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空调匹配看哪里就知道匹配哪一种主板了

从能量效率的角度看,空调供暖和暖气供暖在现代城市中哪一种更高效?
本题希望能限定在物理学范畴之内讨论,谢谢。扩展讨论请移步相关问题:&br&&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从城市规划和公共管理的角度,如何评价中国北方地区的集中供暖?&/a&&br&&br&这几天想到这个问题,自己的分析思路如下:&br&&ul&&li&空调的供暖过程相对简单,使用电能加热空气,因为和制冷不同不需要向系统外散热,所以能量转换效率较高。(参见最后的补充,这里还有热泵效应)&br&&/li&&li&暖气则稍复杂,限定于北方城市的集中供暖,主要通过燃烧煤在锅炉中对水加热,热水通过管线到达民居,最后加热空气实现供暖。在锅炉房和传输管线中,都有一定程度的能量散失和消耗。&br&&/li&&li&为了让比较有意义,需要考虑空调电能的来源,一般为化石燃料和水力风力发电。对于热力发电,发电过程中也有较大的能量损失。&/li&&li&实际情况中加热不是持续进行的。空调一般只会在有人时开启。暖气供暖的话大部分地区也都会在部分时段降低温度。但水的比热很高,高峰供暖前需要首先加热管线中的水,所以集中供暖不能灵活根据需求分配能量,这个过程会造成一定能量损失(体现在屋里没人时,系统仍然在散热)。&/li&&/ul&我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上面的分析受限于篇幅也做了一些简化,欢迎指出考虑不周和不合理的地方。&br&&br&对于城市或小区范围的供暖,两种方法的主要能量损失环节分别是:&br&&ul&&li&暖气:燃烧化石燃料加热水(锅炉热效率一般小于 70%),管线散热(效率不好估计,希望有专业人士能提供),非高峰供暖时段的系统散热(效率未知)&br&&/li&&li&空调:热力发电(煤/石油约 33%,天然气约 60%),电网传输消耗(小于 90%)&br&&/li&&/ul&&br&以上不考虑水力和风力发电(不能直接产生热量,无法对比),不考虑发电站和锅炉建设在原料产地附近还是城市中在燃料运输中产生的能量损失差异,不考虑暖气管线施工和家庭安装空调等广义的能量损失差异。二者最后一步都是加热空气,不需要向系统外散热所以能量效率接近 100% ,因此不再分别列出。因为不清楚现在热电厂供暖的普及情况,所以也没纳入考虑。&br&&br&当然,空调和暖气功能在使用体验上的差异也是不能忽视的。暖气能整体加热房间,提供更恒稳的温度。空调有噪音。二者对室内湿度有不同的影响。这些就不在本题内讨论了。&br&&br&我个人经过简单计算和估计后的判断是,&b&空调供暖的整体能量转换效率更高&/b&,而且在不使用化石燃料的情况下优势更明显。不清楚业内人士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期待有专业的回答解惑!&br&&br&更新:&br&刚刚忘记考虑空调的热泵效应,冬季室外温度零度的情况下,一般家用空调的能效(COP)还能达到 2 左右(也就是 200%),因此空调的整体效率还要更高。
本题希望能限定在物理学范畴之内讨论,谢谢。扩展讨论请移步相关问题:这几天想到这个问题,自己的分析思路如下:空调的供暖过程相对简单,使用电能加热空气,因为和制冷不同不需要向系统外散热,所以能量转换效率较高。(参见最后的补充,这里还有热泵效应)暖气则稍复杂,限定于北方城市的集中供暖,主要通过燃烧煤在锅炉中对水加热,热水通过管线到达民居,最后加热空气实现供暖。在锅炉房和传输管线中,都有一定程度的能量散失和消耗。为了让比较有意义,需要考虑空调电能的来源,一般为化石燃料和水力风力发电。对于热力发电,发电过程中也有较大的能量损失。实际情况中加热不是持续进行的。空调一般只会在有人时开启。暖气供暖的话大部分地区也都会在部分时段降低温度。但水的比热很高,高峰供暖前需要首先加热管线中的水,所以集中供暖不能灵活根据需求分配能量,这个过程会造成一定能量损失(体现在屋里没人时,系统仍然在散热)。我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上面的分析受限于篇幅也做了一些简化,欢迎指出考虑不周和不合理的地方。对于城市或小区范围的供暖,两种方法的主要能量损失环节分别是:暖气:燃烧化石燃料加热水(锅炉热效率一般小于 70%),管线散热(效率不好估计,希望…
