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的世界迅雷下载世界讲的是什么

《杨贵妃》:羞花美女的感官世界--百度百家
《杨贵妃》:羞花美女的感官世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其中“羞花”,谈的是杨玉环贵妃醉酒观花时的故事。今天就是要借着《王朝的女人·杨贵妃》公映之际,讨论一下杨贵妃本人。结尾的SM情欲大戏,杨贵妃死在了高潮之刻,电影用这种夸张且充满争议的艺术方式囊括了杨玉环的一生,也是对她人生的评价。
文/梦见乌鸦
形容一个美女,常见的词语就是“美丽动人,花容月貌”,而拽起文绉绉的语言就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而这个词语是由四个词组组成,分别有不同的出处,其共同点就是这四个词都是来自于中国古典四大美女,其中“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玉环贵妃醉酒观花时的故事。
今天就是要借着《王朝的女人·杨贵妃》公映之际,讨论一下杨贵妃本人。
命运多舛的电影
关于《杨贵妃》的影视剧不下少数,其中比较知名就有台湾同名电视剧,冯宝宝饰演杨玉环,大概很多80后都有印象。然后就是内地经典电视剧唐明皇,里面有大段杨贵妃的篇章,其中扮演者是《林芳兵》,她后来还在《燕子李三》中演过李云馨。随后内地在92年还拍过一部电影《杨贵妃》,扮演者是周洁,小时候记得看过,对杨贵妃沐浴那场戏记忆犹新。而香港TVB那版《杨贵妃》对于新观众来说大概是比较知名的一部剧集,由向海岚扮演的杨玉环婀娜多姿非常惊艳,也是几部影视剧中最瘦的一位。新世纪之后也出过不少同类题材的作品如《杨贵妃秘史》等等,可惜一直没有太关注。直到有了这部《王朝的女人·杨贵妃》,而且范冰冰也是第二次扮演杨玉环,第一次是在周晓文的电视剧《大唐芙蓉园》里演杨玉环(演唐明皇的是赵文瑄)。
《杨贵妃》这个项目早在2010年左右就开始筹备,这是一部中日韩三方投资的电影,最初的名字是《盛唐危机》,当时范冰冰就已被确定为杨贵妃的扮演者,主演还包括小栗旬,导演为《我的野蛮女友》的韩国名导郭在容,那个时候韩国导演来中国拍戏绝对是新鲜事一桩,且电影走国际大片路线。2011年11月该片开机不久之后,郭在容放弃执导该片的消息就掀起一阵大波,导演对外界解释是由于在中日投资方的干预下,双方在不断修改剧本,如今面目全非的剧本自己已经无力接拍。不过后来郭在容又否认曾经这样说过,是由于身体不适才退出剧组。
郭在容之后,内地第五代著名导演田壮壮接过导筒,但投资方中途撤资,导致该片便在大众面前消失了大概两年之久,期间甚至传出过电影流产和张艺谋执导该片的消息。在2013年底该片重现于世,导演不是田壮壮、也并非张艺谋,而是十庆。十庆是何许人也?他是资深的国学研究家及散文家,也是张艺谋的好友兼编剧,张艺谋和田壮壮都表示,十庆是他们多年的挚友。他们共同组成了该片的导演组,目的都是为了能支持导演十庆更好地完成该片。所以,如今的《王朝的女人·杨贵妃》与《盛唐危机》其实是两部电影,重新撰写的剧本和重拍的内容,包括小粟旬饰演的寿王镜头全部剪掉,因此不必纠结所有的一切阴霾抛之脑后。
量体裁衣的传记
单论这部电影,其实是一部艺术片,选择十庆也并非没有理由,十庆本人是国学大师,对唐代历史研究有着很深的造诣,拍电影功底不够,有好友张艺谋和田壮壮支持。所以看完电影之后才明白电影这个“导演组”是什么意思。首先,十庆根据对唐文化的研究撰写的剧本,自己同时负责导演工作,而张艺谋和田壮壮则负责梳理故事结构和镜头语言,并未干涉十庆的主要构思。所以之前担心的三位导演共同执导风格会不统一电影里并没有出现,反而从始至终都是那种很具艺术气息的风格,节奏舒缓,画面唯美。
