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74岁胡杏珍老人嘴里老干怎么办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最近感到整个嘴巴、嗓子都发干,喝大量的水也不行,是什么原因?
最近感到整个嘴巴、嗓子都发干,喝大量的水...
最近感到整个嘴巴、嗓子都发干,喝大量的水也不行,是什么原因?
医院出诊医生
擅长:小儿内科
擅长:外科
共6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职称:医师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170015
考虑是咽喉炎导致的啊. 发炎明显的时候最好还是应该抗炎治疗,含化华素片.严重的输液抗炎治疗.而且好转后应该巩固治疗一定的时间,否则越是经常发生越容易反反复复的啊. 平常一定注意少讲话!注意防止感冒.建议你一定要禁辛辣食物.关键是平常一定要多喝水.可以使用金银花泡水喝,关键是平常保养防止复发. 这个是关键啊.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330539
你好,这个一般多属于上火造成的情况,注意口腔卫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口服三黄片治疗,同时注意避免冷热刺激,禁烟酒,口服三黄片和维生素B2治疗对疾病的恢复比较好
职称:护士
专长:呼吸内科,消化内科
&&已帮助用户:19821
病情分析:主要考虑上火所致,目前可以采取去火药物治疗,其次平时多饮水,饮食要以清淡为主,不要吃刺激性食物。目前可以采取茶叶水清洗后滴点眼药水,不要过分刺激它。
意见建议: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妇科、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114925
口干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饮食、心理及生活习惯不良引起,有的是疾病引起;有的短时间内可以缓解,有的长时间困扰病人。为了缓解口干不适,人们经常不停地饮水。这对于饮水过少或失水过多者可起到缓解作用,而对于各种疾病引起的口干却难以奏效。相反,常因饮水过多而增加肾脏负担,因此建议大家口干不能短时间内缓解时,应到医院做全面检查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皮肤
&&已帮助用户:223317
你好,考虑是咽炎。咽炎主要是需注意清淡饮食,戒烟戒酒,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口服咽炎片,复方瓜子金颗粒。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月经不调、阴道炎、宫颈糜烂、避孕流产、两性健康
&&已帮助用户:274643
你好!口干中医认为是阴虚引起的,建议去医院中医科辩证确诊后治疗,平时还要注意饮食,一定要禁止食用辛辣食物,可以服用一些养阴的食物.如银耳,豆腐等
问嘴里发干,喝多少水多没用的,一天到晚嘴里干干的难受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泌尿疾病
&&已帮助用户:142452
病情分析: 口干是干燥综合征的主要症状之一。其口干往往难以忍受,即使水不离口也不解渴。患者唾液减少,吞咽干的食物十分困难,舌及口角开裂疼痛,易生龋齿。半数左右的患者腮腺肿大,部分患者有颌下腺或附近淋巴结肿大的症状,部分患者伴有关节疼痛,以肘、膝关节多见。严重者可致肾小管受损,造成心律失常等危险后果。
问最近一直嘴巴很干,不管怎么喝水,一喝好就干了,而且...
职称:医师
专长:妇产科;阴道炎;宫颈炎
&&已帮助用户:181139
病情分析: 口干多因阴虚津少,或气虚阳弱,津液不承所致.阳虚津少者,治宜养阴生津,用六味地黄丸,增液汤,五汁饮等方.气虚阳弱者,治宜益气温阳,用七味白术散,小建中汤,金匮肾气丸等方.还要注意检查是否是糖尿病.另外注意如果睡觉打鼾或是肺部疾病呼吸急促或是鼻炎张嘴呼吸都有可能导致的.
