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林黛玉性格特点的性格

结合《香菱学诗》一文内容,讨论: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 答:
_百度作业帮
结合《香菱学诗》一文内容,讨论: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 答:
结合《香菱学诗》一文内容,讨论: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 答: &&&&&&&&&&&&&&&&&&&&&&&&&&&&&&&&&&&&&&&&&&&&&&&&&&&&&&&&&&&&&&&&&&&&&&&&&&&&&&&&&&&&&&&&&&&&&&&&&&&&&&&&&&&&&&&&&&&&&&&&&&&&&&&&&&&&&&&&&&&&&&&&&&&&&&
&&&&&& 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 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 &&&&&& 富于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她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女自由地翱翔。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意思对即可)结合《香菱学诗》一文内容,讨论: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 答:
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 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
富于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她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女自由地翱翔。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母 亲
莫言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小题1:文章第①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作赏析。(3分)小题2:理解文中两处划横线句子的含义。(4分) (1)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2)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小题3:第③段中,划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4分) 小题4:根据文意,请补写出第④段中父亲严厉批评我的话。(不超过40字)(3分) 小题5: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可选两个角度回答)(4分)
阅读《例外的惭愧》,完成问题。例外的惭愧张晓风①我有一个特点令我自己十分惭愧,那就是:我经常不惭愧。②譬如说,我去人家家里吃饭,女主人烧得一手好菜,我一边吃得津津有味,一边诚心诚意地赞道: “真惭愧呀,这么好吃的东西,我怎么就烧不出来呀!”③可是,等晚上回到家里,夜深人静之际,我仿佛听见极幽微的声音在提醒我:“哎,我说,你这家伙,你说的话好像不太诚实哦!你想想,你真的惭愧吗?你只不过是说说罢了,你干吗要说这种话?这世上说话不实在的人已经太多了,你还要再增加一个吗?”④我当下嗫嗫嚅嚅:“哎呀,我并不是撒谎,我当时大概一时冲动吧?我其实并不打算惭愧的,更不打算改过,我下回小心不乱说不实之话就是了。”⑤其他的事依此类推,例如人家的屋子布置得如何雅洁清幽,人家的研究做得如何深沉扎实,人家的菜园打理得如何鲜翠欲滴,我其实都厚着脸皮轻易放过自己——动不动就惭愧,那日子可要怎么过啊?⑥不过,倒有一桩“外套事件”例外。⑦大约十年前,我在暑假去新西兰旅游。台湾的暑假其实正逢新西兰的冬天,这一点,我虽然也知道,却仍然心存侥幸,不肯多带厚重的衣服。管他呢,等到了新西兰冷得受不了,再想办法吧!⑧到了新西兰,我那几件毛衣实在挡不了事,立刻想去买衣服。刚好那天朋友开车带我出游,车子高速开在公路上(新西兰人少车少,路又宽平,几乎每条路都可当高速公路来开),我忽然大叫:⑨“停车,停车——开回去,我看到一所教堂!”⑩“教堂怎么了?”(11)“教堂门口有草坪,草坪上有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大义卖。 ”(12)“奇怪,”朋友半信半疑,“车子开那么快,你也看得到!”(13)但她还是把车退了回去,果真教堂在举行义卖。义卖多半不卖什么好东西,都是些人家用不着的旧物品,倒是巧克力奶和饼干做得非常好,我们各点了一份。忽然,我看到了一件美丽的羽绒外套。哎呀,那刚好是我想要的,跑去一试,尺码正合适;再看价钱,天哪,差不多合台币两千元。当天的大堂里,每件东西都贱价,就这件外套死贵。怎么回事,我竟看上唯一一件贵货,便忍不住想还价。(14)“对,我知道,”摊位的主人说,“这是场子里最贵的东西,可是这是我朋友刚从美国寄来送我的,全新呢!”(15)天气实在冷,我立刻付了钱,并且舍不得脱下。(16)“这件衣服穿来不错,你为什么不自己留着呢?”(17)“我不想穿得那么奢华,我穿普通的衣服就好。而且,教堂需要钱!”(18)我这才仔细看她,她穿一件非常黯淡的土色毛衣,她的人也带几分土色。我忽然惭愧起来,我这样随手就买了东西,而这东西却是原主人口中的奢侈品。(19)年年冬天,我穿这件衣服的时候,内心都十分惶愧。想起那清瘦的主人,我觉得自己有点过分,但我又不能拿这件衣服去还她,只好小心翼翼爱惜着穿,好来赎我的罪咎。不管我能活多少岁,不管我有多重要的场合须出席,我立志再不去买第二件冬衣。(20)我惭愧,对那位我不知名的南半球的穿着素朴的女子。平生极少生愧,但一想起那妇人安静的眼神,瘦弱的身体,低抑的语调,我就——惶恐惭愧。
(选自《读者》2012年第19期,略有删改。)小题1:文章①~⑤段写了四个“惭愧”的例子,请找出让作者“惭愧”的原因,依次填补下列空白(每空不超过9个字)。(4分)(1)人家
小题2:文章第⑦段有“心存侥幸”一词,请揣摩一下作者当时的心理,并分析该词语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4分)答:_
小题3:文章题目为“例外的惭愧”,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对“惭愧”的理解和认识。(不超过150个字)(7分)答:_
阅读《我的母亲》选段,回答题(11分)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睿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小题1:“我”在姨母面前说了句轻薄话,母亲责罚“我”时,为什么“气得坐着发抖”?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选文的开头说:“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请问:(1)这与选文中哪句话照应?“严”与“慈”用在母亲身上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文中哪件事最能体现“我”的母亲是“慈母”? (1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3:选文中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举一例谈谈你的母亲或父亲如何教育你的? (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浅析潇湘馆环境与林黛玉性格的统一_浅析潇湘馆环境与林黛玉性格的统一_拈花一笑
浅析潇湘馆环境与林黛玉性格的统一
  中图分类号:I207.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9-01   在叙事类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塑造与周边环境通常是密不可分的,人物的活动需在一定的环境下展开,“环境是孕育人物性格的土壤”。有一些作品,如《牡丹亭》、《长生殿》、《西厢记》等,更是直接以事件发生的具体环境来命名,由此可见环境对塑造人物的重要作用。而作为文学巨著的《红楼梦》更是一部将人物性格与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作者在书中不仅建构了“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而且还结合人物的性格、命运精心构筑了许多庭院,诸如怡红院、蘅芜苑、秋爽斋等,而其中较耀眼的一处无疑就是潇湘馆了。作者赋予了潇湘馆有如林黛玉一般的忧郁与清幽,让林黛玉在潇湘馆内对月伤神,对竹吟诗,潇湘馆和黛玉一起品尝着爱情的甜蜜,又一同体味着命运的凄楚。可以说潇湘馆已经成为林黛玉的化身,它与林黛玉达到了物我交融的神化境界。   《红楼梦》中对潇湘馆的首次描述出现在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贾政带领众宾客为刚建好的大观园题匾额对联,“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面对如此景色,就连贾政也是赞不绝口,说:“这一处倒还好,若能月夜至此窗下读书,也不枉虚生一世。”   