这部电影乃是一部标准的人物传记电影,各方面火候适中,故事有来有去,人物刻画有板有眼,该煽情的时候煽情,该细致的地方细致,四平八稳的一套公正文书。然而电影终究是没有逃过传记电影中流水账叙事的阴影,这一点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实传记电影看得多了,很多观众都希望看到一部剑走偏锋的传记片,比如大卫·芬奇的《社交网络》,而不是一部小心翼翼、四平八稳的人物生平。但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电影的题材和人物却规定了本片必须是一部“正经”的传记电影,只能严谨而不能戏说,导演很显然想要表达杨贵妃的另类的一面,并且在开场30分钟内,以及中段部分都放得很开,但电影整体还是比较“正”。这是因为电影的题材所限。换句话说,就像一个服装设计师,打算设计一款标新立异的服装,但终究还是逃不过“量体裁衣”这道关卡。
本片通过一位东罗马帝国使臣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一代贵妃的生活点滴,不时的穿插着旁白来阐述自己眼中的杨贵妃视角,也就是自己的观点,而从这一方面来看,整部电影的意图就很明确了。杨贵妃是一个大众文化的代表,电影也不是拍给历史研究者看得,《杨贵妃》就是让所有人,包括熟悉他和不熟悉他的朋友,都受用的电影。本片照顾到了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他与寿王与唐明皇之间的情感,与惠妃等后宫佳丽之间的故事,以及在第三人称视角下,贞观之治后期的政治和军事,这些都或多或少的在片中有所涉及。
电影根据流传下来的文学记载和画作甚至口中流传的野史,以影像化的形式都展现在电影中,从这一点来看,唐文化研究者十庆在这部电影中的用意就是以一个“科普者”,或许也考虑到自己导演功力的问题,电影并没有走得太远,而是以写“情”为主,中规中矩的展示了杨玉环一生的爱情史诗。而电影为了避免科教式的枯燥,也就有了所谓的艺术加工与夸张,用句俗话来说叫做“噱头”,所以就有了片中的“马震”与“高潮死”。
在张艺谋与田壮壮的护航之下,我们看到了奢华的场景,精美的镜头,奥斯卡得主、日本造型大师和田惠美的为本片打造了极具美感的服饰和场景。电影呈现出来的就是一幅华美的画卷。整部电影叙事节奏如温吞水,娓娓道来,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剪辑,也许可能涉及到删减问题,剪辑混乱而且片中的独舞场面和马球汇演,有着明显的张艺谋式视觉风格,而田壮壮的人文情怀以及艺术氛围在电影中寿王与唐玄宗之间的对弈那段显示的非常明显,甚至俺一度认为“马震”那段就是田壮壮的主意,但现在讨论这些也是然并卵。
羞花王妃的地位
《王朝的女人·杨贵妃》最关键的还在于对杨贵妃这个角色塑造方面,除了演员范冰冰之外,从她身上也能看出导演对这个角色的诠释。
中外电影中其实有不少关于王妃王后的电影,近了说有去年的尼克·基德曼的《摩纳哥王妃》,远了说有伊丽莎白·泰勒的《埃及艳后》,还有2006年索菲亚·科波拉的《绝代妖后》。而这些王妃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她们都是因为政治的原因在过往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痕迹,因为显赫的政治原因,加上她们的美貌,所以就很具有研究价值。但杨贵妃是个例外,包括其在四大美女中的地位,她也十分特殊。因为关于杨玉环的个人事迹,昭君出塞、貂蝉美人计、西施这些几乎事关国运的事件性在三大美女身上被无限放大,但杨贵妃却没有,她的事件只有爱情故事中的点滴,贵妃醉酒,妃子笑,长生殿等等,这就是《杨贵妃》的特殊性,一个女人的爱情史诗。
杨玉环,四大美女之一,后世有人研究她是不是真是那么美貌,可以那么迷住一个显赫的男人。在历史的评价,关于她的评价是比较中肯的,虽说她的生与死经历了唐朝末期的兴盛与衰败,杨家祸乱朝政,但杨贵妃本人只是一个裙带关系。历史上大多对于唐玄宗后期的不理朝政而颇为微词,反倒对杨贵妃本人风评倒不是很多,在很多历史上祸乱朝政的女人如妲己、褒姒、贾南风等等,但绝对找不到杨玉环的影子,因为在历史大环境下,杨贵妃是一个可怜的女人。一代羞花的王妃,一个为爱情而生的女人,她一生唯一与政治相挂钩的就是她香消玉殒的时刻。
