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表演专业毕业回国怎么找工作 我在日本学表演专业两年大学毕业后找工作回国要怎么找工作呢,听说剧组一般都是从

表演专业毕业后怎么找工作?_演员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8,722贴子:
表演专业毕业后怎么找工作?收藏
本人今年21,90年出生。现在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大二年级。因为今年快毕业了所以对自己毕业后的出路感到很迷茫,以前也没有过任何外出工作经历,在这里问下各位有经验的前辈演员毕业后该如何发展?怎么找工作?本人没有任何关系是不是很困难?我现在在北京毕业后应该怎么发展?请有经验的人士赐教!小弟在此谢谢了。
宣传或做广告的公司勿扰!
小时候和邻家小妹一起玩的游戏
我还在犹豫要不要学表演。。一看你这个。。我心都冷了。。。。
为什么没参加过?
你们为什么挖坟。。。。这是2011年的帖子了!
挖坟贴是要处理的吧。。。。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中国目前的大学剧社发展如何?
【知乎用户的回答(43票)】:
就自己经历的胡说几句,大学时曾经当过西南大学实验社的社长(实验剧社万岁~!)。现在已经毕业。
关于剧社的运营
我所在的剧社历史算是相当悠久,是 提到的在学校支持下运营的类型,挂靠的部门是学校的党委宣传部,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和经费报销,剧社日常事务学生决定,大问题听领导安排,排练场地在我大四的时候也正式落实,算是比较完善。对于学校而言,我们的主要作用是参加两年一届的重庆市大学生戏剧节(也想参加金刺猬啊,但是那年的本子实在太单薄...),由于我们在大戏节上成绩斐然,宣传起来底气足,剧社人数也一直在30人以内,好养得很,所以学校一直很支持我们的排演。
运营中的主要问题
1、经验不足。我们的剧社是采取“大一大二学习,大三负责,大四退休指导”的结构,由于课业和其他事务的影响,在招新、培训、排练等各个方面都很难形成可继承的完整的建设思路。指导老师通常是并不专业也不专职的,所以提供的帮助也有限。我在毕业半年多以后才根据以往的失败经验大概琢磨出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可见经验的积累并不能一蹴而就。而如果缺乏经验就很难有规范地解决运营中的各个环节的问题,最后就可能造成人员散漫和效率低下。
2、工作人员不足。加入话剧社的学生往往是对表演比较有激情的,因而舞美、音效、灯光(这个工作非常重要)、财务、道具等各个部门的人员相较于专业化团体实在过于薄弱,由于许多职务都需要一批一批手把手地教,一旦在某一届学生中断档,重新培养一个可用的工作人员就是个大问题了。而大家都明白,一台演出的质量不仅取决于演员,更取决于幕后团队的保障,很多学生为了演出质量都不得不雇佣演出公司的团队来帮忙,但公司的人并不参与整个话剧的排演,所以很多时候临时抱佛脚,沟通难免有误就会出很多乱子,更别提演出公司高昂的佣金了。另外,工作人员的数量决定了一个剧社可以排演高质量话剧的数量,我们的剧社一直坚持“宁缺毋滥”,所以只能保证每学期一台戏,这个情况限制了剧社的影响力。和第一个问题相关联的是很多剧社的社长往往也是专业能力强,但经理能力差。
3、资金问题。虽然我们剧社并不存在资金问题,但无疑资金是很多学生剧社的大难题。就我所知,我们学校大礼堂出租给学生的价格是1500元一天,其他小礼堂800至1200不等(感谢教育产业化),而且你必须在各个学院的晚会、学校组织的各种大赛选好了日子以后再选择时间,还得避开期末和开学两个时间段,赞助和会费勉强能支付场地和演出公司的费用,但不能支撑一学期内数场演出,服装道具就只能怎么凑合怎么来。(当然,也就是说实地彩排什么的你就干脆不要想了。)
关于话剧的质量
1、表演。大部分学生演员并没有受过正规的表演训练,大部分来自于模仿,用心一点的可以说是吃饭睡觉都在练习、琢磨(对,就是说我~各位剧团经理请看这里~),但是很难控制好情绪的尺度和点;差一点的就基本都是来自于对小品和相声(对,没有话剧,西南这边的学生接触话剧的机会非常少)的模仿,塑造人物往往过于单薄没有层次,流于浮夸,台上小动作过多,基本上出彩靠出位。