按投票排序
学的是暖通...就是给大家装暖气片&空调的...进来回答一下照例先上结论,北方集中供暖的地方集中供暖划算。南方的话使用空调划算。首先,对于同一个房间,使用地暖和使用空调需要的热量是不一样的。空调因为使用空调需要将空气加热人才会觉得暖,而暖气只要让人感觉到足够热辐射就可以很舒服了。所以在设计规范里面使用暖气的情况下室内设计温度会低2-3摄氏度。室内温度低一点的话,房间内相对湿度就会大一点。人就不会那么干,而且地暖暖在脚底,所以一般我们说地暖比空调用着舒服。北方的话,空调要么用不了,不停地在化霜....而且蒸发温度太低。效率也就刚刚大于一。把煤燃烧发电效率才30%左右,乘上着1.几也没有多少。远远赶不上用锅炉烧水进行供热。另外我记得区域锅炉房的效率可以有60%以上的。所以效率当然是供暖的高南方就不一样了,对于使用空调来说,室外温度较北方高不少(比东北最冷的时候平均温度高20 度是有的)。除开最冷的那么一段时间,空调的制热效率还是比较可观的。最重要的是南方供热时间短,一般不超过80天,如果进行集中供暖那么在这80天以外,管路、设备长时间闲置,本来就是一种低效率的行为。并且,南方地区暖气集中使用系数低,因为大家对冷的敏感程度不一样,不怕冷的可隔壁老王整个冬天就开10天暖气,没有规模就更没有效率。最后南方城市多有江,湖。居住不如北方集中,供热管网将更长。从这几方面分析在南方进行集中供暖是不可行的。最后说一下,空调能让房间更快暖起来,对于南方这种间歇性使用的地区来说比较合适。而暖气最好连续使用,不然等热起来你也该出门了。另外另外中部地区情况复杂,等过段时间再来答...
谢邀!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中国还是暖气更高效一点(主要针对华北、东北地区,不包括现在不供暖的南方地区)。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1. 现在我国的主要电力来源还是火电(占全部电力的80%以上),也是把热能转化为电能。如果再大规模将由热能转化而来的电能转化回热能,那就有点不值当了。在我国的主要集中供暖区(主要是华北、东北),电力基本来自外地输入及火电厂,与其将煤燃烧产生的热能辛辛苦苦转化为电能(存在一个转化率的问题,在40%左右),再传输到供暖地区(传输过程中有损耗,且需要其他成本),再转化回热能,还不如直接用煤把水烧热供暖,而且一般的热力站都是同时供电供暖,尽量提高能量利用率。此外当前我国的电力资源还是比较紧张的,特别是到了枯水季节,水电紧缺,很多地方必须要拉闸限电。电能最大的优点是易传输、易储存、易兼容,可以用在各个领域,大量用来加热未免太浪费了,还是用在更需要的地方比较好。2. 每年北方各大城市集中供暖需要很大的能量传输负载量,如果把暖气全部改为电热,那对当前的输电网络来讲将是不可能实现的。当前很多旧一点的小区连用个大功率电器都不能保证绝对安全,何况家家都大量用电供暖。如果对线路进行全面改造,成本也实在是太高了。3. 相对于制冷来说,空调的制热能力的确是差了很多,冬天用空调制热貌似也不常见,没有集中供暖的地方一般也是生炉子或者用天然气(或其他燃气)通过地暖来制热。题主对当前中国的电力现状过于乐观了!题主在上面所做的种种假设并不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华北地区基本上全部是燃煤的火电资源,而且电能还是相当紧缺的,至于风能发电、核能其实比例都很少(加起来不超过10%),水电在冬天因为枯水季也不能发挥太大的作用。补充一些关于能量转换效率的问题:一般燃煤火电机组的转换效率在35%-38%,如果热电联产(同时供热供电),加上能利用到的热能,能达到45%左右。而燃煤集中锅炉房的能量转换效率在40%-45%左右,燃煤集中热电联产,能量转换效率能达到48%-53%。单从能量转化率来看,还是热电联产的暖气效率高一点。
已经回答得了很多了,也都说的对,我只是再补充一些南方供暖和大集中供暖的问题.