这部电影其实是站在女人的角度来说,让人唏嘘的大概就是她的爱情命运。美艳的杨玉环在两任强大的男人那里都获得了情感的支撑,甚至在李隆基那里,她还得到了两情相悦的美好爱情,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情感甚至持续多年,直到最后一起在马嵬驿遭遇的结局。站在这个位置上来说,杨玉环一个幸福的女人,因为她获得了爱情,但她的结局是悲惨的,马嵬一个毫不起眼的驿站,见证了一起人间悲剧。
马嵬坡悲剧的感官世界
唐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杨贵妃是存在矛盾心理的,比如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很忙的写出了两种态度截然不同的诗句:一首排律《哀江头》:“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写出了杨贵妃遭变横死的惨况,饱含沉痛的慨叹。而在同年八月杜甫又写下一首长篇叙事诗《北征》,称赞了唐玄宗缢杀杨贵妃的行为,杜甫对杨贵妃的不同态度集中反映出唐人在这个女子身上的矛盾心理,想将其当成当朝衰败的罪魁祸首,但其实只是一个牺牲品。
在历史的烽烟消散之后,对杨贵妃唐人也增添了一种冷静而深刻的思考,就是对杨贵妃人生悲剧的深沉感喟,这种基调一直延续到了后世,这恰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从它的起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我们可以读出白居易对玄宗骄奢淫逸以致误国的讽刺与批判;但从它的结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我们又能品出诗人对李杨爱情寄予的深切同情。看来,杨贵妃之死已经成了人们难以解开的一个心结,“剪不断,理还乱”,它好似一组爱与恨、歌颂与谴责、叹息与感慨等多种情感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矛盾综合体,留给后人咀嚼不尽的滋味。
因此在电影的结尾,我们看到了一出如《感官王国》那样的情欲大戏,杨贵妃死在了高潮之刻,电影用这种夸张且充满争议的艺术方式囊括了杨玉环的一生,也是对她人生的评价。这个女子,虽然是不幸的,但是绝对是一个为爱而生的女子,也是非常令人同情的。
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公众账号:
dreamcrowfilm
阅读:4151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8987
阅读:22万
阅读:29万
阅读:13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谁是真正赢家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请不要再说大岛渚是色情片大师了
如果这样说的话 ,那就真正是误解了他。他想说的根本与性无关或者说只是这只是他的一种途径与它本身无关。无论是这个还是感官王国。看了本片后的一个大岛渚的访谈,关于这个片子,他说了一句话让我感受很深。“青春不只有欢乐,青春一定是团愤怒的火,正因为我们不断碰撞我们的愤怒,才有我们的青春。”
分享到微信
  啊~?很多人说Oshima色情片大师?只是一部感官世界怎么会就把Oshima局限了呢?感觉我身边认识Oshima的人就很少~更不用说说他是色情片大师的了~
  我投错票了..我是想投喜欢的...饿..
  小说式的拍摄手法,说感官世界是色情电影的人真的是分不清楚三级片和感官世界的区别吗?
