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菁英班和地球物理学概论实验班那个好

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协调发展,国家“211工程”、教育部两个“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资助的全国重点大学;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与“地质学”2个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2高招访谈
解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协调发展,国家“211工程”、教育部两个“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资助的全国重点大学;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与“地质学”2个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   
18个学院(课部)、60个本科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两个专业全国排名第一,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特色专业:地学、资源、环境、工程、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宝石、地理信息系统。通用   
地质学国家理科基地班:199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地质学专业成为全国4个地质学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重点培养地球科学领域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学校对基地班制定了特殊的优惠政策,如高额奖学金、专用计算机室、享有   
我校已构建起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一整套的学生资助体系,以激励优秀学生,资助贫困学生,为广大学子人生理想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平台。目前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设专项奖学   
我校先后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150多所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或结为友好学校。近年来,学校每年出国访问、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师生每年超过250人次,邀请来校访问的国外专家、友人每年超过300人次   
2012高招详情
我校采取按专业招生,按大类培养。前三学期将通识教育课程与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相结合,从第四学期开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入相应的专业方向进一步深造,同时可选择指导教师,参与科学研究工作。今年按照大类招生的主要有材化学院、地球物理与空   
录取时,我校对往届生和应届生一视同仁,对各专业没有男女比例限制。但国防生和保送生限招应届生,国防生招生计划中将明确男女数量;根据社会需求及相关专业行业标准,对于报考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考生在录取时将考虑身高因素。   
2012年4月,我校分别与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简称地科院)成立“C2科教战略联盟”、“中国地质科学科教战略联盟”,联合培养本科生--“地球科学菁英班”和研究生,构建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和应用   地球科学菁英班和地球物理学实验班那个好_百度知道
地球科学菁英班和地球物理学实验班那个好
地球科学和地球物理学,不知道这俩班开设的目的是什么。建议还是先了解一下这俩专业再做决定吧这是两个专业方向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地球物理学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菁英班学生来遥感地球所作实习考察----中国科学院
&&&&&&&&&&&&&&&&
您现在的位置: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菁英班学生来遥感地球所作实习考察
文章来源: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发布时间:
【字号:】
  1月20日下午,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四光学院2012、2013级地球科学菁英班的学生一行16人,来到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作实习考察。&  同学们在数字地球科学平台演示厅观看了数字地球科学平台演示系统和世界遗产空间观测与认知演示系统,并听取了遥感地球所整体情况的介绍;在卫星地面运控大厅,听取了遥感卫星地面站大科学装置的介绍,观看了密云、喀什、三亚接收站的接收运行管理系统及高清遥感图像,并就接收技术、遥感应用等具体问题与讲解老师进行了热烈交流。参观过程中,同学们对遥感地球所的科研学习环境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得益于科教结合的资源整合效应,同学们已经在本校学习了遥感地球所柳钦火研究员讲授的遥感导论课程,今后更有进入中科院导师课题组进行长时间科研实习的机会。此次参观作为菁英班学生来京实习考察活动的组成部分,相信会为同学们的科研兴趣及学业成长凝聚一份可喜的动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2年4月与中国科学院8家研究所(包括遥感地球所)签订了《“C?科教战略联盟”协议》,同年组建了李四光学院,旨在提升地球科学领域的科教结合、协同创新能力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学院于2012年9月招收了地球科学菁英班第一批本科生,按照“2+1+1”模式培养,即学生前两年不区分专业方向,打通培养,加强基础;第三年按个人志愿分别进入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遥感科学与技术四个专业学习,中科院专家将承担其专业导论课和部分专业课的教学;第四年学生进入中科院的导师课题组,进行毕业实习,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后全部进入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和留校攻读硕士学位或硕博连读。听取研究所情况介绍&观看数据接收快视播放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于1999年由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原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而成。整合前的两个研究所都有长达50余年的历史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地学界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著名地质学家先生和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先生曾分别担任原地质研究所和原地球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