2、剧本。这个问题是最困扰我的之一。我始终觉得中国的校园剧团一方面要有能力排演类似人艺、布莱希特、孟京辉这些已经被证明优秀的戏剧人的作品,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创造原创话剧,这就要求优秀的剧本写作团队,而受扩招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双重影响,能够创作出有冲突、有深度的剧本的学生甚至老师都基本寥寥。专业院校,比如我知道重庆大学美视学院在这方面就好很多,几乎每一到两年就有一个全新的优秀剧本可以排演,而综合院校的中文系学生和编导系学生往往不能完成这样的工作,一来工作时间过长,二来回报甚微。毕竟《蒋公的面子》这种做品不是所有人都写得出来的。
关于学生剧团的出路
和各自在北京和长沙,是全国娱乐业最发达、最好的城市之二,优秀的非专业学生演员可以通过大量的演出、观摩、听课的方式提升自己,并且通过加入小剧团或者读研进入演艺行业。但这样的环境在重庆是不存在的,重庆有几个业余爱好者组成的剧团,但没有职业化的,演出市场基本是本地国有剧团和外地演出商三七分。学生剧团的工作人员难以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升,也无法把这个地方当成自己未来职业规划的起点。这个情况,相信在全国大部分地方都是一样的。在现在浮躁的大环境里,这会把很多想做话剧但家庭压力比较大的学生吓跑。
所以我认为大学生剧团如果要继续发展,要有的几个条件就是规范剧团管理(保持工作效率)、普及大学的戏剧教育(指导提升剧团素质)、增加剧本的原创性和本地性(满足学生和本地居民的需求)、培养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普遍习惯(提供职业化的可能)。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也只能在边上看着。
希望各位做学生剧团的朋友,加油,好运。
【知乎用户的回答(17票)】:
这题目有点大,全国的状况我确实不太了解,只知道北京的,而且还是两年前的数据了,不知道各大学剧社现在发展的如何,所以随便说两句吧。以后想到再修改。
大学生戏剧一直是我最喜爱的一个戏剧现象和戏剧人群。他们的热情、执着和生生不息都让人着迷。我时常能在演出不怎么优秀的学生剧社中,看到一种超越戏剧本身的力量,非常强大且让人感动,因此近些年也持续关注着北京各大高校的戏剧活动(而且演出免费看哦)。
尽管我非常热爱学生戏剧,常夸赞他们的优点,但是也不能回避他们的问题。文中我尽量客观地复述一下我所看到的状况,并简单分析一下存在的问题。如果说的学生朋友们不开心了,还请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我们都还年轻不是吗。
一 基本状况
目前据我所知,北京大部分的大学都有自己的学生戏剧团体,有的甚至有两个或三个,戏剧活动也是此起彼伏,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学生的业余生活。
这些剧社有相当一部分成立于八九十年代,可见在当时校园活动与文艺气候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些“历史悠久”的剧社团基本都是在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下进行活动的,有的还挂靠学校团委、学生会等组织机构,更有依托于学校艺术类专业而建立的剧社。这些剧社规模比较大,社团成员少则几十,多则上百;活动也比较多,不光每年自己要排演大戏,还会负责文艺晚会、艺术比赛等项目,是学校面子工程的一部分。
不过这类剧社一般都有教师指导,有相对严格的社团规则和排练计划,有自己的表演传统和相对固定的风格,组织也相对比较成熟,是目前北京学生剧社的中坚力量,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的常客。
进入新千年以后,戏剧热、文艺热退潮,那些爱吹嘘自己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也不那么热衷于这些活动了,学校的眼光盯向别处。因此在2000年以后成立的高校剧团数量并不是那么多。但学生的热情从来都是不减的,不管他们是八零后九零后,总有一小撮不安分的人想要蹚一蹚戏剧这片浑水。
这一时期成立的剧团,就基本都是学生自发组织的了,有的干脆就是几个同学在宿舍里聊天蛋逼出来的。几个小男生穿着大背心和坏掉的塑料拖鞋,抽着烟,一拍大腿,我们成立一个剧社玩玩得了!
