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简算复习如何设计小组合作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调查与思考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主要内容是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以及这五条运算定律的简单运用。这是小学生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学习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从内容结构来看,将相关运算定律集中编排,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其内在联系与区别,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在进行该单元复习前,为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起点,我在课前设计了16道式题对全班40名学生进行了前测。答题要求是,怎样简便怎样计算,如果使用了运算定律(或性质),就写出名称。调查情况如下:从统计结果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缺乏对运算定律本质的理解部分学生能进行简便计算,但是不能正确说出所使用的是哪一条运算定律。尤其是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相互混淆现象非常明显,主要原因是缺乏对乘法分配律本质的理解。如(4×40)×25,很多学生将它与(4+40)×25混为一谈,典型错误是(4×40)×25=4×25+40×25。也有的学生将乘法分配律中的“分配”现象移植到了乘法结合律中,典型错误是(4×40)×25=(4×25)×(40×25)。二、缺乏对运算顺序及简算依据的整体把握能力在小学阶段,如27+73、25×4一类的题目被反复操练,几乎所有学生都对类似的数据形成了“条件反射”。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凑整的“条件反射”会让学生只关注数据特点,而没有从运算顺序及运算定律来考虑。比如,在25×4÷25×4中,“25×4”给了学生很大的“刺激”,他们忽视了整体的运算顺序(简算的依据),把注意力集中在凑整上。三、缺乏简算的意识简便计算能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充分锻炼,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应用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发现很多学生习惯做“标准的”简便计算题,在遇到需要“转个弯”才能简算的题目时,缺乏必要的观察力和创造条件简算的意识,如35×28+70。还有的学生在式题中能主动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受数量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基于本班实际,我认为:通过辨析、梳理等手段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运算定律(尤其是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和培养对运算顺序及简算依据的整体把握能力是本次单元复习的立足点;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提高学生合理、灵活计算的能力是本次复习的生长点。教学设计与评析在前测的基础上,笔者确立了该单元复习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比较,进一步深入理解运算定律和性质的内涵,能够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正确、合理、灵活的计算。(2)通过自主出题、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培养简算意识,提高计算能力。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灵活运用定律、性质进行计算的能力;教学难点是:简算意识的培养。教学实施如下。一、课前准备要求每位学生回顾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出一道简便计算的题目,并尝试自己算一算,思考运用的是哪条运算定律,比比谁出得最有水平。【评析:自主出题,互相解决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极富吸引力和挑战性,打破了复习课给学生的枯燥印象。同时,自主出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主梳理知识的过程。】二、合作学习,生成材料1.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希望通过今天的复习能使你对简便计算有新的认识。2.四人小组合作。活动建议:小组内轮流算算别人的题目。思考别人出的题目怎样简便计算?运用哪种运算定律?实在有困难的,可以请教小组内的其他同学。最后推荐一道小组内出得最有水平的题目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各小组推荐了如下10道题目:【评析:推选题目的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对小组内每一道算式的关注与比较。学习材料来源于各小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归属感。】三、理练结合,合理简算1.易错题交流。教师选择(40×4)×25进行重点交流。(1)独立练习(2)反馈学生典型方法,并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3)师:你赞成哪种算法,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你估计错的同学问题出在哪里?师:谁能说说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分别是怎么样的?师:这一题怎么改就能采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了?请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说说为什么这样可以采用乘法分配律?((40+4)×25可以看成44个25,可以拆成40个25和4个25)【评析:通过集中辨析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了三种乘法运算定律的区别。同时,回归到乘法的意义,帮助学生再次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含义。】2.分类内化。(1)师:请根据所使用的运算定律将黑板上的题目分类。教师选择部分典型题目,要求学生口答主要计算过程。反馈要点:
不同的拆分方法,运用不同的运算定律。490÷14
复习除法性质5×99+5
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简算特征不明显72+22-22+72
