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稻高产种植技术什么时候打破口药

【字体: 】
萍乡市人民政府
萍乡市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
萍乡市信息中心
建设与维护:
萍乡市政府网站服务中心
邮箱: wzbjb@
建议:电脑显示的分辨率;IE浏览器6.0以上当前位置:江西新农村建设网&&近期要闻
省农业专家开出“药方”指导农民应对中稻高温热害夺高产
&&&&8月20日,省农业专家针对我省近期出现了35℃以上的高温天气,局地日最高气温达37至39℃,对我省处于孕穗以及抽穗扬花期的中稻造成严重危害的农情,有针对性地开出“药方”,指导广大农民及时采取措施防治,夺取中稻丰产丰收。&&&&据农业专家介绍,高温会使处于孕穗期的水稻花器发育不良,不能正常授粉授精。农业专家建议,广大农民要加强田间管理、科学管水,降低田间小气候。针对近段时间温度高、田间蒸发量大的情况,对抽穗田要加大灌水,保持田间水层6至8厘米;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昼灌夜排”或实行长流水灌溉的方式降温;也可采取喷水降温方法,即采取喷灌或用机动喷雾器喷水,每隔2至3小时喷施一次,但喷水时应避开开花时间。通过以上措施,尽量把田间小气候控制在35℃以下,有利于中稻抽穗扬花。农业专家建议,各地应及时指导广大农民采用根外追肥,以肥补水,提高中稻结实率。&&&&采访中,农业专家指出,由于水稻抽穗期对磷、钾肥吸收量大增,补施粒肥效果较好,建议一般以叶面喷施为主,每亩可用0.4斤磷酸二氢钾加0.4斤尿素兑水60公斤进行田间喷雾,可起到增肥、保墒、提高叶片光合作用,增加产量。
(来源:江西日报)
“江西新农村建设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江西新农村建设网”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新农村建设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新农村建设网”。对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一切权利。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西新农村建设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某些转载作品可能因故无法确证原作者而暂未标明来源的,并非故意侵犯原作者版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与江西新农村建设网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30日内进行。
本网联系电话:中稻药剂对比试验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稻药剂对比试验
上传于||文档简介
&&中​稻​药​剂​对​比​试​验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731苗木网2009年成立-中国苗木行业领导者,、、推广首选平台。网站建设、VIP会员、广告热线:180-
中稻中后期病害药剂防治试验研究
  摘 要: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是中后期的主要病害,通过对碧叶以及目前市场上较新的杀菌剂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使用试验,比较几种药剂的效果和应用技术。结果表明:50%嘧酯·噻唑锌225~375g·ai/hm2、32.5%苯甲·嘧菌酯195g·ai/hm2,分蘖期、破口前2次使用,对水稻纹枯病防效好,可达80%以上。32.5%苯甲·嘧菌酯195g·ai/hm2、 30%戊唑·噻唑锌315g·ai/hm2、30%苯甲·丙环唑 67.5g·ai/hm2、75%肟酯·戊唑醇112.5g·ai/hm2,破口前使用对稻曲病病穗防效65%、病粒率防效75%以上。50%嘧酯·噻唑锌225g·ai/hm2破口前、齐穗期2次用药比仅在破口前用药1次,对稻曲病防效可提高70%以上;50%嘧酯·噻唑锌、32.5%苯甲·嘧菌酯对水稻纹枯病防效好;32.5%苯甲·嘧菌酯、 30%戊唑·噻唑锌、30%苯甲·丙环唑、75%肟酯·戊唑醇等对稻曲病病穗防效好;破口前、齐穗期2次用药比仅在破口前用药1次,可明显提高对稻曲病防治效果。
  关键词:中稻;中后期病害;防治试验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3
  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是水稻生长中后期的主要病害,特别是中期的纹枯病、稻瘟病,后期的纹枯病、穗茎瘟、稻曲病等混合发生,寻找适合“一药多治”的适合药剂以及开展最佳时期总体防治技术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50%嘧酯·噻唑锌SC(碧叶)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30%戊唑·噻唑锌SC(碧穗)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32.5%苯甲·嘧菌酯SC(阿米妙收)先正达公司生产;30%苯甲·丙环唑EC(爱苗)先正达公司生产;75%肟菌·戊唑醇WDG(拿敌稳)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
  1.2 试验作物和防治对象 供试作物:杂交粳稻涌优日移栽;防治对象: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
  1.3 试验设计和方法
  1.3.1 试验设计处理 试验设9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每个小区面积25~40m2,小区间随机排列。处理序号、处理药剂、制剂用量分别为:处理150%嘧酯·噻唑锌30mL/667m2;处理2 50%嘧酯·噻唑锌40mL/667m2;处理3 50%嘧酯·噻唑锌50mL/667m2;处理4 32.5%苯甲·嘧菌酯40mL/667m2、50%嘧酯·噻唑锌30mL/667m2;处理5 32.5%苯甲·嘧菌酯40mL/667m2;处理6 30%戊唑·噻唑锌70mL/667m2;处理7 30%苯甲·丙环唑15mL/667m2;处理8 75%肟菌2戊唑醇10mL/667m2;处理9空白对照清水/667m2。施药时间:分蘖末期为7月29日,破口前5d为8月14日,齐穗期为9月4日。
  1.3.2 施药方法 按照上述施药时间施药,用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均匀喷雾,每667m2兑水量30kg。