不过近些年因电视电脑抢占了学生的业余时间,因此新千年以后以后成立的戏剧社团规模也不是那么大,人数没有那么多,演职人员流动性强,组织状况相对散漫,基本只是负责每年剧社自己的演出而没有其他活动。
随着“大学城”在北京的发展,高校剧社又产生了新的畸形儿,我们暂且明明它为大学城戏剧团吧。
这些剧团基本只存在于大学城里,虽然有的是自发组织,有的是名剧社在大学城的分舵,但整体来说就是“不成气候”。
原因在于,一是在郊区生活,组织排练、观摩学习都比较困难,很难有获取技能和见识的机会;二是学生年龄较小,本身能力就有限制,又没有高年级学长带着,更难进步了;三是他们中有很多人只是因为在大学城太无聊才参加社团活动,并不是对戏剧有什么特别的喜爱,因此心气并不高。
很多大学城戏剧团一回到城区的校区,基本也就解散了。不解散的剩不下几个人,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
不管人们说大学城的出现解决了多少高校棘手的问题。但对于18岁青年的成长和对于学生戏剧社团的建设,我都不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二 演出水准
北京高校戏剧社团的水平良莠不齐。有的几近专业,有的自娱自乐。
一般来说,有教师指导和学校支持的据社团,演出水准就相对高一点,能做到完整的表现演出。
演员方面:声音基本全能过关,在台下可以完整的听清台词;形体算不上出色但完成演出绰绰有余,甚至还有个别形体比较优秀的;演员放得开,敢演,不扭捏,有初步的表演技巧,能基本体会剧本内容和人物情绪(如果不太难的话,而且我也没见过太难的)。像是北师大的北国剧团这样的,还能在完成的基础上做到让戏比较好看。
职员方面:能根据剧本的意思和演员的状况,妥善导演,表达完整的故事;内涵表达上大多稍许欠缺,但我觉得不能苛责。制作服装化妆道具齐全,但是由于学校经费较多,貌似有点滥用经费的潜质,常把钱花在过于华丽的服装和布景上,有些衣服在我们从业者来看都是不必要的而显得可笑了。
学生自己组织的演出团体和大学城戏剧社团,表演水平就相对差一点。虽然他们的热情十分可敬,其中也不乏一些颇有天赋的学生,但对于演出的运作能力比较差,演出完成度并不高。稍好一点的能勉强支撑一年一部大戏,差一点的就只能做一些小品。
个人认为最主要的问题集中在,演员根本不知道如何表演,他们没看过话剧,也没演过,排练的时候只有自己揣测着玩,许多人站在台上还颇有些生涩和害怕,记住台词和走位已经算是最不错的了。导演也非常困难,甚至不能完整的讲述一个故事。
不过即使再优秀的社团,演出也难免带着学生气。所谓学生气我个人理解,就是把戏剧表演简单化,用他们二十岁上下的世界观去完成演出。
主要体现在,剧本选择和创作上,只选择自己可以理解的东西进行创作和选择,而且会出现自以为懂了一个很复杂的剧本,自以为自己了解一种很深邃的思想,但实际上还是流于形式和表演;呈现上也只表现最表层的意思甚至没有表现,只是完成故事;表演上,只考虑人物的主要情绪,缺少变化和层次,人物表现比较单一;导演上,手法极其单调,调度简单粗暴,只以剧本提示的上下场和走位来进行排演,没有个人表达,甚至不流畅。完成故事尚且吃力,更不要提花活了。
这当然是不能过分要求的了,毕竟年龄和阅历摆在那里,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剧社排出八十岁老头的感悟。只是客观来说,确实存在这样学生气的现象。
学生社团都很可爱,但硬要我给他们的创造力打分的话,我打不及格。
先说选剧本方面,如果你是大学生戏剧人,请问以下几个戏你演过吗?
《恋爱的犀牛》
《暗恋桃花源》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你好打劫》
《未完待续》
如果你是大学生戏剧人,请问以下几个导演或编剧的东西你排过吗?
孟京辉/廖一梅
选剧的单调是我这几年看到的最令人发指的一个现象。古今中外有那么多的优秀戏剧,为何只盯着这几个演,这些真的有那么优秀么?我觉得不见得。只是学生朋友们眼界有限,具体原因很多,不想分析太深了,只是建议大家可以把眼光打开一点,多看看书,相信你能从一堆你以前认为高深无聊的剧本中,选出一个你喜爱的,也是你最想表现的东西。
另外,不要跟我说什么教育制度害了学生,那当然会有影响。但是戏剧市场的疲软对学生的影响我认为更致命。学生是在向正经的商业演出和院团学习的,但是商业演出和院团演出能给他们什么呢?古板做作的表演方式;毫无意义的卖弄形式;打了鸡血似的搞笑,还是不知所云的矫情?
学生们什么都不懂,他看了你们这些,觉得这就是话剧了,开始向你们学习了。就算是为了你们未来的观众,也请你们稍加反省。不耽误你们用话剧赚钱,只是要有职业操守,别把戏搞的那么恶心。
无论如何我还是看好学生演出的。各位好好加油!