1.由于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气候上存在很大差异,最大的差异就是南方湿度大、冬季温度高,这导致了南方在围护结构的保温性与门窗的气密性上与北方存在巨大的差距。所以如果前期不做建筑节能改造,在南方推行像北方一样的集中供热方式,必定将带来很大的能源浪费;同时,湿度大这个问题,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热泵厂商提供的额定cop均是在7摄氏度的情况下测试得到,温度的降低将会带来cop的成倍衰减。另外南方冬季温度相对高,虽然冬季也会出现风冷式热泵(空调机)结霜的情况,但是cop(制热能效比)不至于像北方成倍的衰减,因此若是分散式供暖的话,风冷热泵相对来说更节能。
2.建筑类型与建筑住户的使用特性是一个很大的决定因素。就现在我接触到的一些数据来看,有些写字楼和公建,采用了集中供暖(包括中央空调与市政热力采暖)的采暖能耗远远大于用单体式空调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虽然集中式的系统能源利用率更高,但是不同用户使用的时间和需求的不同性才是决定因素,因为单体式空调开关与调节更灵活。因此,现在关于“分散”还是“集中”的讨论很多,不能一概而论。个人以为,不同类型建筑需要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可以更精细地按区域划分进行设计。
因为工作关系,对以上几种采暖方式都有接触。既然楼主希望了解的是能量效率,那我们就以业内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来对比。首先让我们简单认识一下系统。供热系统分为热源部分和末端。热源可以是市政热水、家用壁挂炉、电缆、空调。末端可以是暖气片、地暖管和空调室内机。理论上来说,从能量效率角度考虑,应该是空调&热电联产的市政热水&家用壁挂炉&普通市政热水&电缆。因为空调作为热源时,其实是一个“热泵”,能源效率必然大于1;市政热水有些来源于热电厂,因此算是余热回收,家用壁挂炉(冷凝)的热效率接近甚至超过100%;电缆效率则只能达到1。然而题主的意思应该不仅于此。一方面,北方冬天室外温度过低,除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外,普通空调无法制热;二来,集中供热必然存在中间环节,水泵、管道的损耗很大,因此往往不如独立式供热节能。这就不一一展开了,展开来讲,可就说来话长了。从能量输送哪种方便,到用户使用习惯,等等。下面只说推荐方案;1. 北方地区坚持区域供暖,关注传输效率、变流量控制和水力平衡,强推热计量,改变用户使用习惯;家中安装散热器恒温阀,如果改成了地暖,则在分集水器上安装热电头,配合房间温控器做独立控制,白天出去的时候可以把温度调低。另一个关键点是做好墙体保温。2. 南方地区坚持独立供暖,多种方式并存。新建建筑做好墙体保温,对舒适性要求不高的客户冬天使用空调就够了,而若需要更高的舒适性(地暖、暖气片),则在现有常用的燃气壁挂炉基础上,推荐有条件的客户安装空气源热泵,冬天供热夏天制冷(可惜这类产品目前还不太成熟并且占地较大)。卫生间、酒店大堂等特殊场合使用电地板采暖,单位面积发热可以很高。
谢邀!仅从能源效率来讲,就算考虑"热-电-热"因转换效率而造成的损失,空调供热肯定比燃煤采暖的效率更高。若算上环保因素,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但,采暖在我国北方地区(一般指淮河—秦岭以北)关乎民生,真不能撇开这个背景只谈经济或能源效率甚至是环保问题。我个人是在中部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做暖通设计的,仅按我的理解说说。如果空调能源仅限于电能,那么可用作冬季空调热源的有以下几类:1.直接利用大气取热(这类限制相当较小,应用广泛,相对比较常见如:家用分体空调、多联机空调、风冷热泵机组等)2.利用土地的热能(这类使用限制较大且成本较高,管理也很复杂,其中中典型的有:地源热泵和地下水源热泵)3.间接利用大气取热(这类我没用过,只是有设备公司在推广,基本原理是利用乙二醇溶液淋闭式冷却塔,吸收空气潜热)第1类的限制已经有人说过了,在冬季的北方地区基本无法使用。当室外气温低于5摄氏度时,蒸发器继续运行就已经很可能结冰(原理类似冷凝),且温度越低效率越低。此类基本不能作为北方地区采暖的唯一热源。第2类本身就有使用限制,在地热不充足的地区不可能大面积使用。第3类可能已经有些公共建筑在用,但要求的管理水平高,基本不可能用于住宅。