  刚才才看了《青春残酷物语》然后百度了一下才知道原来《感官世界》也是大岛排的,感觉他的电影是以色情这一敏感的途径来传播他的思想,强调他的愤怒与不满。以悲剧结尾,更让人印象深刻呀。
桑野美雪 / 川津祐介 / 久我美子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用户:*密码:*
当前位置:
文学写作中的感官世界谢有顺
●现在的小说为何单调,我想,很大的原因是作家对物质世界、感官世界越来越没有兴趣,他们忙于讲故事,却忽略了世界的另一种丰富性。
●中国小说跟着潮流、市场走了好多年了,到今天,可能又得回到一些基本问题上来寻找出路。
●有感而发本是写作的精神起点,现在,却成了稀有的写作品质。新的假大空的写作,正在消费文化的包装下大行其道,这是致命的。
不能只做故事和情节的奴隶
与文学写作有关的问题很多,我主要从个人的理解出发,讲写作和地方、写作和物质、写作和感官、写作和时代、写作和“我”这五个方面的关系。……
如何让自己笔下的人物和生活有着牢不可破的真实感,除了要解决好写作中的物质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那就是写作和感官之间的关系。很多人都知道,写作和心灵的关系极其重要,但我现在要强调的是,写作和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即写作和感官世界之间也关系密切。尤其是小说,如果没有物质细节的建构,没有感官世界的解放,一个作家即便有再丰富、伟大的灵魂,他的小说也一定不会是生动的,他笔下的文学世界可能会因为缺少声音,色彩,味道,而显得枯燥,单调。
现在的小说受消费文化的影响很大,很多作家都渴望写一部畅销小说。畅销的第一要义是讲一个好看的故事。所以,你看现在的小说,作家一门心思就在那构造紧张的情节,快速度地推进情节的发展,悬念一个接着一个,好看是好看,但读起来,你总觉得缺少些什么。缺少什么呢?缺少节奏感,缺少舒缓的东西。湍急的小溪喧闹,宽阔的大海平静。小说如果只有喧闹,格局就显得小了。一部好的小说,应该既有小溪般的热闹,也有大海般的平静,有急的地方,也有舒缓的地方。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有个特点,注重闲笔,这样,整部小说的叙事风格有张有弛,才显得舒缓、优雅而大气。比如,写一桌酒菜的丰盛,写一个人穿着的贵气,写一个地方的风俗,看似和情节的发展没有多大的关系,但在这些描写的背后,你会发现作家的心是大的,有耐心的,他不急于把结果告诉你,而是引导你留意周围的一切,这种由闲笔而来的叙事耐心,往往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想象空间。因此,中国传统的小说,不仅仅是故事,你也可以把它当作文章来读――是文章,就有文章的风格,而不能只做故事和情节的奴隶。
小说的叙事如果只知道一直往前赶,不知道停下来,那就不是高明的写法,那表明作家缺少写作耐心。比如,中国当代的小说中,你几乎找不到好的、传神的风景描写,就跟这种写作耐心的失去有很大的关系。20世纪以来,写风景写得最好的作家,我以为有两个,一个是鲁迅,一个是沈从文。在鲁迅的小说里,寥寥数笔,一幅苍凉的风景画就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沈从文的小说也注重风景的刻画,他花的笔墨多,写得也详细,但那些景物,都是在别人笔下读不到的,他是用自己的眼睛在看,在发现。他们的写作都不仅是在讲故事,而是贯注着作家的写作情怀。所以,他们的小说具有一种少见的抒情风格,这跟他们不忽略风景描写不无关系。我非常喜欢鲁迅和沈从文小说中的抒情性,苍凉,优美而感伤。
感官的麻木是一种危机
这就是我要强调的,在作品中,作家必须向我们呈现一个活跃的感官世界。好的作品,往往能使我们感受到,作家的眼睛是睁着的,鼻子是灵敏的,耳朵是竖起来的,舌头也是生动的,所以,我们能在他们的作品里,看到花的开放,田野的颜色,听到鸟的鸣叫,人心的呢喃,甚至能够闻到气息,尝到味道。现在的小说为何单调,我想,很大的原因是作家对物质世界、感官世界越来越没有兴趣,他们忙于讲故事,却忽略了世界的另一种丰富性――没有了声音,色彩,气味的世界,不正是心灵世界日渐贫乏的象征么?
