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熊改变夜间惊恐症症么?

太极拳的练习要点_百度知道太极拳杂谈_杨式太极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2,356贴子:
太极拳杂谈
一家之言,见仁见智。只说不论,有缘者得!拳杂谈 的拳,传自,自,蒋传自,王宗岳师传无可考。王著有《拳论》,至今仍是之最高经典,其拳名为“十三势”,因其所著而后有“太极拳”之名。此拳与陈家的拳(现在叫陈式太极拳,以前叫炮锤)不是一回事!后人以为陈长兴是人就误以为其术是陈式太极拳,大谬矣。后杨至北京扬名立万,陈家亦有到北京传拳者,众人见两家之术差异甚大,殊不同类,甚惑不解,遂传杨氏改拳之说,又谬矣!杨氏之拳术本来有一整套循序渐进的分类练法,即从开展到紧凑,由松展到刚柔,由招熟到懂劲。大概是中架到大架最后是小架,其中还有提腿架、加手等等,无非侧重某方面技法的练习而已。最后,小架才是的终极功夫。现在流行的杨澄浦85式杨氏太极拳,其实是杨澄浦为了全民健身而作为拳操推广的以杨氏入门练习架——中架改编的,其中最主要的改动是取消了练气的因素,改成了完全依靠姿体的平衡行拳的练法,经过这么一改,就使得没有练过任何基本功的人,也可以直接学习和练习套路,达到健身的目的,这套拳架也因此广为流传。外行不明就里,以为练好这个就是杨家的真功夫了,以讹传讹,以太极操为太极拳者,由此而始!从推广太极拳和全民健身的角度看杨澄浦功在千秋,但是对于真太极拳的传承的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撇开85氏不说,以它的原型传统杨氏拳中架作为杨氏的代表来讲,与同出一源,内功、身法、手法都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拳架看起来也有较大区别呢?两个原因,一个是对基本功的要求不同,武氏太极拳要求桩功基本要达到太极拳入门的程度才可习练的,练拳架纯粹是为了增长功力和熟悉技法,是功成架。杨氏太极拳中架,是杨家的入门拳架,是练习架,本身就有打基础的性质,因此对基本桩功的要求不太高,特别是对松腰、开胯、松肩和的要求相对低一些,而是通过拳架的练习来提高这些基本功。也由此而有了第二个原因,武氏太极拳的拳架,讲究“腰为纛、气如轮”,“腰为车轴、气如车轮”,气存命门,每一势都是从“气由脊发”开始到气敛入骨结束,腰轴是行拳的核心,全身围绕它来运动,所以拳架看起来中正大方、平稳有致。杨氏中架,因为初学者腰胯功夫有限,虽然也是以腰胯的松紧开合来引动拳势,但是周身协调一致运动的所围绕的中心点不是腰,也不是只有一个,杨氏太极拳称为“力点”!这个力点,在进退顾盼转换虚实的步法时是实腿的脚跟,中定时是手法的终点,就是接打的哪个点。每一个招式全身各部位都分别协调一致的依次围绕这两个点转太极圈,叫做“乱环”!看起来很复杂,也很优雅。 但是杨氏的终极功夫——杨氏拳小架又不同,那个是高手的功夫架,我不好评价,简单说,高手周身一气,已经不需要运气行气了,拳架走的是纯正的内劲,是内气的鼓荡。
随后会放制作过程
最近大家关注王宝强的离...
盘点厕所隔间门上的那些...
大汉情缘之云中歌 角色...
我是千禧。 初恋是一个...
我相信95后 应该有不少...
【ID】谁家菇凉111 【地...
一个漫长的暑假已过去,...
【8.18贴吧直播周】,寻...
这里是啊苏。
不拆了说,一锅端,对于...
 西游记中最被广大读者...
吴氏拳,其实就是杨氏小架!是小架慢打。也经过改编,以尽量降低进入的门槛。但是基于它的出身,实际上是最难学,对基本功要求最高的太极拳!目前练吴氏太极拳之所以也大多数都是太极操,并不是像杨氏那样因为改拳,而是因为绝大多数练习者其实都没有真正认识它的出身意味着什么,都过于小看这套拳了!吴氏的基本内功与杨氏、武氏没有区别,但是它的打法、身法对内功的要求更高一些。从“气分阴阳”这个角度来区别的话,武氏四六分,杨氏分,吴氏二八分。更核心的区分,杨氏大开大合侧重于伸筋拔骨、练肌肉骨膜里面的卫气,吴氏松柔圆活,侧重于练经络营气,武氏取于二者之间。从养身角度讲,吴氏氏最好的,事实上吴太极拳名家多长寿者。 :讲究气沉丹田、劲气合一,劲、气皆发于小腹丹田,以“缠丝”手法发劲形于手指,以丹田内转带动全身整体圆转运动,势势皆可发劲。丹田内转,称为“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这是陈氏独家练法,不可仿效。功夫低的,用腹式呼吸;功夫高点的,腰胯够松了,练逆腹式呼吸,转前、后丹田小小周天。陈氏拳无论内功、身法、手法、拳架和技法均与其余各家有本质区别,将陈氏拳法与其余各家混为一谈的始作俑者是唐豪、顾留馨。
从目前的流传情况看,血统保持得最好的是武氏太极拳,主要原因有几点:1、武氏太极拳是其创始人武禹襄功夫大成之后,根据王宗岳的拳论和自己的实践,按照纯正太极拳的功法创编的套路,据说到他去世时都没有完成,之后由其后人李亦畲补全。所以武氏太极拳只有一套,没有渐进的各种不同的套路,练成了就是,练不对就不是,后学者不容易走偏;2、武禹襄是读书人,有文化,因此他能够在没有师傅的情况下参透太极拳功夫的本质,并且将其用文字阐述出来,李亦畲也有论著,这就给后人留下了充足的理论指导和规范,后学者有路可寻,也有标准参照。3,武氏向来以书香为本,不是以拳立命,所传不广,多为至亲,因此反而更能够保持纯正。 武氏太极拳讲究气敛入骨、气贴背、气存命门,行拳是起、承(沉)、开、合,用意不用力、以气运身,交手讲究气由己发、力从人借、舍己从人。双手各管半边,互不逾越,腰腹中正,动作简洁圆滑,全在内气转换 真太极,从起势开始,“动之则分”,直到收势,以气运身一气贯穿,所以叫“长拳”! 真正的太极拳,是不具备向大众推广的条件的,太难、太复杂,难练更难教!这是中华武术的皇冠上的宝石,不是平凡之物,岂可轻易而获。
我说陈氏与杨氏不一样,没有褒贬的意思!都有内功,各家不同。陈、杨两家的拳从内功、身法到招式拳架都不同,杨、吴是一家,武、孙同源。杨氏与武氏的拳,内功和身法是一样的,只是运用技法和招式有小许区别。把这些关系弄清楚,我只是想提醒习练杨氏、武氏的朋友,不要急于求成想显示武功,去参照陈氏一些发力、练力量的练法。陈氏拳法见效快,看得见,这是它的长处。两家功法不同,不能比较,也不要去争高下。功夫有高低深浅,拳法没有。练拳为了强身健体,不为争勇斗很。 历史终究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的,古人诚,不我欺!前辈高人重德惜名,他们可能会密技自珍,但绝不会说谎骗后人。号“”绝不是假的。练拳修道,以信为先,所谓“信为道门”,不知道的东西,最好先不要怀疑或否定,这个跟搞科研不同,科研是探索人类未知,练拳修道是学习前人经验,搞科研要有怀疑精神,学习则相反!首先至少应该相信前辈大师们的论著是对自己所知所见所为的实话实说;其次得弄明白前人说的是什么意思,做的又是什么;然后再去学习、探索、实践;最后如果你做到了前人所说的境界,那才有资格去去评价前人的技法。 真想学拳,争论是没有意义的,你入门了,自然会看得懂,明明白白的!你自己还没有体验之前,两个字“学习”!刚开始没有分辨能力,不管对错都是别人经验,了解都是有帮助的,逐渐就可以去伪取真了。但是终极目标不能错:入门以《十三势行功解》为准,终极目标是《论》。 我认为了解各家拳的历史传承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谁家血统正,其实各家有各家的好。说这些,主要目的是帮助我们分别各家功法的异同,不要混着练
内丹功是道家的静功: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但在此之前有个前提,就是“筑基”!打基础,先要练到“精满、气足、神全”后方可练丹功。这个“筑基”里面有一种练气通经络的动功叫做“导引”,就是通过呼吸与姿体动作的配合引导内气循环周身,这个就是拳的前身!后人在此基础上,加入“掤捋挤按采裂肘靠”八法和“进退顾盼定”五步这些接劲、发劲、腾挪的方法,合称“十三势”,再收集武术中一些注重巧劲的招式编成套路来演练这个“十三势”,就是后来所称的拳!真的,从起势气敛入骨后,气遍周身不稍滞,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直到收势气沉丹田,要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所以称做“”。 丹田有很多说法,通用的说法,丹田位于脐下小腹处,在任脉上,人自然放松站立时,脊柱呈生理弯曲,人体的在此,内气也自然存于此。但是练气功、丹功和的,下丹田不是这里,而是在腹腔内上,又称“玄关一窍”,打通后阴阳二气自然交会于此,“凝神入气穴”指的就是这里。桩站好了,脊柱松直了,就会转移到这里。 “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这是里面与拳关系最近的论述之一。什么是“如婴儿”?婴儿在尚未学会直立行走之前,其体形仍保持着人类先天的体态:脊柱松直、盆骨松开、下肢罗圈,而且筋松骨柔,内气充盈(我们看见婴儿胖嘟嘟的,是因为婴儿身体里面含百分之80以上的水分,不是脂肪。内气就是身体里面的液体),所以“骨弱筋柔而握固”,“终日号而不嗄”,整天哭也不哑,因为有水滋润。抟气致柔,就是通过练气,长筋腾膜、易筋洗髓,使身体回复到如婴儿般松柔的状态。这是“导引”术的最早论述之一。“抟”就是“敛”、“聚”的意思。拳要求提顶吊裆松腰落胯,就是要把脊柱松直,还要“如意胳臂罗圈腿”!说白了吧,拳,实际上就是把我们人类未直立行走之前的四肢爬行的先天姿态,站起来动。就是把自己练回到状态:野兽的筋骨肌肉、野兽的运动方式(站起来的)、野兽的呼吸方式、野兽的身体状态!所以叫做先天拳——我们直立行走之前的状态。熊径鹤伸、形如捕鼠之猫。