外文名称 INSTITUTE&OF&GEOLOGY&AND&GEOPHYSICS,CAS
主管部门 中国科学院
成立时间 1999年6月
硕士点 3个(一级学科)
博士点 3个(一级学科)
专职院士 15人
研究所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博士后流动站 3个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28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成立。1928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成立。195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成立于南京,侯德封任所长。同年迁往北京。1960年,分出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1966年,分出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1978年,分出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985年,工程地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建立。1990年,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实验室建立。1997年,地质环境系统研究中心建立;矿产资源研究中心建立;中国科学院·香港大学边坡岩土工程力学联合研究中心建立。1999年,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成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28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前身)成立。1950年,中国科学院对前中央研究院24个单位接管,其中气象、地磁、地震等部分合并建成地球物理研究所,赵九章任所长。1954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迁往北京。1959年,通过兰州分所的方案,莅年建立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分所。1966年,分建成为5个研究所,即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西安、后归属七机部),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和昆明地球物理分所。1972年,国家地震局成立,地球物理所被划归国家地震局建制,并脱离中国科学院。1978年,重新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88年,成立WDC-D地球物理数据中心。1994年,组建现代地球科学研究中心。1994年,成立中国矿物资源探查研究中心(JICA)。1999年,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整合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999年,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成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成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丁仲礼。2003年,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将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的电离层研究室整体调整到所。2004年,整合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成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2005年,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主任为朱日祥院士。2007年,朱日祥院士为第二任所长。
截至2015年3月,研究所有职工748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8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4人,&千人计划&入选者1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6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7人,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两院院士 刘丛强郭正堂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朱日祥、丁仲礼、万卫星、刘丛强、郭正堂、李献华、张毅刚、肖举乐、林杨挺、李小凡、孔屏、孙继敏、张宏福、张剑锋、吴福元、吕厚远、潘永信、杨小平、范宏瑞、肖文交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朱日祥、刘丛强、杨长春、李献华、杨小平、秦四清、李小凡、孔屏、汉景泰、高俊、张剑锋、吴福元、符力耘、刘青松、吴海斌、张辉