【DousYan的回答(9票)】:
不请自来,怒答
小弟是长沙某学校话剧社的社长,参加过去年的“金刺猬”全国大学生戏剧节,也参加过“长沙有戏”活动最后的展演。大学时光至今基本都奉献给了校园戏剧。
以下所有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任何团队
---------------------------咯咯哒
题主问全国大学剧社的发展,那我从小到大逐渐来说。
首先是我们剧社。
我们剧社现有人数百人左右,由于大学的特殊性,我们将一些曾经在团里但是现在面临找工作,考研,或者面临一些其他的难以避免的事情,无法在团里继续做事做戏的人去除掉,基本活跃的有60人左右。小社属于团委艺术团,不属社团,由校团委直接管理。由于近几年认真做戏,有幸参加了几个戏剧节,整体承壮大趋势。
但是,作为一个管理者,我始终认为团里现在的情况其实只是金玉其外。原因有三。
一,作为一个校园剧社,一个由一群非科班的爱好者组成的团体,没有专业系统的知识来源,没有系统的声台形表的练习,一群如此学生的作品很难达到某种高度。
二,一个学生组织,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和资金支持。我们团每年两场晚会,加上招新,训练,排练等等开销两个学期大概一万块左右。做过社团或者话剧任何一个的都知道这个数字已经非常节约了。但是堂堂985,堂堂校团委分文不给,外联市场根本杯水车薪。这所有来源都是我们学生自己花钱。试问,一个集体,没有资金支持,如何健康发展?
三,不仅没有支持,而且处处受限。涉及政治的不能演,涉及宗教的不能演,要演积极向上的,要演反应校园生活的。试问戏剧文化难道还可以是命题作文?一个剧社多年发展难道只演一种题材?除此之外,不给批排练场地,演出场地使用也是处处受限,19.00演出,下午2.00--5.00才能和灯光音效,一次完整的技术合成都不能完成!这种情况如何做出优秀作品?
如此的举步为艰,2006年至今我们还是从一个不足10人的小团体发展到如今在学校,在长沙,甚至在国内都有一点点名气的校园剧社,我很骄傲,也很自豪。
然后是我们学校。
我们学校算我们共有三家剧社,另外两个都是挂靠在院里的社团,每年会收一些会费,有一定的经济依靠,但是也不够完整的一年的开销。另外两家剧社由于“体制”不完全相同,所以规模上没法比较,作品上也没办法评论,但是肯定的是三家剧社的发展都很艰难。
然后是长沙,基本也能够代表湖南
长沙校园剧社的发展整体来说跟之前几年在另一个层面上。首先由于“长沙校园戏剧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的成立以及壮大,有更多的校园剧社可以以此为平台进行相互的交流。同时由联合会牵头的“校园戏剧展演”每次也能给很多剧社带来机会。这样的平台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难得的依靠。
再有就是一些社会上的戏剧爱好者对校园戏剧给予了很多支持,“荒岛戏剧工作室”一直公益性的在帮助以及普及长沙戏剧,这期间给学生上表演课,帮学生争取打折的话剧票,以及把更好的社会资源介绍给学生社团都在很大程度上给了我们帮助。
更难得的是,由于汪涵杨乐乐所创建的“果实戏剧工作室”的成立,以及“长沙有戏”项目的成熟。汪涵的影响力给长沙本土戏剧和长沙的校园戏剧带来了大量的机会以及无限的可能。非职业戏剧人以及校园戏剧有更多的机会走上大舞台,受到关注。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如何专业的制作话剧,如何让自己的作品更优秀。
长沙大环境的繁荣使的长沙校园剧社能从内部的艰辛中跳脱出来,在内部举步维艰的情况下仍然程上升趋势。
说完省内,再说我所见到的其他省份的校园剧社。近两年,我接触的校园剧社有黑龙江的,北京的,山西的,陕西的,新疆的,上海的,海南的。这些基本从地域上遍及了整个中国。
上面提到的省份的剧社,绝大多数都是我在戏剧节上认识的,在闭幕式的时候绝大多数在讲述自己情况的时候都是在诉苦。
在那次参赛的12个剧社中有10个左右是没有收到学校或者是社会其他方面的支持自费来参加戏剧节的,其中最艰苦的团队住在离演出地(北京朝阳区文化馆)坐车3个小时远的地方,有一些道具是他们到了北京之后才借到的,其中艰苦或许只有当事人才说的清。除此之外还有新疆的某个剧社未能来演出,团队中来了3个人做了3天的硬座火车感到北京,闭幕式的时候在场的各位都向他们表示了敬意。
