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之二十是零点几成零得数是多少

这是一根起点为0的数轴,现有同学将它弯折,如图所示,例如:第一行0,第二行6,第三行21…则虚线上的第10行的数是___.
∵第一行为0,第二行为0+6=6,第三行为0+6+15=21,第四行为0+6+15+24=45,第五行为0+6+15+24+33=78,…∴第10行为0+6+(6+9×1)+(6+9×2)+…+(6+9×8)=6×9+9(1+2+3+4+5+6+7+8)=378.故答案为:378.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观察根据排列的规律得到第一行为0,第二行为0加6个数即为6,第三行为从6开始加15个数得到21,第四行为从21开始加24个数即45,…,由此得到后面加的数比前一行加的数多9,由此得到第10行为0+6+(6+9×1)+(6+9×2)+…+(6+9×8).
本题考点:
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
考点点评:
此题考查数字的变化规律,通过从一些特殊的数字变化中发现不变的因素或按规律变化的因素,然后推广到一般情况.
扫描下载二维码把下面的小数改写成分数.零点一二&写作:&&七点七零七&写作:二十点零零零九&写作:&&&&&&&&四千点六五&写作:零点九一八&写作:五十三点三五三写作:.
零点一二&写作:0.12=,七点七零七&写作:7.707=,二十点零零零九&写作:20.0009=,四千点六五&写作:4000.65=,零点九一八&写作:0.918=,五十三点三五三 写作:53.353=.故答案是,,,,,.
为您推荐:
(1)小数的写法:整数部分按整数的写法去写,小数部分要依次写出每一位上的数.(2)把小数化为分母分别为10,100,…的分数即可.
本题考点:
小数的读写、意义及分类.
考点点评:
考查小数的写法及小数与分数的互化.
扫描下载二维码二十四桥_百度百科
[èr shí sì qiáo]
二十四桥是古代汉族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历史上的二十四桥早已颓圮于荒烟衰草。现今扬州市经过规划,在西修长桥,筑亭台,重修了二十四桥景点,为古城扬州增添了新的风韵。二十四桥为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该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
二十四桥介绍
二十四桥,在江苏省。《》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有二说。
一说谓二十四座桥。据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唐时扬州城内水道纵横,有茶园桥、、、、作坊桥、、南桥、阿师桥、、小市桥、、、开明桥、、通泗桥、、利园桥、万岁桥、青园桥、参佐桥、山光桥等二十四座桥,后水道逐渐淤没。宋元佑时仅存小市、广济、开明、通泗、太平、万岁诸桥。现今仅有开明桥、通泗桥的地名,桥已不存在。 [1]
一说桥名“二十四”,或称二十四桥。据《》录十五:“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后。”红药桥之名出自《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吴家砖桥在扬州西郊。采用此说,所写扬州竹西巷家就在此桥附近。(见梁羽生《》)
扬州新近修复了二十四桥景区,它由
玲珑花界、熙春台、单孔及望春楼四部分组成。其中,石拱桥呈玉带状,长24米,宽2.4米,24根玉石栏杆围以两侧。看来,这一新建景区是采用桥名“二十四”之说了。
“青山隐隐水迢迢,。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首诗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可谓妇孺皆知。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 西,即二十四桥之所在。
单桥名就引动多少文人学者打了一千多年的笔墨官司。《扬州鼓吹词》说:“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据说二十四桥原为吴家砖桥,周围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本是文人欢聚,歌妓吟唱之地。唐代时有二十四歌女,一个个姿容媚艳,体态轻盈,曾于月明之夜来此吹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献上,请杜牧赋诗。
传说是优美的,也有野史说成是的作为,二十四桥即炀帝以歌女数改名,但无以稽考,只能留给后人
