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轻的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得主是谁

新华国际 & 正文
背景资料:近十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及主要成就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3日电 背景资料:近十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2011年,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巴特勒、卢森堡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和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他们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这使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2010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他创立了体外受精技术,因此又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医学统计显示,世界上约有10%的夫妇有生育问题,而体外受精技术可以帮助其中绝大多数夫妇实现有自己后代的梦想。至今,全球已有400多万人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出生,其中许多人以自然受精方式生育了后代。
  2009年,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他们发现了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这一发现解决了一个生物学的重要课题,即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是怎样实现完全复制的,同时还能受到保护不至于发生降解。
  2008年,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及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豪森发现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这种病毒是导致宫颈癌的罪魁祸首。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的获奖成就则是发现了艾滋病病毒(HIV)。
  200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他们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深入研究单个基因在动物体内的功能并提供相关药物试验的动物模型成为可能。
  2006年,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他们发现了核糖核酸(RNA)干扰机制,这一机制已被广泛用作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手段,并有望在未来帮助科学家开发出治疗疾病的新方法。
  200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他们发现了导致人类罹患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罪魁——幽门螺杆菌,革命性地改变了世人对这些疾病的认识。
  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他们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贡献,揭示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
  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上获得关键性发现,这些发现最终导致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
  2002年,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约翰·苏尔斯顿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他们为研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调节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根据已故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目的在于表彰前一年在生理学或医学界做出卓越发现者。
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科学家是谁??她之前为什么被称为三无科学家??首获诺贝尔医学奖的科学家她有什么成就??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日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为什么被称为三无科学家
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被称为“三无科学家”的中国药学家屠呦呦是三位获奖人之一,因发现可有效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成为了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第一个中国籍科学家。
诺贝尔评选委员会评价:“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
新华社报道写道:“屠呦呦的获奖,是对她以及背后中国科技人员成就的结结实实的奖励。”
现年85岁的屠呦呦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头衔,被称为“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奖也因此至少惹来三大争议。首当其冲的是在国际上颇受认可的屠呦呦为何多次落选院士。
“屠呦呦的获奖对中国的院士评选制度提出了疑问。”清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鲁白对财新记者表示。2011年,鲁白主持的葛兰素史克(GSK)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率先肯定了屠呦呦在青蒿素发现上的贡献,当年奖项颁给了屠呦呦和发现砒霜对白血病疗效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张亭栋。一个半月后,屠呦呦获得了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被视为离诺贝尔奖仅一步之遥。
这意味着屠呦呦五年前就已获得国际认可,而五年间,屠呦呦仍然只保留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的身份,没有院士头衔。
业内学者分析,屠呦呦迟迟得不到院士头衔,原因之一是其在青蒿素发现过程中的关键性贡献至今仍有争议,其次,屠在业内的声誉不高,未得到包括当年从事青蒿素研究的同事的支持。
然而,即便如此,多名学者认为,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院士评选应该更多以学术贡献为依据。
“由屠的落选可以看到,中国院士选举的一个弊端就是过于注重学术贡献以外的问题,有时达到吹毛求疵的地步。”香港大学生物化学系教授教授金冬雁在其博文中写道。“如何将焦点放在学术成就方面,将之作为压倒性的评选标准,应是两院今后的努力方向。”
事实上,早在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时,国内科学界就认定屠呦呦为青蒿素主要发现人一事颇有争议。
青蒿素发现始于半个世纪前的抗疟疾药物研发“523工程”。当时,中国领导人应越南方面的要求,同时也考虑到中国南方的需求,决定在日启动全国范围内的抗疟新药研发。当时,“523工程”组织了来自60多个研究机构、500多名研究人员,屠呦呦的职称仅为实习研究员。
新华社报道称,“青蒿素的发现发明过程犹如众多科研人员环环相扣的接力赛,每一棒都功不可没,没有谁能包打天下。”在这样的背景下,青蒿素的发现是否有代表人物?加上当时发表科研论文多用集体作者(如“青蒿素协作组”),屠呦呦的贡献到底有多大,始终争议不断。
要回复问题请先或
浏览: 3214
关注: 2 人·[] ·[] ·[]
·[] ·[] ·[] ·[]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诺贝尔生理学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