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姜氏辈分排行行

在《海氏族谱》发谱仪式上的讲话
在《海氏族谱》发谱仪式上的讲话
中华海氏网 日 海安伟
云南宣威海氏族谱主编 海安伟
各位族人:
在这举国欢庆的美好节日里,怀宝堂宣威《海氏族谱》正式发行了,这标志着本次修谱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是三年来全体族人精诚团结、凝心聚力的结果;是近500族人慷慨解囊、踊跃捐资的结果,更是全体统计员、编纂员夜以继日,辛勤工作的成果。在此,我谨代表《海氏族谱》编委会向关心帮助宣威海氏寻得根源的社会贤达、向传承保留民国版老谱的湖南邵阳族亲,向为续修族谱积极捐款的各位族人和三年来奋战在编修一线的统计人员及各位编辑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今天前来参加《海氏族谱》发谱庆典大会的各位族人表示最诚挚、最热烈的欢迎!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本新谱的概况。这本怀宝堂《海氏族谱》是云南宣威海氏编撰的,记录宣威海氏先祖从北京到湖南,从湖南到宣威,从回族变成汉族的史实,主要收录了居住在云南宣威,以及从宣威迁徙出去,分布在云南、贵州数十个县的族人的情况。用&怀宝堂&作为我们的堂号,取怀念宣威海姓肇兴地和祖籍地宝庆府之意。从朝代上看,跨越了元朝、明朝、清朝、民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至今,共五个朝代;从时间上看,从公元1343年鼻祖盟石公诞生至2011年,共668年;从收录人口来看,共收录23代5286人;从字数上讲,全书分渊源、世系、附录三个部分,共18万多字(我想,仅仅把这18万字录入电脑,也不是一件小事)。
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序言、历次修谱序言、回回原来序、字辈、祠堂图、坟山图、谕赐、人物传记、《邵阳县乡土志》上关于海姓的记载,海姓分布卫星图、海姓迁徙图等内容。人物传记收录先人13人,其中宣威亲支10人,湖南旁系3人,这3人虽然不是我们的亲支,但他们是民国元年湖南邵阳编修的《海氏族谱》的倡修和主修,永时公是倡修,永浚公和永裕公是主修。100年前,就是他们操持修下了《海氏族谱》,并且详细记录了昌箴公的资料,才使我们在祖先离开了280年后,还能找到我们的根基。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民国版海氏族谱,我们就找不到我们的根基,所以我把他们的事迹收录进去了。今人简介收录族人32人,其中昌箴公后裔30人,湖南旁系收录了海结元和海中群两人,海洁元是给我们邮寄老谱的,前次已经给大家介绍过了;海中群在1990年个人出资20000万多元,抢印了210套老谱。他们两人,都为传承保留海氏族谱做出了特殊贡献,所以我把他们的简历也收录进去了。坟山图共收录彩照25幅,海氏坟山13处。
第二部分是世系图和行传,是本书的主体部分。世系图将海氏男丁按辈分从上到下用线条连接,简明扼要,长幼分明,在名字后标出了行传所在的页码,就像字典的检字表一样,便于查找。行传部分标明了每个人的基本信息。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编写方便和便于查找,世系图和行传都从第17代万字辈分支。如果不这样分,严格按照字辈从上到下排的话,到20世&宇&字辈就有600多人,上下代隔得太远,不便于查找。事实证明,这种编排是科学的、合理的,也是成功的。
第三部分包括倡议书、修谱方案、捐款名录、大学生名录、湖南寻根考察纪实、历次开会记录、重修周始祖母墓碑的倡议书、新编20代字派的倡议书、书信往来、海氏大事记、全国盟石公后裔分布图、后记等。这部分主要是对寻得根源和这次修谱过程的记录,特别是书信往来,具有历史意义。
由于今天有四川的族人参会,他们还不了解我们党的家族历史,我们宣威也还有部分族人在外工作,没参加公前两次会议。所以就此机会,我再讲一下我们家族的历史。
鼻祖盟石公为北平顺天府昌平州顺义县人(今天的北京市),元朝至正癸未年(即1343年)6月出生,1368年(明朝洪武元年)授御前亲军指挥。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任宝庆卫指挥使,离开北京,来到湖广宝庆府(即今天的湖南省邵阳市)。洪武十三年(1380年)升任沐国公府总戍,洪武十四年(1381年),调任分守毕节卫。盟石公戎马一生,数易官职,精忠报国,我们所有他的后世子孙都应该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祖先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盟石公调任毕节时,他的续弦周氏因有孕在身,留居宝庆。1381年2月生下了我支系的二世祖通馨,通馨祖居宝庆府海家巷,以军功授千总卫。明朝嘉靖年间,六世祖盛柏公从宝庆府海家巷迁居隆回三都祖师殿。明朝万历年间,九世祖希圣公又从隆回祖师殿迁居隆回一都石猫洞,即今天的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镇玉林村委会石猫洞自然村海家崂。清朝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5月27日,宣威支系始迁祖昌箴公就出生在海家崂,康熙五十年(1711年),不足18岁的昌箴祖,随贸易商队离开石猫洞海家崂,云游了十八九个春秋之后,终于在雍正七年(1729年)在宣威文兴与着期徐家村徐公讳能修之女结婚,从此开基创业阿多卡。
关于海氏家族的字派,原派是在元朝末年编订的,即:&盟通崇恩泽、盛世朝希国、钟昌士应永、逢万代英杰&。到了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年),第十一世一个叫海钟麟的人又续编了20代字辈&&续编的20代是&礼仪纲常重、诗书孝友芳、行人生福禄、积善迪家祥&。就宣威海氏支系而言,在昌箴祖与徐氏祖母创业阿多卡初期,他曾历时一年零八个月,不畏艰难险阻,返回老家抄录家谱。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文明祖(本名海永F)抄谱书四部,分支保存。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万清公、明龙公、明坤公又续编了20代字派。1984年,我的父亲明阳公在老祖坟倡导重修族谱,碍于当时的条件限制,最终没有修成。1997年,《海氏族谱》编委在半年内全体动员,人人参与,在不知昌箴祖以前的祖人资料的情况下,编成了97版《海氏族谱》。
2009年3月,海宇坚通过互联网,查到&世&字辈之前的字辈,此后,费尽周折,在湖南省邵阳县统计局副局长周跃华、邵阳县扶贫办副主任刘成军,邵阳县农业局退休干部海济,宁夏大学回族研究所副研究员、教授海正忠以及贵州省毕节市烟草专卖局海汀等人的热心帮助下,最终联系上了湖南得族亲。5月27日,喜获湖南族亲海洁元寄来的老谱。5月30日,在宣威虹维大酒店召开海氏家族代表会,就重修族谱达成了共识,统一了思想,并产生了编委机构。8月1日,在文兴召开海氏家族续修族谱动员大会,正式向全族发起了续修族谱号召。日至5月6日,由我率领的云南宣威海氏家族寻根溯源考察组赴湖南考察,并将考察成果录制成纪录片下发各自然村。日又在大丫口召开第二次续修族谱工作会议。这一切充分体现了宣威海氏家族寻根溯源的信心和决心。
在长达三年的修谱工作中,通过不懈努力和艰辛探求,在大半个中国的版图上形成了一张盟石公后裔的分布网。且看当今,一个以宣威海氏家族为核心的盟石祖后世子孙的修谱工作正在湖南邵阳市、隆回县、永州县,重庆荣昌县铜鼓镇,四川泸州市、叙永县,贵州道真县、黔西县、赫章县,以及广西鹿寨县和海南三亚市等地区全面展开,有序进行。我发布的&关于在盟石公后裔中新编20代字派的倡议书&得到各地族人的拥护,我和海宇坚等人拟定的&洪武显辉煌、宝庆焕宗堂、和德毓贤俊、勋文昭华邦&20代字派,经各地族人反复论证获得一致通过。如今,宣威海氏家族的族谱在全国首先告竣,各地族人纷纷向我们寻求帮助和经验分享,宣威海氏家族新编的20代字派将永远载入各地各支系的海氏族谱。另外,我要告诉大家的是 ,新编的宣威《海氏族谱》已被云南省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各收藏了一部,两个图书馆将永久保藏我们的族谱,同时 ,这两个图书馆还分别向我们颁发了&荣誉证书&和&捐赠证书&。这些振奋人心的丰硕成果,向全国海氏族人有力的展示了宣威昌箴祖4000多后裔的良好形象!