这段文字对大观园进行了全景式的描写,很明显,院中景物竹、梨花、芭蕉、竹荫、苔痕、石子甬路等文学意向并非作者无意为之。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史国”“诗国”,而《红楼梦》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的“文化小说”。潇湘馆环境描写所涉及的景物与植物在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中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被传统文化赋予了特定的感情色彩,可以说这些景物都有特定的“文化性格”,它们有着强烈的情绪暗示效果。所以当我们看到潇湘馆描绘中的某种物象时,马上就能联想到它在古典文化中的相关意蕴。曹雪芹便充分运用了这些物象所负载的民族文化审美意蕴,从而加大了文中的信息含量,使读者得到更为内涵的审美享受。此外,潇湘馆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与林黛玉性格和心境高度一致,它对读者深入理解林黛玉形象和性格具有指向性的作用。可以说潇湘馆的景物为“形”,林黛玉性格是“神”,形异神同,所以潇湘馆景物描写也就是对林黛玉的心理进行外化描写,作者借潇湘馆景物描写这个载体成功地塑造了林黛玉的精神世界,让我们走进了黛玉的内心。   下面,我们来重点分析一下潇湘馆中的“竹”。在作品中,宝玉给潇湘馆题名“有凤来仪”,并题有一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后来宝玉又奉元妃之命作诗咏“潇湘馆”:“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迸砌防阶水,穿帘碍鼎香。莫摇分碎影,好梦正初长。”如果说对联写的是内景,那么题诗则写的是外景,这里既有内景,也有外景,内外景结合,写出了“潇湘馆”的一大特点:“清幽”。而这一特点也正是林黛玉看中潇湘馆的原因:“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根竹子,隐着一带曲栏,比别处幽静些。”而形成潇湘馆的“清幽”这一特点的原因是什么呢?答案就在于那竹林。林黛玉之所以选择了这个处所,就是因为它的幽静,具体条件是翠竹、曲栏,正是它们才造成潇湘馆幽僻、寂静的气质。曹雪芹对潇湘馆房舍的结构、道路的式样、游廊的形状、泉水的流向、花木的特征、室内的家具,都描绘得简明而清晰,一个雅致、恬淡、幽静的处所呈现在人们面前。对这个环境,林黛玉更爱的是爱那几根竹子和一道曲栏,因为那孤标傲世、宁折不弯、一尘不染的翠竹,正是林黛玉愤世嫉俗、叛逆形象的象征;那一道在翠竹掩映下的曲栏,也正是她寂寞自处、迎日送月、孤单悲凉、抑郁忧伤时少不了的去处。在三十七回写到探春给林黛玉取雅号的时候写道:“当日蛾皇女英洒泪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那竹子想来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做‘潇湘妃子'就完了”。黛玉低着头不言语,可见这个称号正中她下怀。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竹子象征着高风亮节,高洁中带着儒雅,含蓄里透着孤傲。曹雪芹继承发展了这一传统文化意向,用竹为黛玉传神写照,竹的神韵、竹的外形,无一不与黛玉交融、重叠。当然,潇湘馆的“千百竿翠竹”并不是作为静止意向一成不变的,曹雪芹用竹声、竹影、竹形、带雨的翠竹等流动的来衬托黛玉变化的思绪与心境。竹意向的象征意义与林黛玉的命运遭际达到了高度契合。   此外,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潇湘馆环境的描写,是随着林黛玉人物情感的变化,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四季景物的转换而多次渲染,逐步深入的。在同样的景色下不同的感情得到的是不一样的意境,有时明媚,有时幽怨,有时哀愁,有时凄惨,人物的性格和心境始终作用于园林环境,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园林意境。   