桓公伐楚》)谓语前置主语在前谓语在后是现代汉语的常规句式,但在古代汉语中有谓语前置的现象,主要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一)表示感叹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败矣,子所使求马者!(《列子·说符》)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史记·鲁仲连列传》)大哉,尧之为君!(《论语·泰伯》)宜乎,百姓之谓我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善哉,祁黄羊之轮也!(《吕氏春秋·去秋》)(二)表示疑问语气。例:子也,言伐莒者?(《吕氏春秋·重言》)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何哉,君所谓逾者?(孟子·梁惠王上)定语后置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2.用之.“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钴姆潭西小丘记》)3.用“者”又用“之”。“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状语后置在文言文中状语后置也是一种很常见的语序。壮语后置的情况:1、含有介词“于”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2、含有介词“以”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例: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纪》)3、含有介词“乎”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 师说》)4、还有的句子省略了介词并且把状语后置;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一、 如何理解语法的抽象性、生成性?语法是语言的构造规则。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是有语法的,哪怕是最原始的语言也是如此,没有语法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语法具有抽象性和生成性两种最基本的特征。抽象性是语法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具体的句子是无限的,而语法规则却是有限的。换句话说,从成千上万个具体的个别的句法结构中可以归纳出一些语法规则出来。例如:"一张纸/两支笔/三匹马/四碗饭/五辆公共汽车……"可以归纳出"数词+量词+名词"组合成的偏正关系的规则。各种语法规则的聚合就形成了语法。因此,语法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抽象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法规则就象是数学公式,公式的数目是有限的,但是当填入不同的数字时,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来。因此,词语必须一个一个地学习,而语法规则却可以一套一套地学习。抽象的语法规则表现在人们说话的话语中,储存在人们的大脑里,它是客观存在的。生成性是语法的第二个基本特征。语法表现为一系列的规则,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有限的规则造出无数合法的句子来。这就表现为语法无限的生成性。语法规则的生成性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二、 汉语语法的民族性表现在哪里?语言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而且社会属性是它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的集中表现就是它的民族性。汉语语法不象印欧语那样,有明显的形态变化,但是汉语不是没有语法,而是比较隐蔽。印欧语的语法就好像一条基本上在地面上流着的明河,人们可以一目了然;汉语语法却不然,它就象一条基本上在底下流着的暗河,虽然有时候也会冒出几个泉眼,有时候也会有一小段明河,但是总的来讲,它是相当隐蔽的。所以我们要用更加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它、发现它。三、 什么叫语法上的"递归性"?请举例说明。递归,是从数学中借来的术语,语法上的"递归性"是指各种语法结构的关系是有限的,但是在语言单位的组合过程中,可以反复无限地使用这些有限的规则。例如:名词前边加定语构成偏正结构,再以偏正结构作中心语(即替换中心名词)前边加定语,构成扩展的偏正结构。从理论上讲,可以无限制的替换扩展下去,句法结构因此由简单变得复杂,以满足表达的需要。例如:他去。我同意他去。小张听说我同意他去。四、 什么叫"组合关系"?什么叫"聚合关系"?试举例说明。词语跟词语发生横向的结构关系,这就叫做"组合关系"。例如:我读书/他看报/。其中"读"和"书";"看"和"报"之间是述宾的组合关系;"我"和"读书";"他"和"看报"之间是主谓的组合关系。按照这样的组合关系还可以造出很多类似的结构来。可以相互替换的词语语法功能如果相同,他们就形成了某种类聚,这就叫做"聚合关系"。例如上面的句子中"我"和"他"之间是聚合关系;"读"和"看"、"书"和"报"之间也是聚合关系。五、 汉语语法的总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汉语语法四个主要特点。语言中用来表示语法关系、表现语法意义的语法手段有多种多样,重要的有:形态变化、词序变化、虚词运用等等。有的语言偏重于形态变化,例如法语、俄语;有的语言偏重于词序变化和虚词运用,例如汉语。汉语的特点是在跟印欧语的比较中表现出来的。它的总特点是:不依赖于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而主要借助于语序、虚词等其他的语法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这一总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 语序的变化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起重大影响。例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构成"主谓结构",词序一变化,"动词+名词"就构成了"述宾结构","形容词+名词"就构成了偏正结构。