当然也有经济条件相对宽裕一些的剧社比如海南的剧社除了演出涉及的费用外往返机票也是由学校负责,这说明了现在大环境下还是有一部分的学校愿意支持校园剧社的。
除了经济条件之外,我还发现了各地戏剧文化的“浓度”差异很大。例如山西,就很少有校园剧社,很少有学生愿意接触戏剧,愿意看戏剧。与之相比北京上海的校园戏剧文化就相对浓厚一些,应该是由于北上两地的商业戏剧相对发达,喜欢,愿意接触戏剧的学生更多。
从我接触过的剧社来看,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哪边的更好,哪边的萧条。很多的还是个体和个体之间的不同。
最后,总的分钟大学剧社的发展,要先从戏剧本身入手。戏剧本身是一个相对小众的文化形式。与同样文艺的街舞比小众,与英语社辩论社比更是小众。所以剧社的发展本身要受其性质的限制。是不可抗的限制。
除了性质的限制外,如今校园剧社发展面临最多的问题应该是收到的关注和支持实在太少。每年的活动严重经费不足,没有专业系统的学习训练,没有足够的演出机会都使得校园剧社的发展十分艰难。这些其实属于可抗的限制。
再有就是校园剧社发展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戏剧培养观众,而不是为戏剧培养演员,所以作品的好坏不能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评判校园剧社的发展。还要注意的应该是成员对戏剧的热爱程度以及理解程度。
校园剧社的发展受限太多,但从全国的整体来说,参与和接触的人越来越多,所以还算健康。真的希望学校和社会各界可以给校园戏剧更多的支持,也是给中国戏剧基础更多的支持。
【周亚tina的回答(3票)】:
说实话我开始接触并喜欢上话剧就是在大学期间受我们学校话剧社的影响。我们学校的话剧社办得还不错,虽然只有十几年历史,可是聚集了一批热爱话剧的人才。他们的话剧以先锋戏剧和实验戏剧为主,看完在笑过之后总能让我陷入深思。话剧社在我们学校很有名,有艺术总监,行政总监,舞台总监,这三个职位都是由我们学校的老师担任的,他们本身就是这个话剧社的创始人。
他们的原创话剧《我的母亲是条大马哈鱼》当初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小剧场上演,并荣获了北京全国大学生戏剧节优秀作品奖。之后几乎每年他们的戏剧都可以拿奖。记得最重要的一个奖是2011年摩洛哥第五届丹吉尔国际大学戏剧节唯一大奖——“格兰德”奖,并获“最佳舞台设计奖”。去年还请来了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戏剧团来参加我们学校的校园戏剧节。
作为学校社团之一,每年该剧社都会招新,都会有很多新鲜的血液注入进来。每年他们都会排很多剧,当然质量不一。经常会在学校的大礼堂有免费的剧看,这也是我觉得读书期间最大的福利。他们也会偶尔在外面的小剧场做收费的剧目,也不乏观众。
所以就我所知,仅仅是我身边而言,学校的话剧社发展还是很有活力和希望的。
【王政的回答(2票)】:
随便一答居然获得了两个赞,那就更新一下吧..
------------------------------------------
就浙江省内来说,比较有名的为浙大的黑白剧社,浙师大的阿西剧社,其他的不太清楚了。
本人在读本科期间参加过宁波大学的白桦林剧社,一般有分剧务组、编剧组、演员组。
一个学期一场大戏,一场大戏排练一个学期。不少人都是大学开始才接触这方面的,所以舞台走位、念白、肢体动作其实都非常的玩票...社里也没什么培训,基本就是玩儿。
剧本的内容一般找著名的比较多,原创的较少。
资金方面主要靠学校团委给&拉赞助。
后来研究生到了浙大后,没有参加过黑白剧社,但是看过几场非常的不错。
至于阿西剧社,是取义“Action”,阿西剧社以前的某社员拐走社长(女)之后,到了温州瓯海中学教书,然后弄了个剧社,发展了十来年了,现在每年一部年终大戏,在学校体育馆上演,暑假有毕业了的社员回来排戏,暑期租剧场演出,白看。不时可以弄到剧场演出,大致是因为跟温州本地温图话剧社什么的有一些联系,经费方面应该是学校出的,也常给学校去参加一些比赛(没办法..),去年开始弄话剧特长生特招了,在高中剧社领域,算是比较赞了的吧..