人类从四肢爬行进化到直立行走,改变了我们先天的体形!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挤压了我们的脊椎使之弯曲:我们的双腿站直起来向上一顶、上身重量下压,裆胯就被夹紧,脊柱的最尾端本来自然向前弯曲的尾闾被向后挤,骶骨后翘,就撅起来了;腰椎瞬即被挤压向前弯曲;后仰的腰椎和下半截胸椎把下面几条肋骨向上翘起,挺起了整个胸腔;为了不仰倒,背脊自然躬了起了;这一弯躬,把十二根肋骨上下挤到了一块儿;接着一抬头,颈椎也弯了。撅臀、弯腰、躬背、曲颈、仰头,这就是我们的脊柱!更有甚者,本来支撑身体的前肢,反过来成了脊椎的负重,肩胛骨压在五根肋骨上,连同肌肉、韧带一起把这几根肋骨锁在了一起,与之相连的脊骨从此动弹不得!松展脊骨,最难最关键的,就是这部分。很显然,要想展直我们的脊柱,我们需要做到收臀、直腰、拔背、竖颈、顶头,把前突后弓的部位归中。由于弯曲的脊骨是我们的常态,约束脊骨的筋腱肌肉总体自然也就这么长,因此即使我们俯下身来使脊柱不受垂直挤压,它也不能自然地松展。但是在这种姿势下,整条脊柱就好像一条弯曲的有弹性的鞭子,我们可以通过特殊的动作,让它伸缩曲直,这就是“肖氏龙形搜骨”。“入门先站三年桩”,一是练身法,核心就是脊柱;二是练气通经络,气遍周身。
内气就是人的体液,简单说就是身体里面的水,人人都有,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中医讲内气有四:宗气、、营气、元气。大体元气存于中脉,上、中、下三个丹田内,是支撑我们生命力的本源;营气存于经络,滋养五脏六腑;卫气存于肌肉、、关节中,保卫身体健康;宗气,简单理解就是呼吸之气,呼吸运动是内气运行的主要动力,如同心脏之于。拳打对了,长筋腾膜通经络,一动无有不动,气遍周身不稍滞,营气走经络,卫气走肌肉骨膜,宗气与之完全协调一致,呼吸开合。最后气沉丹田,“凝神入气穴”补充元气,元气只能补不能练。打哈欠、伸懒腰、打冷战,这些我们不能控制的的动作,其实就是我们的身体自行调节内气的本能行为,内气就是体液,一方面它需要不断的循环代谢,另一方面它必须按照我们身体的需要分布周身保持均衡。在运动中这两个方面都可以自然协调,但是如果长期保持一定的姿态就有问题了,我们的本能会指挥身体做这些动作来调气。太极拳就是把这些本能的动作练成由我们意识主导的行为,以气运身!初学者所感觉的气感,就是体液在身体里流动对身体组织产生的压力变化,并为我们的神经而感知。姿势对,体够松的话,这种压力会以波的形式传递。当然练拳不只是这种粗放模糊的气感而已,真是实实在在的以气运身,“腰为纛、气如轮”,绝非虚言! 我们的身体如同一个封闭的水容器,除了骨架支撑,里面还有压力,一般我只知道血压,却不知道血管外面还有液压与之平衡。血液靠心脏搏动运行,体液靠什么循环呢?两个:一个是呼吸产生的压力变化形成的动力,一个是肢体运动产生松紧张弛。由于体液的流动和循环与呼吸密切相关,所以称为“内气”。一般情况下,体液运行都是局部的,拳通过肢体的特殊锻炼,做到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把所有因素整合起来,呼吸、肢体运动和体液流动做到协调一致,就能够控制体内压力的变化和传递,以气运身。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这个问题复杂,但是它所依据的终极拳理是:拳以气运身,肌肉放松不用力,所以行拳基本关注三个因素:骨、筋(经)、气。骨头节节沉下去,关节就节节往上松开,内气就节节上行,反之亦然。原理就是“水往低处流”,注意,这个“低”不只是高低的低,主要是“低压”的低!身体哪里松开,体液(就是内气)就会往哪里流注,这就是拳“以气运身”的原理!
真正“”,那是拳至少到“懂劲”阶段才做得到的,招熟、懂劲了,全身通透了,“气遍周身不稍滞”了,才可能做到“意与气合”:以意行气、意到气到、以气运身。简单讲就是举手投足行拳走架不是靠惯常的肌肉力量,靠的是内气的聚散开合,科学理解就是体内液体聚散、流动产生的压力变化来催动肢体的运动。这种运动方式不是我们的习惯所能理解和感悟的,所以叫做“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不用力是行气的必备条件,肌肉关节紧自然不能通流。从技击方面讲,“用意不用力”才能够意到身到,指哪打哪,高手对决瞬息之间不能去想身体的各个部位如何行动内气如何运行。所以拳论有云“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气就是组织液,聚起来就产生压强,叫做“抟气”。“抟气”入脊骨后再运走周身,此其一,其二,如果受到外力挤压,这个外力会在此其中以波的方式传递,拳家能够引导这个压力的传递,叫做引进落空。再转回来还给对方,叫做“合即出”,有句拳论讲得最好:“如皮燃火(引进落空)、如泉涌出(合即出)”。抟气走周身,能够感到明显的压力变化,气到就掤起来,气过就收缩。如果经络尚未打通,受到外力打击时,内气被挤压过这些不通之处,会沿经络路线挤压,有的地方会产生如同被电击的感觉。 拳与大多数的区别是“以气运身”“气遍周身不稍滞”。大多数内家拳内劲发于丹田,只有要气沉。气走末梢,过掌心脚底,走阴面:营气走手足三阴,卫气与之偕行走内侧肌肉骨膜,从末梢回腰背“敛入脊骨”,营气走三阳,卫气行外侧。 我练拳没有任何意想、幻想的东西!身体就是身体,气就是气,身体哪里松开气就往那里流注,气聚哪里哪里就膨胀。身体之外,没有什么“气圈”。 起势气从丹田出发,收势气沉丹田没错,这是我们从自然站立进入行拳身法最后又回到自然姿态的必然,但是气从丹田出是敛入命门脊骨,之后整一套拳打下来,每一势都是“气由脊发”起、承、开、合后又收回脊骨,循环往复连绵不断,底气存命门。
如果没有打通大小周天就想练精化气,练内丹功,的确是有危险的。练气功,不管那一门,最正确最安全最保险的练法,就是先打通奇经八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带脉和。因为奇经八脉主要作用就是存气和调气!在此之前,千万不要强聚气,气存哪里都不行。一句话,先会散气、调气,再练聚气。先把筋骨关节都松开,是第一要事。松到像熊、像猫那样,猫之所以有九条命,三楼跌下不伤,就是因为筋骨关节够松,全身灌满组织液(内气),如同液压避震器。拳就是要把身体练成液压避震器,才能“只化不让”“引进落空”!练功得一步步来,练不到,告诉你你也不能准确理解的虽然练功是周身一体的事情,但是在初期,没有人身体是均衡的,也不可能是完全通畅的,十二正经本来是通的,完全不通就出问题了。但是练功所要求的“通”,与常人的“通”是有程度不同的,就因为十二正经通,但是达不到练气要求的通畅,所以如果没有奇经八脉的调节,盲目练气,就会有在十二正经中滞气、逆气的情况发生,就是出叉子了,走偏了。奇经八脉普通人是完全不通的,需要练功来打通。奇经八脉,医家讲的是冲脉,练丹功,练的是中脉,贯通上、中、下三丹田,下起于会阴,上达天门(注意,不是百会穴),龙虎交会、凝神入气穴等等,都在这条中脉上。
拳以内功为基础、核心,以“十三势”为技法,以套路来练习,以散打练实战。 静桩,是双脚站定不移动的桩功,有身法八要,有起、承、开、合,也有外三合,如拳的起势和收势。动桩,就是“动之则分”:气分阴阳、 体分虚实,有进退转换,有往复折叠,内外三合,做最基本的最简单的以气运身。你可以上百度视频看看武氏拳的桩功教学,至少外形是那样子。能够做到以气运身了,再练习“掤捋挤按采裂肘靠”八种手法和“进退顾盼定”五种身法,这些都是桩功!练好了,拳的基本门道你就算会了,把这些东西运用到套路里面去,一套拳顺顺利利练下来,才算学会了,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三年,叫做“入门先站三年桩”,也有快的,那得遇到明师,自己有天赋有用心,一年半,拳论有“一年半载,可施于人”。 拳身法八要里面有“涵胸拔背、松腰落胯”,做到了,自然涵胸收腹!你使劲呼气,把底气也呼尽,腹部自然收敛,就是这个状态。但是如果你还做不到松腰落胯,你就没有办法保持这个状态。拳论云:“腹胸松净气腾然”,才能气敛入骨。 腹部开合,是的练法,叫做“丹田内转”、“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杨、武、吴练的是“气敛入骨”,武氏拳讲得更明白:“气存命门”!这里边区别很大,不可不知。
太极拳不是正圆,也不是螺旋,是“8”——无穷!注意,这个8不是平面的两个相连的圆,而是一个立体的扭曲的圆圈,中间没有交叉,两个圈实际上是两个半圆,一阴一阳,一进一退、一开一合。伸出你的拳头,旋转腕关节转这个8,你会发现半圈外旋手臂会回抱,转内旋半圈手臂会向前伸。太极拳以每一节骨头为单位协调一致的都转这个8,叫做“周身无有不太极”“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向前伸出你的右手,然后放松,让肘关节坠下去,手臂就会形成自然弯曲,松肩沉肘,握拳,手心向内偏上朝着脸,虎口朝外。先做内旋:按顺序从拇指到小指依次伸展手心这一面,拳头逆时针转动,掌心会顺次向上、左、前、下转动一个向前伸展的半圈,转到生理结构的尽头,不要停!伸展小指外侧,然后依次从小指到拇指伸展手背面,顺时针转拳头,这是一个向内回收的半圈。这是我们先天的生理结构决定的,陈氏的“缠丝”,杨氏的“抽丝”都是这个,我在《肖氏龙形搜骨》(一)里面有个比喻“抱回来、捧出去、扔掉它”。整个手臂分4节:手(拳头)、小臂、大臂、肩(胛)锁(骨)。在整个手臂松展(注意松展不是用力抻直,是松肩沉肘自然弯曲的状态)的前提下,这四节的每一节都可以跟着拳头一起转“8”字,这就叫“旋腕转肩”。 同理,腿脚也是同样这样转,叫做“旋踝转胯”!手脚同时一起这么转,就是“外三合”,左手与右脚合,右手与左脚合!全身一起转,就是传说中的“乱环”!最难的是转胯,其次是肩。当你的左右两边胯能够各自转这个“8”的时候,你的基本功就算到家了,再加上“练气”的内容,你离入门就不远了。 盆骨不是一块,是两块!开胯实际包括两个部分:开前胯,开后胯. 开前胯是松开髋关节,而开后胯是松开骶髂关节. 髋关节由髋和股骨头组成,是人体最大的关节,具有负重,将上肢重量传达到下肢的作用,使下肢做出前伸,后屈,内旋,外展的动作,并具有吸收,减轻震荡的作用,开前胯就是使这部分组织能放松。
