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与王羲之与皇族

王导与王羲之是什么关系(2) - 武林军事
> > 王导与王羲之是什么关系
王羲之十七帖 王羲之,字逸少,是两晋时期琅琊郡临沂人,因为的原因移居到当时的会稽山阴。王羲之出生在名门望族,王家在当时可以说能同晋室皇族平起平坐。王羲之除了身份显赫之外,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也是常人不能及的,他师从多位益师,所以能够集众家之长。王羲之精通各种字体书法,楷书、行书、草书皆在他擅长的范围之内。十七帖都知道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天下行书中的第一,而他的《十七帖》其实也是中国书法里草书 的一大典范,是执牛耳之作。因为作品的开头以“十七”两字起始,所以得名《十七帖》。因为王羲之所在的年代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所以《十七帖》没有真迹流传下来,现今看到的是它的刻本,不过已经相当珍贵了。唐朝张彦远写过一本《法书要录》,这本书详细记载了唐朝初年《十七帖》的详细情况。当时的真迹总共一百零七行,九百四十三个字,长有一丈二尺,大约有三米二之长。而《十七帖》并不是王羲之一时完成的,是他在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中这十四年间完成的,是汇集了二十七张帖而成的。《十七帖》本身是书信体,当年王羲之写给他在益州担任刺史的朋友周抚的。所以说该帖不仅是书法中的瑰宝,也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其书法发展的重要历史资料。《十七帖》的草书风格就像王羲之整个书法的风格一样,典雅冲和,不过于激厉,不像一般草书那样的狂放怪怒,这是符合中国人审美的平正中。 王羲之作品 王羲之是世人公认的“书圣”,他所写下的书法作品每一件都是被后人视作能够传世的佳作。王羲之还建在的时候,当时的人就是趋之若鹜一般的想要得到他的真迹。所以王羲之随意帮老婆婆那些卖不出去的六角扇写上几个字,扇子立刻被路人争相购买。当时会稽山上的老道人为了托王羲之抄写一遍《黄庭经》,还刻意投其所好精心饲养了良种的鹅,从而能以之为筹码令王羲之手抄经书一份。雨后帖王羲之几十年刻苦练习书法,所以他当时写下的作品自然是繁多的。然而实在因为王羲之所在的东晋距今已经超过了数千年,所以并没有流传下来的真迹,只有一些为数不多的拓本和临摹的作品。但是就算是唐朝临摹的范本,其价值依旧不菲。世人知晓的王羲之的作品,有草书《十七帖》、《初月帖》、《龙保帖》等。行书作品有《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平安帖》、《何如帖》、《寒切帖》、《二谢帖》、《雨后帖》、《秋月帖》、《都月帖》等。楷书作品有《黄庭经》、《曹娥贴》、《佛遗教经》等。在王羲之的众多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名声最大的当然是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不过此序在王家人手中当作传家宝被保管近两百年后,几经流失,最后被唐太宗获得。推崇王羲之书法的李世民甚是喜欢《兰亭集序》,所以命人用当时最为精巧的双钩法临摹了十本。唐太宗驾崩后,《兰亭集序》真迹随其一起埋在了昭陵。
/////////////////王羲之和他的儿子们,名字里为何都有个“之”?
王羲之和他的儿子们,名字里为何都有个“之”?
图片来自网络&
古人讲究避讳,尤其是为尊者避讳,为长者避讳,通俗点说,当儿子当女儿的,绝对不能念老子的名,要想办法换一个字代替。&
比如,红楼梦里,林黛玉老妈叫做贾敏,所以林黛玉念书,碰到“敏”字,都念作“密”字,必须写这个“敏”字,就有意减一二笔。&
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
避讳是很森严的规定,有可能还闹出笑话。&南宋有个名臣叫做“钱良臣”,严格要求家人避讳。他儿子每次念到《孟子》里的一句话“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只能念成“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令人忍俊不禁。&避讳是如此严格,但似乎也有例外。&石头君写过一篇南京的避讳趣事,有朋友看了后,在后台问我,为什么王羲之王献之这对父子名字里都有个“之”,他们为什么不避讳啊?&要知道,六朝人对避讳也是非常讲究的。&
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
这个问题同样也萦绕在石头君心头多年。&其实,不单单是王献之,王羲之七个儿子,每一个名字里都有一个“之”字,依次是:王玄之、王凝之、王焕之、王肃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七子都擅书法,但以老七王献之最出名。&&王羲之七个儿子中,王徽之最有个性,著名的“雪夜访戴”,说的就是他的故事。
王徽之雪夜访戴&
兰亭雅集。&其实,不单是王献之,王羲之所属的王氏家族,是六朝著名的世家,名字中最后是一个“之”字的家族成员,还大有人在,比如王羲之的胞兄王籍之。&另外,王氏家族还有王颐之、王建之、王闽之、王胡之、王耆之、王彭之、王彪之、王兴之、王翘之、王宴之、王崐之、王陋之、王冲之、王允之、王范之、王肇之、王慧之、王仲之、王承之、王茂之、王和之、王随之、王羡之、王韶之、王弘之、王镇之、王裕之、王越之、王临之、王闵之、王嗣之、王咸之、王预之、王望之、王纳之、王瑰之等人,名字中都有个“之”。&
南京发现的王兴之墓志。&
注意,“之”字并非王氏家族的辈分字,也就是说,这些名字带“之”的王氏家族成员并不是同一辈人,他们彼此之间可能是兄弟,也可能是父子、爷孙,甚至隔着好几代。&按照中国古代“避讳”的传统。爷孙、父子名字中有一个字相同,实在不可思议。&
王献之《中秋帖》摹本&不过,在整个六朝或者说南北朝时期,名字最后一个字是“之”字的,其实大有人在,不仅仅局限于王氏家族。&比如南朝名将陈庆之、著名书法家祖冲之;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六朝大族沈氏家族的沈攸之、沈演之、沈庆之;司马皇族的司马尚之、司马恢之、司马允之、司马休之、司马楚之、司马景之。&《三国志》的注解者、南朝史学家裴松之;东晋的名将、北府兵的首领刘牢之。&
刘牢之统率的北府兵&另外还有虞玩之、胡廉之、胡翼之、胡谐之、朱昭之、朱谦之、朱巽之、温式之、温放之等在史籍中留下名字的人。&甚至有皇帝名字中有一个“之”。梁武帝萧衍建立梁朝后,尊自己的父亲萧顺之为梁文帝。
丹阳梁文帝陵墓石刻&
问题来了,为什么六朝时期,人们起名字的时候,喜欢在最后面加一个“之”字呢?