先给结论,如果只讨论能源效率的话,在特定的情况下,就像
的答案所说的,暖气的效率会更高一点。相信聪明的你一定看到了我的答案中的“特定”这两个字,因为目前最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是热电联供,也就是高温蒸汽用来发电以后,“低温”蒸汽可以给周围的居民供热。不过能满足这一点的条件非常苛刻,毕竟不是每个城市都有火电厂,即使有火电厂,火电厂的供暖范围也有限。所以在当前题目“现代城市”这个定语下,单纯的讨论能源利用效率没有意义,最起码不完整。~~~~正式答题的分割线~~~~要讨论能源效率,首先要确定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下,空调和暖气的效率当然是不同的。空调制暖的优点是利用逆卡诺循环,效率高,工作时间灵活,但是在低温环境中的效率低下,制热效果差。地暖的优点是制热效果超一流,长期运行下的费用较低,效率稳定。对于长江以南大部分的地区而言,冬天的气温很高,就算是最冷的天气,温度也只是在0度左右徘徊,持续时间也不长。在这种环境下,空调能满足一般人的制热需求,房间热的很快。空调的功率调节灵活,反应迅速,此时的效率更高一些。在北方的冬天,空调基本丧失了制暖的能力,讨论一个不能制暖的设备在制暖时的能源利用效率问题……我去喝口水我刚才说空调在北方基本丧失了制暖的能力,这个话也是太绝对了一点,带电辅热空调内机和吸收式空调其实也能发挥制暖的作用,但这两种空调的效率其实与制暖站一样,不过在经济性上相差比较大而已。最后给出结论:传统意义上的南方,比如广东(?),空调供暖更高效一点;传统意义上的北方,比如东北,暖气更高效一些;至于长江沿线这种不南不北的地方,应该还是空调的效率更高一些,但从效果上考虑,有钱就上地暖;没钱就用空调。以上。
不谈能量品质谈节能就是耍流氓哦(?-ω-`)电能相比于燃烧所得热能是要高一个等级的,电能为二级能源,煤是一级能源。假设我们现在有100份煤用于供暖,我们来分别谈谈严寒地区(北方大部分地区)和夏热冬冷区(长江流域)的冬季采暖。严寒地区:方案A 热电联产,100份煤→30份电+40份热方案B 热泵,100份煤→30份电(热量浪费了)→60份热量(严寒地区5℃以下空气源热泵的效率会急剧下降,姑且设为COP=2)比较A和B,明显A方案中,既获得了30份高品位的电能,又获得了40份热量,其中30份电能还可以做更多的事,要远好于用高品质的电能取热。夏热冬冷区:方案A 热电联产 同严寒区方案B 热泵 100份煤→30份电→105份(姑且认为COP=3.5)虽然在长江流域热电联产也是不错的选择,但热力管网建设几乎为零,采暖时间短,方案B的经济性就提高了很多。同时,夏热冬冷区冬季室外平均温度高于5℃,空气源热泵效率很高。而且,长江流域的气象学冬季明显短于北方地区,空气源热泵的灵活性就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因而,在现阶段条件下,严寒区热电联产集中供暖较好,夏热冬冷区使用热泵更好。欢迎拍砖~
从整个话题来讲,我只能说不同城市甚至相同城市不同的区域选择能效都是不相同的,具体的需要专业人员来计算到底使用用哪一个能效更高,哪一种能有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的回答也一定有片面的地方,不能当做选择依据下面分析仅从能效来分析 生活供暖 (60℃左右),未考虑其他因素,其他因素应该还包括环境因素,能源使用是否经济,是否环保,是否冬夏季使用一套设备等,由于其他因素太多,很难将其包括。以我对本题的理解,说空调供暖是不准确的,应该是热泵供暖。热泵根据提取能源不同又分成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看了本题的很多回答,大家很多都说的是多联机(空气源热泵一种)(就是家家挂外建筑外面的那种,但是那种都是小型的)。多联机在冬季室外温度较低的地区(东北:特别是夜晚温度达到零下很多)一定是不经济的。煤能量=1