鉴赏。宋代沈括是以严谨著称的,他在《补笔谈》中,对二十四桥一一考证,论证扬州确有二十四桥,证明了扬州无愧于“桥乡”的称号。在《》中借黛玉思乡之情,特别提到:“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桥,六朝遗迹……”。文学家也曾满怀激情地追忆故乡“城里城外古迹很多,如‘文选楼’、‘天保城’、‘雷塘’、‘二十四桥’。
廿四桥为单孔拱桥,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该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似乎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洁白栏板上彩云追月的浮雕,桥与水衔接处巧云状湖石堆叠,周围遍植馥郁丹桂,使人随时看到云、水、花、月,体会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妙境,遥想杜牧当年的风流佳话。
沿阶拾级而下,桥旁即为吹箫亭,亭临水边桥畔,小巧别致,亭前有平台,围以石座,若在月明之夜,清辉
扬州画舫录
笼罩,波涵月影,画舫拍波,有数十歌女。淡妆素裹,在台上吹箫弄笛,婉转悠扬,天上的月华,船内的灯影,水面的波光融在一起,使人觉得好像在银河中前行。桥上箫声,船上歌声,岸边笑声汇在一起,此时再咏诵“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你定会为唐代诗人的精妙描写抚掌称绝。 清乾隆间景称&春台明月&,嘉庆后毁圮。但地形地貌、河湾港汊犹存。
1986年,国家和地方拨款246万元,按《扬州画舫录》记载和珍藏的扬州著名画师所绘《邗上八景.春台明月》册页、乾隆《南巡盛典图》等有关史料,结合地形地貌现状,设计恢复方案,于1987年10月动土兴建。景区占地约7公顷,为一组建筑群,包括新建的二十四桥、玲珑花界、熙春台、十字阁、重檐亭、九曲桥,后又续建望春楼、、静香书屋等。
其布局呈&之&字形屏列,构造旷奥收放,抑扬错落,各面转折对景都是一幅山水画卷,成为&乾隆水上游览线&的一处胜景。湖两岸长廊依云墙伸展,陆路与水道并行。整个景区在体现&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意境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十四桥特色风俗
景区内有可自行驾驶的小游船,电动船价格35元。景区有游船出租公园节庆活动每年4月18日5月18日“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每年9月8日10月8日“二分明月文化节”瘦西湖公园开放时间6:月20日后开放夜游,开放时间为18:30-22:00票价约80-100元。全程坐船)瘦西湖公园最佳旅游时间每年的3月6月是扬州的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这段时间也是瘦西湖最美的时候。瘦西湖公园门票淡季价格120元,旺季价格150元。70岁以上老人凭身份证可享受半票优惠;1.2米以下儿童免票,1.2-1.4米半票;20人以上学生团体凭学生证可享受优惠。
二十四桥实用信息
二十四桥门票
免费,包含于瘦西湖公园的门票内
二十四桥开放时间
6:30-18:00,售票时间:7:00-17:30  18:30-22:00(3月20日后开放夜游,票价约80-100元,全程坐船)
二十四桥交通信息
外部交通铁路:日起,扬州开通客运火车,目前有到北京的直达特快列车和到上海、汉口、西安、广州的列车。
公路:扬州汽车西站位于江阳中路路口,每天6:00-18:00,有发往南京、镇江的快客,20分钟一班。走高速公路到南京仅1个多小时车程。到也仅45分钟车程。(需摆渡过长江,渡船5分钟一趟)。。
位于江阳中路渡江南路口,主要始发东向、北向的和省际长途班车,每天6:40-16:00有十余班快客发往上海(过),车程35小时,票价70—90元(视车型而定)。上海-扬州,最方便的应该还是汽车,从211号客运站搭乘交通大宇的大巴前往扬州,车程3-4小时,票价86元;也可在新客站乘开往镇江的列车,下车后从镇江火车站旁边的汽车站乘车去扬州,车程1小时左右,票价13元。
内部交通扬州主要景点公交指南:汽车西站-21路-瘦西湖-1路-个园-1路-何园-19路-汽车西站出租车:大多为桑塔纳和富康,起步价6元,无论从城内何处打的到所去景点一般在10元之内都可到达。如有兴致,也可以乘,价格在5元左右。
二十四桥相关信息
二十四桥诗寻二十四桥踪
日,时任总书记的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接见了台湾著名作家一行,在交谈时说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各地都有不少文物古迹。唐朝诗人杜牧的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的就是扬州。我小时候一直找这个二十四桥,直到昨天晚上,家乡来人告诉我说,二十四桥如今已恢复了原貌。如有机会的话,希望你们到扬州看看。”(见日《羊城晚报》)过了三天之后,2月21日下午,在,江泽民接受《》总编辑采访时,又谈起扬州和二十四桥,并邀请中外宾客前往他的家乡扬州观光游览(见日《中国交通报》。