截至2015年3月,研究所(北京本部)设有特提斯研究中心和地球深部结构与过程、岩石圈演化、油气资源、固体矿产资源、工程地质与水资源、新生代地质与环境、地磁与空间物理等七个研究室;建有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北京空间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及地球与行星物理、页岩气与地质工程、矿产资源研究、油气资源研究、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等五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截至2015年3月,研究所设有地球物质成分与物质性质分析系统、地球深部结构观测系统、地质年代学测定系统、空间环境探测系统、古环境数据分析系统、数据处理计算系统等六大观测系统。设备设施 观测系统名称设备设施概况地球物质成分与物质性质分析系统拥有Cameca1280型离子探针、固体放射性同位素质谱仪、稳定同位素质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X光荧光光谱仪、等离子光谱仪、电子探针、X光衍射仪、扫描电镜、激光拉曼光谱仪、以及原子吸收、离子色谱、气相色谱等各类分析测试仪器。可以满足物质成分和性质分析、放射性同位素和稳定同位素测量、原位微区微量成分和结构测量等。地球深部结构观测系统拥有较完整地球深部研究仪器序列的地球深部结构观测系统。其中地震台阵探测实验室拥有瑞士STS-2型和英国CMG-3T型甚宽频(120S-50H)、英国CMG-3ESP型宽频带(30S-50Hz、60S-50Hz)等型号地震计172台和国产BKD-2型宽频带(20S-40Hz)、CDJ-S2A型短周期(2Hz-80Hz)等型号地震计130台;美国REFTEK72A、130A型采集系统172套和国产DAS24-3A、3B型采集系统90套。同时建立了国际标准的数字处理系统和数据共享机制。实验室装备有超导磁力仪、居里温度测试仪、变梯度磁力仪、地磁强度仪、旋转磁力仪、长岩芯超导磁力仪和低温磁性质测量系统等,并建有国际一流的零磁空间。地质年代学测定系统拥有热释光-光释光仪、高精度液体闪射记录仪、热表面电离同位素质谱仪、多通道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和惰性气体质谱仪等仪器及相应的年代学实验室。离子探针中心同样可以开展微区高精度年代学研究。空间环境探测系统由空间环境观测台链,台链监控与数据中心等组成。观测台链包括漠河、北京、武汉和三亚空间环境综合观测台站,并在南极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开展有关观测,其观测内容涉及到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中磁场、电场、电子密度、风场和温度场等各种空间环境参量。台链拥有质子磁力仪,磁通门磁力仪,电离层数字测高仪,GPS TEC和电离层闪烁监测仪,高频多普勒探测仪,全天空流星雷达和气辉成像观测仪等多种先进的地基空间环境综合观测设备,台链监控和数据中心对各台站观测仪器和数据状态进行监控,为了形成对中国空间环境特性观测最有效的观测方式,台链从中国大陆最北到最南沿子午线布置,是中国东半球空间环境综合监测子午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北京站是中国地磁观测基准台,也是国际实时地磁网Intermagnet成员,武汉站是中国电离层观测历史最悠久的国际知名台站。古环境数据分析系统拥有粒度分析仪、磁化率测量仪、有机元素分析仪、液体闪烁记录仪、热释光光释光仪等,并拥有MAT253稳定同位素质谱仪及元素联测装置,建有配套的稳定同位素处理室、化学实验室等。数据处理计算系统拥有多个较大型的数据处理计算系统,包括分子动力学并行计算系统、地震成像及油气资源建模计算系统、地幔动力学并行计算系统、石油地震资料处理系统和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系统等。世界数据中心中国地球物理数据中心(WDC)建在该所。资料来源:
2014年研究所共计有311人次赴50个国家或地区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和交流培训活动;邀请43个国家共166人次外宾来华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共承担7个在研国际合作项目;举办1个国际学术会议;在国际学术机构或期刊任职方面,杨小平研究员当选GSA Fellow,研究员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林巍副研究员应邀担任国际学术期刊《Microbiological Research》编委,博士应邀担任国际著名刊物《Engineering Geology》、《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编委;2014年与朝鲜、老挝、韩国及伊朗等国家的地学相关机构签署四项合作协议;来自法国、伊朗和孟加拉国的三位外国专家获获院人才计划批准,2015年将来所开展科技合作;院士获首届&法中奖&。
截至2015年3月,研究所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等国家级重要项目200余项;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6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登记软件著作权230余个。此外,该所研究成果以第一排名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2003年刘东生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年地质地球所SCI论文发表情况年度SCI论文总数(篇)国际SCI(篇)中国国内SCI(篇)20144203131072013346236110201233624393201128319687201029316712620092581481102008244145992007209126832006214123912005184110742004187105822003182909220021396574200116874942000*122*41*81*1999*83*26*57*备注:数据是将&地质所&、&地球物理所&、&地质与地球物理所&三种标注合并而成。年该所获得的国家级奖励年度获奖类别与等级成果名称该所主要完成人单位排名200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刘东生--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晚新生代风化成壤作用与东亚环境变化郭正堂
--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二十万年来轨道至年际尺度东亚季风气候变率与驱动机制谭 明(排名第三)--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华北克拉通早期陆壳形成与演化(排名第一) 郭敬辉(排名第二) 彭 澎(排名第三)--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中亚增生造山作用及其环境效应(排名第一) (排名第二) 高 俊(排名第三)--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中国东部燕山期花岗岩成因与地球动力学吴福元(排名第一) (排名第二) 杨进辉(排名第三)--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大别山-苏鲁大陆深俯冲及其对华北克拉通的影响叶 凯(排名第一) (排名第二) 王清晨(排名第三) 杨建军(排名第四) 刘景波(排名第五)--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工程地质结构研究及重大工程防灾应用(排名第一) 杨志法(排名第二) (排名第三) (排名第四) 李 晓(排名第五) (排名第六) (排名第七) (排名第八) (排名第九) 祝介旺(排名第十)第一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岩石剩磁机理与古地磁场(排名第一) 