回顾过去,我海氏家族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放眼如今,我海氏家族遍布全国,四海同兴;展望未来,我海氏家族当保持与各地各支系的紧密联系、相互协调、支系清楚、字派统一、长幼分明。我们当继承祖先五代从武的遗志,后辈子孙更应文武双全,蓬勃发展。我们将继续保持和传承家族文化,弘扬家族历史。我们充分相信,明天的盟石公后裔、特别是宣威海氏家族,将更加繁荣昌盛、更加兴旺发达!【海氏海诺品牌网店】【海氏海诺网店推荐】→ 名牌网店_买购网
按模块条件查看
关注指数:
信用指数:
关注指数:
信用指数:
关注指数:
信用指数:
关注指数:
信用指数:
创可贴行业网店
主营:创可贴、医药、牙膏
顶级卖家&关注指数:&信用指数:
主营:创可贴、医用级棉签、医用级胶带
顶级卖家&关注指数:&信用指数:
主营:创可贴、棉签、运动护具
顶级卖家&关注指数:&信用指数:
主营:足部护理、袜子
顶级卖家&关注指数:&信用指数:
主营:药品、藿香正气水、药膏、创可贴、牙膏
顶级卖家&关注指数:&信用指数:
主营:血压计、体温计
顶级卖家&关注指数:&信用指数:
主营:创可贴
初级卖家&关注指数:&信用指数:
主营:创可贴、棉签、运动护具
顶级卖家&关注指数:&信用指数:
主营:修足机、鞋子除臭剂、手足干裂霜、美腿袜
成熟卖家&关注指数:&信用指数:
主营:助听器、医疗器械、 创可贴、成人用品
顶级卖家&关注指数:&信用指数:
按网店类型查看:
按品牌查看:
按商城(推荐购物网站)查看:
按模块筛选:
热卖网店: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回族海姓的源与流-海氏新闻
回族海姓的源与流
(回族)海正光 (回族)海正忠
从儿时起,我就对我们海姓的来源很好奇。我生来没有见过我的爷爷。父亲告诉我:&我们姓海,大海的海。&架板上放着一个保存经书的纸箱子,是1968年长征牌洗衣粉的包装箱,已陈旧不堪。但&上海合成洗涤剂厂出品&几个字依稀可辨,从那里我学会了写&海&字&&尽管笔画笔顺不很正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到外地求学,见到了真正的大海。站在海边,我像诗人一样张开双臂,大声呼喊:&大海啊故乡!我回来了!&可是,生活中却碰到许多人都问我:&你姓什么?&我说:&姓海。&&别开玩笑了,到了海边你姓海,到了山上你还姓山去?&有时,我就对他们说:&你总知道海瑞吧?&他们将信将疑。那时,我所能搬出来的名人只有海瑞。
我的六叔海文俊随国民党第八十一军参加过绥西抗战,日本投降后,他于1946年初回乡务农。刚满四岁的我,只要有空闲就缠着六叔讲故事。六叔的故事可多了,除了打仗的之外,海家的故事也令我着迷。六叔送我一把锡铁做的小手枪,可装火柴头,扣动扳机,就发出&啪&的声响。这支手枪伴我走过了童年。到了&低标准,瓜菜代&的1961年,我在固原一中初三年级读书,有人捎口信说六叔病重,让我请假回家。
坐在六叔的病榻旁,看着他瘦弱的身躯和蜡黄的脸,不由一阵酸楚。六叔看我在流泪,微笑着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嘛,要坚强。我们老辈子都看重你,要好好学习,将来研究我们海家的事呢。&说着,他拿出一个焦黄的小本子,撕下中间的一页,指给我看,&这是在部队时,西安海潮贵连长送给我的一首小诗,他叮嘱我,海家的全部秘密都在里面。我是粗识字,弄不懂,你慢慢研究。&他将诗的含义作了简单的解释。这首诗的内容是:&宁源思鲁丁,安业进金城。顺利定关陕,昌惟南洋行。&其实,我既没有听懂,也没有看懂,回家后将它装进玩具枪管,放入父亲的经箱。文革中,《古兰经》和玩具枪都被人拿走了。
事情虽然如此,但这首不甚规范的诗给我的印象颇深。六叔离我而去已大半个世纪了,可诗的内容我至今记忆犹新。1964年,我走上工作岗位,六叔的话时不时回响在我的耳畔,我却无暇顾及,充其量只能算做关注罢了。1982年7月,我在和族人的闲聊中听出,就家族史的研究大家对我抱有期望,这无形中给了我信心和勇气。于是,我利用节假日走访族人;利用出外参观、访问、旅游等机会,对所到之地的海氏族人进行采访,积累了一部分资料。2005年,我退休了,埋藏于心里的愿望终于有了付诸实践的机会。我用四年多的时间,三次自费出行,采访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海氏族人和知情者,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史志、谱牒、碑文、图片等书面资料,以及广泛流传的口碑资料。
回族&海&姓由伊斯兰教经名首音变化而来。据口碑资料传说,海氏先祖为十三世纪成吉思汗西征时掳掠来的仕宦或天文学家,属于富有势要之户,如哈鲁丁、海亦尔、黑德儿。他们大约是1220年至1297年由波斯进入中国的前三代,是回族海姓族人的先祖。
元大德二年(1298年)以后,海姓远祖第四代人在龙阳州(今湖南汉寿)出生(他们的父亲是谁,至今还没有考证出来),他们给这个家族带来了更大的希望和荣耀。同胞三兄弟穆鲁丁、海鲁丁、获独步丁在这个条件优越的家庭中受到了良好教育,他们的品德和学识在当地有口皆碑。元延祐到至顺年间(年),同胞三兄弟先后考取进士,走上仕途,后来逐渐形成海氏三大支系,将海氏一族繁衍至国内外许多地方。
穆鲁丁支系
长兄穆鲁丁约生于元朝大德二年(1298年),延祐末年考中进士。约1322年遣调江南任县尹,后升任江宁府(南京)知府。他为人耿直忠厚,为官清廉勤奋,做人做事深得民心。受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双重熏陶,逐渐形成了他坚定不移的忠君爱国思想。
穆鲁丁共有六个儿子,在姓氏的华化过程中都以&海&为姓了。长子海清牺牲于元朝末年,海清有无后裔,我们至今不得而知。老二海峻、老三海峰、老四海祥、老五海云四兄弟就是河南省郑州刁沟海氏家族的四位始祖。余下老六海盟石(字信坚)却是另辟蹊径,闯出了别样的一片天地。