一开始宝黛二人两小无猜、同起同坐,这时的黛玉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在主人这样气质的影响下,整个潇湘馆也是花光柳影、鸟语溪声,笼罩在一片轻松明媚的春光中;后来因黛玉因不了解宝玉的真心,不肯示以真情,这时产生的误会让黛玉心情愁闷、郁郁不乐,这时潇湘馆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湘帘垂地,悄无人声”的清幽景象,又暗暗透着一缕幽香和情不自禁的细细长叹;在后来宝玉大承笞挞,黛玉为之痛彻肺腑,又不敢于众人一起去看宝玉,只好“独立在花荫之下”,遥望着怡红院,这时黛玉对宝玉伤势的担心,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又使潇湘馆在寂寞中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怨;较后她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而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她无力抗争,落花与眼泪成为她命运悲苦的象征,这时黛玉的心已死,所有的景色在她的眼中亦失去了色彩,于是潇湘馆变的“落叶萧萧,寒烟漠漠”。   潇湘馆始终贯穿着一种忧郁的情调,这与林黛玉在贾家的不幸遭遇以及郁郁寡欢的性格相一致。正如她那首著名的《葬花词》所描写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又如另一首《桃花行》所说:“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这些诗句都是黛玉特定身世、特定心情、特定环境中的自然流露,也造就了潇湘馆的独特韵味与意境,让它成为林黛玉的精神象征和化身,在读者的心中永远定格。园林审美通常是与感知、想象、情感等各种心理因素相联系的,它会包蕴在特定情感之中,所以在潇湘馆中无论是景中写情,还是情中写景,都达到了“思与境偕”“神与境合”“意与境会”的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也。”这个“境”,指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境,而王国维的这句话正是倡导了主观感情与客观外物的统一。曹雪芹对潇湘馆环境的描写,正是以丰富和深化人物性格为目的,使林黛玉的主观情感与潇湘馆的外部环境,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总而言之,《红楼梦》中潇湘馆环境与林黛玉性格的结合堪称完美。从那丛摇曳多姿的竹子里我们看到了林黛玉婀娜的身形,从婆娑的芭蕉叶里我们看到了林黛玉孤单的影子,从那充满绿意的环境里我们看到了林黛玉的气质,从那曲折回环的流水里我们看到了林黛玉的优雅。潇湘馆与林黛玉并不是相分独立存在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交融在一起,这让我们分辨不出哪个是潇湘馆,哪个是林黛玉。   参考文献:   [1]曹雪芹(著),邓遂夫(校).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2]胡小伟.大观园[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   [3]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潘富俊.红楼梦植物图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5]周武忠.心境的栖园[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4.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快速投稿通道《时代数学学习8年级》《商品流通论坛》《农村展望》《上海交大高教研究》《太原大学》《时事高中版》《台州学院学报》《企业科技与发展上半月》《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市场周刊新物资》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发布本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中图分类号:J7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   舞台剧是以舞台作为表现地点的一种
· · · · · · · · · · ·新民晚报数字报-“黛玉进贾府”和宝玉的“我予我夺”
B07: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本版列表新闻
“黛玉进贾府”和宝玉的“我予我夺”
红楼梦图咏·黛玉
红楼梦图咏·宝玉