骶髂关节,是个滑膜关节,俗称假关节.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面构成,整个关节呈后内向,关节间隙非常窄,表面上有很多的凸起和凹陷,使得两个关节面镶嵌密切,周围附着强而有力的韧带,所以骶髂关节的稳定性非常大,也就是说这个关节是不会动的.平时这里也运动不着,于是乎开后胯就要比开前胯困难了.有句话,叫做“平胯”!在正确的桩功下,股骨头两边的拐7做到相向平直相对,像有一根轴穿过胯骨一样,这个状态下,胯骨和股骨才能各自自由旋转 有句话,叫做“平胯”!在正确的桩功下,股骨头两边的拐7做到相向平直相对,像有一根轴穿过胯骨一样,这个状态下,胯骨和股骨才能各自自由旋转,你自己去琢磨吧。尾闾前兜,叫做“吊裆”,这个和“松腰落胯”“裹裆护肫'是统一的动作。要做到这些,先练开前后胯,做到“平胯”!在正确的桩功下,股骨头两边的拐7做到相向平直相对,像有一根轴穿过胯骨一样,这个状态下,胯骨和股骨才能各自自由旋转,盆骨有这根“轴”,就可以自由的前兜后落了。 太极拳周身一家、身随气动,腰脊为一身中轴,必须始终保持松直,除了上下松紧而外,既不能前俯后仰,也不能左右歪斜,更不能扭转(整个身躯自顶及裆皆是如此)!!身体随两胯关节转动,胯由踝转,即拳论所言之“旋踝转胯”是也!
内气是实实在在的在身体里面流动的,营气走经络,卫气走肌肉骨膜,真实不虚。其实对于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古人要比我们了解的更透切,虽然表述的方法不同,有太多神秘化的东西,但是它的本质是真实的。中医就是从道家的气功发展起了的,古时的名医如扁鹊、孙思邈、张仲景之流都是道家人物。练功的人对自己身体的感知,远比现代西方医学对尸体的解剖要真实可靠的多!可惜现在的中医都不练气不懂气,快失传了!在学校背几年医书、药方,就以为自己懂中医了,还到处拿西医的知识来批驳那些练气功、内功的人,真是可笑之极! 大家通常看得到的推手,基本上都只是一些格斗技巧,不是真正太极拳的化、打。所以都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疑惑,就是:推手和盘架子看不出有什么关系。真正太极拳入门了,桩功、拳架、推手、散手全是一回事,只是练习的侧重点不同而已。站桩练内功,盘架也是练内功,推手散手练习如何用内功,也是练内功,本质上是一回事 我练拳只为我自己,为了身体健康,到死那天都不用别人照顾,好好活、好好死,如此而已 太极拳就是太极拳,没有养生和技击两种。但是练习太极拳却可以有两种不同目标追求,追求养生和想成为武林高手,在练习上侧重点是不同的!打个比方,走路是非常好的健身方法,如果你能够以竞走的姿态、松腰落胯放松的快步走那就更好了!但是如果你天天都像田径比赛那样拼命的竞走,对身体只有伤害没有好处,年轻时身体旺盛感觉挺牛,年纪大了毛病就会来。
“命意源头在腰隙”指的是气存命门、“气敛入骨”、“气由脊发”,所以称“源头”!的力量,实际上就是肌群松紧开合之力。这个力不是直接作用于对手的力,但是它的重要性其实远比作者所知的还要重要:会阴肌群的松紧是行拳中控制躯干部分筋骨松紧开合的核心动力,内气的收发、呼吸的配合都以此为原动力。大家都知道太极拳“不用拙力”,那什么力不是“拙力”?四种:1、肌群的松紧、2、旋踝转胯、3、旋腕转肩、4、舌抵上颚。这些力不是用来打人的,是用来行气运身的!! 逆腹式呼吸其实不准确,应该叫做命门呼吸。这个只是基础,是“全呼吸”:依次松腰落胯命门呼吸、涵胸拔背肋呼吸、竖项立顶鼻呼吸,都有。 每天熊爬30分钟到一个小时,就是像那样爬,注意几点,1、手掌、脚掌自然放松,落在脚后跟和掌跟;2、舌抵上颚松脖子,低头爬;3、松肩、开胯,松腰脊。4、手脚自然弯曲,不要紧张挺直。专业术语叫做“熊径鹤伸”,好过去练太极体操。 推荐看看《肖氏龙形搜骨》(一)(二)。抟气致柔,能如婴儿!所有由于年岁的增大、生理机能衰退而导致的疾病都可以避免、可以克服、可以自愈,如婴儿一样松柔、气血循环通畅、水分充足的身体是不会有这些毛病的。 不练气,没有内功的“”,无论你姿势如何正确,都是常规受力,日久必衰,人老膝先老,自然而然的事。真,周身无处不太极,膝关节同样转太极,循环松紧,气通往来,不仅不会伤,还能够使旧伤痊愈,越来越好。 所谓“喉头永不抛”,就是竖项立顶、提顶吊裆!颈椎竖直必须是和“松腰落胯”、“涵胸拔背”同时做到才行,就是整条脊柱要同时松直。“喉头永不抛”还需要“舌抵上颚”
“舌抵上颚”,就是把舌尖稍微卷起,抵住上颚牙龈后光滑的部位,整根舌头稍微用力,下巴就会向上咬合。无论是气功还是内家拳,只要练内气,都要讲究这个,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最基本的功用。人的颈椎和头颅不是一个平衡的架构,颈椎不是支撑在颅骨的中心,整个脑袋有一半向前伸出悬空的,因此除非躺下,我们必须时刻紧张整个颈脖的筋肉来配合颈椎一起支撑头颅,我们的本能不允许自己放松这个部位!但是不能放松,体液(就是内气)就不能通畅,长时间的局部紧张还会造成颈椎病。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舌抵上颚”!让舌头切实起到支柱的作用,能够分担颈椎的部分承重,哪怕是一点点,也足以使颈椎、颌骨关节、脖子和面部肌肉得到放松,给内气顺利通过这些部位的经络、肌肉、骨膜创造条件。舌头如同桥墩,所以又称“搭鹊桥”!我认为除了说话吃东西,舌头最好都放在那里。
“用重量不用力量。”这话对但是不完全,肌肉筋骨有重量不用说,还有更重要的更核心的,恐怕就没几个人知道了。 气,也有重量!因为内气就是分布在不同组织内的体液,液体是有重量的!桩功到家了,松了,就可以气沉涌泉。但是为什么不练功就感觉不到气往下沉呢?原因很多。 我们的身体是个封闭的、结构复杂的容器,可以分为五个物理上互相封闭的区域:1、呼吸系统;2、饮食消化系统;3、;4、骨骼;5、其它部分,是一个整体,包括筋、腱、肉、膜、、腹腔、胸腔、脑颅等等,姑且统称为肉体。其中,呼吸、消化系统与外界有连通,和骨骼对外是完全封闭的,肉体呢?相对封闭,与外界有相通之处吗?有,眼睛和毛孔!这样区分开来以后,这些区域跟的内气各自有什么关系呢? 先说简单的,骨骼,骨骼里面是骨髓,通过关节处的软组织与身体相关组织沟通代谢,因此长筋腾膜松关节对骨骼健康的好处不言而喻,骨骼对于而言,最主要作用是,正确的、灵活的骨骼架构是全身松透气遍周身的基础; 其次说血液系统,血液循环不由我们控制,是先天的机能。练习太极拳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大家都知道,但是有一点很少有人知:血管外面的压强与血压的平衡程度严重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这个压强就是肉体内组织液的液压,就是内气的压力。中医把脉,就是这两种压力的平衡状况导致的不同情况的脉动,气虚的人和中气十足的人,脉象是不同的。另外两个更重要的地方,一个是脑颅,上丹田,这是身体和意识的中枢,保持这里面稳定的压强是最重要、也是我们的本能最优先考虑的事,颅压低就会晕,高就胀!所以严重气虚的人会眩晕,会本能的收缩身体来保证颅压稳定,这也是我们一般情况下不能轻易做到气沉丹田、气沉涌泉的一个原因。练功练气如果过头了,身体经络一下子松开太多,会导致液压骤然降低,会感动周身乏力甚至头晕。更严重的,如果气沉得厉害,上行又不通畅,颅内液压骤然降低,血压却是恒定的,就会有脑溢血的危险!有老人家去做牵引导致脑溢血的实例。反之,如果气冲脑颅却又下沉不通畅,就是练功走火了。还有就是心脏,心脏在中丹田处,中气足不足,心脏周围的液压是否足够、是否稳定也严重影响心脏的搏动!气沉的太过,中医叫做“泄气”,会导致中丹田空虚,心跳急促、紊乱,也是练功走偏的一种。
再说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的体积的增大缩小,直接对体内液压产生影响!所以饱食之后,腹压瞬间提高,不宜练功,练功时不宜进食;排泄,会瞬即降低腹压,练功之后,身体需要一个平静、稳定的调整、收功的过程,半小时内最好不要排泄。气虚严重的人,身体本能还会通过增加消化系统的体积来增加体内压强,气虚的人经不起饿,一饿就发慌,心跳急促,甚至会晕,还会,必须尽快进食。我有一个朋友,严重气虚自己不知,去扎又泡脚,当场晕倒!回家后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每天进餐8次以上,不吃不行。气虚会导致腹胀,就是身体的本能指挥通过产生气体来增加体积,以增加体内压力,这种气在在肚子里滚来滚去,就是放不出屁来!还有就是气虚型便秘,气虚严重的人,本能不允许他痛快排泄,因为那样会导致体压瞬间下降,很可怜啊,经常想拉屎,每次蹲半天就拉出一点点!还没有打通之前,练功有时候会有喉头堵气的情况,会导致,不停地!如果腹、胯部位的经络有较大通关时,会有腹泻!但是与通常的拉肚子不同,它只泄一次。(接上)好的方面,内气充盈的人则相反,“气满不思食”,道家“辟谷”凭的就是这个!有许多无知无畏之徒以为“辟谷”是靠意志强忍不食就行了,可笑之极。内丹功练到一定程度的修道者,精满气足神全,才有可能闭关修炼,闭关修炼期间尽量杜绝日常的生理活动,包括不进食,就是“辟谷”。道家修长生,有句话叫做“要想不死,肠中无屎”。只是内丹功的筑基功夫,还没有到那种程度,所以消化系统仍然很重要。练太极拳,伸筋拔骨通经络,把身体打开,体内压力,包括颅压会下降,有时会有点晕,有点虚、乏,但是你坚持住不要像气虚的人那样下意识的收缩身体,你的大脑就会意识到它不能靠简单的收缩身体来保证它的舒适了,它就会指令消化系统吸收水分,补充液压。这就是的本质,这也是太极拳可以养身的最基本的道理。所以,保持身体伸展,放松,是养生第一要事,能够尽量把支撑身体的工作交给骨骼和筋,让肌肉放松,骨骼抻开,让水分有容身之地,你才可能补得进水!爱护你的消化系统,、作息,是健康的根本。太极拳可以改善体内循环,可以让你的消化系统更健康。 另外,由于饭前人体血糖值处于较低点,而在的情况下锻炼,尤其是中老年人,容易引起恶心、甚至昏厥等不良反应,不利于练习者的身体健康。饭后人体内的血液处于重新分布的状态,体内血液大量聚集于肠胃等消化系统以吸收消化食物,此时练习健身,血液会因运动的需要转移到人体肌肉等运动系统中,从而影响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吸收,长期下去容易导致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以长途汽车司机为例,由于他们饭前饭后都在开汽车,所以司机的胃病发生率非常高。因此,不宜在吃饭前后马上练习健身气功,一般在饭前饭后超过40分钟时进行练习较好,中老年空腹锻炼者最好提前喝一杯牛奶或糖水等,以提高血糖含量。当然,在健身者自身体质较好的情况下,利用早晨体内血糖处于较低点的时候进行锻炼,以求达到最有效的减脂效率也是可以的。因为健身气功与其他的匀速跑步或快步行走等运动一样,具有低负荷有氧运动的特征,在身体内低血糖的情况下运动,可以燃烧人体脂肪,达到减肥的效果。