锅炉制热(燃气可以达到0.8以上):【1*0.7=0.7或0.8】
多联机:【1*30%(热电转化)*2(cop)-化霜能耗=约0.5以下】。土壤源或者水源热泵(限制较多,对土地与水源热平衡有很大要求)就不会受到空气温度的影响同时提取能源较为稳定,但是其工作效率【1*30%(热电转化)*4(cop)=1.2】。寒冷地区(东北、华北北部) 水地源热泵&普通锅炉&空气源热泵多联机在冬季室外温度相对较高(0℃以上)的地区(华中地区例如武汉)【1*30%(热电转化)*3(cop)-化霜能耗=0.8】(由于室外换热温度相对较高cop值也会相应提升)这种设备一般可以在冬季提供较为经济的热源(锅炉还有投资运行与官网成本等)温和地区(华中,华南) 水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普通锅炉
1、热电联产提高的是整个发电过程的能源利用率。2、采暖方式不同,人体的舒适感是不同的,地暖的辐射换热相比空调的强制对流换热会使人感觉更舒适一些。3、北方冬天室外温度太低,用空调供暖的效率降低,并且对机器使用寿命造成影响。
我只能说,你们是太老了还是太年轻了?纠正几个说法:1:这不叫暖气,这叫散热器,其作用是把热量散发出去,而壁挂炉也是一种为散热器提供热源的方式,但是其费用和集中热水供暖也是不一样的。我在这里限定一下范围,仅对于市政集中热水供暖的方式,不区分地暖或散热器,也不包括壁挂炉等分户热源。2:空调采暖,所谓空调就是空气调节设备,所以广义上来说,冷风扇也是空调的一种,但是这肯定不是题主想了解的内容,另外,空调并不是只能用电的,有一种被称作溴化锂机组的设备,是可以直接消耗热能(或燃烧能)来供冷的,也被称作非电空调。这里也划定一个范围,所有的以电能为驱动能源的热泵型空调。3:空调零度以下不能制热,这真是让我忍不住要吐槽啊,多的我也不说,来点实际的东西。美某公司提供给我们设计单位的设备性能表:其中室外温度标示了三个点,7度,一般公布给用户的制冷量,制热量。零下7度,我所在地(河南濮阳)冬季的室外设计温度,零下14度,提供的最低使用室外温度。其中室外温度标示了三个点,7度,一般公布给用户的制冷量,制热量。零下7度,我所在地(河南濮阳)冬季的室外设计温度,零下14度,提供的最低使用室外温度。TC是制热量,PI是耗电量。可以明显看出,即使是在零下14.7度,能效比(COP)也可以达到2,那什么时候能到常说的室外机不能制热呢?那就是COP小于1的时候,使用热泵的效率已经小于直接电采暖了,厂家技术人员给出的数据是零下30度。并且这也是去年的产品的参数,现在暖通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要拿五六年甚至十五六年的标准衡量现在的技术好么?4:锅炉效率,80%以下的效率你是在耍我么?家用壁挂炉的燃烧效率都不能低于85%,大型燃气锅炉,效率早就到90%以上了。5:脱离实际情况只讨论能量转换那就是耍流氓。因为热泵的能量转换不是从电能→热能,而是电能→机械能,用机械能做功,把热量从低品位转移到高品位,所以说,热泵不能说效率,要说能效比。换句话说,室外温度40摄氏度的时候,室内温度20摄氏度,还开制热的话能效比轻轻松松两位数好么。而能量转换,由于能量守恒的限定,是不可能超过1的。6:热负荷,是指保持室内参数为设计参数时需要提供的热量,是等于建筑的失热量的。而给建筑提供热量的,不是热源(锅炉等发热器),而是散热器,也就是常说的暖气片。
常用的铸铁760散热器,在水温90-70摄氏度(壁挂炉通常提供给散热器的最高温度),室内温度20度时,每片散热量是121.17w,在我们这里集中供暖的设计参数是水温70-45摄氏度,每片散热器的散热量是65w,那么我们来算算,27KW,120平米,每平米合225W,就是两片散热器,以一个20平米的主卧来说(三室两厅),就是一共40片,四十片是什么概念呢?规范要求,由于设备强度不够,一组散热器不能超过20片,也就是两组20片的散热器,其长度为:20*60(每片厚度)+500(相应接管)=1700mm,也就是一米七,两组少说要三米五,一般的主卧都是3.6*5.5米,也就是说占满一面墙了,这还没说面积更大的客厅,你真的会装这么多么?换句话说,如果只装20片,你家的壁挂炉根本不可能满负荷运行。7:散热器,一般安装在窗台下,起到热风幕的作用,可以有效的阻隔室外冷空气侵入,也就可以有效的减少建筑失热量。