日。江泽民同志陪同来访的朝鲜劳动党总书记游览二十四桥,兴致勃勃地向金日成介绍二十四桥的由来。日,又陪同法国总统再度游览二十四桥。希拉克对扬州秀美的山水赞美有加(见日《中国交通报》)。
江泽民提到杜牧的诗是《寄扬州韩绰判官》,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是:“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对扬州在盛唐时期的赞美,是一首脍炙人口、传诵不已的优美诗篇。
扬州位于与运河交汇处,自隋唐以来就是中国繁华富庶的文化与商业名城,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江泽民同志也是扬州人,他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小学及中学时代,他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眷恋。他挚爱着这座古城。日曾为扬州题词:“扬州是我可爱的故乡,祝愿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青春。”
杜牧的诗,在写出了扬州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风貌后,又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谜团:二十四桥位于扬州的何处?到底指的是几座桥?这些都引起了许多的追寻者,包括江泽民同志在小的时候一直在找二十四桥。
这座千百年来纷争不已的“二十四桥”,有多种说法。
一是24座桥说,据《》载,隋朝时曾置24桥于扬州,唐朝时仍可见到那24座桥,分布在当时扬州最繁华的街道上。宋代科学家沈括,在其《梦溪笔谈·补笔》中,竟列出了23座桥的名字和位置。
这种说法颇多异议。所列出的桥不足24座,下马桥竟有两座,是否是重复;而唐代扬州城里极负盛名的桥、月明桥等,为何未列入其中呢?有说,唐代末年的战乱,全部倾圮了,但这只是猜测。又据说,到了明朝,二十四桥已全部毁坏,故明代有“二十四桥都不见”的诗句。后来便有人认为“二十四桥”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不必太拘泥于现实。
二是排序编号说,有人认为,二十四桥是扬州城里排序编号为第24座的桥。依据是诗歌中常出现把桥编号的句子,如:“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寄扬州故人》:“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等。还有,宋代文人姜夔不仅在《扬州慢》中写过二十四桥外,还在《咏芍药》中写下这样的句子:“二十四,总是行云处。”那么,二十四是不是红桥的编号呢?他在《过垂虹》中有“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尽管姜夔没有在数字前加“第”的字样,但使读者隐隐感觉到,编号说似乎存在过。或许在唐宋时期,扬州有很多桥,桥名不够用,只好用编号来代替。就像现今的城市小区内有几号楼一样。应该说这也是一种猜测,仅仅从古人的诗句来确定编号说法,显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三是泛指、代指说,我国向来就有对数字概念采取含蓄、朦胧、夸张的方式来表达,尤其在诗词中为说明事物的不凡、感情的激越,常常使用夸张数字,并不采取绝对数字。譬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山道十八弯”、“三百六十行”等,并非确数。那么杜牧的二十四桥是否也用了这样的手法来泛指扬州桥梁之多呢?这也是一种推测,是一种猜想的说法。
四是一座桥说,自宋代以来,二十四桥的几种说法已逐渐形成。其中能够确指是一座桥的,首推大词家姜夔。他在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来扬州,写下《》的诗,其中写道:“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种写法,似乎是一座桥了。宋代还有几位诗人,他们描写的二十四桥,亦可认为是指一座桥。
二十四桥箫与桥
在他的《千禧日记(九月二十九日)》中谈到:&对苏曼殊的诗我有点偏爱。
记得有一年在日本,日本作家协会会长水上勉先生记起苏曼殊的母亲是日本人,
问我有没有听说过'踏过樱花第几桥'的诗,我立即背了出来,使水上勉先生有点吃
近代文学家苏曼殊名玄瑛,曾出家、法号曼殊,是南社社
员与章炳麟、等人交
游。他的诗常能表现出幽怨凄婉的感情,少数也反映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苏曼殊的这首诗于1910年作于日本。初题为《有赠》,后来收入有名的《本事诗十