这个问题,史学家们早就注意到了。陈寅恪先生在论文《崔浩与寇谦之》(《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破译了这一文化之谜。&&
陈寅恪先生。&陈寅恪指出,《魏书》中有“世祖时,道士寇谦之”的记载。而在《北史》中则将“寇谦之”称为“寇谦”,《北史》中是否少了一个“之”字呢?&陈寅恪认为,“实非脱漏”,六朝天师道信徒“之”字为名者甚多,“之”在名中,是代表其宗教信仰,这与佛教徒以“释”、“法”、“昙”用在名字中相类似。&
晚年陈寅恪&也就是说,“之”用在名字中,只是代表宗教信仰,代表这个人是天师道信徒。王羲之家族那么多名字里带个“之”字的人,应该都是“天师道”教徒。“天师道”又称“五斗米道”。为道教早期流派之一。&
&& “天师道”为道教早期流派之一&
六朝人名字中的“之”字,其实代表的是信仰,是道教徒的身份标志。
陈寅恪指出,东汉及六朝人习惯用单名,“之”字并非“特专之真名”,可以不避讳,也可以省略。&
因此,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名字中都有“之”,并不犯讳。
发表评论:
馆藏&18687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本站第一时间更新王羲之电视剧在线观看以及王羲之电视剧全集下载,2017最新电影排行榜用户名/邮箱/手机号
请输入密码
下次自动登录
她是书圣的孙女,皇族外枝,被立为皇后,丈夫却是个二货
导读:王神爱,东晋第10位皇帝——晋安帝司马德宗的皇后。
王神爱的出身可谓高贵至极。其祖父王羲之,乃中华第一书圣(就是写兰亭集序的那位大神),其父王献之也同样是名闻遐迩的书法名家。而王神爱的母亲,论身份之尊贵,更在其夫家之上,乃是晋简文帝的第三女,新安公主司马道福。
司马道福与王献之都是二婚。司马道福最开始嫁的是东晋权臣桓温的二儿子桓济。后来桓家内乱,桓济意图谋杀叔父桓冲,惨遭流放,司马道福堂堂公主,当然不能跟丈夫一起倒霉,便跟他离了婚。正巧,王献之这时候也离了婚,二者门当户对,又都是二婚
王神爱,东晋第10位皇帝——晋安帝司马德宗的皇后。王神爱的出身可谓高贵至极。其祖父王羲之,乃中华第一书圣(就是写兰亭集序的那位大神),其父王献之也同样是名闻遐迩的书法名家。而王神爱的母亲,论身份之尊贵,更在其夫家之上,乃是晋简文帝的第三女,新安公主司马道福。司马道福与王献之都是二婚。司马道福最开始嫁的是东晋权臣桓温的二儿子桓济。后来桓家内乱,桓济意图谋杀叔父桓冲,惨遭流放,司马道福堂堂公主,当然不能跟丈夫一起倒霉,便跟他离了婚。正巧,王献之这时候也离了婚,二者门当户对,又都是二婚,便就这么凑到了一起。之后便生下了王神爱。这样的良好出身,决定了王神爱必然不是俗品。她不仅承袭了爷爷和父亲的书法天赋,而且又从母亲那里继承了皇家的高贵气质。加上王神爱本人也天生丽质,这样的可人,自然是当世第一女神。这样的女人,嫁的男人自然不能是俗品。而事实也确实如此,王神爱的老公,乃天下第一男人——司马德宗。按说,司马德宗还是王神爱母亲新安公主的侄儿,二者间有亲戚关系。不过在东晋,这种表亲成亲并无忌讳,王神爱的老爹王献之,在娶新安公主前的首任老婆郗道茂,就是他的表姐。晋位皇后,看上去王神爱是得到了一个美好归宿。但事实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因为司马德宗虽然号称天下第一,但这仅仅是就其皇帝身份而言,具体到这个人,司马德宗确实天生痴呆,不仅口吃不能言语,甚至冷热饥饱都不知道,日常起居都得靠别人扶持——比晋朝的第二位皇帝,那个“何不知肉糜”的司马衷也好不了多少。这对一个女人来说,实在是太残酷了。而且,当时已是东晋末年,皇室权威早已丧尽,朝政皆被权臣把持,所谓的皇帝,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个傀儡罢了。皇帝如此,皇后自然更好不到哪儿去。而且司马德宗反正伸直不正常,浑浑噩噩倒也罢了,王神爱确实真正的正常女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王神爱的郁闷可想而知。无奈之下,她只能将心情寄身于书法,每日在徽音殿中写字自娱。最后于义熙八年抑郁成疾,不治身亡,年仅29岁。一代玉人,竟就这样寂寥的香消玉殒。
点击加载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钟繇与王羲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