问总是觉得嘴干、喉咙干刚喝完水又觉得干了2年左右
专长:龋齿、扁平苔藓、口腔溃疡
&&已帮助用户:221565
病情分析:你好可能与空气干燥个体差异有关系的意见建议:建议多喝水和多吃蔬菜和擦芝麻油试试.有空调的房间里面干燥就可能导致这个症状的啊试试我这个上面的方法啊另外尽可能少用空调啊或使用暖气或空调的室内放一盆水就可以减轻这个症状的啊
问最近嘴巴和嗓子觉得很干,喝水很多,依然还是干的很。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内科
&&已帮助用户:125307
病情分析: 你好,考虑咽喉炎引起的,治疗时应以寻找病因,预防为主.应戒除烟酒,消除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用台漱剂漱口,局部涂碘甘油.有滤泡形成者可行激光手术.也可采用中药治疗.如胖大海泡茶饮用等.意见建议:预防: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防止慢性咽炎急性发作.注意口腔和鼻腔卫生,防治口,鼻疾病.注意饮食卫生,保证身体营养平衡,少吃过热,过冷及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因为慢性咽炎疗程长,疗效慢,不容易完全治愈.需要认识.不需要担心.保持心情舒畅很重要.
问总觉得嗓子干干的
嘴巴干干的怎么办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 神经内科、肾内科
&&已帮助用户:35629
病情分析: 你好,根据你的症状考虑是咽喉炎的表现,需要注意多喝水,多食蔬菜水果,意见建议:忌辛辣刺激性饮食,注意休息和保暖。可以服用阿奇霉素或阿莫西林,含化华素片等治疗。
问我每天喝很多水,感觉嘴还是很干,是什么原因。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擅长消化内科
&&已帮助用户:102754
病情分析: 朋友你好,从你的描述来看这可能是阴虚的原因,意见建议:可考虑吃些滋阴生津的中药,六味地黄丸,益胃汤等.具体用药方案应该遵循临床医生的指导意见的,不可盲目用药.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百度联盟推广
搜狗联盟推广
评价成功!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我的图书馆
  本文作者:曲兰
&据一项调查表明,我国目前老年人年龄和收入成反比,即年龄越大收入越低。
  年龄越大,自理能力也就越低,而其所面临的生活、健康方面的问题也就越多。面对医疗护理及其他必需的家政服务费用的增加,使老年人尤其高龄老人忧心忡忡。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以基本工资为基础的退休金比退休前的实际收入大为减少,有些亏损企业甚至不能按月发放退休金和医疗费,因而老人们很难与其他社会成员共同分享到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成果而日益成为社会的贫困阶层。
  与此同时,因缺乏与老年人群需求相适应的老年卫生保健服务体系,造成老人看病难的一系列问题:医院太远,看病过程太长,使体弱多病的老人无法适应;老人医药费负担沉重,加之又进入体弱多病阶段,医药费开支数额明显增加,得了大病更是不堪重负。
  很多老年人经过一生辛苦劳作,省吃俭用,都或多或少地积攒了一部分“老底”,这些“老底”聚集了老人一生的心血,是老人为自己平安度过晚年生活奠定的经济基础。但是,由于老年人工作生活的年代生活指数都比较低,因而积蓄也十分有限,所谓的“老底”实际上也并不丰厚,很难保证老年人安全地度过高龄老年期。
  出于对疾病的恐惧,很多老人不停地到医院检查身体,生怕有了癌症或大病没有及时发现。还有不少老人每天都要吃各种不同的药,以为吃得越多,健康也就越有保证。在前些年公费医疗的时代,导致医疗费用大幅上升,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从而也成为医疗制度改革的导火索。
  我认识一位退休老人朱老伯,在社会全面进入医保前,非要到医院去作心脏造影。
  他的两个儿子都在领导岗位,平时工作很忙。听说父亲要作心脏造影,着实吓了一跳:到了要作心脏造影的地步,可见父亲的病已十分严重!私下里内心十分自责:平时就知道忙工作,忽视了父亲,这下可好,老人一旦有个好歹,他们岂不后悔一辈子!