可问题是,现代社会正在使我们的感官变得日益麻木。尤其是在城市里,我们看见、听见的,吃的、住的、玩的,几乎都千篇一律,那些精微的、地方性的、小视角的、生机勃勃的经验和记忆,正在被一种粗暴的消费文化所分割和抹平,没有人在乎你那点私人的感受,时代的喧嚣足以粉碎一切,甚至连你生活的时间和空间,这些最本质的东西,都可能是被时代的暴力作用过的,它早已不属于你个人:你到一个地方旅行,可能是置身于一种复制的人造景观的空间假象中;你接到很多短信,朋友们向你表示节日的问候,可这样的节日和你的生活、历史、信仰毫无关系。我们正在成为失去记忆的一帮人,而在失去记忆之前,我们先失去的可能是感觉;正如我们的心麻木以前,我们的感官系统其实早已麻木了。我想起几年前的一次乡下之行,傍晚的时候,看到暮霭把万物一点点地吞噬,才猛然发现,自己有好多年没有看到真正原始的黄昏和凌晨了。城市的灯光工程消灭了黄昏的感觉,而夜生活的习惯又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与凌晨失之交臂,这就是我们的现代生活,一种没有黄昏和凌晨的生活,一种不需要动用感觉也能知道怎样生活的公共生活。我相信你们都可能有过这种感受,只是,未必觉得这种感受背后存在着一种很深的危机。
因此,比起一种心灵的贫乏来说,感觉的枯竭同样值得警惕。中国小说跟着潮流、市场走了好多年了,到今天,可能又得回到一些基本问题上来寻找出路。比如,感觉的活跃,感官的解放,对于恢复一个生动的小说世界来说,就有不可替代的意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有这样的场景,当拉斯科尔尼科夫举起斧头砍向那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时,作者没有马上写斧头砍下去的惨状,而是细致地写到了老太婆头巾、头发、辫子、梳子,这是在提醒读者,一切都是“和往常一样”;你越觉得一切如常,就越会感到斧头的暴力是多么的不能容忍,这个时候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一个睁着眼睛写作的作家,因为他的感官全面参与了这一个暴力事件,所以他笔下的恐怖就被无限地放大和延长。
真正的恐怖,是在应该恐怖的时候他不觉得恐怖;正如真正的痛苦,是在本应痛苦的时候他不觉得痛苦。这样的例子,我们还可以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他在被杀之前,立志把那个圆圈画得圆,但那可恶的笔不但沉重,而且不听话,偏是画成一个瓜子模样了,阿Q羞惭自己画得不圆,可“那人却不计较,早已掣了纸笔去,许多人又将他第二次抓进栅栏门”。这一段是读来真正让人感到悲哀的,看起来幽默,其实是一种沉重的严肃。阿Q终归是一个人,他再没有知识,再不堪,也有一种不愿被人笑话的心理,他想把圆圈画圆,可是画不圆,而且周围的人根本不容许他有多余的时间把圆圈画圆,也根本不在乎他画得圆不圆;阿Q那惟一的、渺小的画圆的心思,也被忽略了,这才是大可悲哀之事。生活中,有多少渺小的愿望就这样被忽略和践踏了啊。鲁迅的伟大,就在于别人忽视阿Q这点愿望的时候,他注意到了,他感受到了阿Q那点自尊和悲哀。这个时候,鲁迅的人生,是跑到阿Q的人生里了,所以,他的感受,真是成了阿Q的感受。
从感官世界寻找独特感受
作家一旦睁眼看,侧耳听之后,他就会从个人的感官世界找到非常独特的感受,而一个作家的风格,常常就是通过这样一些独特的个人感受建立起来的。川端康成写一个母亲看着自己死去的女儿,说女儿生平第一次化妆,就像是将要出嫁的新娘;卡夫卡笔下的乡村医生,觉得有时看病人的伤口像玫瑰花;鲁迅写冬日里的枯草,一根根像铁丝一样。――这些是奇崛的感受,非常独特,但合乎人物那个时候的异常心理。契诃夫写一个农民第一次面对大海,说海是大的;汪曾祺写一个乡下孩子在大草原看到各种各样的花,觉得像“上了颜色一样”。――这些是过于平常的感受,可只有这种平常感受,才合乎人物的身份。你想,一个农民,面对大海,只能是觉得大,如果非要他觉得大海蔚蓝、浩瀚什么的,那就假了;一个乡下来的孩子,第一次见到那么多花,他的记忆里不可能有姹紫嫣红之类的词,他感觉像是上了颜色一样,这既朴素,又真实。