PS:我是这个剧社前社长
【孙浩的回答(1票)】:
接连看了之前几位前辈的诉苦(当然也有比较乐观的),感触颇深,也就小写几句。
本人在剧社服务五年(已经研二),负责过演出,导演,舞美,道具,宣传能干的基本都干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至于剧社:
1.隶属于校艺术团,简介隶属于校团委。受到学校制约较小。
2.经费2500/年。有固定排练场地。演出场地需提前预约。
3.指导老师一名,为原表演系老师。业务基础扎实,能和同学打成一片。
4.大一新生每周六有表演课,大二开始上大戏并管理社团。管理层共三社长一团长,无分部。
下面是个人觉得的几个可以克服的问题:
1.经费与道具:我们一个学期有一个小戏专场两个大戏专场,演出场次共8场左右。2500基本用于这8场演出。关于道具服装我们的原则是能做就做,不能做有钱就买,没钱就凑合。反正戏是最重要的,道具再好演不好都没用。
2.场地:只要有演出场地,其他都好说。排练时,我们在地下自行车车库,楼道,户外都拍过。至于演出时,最晚提前一个半小时进场,而且是带背景板的戏。其实只要提前演练好就行。
接下来是一些无法克服的问题:
1.社员:简单说,招不来人,或者说招不来男人。首先说明一点,我们剧社在校内是很受欢迎的而且完成度也比较高,要不然也不能同一部戏连演三场还场场爆满。但是就是没男生入社,已经两届只招到3个男生……大家都知道,话剧中女演员偏少,有很都甚至没有。所以……
2.剧本:我们主攻表演这一块,基本不考虑原创。而剧本既要能演,好懂,有趣,不脱离生活又要有一定深度,以至于我们现在已经无戏可言。至于原创,我们学校是唯一的工科985高校(其他都是综合)……以前有表演系,我入学的时候就解散了………其实也不是说理工男不文艺,最大的问题是大家一入学就在想以后是出国呢还是保研,很功利。入个科协,学生会什么的还算是锻炼能力,说出去也好听。话剧社是啥?不就是玩么?在这种氛围下,我们现在其实是苦苦支撑,难以扩大规模。
最后说一下市场,观众真心多,也真心给力。虽然是无偿发票,但是我们也规定了时间领票,很多人提前1个多小时开始排票,而且是没经过组织就自觉排队(顺带吐槽一下,排队与否真心看环境……)。进入剧场也非常有素质,不会起哄,胡闹。顺带吐槽曹禺爆笑场,摆明了就是人艺表演僵化,不走心,架势足心空。还说什么观众不尊重经典艺术,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换句话说,“我们一直这么演,你们凭什么看不懂?”这是强盗逻辑!跑题了,最后祝高校话剧越来越好。
【冯言骏的回答(1票)】:
简单地说舞台上有2缺:缺演员,缺舞美。舞台外有2缺:缺编剧,缺导演。
总地来说:缺人、缺钱。
【接舆的回答(1票)】:
前天和同学一起吃饭刚好讨论到这个问题。
本人在南京某大学,大一升大二。才入学的时候遇到极坐标话剧团的第一场话剧,因为之前没看过话剧,加上大一不怎么忙,想丰富一下自己的课余生活,就去看了。和坐在旁边的不认识的人聊天,他说他是大二的,这个极坐标的话剧都不错,基本上他每场都来看。在开场前馆里1000多个座位扫了一眼基本没有空位吧。
之后在我大一的一年里基本上也是每场极坐标的话剧都会去看。(之前该话剧团招新的时候我报名表都写好了,然后听学长说排练话剧太耗时间了,话剧团成员里挂科率很高,自己想了很久还是放弃了)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演的《无人生还》,提前1小时去的时候队伍已经排了60m左右(这还不包括大厅里那些来得更早的坐着的),因为极坐标的话剧是不用票的,所以就看先来后到了。这场人真是爆满啊!话剧开始之前工作人员不断地搬来凳子加坐在走道里,还每20分钟清理一次放了包但是无人的被占了的位置。
下面讲一下话剧的质量,虽然我不是很了解很专业的走位站台衔接什么的,但是从我观众的角度来看,演员的表演比国内某些电视剧到位多了,整个剧的衔接也比某些电影那种背台词的感觉好,看下来很流畅。背景音乐和舞台效果的渲染更是赞到不行!(记得无人生还里一幕突然电闪雷鸣的效果直接把我吓得叫了出来)
关于剧本的选择个人感觉都很高质量,之前有一次上演《蒋公的面子》特别想去看,但是有考试只能很遗憾的错过了。