  于是儿子们放下手头的工作,开始跑前跑后地联系医院,没想到医院里作心脏造影的人太多,竟然排不上队,两个儿子急得抓耳挠腮。朱老伯的儿子恰巧有一个是记者出身,出于职业敏感,觉得这个现象十分蹊跷,便去问医生:“难道现在得心脏病的人这么多吗?”医生颇不以为然地说:“根本就不是!好多人怕明年医疗制度改革后交不起那多钱,所以都集中在今年年底来作。医院的工作量比平时多了几十倍!”
  到了关键时刻,方显出“英雄本色”,儿子们终于通过各种关系为父亲联系住上了医院。那些日子,全家都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中,不知会“造”出个什么影儿来。儿子们家里、单位、父母处连轴转,忙得茶饭无心,平时还要在父母面前强作笑颜,特别是每日忧心忡忡地加强了对母亲的保护,不断做她的思想工作,生怕一旦“结果”出来,她会受不了。其实两个儿子精神已经快崩溃了。
  结果终于出来时,全家都松了口气:什么事儿也没有!这时老爷子才吐了真言:“医生当初就说了,我这造影可作可不作。”这让倍受惊吓的儿子们简直不知该说他什么好!
  类似这种情况,在北京享受公费医疗的老人中其实很普遍,我个人认为,很多老人是因为恐惧疾病而住进了医院,而非真正的器质性病变。
  在南方某城市,还出现过更极端的例子。一位看了一辈子大门的老人,因为被单位用两万元买断了30年的工龄,竟出家当了和尚。过去真有个灾啊病的,可以找组织,现在这2万元把这最后一条线也买断了。想想反正看病也看不起了,干脆割去一头烦恼丝,出家了。
  有人说老年期是人生的丧失期,不仅会失掉金钱,还会丧失配偶,更重要的还会丧失健康。正因为如此,这个年龄段,也是最容易丧失生存意义的时期。因此,在高龄老人中,心理疾患常常比生理上的病痛更多地侵扰着他们,而这一点又常常被人们所忽略。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他们的亲属,往往对他们生理的疾病还比较重视,而对他们心理的疾患却往往是不仅忽略了,而且常常贻误治疗时机。
  我发现,有不少老人思维怪异,行为失常,特别是一些六七十岁的老年男性,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不肯罢休;有的对一些不值得争论的话题,也火冒三丈,唠叨起来没完没了;还有的性情孤僻,沉默寡言,固执己见,多疑多虑。在生活中不仅与周围的人难以相处,而与老伴或家人也不断冲突。有的老人退休后,情绪常常极不稳定,无缘无故就会跟人吵架,说不清楚自己到底哪里委屈,有的老人说“经常想大哭一场”。
  在一家养老院里,就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一位80多岁的老人仅仅因为自己所住的房间里被安排了新伙伴,就跑到院子里大吵大闹。护理员们像哄小孩一样哄他,还为他在床头安了一个布帘。结果,老人转怒为喜,为了那个新装的布帘高兴了好几天。所以人们常形容老人是“老小孩”。因为在一些高龄老人身上,出现许多儿童的表现。
  据专家介绍,老年人的这些“怪脾气”,与男性进入老年期以后体内的雄激素减少等生理变化有关。医学研究还发现,老年男性的“怪脾气”还与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等老年疾病有关。这类患者,早期常常伴有头痛、头昏、耳鸣、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而且情绪极不稳定,感情脆弱,精神抑郁,或痛哭流涕,或嘻笑激动。此外,有1/3的病人还会出现恐惧或多疑的心理,常常无端怀疑自己得了癌症或其他大病。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智力衰退,情感渐渐淡漠,趋向于老年痴呆症。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患有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平时无任何自觉症状,但因突然受刺激发脾气,在大怒之下往往会发生中风,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
  2002年发生了一起令人瞠目的凶杀案,凶手是一名85岁的老人。这名85岁高龄的老凶手于老汉在杀妻之后,自杀未成自己先累得睡着了!宣判的时候,他拄着拐杖颤巍巍挪进法庭,即使带了法庭给他配的助听器,却连法官的问话都听不清楚!