这就是一个作家的感受。它不是来自抽象的观念,不是去重复别人已经有的感受,而是学习用自己的眼睛看,自己的耳朵听,自己的心去觉察。有老作家告诫年轻的作家说,写小说的时候,要贴着人物写。这个“贴”字,就表明要用人物自身的感觉来观察世界,用人物自己的心来感受世界。你不能让一个农民用知识分子的口吻说话,你也不能让一个孩子像大人那样说话,正如你不能让古代的人一日行千里路,也不能让现代人不知道中国之外还有美国和希腊。这是写作的美学纪律,很基本的东西,但是非常考验一个作家的写作才能。所谓一滴水里可以看到一个大海,有时,一个细节里也可以看到一个作家的家底。
因此,我重提写作与感官的关系,其实是基于对当下写作界感觉普遍钝化、麻木这一现状的不满。不是说作家没有精神,而是他往往没能找到好的解析方法,把他的精神充分表达出来;更有些人,盲目崇尚写大部头的、史诗性的作品,在细节、情理、常识层面不愿下苦功夫,结果是以小失大,基础性的东西没有了,写作成了一种造假。不久前,有记者来问我当代文学最大的症结在哪里?我的回答是一个字:假。细节的假,是一种表象;精神的造假,却是内在的病因。也正因为这种假,当代的作品失去了最基本的感动人的力量。张艺谋的《十面埋伏》写了悲情,却不能感人,因为太多细节是假的;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写了命运,也不能感人,因为导演专断的意志代替了人物的一切想法,这是另外一种的假。文学就更是如此了。让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我们“情同手足”,在一个法律题材中看不到一个作家对法律知识的基本了解,甚至连情节都是抄社会新闻或好莱坞影碟来的,这样的文学如何会有希望?相反,我在一些简单的片断里,反而能读到感人至深的东西。我记得汪曾祺写过一篇怀念他的老师沈从文的文章,他写遗体告别仪式上,沈先生安然地躺在那里,像活着一样,从他身边走过,“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没有花哨的词汇,却饱含着作者深切的感情,令我震动。我还记得一个九岁的得白血病的小女孩张冰儿写的小诗,她说:“妈妈,你真不容易/我病了那么久,你仍然那么地爱我。”也很简单,但也能感动我。可见,真实的、感动过作者自己的文字,才能真正地感动读者。
有感而发本来是一切写作的精神起点,现在,却成了稀有的写作品质。新的假大空的写作,脱离真实生活,忽视逻辑和情理的写作,正在消费文化的包装下大行其道,这是致命的。我强调写作和感官的关系,归结起来,其实就是强调写作的两点常识:一是要真实生动,一是要合情合理。我希望一些作家先别忙着谈精神、灵魂什么的,还是先把自己的感官活跃起来,先从细节、情理、常识开始,恢复一种写作的专业精神,从而恢复读者对文学最为基本的信任感;从最基础的地方出发,也许反而能找到一条可行的路。……
原载:《文学报》
阅读数[986]
如果您已经注册并经审核成为“中国文学网”会员,请
后发表评论; 或者您现在 ?您现在的位置: -&
&本片获日本电影旬报评选为年度日本片第五名扮演写乐男主角真田广之更被选为最佳男主角但此片去年台上映时并未受到重视这跟题材和处理手法都有关系写乐也者十八世纪浮世绘大画家也因为用非常写实笔法绘制歌舞妓画像而震惊同道但名气维持了十个月便销声匿迹神秘身份亦成谜本片剧情就反映那个时代日本歌舞妓文化和画坛风尚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制作上亦可见导演筱田正浩一贯严谨态度不过较适合对日本文化有点修养观众欣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感官新世界 ed2k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