元末时局动荡,农民起义浪潮波及全国。至正十六年(1356年)3月,江南正是万紫千红、春意盎然的季节。朱元璋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攻克集庆路(今南京市),穆鲁丁长子海清在保元战斗中牺牲。噩耗传来,全家人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父亲站起身,镇定地对家人说:&现在不是哭的时候,大元气数将尽,这是真主的定然。海峰、海祥、海云,你们三个带着家中资财,速到郑州找你们二兄海峻,让他尽快安排你们。另外,给小六捎话,千万不要再回江宁。&他的话提醒了大家,在一阵忙乱的打点之后洒泪而别。不久,江宁被起义军攻克,穆鲁丁夫妇宁死不屈,直至壮烈牺牲。
海峰等三兄弟先到集庆,几经周折找到了做武生的小六海盟石。朱元璋进攻集庆路之前,有一天海盟石路过朱元璋在集庆路城外设的临时指挥部时,恰遇一伙不明身份的人在窃取指挥部的什物,他上前略施拳脚,就把那些人打得狼狈逃窜了。朱元璋得知后很欣赏他,留他做了帐前侍从。
长兄牺牲的当天海盟石就知道了,将其遗体安放在了清真寺里。后来四兄弟冒着生命危险把海清遗体简单地埋在了紫金山麓,盟石继续留集庆,其余三人遵父命赴郑州军屯府寻找二兄海峻去了。
一路跋山涉水,度过无数艰难险阻,兄弟三人终于到达郑州军屯府,找到二兄海峻后,告知家乡所发生的一切。海峻是个非常有智谋的人,他沉思一会儿对三位弟弟说:&形势发展到今天,这是早就料到的事。既然如此,我们就顺应潮流,只求保个平安吧。&
过了一段时间,海峻把三个弟弟安排到郑州西南郊一个叫&营上&的地方。这里是元代的军屯地,人们虽然享受着部分军队待遇,但这支军队已失去作战能力,以务农为业。在此后的十多年里,兄弟四人陆续成家,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明洪武元年(1368年)4月,常遇春、徐达率二十五万明军进军河南。郑州元守军望风披靡,兵败如山倒,郊区军屯处只换了管理人员,海峻兄弟四人毫发未损,保住了苦心经营起来的家业。不久,营上完全变成了一家一户的明屯村庄,各侍农桑,各操家务,如数纳粮贡赋。然而,在后来的漫漫岁月里,营上这一地名逐渐地淡出了后人的视线,与之并不遥远的刁沟却成了海姓人温暖的家园。
洪武元年海盟石二十五岁,朱元璋授予他御前亲军副指挥,武职三品衔。洪武二年(1369年)6月,朝廷上下刮起一股议论有关海盟石身世之风,说他是前朝官员之子,朱元璋耳有所闻。开国之初,朱元璋十分爱惜人才,但为避嫌疑,不得不忍痛割爱,便将海盟石屈才调往湖南宝庆卫任指挥,仍保留武职三品衔。洪武十三年(1380年),经由钦差大臣科道苏推荐,海盟石出任沐国公府大总戎,第二年又调任云南毕节卫任指挥。
海盟石的长子海通伯、次子海通颜为前妻苏氏所生。苏氏病故后海盟石娶周氏为妻。通伯、通颜随父亲前往云南,二人后裔有的定居云南、贵州各地,有的因职务调动、经商、移民等原因,迁徙到全国各地,形成海盟石后裔的诸多支系。
海盟石去云南时,他的继任妻子周氏因怀孕未能随行,依然住湖南宝庆,此后生育了儿子海通馨。海通馨娶湖南宝庆陈督师的女儿为妻,生子海崇贵,世代居住宝庆城(今邵阳市)海家巷。这是湖南邵阳海氏家族的由来。
南京、郑州、邵阳三地的海氏族人在明前期经常往来,五代人以后,异地之间已少有来往。时至今日,各支系都已经繁衍到二十三四代了,虽然各操地方语,各干自己事,可一旦聚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家长里短。
日,笔者到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南角刁沟村海家大庄走访,此处大约有七八百户四千多口人,是海姓的一个聚居地。据八十三岁的海有兹老人和六十八岁的海英伦老人讲,刁沟的海氏祖先是在元代末年从附近一个叫水磨的地方迁来的。水磨这个地方是元代的兵营,也有人称做&营上&或&玛目岗&。就&营上&这个称谓来说,证明了海氏先祖为元末明初的军屯人员,其后裔由军屯人员随地入社变成民屯的事实。&玛目岗&则是证明,这里原来就住着穆斯林,有穆斯林就要过宗教生活,要过宗教生活就一定有&伊玛目&(阿拉伯语,意为教长)。在中国,伊斯兰教宗教领导者的称谓几经变换,&开学阿訇&一词出现得很晚,而伊玛目一词是时至今日的一贯称谓,玛目岗就是伊玛目归真后的掩埋处。在那里,由于海姓居民众多,又被人们俗称为&海家过道&。海家过道的附近有一大片墓地,那就是海家祖坟。坟上立有一块碑,碑文是用阿拉伯文写成的,译成中文是&海氏四门祖宗。&
全国统一后,部队除戍边守疆,维护地方治安外,主要功能转型为屯垦牧养、发展生产,军屯逐渐演变为居民村庄,海氏族人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成为一家一户的农民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渐增,人多地少,生存进入困境。为了寻求新的生活出路,海姓人举族迁到地势宽阔,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刁沟。
在此后的数百年里,海姓人以刁沟为中心,持续繁衍生息,不断有族人迁往全国各地。2009年12月,笔者寻访到山东省东明市西关店子村,这是一个海姓街区(原为郊区,因城市扩展现已成为市区的组成部分),海姓居民有二百多户、一千多口人。我们一行二人来到族人海付安家中,与海付安之父&&八十五岁的海明远老人聊了很多。在座的还有八十二岁的海春峰老人与三十三岁的海志明等人。当谈及海氏来源时,他们说二百多年前他们的先祖从刁沟出来,到黄河北岸一个叫安柳的地方安了家。有一年黄河泛滥,冲毁了家园,先祖海清晏、海忠义叔侄率领全家向东逃荒来到东明。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他们带领部分家人打工,逐渐创建了一份家业。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家人迁往城东南方向的王庄,在那里谋生。之后笔者又来到王庄海姓聚居地,拜见了重病在身的八十五岁老人海鸿彦和其三子海玉保。当我们谈到有关王庄海姓的来源时,海鸿彦老人猛然从床上坐起,情绪很激动,催促家人找出《海姓简略家谱》,让海玉保复印了一份给我们,并语重心长地说:&亲房,快把书写出来,让所有海家人都看到,要寻根问祖,这是历史,这是文化。&