  ◆&詹&丹  《红楼梦》是一部名著,“林黛玉进贾府”则是名著中的著名片断,被选入各种语文教材。“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在全书中具有重要位置。因为不论是把宝黛情感历程还是将贾府家族衰败视为小说主要线索的人,都是以这一回作为小说进入具体场景的起点。第一回甄家衰败的概括以及第二回冷子兴的演说,都不过是为小说这一回的真正开端做烘托的。就此而论,把这一回选入语文教材,作为了解古典白话名著的一个窗口,相当合理。(尽管《红楼梦》前八十回描写所达到的总体艺术高度,使得可供选择的情节片段相当丰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以及“香菱学诗”、“宝玉挨打”都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课文。)因为是名著中的名篇,就有各种解读、分析的文章,也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但总的感觉是,不论是红学界还是语文界,关于这一文本的解读,尚有较多深化的余地,故这里结合他人的研究,提出个人的一些解读,希望能引起大家进一步兴趣。  一、视角切入  小说是借助于某些特定人物观察体验的视角来呈现小说故事信息的。这些特定人物的视角可以假定是故事外部的不出场人物,也可以依附于进入故事的特定人物。把视角严格固定于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是现代社会关于小说修辞的一项要求,在古代,视角的处理就要比较灵活。就《红楼梦》言,作者虽然假设了通灵宝玉为小说的叙事者,伴随着这一叙事者身份的视角又经常和贾宝玉合二为一,但作者似乎没有恪守这一写作技巧,在不同的场合,出于描写的需要,会有许多变动。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片断,就是以林黛玉视角为主,再辅之以其他出场人物视角的。特别是贾宝玉出场后,贾宝玉的视角和林黛玉的视角,是处在并置的状态。但林黛玉的主观视角,仍然可以说是这一段落的基本视角,由此引出了相关的几个问题。&  1.&视角的主客观统一  采用林黛玉视角进贾府,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一种写法。因为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一如读者第一次接触到有关贾府的具体描写,其自有的好奇心与读者是息息相通的。这样,借助于林黛玉相对于贾府的陌生视角,她在好奇心驱使下的细细观察,就有可能对贾府的环境有较全面的呈现。比如,许多学者提及的贾府靠垫之半新半旧,正是旧式大家族日用物品共有的特点,不可能像暴发户似的,一切都是簇簇新。而黛玉观察之细致、内心联想之丰富,正可以见出其主观的性格特点。这一点,论述已多,不必赘言。不过,如果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的话,不妨把林黛玉进贾府与第六回写到的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做个比较,同样是对贾府怀有的陌生感,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与亲疏关系,以及怀有的不同目的,使得这种陌生化视角的感受,就有了许多差异。其带来的观察视角不同,包括用于描述这种感受的不同语言方式,也有鲜明的差异。这里的关键是,任何相对于贾府的陌生化视角,不是以一张白纸为出发点的。不论是林黛玉还是刘姥姥,他们第一次步入贾府时,都是以他们的前理解为垫底。所以他们的视角,必然带有一定程度上的预设性,林黛玉进贾府的先期预设及过程体验,在小说中有充分的展现,这正是我接下来要讨论的。  2.&视角的预设与生成  林黛玉进贾府之前,已经从她母亲贾敏那里得到了许多贾府的日常行为及各种人物的信息,而且形成了大致的判断。特别是贾府的日常起居礼仪,非同寻常。所以“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正是她观察的预设性。因为有这样的预设性,所以她特别留意于贾府中人的言行举止,以她的所见来与自己在家时养成的日常习惯相比较,及时纠正自己的习惯,以便能够入乡随俗,而免得被人耻笑。有人认为,她改变自己饭后暂不饮茶的习惯,两次介绍自己读什么书时却有前后的差异,比如从第一次说刚读了《四书》到第二次说只认得几个字,口气变得越来越低调,都是体现黛玉“这里见了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到如果只局限于第三回来分析林黛玉视角的预设和生成问题,不把其以后的视角联系起来,可能会对其形象形成一个整体上的误判。也就是说,第三回中的林黛玉,目的是投靠贾府,其视角预设的关注点,也在贾府全体,特别是一些长辈的言行方式。而一旦见到贾宝玉,对其心存好感,并受到情感的近似回报后,加上宝钗的到来,又插入湘云,不断强化了情感上的竞争对手,使得其视角的关注点,渐渐从贾府众人聚焦到宝玉以及周边女性身上了。