章》,原题则少为人知。诗的全文是: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这首诗也是一首涉及尺八的重要作品。尺八是洞箫一类的竖吹管乐器,因长度而得
名。公元8世纪由中国流传到日本。苏曼殊自注:&日本尺八与汉土洞箫少异,其曲有
名《春雨》,殊凄惘。日僧有专吹尺八行乞者。&
楼上的尺八吹出的阴深凄惘的《春雨》曲,定下了全诗的基调,反映出作者对祖国的
思念和对生活现状的无奈。第三句&芒鞋&、&破钵&之说点明了作者的僧人身份。末
句&踏过樱花第几桥?&用数不清的'桥'来提示这种无为无奈的生活之长久。
涉及箫的诗本来不多,由'箫'而联系到'桥'的就更少,但是我却在看到余秋雨日记时
马上联想到另外两首非常有名的诗。
一首是姜夔的《过垂虹》:
自作新词曲最娇,。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
原来&垂虹&是一座桥,位于江苏最南端的县松陵镇。始建于北宋,桥上有亭
名&钓雪&,是江南水乡少见的长桥。船过垂虹也就是驶过了松陵镇。
与苏曼殊的诗对照同样是七言绝句,同样有箫,同样有桥,南宋词人姜夔抒
发的却是一种自愉自乐的惬意心情。一叶扁舟美人轻启樱唇,在洞箫伴奏下婉转低唱
词人自己的绝妙新作。曲子唱毕小船已飘然穿过松陵镇。回首远眺,但见刚刚经过的
座座画桥时隐时现,漂浮在浩渺的烟波之中。此景恍如仙境,使人平添无限快意。
对箫音的描写最有名和最传神的当数的《前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
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
孤舟之嫠妇。& 我们当然不能因此就说箫只适合表现哀伤的情绪,但是可以断言在涉
及箫的诗词中如《过垂虹》这样渲染快意情绪的是极为罕见的。
还要说明的是《过垂虹》诗中小红低唱的'新词'指的是《暗香》和《疏影》这两首传
世的咏梅佳作。这两首词是姜夔在过垂虹之前刚刚应之约写成的,并且专门为
词配了曲。词、曲珠联璧合,取得了极大的艺术成就,向来被后人推崇,收入《
道人歌曲集》至今演唱不衰。有由中国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单秀荣演唱的录音。词人
当然没有自谦的必要,完全有理由陶醉于自己的佳作。这也是快意情绪产生的主要原
另一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隐隐青山迢迢绿水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的江南风景,也表现出诗人与扬州与友人在空
间上的距离。时令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却仍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正因为诗人远离扬
州不堪晚秋的萧条才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二十四桥明月依旧,亲爱的朋友你在
哪里教人吹箫呢。这里&玉人&既可以形容美丽的女子,又可以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
此处的玉人当是指诗的接受者韩绰。
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先生曾在《文汇报》著文考证'二十四桥'。茅先生首先提
出:&这到底是一座桥的专名呢,还是说有二十四座这么多的桥。&然后他又说只有以
往事的繁华才能衬托出杜牧眼中的萧瑟,一座桥怎么能表现出繁华呢?扬州的桥自隋
朝起就已分布在全城了。沈括的《》已经考订出二十四桥的名字,并且指出
在那时(约1064年)二十四桥已仅存八座了。
茅先生认为这首诗的意境是感叹繁华消逝,人去楼空。二十四桥和未凋的草一样,依
然存在,但江南秋尽,那在桥上吹箫的玉人却不知那里去了。使这月明之夜更显得凄
这三首同样以箫、桥入诗的七绝,或闻箫而生悲;或吹箫以自娱;或因箫而思人。或
以桥为计量,言时间之久远;或置桥入图画,造烟波之飘渺;或因桥生感慨,问故人
之行踪。手段不同,情景各异,诗人们的艺术表现能力令人叹为观止,也增进了人们
对&箫&及&桥&文化的认识。
二十四桥扬州慢
《扬州慢》
作者 :姜夔
年代:南宋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1]
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2]
尽荠麦青青。
自窥江去后;[3]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4]
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5]
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6]
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7]
年年知为谁生!