  根据《刑法》的规定,作为无生活自理能力的高龄罪犯,他原本可以监外执行。但是他因犯罪已不能享受原来的退休金,对于这样一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高龄罪犯,只好于判决宣布10天后生效之日让其入狱服刑。
  ———得,监狱只好把他养起来了!
  那天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人们也只能从这个话都说不连贯的老人嘴里获知了。85岁的于老汉独自在家照顾99岁瘫痪在床的老伴儿李老太。老太太从未有过正式工作,老两口靠于老汉每月760元退休金生活。据说当晚,李老太把正在熟睡的于老汉喊醒,让他倒水,拿饼干。拿到水后,老太太又喊水凉。要这要那,让于老汉十分生气,于是手持斧头和尖刀朝躺在床上的李老太猛击、猛刺。由于老汉年老体虚,李老太尸检时身上28处伤口无一致命伤,是由于“创伤失血过多休克而死”。于老汉讲,杀死老伴后,他拿起菜刀割脖子自杀。由于年老体衰,他割了两下只受轻伤,竟累得睡着了。次日一大早,醒来后的于老汉即投案自首。
  据说这于老汉73岁才第一次做新郎,没有过子女。老太太和于老汉开始感情还很好,但近年来经常吵架。老太太没有收入,老两口靠于老汉每月760元退休金生活。老太太有一儿一女,儿子从未来看过他们,女儿很少来,即使来了也是向老太太索要生活费,2002年一次就拿走了老两口攒下的7000余元。2003年初,李老太患病瘫痪卧床,生活无法自理。85岁的于老汉独自在家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儿。
  于老汉在法庭上听判决时还兀自喃喃:“我一直当宝贝似地宠着她,想不到她还这么气我。”他的思维几乎像一个儿童。
  于老汉在杀死老伴后,用菜刀割颈自杀,后自言当时想法:“老伴儿也死了,自己又这么老,活着没意思。”
  监狱,这种惩罚犯罪的场所,竟然成了养老的地方,确实有些滑稽。
  同是2002年,还发生了另一起因琐事发生争执,某老年公寓一名84岁的老人持刀将同室另一名86岁的老人刺死的悲剧。
  据说那天中午,公寓服务员给212室的两位老人打饭,端着饭菜返回212室时,发现悲剧发生。公寓立即报警,民警赶到现场时,地板上满是血迹,民警协同120医护人员将倒在血泊中的老人夏某送往医院抢救,将行凶者李某带回派出所调查。受害老人被送往医院后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经查,现年84岁的李某系铁路退休工人。据介绍,李某脾气古怪,其老伴与子女都感到很难与其相处,两个月前,李某被家人送到老年公寓。受害者夏某,登记年龄76岁,但据了解,夏某实际年龄为86岁,因无儿无女,老人的外甥于一个月前将他送到老年公寓。
  当时夏某在床上剪脚指甲,李某的饭碗正好放在两张床间的茶几上,李某说夏某不讲卫生,夏某开口反驳,俩人因此而发生争执。生气的李某手持拐杖在夏某头部狠砸四五下,夏某被打昏,之后李某用一把水果刀刺向夏某。经法医鉴定,夏某头、胸、腹等部位刀伤多达17处,其中致命一刀刺伤了右肺叶,致其死亡。事发当晚,因涉嫌故意杀人,犯罪嫌疑人李某被公安局依法刑事拘留。李某悔恨难当,老泪纵横。
  这两件同时发生的高龄老人犯罪案件,让我想起多年前在《北京法制报》当记者时采访的一桩类似的案件。那也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与女儿、女婿一起生活。因一点生活小事与女婿发生口角,竟趁女婿在家中干活毫无防备之时,用利斧将其砍死。当他已近中年的女儿下班回家时,看到丈夫倒在血泊中,白发苍苍的老父亲被警车押走,顿时昏了过去……
  一点微不足道的原因,就酿成血案,确实令人扼腕!高龄老人犯罪现象确实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这类案件常常不是因为社会因素,而是因为个人生理因素导致。根据医学调查,老年人心理障碍常常与他们脑动脉硬化有关,而由此导致的老年痴呆、老年精神病,又常常不被周围的亲人们察觉,因而一旦出现悲剧,人们往往猝不及防。
  在这个年龄的老年人中,还出现过更荒唐的事件。据四川在线2002年报道,一位退休老人,不顾多年卧病在床的老伴,整日在外嫖娼,让儿女们脸面无存。他的儿子说到这件事时激动得声音都发颤!