关于前几天和同学的讨论,有一个同学A是极坐标戏剧社的,也做过《窗台上的尸体》的导演。还有一个同学B是交通学院戏剧社的。因为之前极坐标作为我们学校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社团之一一直的口号是“免票看戏,天经地义”,所以其他话剧社也没票。那天A说,我们正在考虑是不是卖票,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有这个条件了。B说,我们也考虑卖票,但是因为你们一直不要票我们也不敢卖。A说,但是一旦决定卖票就变成商业性质的了,原来那些提供给我们的场地都要收租金了,并且我们的工作室也要收租金了。B说,上次我们本来想去牌区(暴露学校了)演的(因为一起吃饭的有不同校区的同学,除了湖区其他两个校区的同学都反映话剧团去他们校区的演出太少了),但是大礼堂租金每天xxxx元(我忘了),我们一听就取消了。A说,我们算每张票卖10快,一场下来差不多也有一两万。(极坐标话剧团每学期两三场吧)
因为我只知道本校的极坐标话剧团,所以只能从极坐标分析,就极坐标话剧团来说,因为的确演的剧的质量普遍很高(据A同学说,也有一场演的很差,但不影响一直以来的口碑吧)所以大家慢慢觉得极坐标就是一个品牌,相信品牌的力量。貌似极坐标话剧团是03年某个学长创办的,A说是近几年才真正发展起来的。我觉得大学话剧社如果有质量的话,那么就在校园里这种距离上的优势会成为很多同学课余选择的决定性因素,虽然电影也是蓬勃发展,但是相比走几步路就可以去看的本校话剧来说还是略耗时和麻烦(尤其是对于湖区这种交通不方便的乡下= =顺便吐槽一下在我入学的时候就说年底建成的地铁,马上新生要来了得到的回答肯定又是年底吧= =)。和基友或者妹子一起去看话剧是不是也挺浪漫的,还有相比电影的价钱上的绝对优势(如果真的收费也会便宜很多吧)更是受到同学们的很大欢迎吧。
重点的重点是,你要演的好。
【李知乎的回答(0票)】:
简而言之,党在学校地位尴尬举步维艰的文艺队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怒答,作为中部某省某规模较大的三流院校的话剧社成员,简单谈下我之所见。第一成员素质一般,包括文化素养和表演技能,导致无法排出令人满意的作品。第二学校不支持,稍有激进的剧本便无法通过主管领导批准,经费拮据(这个其实可以忍),远远没有支持各类歌舞升平的力度大。第三学生不喜欢,首先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加入话剧社的意愿(据说是因为无法锻炼能力走向成功),其次很多人对话剧这种舞台形式即不了解也对此不感兴趣。据我调查了解本省绝大多数院校话剧社(团)情况大抵如此,甚至有依靠办话剧比赛(其实是小品比赛,许多院校办的话剧大赛大抵如此)维持生存的。先写这么多,随时补充~
【FayeWoods的回答(0票)】:
发展有很多种。我觉得对社团发展,并不是做公司,一定要知名度高、抢眼球、向大家推销自己的产品。不能这么功利。
好多人抱怨学校支持不够,我觉得对学校要求有点高了。我在大学是话剧团的成员。因为隶书于团委艺术团,我们的得到的支持还是比较多的。但也不觉得学校有什么义务去支持一个学生社团。
戏剧本身就是一个小众的艺术,在社会那么多专业的戏剧工作人员都没能在整个社会很好地推广戏剧。作为业余爱好者,把喜欢的事情玩儿好已经是很出色的了。社团是自发性的组织,尤其是这种兴趣类的社团,想办法让成员玩儿的开心就是最直接的目的。所以排练、创作或者是简单的讨论会本身就很有意义。至于资金支持,我想说,既然是玩,自己出一些钱有何不可?一个完整话剧的剧组,大概10个人左右吧,每人出几十块钱就不少了。同学聚会出去玩还得花钱呢。
要玩的好总要有那么几个懂得多的带着玩儿。一个真正喜欢的多看多了解相关的内容,和社团的人分享,大家就能玩的很开心。我们就是这样的,有一个特别喜欢,知道的特别多的每周带大家讨论,每次好几个小时,大家也都很开心。等一个这样的人不如自己就这样,有空多看看剧本,看看戏剧理论。个人在话剧上有进步,剧团也就发展了。
有机会演出让更多人知道,甚至是参加什么大学生戏剧节,拿奖得荣誉、进而获得学校重视,当然很好。可是一个社团,不是为了讨好学校,也不是要让全校都接受话剧,让社内的人能玩儿好而且有收获就够了。
【林致知的回答(0票)】:
有些学校的话剧发展还是很好地。
前段时间看了学校学生的话剧 阴道独白 ,感觉是很赞的。
中间不允许拍照,只能拍了一张谢幕的。中间不允许拍照,只能拍了一张谢幕的。
学校里面还拍过《恋爱的犀牛》,因为时间冲突没去成。
这之前还看了《Q大道》,虽说学生的作品跟人家专业的有些差距,但是我觉得已经很好了。尤其学校里面有些演员的演技已经出神入化了
【shaBa的回答(0票)】:
本人曾为重庆非著名大学英语话剧社的常务负责人,想分享下办大学剧社的经历和感悟。
————————请允许点支烟,回想下细节,不知如何说起———————————
母校...是工科院校,比较出名的专业有水电水利、港口航道、汽车工程、机械工程,特别出名的专业有土木工程和Civil Engineering,所以作为一个剧社团,并且舞台表演使用英语...大家应该快看出了,这样的社团发展起来应该特别不容易吧...