她的留心和在意倒是依然如旧,但当初“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自我警示,却已经完全抛诸脑后。第八回在薛宝钗处,基于敏锐观察的一逞口舌之利的四面攻击,把其反应敏捷中的尖酸刻薄一面暴露无遗,几乎与言行谨慎的自我要求大相径庭了。  3.&视角的多元性  如前所说,小说第三回固然是以黛玉视角为呈现故事信息的基本方式,但这一视角也并非没有变化。特别是贾宝玉出场时,小说力图把一个多元的视角呈现到读者面前。所以舒芜在《说梦录》中,认为宝玉是在一片争议中出场的。一方面,王夫人关照黛玉不要搭理宝玉时,就是对他充满了埋怨和责备,是完全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态度。而黛玉回忆起自己母亲的介绍,却认为他很讲究姐妹情分,这就与王夫人的话有了冲突。而宝玉出场后,把宝玉的视角与黛玉的视角交织起来,且从中能够提炼出一见如故的共性来,使得这种出自个人的视角而来的观察结果更趋于复杂。最后,小说特别提出了一个所谓的后人评价,用《西江月》词来评点贾宝玉,基本上是以贬斥为主。有人说这是以褒寓贬的修辞手法,其实未必。因为这一贬斥的立场,与后来的贾政等人的看法非常接近,所以,这里小说故意是把贾宝玉这样一个社会另类,放在传统也是正统的视角(如同扭曲模仿了《左传》中的“君子曰”)中来加以审视,正是体现出不同视角碰撞中带来的反讽效果。而说“以褒寓贬”,反而是把问题理解得简单化了。当然,视角的多元评价是与贾宝玉本身的复杂性分不开的,脂砚斋也曾以点评贾宝玉的“说不得”,来说明其复杂性:  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说不得好色好淫,说不得情痴情种,恰只有一颦儿可对。  这段点评,对于我们多角度理解贾宝玉,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也并不因此而说贾宝玉没有一种主旋律般的性格基调。因为紧接“说不得”评价之后,脂评还是以“情榜”中的“情不情”来加以概括的。(吴铭恩汇校《红楼梦脂评汇校本》)  二、人物与布局  贾宝玉当然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不过除他之外,小说的主要笔墨都用于对女性的描写,这样的描写,是符合小说开头提出的为闺阁女子昭传的写作意图。人们常说《水浒》是写男人的,《红楼梦》是写女人的。这样的阅读感受,固然和小说实际描写相吻合。但我们不应该忽视的是,小说提及的贾府人物,男性出现的比例,其实并不少于女性。据《红楼梦鉴赏辞典》统计,共提及的近600人,男性人数还略多于女性(前八十回提及人物总共约为530人,男性约为270人,女性约为260人。参阅詹丹、周玮《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新人”形象》见《红楼梦学刊》2013.2),这样的比例,大致符合生活的实际状况,但在《红楼梦》中,这些男性又没有真正占据小说的主要舞台。这跟小说把人物的活动范围基本划定在女眷活动的内闱有关,但也跟小说常常有意回避了对男性的直接描写有相当关系。林黛玉刚进贾府,除拜见老祖宗外,最该拜见的,当是两位舅舅贾赦和贾政。但贾赦居然以见面会彼此伤心而拒绝出场,贾政则在外斋戒,也未能见面,结果两位舅舅都是托人传话给黛玉,也算是有了初次接触。此外,贾琏以及较小的贾环、贾兰等更是没有提及。在第三回作这样的安排,能够把人物活动的主要舞台,充分留给了女性及唯一的男性贾宝玉来初次亮相,这既是作者的总体艺术构思,也说明了贾宝玉惯于和女性厮混,为其情种的特点,予以了凸显。  如同第三回的内容设计,其把最后的上场留给了贾宝玉而凸显了其地位。相对于其他女性来说,王熙凤的姗姗来迟,也是凸显了王熙凤非同寻常的作用。从情节的设计看,她迟到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她毕竟不同于贾府中的其他女眷,陪侍贾母是她们的主要任务,她做着日常管理工作,不可能一直坐等黛玉前来,更何况黛玉也并非她的长辈。所以她之晚到,伴随着后院传来的笑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既像是向黛玉表示歉意,实质是为了迎合贾母对黛玉的疼爱。黛玉以为这是放诞无礼,还是没有理解礼仪一张一弛的变通性以及凤姐以特殊方式迎合贾母的巧妙处。当然,因为王熙凤与贾母、黛玉等人不在同一空间,这样的高声笑语,才使得那种所谓的放诞无礼尚显得比较自然。  也许,黛玉初到贾府,借助她的视角给读者传递的最深印象就是“礼出大家”。从迎接仆妇直到贾府中的各位女眷,其言行举止在环境中分隔出的一个礼仪空间,包括各人所在的不同活动区域,或者同一群体在共同区域的站与坐的差异以及大家落座后的方向次序变化,都无不深深浸染在大家族的礼仪氛围中。(关于贾府礼仪空间的相关问题,笔者另有专文探讨,这里不予展开。参阅詹丹《阻隔与同在:论〈红楼梦〉人物交往的空间意味》,见《红楼梦学刊》2014.2)正是在这种整体氛围中,王熙凤的小小放诞,贾宝玉突然发生的歇斯底里式摔玉举动,才成了第三回黛玉进贾府以后的值得重点关注的事件描写。  