拳最难理解、最难做到、最关键的是“涵胸拔背”。平时我们挺直背脊虽然也可以直,但是脊柱被挤压得更紧,拳的“涵胸拔背”是松直!区别在哪里呢?区别在于这背弓中间向胸前挺直的同时,上有竖项立顶,下有松腰落胯,两头有对拉,“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最关键的是还要有“涵胸”、“开肋”、“松肩”!每节胸椎都连着一根肋骨,伸展胸椎必然要张开每根肋骨的间距。在弯腰躬背的常态下,肋骨是上压下翘朝着胸骨方向挤合在一起的,除非我们或者做,肋骨很少活动,所以肋间肌都很紧;另外前面说过,肩胛骨又锁住了最主要的五根肋骨,“开肋”的难度不言而喻。要想撑开肋骨和背脊,首先要找到一个支撑点,这个支撑点就是胸骨!十二条肋骨都指向并最终连接到胸骨,形成一个框形的胸腔,而且它有个特点,就是从侧面看,肋骨从胸骨到背脊是呈扇形张开的,这就意味着如果胸骨向内挤压,压力就会沿着这个扇形扩张最终撑开胸椎关节;同时如果把肋骨向腋下两侧撑开,胸腔这个圆框就会被拉扁,胸骨和胸椎就会相向而收,背弓自然就向前挺直了。所以要“拔背”必须“涵胸”“开肋”!“涵胸”不是弯腰驼背把整个胸腔挤到肚子上,而是胸骨向内、向背后收陷,对肋骨和背脊产生张力,同时配合“开肋”“拔背”,背脊就拔直了。“涵胸”“开肋”“拔背”是完整的不可分的一个动作,拳的专业术语就叫“涵胸拔背”,这是拳内功最核心的部分,能够正确理解的人凤毛麟角!另外“开肋”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压在背上的肩胛骨,这就需要在“涵胸拔背”的同时撑开肩关节,方法是两肘对撑、双臂外旋曲抱,双臂双肩转“8”字圈,形象点说就是:抱起来、捧出去、扔掉它! 涵胸拔背开肋时胸腔张开,自然会吸气,这正是太极拳最核心的秘密——“肋呼吸”,又叫“两肋如腮”、“气敛入骨”、“牵动往来气贴背”。但是一定要注意,太极拳的呼吸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肋呼吸还不是全部,因此除非你有明师指导,否则千万不要盲目练习。
我的心得暂时就这么多了,另外这些年我还收集了一些有关太极拳的好文章,我认为有参考价值,不过其中观点很少有全对的,大多都是别人的经验和看法。如果把太极拳比作一个圆,那么这些文章大多只是在某个切点、某段周边、某个扇面上是正确的!但即便如此也是难能可贵了。从现在开始我将陆续的上传在这里,以供需要的朋友参考。提醒朋友们阅读时要懂得分辨,去伪取真才能从中获益。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师不如无师。
从身体入手 作者:李谨伯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1319
更新时间:
 我们身体最不正的是什么  大体而言,人是由躯壳和精神组成,看得见的身体和看不见的精神组合为人。先说我们看得见的部分。从身体来说,我们最不正的是什么呢?就是脊柱。你看,现在的人几乎都弯腰驼背,上身和头冲前。你看看,哪一位不是鼻子冲前?你再看看佛像,鼻子与肚脐眼在同一条垂直线上。佛像跟我们最大的不同,一看就知道,没有一尊佛像鼻子冲前,伸着个颈,跟呆头鹅似的。  有一次,我去的,有一个寺叫,有一位雕塑家,正在塑的像。他用石膏在那儿塑,塑像真的非常美,他很自豪。他问我说:“你看我雕得怎么样?”我说:“作为一个,你塑得很好;但作为观世音,你塑的不是观世音。”他觉得很奇怪。古人塑的观世音是收颌的,收下巴的,鼻子微微回收的;而他塑的美女的鼻子是冲前,往前伸的,像是翘鼻子。  看看我们在座的,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鼻子冲前翘,弯腰伸颈,这个样子的身体外形,影响体内生命能的流通,这就叫“气不通”。要想身体健康,第一步就需要做到全身的气脉通。为什么?因为人的各种生命活动是由大脑来指挥的,通过脊柱,通过脊腔里的六十二根神经组织来指挥的。我们的任何行为都是靠大脑通过神经来支配的——就像现在,我说话也是,您听说话也是。所以“身正”才能“气通”,“气通”才能“意静”,“意静”才能“神活”!有人说我总是思想静不下来,就因为身不正。  如果弯腰驼背,脊柱里的神经就受到压迫。时间一长,还会造成各种病。比如有人老是不快乐,老是忧郁,说是得了。心理学家说你是心理疾病,其实不是,是脊柱的问题。有个人很特别,他总是全身一会儿这痛,一会儿那痛,医院给点止痛药,还是不管用。我一看,说他的毛病的根是脊柱不正。他不大相信,我让他看他鞋跟的外侧,结果磨损得很厉害。他也感觉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这么费鞋。后来直起脊柱,这个怪毛病就渐渐没了。  我在背后看每个人走路,一肩高来一肩低——脊柱不正,总是歪着,久而久之,就会压迫脊柱里的神经,就要得病。我小时候念书,做功课都是往右边歪的,所以我的脊柱也是歪的,虽然现在看不出来。在座的,我敢说没有一个人的脊柱是正的,这非常影响健康。而你们看佛像,它们的腰就是挺直的。  腰一挺直,脊柱就正,所以气就通了。我们气不通的原因,是因为腰不直,所以身不正。因此,修道的第一步,就是要放松,挺腰,直背,正脊柱。方法非常简单,可是坚持非常难。修道,你得坚持,一天到晚要做得到,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水浒传》里有一个人,叫神行太保戴宗,他能够日行几百里。他怎么做到的?窍门就是挺腰直背,鼻子微微回收,然后周身气脉通,走起来,就好像后头有人在推着他,结果他越走越轻,越走越快,越走越有精神。现在,我们老年人到外面散步,走个几里地还可以,但回来累啊,腿酸,腿疼,甚至回不来了。越回不来了,就越弯着腰、抬着头、伸着鼻子往回走,他就越是走不回来,走一步歇三歇。但是,如果你挺腰直背,鼻子微微回收,你就会越走越快,越走越轻。爬楼梯也一样,头冲前地走,就越走越累。你要是挺直了身体走就越走越快,越走越轻松,因为你脊柱直了。其实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但是要坚持很难。  我们这次来研讨,能够搞清楚怎样把脊柱挺直了,不枉我们五天相聚一场,算是没有白忙活。在过去,行家在公园里看人打拳,说那个人打得好,很有气势。这是什么道理呢?其实就是先看他的鼻子。如果这个人抬头翘鼻子或者低头哈腰,那就是老师没教好,因为他的鼻子不正,脊柱也不正。所以,有些在公园里头打太极拳的,表面上看着很好看,但鼻子前伸或者脊柱是歪的,不是抬头观天,就是低头哈腰。真正打好太极拳的,肯定鼻子微收,身体挺直,脊柱正,身体管道才通啊。坚持做到很难啊,而修道就是这样开始的。  其实,真正打拳的高手,一定是先练静坐的,因为真正的太极拳是炼“内丹”时自发动起来的架式,不是柔软的舞蹈动作。
修道必定要学会“开窍”。全部修道不过就是修一个“静”字,心静意静。但修静的方法是什么?静修的方法就是开窍,就是学会开窍。但是“开窍”这件事,古人叫“千圣不传”。为什么不传呢?过去的说法是避免传给“非人”,非人当然不是指鬼神或者,而是德行修养不好的人。所以要“慎传”,免得传给了心术不正的人。但以我这一生的经验来看,人有一个毛病,就是“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不搞得神秘一点,隆重一点,人就觉得“便宜没好货”,反而不当回事。另一方面,古人自称自己怎么怎么样,他们真的就那么境界高尚,所以才“自珍其宝”,门户森严?我现在觉得,这事也不一定。我年事已高,我是无所谓,只要大家肯学,我没什么可藏着、掖着的。  真要修道,必先开窍。开窍一定要“用诀”,这个诀是秘诀,一般人他是不传的,叫“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 ”。古人说“给我十两金,不传一口意”啊。诀是一种用“意”的方法,他为什么不传呢?因为他要传给有德者。那修道怎么办呢?要开窍,得懂得秘诀啊。其实诀大多只有几个字,非常简单。大道至简,非常容易,上手容易坚持难,秘诀本身一点都不秘。人身上有无数接受宇宙自然“生气”的地方,也有接受社会生灵“人气 ”的地方。比如,凡是骨头连接的地方,都能接受天的“生气”,也就是关节都能接天的“生气”。简单吧?简单——这就是一句秘诀。  我们身上的这些窍,不但有接受功能,而且还有发射功能,就是说还能发出“气”来。有个修行不错的姓杨的老太太,如果的话今年将近100岁了,她甚至可以用屁股发功,有脚心发功。这个功夫就深了,所谓人身无处不丹田了。但是,我们大家要特别注意,修道常用的窍位,它和上的穴位是不一样的。如果一样的话,也就没有“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的说法了,大家根据书本练习不就得了?