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翻译 其一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幼儿园小学中学作文课内课外公文>&&换一批相关推荐《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相关链接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周洋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单元要求通过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这与初中诗歌学习不同,初中诗歌主要是讲词义和诗句大意,内容深一点的也讲时代背景,本课与初中诗歌学习相比,重在对文本的鉴赏审美及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精髓,让学生在他们记忆的黄金时代学习诗歌,可以更好地领悟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方法,而且初中阶段已学过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粗略了解了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特点和隐士思想,但学生知识面还不是很开阔,对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汲取诗歌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形成积极有益的影响和启示还有一定得难度;对作者甘于贫困而悠然自乐的人生境界还难以真正的理解在这种现状下,主要尽可能地将学生已有的材料调动起来,重在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多阅读和思考,少听一些说教通过他们的阅读,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教学难点: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课件、讨论教学过程:一、&&&&&&导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退隐,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归园田居》《饮酒》等三、&&&&&&朗读课文四、&&&&&&文本分析1、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明确:“归”2、提问:围绕“归”我们思考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2)为何归来?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B、守拙归园田提问:怎样理解“守拙这个词”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拓展:“羁绊”、“池鱼”潘岳《秋兴赋并序》“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陶渊明之前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一诗时,就曾取潘文中“池鱼笼鸟”之意写了“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提问:找出描写田园风光的句子,并且请同学们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描绘这一副图景&&&&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空旷的田园背景下点缀着茅屋,熔注作者自得心情&&&& 榆柳覆郁,桃李飘香,自然真情,全在字里行间&&&& 炊烟袅袅,弥漫飘渺,胜似仙境,美似神仙&&&& 鸡鸣狗吠,一副和谐祥和之景象&&&& 提问:这幅图景给大家带来什么感觉?&&&& 明确:恬静、优雅、宁静、和谐、朦胧&&&& 提问:为何把这幅图景渲染得如此之美?明确:这一切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拓展:“鸡鸣”“狗吠”《老子》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乐府诗集·相和曲·鸡鸣》“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荡子何所之,天下方太平”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4)归去如何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见作者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 (拓展:“虚室”“自然”虚室:源自《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自然:“自然”一词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它不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一种状态,即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天然而然的)小结: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陶渊明有着高洁情怀、傲然浩气,不仅创造了美丽的诗文,也塑造了完美的人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世人五、拓展练习有的人喜欢渊明的人格,有的人喜欢渊明的境界,同学们喜欢渊明的哪一方面呢?请做下面一个小练习,填补后面的内容喜欢他的人品:(如:不为五斗米折腰)喜欢他的心态:喜欢他的境界:喜欢他的透彻:喜欢他的豁达:喜欢他的梦幻:六、背诵此诗教案&课题名称归园田居(其一)授课人& 周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诵读品读诗歌,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过程与方法运用朗读、讲授与讨论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分析诗歌感情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教学难点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讲授、课件、讨论&教& 学& 实& 施&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新课讲解拓展训练[导入][作者简介][问题思考]题眼是什么?[问题思考]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后如何&&&&&&&&&[拓展练习]思考 回答思考 回答思考回答【教学反思】陶渊明在田园诗史上,如山顶之孤松,星空之北斗,让后来人看到前进的方向因为从归隐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用深刻的哲学理念和返朴归真的自然眼光来审视整个世界在某种程度上,他已经把对“田园诗”的追求升格为一种人生的理想,达到一种空灵无我的自由境界《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隐士情怀和人生志趣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据这首诗歌本身的特点和联系之前在讲《烛之武退秦师》中由“退”提出的几个问题,举一反三,于是我在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围绕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这四个问题,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教学思路还算比较清晰,但这节公开课还是出现了一些令人遗憾的地方,总结过后对自己进行了一下反思,现归纳如下:反思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立&&& 