海鸿彦老人的话使我们备受鼓舞,更增添了我们战胜困难,写好家族史的勇气。据他们的《海姓简略家谱》记载:&东明市海氏家族源远流长,明永乐年间于刁沟东迁,嫡传繁衍。分居东明、濮阳、长垣、菏泽、定陶、民权、兰考等地。&由于党的改革开放与民族宗教政策好,大多数海氏家族人丁兴旺,家道殷实。《海姓简略家谱》的结束语是这样写的:&据历史记载,海老先翁四兄弟于明永乐年间,于刁沟东迁,落户城南十八里回民王庄,安葬于祥德口(现海家祖坟)。&王庄现有海姓回族人近三百户约一千五百多口人,是当地较为旺盛的家族之一。他们的族牒字辈,先辈只记得四辈,即&清、忠、宏、廷&,后续二十辈为:&明朝玉朋广,谷本自诚详,诗书传家宝,礼义万年方。&
河南省洛阳瀍河区塔湾八十六岁的老人海恩尚说:&我们是从荥阳来的,荥阳海姓族人是从刁沟出来的。先祖是逃荒出来的,来时一根扁担两根绳,别无长物。&七十二岁的海通源和七十七岁的海展杨两位老人证实了海恩尚的说法。《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志》载:
海氏之家,来自荥阳,村名刁沟,是吾故乡。何时来洛,时间不详,塔湾西寺,有碑可证。顺治三年,叫海翼龙,该寺社首,年龄不轻。从他本身,可溯嘉靖,是否始祖,不敢肯定。当时来洛,经济薄弱,终日奔忙,维持生活。延师传教,穆民承担,认主拜圣,吾教所宗。传留后世,责任非轻,子孙后代,继续遵行。清真正道,自始至终。
海应麟口述,李贤整理。
中华民国十九年荷月,李贤抄录。
这段记载清楚地反映了洛阳市瀍河塔湾海姓的来源、来因、来时、信仰和发展。塔湾海万老人说:&我工作了一辈子,走南闯北,也听到许多有关海姓人的故事。就塔湾回族人的说法有三支,一支来自河南荥阳市和禹县,一支来自山东鄄城,一支来自宁夏孟塬,都是逃难到此谋生的。据老人传说,这三支为同一始祖。&此说证实并扩充了塔湾海姓的来源。南阳市海文智阿訇说,自己是封丘海庄人,那里有千余口海氏族人;南阳东关也有海姓人,但不多,他们都是从刁沟出来的。另外,邓州市海营也是刁沟海姓人一个较大的聚居区。
邓州市西城区伊斯兰街八十二岁的海国富老人说:&这条街的海姓都是清末过来的,主要是经商。家谱字派为:&明朝玉鹏广,本国金凤翔,传家是国宝,合理是万方。&而邓州市海营海姓人的谱牒字辈为:&明朝玉鹏广,本国金凤翔,仁义传家宝,经授十万方;发福升联元,东斗三星全,文章(奋)中华献,品级永久年。&
另外,至今依然流传着的&八块铁海家&的故事也在此例当中。大约在清康熙年间,河南一家姓海的八兄弟,因天灾人祸无法生存,就把家中的一口铁锅砸成八块,每人拿一块离家逃生,约定今后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记住他们是八块铁海家,习武念经、积德行善、孝敬父母是他们的家传祖训。八块铁海家族谱字辈为:&明朝玉鹏广,本国金鸿祥,经书传家宝,仁义守万方。&这个辈分一直保持着,八块铁海家的后裔也在寻找自己的亲属系列。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分布在河南全省、湖北全省及毗邻的山东省西南的海姓家族,都源自河南郑州市中原区须水镇刁沟村海家大庄。笔者于2007年8月在刁沟海家大庄寻访时,与这里的族人进行过详细交谈,海英伦老人还将珍藏了多年的续编谱牒字辈提供给笔者。其内容是:&明朝玉鹏广,本国金凤翔,诗书传家宝,礼义定汉邦。&此字辈明字辈为刁沟支海氏第十九世,前十八世字辈无考。
笔者亲访过的山东东明市西关店子村、回民王庄、鄄城县、菏泽市、定陶县;河南兰考县、沈丘县、封丘县、开封市、郑州市管城区、海湾、洛阳市瀍河区塔湾、禹县、南阳市、邓州市海营村、淅川县后坡;湖北省襄樊市友谊街(原教门街)、荆州市沙河区迎喜街、谷城县、郧县、郧西县等市县、村镇,凡海氏聚居区都说来自刁沟,起名的字辈都是原刁沟海氏族人拟的。有的地方的谱牒字辈与刁沟续编谱牒字辈基本相同,只在个别字上有别,少数在整句上有别,这只是由于时久路遥误传造成的。如山东东明市回民王庄的谱牒字辈和河南邓州市海营村所用谱牒字辈。
由此可知,河南省郑州刁沟海家大庄是中国回族海氏家族一支的发源地和辐射源,我们把它暂称为&回族海氏河南刁沟支系&。
回顾过去,荆棘漫道,自先祖在刁沟屯垦至今已六百多年了。光阴荏苒,世事沧桑。
海鲁丁支系
海鲁丁约生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自幼天资聪慧,性情耿直,有非凡的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约至顺元年(1330年)中进士,后任江西信州路(今上饶市)总管。在位时,他用法平度,爱民如子,深受民众爱戴。
元末时,陈友谅图谋独霸江西。至正十九年(1359年)3月,陈友谅调集二十万大军由王奉国率领围攻信州路。海鲁丁在信州保卫战中任参谋,他的挚友伯颜不花的斤任浙江衢州路总管,率军支援信州。在二十万大军的围攻下,他们誓与信州城共存亡,坚决拒绝投降,苦守数月,最终还是寡不敌众,信州城陷落,海鲁丁战死,伯颜不花的斤自杀。一场轰轰烈烈的信州保卫战就这样悲壮地失败了。