不行,看书修道是不会成功的。所以二者有相当大的差别,不要搞错了。  穴位是人体经络里面的小发电站,人身体的穴位相当于生物发电站,这些生物电在穴位里产生然后沿着经络运行,影响人体生化反应的方方面面。它有一定运行周期,大约每昼夜运行五十二圈。所以中医里用电的良导体——金属的针来,道理就在这里。修道要开的窍,则多半与人体产生激素的腺体有关。大体上,我们修道常用的有九个窍,这九窍可不是穴位,它们大都跟人体里的激素,以及激素所在的腺体有关。比如,这里四个窍,集中在脑袋上,这主要是接天的“生气”的。这四个窍:一个是“顶窍”;然后是“意窍”,又叫“上丹田”;第三个叫“玉枕窍”,又叫“神窍”——注意啊,可不是玉枕穴;还有一个呢,叫总窍,是非常重要的窍,也叫“泥丸”。这个就是有些道书上说的“泥丸宫”,实际上是人的脑垂体,统管我们的内分泌,可以自动调整我们身体的各项功能。就人体激素分泌而言,它相当于中枢,它就像花生米这么大,但作用很大,所以这个又叫“总窍”。  这四个窍是接“天气”的,或者说接“生气”的。前面我们讲过,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接宇宙天体的“生气”,天人是合一的,天人是互相感应的。人类是离不开天体的“生气”的。你能不能进入修道的殿堂,要看你能不能大量高效地接受天上的“生气”。打开这些窍,你才能大量地接天上的生气。我们多数人,这四个窍,都相当闭塞,不是充分在起作用,所以必须要打开,开窍才能修道。开了窍,当然能够身体好,气力足,才能脑子好使,才能长寿,甚至于开发我们的潜能。  天地天地,有天必有地,然后我们还要能够接受“地气”。我们知道地下的磁场,是有脉络走向的。我们把房子盖在这个地脉上,磁场就好;盖到那个地脉上,这房子就不好。过去说阴宅、阳宅,看风水,找龙穴,就是找地磁场。所以古人认为风水对我们一生的命运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甚至于子孙后代,对三代子孙都会起很大的作用。地气和天上的“生气”有什么区别吗?其实一样,都可以补充我们的“元气”。但是,“地气”跟天上的“生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它不像天上的星体,高悬于太空之中,它在地表上,所以有个奇妙的特性。这个特性是什么呢?就是“遇风则散,遇水则聚”。喜欢水把它包围住,遇水则截住它了,就把它给留住了,遇到风它就散了,因此民间管它叫做风水,这是它的特点。其实它正式的学名不叫风水,它叫堪舆。堪是什么?是天道;舆就是地道。民间俗称为风水,因为这种地气“遇风则散,遇水则聚”。
  那么,修道的人怎么接地气呢?接地气要开三个窍。哪三个窍呢?人体背面的这一个是尾闾窍。这个尾闾,本来是分为上尾闾和下尾闾的,中医主要用下尾闾,也叫长强穴。那么下尾闾在哪儿呢?在尾骨的第三节;可是我们修道的人用的尾闾窍跟这个下尾闾不同,它是在命门下一寸。命门是和人体正面的肚脐相对的,尾闾窍就在命门下,和我们的“气海”相对。它实际上是个什么东西呢?是人的肾上腺素比较集中的地方。我们都知道,这个肾上腺素,它的作用非常强。这个肾上腺素主要起什么作用呢?比如说,有个强盗在追我,我平时走10里路都很困难,可是他追我的时候,我可以一口气跑10里、20里、30里,甚至翻高墙都可以,因为只要有一滴两滴的肾上腺素,我立刻就能把无穷的潜力发挥出来。大家都知道,在药房里可以买到这个肾上腺素,是专门用来抢救垂危病人的,或者是给重病病人用的。  所以,尾闾窍里面充满着肾上腺素,它是我们生命机能保持旺盛的“气血”,所以非常重要。它相对的,人体正面的是“气海”,气海是储存人体“卫气”的窍位,也叫下丹田,这是正面背面相对的两个窍。第三个窍就是我们的**前口,叫做“玄牝之门”,或者叫做“牝门”,也叫“会阴窍”,注意不是二阴中间的“会阴穴”。会阴穴在两阴之间,而会阴窍是在**前口,所以也叫“阴窍”。  凡是修道的人,都需要接“地气”,因此必须打开这三个窍:尾闾窍,下丹田窍,阴窍。下丹田大家可能听得比较多,因为这个地方是性激素的存储之地,所以叫“气海”。人体的性激素虽然在全身的血液里都有,但是主要存储地是下丹田。  所以,修道所说的窍,大体上与人的激素是分不开的,它的影响是全身的,穴位往往是影响一条经脉,它们的作用是不同的。  那么,头上四窍接“天气”,腰腹部三窍接“地气”,这是七窍。修道开九窍,还有两个窍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中丹田和我们背后的夹脊窍。夹脊窍在我们两胳膊的连接处,我们平常背后这两肩膀连接的夹脊窍是闭死的,修道的时候要打开它,打开以后和人体正面的中丹田来接“人气”。  夹脊窍的前面,相对的那个地方叫中丹田,又称为绛宫。这里与心脏是有关系的,是人体胸腺所在地,也是与激素有关系的,也是激素所在地。胸腺激素到年老以后,它的作用会慢慢减低,但是它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很重要,因为它是经络之气,它是走五脏,走血液,走组织液的。它又叫“经气”,也叫“荣气”,又叫“营气”。这种“ 气”其实是胸腺激素,走经络、血管,润泽五脏,是存储在中丹田里的。我们讲精、气、神,“气”指的就是这个。
现代人为什么不“开心”呢  夹脊窍和中丹田窍,这两个窍是接人气的。人与人交流,打开这两个窍,就叫“开心”。这两个窍打开的方法极容易,打开就叫开心、舒心。我见到您,我很开心,你这个窍也就打开了。我见到您,愁眉苦脸,那你赶紧自我防卫,这个窍也就闭上了,怕我跟你借钱。你不会喜欢我,我也不会喜欢你,这两个窍不开,也就没 “人气”。我一见你,我就眉开眼笑,我已经在接您的人气了,您也就比较喜欢我了,这时候就“有人气,有人脉,气场对”。  现在我们知道了,现代人为什么不“开心”呢?大家天天防着别人,两窍紧闭,自然不接人气,活得不开心,痛苦也就没办法解开。如果这个人经常愁眉苦脸,还会“相由心生”,他就长出烦恼线来了,就是两眉中间靠两边的这种纹路;再愁眉苦脸,他就长出“悬针纹”来了,就在两眉的正中间这个位置,形状像竖立着的针。悬针纹是非常不好的纹路,老年必孤独啊。为什么呢?长期接不到人气,别人也接不到这个人的人气,两不相干各走一边,自然就只活自个儿,就孤独了。我从那个年代过来,人与人之间关系很紧张,也是不接人气,两眉中间就出现一条悬针纹,结果老年果然孤独,只好修道。大家在座的还都没有,多好啊,我很羡慕你们。  这个悬针纹,古人讲“上克父母,下克子女,老年孤独,必定暴亡”,连临终都是非正常死亡,真是很凶的一条线。但是只要你心态好,做了好事,这个悬针就拐弯了,一拐弯就是好线——万幸啊,我这条悬针纹拐弯了。人活着要为别人做好事,做好事活着才有意义。如果很烦恼接不到人气的人,能够勉强自己更多地为别人服务,他的悬针纹就会拐弯;这时候,这条线叫阴骘纹,也就是有阴德之纹。否则的话,克人克己,孤独,非正常死亡,很凶的。外国人往往长在下巴这儿,这也是悬针纹。从悬针纹到阴骘纹,其实就是从不接人气到接了人气,心胸前后两窍开了,心胸宽广,贵人帮助,自然逢凶化吉了——这也是修道啊,会修道当然会做人处事,就这么简单。所以人不能把自己的苦难和烦恼看那么重,整天在那里愁眉紧缩自我封闭,还得爱别人,帮别人。孔子说“唯仁者能爱人,能爱己”,也是这个道理。所以人和人之间交往,还需要有一种接受人气的交换,才能开心。人活着不能老为自己,总该为别人做些事,才有意义。  还有两条阴骘纹,在下巴两旁,越深越长越好,因为只有你做尽善事好事,才能长得出来。此外,从鼻根两旁弯向下巴的叫法令纹——法令纹越深越长,越高贵,这个人的阴德就越高。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修道要开九窍。我们知道有三个丹田,下丹田,中丹田,上丹田。上丹田在两眉间。上丹田和玉枕窍相对,它们的中间,在人脑里面有什么东西呢?里面就是松果体,也叫泥丸。泥丸是总窍,它前面叫上丹田,最主要的是有一种“向性腺激素”。向性腺激素是什么意思呢?人体不单单有“性激素”,还有“ 向性腺激素”。性激素是产生性功能的,也是产生我们的精力的,让我们精强而力壮,这是性激素。人体产生性激素,这叫“性”。可我们人类还有“情”,产生“ 情”的生理基础是什么?就是向性腺激素。  如果单讲性激素,那畜生也有。所以人不同,还有“情”。有情,我看见一个小孩,我就想抱他,因为有向性腺激素。我看见一个老人摔跟头了,我赶紧去扶他,我跟他“有情”。情也是天生的,它有一种激素在人体上丹田这个位置产生,所以有一个盛装妇女在我面前走过,或者是一个帅哥在我面前走过,我都要回头看看。我为什么多看她两眼?并不是我有非分之想,我只是很单纯地想看看,喜欢看看。当时,我们就觉得有一种能量,一种气,所以我们就想多看两眼。为什么人都会这样呢?因为人人都有向性腺激素,所以人人都有情,佛家讲“有情世间”。  上丹田也叫意窍。因为道家认为人的意念接受和发送是集中在这儿的,人的意念活动也通过这里往外传播,所以它也叫意窍。古人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出死入生”,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这个人老是意念、思维活动纷飞的话,他的“气”老通过意窍外放,损耗元气,人体能量水平下降,那就叫“出死”;入生呢,是讲修道的人经常修炼,修静,思维活动平缓,到了高级阶段甚至“息停脉住”,思维活动基本停止,用神思,那这个意窍就可以高效地吸收“生气”,这就叫“入生”。所以,《内经知要》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还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修道就要修静,不是用后天的功利心玩花样,瞎折腾,《内经知要》中说:“不根于虚静者即是邪术,不归于易简者即是旁门。”  因此,修道要修“虚静”,要“敛神”。平常人活动讲话,气是通过意窍往外放,消耗能量,“出死”;可是我们修道不是,修道是接收,是敛神的。所以“出”,老外放就走向死亡;如果“入”,老接收就返老还童,这就是“返观”的作用。只有修静才是修道,只有返观才能长生。我们回头再讲怎么返观得长生。其实,所谓修道,修的就是一个静字,用的就是一个返字。《内经》中说:“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这就是我们修道的心胸气魄和追求目标,也是我们修道的方法。