应先关注整体结构,再关注数据特征(2)集中反馈35×18 +70。预设:大部分学生对该题是否能简算存在疑义,可先让学生尝试计算并思考,这一题能否简便计算?算法1:35×18 +70=35×18 +35×2=35×20=700师:为什么要将70转化成35×2?算法2:35×18 +70=35×2×9+70=70×9+70=70×10=700师:你是怎么想的?这两种算法有什么共同之处?小结:要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必须符合两个条件:有相同因数;相同因数的个数能进行凑整。【评析:分类、快速口答的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对题目整体结构及数据的观察、思考,体验简算的乐趣。“非标准的”简算式题的引入,可以启发学生发现隐藏的简算条件。】3.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随机补充1~2题。出示14×620+38×140、35×48,学生独立计算并交流。【评析:良好的简算意识是当学生面对简算特征不明显的题目时,能发现隐藏的数据特征并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通过“非标准的”简单式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简算意识和能力。】四、全课总结评选出得最有水平的题目,说说哪道题目给你的启发最大?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总评:本堂复习课体现了以下特点:(1)以生为本,找准了复习的立足点和生长点。课前的测试使教师准确把握了学生的复习起点,清晰了问题所在。在引导学生查漏补缺的基础上,教师将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的再提升作为复习的生长点,让复习课真正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2)创新形式,改变课堂面貌,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自主出题、互相解决、交流评价的方式,改变了教师出题,学生答题的一贯形式,使复习课(尤其是计算类复习课)不再枯燥,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用好“变式”,提高学生简算意识。教师有意识地引入“非标准的”简算式题,进破除学生的思维定势,真正提高学生的简算意识和能力。】(摘自《小学数学教师》2013年第5期;题图来自网络)小学数学教师(xxsxjszz)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投稿邮箱:○订阅2016年杂志请前往当地邮局○邮发代号:4-3121视觉迁○投稿邮箱:○订阅2016年杂志请前往当地邮局○邮发代号:4-3122012“千克和克”就在这个过程中渗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了。(摘自《小学数学教师》2014年第5期;题图来自网络)“千西方国家对STEM教育的重视始于40年前,美国从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对学校的STEM教育尤其重视,而我国在这教学目标 1. 通过自己的操作、思考,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2. 经历动手操作,○投稿邮箱:○订阅2016年杂志请前往当地邮局○邮发代号:4-312说实在的,在上“质数和合数”一课之前,我并不知道“质数”“ 合数”为什么要以“质”“合”为名,备课时也丝毫没“小数乘一位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以往的教学总是聚焦在计算方法上,把小数化成整数,计算出○投稿邮箱:○订阅2016年杂志请前往当地邮局○邮发代号:4-312乘法分配我们中国人借助乘法口诀学乘法,仅用寥寥数字就掌握了“几个几相加得几”的含义。可外国人尤其欧美人不会汉字,没有九九表,他们是怎么学习乘法的呢?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编排的“条形统计图”是统计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内容比较浅显单一,不具有明显的探索一、学情分析如何设计一节真正意义上的复习课?复习课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我想,基于学习者分析而设计的复复习课与学业评价就像一对“孪生姐妹”。先评价了解学情,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不失为一种复习的好方法~~~
顺祝大家圣诞节快乐~Merry Xmas!以“多边形的面积”整理和复习为例,但案例中渗透的思想方法在很多课上都能用得到~喜欢《小学数学教师》的朋友们注意了~2016年报刊征订工作即将截止,还未办理订阅的读者,记得一定要在本周内,前往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4-312)~否则会错过2016年第1期精彩内容哦~感谢大家对杂志的陪伴与支持!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培养好孩子的哪些能力最为重要呢?要知道,小学数学学习可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数、理、化学习○申请承办辩课进校园活动联系电话:021-○订阅2016年杂志请前往当地邮局○邮发代号:4-○投稿邮箱:○订阅2016年杂志请前往当地邮局○邮发代号:4-312【案例回ID:xxsxjszz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哪里有小学数学教师,哪里就有《小学数学教师》。○投稿邮箱:○订阅2016年杂志请前往当地邮局○邮发代号:4-312本期概览作业的批改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但许多教师却将大量的时间和主要的精力用在备课、测试等环节上,而忽视了对学○投稿邮箱:○订阅杂志请前往当地邮局○邮发代号:4-312本期目录Conte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编排的“条形统计图”是统计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内容比较浅显单一,不具有明显的探索1、家长都希望教师多提问自己孩子,惟恐孩子发言表现的机会比别人少。其实,对于孩子来说,首先需要学会的是倾听—在网络上常常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数学题,有的读者会觉得很神奇,不断转发;有的读者觉得其中定有玄机,但苦于无法揭如果你问苹果手机上的Siri,“零除以零等于多少”,它会显示:但是,英文版的Siri还会用语音说这一段话:“11月1日,深秋的北大,美丽的未名湖畔,未来论坛第十一期“理解未来”讲座在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开讲。中国科学○本栏目投稿邮箱:○订阅2016年杂志请前往当地邮局○邮发代号:4-312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是“认识时间”。这个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读时间。上○投稿邮箱:○订阅2016年杂志请前往当地邮局○邮发代号:4-312 (《中○投稿邮箱:○订阅2016年杂志请前往当地邮局○邮发代号:4-312转载仅作○本栏目投稿邮箱:○订阅2016年杂志请前往当地邮局○邮发代号:4-312“7的乘法口诀”是学生在已掌握乘法意义以及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开始。课前思考“7的乘法口诀”是学生在已掌握乘法意义以及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开始。因为之○投稿邮箱:○订阅2016年杂志请前往当地邮局○邮发代号:4-312“考试题一、充分挖掘亮点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课堂教学也是这样。怎样才能○投稿邮箱:○订阅2016年杂志请前往当地邮局○邮发代号:4-312在小学阶一、教学分析的视角由于教学分析对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反思都有明显的实际意义,因此教学分析的研究受到各国教二、学科分析的视角作为供中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学科与数学家研究的数学科学,在目的任务、体系编排、内容取舍、知识呈2015年1月,在“俞正强特级教师工作室”团队活动中,我们对“植树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从传统的教学,到我○本栏目投稿邮箱:○订阅2016年杂志请前往当地邮局○邮发代号:4-312○投稿邮箱:○订阅2016年杂志请前往当地邮局○邮发代号:4-312优秀率是一、教学分析的视角由于教学分析对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反思都有明显的实际意义,因此教学分析的研究受到各国教○投稿邮箱:○订阅杂志请前往当地邮局○邮发代号:4-312周末,我和女儿一起评课要能够说出一点道理来是需要一些理论支撑的。