[1]淮左:宋在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东路又称淮左。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
[2]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杜牧《赠别》,「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首诗也就是下阙的「豆蔻词」。
[3]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重破坏。这首词作于1176年。
[4]杜郎:唐朝诗人杜牧,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
[5]青楼梦:杜牧《遗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6]二十四桥:在扬州西郊,传说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杜牧有诗云,「二十四桥,玉人何处教吹箫。」
[7]桥边红药: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桥边生红芍药。
这首词写于淳熙三年(1176),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诗经·王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作者认为的诗歌要「含蓄」和「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的主张,也是历代词人抒发「黍离之悲」而富有余味的罕有佳作。词人「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羔坞了。经过「胡马」破坏后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的「废池乔木」。「荠麦青青」使人联想到古代诗人反复咏叹的「彼黍离离」的诗句,并从「青青」所特有的一种凄艳色彩,增加青山故国之情。「废池」极见蹂躏之深,「乔木」寄托故园之恋。这种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清人特别欣赏这段描写,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赤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卷二)这里,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在美学上也是一种移情作用。
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更增萧条的意绪。「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着一「空」字,化景物为情思,把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写出了为金兵破坏后留下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愤慨;写出了对宋王朝不思恢复,竟然把这一个名城轻轻断送的痛心;也写出了宋王朝就凭这样一座「空城」防边,如何不引起人们的忧心忡忡,哀深恨彻。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
二十四桥寄扬州韩绰判官
古诗简介:
【作品名称】寄扬州韩绰判官
【创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
【作品体裁】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
玉人何处教吹箫。
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2.迢迢:一作遥遥。
3.草未凋:一作草木凋谢。
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5.玉人:美人。一解指扬州的歌女;一解为杜牧戏称韩绰为玉人。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
扬州的二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
老朋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这首诗是当时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最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文》)。“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诗的头两句写景。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扬州一带远处青翠的山峦,隐隐约约,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江水东流悠长遥远,给人以流动轻快的感受。第二句是想象江南虽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表现优美的江南风光。这两句是从山川物候来写扬州,为后两句询问韩绰别后的情况作垫衬。最后两句的重点在于探问韩绰在清风明月之夜,是不是和歌伎们倚箫而唱,歌舞通宵。
青山隐隐水迢迢,(远景描写——诗人站在江边,隐约遥见江对岸青山逶迤,隐于天际,江水如带,迢迢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两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 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秋尽江南草未凋。(诗人站在江北,遥想江南的秋景——此时时令已过了深秋,我所在的江北早已是草木凋零、一派晚秋的萧条冷落,而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还是青山绿水,风光依旧旖旎秀美。真是很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朋友啊。)
二十四桥明月夜,(江南佳景无数,但我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就是扬州二十四桥上的明月夜色。)(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但无论如何,明月照在扬州名胜二十四桥上,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深深的惆怅情思,引人遐想。这样的月色、这样的夜色多么浪漫而令人眷念啊。)
玉人何处教吹箫?(“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韩绰,我的老友,当此秋尽之时,你每夜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经历和遭遇的感叹。)(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诗人以调侃的语气问韩绰,实际上是对江南风光和对游人欢聚的无限向往。)
二级鉴赏 这是一首调笑诗。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 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意思是说你处在东南形胜的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玉人吹箫取乐呢?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搜搜百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零售销售数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