弓子、闷劲、松紧———回忆师爷讲太极 作者:李秒丰
文章来源:转贴
点击数:499
更新时间:
笔者十六七岁初学拳,拜了两位老师,都是姚馥春先生的再传弟子,那时练拳还能经常得到师爷汪广生先生的指点。师爷除给我们纠正动作和找劲外,还经常讲些拳理,要求我们规矩练拳,动作要轻慢圆匀,呼吸要深长匀静,手眼身法步要处处协调,无论打拳交手时要处处不离“弓子”,要时时“闷住劲”,不仅要有高度的松,还要有高度的紧,高度的松紧能练出“机灵劲”,如果练拳时要领掌握不好,就会“差之毫厘而谬之千里”等许许多多拳理。现在想起来,“处处不离弓子”和“闷住劲”及“高度松紧”寓意最深,总的要求都是在讲整和活,道出了拳学的实质核心内容。师爷虽离世多年,但当年的教诲令我至今难忘。
  现就笔者师爷讲的太极拳中的“弓子”和“闷劲”及“松紧”的含义微作阐述,与太极拳同好共研。
一、处处不离弓子。
  所谓“弓子”乃是弓箭之弓,取其形用其意。所以拳中有“身备五弓”和“三弓”之说。“弓子”的比喻乃是恰到好处,形象地阐释了拳论中“似松非松”的论述,道出了太极拳的不松不软,不硬不僵,活而不滞的弹性和韧性的特性。也就是说,太极拳必须具备弹性的撑合力,只有弹性力上身才能称之为功夫。这种弹性的撑合力是拳的基础和根本,也就是太极拳的“掤劲”。太极拳若没有弹性力就没有“弓子”可言,没有弓子也就不会有掤劲之功。太极拳没有“掤劲”非软懈则僵硬,终不能人太极拳之道。那么怎么才能练出太极拳中所要求的“弓子”呢?一是开肩,二是拔身,三是坐胯。也就是拳论所说的: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提裆塞尾,虚灵顶劲。所谓“弓子”,关键是要开肩,肩不开永不为弓。有人说要制五弓先备身弓,实谬矣!殊不知臂为身之门户,开门闭户臂弓最难成,臂弓难就在定式容易,动式难求,不动则有,动身便无,所以说,只有臂弓备方能身弓成,身弓成而腿弓俱,四弓俱则“五弓”备。身弓运而四弓随,“五弓”总归一弓,腰运身随,肢动腰合,上下相随,臂弓动而脚劲起,周身相贯,正如老师常说的“沉肩坠肘力量到手”。正确的“五弓”间架须要做到:肩开臂沉撑,身拔腰拉伸,坐胯膝坚挺。总的要求是:尾闾中正神贯顶,头领足蹬中间空,两肩松沉臂圆撑。具备上述要求,则“五弓”备矣。
二、时时闷住劲。
  所谓“闷住劲”不是较劲,而是合住劲,就是周身一家,内外合一,一气贯穿,也即所谓的“内外三合”。拳者只有闷住劲才能在打拳和推手中不断劲、不丢劲,才能做到五弓合一而形不散,动则俱动,静则俱静,劲由内换,身步合一,形神合一,上下相随,触之即应,稳如泰山,动转自如,才能真正做到所谓的“沾、粘、连、随”。否则只是空谈。若要得“闷劲”功夫,务要做到整体撑合,争拔拧裹,慢动细悟,切不可快,快则成滑拳,滑而不悟,所谓“闷劲”务须慢中求取。闷住劲不仅要闷住自己的劲,交手时还要闷住对方的劲,要闷中随、闷中化、闷中打。即在与对方交手时,用己身的整体的协调的中正之劲闷住对方的劲,控制其重心变化,使其有劲难出,自能我顺人背,进退自如,快慢如意,得机得势,攻防兼备。
三、高度松高度紧。
  松紧是人体运动的枢纽,也是阴阳转换的核心,离开松紧人不可能产生任何运动。阴阳转换即是能量的转换,:意之所动形之所趋,松紧惟意所调,以意调形,谓之“拳秘”。练太极拳不明松紧,即不明阴阳之变,终难入太极拳真功之道。“松紧”二字讲起来谁都能够明白,但要做好并非易事。平时怎么说怎么明白,怎么做怎么如意,练拳时行云流水,飘然若仙,很是潇洒,推手时两人谁也不用力,你柔我也柔,协调随和,配合默契,绝妙无伦,松柔得很,却忽视了紧和刚,一旦交手,境界迥然,则大相径庭,松成了软,紧成了硬,软硬不和自变僵,即软也僵硬也僵。何以至此?关键还是方法问题,平日练拳只知松柔,一味地松柔,而不知松要撑,撑还要沉,要松中有紧,紧中有松,使松柔失去了筋骨。拳中所谓的“松紧”,就是要又松又紧,不松不紧,松不能离开紧,紧也不能离开松,即松紧不二,松紧不离,松紧本是一根绳,紧在两头松在中,松紧紧松不离中——似松非松。只有似松非松,才能松紧如意,变化自如,渐瞬随意。松紧训练,主要是掌握松紧的空间和时间的频律及频率变化,即松紧的频度和幅度。松紧的时间越短,松紧的频率越快;松紧的空间越大,松紧产生的能量越大;松紧变化越瞬,能量释放的效果越佳,即打击速度越快,打击的力度也越大,化解的能力也就越强。所谓高度的松,高度的紧,就是要松到家紧到位,也就是说,要“加大松紧的空间和缩短松紧的时间”,也可以说是“瞬间的大松大紧”而非一味地“大松大柔”。技击中能量得以有效发挥的根本问题是“松紧瞬变”,松则全身皆要松透,紧则要全部紧到极点,而不能半松半紧,要松在自己身上,紧在对方身上,使力量透达无滞。平时训练,不仅要做到松中有紧,紧中有松,似松非松,似紧非紧,更要瞬松瞬紧,任意松紧,随意松紧,还要渐瞬突变。松紧训练,实际上就是内在劲力变化的训练,松紧的应用务要与螺旋弧线的运动高度融合,瞬间松紧变化所产生的内劲,犹如爆炸之烈,更如震动棒和电锤一样之做功,软也进硬也进,软也打硬也打,不受外界环境限制,进退化打由已不由人。太极拳真功之修炼,惟明松紧而知阴阳,渐松渐紧力如山,瞬松瞬紧炸力崩,渐瞬松紧鬼神惊而敌不防,所以说,太极拳练真功惟松紧之变,而不是一味地松和一味地柔,松柔只是基础和外表,而其内涵却是“极坚刚”和“无坚不摧”。拳者不能不明此理,练松不能不练紧,练柔不能不练刚,刚柔只是松紧变,若能在不失自然撑合的基础上做到“瞬间高度松紧”和“松紧渐瞬突变”,便能直入太极拳的真功之道,自得“棉里藏针,棉里裹铁”真功之境。
郝月如《太极拳义》 作者:郝月如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603
更新时间:
太极者,阴阳相济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分者,开大也;合者,缩小也。其中皆有阴阳之气也。开也,大也,非顶撞也;缩也,小,也非躲闪也。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者,气转也。静者,有预动之势也。所谓“视静犹动,视动犹静”。气如车轮,腰如车轴。车轮者,阴阳两气相应也,车轴者,腰隙上下旋转也。非两手乱动,身体乱挪也。紧要全在蓄劲。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无蓄劲,则无放劲之力。发劲,要上下相随。劲起于脚根,注于腰间,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腰如弓把,脚手如弓梢。内中要有弹性,方有发箭之力也。自己安排得好,彼亦挨有皮毛,我意即接定彼劲。挨皮毛,即是不丢不顶。用意去接,即是顺随之势。能顺随,则能借力;能借力,则能打人。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到此地步,手上便有分寸,能称彼劲之大小,能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处处恰合。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平日走架打手,须要从此做去。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此皆一理。走架每一势要问自己:合上规矩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换。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能领悟此意,行住坐卧皆是太极。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习斯技者,先求尾闾中正。中正者,脊骨根对脸之中间也。迈左步,左胯向后抽,迈右步,右胯向后抽,则尾闾自然中正。能中正,则能八面支撑,能八面支撑,则能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次须虚实分清。虚,非全然无力,内中要有腾挪,即预动之势也;实,非全然站煞,内中要有精神,即上提之意也。又须松肩沉肘。两肩松开,不用丝毫之力。用力,则不能舍己从人,引进入空。沉肘,即两膊前节内中要有腾挪之意。无腾挪,则不灵活,不灵活,则无圆转如意之趣。又须护臀。臀不护,则一身无主宰也。更须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直养,谓呼吸之气通畅也。吸则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也放得人出。又须蓄劲。劲以曲蓄而有余。要蓄敛于脊骨之内也。总之须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易筋经全文   译曰,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无碍无障,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八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①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勇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②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③,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人各成其人,而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驱,而易为金石之体。