人们常说,“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生命常青”。特别是教育的理论10月28日—30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全国第十二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在安徽○投稿邮箱:○订阅杂志请前往当地邮局○邮发代号:4-312《小学数学教师》2○投稿邮箱:○订阅杂志请前往当地邮局○邮发代号:4-312本期目录Conte评课是听课的继续,是在参与者共同感受和收集课堂教学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反思和探讨。○投稿邮箱:○订阅杂志请前往当地邮局○邮发代号:4-312听课、评课过去是、xxsxjszz秉承《小学数学教师》杂志宗旨,以最平实、好消化的语言,向每一位热爱数学教育的人士客观反映小学数学教育领域最新动向,深度解读专家名师的教学观点,推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新成果,提供一个可互动交流的服务平台。热门文章最新文章xxsxjszz秉承《小学数学教师》杂志宗旨,以最平实、好消化的语言,向每一位热爱数学教育的人士客观反映小学数学教育领域最新动向,深度解读专家名师的教学观点,推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新成果,提供一个可互动交流的服务平台。小学数学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简便计算练习》说课稿范文模板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小学数学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简便计算练习》说课稿范文模板
||暂无简介
中公教师考试网|
总评分0.0|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你可能喜欢利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利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四年级下数学第三单元
三、《运算定律与简单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推导加法交换律的方法。
2、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知道用它可以进行验算和简便计算
3、通过解决问题和利用看、想、说、做、问这五个步骤,推导出加法交换律的方法。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利用加法的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师问:同学们,你们想让自己计算得又对又快吗?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三单元的内容《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愿望。咱们先来看一看课题《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由课题可以看出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联系,它们之间到底在在什么联系呢?我只要加上四个字,同学们就会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了。哪四个字呢?(师加上利用和进行四个字。)本单元的难点就是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本单元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运算定律。课件出示一组算式:1、考考你,他们相等吗?2、算的这么快,你怎么做到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单元的第一个运算定律《加法的交换律》。3、汇报: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结合自学提纲,发现探索
出示主题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自学提纲:
A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B如果其他任意两个数相加时,交换一下两个加数的位置,相加的和是不是也不变呢?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C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能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来表示吗?师:怎样才能表示所有的例子呢?说说你
D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这个共同的特点?能试着写出来吗?&&&&&&&&&&&&&
的好办法。
3、学生汇报随机板书:a+b=b+a&&&&&&&
师:为了交流和沟通的方便,通常用字母a、b表示
要注意:a与b可以表示0.1.2.3......中的任意整数,如1+2=2+1等,所以a+b=b+a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想一想,学习掌握了加法交换律,目的在于更好地运用.实际上,在以前我们早就应用它解决过计算问题.想一起在哪些计算中用了加法交换律.(笔算加法的验算方法)
反馈检测,内化知识
1、(&&&&&&&&&&&&&&&&
),叫加法的交换律。
2、72+32=(&&
)+(& )&
)+41=(&&
)=(&& )+36
)=(& )+ (& )
47+81+(&&
)+81+19=19+(&& )+
)=A+C+(&&
)=B+C+(&&
)+(&& )+
3、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的交换律验算。
956+1259=&&&&&&&&
&&&&&&&&&&&&&&&&&&=
4、下面各题怎样简便怎样算。
45+38+55&&&&&&&
173+329+127+71&&&&&
小组交流:怎样算的更快呢?
5、你能写出两道用加法交换律计算的题目吗?试试看。
板书设计:
&&&&&&&&&&&&
加法的交换律
两数相加交换另数的位置和不变,叫加法的交换律。&&&&&&&&&&&&&&
想想&&&&&&&&&&
&说说&&&&&&
↓&&&&&&&&&&&
45+38+55&&&&&&&&&&
&173+329+127+71
做做&&&&&&&&&&
=45+55+38&&&&&&&&&&
=173+127+329+71
↓&&&&&&&&&&&
=138&&&&&&&&&&&&&&&
问问&&&&&&&&&&&&&&&&&&&&&&&&&&&&&&
教学反思: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能运用多种表示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这节课我强调学生独立思考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知道了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那么加法还有没有其它规律性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1、宋国有个非常喜欢猴子的老人。他养了,整天与猴子在一起,因此能够懂得猴子们的心意。因为粮食缺乏,老人想限制口粮。那天,他故意先对猴子们说:“猴子们,给你们吃橡子,,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好不好?”
众猴子听了都很愤怒。老人马上改口说:“那就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吧,够了吗?”众猴子非常高兴,大蹦大跳起来。
师:猴子得到了便宜吗?