然后说点别的吧,对于集中供暖的散热器,我们一般按照45W/m^2的热指标选散热器(计算热指标31-37W/m^2,1.3的散热器扩大系数),由于建筑是在不断失热的,所幸,集中供暖一般开始在天气并不很冷的时候,即使这样,一般依旧要五六天的时间才能让室内温度达到设计温度。散热器是持续供暖,所以一直都是暖和的,而空调作为间歇供暖,你起码要保证30分钟内把室温提升到15度以上,所以空调选择的热指标要远大于散热器,因为你室内温度肯定是要高于室外温度的,所以即使你用空调,建筑失热依旧不会消失,所以不能说散热器的热损失高很多(却是要高一些)。要暖气做什么,不就是为了暖和,舒服?抛开节能不考虑,你是愿意每天回到家都暖暖和和,还是冰冰凉凉的?关于建筑外保温,确实很重要,长沙远大城里面哪栋宾馆(六天十五层的那个),建筑外保温做到了200mm,而更北方的河南濮阳,建筑外保温只有不到50mm,当然这是个例,长沙远大本来就是个空调厂家,他旗下的可建也是致力于绿色建筑的。为什么只做50mm的外保温?一方面是成本,另一方面是公摊,没错是公摊面积。以我现在手头一个项目来说,建筑外轮郭面积是900平米,如果增加150mm的外保温,总面积是930平米,也就是加了150mm保温后,你原来100平米的房子算起来就是103平米,你愿意为了省点电费多花三平米的钱么?开发商也不愿意因此增加售价,降低使用面积比率,因为这样会让他们更不好卖房子(知道什么叫偷面积么)。所以我们要经济,要经济懂么?剩下的有时间再说。
很多机组都是热点联产的,我印象中东北火电机组大概80%都是。不是热动专业燃烧效率不太懂,但我想如果热电联产能充分利用燃烧热能效率应该还是高一点的。其实这个问题往深里讨论还有很多情况需要考虑,比如说大量热电联产的机组在冬季为完成供热任务就必须开机,而电力需求不足自然就不能在额定工况效率比较高的点运行,也会造成燃烧效率降低,或者调峰能力不足无法接纳更多的新能源风电之类
谢邀,本不打算回答,盖因结论和原由各位同行已回答基本完善,但是没人指出问题本身就千疮百孔么?既然对此行业无了解,请勿随意引用专业词汇举证分析。对问题好奇没有错,思辨精神没有错,但是请先查明各种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常识。在在自己不懂的领域请少脑补,多看书。如果只是好奇哪种更高效就直接提问不要画蛇添足。“空调的供暖过程相对简单,使用电能加热空气,因为和制冷不同不需要向系统外散热”,请先查明什么是空调及其制热方式。以及“系统”的定义。题中“热泵效应”及补充资料表明你应该也没仔细看什么是热泵。“暖气稍复杂”,复杂?跟空调比暖气就是草履虫。不信问问“最后加热空气实现供暖”,我们理解的加热空气可能有差别,热传导有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看你具体户内采暖形式而定。“高峰供暖前需要首先加热管线中的水,所以集中供暖不能灵活根据需求分配能量,这个过程会造成一定能量损失(体现在屋里没人时,系统仍然在散热)。”你这又从哪脑补出来的?首先目前总体情况来讲城镇集中供暖热力站出来的水或蒸汽不是直接入户,得进二次网,不是热力站那边咣咣几锹煤现烧你屋里就热了。直接入户的话,不说蒸汽不用于民用建筑采暖热媒,热水整个管网怎么平衡?热力站还能不能愉快的玩耍?。其次你大概也没查讯采暖分户及地暖形式下单独控制其回路温度的地暖温控器。“管线散热(效率不好估计,希望有专业人士能提供),非高峰供暖时段的系统散热(效率未知)”这些专业人士都已经替你考虑过了,在设计中前面术语叫管网损耗系数(包括热损失及漏损)后面叫同时使用系数。“二者最后一步都是加热空气,不需要向系统外散热所以能量效率接近 100% ,因此不再分别列出。”也不知道你这个系统外系统内到底是怎么定义的,热力学上系统不是广义上的“系统”。请谨慎对待。“我个人经过简单计算和估计后的判断是,空调供暖的整体能量转换效率更高”你这简单计算还真是“简单”。你咋算出来的我好学学,求过程。那么我姑且认为你说的“空调”是我理解的全空气空调,那么我们来简单算一下。让一立方20℃的空气1小时内其温度上升一度所输送热量:同样让一立方20℃的水1小时内其温度上升一度所输送热量:那么我们可以将热负荷比作货物,水和空气比成快递员(热媒),显然同样1m?,单位时间内水这个快递员送的包裹是空气的3000多倍。你就算流水线分拣包裹速度(转换率)屌炸天际了又有什么用?-----------------------------------------------------真的,不是我秀专业知识,上面对于业内全部都是基础的不能再基础的东西,我就是看不下去这问题描述了发发牢骚。还望题主在不了解的范畴内不要多讲话。上面说“当然是空调”那位匿名用户,您的回答是做梦出来的吧?不懂能不能别出来随便乱说?100%效率?你能做出来这种空调我指定辞了现在工作跟你发财。如有冒犯请海涵。