海鲁丁生有四子:海宁、海安、海顺、海昌。长子海宁曾在南京五军都督府任断事官,明辨是非,他的后裔自称是&五军头海家&,即含此意。海宁后调陕西临潼路任职,居家零口镇孟塬。洪武元年明军未破陕西时,海宁再调凤翔路任职。洪武二年,明大将徐达,副将常遇春、冯胜进军陕西。海宁在凤翔率部归顺明军,后随冯胜攻固原、战庆阳。不久,战事平息,海宁留守镇原的驿马关。同年9月,朱元璋召徐达还京,命冯胜驻守庆阳,节制周围军事。冯胜认为关、陕已定,无须驻守,随之对周边军事作了安排,也引兵还京。在冯胜返京前,将海宁调往固原东乡。在海宁看来,这也许是一条不归路。他号召军民自力更生,下令千余官兵动手开荒,实行自给自足,以待朝廷命令。他们在东乡塬头建了一座简易的清真寺,围寺而居。
在改朝换代的大背景下,海宁身为元朝旧官员子弟,且自身也是元朝官员,来不得半点疏忽大意,在固原东乡小心谨慎地戍守了十二年。洪武十三年(1380年),朝廷正式宣布实行军屯,发给军屯人员耕牛、农具、种子,开始了一边垦荒造田一边戍边的军屯生活。这是一支陕西籍信奉伊斯兰教的部队,主要有海、马、姬、邢、闵五姓。此时,海宁已将家眷由陕西临潼卫零口镇孟塬迁来。为了纪念故乡,他把固原东乡改名为与原籍同名的&孟塬&。这种保持部队待遇的军屯生活持续了数年。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取消军事编制,变军屯为民屯,海宁的部队与当地编民一起归陕西固原管。
走过明朝,到了清同治年间,经过五百年的休养生息,固原孟塬海姓已发展为望族。
海宁妻海马氏生有八子:长龙、次虎、三彪、四善、五仁、六义、七祥、八瑞,字辈为&源&。成家立业后,分居在天字宫、海家岘、海家坡、候狮岔、油磨庄、南大阳台、躁虎湾、坟岭崾岘等八处。到明末,海宁家族已发展到数千人,与马家高庄的马氏家族是当时固原东乡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望族。
海宁的九世孙海乾、海坤兄弟俩青年时闯荡江湖,明末时二人入吴三桂部,并随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海乾任千总,海坤任把总。后来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攻打李自成,当战争进入白热化时,吴三桂委派海坤等人化装进京刺探李自成军情。海坤认为不能再攻打李自成,吴三桂大怒,欲将他斩首。在众将领的力保下,吴三桂下令免死,把他放逐新疆。路经兰州时,在兰州海氏族人的打点下,解差收银放人,海坤获得自由。回固原后,海坤居城外数年,后又迁进城内。其后裔繁衍生息二百余年,直到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军占领固原城后不久,海坤的后裔们随义军出城,辗转流离,最后定居在固原东部山区繁衍至今。
海乾在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后,到江南为官,古稀之年退役,居江宁郊区,颐养天年。
清康乾盛世时,固原孟塬海氏家族出了三位伊斯兰教&上人&(即宗教导师)海朝、海胡、海云,他们是亲兄弟。尤其是海胡,他以巨资支持伊斯兰教虎夫耶学派鲜门门宦创始人鲜美珍传播鲜门教理,并亲自陪同鲜美珍云游天下,传经布道。同时,他们也为家族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他们归真后,家族及教下为三兄弟在孟塬天字宫修建了豪华拱北,清同治年间被清军捣毁。战火平息后,族人与教下将海胡遗骸迁到彭阳县古城挂马沟,新建了海太爷拱北。
历史演进到清道光年间,海宁家族经五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居住范围进一步扩大,北到孟塬北的马家高庄,南至长城塬的白家岔,东邻镇原县,西界石岔;南北约三十公里,东西约二十公里。在约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存着除马、姬、邢、闵几大户外的数千口海姓族人。面对&本姓约定俗成不通婚,外姓通婚负担重&的实际情况,族内当家人海潭章提出&分户认亲&的倡议,族众议定。于是,命人打了一只鹿,炖熟,让八兄弟后裔和海坪海家的当家人每人分一块,以拿到肉的部位名称作为该海氏家族的名称,这样,就产生了&鹿头海家&、&鹿脖海家&、&鹿背海家&、&鹿胸海家&、&鹿腿海家&等等;有人手慢,鹿肉已被分光,只舀到一碗腥汤,人们就叫他&鹿腥汤海家&;有人因在向阳的墙下晒太阳什么也没有分上,便被戏称为&晒死鬼海家&;海坪海家的当家人因路远迟到了,只见到鹿粪一堆,就称其为&鹿粪海家&;最后来的一位当家人看到山顶一只野狐,即被称为&野狐海家&。
分户之举虎头蛇尾,受到族人的异议。鉴于不甚理想的分户结果,族内当家人只好重议,最后认定:&鹿身与鹿粪分离。海坪海家不是孟塬八祖之后,孟塬与海坪两地海家可以互相通婚;但孟塬、海坪海姓内部不可通婚。&
从此,孟塬支系&打鹿分户&的故事广为流传。孟塬、海坪海家内部再也不提通婚的事,直到现在,如果有违此规矩者,就会受到族人的指责。
清朝后期,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清同治二年(1863年),以海生春为首,组织家族、亲友响应回民起义,抗清保家。后来起义军败势已定,为保存剩余人的性命,海生春等接受了招安,被&安置白家埫附近地方&。部分海氏族人在清军逼近孟塬时逃往外地。如现住甘肃平凉北塬白庙乡、姬家山、大秦、城郊南台杨家坡等地的海姓人;河南洛阳瀍河区塔湾的部分海姓人;甘肃华亭县赵家沟的海姓人;甘肃临潭县的海姓人。还有一部分海姓人逃散后落籍甘肃张家川县,五十年后纷纷返回固原,落户于各自亲人所在的聚居点。如逃难到甘肃张家川县罗家湾的海氏族人,在五十多年后由于思乡心切,于1920年举家返回固原,定居在彭阳海家磨和陶同至今。彭阳县古城乡庄子湾、中川子的海姓族人逃亡到甘肃张家川县数年后,一位母亲带着儿子返回彭阳中川子途中被歹人劫持,儿子被族人解救,歹人抢走了当时尚年轻的母亲。泾川县城附近的合子沟,至今尚有同治年间从孟塬逃难去的一支百余户海姓回族人。有一家海姓人从孟塬向南逃至陕西凤翔县一个叫任家湾的地方,后来变成了汉族,现在的任家湾早已成了数百人的海家大庄了。甘肃环县甜水堡有一支汉族海姓,据知情者说,这是一百四十年前回民义军与清军在环县元城子决战中,逃出隐居在甜水堡汉族村庄里的海姓幸存者,后取汉族女子为妻,至今已繁衍七代人。现居开城镇张家沟的海氏族亲,当年为躲避清政府的迫害,在深山老林开辟了栖身之地。