生:没有。这个故事用了加法交换律实际上总数是一样的,猴子没有得到便宜。
师: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2、课件再复习。
(1).20+34=()+()&&&&&
36+()=64+()&&&&&&
A +700=(&& )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230+270=300+300
60+80+40=60+40+80 
48+d=d+48
二)结合自学提纲,尝试新知
自学提纲:
1.出示准备题:37+26+63、37+(26+63),学生计算出得数1、课件出示两组算式:分组比赛,看哪组算的
2.比较两式题的异同。&&&&&&&&&&&&&&&&&&&&&&&&&&&&&&&&&&&&&&
3、59+38+732和59+(38+732),得数会相同吗?&&&&&&&&&&2、质疑:为什么第二组算的又对又快?
、刚才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3、出示例题&&&&&&&&&&&&&&&&&&&&&&&&&&
学生汇报:&&&&&&&&&&&&&&&&&&&&&&&&&&&&&&&&&&&&&&&&&&&&&&&&&&&&&&&&&&&&&&&&&&&&&&&&&&&&&&&&&&&&&&
学生回答的情况可能有如下两种A、不能用文字概括,而结合具体式题说出结合律。
教师引导:
①几个数相加?(三个,且加数相同)
②分别先算了什么?(前两数,后两数)&&
③结果如何?(得数相同即和不变) &&&&&&&&
B、基本能用文字概括出结合律。
教师适当引导。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
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猜想是从准备题中归纳出来的,是否正确,还有待于我们去验证它。
(三)验证猜想,形成规律
1.我们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可以通过计算其他式题来证明。&
&&&&&&&&&&&&
(13+8)+5&&
3024+(73+6)&&&&&&&&&&&
&&&&&&&&&&&&&
13+(8+5)
&&&&&&&&&&&&&&&&&&&&
汇报答案:得数相同,符合猜想。
2.上述两题符合猜想,可能是偶然。请同学们自己来找一找符合猜想的式题。
学生自由举例,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果,找到许多式题符合猜想。
3.能证明猜想正确,还有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活实例。
请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解例2:
李叔叔骑车旅行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天骑了104千米,第三天骑了96千米,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A、口头列式:(88+104)+96&&&
88+(104+96)
B.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C.判断,得数会相同吗?(相同)&
&D、计算结果。
得出(88+104)+96=&&
88+(104+96)(板书)
老师进一步启发:以上几个加法算式中,每个算式等号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1:每个等式等号的左边和右边的三个加数相同,而且位置也相同。
  生2:每个等式等号两边的和相同。
  生3:每个等式小括号的位置不同,运算顺序也不同。等号左边先加前两个加数,再与第三个加数相加;等号右边先算后两个加数,再与第一个加数相加。
  师:你们能根据这三个等式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说出它们的计算规律吗?(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生3:在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师:这个计算规律在加法中叫“加法结合律”(板书)。这样的计算规律,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老师板书:(a+b)+c=a+(b+c)
等号左边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等号右边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师:同学们表示的方式都很好,通常用“生4”的方式,也就是用字母表示。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
  生1:三个数相加,先加其中的两个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使计算简便。
  生2:运用加法结合律,能使计算既简便又正确。例如,,先算第二天骑的路程,第三天骑的路程和是200千米 再加第一天的路程。
师:对!你们在以后的计算中要灵活运用,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结合律”
教师板书:加法结合律
书上又是怎么说的呢?看书
(四)检测反馈,巩固新知
1、& 口头回答□里填几?
(15+12)+5=15+(12+□)
(243+146)+54=243+(□+54)
4037+(25+44)(4037+25)+□
a+(b+c)=(a+□)+c
3个数(),先把()数相加,再加第3个数,或先把()数相加,再加第1个数,(&&
)不变。& 这就是加法()。
用字母表示为:(&&&&&&&&&&&&&&&
109+38+162=109+(&&&&&
&#+26=(&&&&&&
3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10+20)+30+40&& =
10+(20+30)+40
五(1)班有学生51人,四(1)班有学生47人,四(2)班有学生41人,三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1)说说解答思路。
(2)& 列式解答,加深对结合律的理解。
5、 简便计算。
(1)273+352+648
64+36+81+19
(2)交流方法及计算结果。
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加法的简便计算,我们将在下节课中具体展开。
6& 发展练习:
22+23+24+25+26+27+28=(&&&&&&
(四)反思过程,学会方法。&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自己发现等式之间共同点,并用自己语言归纳概括运算定律,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和迁移类推能力。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材第30页例3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旧知导入
1、用语言叙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2、说一说学习加法运算定律有什么用途。
3、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二、课件出示预习提纲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B&&&
A→B 115千米
第五天城市B→C&&&
B→C 132千米
第六天城市C→D&&&
第七天城市D→E&&&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2、根据题中的信息列式计算。&&&&&&&&&&&&展示多种算法,说说那种算法最好,为什么?