内无障,外无碍,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然此君功夫,亦非细故也。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药物器制,节候岁月④,饮食起居,始终各有征验。入斯门者,宜先办信心,次立虞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无不立跻⑤圣域矣。  般刺密谛曰,此篇就达摩大师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译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见或创造一语。后篇行功法,则具详原经译义。倘遇西竺高明圣僧,再请琢磨可也。  膜 论  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与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于人生乎,又况于修炼乎。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此法必先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化而无形矣。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根,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  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如炼筋不炼膜,而膜无所主;炼膜不炼筋,而膜无所依;炼筋、炼膜而不炼气,而筋膜泥而不起;炼气而不炼筋膜,而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⑥络。气不能流串,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  挨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始为子母各当。否则筋坚无助,譬如植物,无土培养,岂曰全功也哉。  般刺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内壮论  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较,外勿略也。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坚是真坚也。坚坚勇勇,勇勇坚坚,乃成万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刚之体矣。  凡炼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专于积气也。积气者,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于用揉,其法详后。凡揉之时,宜解襟仰卧,手掌着处,其一掌下胸腹之间,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气之地,应须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弛,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是名曰守。斯为合式。盖揉在于是,则一身之精气神俱注于是。久久积之,自成庚方一片矣。设如杂念纷纭,弛想世务,神气随之而不凝,则虚其揉矣,何益之有。  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神气血不能自主,悉听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手中之时,意随掌下,是为合式。若或弛意于各肢,其所凝积精气与神,随即走散于各肢,即成外壮,而非内壮矣。揉而不积,又虚其揉矣,有何益哉。  三曰待其充周。凡揉与守,所以积气。气既积矣,精神血脉悉皆附之守之不驰,揉之且久,气惟中蕴而不旁溢。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此气即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者,是吾浩然之气也。设未及充周,驰意外走,散于四肢,不惟外壮不全,而内壮亦属不坚,则两无是处矣。  般刺密谛曰,人之初生,本来原善。若为情欲杂念分文,则本来面目一切抹倒,又为眼、耳、鼻、舌、身、意分损灵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达摩大师面壁少林九载者,是不纵耳目之欲也。耳目不为欲纵,猿马自被其锁绊矣。故达摩大师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归,而登正果也。此篇乃达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若能如法行之,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极乐世界,可立而登矣。   揉 法  夫揉之为用、意在磨砺其筋骨也。磨砺者,即揉之谓也。其法有三段,每段百日。一日揉有节候。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时,恐有春寒,难以**,只可解开襟。次行于二月中旬,取天道渐和,方能现身下功,渐暖乃为通便,任意可行也。  二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气左血。凡揉之法,宜从身右推向于左,是取推气入于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于右,揉令胃宽,能多纳气;又取揉者右掌有力,用而不劳。   三日揉宜轻浅。凡揉之法,虽曰入功,宜法天义。天地生物,渐次不骤,气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若法之,但取推荡,徐徐来往,勿重勿深,久久自得,是为合式。设令太重,必伤皮肤,恐生痪虏;深则伤于肌肉筋膜,恐生热肿,不可不慎。  采精华法、  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音,苦无坚志,且无恒心,是为虚负,居诸而成之者少也。  凡行内炼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终身,勿论闲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无间断,则仙道不难于成。其所以采咽者,盖取阴阳精华,益我神智,俾凝滞渐消,清灵自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  其法:日取于朔,谓与月初之交,其气方新,堪取日精。月取于望,谓金水盈满,其气正旺,堪取月华。设朔望日遇有阴雨或值不暇,则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犹可凝神补取。若过此六日,则日咽月亏,虚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宜寅卯时,高处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合满一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如此七咽,静守片时,然后起行,任从酬应,毫无妨碍。望取月华,亦准前法,于戌亥时,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误也。