民国时期,宁夏的海氏族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从事农业,居所较为稳定,人丁逐渐兴旺。宁夏固原县交岔乡海星南曾任冯玉祥部骑兵团团长。交岔乡苋麻湾海文秀曾任国民党八十一军马鸿宾部某团中校团副,抗日战争时率军奔赴绥西,因战绩突出受军部嘉奖,并提升为上校团长,未及赴任,于1946年春去世。官厅乡海廷书曾任国民党八十一军马鸿宾部某团少校营长。1936年,红军长征路过古城,时任联保主任的海尚月安排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他家作过短暂休息,并送红军粮油等物。官厅乡海廷章曾任国民党八十一军骑兵团第四少校营长,他是1939年黄埔军校毕业生,1947年夏在甘肃环县向解放军投诚。彭阳县古城人海保荣曾任国民党马锡武部军官,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
海鲁丁的次子海安、三子海顺先从军后经商,由江南随长兄到长安做事。海鲁丁在江西信州殉职后,其妻叮嘱四子海昌,随亲戚下南洋经商避难。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6月,海昌拖儿带母,跟随在马来西亚经商的亲戚离开故土,踏上南下的大船,挥泪而去。
海鲁丁的妻子是一位知书达理、贤惠有谋之人。到南洋后,依靠亲友的帮助,她和儿子海昌共谋对策,在商业贸易方面很有建树,他们的生意不仅红火于马来西亚,对周边国家也产生了辐射。
到了1644年清军入关时,海昌去南洋已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他的后裔繁衍了十多代人,分布在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越南等国家。
家居文莱的海昌后裔中有以捕鱼为业的。有一天,他们出海打鱼,三艘渔船远离文莱,遇台风袭击失去控制,漂流数天后到达今海南岛南边的陵水县,幸亏渔船完好,人员、财产安然无恙。上岸后,他们搭棚安置,与南洋亲族断了音信。清顺治末年(1661年前后),这些人迁至崖州三亚村(今凤凰镇)定居,繁衍至今。当年的领头人海尚志,是南洋海昌第十二世孙。
2009年12月底,笔者寻访海氏族人,到海南省三亚市凤凰镇回新村调查,当地海氏族人海章先阿訇和凤凰镇伊协秘书长海世禄提供了自海尚志至今的《海氏简易族谱》,并告知其漂流迁徙景况,与前述基本吻合。海尚志后裔已繁衍了十一代,共一千五百多人。如果从海昌算起,共二十三代。震惊全国的&海富润事件&中的海富润即是海昌的十八世孙、海尚志六世孙。
行文至此,我想就六叔在大半个世纪前留给我的那首小诗对读者有个交代。&宁源思鲁丁,安业进金城。顺利定关陕,昌惟南洋行。&这是一首藏头诗,大意是海宁、海安、海顺、海昌四兄弟的发展方向。海宁传衍的是孟塬支系,海安的后裔去了兰州,海顺的子孙定居于陕西一带,唯有海昌远渡南洋,飘零异国他乡。
获独步丁支系
老三获独步丁约生于元大德九年(1305年),长大后考中进士,二十多岁就到广州任职,数年后调福建任长乐县县长。长乐县地处闽江南岸最下游的闽江口,空气潮湿,获独步丁身体不能适应,便病休离职,到福州居家,赋闲疗养。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10月,朱元璋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率领水陆部队从多路进攻广州、福建。至正二十八年12月,起义军兵临福州城下,同僚们劝获独步丁一同出城迎接,获独步丁感慨地说:&我们兄弟三人都是进士,受皇恩四十余年。我虽现无官职,但大节所在,难道我能投降吗?&随后,他身系石块,毅然跳井自尽。
获独步丁的家眷在起义军到达福州之前就迁到了广州南部的番禺。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外国商客的聚集区,而且穆斯林众多,经济繁荣,交通便利。获独步丁的家眷来到番禺,得到获独步丁在广州任职时的挚友帮助,谨言慎行,维持生计,以避迫害。
三兄弟中,长兄穆鲁丁、二兄海鲁丁的后代都以&海&为姓了,其中必有原因。笔者经过研究后认为,老三获独步丁逃亡到番禺的后代也以&海&为姓了。
关于获独步丁的后人,历史上没有留下明确的记录。笔者查阅了元、明两朝的史籍及海南海氏家谱等许多相关资料,觉得与寻访中的口碑资料及文字资料内容最吻合的推论是,海南琼山海氏始祖海答儿应为获独步丁之子。
海答儿为海南琼山海氏一世祖,字心毓。&海达儿&其名是伊斯兰教徒的常用名,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中,其意为&指引&、&引导&、&通向真理之路&、&拯救、救助&等意。从伊斯兰教史籍看,它与波斯文化有关,是一个波斯人常用名。
据史料记载,海答儿一家是从福建迁往广东番禺的,当时海答儿只有四五岁(约1363年生,1367年迁广东番禺)。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海答儿从军海南。这距获独步丁家眷抵达番禺时间相隔十六年,海答儿应该是二十岁左右了,这是一个参军的合理年龄,与推测比较吻合。
海答儿参军后来到海南卫左所,就是今天的海南省屯昌县。据《海氏答儿族谱》记载,海答儿从部队退役后,就在屯昌县新兴镇石峡村定居。这里山水相依,景色迷人,他带领家人辛勤劳作,创建家业,成为海南琼山海氏始祖。