3、你是怎样计算的?&&&&&&&&&&&&&&&&&&&
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
&&&&&&&&&&&&&&&&&&&&&&&&&&&&&&&&&&&&&&
为什么要改变加数的位置和连加的顺序,依据是什么?
4、在一些计算题中,为什么要使用运算定律。
二、展示互动
1、指名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
2、想一想例2解决了什么问题。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个星期的计划还剩下多少天?结合例3,仔细看图,说出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3、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小组交流算法。
4、学生反馈学习效果。
5、集体交流,对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进行讨论。
6、小组讨论:为什么要改变加数的位置和连加的顺序。
7、小组派代表汇报。
8、、在平时的计算中怎样来合理灵活的利用加法的运算定律?
注意:同学们在应用加法结合律时,计算中虚线框中的这一步熟练后可省略不写,以达到更简便的目的.
9、小结:计算连加法,当某些加数可以凑成整百或整十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连加计算简便。
四、达标测评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425+14+186&&
75+189+25&&
67+25+33+75
135+39+65+11&&
168+250+32&&&&&&&&&&
815+49+65+14+11
2、下面算式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78+18=76+18&&&&&&&&&
37+45=35+47&&&&&&&&&
31+67+19=31+19+67
24+42+76+58=(24+76)+(42+58)&&&&&&&&&&
299+145+301=145+(299+301)
(1)1+3+5+7+---+17+19=
(2)()—256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115+132+118+85
115+85+132+85&&&&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450(千米)
教学反思:抓住运算定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完全放手,稍加点拨引导学生自己完成探索过程,充分发展了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学效果较好。
《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教科书第33、34页例1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 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交换律,并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算。
乘法交换律的熟练应用
多媒体课件。
一、设疑导入
1、课件出示33页主题图
2、观察图意,说说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解决哪些问题?
4、、教师提炼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二、课件出示预习提纲
1、针对上面的问题列出算式,有几种列法。
2、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怎样的。
3、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4、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5、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三、展示互动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思考: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相关信息?
3、学生独立解答,列式计算。
4、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教师板书。
4&25=100(人)
25&4=100(人)
5、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6、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
7、请你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8、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小组交流后反馈:从这些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发现的规律。
9、、请你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
10、教师归纳: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11、、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学生汇报,教师整理板书:a&b=b&a
讨论: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
12、集体交流: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
小结: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应用乘法交换律还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容易.
四、巩固提高
(一)判断下面哪些是乘法交换律:(讲出你的理由)
1、50 & 2 = 25 & 4
2、890 & 120 = 120 & 980
3、160 +38 = 38 + 160
4、37&2&50=50&2&37
5、a&38=38&a
6、25&25=25&25
(二)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或符号
1、11&50 = (
2、30&200 =200&( )
3、60&a = ( )&( )
4、△&○=( )&( )
5、60○30 = 30○60
(三)拓展提升。
20
10(&&
)20
5
30+10―20(&&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
&&&&&&&&&&
25&4=100(人)
4&25=100(人)&&&&&&&&&&&&&
&&&&&&&&&&
25&4=4&25&&&&&&&&&&&&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新知,自主探究出乘法的交换律,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科书第39页例1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 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并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算。
乘法结合律的熟练应用
多媒体课件。
一、设疑导入
<font COLOR="#FF   25&4   8&125  
 5&2  4&25  125&8
刚才的口算题,大家很快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根据同学的回答总结出:5和2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整十;25和4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整百;125和8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整千。
  教师板书:5&2 25&4 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2、下面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计算。
97+89+11 35+248+65
师: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这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乘法结合律。
教师板书课题:乘法结合律。
二、课件出示预习提纲
课件出示33页主题图,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针对上面的问题列出算式,有几种列法。
2、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怎样的。
3、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4、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5、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三、展示互动
1、指名读题,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2、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3、汇报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
(25&5)&2&
&&&&&&&&&&&&&
25&(5&2)
&=125&2&&&&&
&&&&&&&&&&
=250(桶)&&&&&&&&&&
&& =250(桶)
4、小组讨论。
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汇报结果。
6、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他们的关系?
(25&5)&2&=25&(5&2)
7、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8、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9、从这些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0、小组同学交流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11、反馈学习效果,师生评议。
12、教师小结: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13、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教师归纳:(a&b)&c=a&(b&c)
14、小组合作学习
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加法(乘法)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乘)的规律,即交换两个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
加法(乘法)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再和第一个数相加(乘),和(积)不变.
注意:应用乘法交换律调换了因数的位置,再应用乘法结合律把乘积能凑成整百的数进行结合,这样就简单多了.