  1.3.3 调查时间、方法和药效计算 纹枯病:施药前调查纹枯病发病基数,第一次施药后15d(或第二次施药前)以及纹枯病病情稳定期调查效果。根据水稻叶鞘和叶片为害程度分级,以株为单位,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5丛,共计25丛,记录病丛数、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分级标准:0级全株无病;1级第四片叶片及其以下或基部叶片、叶鞘发病(以剑叶为第一叶片);3级第三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5级第二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7级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9级全株发病枯死。稻曲病:病情稳定期调查稻曲病病情,采用平行线式取样法,每小区分别调查记载50丛病穗和病粒,计算病穗率和病粒率。
  1.3.4 测产 定期观察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收获前小区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由于今年该品种仅发生纹枯病、稻曲病,因此仅对纹枯病、稻曲病以及结实率、千粒重等进行考查分析。
  2.1 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2.1.1 第一次药后15d 考查表明,各用药处理对纹枯病病穴率防效5.1%~38.5%,病株率防效15%~5.8%。其中50%嘧酯·噻唑锌(碧叶)30~50mL处理,病穴率、病株率防效分别为:38.5%、18%、28.2%和57.2%、63.3%、65.8%。32.5%苯甲·嘧菌酯(阿米妙收)40mL处理分别为38.5%、65%。75%肟菌·戊唑醇(拿敌稳)10g处理区分别为25.7%、52.2%。30%戊唑·噻唑锌(碧穗)和30%苯甲·丙环唑(爱苗)较差,防效也基本相同。
  2.1.2 病情稳定期 病情稳定期(9月24日)调查表明,各用药处理区病株率防效29.6%~68.8%,病指防效为50.9%~93.4%。其中以第4处理(即第一次用32.5%苯甲·嘧菌酯(阿米妙收),破口前、齐穗期使用50%嘧酯·噻唑锌(碧叶))处理防效最好,防效分别为68.8%、93.4%。其次是50%嘧酯·噻唑锌(碧叶)各处理,随剂量增加防效明显提高,其株防效、病指防效分别为42.2%~65.3%、79.8%~89.3%。32.5%苯甲·嘧菌酯(阿米妙收)40mL处理的株防效、病指防效分别为63%、82.4%,与50%嘧酯·噻唑锌(碧叶)40mL处理相当。30%戊唑·噻唑锌(碧穗)、75%肟菌·戊唑醇(拿敌稳)、30%苯甲·丙环唑(爱苗)3处理株防效28.6%~39%,病指防效为50.9%~65.2%,30%戊唑·噻唑锌(碧穗)稍低,30%苯甲·丙环唑(爱苗)略好,但总体均较低(见表1)。
  2.2 稻曲病防效 病情稳定期考查,对稻曲病病穗率的防效以32.5%苯甲·嘧菌酯(阿米妙收)最好,达81%,其次是30%戊唑·噻唑锌(碧穗)处理77.7%,再次50%嘧酯·噻唑锌(碧叶)30mL破口、齐穗期施药75.9%,30%苯甲·丙环唑(爱苗)、75%肟菌·戊唑醇(拿敌稳)分别68.8%、65.3%,50%嘧酯·噻唑锌(碧叶)破口前单次处理较差,分别为43.4%、49.3%、43.3%。对病粒率防效趋势基本同病穗率防效,32.5%苯甲·嘧菌酯(阿米妙收)、30%戊唑·噻唑锌(碧穗)最高,均为86.3%,75%肟菌·戊唑醇(拿敌稳)次之81.6%,30%苯甲·丙环唑(爱苗)为76.9%,50%嘧酯·噻唑锌(碧叶)40mL、50mL、及30mL破口前、齐穗期2次用药为63.5%、61.2%、61.2%,50%嘧酯·噻唑锌(碧叶)30mL处理最差,为35%。本试验考查表明,含有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戊唑醇等唑类杀菌剂的杀菌剂对稻曲病防效较好。试验还表明,50%嘧酯·噻唑锌(碧叶)30mL破口前、齐穗期2次与仅在破口前施药1次相比较,病穗率、病粒率防效明显提高,病穗率防效提高了32.6各百分点,病粒率防效提高了26.2个百分点(见表2)。抓好中稻秧田及大田前期稻飞虱的防治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休闲
字体选择:
抓好中稻秧田及大田前期稻飞虱的防治
日期: 16:08
来源:中国农业推广网
下载文件:&&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由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为主要传毒介体的恶性病毒病,具有突发性、暴发性强,扩散蔓延快、为害隐蔽等特点。5~6月份我县进入雨季,白背飞虱将随强对流气流大量迁入中稻秧田及早插本田,增殖速度快,若不注意防治,将对水稻生长与产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各乡镇要高度警惕,切实把监测和防控工作关口前移,加强传毒介体昆虫白背飞虱的虫量监测,抓好中稻秧田及大田前期稻飞虱的防治,预防南方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必须采取“治虫防病、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防控策略。
  1、秧田期药剂防治:在秧苗移栽前施一次“送嫁药”;未经拌种处理的秧田,于秧苗一叶至三叶一心和移栽前各喷药一次,秧田周围杂草也同时喷药;药剂可选25%吡蚜酮可湿粉16~20克/亩,或25%噻嗪酮可湿粉30~40克/亩。
  2、分蘖期药剂防治:移栽时要注意剔除矮小病秧,移栽到大田后,根据迁入白背飞虱种群数量,适时喷施速效和持效杀虫剂等,压低白背飞虱虫口数量,降低病害流行风险。药剂可选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30~40克/亩,或25%吡蚜酮可湿粉16~20克/亩,或25%噻嗪o异丙威可湿性粉剂150克/亩,或80%烯啶o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0克/亩,兑水45~60公斤均匀喷雾。
  3、及时拔除病株:在水稻栽后20天内,对丛病率超过3%的发病田块,及时拔除病株(丛),踩入泥中,然后从健丛中掰出一半或将储备秧苗补上,同时加强肥水管理,促早发,保证有效分蘖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打破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