石峡村也与明代清官海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嘉靖二十八年,海瑞三十五岁,他回到石峡村祭祖,在村里住了二十五天,耳闻目睹官军杀黎族同胞的情形。后来写出了《治黎策》《平黎疏》,阐明正确处理民族矛盾的意义和方法,为海南民族团结及提高黎族人民的地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也是海瑞爱民思想的一个表现。
石峡村现存有海氏世居遗迹&&海氏家族祖墓四座:明代渡琼始祖&&海答儿之墓;海瑞母亲谢氏之墓;九世祖海一龙母亲吴氏之墓;十三世祖海见龙之墓。海氏祖墓群是屯昌重要的历史古迹,具有观光旅游、教育子孙、考古研究等重要价值。1998年,它被列为屯昌县文物保护单位。
海答儿娶颜氏为妻,生育了四个儿子,长子海福、次子海宁有子嗣,三子海宇、四子海信均无子。有资料称海福为大宗,海宁为小宗。
海福(二世祖)娶张氏为妻,生育了唯一的儿子叫海宽(三世祖)。海宽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考取举人,曾任福建北部山区松溪县县长一职。他是海南琼山支系海姓族人中弃武从文成功的第一人。海宽娶邢氏为妻,生育了八个儿子:长子海深,次子海浩,三子海泌,四子海沦,五子海潮,六子海浴,七子海沂,八子海瀚。
海宁娶邢氏为妻,生育了海方。海方娶邱氏为妻,生育了五个儿子:海澄、海汉、海潣、海澜、海涣。
我们不难看出,自海答儿以下,这支海氏族人以单字为名,不再是外来语的音译了,开始注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二世祖的&福、宁、宇、信&是长辈寄予的希望;海宽、海方字面上看是在空间里的拓展,其实寓意着做人的原则;传至第四代,均取名为三点水字;传至第五代,均取名为王旁字,如海瑞、海瑚、海瑜,算是区别辈分的标志,已经有讲究了。
海南琼山海氏族人以行伍出身一路走来,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政治风波,转变了观念,生活条件也相对优越,他们大部分都接受了较好的学校教育。除了上面介绍过的海宽外,还有众多海氏才俊在历史的舞台上陆续登场。海瑞的伯父海澄,字汝清,是明朝天顺年间的举人,成化年间的进士,曾任福建建阳县县长,后升任四川道监察御史。海瑞的父亲海瀚是一个悲苦的人,虽然是读书出身,因体弱多病,不多抓生产经营,家庭重担全靠妻子谢氏承担。尽管如此,他还是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海瑞是海瀚的独生子。
海宽时期创修过一个极其简单的海南海氏家谱。明朝嘉靖十年(1532年),时任职四川监察御史的海澄主持续修族谱。这次修谱的内容分三大块:一是修订了族人共认的先祖;二是收录了族人中可以确定的亲戚世袭关系;三是将长期以来只有传说而世袭关系不明确的广东番禺海氏作为存疑资料简略收录。族谱修成了,海澄请举人出身的周鸣皋县长作序。周鸣皋是海家的亲戚,熟知海家的情况。他认为一个家族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祖宗就无法凝聚家族人心,于是他将自己所知道的南宋海俅写做海南海姓人的祖先,中间再无其他辈分连接。后来就有了海俅为海南海氏先祖的说法。海瑞去世后,进士出身并且是海瑞侄女婿的梁云龙在他的《海忠介公行状》(&行状&是为死去的人写的传记)中写道:&公讳瑞,&&其上世以来未详。&就是说,梁云龙并没有认可周鸣皋的说法。笔者经过走访调查与研究,也证明周鸣皋的说法不属实。
海南琼山海氏支系最令人关注的是誉满神州、名震华夏的清官海瑞(五世祖)。海瑞字汝贤、国开,号刚峰,举人出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实干家。明正德十年(1515年),海瑞出生在海南岛上的琼州府城西北隅的海氏塘村,也叫下田村(今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金花村)。海瑞故居今为海口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海瑞出生后家境不好,四岁时父亲去世,靠母亲谢氏抚养成人。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但科举却不得志,三十七岁才中举人,可谓大器晚成。
海瑞先娶王氏为妻,长子海中砥十一岁夭折,次子海中亮九岁时夭折,三女均嫁今三亚羊栏镇。海瑞继娶邱氏为妻,晚年得幼子海中期,不幸三岁又夭折。在家族中,海瑞有个堂弟叫海瑜,经商议,决定让海瑜的儿子海坤(六世祖,中字辈)做海瑞的继子。
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逝于南京吏部右史郎的任上,享年七十四岁,&百姓奔走相告,扶服悲号,若丧慈母&。祭奠海瑞亡灵的各界人士自发罢工罢市数日,停止一切文化娱乐活动,队伍排成了长龙,哀号声遍布大街小巷。朝廷追封海瑞为太子太保,谥忠介,安葬于海口市琼山区滨涯村,与海瑞故居相距约九公里。海瑞落葬此处前,这里有五六户张姓人家,因为要安葬海瑞就迁到了别处。这同明代著名的政治家丘浚去世后赐葬于水头村一样,都是靠近二人故居下田村。(二墓一南一北,都在海口市原疏港大道东侧,相距约一公里许,疏港大道因此改称丘海大道。)
海瑞的继子海坤老实巴交,历史上没见有大的作为。这一辈人中,海瑞的侄子海鹏算是佼佼者。他是明嘉靖年间的举人,曾任广西东部苍梧县县长,后升任梧州府同知。
海坤的儿子叫海惟宗(七世祖),此人无子,又遇到薪火无人继承的困难,便将海启科(七世祖)的次子海思贤(八世祖)做了继子。这海思贤又无子,只好让哥哥海思圣的儿子海起晏(九世祖)来继承家业。
在七世祖中,海迈是举人出身,任职浙江处州府。海近是明万历年间举人,曾任职五城兵马司,历史上有名。
自六世祖以下,这一支海氏的字辈出现了混乱现象,这当然与家族的人口增加有直接关系。如七世祖的海惟宗、海启科、海迈、海近, ;九世祖的海起晏、海廷芳;更为严重的是八世祖的海思圣、海思贤与十一世祖海思荣、海思宠的字辈重复。可见,在这一时期,海南海氏并没有编制出合理的宗谱字辈,整个家族缺乏约束机制。