四、巩固提高。
1、下面的算式用了什么定律。
(60&25)&8=60&(25&8)&&&&&&
15&10&69=15&( 10&69 )
15&16=16&15&&&&&&&&&&&&&&&&&&
36&(8&6)=(36 &8)&6
3、在&#9633;里填上合适的数。
125&8&40 =(&&
&& )&( )
4、37页2题。
5、拓展提升。
五、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25&5)&2&
&&&&&&&&&&&&&
25&(5&2)
=125&2&&&&&
=250(桶)&&&&&&&&&&
&& =250(桶)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
这叫做乘法的结合律。
(a&b)&c=a&(b&c)
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P36/例3(乘法分配律)
1、知道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多媒体课件
二、课件出示预习提纲
1、理解例3题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2、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4、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5、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
6、通过这些算式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7、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8、、用什么方法表示这个规律。
三、展示互动
1、指名读题,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2、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3、学生汇报,集体交流不同算法的解题思路。
(4+2)&25&&&&&&&&&&&&&
4、小组探究两组算式的相同点、不同点和联系。
5、比较两个算式,能用什么符号连起来?
6、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7、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8、从这些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0、小组同学交流: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11、学生汇报,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发现的规律。
8、教师总结: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9小组讨论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学生反馈,教师强调并板书。
(a+b)&c=a&c+b&c&&&&&
a&(b+c)=a&b+a&c
根据这一规律,试着写出一些等式.板书学生例子.
10、简记为: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11、集体交流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区别。
四、达标测评
1.做一做,下面那个算式是对的,正确的画√,错的画&。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63)&64
117&3+117&7=117&(3+7)
24&(5+12)=24&17
4&9+9&5=(4+5)&9
36&(4&6)=36&6&4
23&12+23&88&&&&
(35+45)&12&&&&
(11&25)&4&&&&&&&&&
25&(4+40)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3、探究提升
&#9633;+33)&70=6&70+33&&#9633;在这个题里我们在&#9633;里应填什么数字?
这个式子用了什么定律。
五、归纳反思
汇报自己的收获。什么是乘法的分配律。如果用字母来表示怎样表示。
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教学反思:在练习中发现,很多孩子对形如:a&99+a或a&101-a的式子,解答时有困难。另外就是有时对形如:32&25&125的式子受学习乘法分配率的影响,也把中间改为加号了。所以需要加大练习的量,并重点加大指导的力度。
《连减法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教科书第39页例1
1、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理解连减时不同算法的算理。
连减运算中简便算法的实际运用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
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定律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它们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分别有什么规律。在减法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
二、课件出示预习提纲
1、出示:小明在看一本故事书,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讨论怎样解答,有几种方法。
2、234-66-34&&&&
234-34-66&&&&&&&&&&
234-(66+34) 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3、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发现的这个规律在减法的算式(连减)里是不是都能用。运用这个规律计算有什么好处。
5、这个规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三、展示互动
1、、认真阅读例3,理解题意。同桌分析数量关系。
2、独立列式计算。
3、各组成员互相交流,相互检查,总结比较出最佳的计算方式。
4、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
5、分别请同学板书
234-66-34&&&&
234-(66+34)&&&&
6、汇报解答问题的不同思路。
7、交流哪种算法简便,你发现了什么?
8、学生举例,指名板书,师生评议。
学生不难发现: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减去它们的和;也可以先减去第二个数,再减去第一个数。
9、观察算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想法。
10、教师总结归纳规律。
从一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数的和,这是减法的运算性质。
11、小组交流用字母表示减法的运算性质。
12、学生反馈,教师总结。
a-b-c=a-(b+c)
13、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你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学生思考回答)
14、小精灵(动画人物)总结。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板书课题:连减法的简便计算)
四、达标检测。
1、填空:&&&&&&&&&&&&&&&&&&&&&&
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〇(&#)&&&
&638-(438+57=638-438+57
&901-109-91=
901-(109+91)
3、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875-137-63& &
&528-53-47&&&
545-167-145&&&
470-254-46
4、、利民水果店原有711千克苹果,已卖了476千克,坏了2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好苹果没卖?
5、拓展训练。
五、总结全课
同学们在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连减计算的不同方法,并且都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希望你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发现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板书设计:
连减法的简便计算
a-b-c=a-(b+c)
&&&&&&&&&&
教学反思:总的来说本课是按照联想猜测——探索发现——归纳结论——生活印证——运用结论的思路来安排的。
另外,我十分注意正确理解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实质。首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探索不同的算法,让学生自己选择简便的算法;其次,注意组织互相交流,尽可能使个别学生的创见为其他同学共享。第三,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因为学生程度有差异,对于简便计算的判断,各人有不同的看法。
《加减计算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科书第40页例2。&
教学目标:
1.掌握加减计算中常用的简便算法。
2.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
加、减法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灵活合理地选择简便计算。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竟导入。
教师组织学生创设购书的情境。周末老师带了100元钱去书店买书,挑选了几本喜欢的书,这其中有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想考考同学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二、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认真阅读例2,完成下面各题
1.根据例2左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画面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总价在100元左右”是什么意思?
(2)小组讨论“总价在100元左右”会有几种情况?有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归纳:总价在100元左右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例2右图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看一看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
(2)哪一种方法更简便?