  为了挽救父亲,儿子一家苦口婆心,从讲道理到进行经济制裁、行动限制,能想到的办法都用尽了。平时看到报纸上关于扫黄打非的报道,他们都会刻意放到父亲易留意的地方。每天给父亲限制回家时间:中午11点,晚上5点。除了买菜,不让父亲身上带多余的钱。家庭关系十分紧张。为了证明自己痛改前非,父亲甚至出门不带钥匙,表明自己很快回家。然而“强制行动”只奏效了两三个星期,此后,父亲又故态复萌。工资也不交给家里。年近古稀的老人似乎还真的“爱”上了那个与自己长期有不正当关系的女人,有时冲动得要提了菜刀去砍与那个女人有关系的其他男人。
  儿子一家为此备受伤害,几乎成了惊弓之鸟:只要父亲没有按时回家,一家人就心神不宁。
  他的儿子因为承受不了这种心理折磨,连工作都受到影响。他既担心父亲被公安机关抓获,又担心他染上什么病,还担心生病的母亲受不了这种打击。每次路过那些地方,他的儿子都不敢抬眼睛,生怕看见自己的父亲也在那里出现。为此,他的儿子甚至冒出了要杀死父亲或毒死父亲的念头。
  一辈子老实本分,老了,却做出这种下三滥的事儿,确实令人不可思议。撇开道德的因素不谈,我认为,老年人的荒唐行为,很多都与长期孤独或脑动脉硬化导致的心理障碍有关。在我多年的记者生涯中,也采访过一些类似的案子,其中有的是勤勤恳恳工作多年的老工人,他们晚年的荒唐行为让周围的人们不能理解。可能人们更多地关注老年人生理上的疾病,因为这是很容易发现的,一张化验单就能证明。而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心理发生的变化,人们却往往忽略了。
  不仅如此,据调查,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患有痴呆症的患者已经超过了500万人,约占世界总病例数的1/4!这数字真是很可观了。其实,老年性痴呆症从轻度记忆与认知障碍,到最后的植物人状态,其过程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如果家属能细心观察、早日发现,就可能将病痛降到最低的程度。
  2000年的夏天,陪伴了张学良将军72年的赵四小姐,带着无限的依恋、无限的忧虑,撒手尘寰。刚过百岁诞辰的张学良一直坐在她的旁边,默默地握着她的手,很长时间不肯离去———也许我们谁都无法得知这位世纪老人此时此刻想的是什么,但我们知道,对于历尽沧桑的张将军来说,人生最大的悲剧也就莫过于此了。当时,一篇报道此事的新闻标题是:英雄美女,阴阳永隔。
  人生有一种悲剧,是我们每个人都躲不过的,那就是丧偶。即使爱情再牢固、再“地久天长”,有一天也会被这个“悲剧”所拆散。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爱情,比我们所知的任何爱情故事都更打动我们,连铁石心肠的大特务头子戴笠,看到赵四小姐不顾一切地追随已是囚徒的张学良时,也为之感叹:“红粉知己,汉卿(张学良字汉卿)有福啊!”然而,这一对什么人也拆不散的情侣终于还是被死亡所拆散。很快,百岁高龄的张将军也步老伴的后尘而去。
  ———正是我们人类所具备的生物属性,使这一悲剧成为必然。如果说,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可以幸运地躲过战争、车祸、火灾等种种意外事故造成的悲剧的话,我们却无论如何也躲不开另一种悲剧———丧偶(只要你不是死亡的那一方),区别只是或迟或早罢了。而丧偶的悲剧最多、也最普遍的,恰恰是发生在人生最脆弱的老年期!