海思贤应该算是个成功人士,他的继子海起晏任职通判。与他同辈的海廷芳也不逊色,清康熙八年(1669年)中举,任庆州府知府。海起晏的独生子海纯之(十世祖)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叫海思荣(十一世祖),次子叫海思宠。海思荣的独生子海清(十二世祖)生育了四个儿子,长子叫海见龙,次子叫海见蛟,三子叫海见鹏,四子叫海见鲲。十二世祖中,还有乾隆时期的海岱,曾为振兴海氏家族提出过许多建议。
十三世祖海见龙有四个儿子,长子叫海琼珥,次子叫海琼瑶,三子叫海琼琰,四子叫海琼佩。十四世祖海琼珥的长子叫海光祖,次子叫海光明。这些人生活于清代,应该沉到社会底层了吧,至今尚未发现他们的事迹资料。
海南琼山支系海氏家族原为望族。自海答儿至今,历经六百多年二十几代人。大概从第十五六代起,陆续有人向外迁移,如海安波等人迁移到了海南岛南部的崖州,海安澜等人迁移到了白沙地区,海安流等人移居到东溪一带。
清末民国初,在海口市道客村居住着海瑞后裔海圻和他的三个儿子,他们保存有海瑞为官时的彩色画像和残缺不全的海氏家谱,生活过得极其窘迫,依靠官府的救济和好心人士的施舍生存度日。海圻继承前辈家风,重视教育,孩子礼数周全,只可惜由于经济条件太差,三个儿子均中途辍学,令人惋惜。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白龙区坡道乡道客新村有两户海姓人家。他们是海对贤、海顺成父子,他们珍藏着《海氏家谱传》,而海瑞的彩色画像于文化大革命中被造反派抄家时抢走烧毁了。
今天的海氏族人分布在海南省的琼山区、儋县、白沙县、文昌县、屯昌县,而留居滨涯村者寥寥无几。据调查,海浩(四世祖)的后裔有五十余户、二百余人;海潣(四世祖)的后裔有十多户、百人左右。这两支的绝大多数人以农为业,并且不是汉化就是黎化、壮化;少部分人经商,国家公职人员可谓是凤毛麟角。
从海南琼山支系海氏家族发展的过程看,其族人的共同点是诚实、朴素、不张扬。忠君报国思想是这个家族的传统思想,尤其在当官为宦者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绝大多数人怀故之情浓厚,注重孝道,不愿离开故土,即使在外游宦,退休后也要携妻带子返回故里安度晚年。历代海氏族人去世后,多葬在府城甘蔗园地、后巷地、定邑(现屯昌市)积善图石峡岭地、排坡地、大校场地、定邑西工图匝村、下埇大岭园地、白沙地、红坎坡地、萧竹岭地、双圹领地等处。外出经商或游宦不回故里者很少。笔者在全国三次寻访中,只发现陕西西安市和安康市有少数海氏族人。他们自称是海瑞亲房,但尚未加以详考。
话又得从另一头说起。海答儿参军海南,他的母亲、弟妹住番禺,多年与海答儿未取得联系。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海答儿母亲与其子女应京师南京海氏族人邀请,举家赴南京,后定居江宁。同年,海答儿弟海南悉从军燕京,在燕王朱棣麾下服役。
笔者对各种资料分析得出结论,海南悉是随燕王扫北后留居大厂的海氏始祖,当时年龄约在三十六岁左右;琼山海答儿这时年龄也在三十八岁上下,海答儿与海南悉应是获独步丁隐居在广东番禺的后代,是同胞兄弟。
&靖难之役&后,由于连年战乱,造成天津南部、河北东部,以及山东北部一带千里沃野地荒人稀。永乐二年(1404年),战争硝烟即将散尽,成祖下令迁移江苏、浙江一带回、汉百姓至津南鲁北地区振兴农桑。从此,这一地区的大生产运动拉开帷幕,运河两岸逐渐形成回回村庄,沧州地区较为典型。当时,海南悉已成长为军中要员,在大移民中,按照成祖命令率军驻守河北大厂。此地为历朝历代的皇家牧场,土地肥沃,海南悉部队留守后逐渐转为军屯。从此,大厂就成为海氏家族一支的发源地。
为了怀念留居在江南的海氏亲人,海南悉在大厂建有一座高楼,名曰&愁楼&。旧址在大厂镇旧南街前街中段,留下了&燕过愁楼海南悉&的千古名句。现试解读这句名言的内涵。这句名言的前提是大厂海氏先祖是明永乐二年从南京二龙岗迁移而来的,属于明朝廷的战略部署,是军事、政治需要,带有强制性。海南悉此时随燕王朱棣扫北结束,受命屯军于此地。他在南方还有自己的家族亲友,建此楼意在怀念尚居南方的族亲。登上高楼,遥望南方,想起故乡的人和事,便热泪盈眶,肝肠寸断,望着向南飞过的燕子,寄托着对南方亲族们的问候和深深祝福。
大厂海家族人以&南&为始排谱系:
南龙元(振)世(士)永,立起思宏朝,得明兴兆禄,文奎吉庆祥,至善维达道,福寿因其昌。
海南悉的后裔人口日繁,是否有人在朝为官,既无口碑资料,也无文字记载。但在&振&字辈(即元字辈)时,以摔跤闻名于京东的海振寰巴巴力大无穷,有&恨地无环&之绰号,在与蒙古人大牤牛、二牤牛的金殿竞技中获胜。据传,皇帝恩准其请,将原设于霍各庄的&集日&迁至大厂。至宏字辈,人口繁衍至四百余户,大多从事商业、手工业,有所谓&一海十八行&之说,如&皮铺海&、&油坊海&、&豆芽海&、&腊坊海&、&面铺海&,以绰号称谓的有&棉袍子海&、&小辫海&等。远至沿海、东北、西北地区均有大厂迁去的海氏子弟,所经营行业有杂货,油、面加工,牛羊屠宰,制革、旅店、饮食等。
看海氏家族史,犹如回族史之缩影,多少悲欢离合,多少跌宕起伏。在艰苦的岁月夹缝里,在洪荒的历史画卷中,先辈们积极进取,负重拼搏,食毛践土,子孙繁衍,生生不息。岁月无情,曾经的辉煌,历经数百年的文治武功,都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今天的海氏族人不论身居何处,都变得如同池水般平静,他们勤劳致富,生活幸福。
&&原载《回族文学》2012年第1期(总第183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程氏家谱辈分排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