谢邀。我觉得能量效率讲每个地方都会不同,取决于锅炉效率,热管长度等等因素。我只讲一点经济上的考虑。我岳父家在东北,就是那种小区集中供暖的设施。有的亲戚家暖气相当足,一进门就热得不行,必须把窗户打开,让外面-10度的风进来一下才受得了。供暖的模式是包季而不按用量计费。这样导致的是用量不受控制,无法按需要调节。如果是空调,至少可以每个单位单独控制开关和温度,比如高级的办公室也有用红外线来探测有没有人活动而选择进入节能模式。只要是自己按用量付费,那么终端使用者也会有节约的动力。整个社会的能源效率也会跟着一起增高。所以当南方人在呼吁我们也要集中供暖的时候,我觉得与其改造相应的设施,不如补贴给每家一台空调,让大家都按自己的需要去买电取暖。况且问题提到了现代城市,我觉得现代城市里,电气化是大趋势。其中一个重要考虑是把污染重的发电过程集中起来放在人口稀少的地方,并且集中处理污染的效率会比每个供暖站自己脱硫要高。此外,中国在国家层面也在探索新能源,而新能源一定会以电力的形式进入消费市场。所以电气化更是适合长远考虑的方案。
这是个实际应用的问题,不仅仅能通过能源转换来确定。
首先从能量需求来说,两者没有区别,不存在空调采暖会更干燥的说法,室内含湿量、温度两个参数确定,室内整体的相对湿度是一样的。不过由于空调出风口温度更高,相对湿度会更低,避免直吹就好很多。
既然能量需求是一样的,在热泵系统理想的运行的情况下,很可能一次能源利用率要更高,毕竟热泵的电是用来搬运热量而不是产生热量,比较理想的供暖热泵例子如地源热泵系统。
但地源热泵这样的系统非业内人事很少接触,大家接触的最多的是家用空调,也就是空气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在额定工况下效率也是不错的,但是一旦偏离了额定工况,比如室外温度达到零下10度左右,机器自身的换热效率降低、需要频繁的除霜、机器出力衰减,导致整体效率下降严重。
上面说的热泵都是作为独立的热源来负责供暖的,如果是那种也用市政热网,利用空调末端供暖的话就真的是没什么本质区别了。但效果上来说也是各有利弊,散热器系统运行能耗低、效果稳定,但加热速度慢,需要持续运行并保持维护结构蓄热,如果间歇运行的话效果会比较差;空调系统散热量大,制热速度快,更适合间歇运行的场合。
回到最初的问题,如果有合适的低品位热源,热泵系统显然是个更好的选择,套用一句广告词“我们不生产热,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从能量效率的角度看,空调供暖和暖气供暖在现代城市中哪一种更高效?------------------------------------------------------------------------------------------------------------从效果和效率两方面回答:1. 发热效率: 快速提升室内温度,当然是暖气,因为暖气的发热功率(我家是天然气壁挂炉)是24KW左右的话,满负荷工作,相当于至少7,8台柜机同时工作,或者24个电炉子。2. 效果: 也是暖气好,因为墙面地面温度都升高,各个方向不感觉到冷辐射;3. 经济效率: 任何一种加热方式在南方其实都是够的,普通室内100多平米不到300多立方的空间,空气比热容也很小,提升室内气温不难;
关键在于建筑的保温和门窗密闭;
理论上达到的 舒适温度范围以后,建筑保温绝对好,那么暖气和空调都可以不需要工作;我还是计算一下吧,有个直观的概念,查到公式:湿比热容
以单位千克绝干气体为基准,将(1+H)kg湿空气温度升高或降低1度所需要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湿空气的比热容,简称湿比热容,用cH表示,单位为kJ/(kg干空气.K)
式中,ca—干空气的比热容,kJ/(kg.K);
cv— 水汽的比热容,kJ/(kg.K).