例如:我们同意(主谓关系)--同意我们(述宾关系)衣服干净(主谓关系)--干净衣服(偏正关系)2、 词的运用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有重要作用。汉语里的虚词十分丰富,作用也特别的重要。例如:某些句法结构有没有虚词,结构关系和语义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爸爸妈妈"和"爸爸的妈妈"意思不同。3、 语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印欧语里,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但是在汉语里,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复杂,除了副词只能做状语,属于一对一之外,其余的都是一对多,即一种词类可以做多种句法成分。例如:名词主要做主语宾语,但有时也可以做定语、谓语等。4、短语的结构跟句子的结构以及词的结构基本一致。例如:结构类型 短语 词 句子联合 哥哥弟弟 兄弟 团结,团结,在团结。偏正 牛皮箱子 皮箱 伟大的人民!述宾 管理家务 管家 欢迎新同学。述补 说得明白 说明 高兴得跳起来。主谓 年纪轻 年轻 我们上课。六、 请以"不怕辣"、"辣不怕"和"怕不辣"为例,说明汉语语法语序变化的特点。"不怕辣"、"辣不怕"和"怕不辣"三个词:不、怕、辣,排列的语序不同,其结构关系分别是:述宾结构、主谓结构、述宾结构。其语义程度越来越深,其中和否定词"不"的语义指向有很大关系。"不怕辣"就有被动的承受,"辣不怕"动来承受"辣",因为这里的话题是明白的。"怕不辣"是"怕"的结果。
主词、受词、动词的排列方法一共有六种,以下以S代表主词(主语)、V代表动词(谓语)、O代表受词(宾语),依照最常使用的语序到最少使用的排列:SOV─像日语、韩语、藏语、土耳其语、巴斯克语、波斯语、巴利语等,人造语言逻辑语使用SOV语序也是可被接受的用法,纵然在逻辑语中,SVO语序比较常用,详情请见逻辑语文法;在汉语中也有这样的语序(如“把”字句);另外拉丁语这个基本上语序自由的语言也最常用这种顺序,纵然六种语序皆可,德语、荷兰语以SOV做为次要语序(用于子句从句当中),而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在受词为代名词时也使用SOV语序。值得注意的是,学语中的幼儿,在三岁前都是用SOV,而全球的手语都不约而同地是采用SOV的。SVO─像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汉语、越南语、马来语及印尼语、爪哇语、斯瓦希里语、基切语、人造语言世界语、逻辑语等,以及许多种类的克里奥尔语(如托克皮辛语)VSO─像古典阿拉伯语、圣经希伯来语、许多马雅语族语言、威尔士语及一些凯尔特语族海岛凯尔特语支语言VOS─像斐济语、马达加斯加语、古爪哇语、索西语(玛雅索西族语言)等OSV─像Xavante语,萨丁尼亚人讲意大利语时经常使用此语序,英语(尤其电影《星际大战》角色尤达讲的英语更是如此)、汉语(主要和话题优先有关)和人造语言克林贡语有时也使用此语序。汉语的被动式为此种语序。OVS─像Hixkaryana语,人造语言克林贡语等,这种语序最少被人类自然语言所使用,许多SVO语序语言的被动式即为OVS(但汉语例外)。德语和荷兰语在主句只有一个动词时其语序可视为SVO,但是在主句有两个以上的动词或者是从句时为SOV,关于这两种语言的语法请参见动词第二顺位使用SOV语序和使用SVO语序的语言占了全球所有语言比例的75%以上(根据日语版维基百科,使用SOV语序的语言占了全球语言的45%,使用SVO语序的语言占了全球语言的35%,使用VSO语序的语言占了全球语言的18%)另一方面,SOV语序(和其他语序为宾语先于谓语的语言)语言倾向于将形容词放在名词前面,此类顺序称之为中心语后置;VSO语序(和其他语序为谓语先于宾语的语言)语言则正好相反,倾向于将形容词放在名词后面;此类顺序称之为中心语前置,但是对于SVO语序的语言而言,中心语后置和中心语前置的安排都是常见的
一、 有人说,汉语没有语法只有修辞,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这种说法不正确。任何一种自然语言都有其自身的语法构造。汉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所以它不可能没有自己的语法。它的语法构造比之印欧语来讲,显得更加隐蔽,更加难于把握。任何一种语言在运用过程中又是不可能没有修辞的,所以有修辞也是我们汉语成熟的一个标志。二、有人认为:汉语语法是一种"意合语法",谈谈你的看法。由于印欧语是有形态变化的,如有表示数、格、时、体、态、性等的形态,因此印欧语有明显的以形统意的特点,强调语法成分的形式分布。看到了语法形式,就可以说明语法关系。而汉语的语法没有明显的形式标志,于是在汉语的语流中,语言单位、成分之间结合往往显得比较松散,移动自由,往往以意治形,即所谓的意合法。比如:"木头桌子"可以是偏正结构,也可以是联合结构,其中没有形式标志,需凭上下文来判断语义。又比如汉语主谓结构比较松散,主谓之间可以停顿,主语也可以省略。"我没有看第一本""第一本我没有看""我第一本没有看"三句话四块语言单位在不影响语义表达的情况下排列显得松散自由。但实际上表意还是不同的。三、关于汉语语法总特点的流行说法是:"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这种说法显然是站在印欧语的立场上,拿印欧语来看汉语,这样就不免得出"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实际上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法表现形式,特点也是和其他语言比较得来的,还有许多语言没有研究,所以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如果站在我们的立场上也可说印欧语缺乏语序、虚词等的说法。这种表达显然是不合适的。例如汉语有特殊的助词系统,如体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的、吗、啊)都是英语没有的。汉语较少形态变化,所以往往靠严格的语序和虚词来表现语法意义。比如在短语里,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名词中心语在后,语序表示意义。"树叶绿"是主谓结构,"绿树叶"是偏正结构,意思不同。一些虚词表示主从关系,如"的、地、得";一些虚词表示并列关系,如"和、同、也"。它们成为短语的结构标志,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6次
参与编辑人数:6位
最近更新时间: 21:30:53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汉语语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