  学富五车的郝御风先生,以善于研究和思考著称。郝先生不仅在学术上善于思考,在生活小事上也很喜欢思考。比如今天吧,他就遇到个研究不透的难题———他怎么也无法将挂面下到锅里。水烧开了,他拿着一把挂面琢磨了半天,平着下吧,挂面的长度大于锅的直径,显然不行,竖着下,又有挺长一段露在外面……老先生颇费周折地从各个角度都尝试了一下都不行,于是叹了口气,只好作罢,饿着肚子等女儿回来。
  郝先生是西北大学中文系的主任,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30年代在国内就颇有诗名。1971年夫人病逝,在家里从来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他,一下子就陷入困境。为了照顾他,女儿每天一大早就要从自己家中赶来,先服侍他吃完早饭,又为他做好午饭,再急匆匆去上班。可老人家每天中午热饭时,不是把饭烧焦就是把炉子弄灭,总是十分狼狈。有时女儿太忙,中午来不了,怕老父亲饿着,便买了一些挂面让他自己下着吃,却怎么也想不到这些年母亲把父亲惯得竟然连挂面都不会下!
  在老伴去世的那段时间里,郝先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公园里度过,一天又一天徘徊在铺满落叶的林间小路上。一方面,他不愿成为儿女们的负担;另一方面,他与儿女也无法像与老妻那样沟通。一辈子琐琐碎碎、磕磕绊绊就这么过来了,而这琐琐碎碎构成的一切想起来就让他觉得无比温馨,这一切一瞬间就随着老妻的去世而坍塌了。形只影单,瑟瑟秋风更在他心上添了一份凄凉。他长时间地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消磨时光,渴了上茶座喝杯茶,饿了上小饭馆充饥,没有多久,他便也随夫人去了另一个世界。
  同在西北大学中文系任教的费秉勋教授在谈到丧偶时说:老辈文人多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生活不会自理;但往往又得遇贤妻,衣食住行把他侍候得妥妥帖帖,对他脾气的旮旮旯旯熟悉得明晰通透,而且顺其心思行事。这样,他在贤妻面前就成了一个孩子,贤妻对他来说就成了一个”母亲”。在生活方面他始终长不大,对这个”母亲”就终生离不开。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写朱先离开人世之前,对妻子喊了一声”妈”,实在是深刻绝妙的一笔。
  过去人们说,人生的三大不幸是少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现在想想,这句话这会儿还真有点儿过时!中年丧妻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幸已经很难说了(不是有句新谚语吗:中年有三喜,升官、发财、老婆死?),倒是中年离婚的现象却十分普遍;况且对中年人来说,即使丧偶,那份恩爱也毕竟还没有经过太多岁月的沉积,生离死别之时的痛楚也没那么刻骨铭心。如果说人生真正的悲剧的话,现在应该说是晚年丧妻。
& & & &在我曾经生活过的北京团结湖街道,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一对老人,相依为命地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老太太去世后,她的老伴整天抱着骨灰盒过日子,每天对着骨灰盒又哭又说。他把老太太去世前的最后一次大便用纸包起来留着,留作纪念;还非要把老太太最后一次小便也喝了,幸亏让机灵的小保姆给换成了橘汁。
  我们很少看到描绘老年爱情的作品,因为老年人常常被人们忽略,包括他们的感情方式。人们也总觉得少年夫妻老来伴儿———不过就是个伴儿,既不浪漫,也谈不上刻骨铭心。可是人们在这里却大错了!几十年的相濡以沫,会悄悄积淀下一种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平时湮没在琐碎的生活中,只是在丧偶的一瞬间才会爆发出来,给人以致命的打击。