&三、展示互动
(一)解决第一个问题
1、指名读题,学生交流发现的已知信息和提出的问题。
2、你怎样理解 “总价在100元左右”的意思。
3、学生解疑,教师小结。只要接近100元,比100元多,比100少都可以。
4、根据例题中提出的问题,独立思考。
5、结合题中的两个问题,集中讨论。
6、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7、老师板书整理学生的讨论结果。
方法一:每三本价钱相加。
方法二:先算四本书的总价,在减一本的价钱。
8、那三本的总价在100元左右。
(二)解决第2个问题
1、指名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3、集体交流不同算法的解题思路。
4、你认为那种计算方法简便?
5、启发学生想:如果付出的100元是两张50元的,买48元、47元的两本书,可以怎样口算比较简便。
8、小组交流反馈、
9、师生评价最简便的方法。
四、达标检测
1.在&#9675;里填上“+”或“-”。
563-174-26=563 &#9675;(174 &#9675; 26)
1284-(600+7)=1284 &# &#9675; 7
2.用简便法计算。
165-(65+48)&&&&&&&&&&&&&&
3.完成教材42页的第5题。
五、学习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体会。
&板书设计:
加减计算的应用
100-48-47&&&&&&&&
100-(48+47)&&&&
(50-48)+(50-47)
教学反思:引导学生自觉地吧数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解决。鼓励学生优化解题方法,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除法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教科书第43页例3。
1.学会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
2. 会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
掌握连除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会选择合理的简便算法。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
&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定律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它们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分别有什么规律。在除法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
&二、课件出示预习提纲。
1、认真阅读例3,理解题意。
1.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需要解答什么问题?
2.怎样列式,有几种算法?
3.讨论:哪种算法比较简便?
4、说出连除法的规律。学生尝试,汇报交流,解决问题
&三、展示互动
(一)动手操作
1、把12个圆片先平均分成2组,再把每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2、学生边摆边说过程。
&3、用两种方式列式。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2&2&3&&&&&&&&&
12&(2&3)
&5、比较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吗?你们是怎么想的?
&12&2&3&&&&&&&&&
12&(2&3)
&12&2&3=12&(2&3)
6、小结规律。
(1)同伴交流。
(2)汇报结果
7、、教师小结并板书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二)学习例3.
1、指名读例3。
2、学生分析题意,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3、自己独立列式计算。
4、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小组交流算法。
(1)&&&&&
(2)1250&(25&5)
=50&5&&&&&&&&&&&&
=10(元)&&&&&&&&&&&&&&&
=10(元)&&&&&&&&&&&&&&&&&&&&&&&&&&&&&&&&&&&&&&&&&&&&&&&&&&&&&
&&&&&&&&&&&&&&&&&&&&&&&&&&&&&&&
5、集体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6、比较两个算式,你认为那种算法比较简便。
7、这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
8、请学生举例验证。
9、小结规律。
(1)同伴交流
(2)汇报结果。看来每个人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一样,但结果是相同的,让我们总结一下今天的除法简便算法。
(3)教师总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四、达标检测。
1、填空:&&&&&&&&&&&&&&&&&&&&&
&&&&&&&&&&&&&&&&&&&&&
16&2&4=16&(&#9633;〇&#9633;)&&
210&(7&6)=210〇(7〇6)&&&&&&&&
&#9633;&&&
&(25&7)=350〇(&#9633;〇&#9633;)
35&14 = 350&2&7
= 3000&(4+25)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并写出主要过程。
200&25&4&&&&&&&
320&16&5&&&&&&&&
240&(24&5)&&&
340&(17&4)&&&&
360&(9&5)
480&(&#9633;&&#9633;)=480&20&6
560&&#&&#9633;&&#9633;
四、学习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又有了新的学习体会吧!
板书设计:
除法的简便计算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教学反思:&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将解决问题放在小组内进行探究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同时,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其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识。
3& 简便算法(4)
教学内容:P44例4(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教学重点: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
灵活应用运算定律,理解算法教学过程:
导入:分别用文字和字母表示出乘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性质,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一、出示预习提纲
18&20&&&&&
15=()&()&&&&
24=()&()&&&
30=( )&( )&&
&36=( )&()
计算:127& 5&
125& 25& 8& 4
二、展示汇报交流
出示&&例4主题图&&
什么是“一打”?