微言易筋经大义 作者:凌召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39 更新时间: 什么是易筋经?正宗的易筋经是哪一种?……一连串的疑问,恐怕是很多武术爱好者面临茫茫然难辨真伪的由衷之感吧!易筋经是我国古代先贤根据佛学和道学的相通原理,并汲取汉代华佗的五禽戏导引功、东方朔的洗髓伐毛养生法和中国医家的经络学说之精华,又结合儒家易理而创造的。其真实目的是通过易筋经的修炼,使人强身健体、增气壮力。《易筋经·总论》中日:“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禀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禀。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人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又《云笈七签》中日:“常行之(按:指易筋经)不倦精神充满,为之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十年成道。”在历史朝代的变迭中,僧道中人多涉足于政治争斗,逐渐将修真武学泛化为战斗防身之预备。朝廷中的达官显贵、朝野贤侠巨盗等时常出入于空门,形成僧、道、俗的混杂。由此,易筋经真脉隐迹山野,一直沉匿不现:又因武林中人的一生所求,乃为武技超群或因此而谋一官半职,完全与修炼家养生家的初衷相异了,其受易筋经之启迪,根据自己拳派功架结合易筋经原理发挥创编,使易筋经支流并起,野脉并发,武林界各种易筋经遂兴起于世。这时的易筋经再不是修炼养形者由此入道而证正果的秘典捷径,它已成为武功修炼的一部分了。从而,易筋经就在武林界中形成了一种“概念学说”!那么,“易筋经”这一概念应该怎么去分析它呢?所谓“筋”者,连接肌肉、骨和关节的一种坚韧刚劲的组织,为大筋、小筋、筋膜的统称。附于骨节者为筋,筋之较粗大者为大筋,较细小者为小筋,包于肌腱外者称为筋膜。筋的生理功能是连接骨节和协助运动,筋附于骨而聚于关节,筋连接骨节肌肉,不仅加强了关节的稳固性,而且还有保护和辅助肌肉活动的作用。人体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的。筋附着于骨节间,起到了骨连接的作用,维持着肢体关节的屈伸转侧、运动自如。肢体关节的运动,除肌肉的舒缩外,筋在肌肉骨节之间的协同作用也很重要的。故日“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素问·痿论》),“机关纵缓,筋脉不收,故四肢不用也”(《圣济总录·诸风门》)。筋,由于几乎是沿着十二经脉的路线行走,所以被称为“十二经筋”,名称也与十二经脉相同。其接续的部位也与十二经脉大体相似。但是,十二经脉有顺逆之不同,而经筋走向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在踝、胫、膝、臀、腕、肘、腋、髀、颈结聚,终结于头面等处,沿行于体表,不入内脏,而与它经相接。筋、经是两个不同但又互相紧密联系的概念。二者相互协同,以沟通表里,联系内外。(按:在武林中,人们通常将“易筋经”的“经”字误解为“最高准则的书”,即经典之意,其实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指“经脉”。)人体的九州九窍、五脏六腑、十二节之气,皆能通乎天地者,即赖于筋经这一作用。人体营卫之气的流行,以及与天地二气的沟通,是通过“经”来进行的,它附着于人体的五脏六腑。但是筋起到一个支撑和附着经的骨架作用。没有“筋”的支撑,“经”的上述功能就难以得到发挥。若从体用这个角度来说,“筋”为“体”,则“经”为“用”。只有健康的“体”才有正常的“用”。易筋经之所以以“筋经”命名,就是首先经过筋体的锻炼,来达到经络的通畅。而只有经络的畅达,才有营卫气血的正常运行,才有五脏的强健。十二经筋的所行部位,虽与十二经脉大致相同,但作用各异,十二经脉运行气血,循环灌注,出入脏腑肢体,而十二经筋则连缀百骸,维络周身。由于“肝主筋,其华在爪”,“诸筋骨者皆属于节”,故筋经皆起于四肢爪指之间,而后盛于臂骨辅骨,结于肘腕膝,连于肌肉,上至颈项,终于头面。
筋有刚柔,手足向背直行而附着于骨之筋都坚硬而大,胸腹头面之别横行之筋都柔软而细。手足三阳行于外侧,其筋多刚;手足三阴行于内侧,其筋多柔。足之三阴及阳明之筋结聚于阴器,故日:“前阴者,宗筋之所聚。” 十二筋大部分都结于关节部,相互问有密切的联系。一般规律是,手三阳之筋结于头部,手三阴之筋结于贲(胸)部,足三阴之筋贯于阴器,足三阳之筋结于颧部,前**是宗筋之所聚,足三阴与足阳明之筋都在该处相结。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已经全面地了解到筋的生理功能作用和具体的循行线路位置;同时,我们要知道的是,人身上的筋骨原是由先天的禀赋所造成。所以,落入后天便有筋络松弛者、筋络摇颤者、筋络紊乱者、筋络细弱者、筋络屈缩者、筋络强壮者、筋络舒畅者、筋络刚劲者、筋络柔和者等种种不一,都与在娘胎里先天禀赋有关。而在后天生命过程中,筋络松弛则会生病,筋络摇颤则显瘦弱,筋络紊乱则生畸形,筋络细柔则软弱无力,筋络屈缩则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然而,经络强壮人则刚强,经络舒畅人则发育良好,经络刚劲人则勇猛有力,经络柔和人则健康长寿。一个人若先天禀赋较弱以及内在的思想不能清虚,则处处有障阻,在外的形体不能坚固,每每有疾病缠身、四肢乏力等。武术本身就是让人由弱变强的学问,首先即应通过易筋经的功夫以坚固其身体,强壮内脏以辅助在外的形体。否则,空有万般的武术技术而没有强健的身体和劲力,又怎能克敌制胜,以及抵制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侵袭呢?为什么说筋经要用“易”字而不用“炼”字呢?其实“易”是受到“周易”之说的启发,表示阴阳交合,运变无穷。易者,即所有发生变化的现象都叫作易。虽然易的变化存在于阴阳变化之中,然而阴阳的变化人却可以调节把握它。古代道家可以拨弄体内的日月,可以在双手中调节阴阳。因此可以看出,人即使有病在身,也无不可以易去。人们可以看到,自然现象中,“易”的作用是多么大:虚的可易为实,实的可易为虚;刚的可易为柔,柔的可易为刚;静的可易为动,动的可易为静。易的作用无非就是过高过低地使用或升或降的方式,过先过后地使用或缓或急的方式,过正过反地使用或往或回的方式,危险的使它易为安全,混乱的使之易为治理,灾祸使它易为幸福,消亡的使它易为存在,气数将尽的可以易为挽回,即是天地易的作用也可以使它翻覆。哪一样不是“易”的功劳作用!天地间万事万物均可“易”之,何况说小小之人身筋骨脉络,又怎能说不可以“易”的道理!天地万物之“易”,乃其自然运化之“易”,其“易”而无常;武术中的“易筋经”则是挽回调整的方法,帮助筋摇颤的易之为平舒,筋细弱的易之为强壮,筋松弛的易之为柔和,筋屈缩的易之为伸长,筋紊乱的易之为畅壮。即是一个瘫如绵泥之人,只要能够做好易筋经功夫,身体也可以很快坚如铁石,并且内外均无障碍。易筋经既以经络托名,就必然遵循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行于肢节”的理论,内以修炼脏腑,外以强壮筋骨。 由于经筋走向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沿行于体表,不入内脏,靠四肢手足之锻炼,即可获得劲大力足的功效,故而有将肢体运动的“易筋”称之为外壮和外功(泛指拳术练习和硬功练习之类)。筋与脏腑有密切关系的是肝和脾胃。《素问·痿论》日:“肝主身之筋膜。”筋束骨,系于关节,维持正常的屈伸运动,须赖肝血的濡养。肝血充足,则筋力劲强,关节屈伸有力而灵活,肝血虚衰则筋力疲惫,屈伸困难。肝体阴而用阳,故筋的功能与肝血的关系尢为密切。肝血充盛,使肢体的筋和筋膜得到充分的濡养,维持其坚韧刚强之性,肢体关节才能运动灵活,强健有力。若肝的阴血亏损,不能供给筋和筋膜以充足的营养,则筋的活动能力就会减退。当年老体衰、肝血衰少时.筋膜缓其所养,故动作迟钝,运动失灵。在病理情况下,许多筋的病变都与肝的功能有关。如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可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筋脉拘急、手足震颤等症状。若热邪炽盛、烧灼肝之阴血,则可发生四肢抽搐、手足震颤、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肝风内动之征。《素问·经脉别论》中又日:“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人以谷为本,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化源充足,气血充盈,则肝有所滋,筋有所养。所以,筋与脾胃也有密切关系。若脾被湿困,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筋失所养,可致肢体软弱无力,甚则痿废不用。筋是靠五脏所养,“易筋”功夫仅能换劲,也即练于四肢手足。内壮行功的洗髓之法方能练于五脏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日:“肾生骨髓,髓生肝。”筋靠肝血所养,而肝又靠髓生成,五脏六腑及气、血、精、津、液、髓均是互生转化的,所以,易筋与洗髓应是相辅相成同时并进的,易筋为短期性显效,而洗髓是长期性方能有成,通过洗髓后自然能补充易筋之功效。武林界通常称“易筋容易,洗髓难”,故世人多练外壮之易筋而少于练内壮之洗髓{其实,易筋可有时间界限,而洗髓是长期性、永久性的。武林中的诸多拳种门派将此二者硬性地分作两事,确为舍本逐末了。易筋经是有目的地借助于不同功法,对经络、脏腑、筋骨等进行修炼,筋、经互为表里,而经又与五脏六腑相连,相互滋生作用于整体。俯视天下武林各派的易筋经功理,均用动静两类练法组合而成。动态功法一般采用功力守恒原理,即运动时肢体始终保持一定的力量;静态功法一般采用层层加力方式,即功架保持相对静止状,每呼吸一次加一次力,这种强刺激满负荷的重复运动,能够使人在潜意识里留下永久性记忆,从而完成本能与潜能的转换,最终会在适当的时候产生无意识释放的奇妙效果。但它们又各有侧重,其用法得力有专求力的运用,有专求易筋的运用,即抻筋拔骨,有专求运动于血脉,有专求于洗髓的运用,均是各为所需而设。笔者认为,不管哪~种易筋经功法,即便是自成一派,只要坚持不懈去锻炼,都能达到壮力强体、易筋换骨、祛病延年、永葆青春活力的效应,而不必去追求什么正统正宗的虚名假誉。我中华武学都是正宗,然而又都不是正宗,它们总是在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中共同丰富和提高着中华武功。许多功法均有相同的地方,“势强不谋,劲归如一”矣。世事陈规少,谁言“一家独尊”好?都莫争,快罢了,中华武学大发展,责任一齐挑!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惊恐症的表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