  这些年,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城市老年人多与子女分居,住进单元楼房。生活中真正相依为命的只有老伴儿。我在采访中发现,丧偶给老年人带来的打击常常是致命的,而一旦老年人不能从丧偶的悲剧中走出来,时常引起连锁反映,导致更大的悲剧。
  很多人在丧偶后,最怕见亡人的东西,人亡物在的那种悲凉,锥心刻骨。而钱老太却恰恰相反,她每日把自己关在她和老头儿生活过的这间屋子里不出来,她身边摆满老伴儿的东西┅┅这可急坏了儿女们。
  她不指望孩子们能理解她,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理解她的也只有一个人,而那个人已经去了。只要在这间屋子里,她就觉得他还在她身边,还能看到他进进出出的身影,还在与她无休无止地商量儿女们、孙子们的琐事。这里有他的气息,有他的声音,她只有在这里才能感觉他真实地存在着。
  儿女们觉得无论如何不能让母亲再这样下去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她离开这个熟悉的环境,也许慢慢就淡忘了。女儿想出种种招数,终于把老太太接到自己家。那边儿子则闪电般带装修队进驻,三下五除二,把房子整个儿变了个样儿,想给母亲一个惊喜。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当母亲站在这间装修得既阔气又新潮的房间面前时,没有一丝喜悦,人却陡然蔫了。对于她来说,唯一支撑着她还能活下去的那个环境没有了,她什么也没说,又一次把自己关在房里———她自杀了。儿女们只好忙不迭地将她送进医院。
  让儿女们心惊肉跳的是,对于他们的作法,她一句埋怨都没有。假如她发脾气:你们为什么不经我同意就装修?他们也许心里踏实点儿。可老太太就是不说话———哀莫大于心死。从那以后,她开始不在家里呆着了,而是天天到老头儿的墓去,风雨无阻。她一定要呆在她认为离老头儿最近的地方,她有好多话要对他说,倾诉,成了支撑她生命唯一的方式。谁劝也没用。
  然而,风烛残年的老人根本经不住这么折腾,精神上的打击加上过度疲劳,她很快就因急性胰腺炎等多种疾病住进了医院。在采访中,女儿哭着对我们说:“没想到父亲这一走,我们好端端的家就变成这样!母亲眼看就不行了,下一个就轮到我了!”
  女儿也是四十多岁的人了,父亲去世的一年多时间里,母亲先后6次自杀,她几乎没睡过一天安稳觉,和嫂子轮流守着母亲,生怕再出意外。家中的变故加上过度疲劳,使原本身体就不好的她患上了严重的肾衰竭,基本上已经无法照顾母亲了。他们兄妹三人,一个哥哥在外地,一个哥哥下了岗。哥哥要生活,要养活一个正上高中的孩子,为此,只好去摆摊儿。现在她也病成这样,哥哥只好时时放弃生意来照顾母亲。儿女们的困境不敢告诉母亲,怕她再寻短见。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将外地的哥哥叫回来,而重病的母亲却对风尘仆仆赶回来的儿子说:“你们不用来看我,替我去看看你父亲吧。”
  在采访中,重病的女儿告诉我,他们所有的办法都想尽了:把母亲单位的老姐妹们叫来劝,母亲却说:“我和你们的情况不一样。”一句话就把人家挡回去了。找母亲原单位的领导,领导十分为难:我们对老干部都是定期看望的,可是……找医院的大夫,大夫们也束手无策:我们也是尽心竭力了,我们治得了身体上的病,治不了心理上的病。于是,儿女们又去找心理医生……
  死亡的阴影笼罩在这个家庭中,谁都不知道下一个悲剧什么时候发生。一个老人的去世,不是一个家庭的毁灭,而是儿女们的几个家庭陷入绝境。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72岁出狱74岁创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