这节课的预设教学目标主要是: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方法,而且初中阶段已学过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陶渊明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饮酒》、《归园田居》其三等篇目,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粗略了解了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特点和隐士思想,但学生知识面还不是很开阔,对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汲取诗歌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形成积极有益的影响和启示还有一定得难度;对作者甘于贫困而悠然自乐的人生境界还难以真正的理解尤其是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要想让学生真正体会陶渊明的那种高洁情怀和浩然傲气,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应该课前布置他们在网上找一些关于陶渊明的资料,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这对于他们把握诗人的情感是大有裨益的所以不应该忽略这一环节反思二:关于问题的引导环节&&& 在上课之前设计了很多的问题,但是在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时候,引导不足,不是很到位,以致于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入手去回答我所设计的问题而且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没有及时的对其进行评价和点拨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在引导学生方面多下下功夫,做好预设,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且在学生对问题解答完毕时要进行及时、准确、到位的点拨,注重教学的生成过程反思三:关于诗歌的吟诵环节吟诵不足在对这首诗歌进行解读之前,我为学生诵读了一遍,然后让学生齐读了一遍然后就进行了讲解,在此之后也没有朗读吟诵的过程导致了吟诵不足以后我一定注意这一个环节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尤其如此,只有反复的吟咏才能真正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如在欣赏完陶渊明所描绘的田园风光图景后,可让同学们齐声的朗读这几句,加深理解这优美的田园风光图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怀在诗歌全部分析鉴赏完后,也应让同学们再一次的齐声朗读,使学生再一次的走进东晋这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的内心世界,与诗人产生一种共鸣反思四:忽视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备课的时候,通常会站在我怎么样教的角度考虑比较多,更多的是思考我该如何讲才不会乱了思路而忽视了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着眼,没有考虑学生是否对这样的思路感到茫然在讲课的过程中有两个小问题的衔接处,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接受程度所以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我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还不能完全把握,没有把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通过这次的教学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欠缺和不足教师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的向老教师学习,同时也要多动脑勤思考,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加倍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教学素养,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上一篇:下一篇:标签:归园田居(其一) 教案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说课导学案 课件 教学视频朗读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备课中心 /teacher/ja/1838.htm
&&归园田居(其一)
您现在的位置: → [] →
归园田居(其一) 共『47』篇教案教学设计
『』『』『』
&[]&[阅读次数:312]&[]&[阅读次数:761]&[]&[阅读次数:392]&[]&[阅读次数:1740]&[]&[阅读次数:2533]&[]&[阅读次数:1895]&[]&[阅读次数:2880]&[]&[阅读次数:3204]&[]&[阅读次数:1568]&[]&[阅读次数:2771]&[]&[阅读次数:4937]&[]&[阅读次数:2131]&[]&[阅读次数:5282]&[]&[阅读次数:2407]&[]&[阅读次数:9124]&[]&[阅读次数:4093]&[]&[阅读次数:2037]&[]&[阅读次数:3564]&[]&[阅读次数:2092]&[]&[阅读次数:3222]&[]&[阅读次数:2350]&[]&[阅读次数:3550]&[]&[阅读次数:6339]&[]&[阅读次数:5398]&[]&[阅读次数:4644]&[]&[阅读次数:6366]&[]&[阅读次数:2417]&[]&[阅读次数:11116]&[]&[阅读次数:7325]&[]&[阅读次数:3648]&[]&[阅读次数:7531]&[]&[阅读次数:19951]&[]&[阅读次数:21776]&[]&[阅读次数:7853]&[]&[阅读次数:23201]&[]&[阅读次数:3145]&[]&[阅读次数:9198]&[]&[阅读次数:6829]&[]&[阅读次数:6656]&[]&[阅读次数:7106]&[]&[阅读次数:9712]&[]&[阅读次数:10716]&[]&[阅读次数:21134]&[]&[阅读次数:10038]&[]&[阅读次数:7701]&[]&[阅读次数:13914]&[]&[阅读次数:13450]
&(关键词之间请用全角的逗号隔开,比如“高考,复习”)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您的当前位置: &&
&& 资料信息
电话:010-57
中学学科网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 诗中 写诗人辛勤劳作的句子是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 诗中 写诗人辛勤劳作的句子是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是归园田居&&&& 一
你不是说其一吗,就是这个,归园田居·其一 &&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à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xiàn)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三 &&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hè)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五首都在这儿了。
如果按你这样的说就是&& 其三
其三就是这个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hè)锄归。
还有问题,这样有点慢,你能不能加我qq
的感言:你就是当代的活雷锋,太感谢了!
其他回答 (6)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早上出门 晚上回来的 就是这句
对 就是最后一句
还是那首诗,最能表达诗人隐居田园的心愿的句子是不是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你问吧 & &我试试 &
积分快没了,还有问题,你教不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hè)锄归。&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中国文学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归园田居其一赏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