张毅刚(排名第二) (排名第三) 邓成龙(排名第四)--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中国西南特提斯造山带构造与新生代碰撞变形研究(排名第一) 从柏林(排名第二) 张 旗(排名第五)--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十五万年来环境演变的动态过程及发展趋势刘东生(排名第一) (排名第三)--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下组合找油突破的勘探理论与关键技术(排名第三)第三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金川镍矿高应力特大型矿床连续开采综合技术(排名第八)第六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特等奖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排名第三十一)第二十三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中国东部成熟探区新增17亿吨探明储量油气成藏新认识与勘探新技术--第六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三峡库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关键技术李 晓(排名第三) (排名第五)第三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与二元演化模型--第四200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招远金矿集中区地质与找矿刘秉光(排名第六)--资料来源:年地质地球所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 NATURE、SCIENCE与PNAS论文统计表刊物名称序号 发表年份第一作者 职称论文类型 NATURE12012副研究员Letters22008博士后Articles32005副研究员Letters42005研究员Brief Communications52004研究员Letters62002郭正堂研究员Letters72001研究员Letters82000叶 凯研究员LettersNATURE Geoscience12012研究员Letters22010研究员LettersSCIENCE12006研究员Brevia22002研究员Technical CommentsPNA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2015张金海副研究员Article2杨小平研究员Article32013博士后Article42012张毅刚研究员Article52009研究员Article62005研究员Article资料来源:
《》:是地学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期刊之一,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有多种著名国际检索系统检索该刊,中国国内有关检索机构均收录该刊,如《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等。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8年底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TPC)中,《第四纪研究》的总被引频次为2224,排名第4,影响因子为1.780,在地球科学学科排名第7;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CSCD)(2008版),《第四纪研究》的总被引频次为1530,影响因子为1.524。《》: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主要报道有关岩石学基础理论的岩石学领域各学科包括岩浆岩石学、变质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岩石大地构造学、岩石同位素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岩石成矿学、造岩矿物学等方面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同时也刊载综述性文章、问题讨论、学术动态以及书评等。《》创刊于1983年,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主要报道沉积学、沉积矿产、地球化学以及相关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和高水平论文,介绍沉积学研究的新技术、新理论及中国国内外最新沉积学论著,同时也报导有关学术活动、学科研究动态及学术思想的讨论和争鸣。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CD)、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联合国《水科学和渔业文摘》(Aquatic Sciences and Fisheries Abstracts, ASF)等数据库收录。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2年12月工作的2011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2011年《沉积学报》影响因子为1.053,总被引频次达2031次;根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统计数据,2012年《沉积学报》的影响因子为1.0903,学科影响力位列全国地质学科技期刊第11位,总被引频次为2614次。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统计的数据,2011年《沉积学报》的影响因子为1.346,在地质学(98种)学术期刊中排名第14位。《沉积学报》并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2版)遴选的2012年度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于1958年7月创刊,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期刊。该刊力求综合、及时快捷地反映地质学领域内具有较高水平的新理论、新成果、新发现、新方法、新进展,特别关注构造地质学、岩石矿物矿床、石油地质、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构造物理、地层与古生物等方面的最新理论、野外和实验成果,支持多学科交叉研究成果,鼓励公开质疑精神。