在常用的温度范围内,ca≈ 1.01kJ(kgK),cv≈ 1.88kJ(kgK),将这些数据代入式(12—9),得CH=1.01+1.88H
(12—10)
考虑到空气是纯空气和水蒸气的混合, 我把每个参数都取最大(比热容,密度)空气密度每立方是1.25kg (取最大值,水蒸气密度比纯空气小), 一套住宅的空间是120平米*3米高=360立方米 含有空气 450公斤,对吧, 温度升高在南方就按照20度(最冷零下5度也可以到15度,穿羊毛衫肯定不冷了)。
比热容取常压饱和的水蒸气比热容 1.88KJ/kg ,这里取更大2便于简化计算。
升高室内空气20度需要的能量是:
空气质量* 比热容* 温度升高值= 450* 2(比热容故意取最大,其实不可能这么高)*20= 18000KJ,这就是室内空气温度升高需要的最大理论发热量,但是仅仅考虑空气没考虑建筑本身的热量损失。如果你的空调是3.600瓦,那么 18000KJ/3.6KW= 5000秒,就是1个小时多左右可以把空气加热20度、但是要4度电。
如果是暖气 27KW,只要700秒不到15分钟就够了如果是1KW的电炉子,也只要18000秒,5个小时就够了这都是理论计算,给大家一个对比概念。我们不管用哪种方式取暖,真正其中多少热量是必要的加热空气,多少热量是无效地被白白浪费了。实际上暖气一开起来就断续不停地烧,空调无法停机,都是因为建筑保温差热量在不断流失,必须不停加热做功来弥补热量的损失维持住原有温度啊。-------------------------------北方的外保温建筑看似热得很慢,是因为要加热整个建筑体,包括内部的混凝土砖墙等部分;所以集体供暖需要大约一周的时间达到平衡温度; 但是达到以后,因为建筑本身做了很厚的外保温(相当于人穿了大羽绒服),实际消耗的热量就不大了。我在黑龙江齐齐哈尔住在民居里,那里每天供暖分时段,每天两次送热暖气片发热(实际就是最粗陋的铸铁暖气片),但是屋里温度稳定,始终维持在20'C+回到我的主要观点,,发热不是问题,问题是建筑自身的保温。这就是国外“被动式建筑“概念的由来,建筑自身保温特别好,根本不需要空调(或者暖气),冬天就靠人体自身的发热量和电器的发热量(比如冰箱,烤箱),就可以弥补很小的热量损失,维持温度水平在舒适的范围(人体感温度的舒适范围不能低于16'C,否则静坐不运动就感觉手拿不出来必须放在口袋里了)所以,建筑保温才应该是努力的重点,对于南方的苦逼湿冷和湿热夏天冬天来说都有好处。不要讨论集体供暖了,讨论城市建筑普遍的外保温改造肯定更有意义。
思路很好!由煤石油天然气发电的效率是可查的,不同技术有所差异。电力变压及输送的损失比较小。空调压缩机制热有热泵效应,就是消耗一焦耳的电量,可以提供几个焦耳的热量(一般为三)。集中暖气供暖的热损失不会太大,保温层表面一般都是凉的,不热。采暖的功率大概是几个千瓦/每家(一般小于5)。室外温度太低的话,空调就不能制冷了。因为要想把低温空气中的能量榨出来,就需要比空气温度还低的制冷剂,这是一个限制。
我在武汉读书,冬天在室内开空调取暖,要是温度高于24度的话,外面机箱很快就结冰了,然后空调为了除冰又要停好一段时间,所以说这不是效率的问题,冬天开空调在靠北一点的地方真不靠谱,当然,我不知道有木有一种冬天外机不结冰的空调了。。。
这么多答案就没一个考虑入住率的
谢谢邀请。本人一个暖通届的无名小辈。楼主考虑的问题之前也试着研究过。研究到最后都有条条框框的特例云云。我做地源热泵的多一些,所以大致说说自己的想法。说供暖,不得不说秦岭淮河的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最近两年,人大代表也多次提及。一说南方不适用,一说建国初期国家能源不够。好了言归正传,个人没有数据,只有个人观点,供暖还是北方集中供暖效率高,但是南方适用与否,这个是科学家的问题了估计。我所在公司做过一例区域能源案例,江水源热泵,我们统计与分析过数据,能效不赖。再说说,我朋友家的地暖的案例吧,太阳能加地源热泵供暖,效果刚刚的。空调供暖比较快,但噪音干燥有的人受不了。有人说地暖热的慢,的确是的。但结合自控,让你上班的时候就可以自动开启,还是不错的。恒温恒湿恒氧,so easy。题外话,没有数据,很空洞,权且茶余饭后吧。总结,倾向于北方集中供暖模式。到南方特殊,就特殊吧,用新能源代替也不错。
规模产生效益,暖气效率更高些
已有帐号?
社交帐号登录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空调系统匹配计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