“一打”表示12个。
观察主题图,独立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找三个代表性的解题方法进行板演。
(1)25&12=300(元)
(2)25&12
& & =25&(3&4)
& & =(25&4)&3
& & =100&3
& & =300(元)
(3)12&25
=12&(100&4)
& & =12&100&4
& & =1200&4
& & =300(元)
第1种直接计算。
第2种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的因数改成了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
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及解决方法。
你喜欢哪种方法?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吗?第三种把其中的一个因数改成了两个数相除的形式,然后变成乘除混合运算,可以任意交换位置进行简便计算。
根据主题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
小组合作分工完成黑板上的题目。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教师要注意学生在简算过程中,是否正确地采用了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反馈检测、
1、下列的等式分别运用了那些乘法运算定律
160&25=25&106&&&&
5&17&4=5&4&17&&&&&
13&3&2 =13&(3&2)&
25&8&4=8&(25&4)&&&&
4&6&5&8 =(4&8)&(6&5)&
2、下面的计算哪些是正确的?正确的画“&&
”& ,错误的画“& ”。
29+22+78=29+100&&&&
35&16=35&2&8&&&&&
123-68+32=123-(68+32)
102&56=100&56+2&&&&&&&&&&&&
12&97+3= 12&100&
板书设计:
&&&12&25=300(元)&
&&&=(3&4)&25&
&=12&(100&4)
&&&=3&(4&25)&
&=12&100&4
&&&=3&100&
&&&=300(元)&
&=300(元)
板书设计:
25&&&&&&&&&&&&&&&&&&&&&&
=(3& 4)&
25&&&&&&&&&&&&&&&
=12& 100& 4
&&&&&)&&&&&&&&&&&
&&&&&&&&&&&&&&&&&&&&&&& 
课后反思: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猜测验证、交流反思中,理解乘除法的灵活应用的内在含义。
                  三、运用定律与简便算法
                    3 简便算法 (5)
教学内容:P45例5(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预习提纲。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298+ 135+ 102&     372- 72-
  88& 25
56& 125&&       
   99& 23+ 23
二、展示汇报交流
学生观察主题图,根据图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1)31&2+30&2+26
&=(31+30)&2+26
& &=61&2+26
& &=122+26
& &=148(天)
(2)7&21+1
& & =147+1
& & =148(天)
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
根据主题图的数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条件问题提问。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独立解答。
解答后小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完成的是哪个问题,怎样解决的?有没有用到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学生谈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谈谈在今天的学习后,你对运算定律的应用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
四、反馈检测
1、全校共有7个班,一共收到捐赠图书350册,平均每个班可以分到多少册?
2、牛奶&&&
我家每天要买一盒牛奶和一袋豆浆。一星期买牛奶和豆浆要花多少钱?
98+265+203&&&&&&
273-73-27&&&&&&&
250&13&4&&&
17&23-23&7&&&&&
板书设计: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1)31&2+30&2+26&
&(2)7&21+1
&=(31+30)&2+26&
&=61&2+26&
& =148(天)
&=148(天)
课后反思:本节课我精心设计了练习,做到了由浅入深,不仅有层次,有坡度,而且还欢欢相扣。
教学目标&&&&&&
&1、能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口算、估算的方法或利用计算器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从繁杂的数据中获取所需要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
4、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重点&&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利用数据的能力。
难点&&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午餐营养知识”调查活动。
师: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午餐在生活中很重要。同学们,你们觉得一份什么样的午餐才是最好的呢?(味道好) (有营养)
师:一份好的午餐除了满足好吃的要求之外,有足够的营养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保证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
(我们不知道什么样的午餐标准才是营养足够的啊)。
(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听听营养专家怎么说。师生共同观看课件,了解如何判断午餐是否合乎营养标准。营养学家的话中“不低于”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能举个例子吗?“不超过”呢?
教师板书:不低于2926千焦&&&&&&&&&&
≥2926千焦师:热量对我们有什么用处(热量除了给人在从事运动,日常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外,同样也提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吸收等等)
师:脂肪呢?(脂肪食入以后通过代谢转化为热量供人体使用,或转化为体脂存储于脂肪细胞中。当摄入的热量过多,长期超过人体活动所消耗的热能时,多余的热能将转化为体内脂肪,存储于脂肪细胞中。)
师:蛋白质呢?(它能使我们具有抵抗力,少生病。)
二:“营养午餐”判断活动。
&师出示挂图:民主小学今天为学生提供了以下三种午餐菜谱,用你们刚才从专家那里学习的知识判断一下,这几份菜谱是否符合营养标准?
你会选择哪一份菜谱,为什么? 大家可以分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告诉老师你们讨论的结果。学生交流,汇报。
三、“营养午餐”设计活动。
&师:刚才我们的同学正确地判断出学校的菜谱有两份不符合营养标准,只有一份菜谱是符合标准的,但是一份菜谱太少,不能满足供应需要。同学们能根据学校的这些菜搭配出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菜谱吗?
出示挂图:十种菜肴的热量,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表。
师:请同学们帮助学校设计营养午餐吧。
学生分小组计算,讨论,设计菜谱。
适时指导:如果你的配菜方案不符合标准,准备怎样调整?(将超标的调低,将不足的调高。)(教师以其中的一个方案为例进行指导)
四:展示自己设计的"营养午餐”
1、分发事先准备好的调查问卷,请各组同学根据上表,在全部的方案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5种方案。
2、分发统计表格,请个小组统计分析后填写。
3、师生根据调查统计的信息,共同分析讨论,得出全班同学同学最喜爱的五种搭配方案。
4、多媒体展示统计信息,请同学根据上面展示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绘制出复式条形统计图吗?(2)哪一种搭配获取的蛋白质最多?(教师从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给学生以启示。)
5、教师巡视班级,了解学生的调查统计情况及相关的统计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
五、调查统计思考题:了解一下班上偏胖或偏瘦同学的饮食习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六、全课总结:同学,通过今天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有所学数学思想解决了现实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年级乘除法简便运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