三、描写的重心与中心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出场虽然重要,但其重要性主要是在家族的意义上体现出来的,其间穿插王夫人询问她月钱发放之事,以及她对黛玉的一连串询问式关照,都是符合其身份在小说中的定位。从林黛玉角度说,凤姐比之贾宝玉的重要性显然要弱许多。黛玉与宝玉的第一次相遇,才成了林黛玉进贾府的“大事件”,是描写的中心所在。但黛玉与宝玉相遇的相关描写,也带来了一些见仁见智的不同看法。  问题一,从黛玉眼中看到的宝玉是连带穿着打扮的,而宝玉看到的黛玉,却是不及服饰的。为何有此差异?甲戌本脂批有一个说法,道是:“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用以说明宝玉的价值观,当然有一定道理,但反过来说,黛玉把宝玉包括其他人的妆饰看得那么仔细,是不是说明了其价值观与宝玉相反呢?其实不然。因为林黛玉进贾府,有着宝玉全然不同的心态。作为一个进入陌生世界的初来乍到者,一切外在于她的人和物,都构成她需要进入的一个陌生世界的环境。所以,贾府的宅第结构、里面的人物包括人物的服饰,以一种近乎并列的空间方式铺展开来。从这个意义上看,与其说黛玉对于别人的服饰有了太多的关注,不如说,黛玉同时也在想象自己将如何身处其间的一个外部状态,这种外部状态与其自己又该有怎样的融合度。由此给人产生的一个联想是,黛玉更像是赤条条进入到贾府世界,她将在贾府这个世界里被重新打扮和塑造,所以宝玉眼中的黛玉,只有其本人而不及外在的妆饰,就不奇怪了。  问题二,如何理解黛玉与宝玉初次相见,就如同见到了熟人?这一描写本身,当然可以见出两人性格区别。写黛玉是心内大惊,“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写宝玉是笑道“这个妹妹我见过”。这里描写各有侧重,恰如甲戌本脂评说的,“一存于中,一发乎外”,见得文笔推敲之精准。但这样的眼熟,一方面是呼应了前文,是神瑛伺者与绛珠仙草的脱胎换形。另一方面,也说明各自心中的理想形象,在现实中发现了一个投影。现实与梦想的交织,在第五回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中,得到了一次有力的证明。正是基于宝玉与黛玉的一见如故,接下来才有了关于宝玉的言行的重要描写,也是引起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  问题三,如何理解宝玉给黛玉起字以及自己的摔玉?这是宝玉贴近黛玉最具意义的两个行为。虽然这样的行为带有明显的孩子气色彩,但掩盖在孩子气下的意义,却每每被人所忽视。概括说,这是宝玉对于黛玉的“我予我夺”。“我予”就是给黛玉起字,表面看,宝玉抓准了黛玉的形象特点,体现出对黛玉的直觉式的深刻理解。但这一起字的命名方式,包括黛玉对这一字的默认,一开始就奠定了宝玉之于黛玉的重要地位。如果命名是“我予”,强调的是“我”之于黛玉的重要性,那么摔玉则恰好相反,是“我夺”了。这里的“夺”,不是通常理解的对对方的剥夺,而恰恰相反,是夺“我”,是自己来把自己的命根子予以剥夺。当宝玉询问黛玉是否有玉而黛玉答以没有时,宝玉突然歇斯底里般地发作起来,把自己的玉摘下来,狠命摔去,把周围人着实吓了一跳!虽然红学界对宝玉摔玉行为的意义解说各异,并引发了持续的讨论,但这样的讨论大多迂回曲折,不得要领,因为不少学者都忽视了宝玉自己的最为直接的理由:“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就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如果说这样的解释还不够清楚的话,那么我们还可以把第七十七回,宝玉外出探视被王夫人逐出的晴雯,看到晴雯在贫病中,饮劣质的粗茶如得甘露时,不由感叹书上讲饥饿之人连糟糠都能满足的话是有道理了(饥餍糟糠),在这里,庚辰本的夹批是,“通篇宝玉最恶书者,每因女子之所历始信其可。”由此,我们恍然,女性的言行,才成了贾宝玉确立是非真假的一个重要标准。因为黛玉没有戴通灵宝玉,从直觉上就剥夺了贾宝玉佩戴通灵宝玉的理由,才引发了他摔玉这么剧烈的行为。据此,黛玉之于宝玉的重要性,得以彰显。  就这样,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第一次相遇,通过贾宝玉的“我予我夺”的言行,其双方交往中各自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初步确立。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B07“黛玉进贾府”和宝玉的“我予我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林黛玉性格分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