先站个坑,后面详细诉说。
———————————————————————————————————————
1.基本情况:
母校表演类社团较少,只有英语话剧社和木林森中文话剧社在开展纯粹的话剧舞台表演,我社因背靠外国语学院,有日常活动的资金支持和辅导老师的热心指导,发展还算不错,是学校十大五星社团(我就不说什么环协科协等国字号社团了)光环下...惟一的四星半社团。
年度活动为学院英语话剧大赛、南岸区兄弟院校英语话剧大赛、年度英语经典话剧展演等等,均以英语专业学生为主要参与人群,融入了浓烈的班级荣誉和院校荣誉的竞争机制。
每年新生入学后,为使学院新生尽快熟悉大学环境,增加学院凝聚力和班级融洽度,会由辅导老师通知各班委组织以班级为比赛单位,参加学院每年一度的学院话剧大赛,剧本由各班原创(当然不少同学图方便,都选择了网上下载经典英语话剧剧本)。
因前几届话剧社领导人有野心有谋略,为使英语话剧社队伍壮大,增加辐射影响力,满足个人的事业发展雄心,而浓重推出的南岸区英语话剧大赛,亦是社团年度盛典之一。各大院校的外语学院院长和书记们都非常重视,资金支持服装租赁等都异常到位。
2.发展问题:
工科院校屌丝多,并且不是人人都会说英语,口语好的人更少,对舞台表演感兴趣的人更少,这一点对社团招新和后期活动发展影响很大。不少新生都希望进入学生会和社团联合管理会,或者学院、社区的团委,希望在大二、大三能够谋到一官半职(最好是最高领导人之类的),拿到一本闪灿灿的证书。
所以招新时,我们会跟新生说...我们社团美女多哦,有外语学院的,财经学院的,艺术学院的..这一招很管用,母校数量不到3000人的女生,很多优质资源都集中在英语话剧社。社团内部复杂的男女关系,和社团外土木、港航的肌肉男,都是社团发展之路上的毒瘤。
社团内部你爱我我爱你你不爱我我不爱你,工作开展不好;
社团外部肌肉男追上了演员、编剧部门的女干事、女干部,好了,坠入爱情深海了,工作开展不好。
母校党性很足,禁止学生社团拉商业赞助,在校园内进行商业性宣传,工作开展不好。
杂七杂八乱写吧,作为英语话剧社,虽然背靠外国语学院,周围几大兄弟院校可以合作,未来可以开展前景自己想了想。
第一,热烈支持学院的年度英语话剧大赛,筛选新生的表演苗子,为南岸区院校比赛做准备;
第二,南岸区院校比赛要常规化,固定下来,在缺乏官方支持下,能够多做好民间交流,就当兄弟男男女女交流英语交流感情也好。
第三,校内的英语club要跟上,笼络喜欢英语喜欢表演的学生,每周一次的原创短话剧排演或者以拆分大型的经典话剧,以短剧形式上演,允许恶搞允许胡乱搞,只要说英语只要表演。
其实,大学几年碰见了真心喜欢话剧表演的人,真是好高兴,有个学弟的表演风格我很喜欢,可是毕业后在非洲非常不幸,年纪轻轻意外去世了。自己大学时光一半扑在了社团运营上,且坚持不泡社团内女生(免不了私下勾引,但是all failed),想想应该是不后悔的。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北京某鸟业大学对于剧目的限制还很严重。。阴道独白被ban并且禁止社团活动三个月,我十分亲幸当年我党性十足,没有过于先锋。。。
但是,喜欢话剧并参与进来的朋友,是越来越多(入社三十退社三万的slogan不是白叫的)~现在偶尔回国还去参加剧社活动
会由很好的前途,但是拍戏前请和学校的大大小小领导各个部门几百名掌握有生杀大权的领导们沟通好,不然白排几个月还禁止社团活动的debuff可不是好消受的。
【王爽的回答(0票)】:
中国大学的社团活动(不仅仅是剧社啊),限制太多,资金是一方面,其他的主题什么的,必须主流,就像近一阶段,干什么都得中国梦,不贴这个边,基本就没机会办活动。
【BluntJames的回答(0票)】:
我是山西财经大学剧组的一枚演员,我们剧组属于学校学生会的一个部门,有学校的资金,场地支持,每年只排演立秋这一部话剧,并给新生进行演出。
【方瑞琪的回答(0票)】:
咳,我济南的,我们学校剧社小的可怜,院内倒是有一年一度的短剧大赛,但充斥着无厘头的搞笑和不知所云的情节。没有学校的支持,赞助更没戏,想举办演出又批不下来。大概我大山东不太文艺吧…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毕业后怎么找工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