《地球物理学进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共同主办的地球物理学及相关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报道中国国内外地球物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探讨地球物理学的发展战略,评价地球物理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刊登有创新性或意义重大的研究论文、专论、综述、快报和其他文章;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版之地球物理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是中国工程地质学科综合性的高级学术期刊。1993年批准创刊发行。主要介绍当前规划、设计和在建国家重点工程的工程地质和地质环境实例及其论证;讨论理论进展和方法创新;讨论在土木、水电、铁路、公路及矿山建设、城乡规划、地质环境和灾害治理,以及能源和工业采掘等方面的新技术和经验。《》创刊于1948年,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是有关地球物理科学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固体地球物理、应用地球物理、空间地球物理和大气、海洋地球物理以及与地球物理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研究论文,着重报道创新性研究成果;已列入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有多种著名国际检索系统检索本刊,如SCI、SA、CA、&全俄科学情报研究所文摘杂志&、日本&科学技术文摘速报&、&世界译文索引&、&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水科学文摘&、&TULSA石油文摘&、&美国地质文摘&、&法国文献通报&等。中国国内有关检索机构均收录该刊,如《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等。在《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1999年10月公布的&1998年全国被引频次最高的科技期刊前500名排行榜&中名列第12位,在地学类期刊中排名第一。从&1994年-1998年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百名表&显示,《地球物理学报》的被引频次在逐年增加,这5年的总引频次排位第10。在《地球物理学报》1999年发表的论文中,获国家自然科学等各项基金资助的论文占总数的83.84%,经统计,期中的该项基金比例已上升为95%。
研究所是国家最早确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单位,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截至2015年3月,该所具有培养&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和&海洋地质学&二级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资格和学位初审权。设有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3个博士后流动站。
截至2015年3月,该所有研究生600余人,博士后158人,包括博士生330人(含留学生12人)、硕士生173人,年共毕业研究生1540人,其中博士毕业生1178人。研究生在读期间,通过开展地质野外教学实习、开设专家系列讲座、博士学位专业课程、以及加强学位论文开题、中期等必修环节考核的管理,提高研究生的学习、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并在在中国国内多个高校高设立&地学攀登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并与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办学,先后设立&赵九章-现代地球和空间科学英才班&(2010年)和&地学菁英班&(2012)。根据2015年8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近年来,该所研究生多次获得国家级、院级各项奖励,包括4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0人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1人获得李四光优秀博士生奖、3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19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15人获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每年平均有13名研究生获得博士生国家奖学金、4名研究生获得硕士生国家奖学金。
整个徽标呈正圆形。圆的外层上半部为中文&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对应的下半部为英文&INSTITUTEOFGEOLOGYANDGEOPHYSICS,CAS&(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图案中心以旋转的两个&G&为主体,为地质学(Geoloy)和地球物理学(Geophysics)英文的第一个字母,象征两大一级学科的紧密结合,并形成&S&(Science:科学)。
所大门口镌刻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英文名称的巨型花岗岩石碑, 2004年采自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附近著名的&房山花岗闪长岩体&,运抵后经加工、雕刻而成。石碑长9.88米,宽1.28米,高2.28米,重约80吨。&房山花岗闪长岩体&属中生代早白垩世燕山晚期侵入岩,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130.7±1.4Ma,主要造岩矿物有斜长石、条纹微斜长石和石英,次要矿物有绿色普通角闪石和黑云母,副矿物有磁铁矿、磷灰石、榍石、锆石等。该岩体以早期岩石学开创性研究闻名于中国固体地球科学界,有关它首篇岩石学研究论文是中国著名岩石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该所研究员何作霖先生的科研成果,发表在1937年中国地质学会专报上。研究所矗立巨型花岗岩石碑,第一,显示研究所的门牌标识;第二,昭示研究所的科研对象是大地和石头;第三,是该所老一辈科学家追求真理、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实物见证和精神象征;第四,代表研究所厚重的历史,积淀的文化,牢固的根基,寓意研究所根深叶茂。
姓名职务所长党委书记、副所长钟 华党委副书记、副所长杨长春副所长吴福元副所长副所长资料来源:
历任所长 姓名任期赵九章陈宗基徐文耀侯德封张文佑资料来源:
{{each(i, video) list}}
{{if list.length > 8}}
查看全部 ${list.length} 期节目
{{if _first}}
内容来源于
{{if list && list.length}}}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球物理学专业排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