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中学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于音乐界定微课程的必要性性质是如何界定的

浅谈音乐课程标准中学生对学习乐器演奏的目的(转) - 余音绕梁的blog - 连云港教育博客
& 欢迎博友来到我的博园,我是来自赣榆县塔山镇中心小学的王军。在博园里算是新人请大家多指导,有宝贵建议和意见不要保留,留言或者回复给我啊谢谢!
浅谈音乐课程标准中学生对学习乐器演奏的目的(转)
浅谈音乐课程标准中学生对学习乐器演奏的目的&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乐器演奏的目的不单是掌握乐器的演奏技能,而是为了通过演奏乐器更好地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而器乐教学由于其学具配备和教学操作上的难度,长期以来,一直是音乐教师刻意回避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演奏技能、演奏表现、合奏能力等方面相对于音乐其他学习领域的能力差了许多。下面将我们的一些做法和心得与同行交流。
  一、提高认识是开展课堂器乐教学的基础
器乐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却有其特殊性。其一:演奏技能与其它学习内容相比具有一定的难度,导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畏难思想。其二:演奏表现需要借助乐器这一载体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学生必须要人手有一件课堂乐器。由于以上原因阻碍了中小学课堂器乐教学活动的开展,我们认为:必须提高音乐教师、学校行政和班主任的认识,引起各方的重视才能保证课堂器乐教学的顺利开展。
  1.提高音乐教师的认识
  我们将明确中小学器乐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作为改变教师认识的切入点,通过对《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的学习与研讨,使教师明确中小学生学习乐器,不单是为了掌握一两件乐器的演奏技能,而是为了通过演奏乐器更好地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有了这个认识,可以避免教师把技能学习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降低了学生器乐学习的难度,克服了师生对器乐演奏学习的畏难情绪。
  2.提高学校行政的认识
  由于演奏表现必须借助乐器这一载体,因此,让每一个学生配备一件课堂乐器(口琴或竖笛)是开展器乐教学的关键。但因多年来,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管理方面缺乏相应的工作条例和评价制度来进行指导和考核,使学校行政对音乐课堂器乐教学缺少认识。我们借助“督导评估”和“评选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的契机,规定各学校必须配备1――2个班的课堂打击乐器,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必须人手配备一件课堂乐器。通过与学校行政的交流和对学校的督导,取得了学校对开展器乐教学活动的支持。
  ⒊提高班主任的认识
  课堂器乐教学是以教学班级为单位,在音乐课堂上进行的教学活动。全班同学必须每人要配有一件课堂乐器,因此,家长的支持尤为重要。端正班主任的认识,做好家长的工作也是开展课堂器乐教学活动的关键。要让家长意识到:课堂乐器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必备学具,就象上美术课要准备画笔、颜料一样重要。此外,我区每年举行的教学班器乐演奏比赛是以班级为单位参赛,奖励对象是班级。这样,取得了班主任的大力支持,课堂器乐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二、探索学法是实施课堂器乐教学的突破口。&&&&&&
  对于音乐教育来说,音乐技能的学习是必要的,这既是人的音乐素质的一种需要,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了基础。问题是教师要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那种单纯学习技能、机械训练技能的方式。为此,我区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实施器乐教学的突破口。通过校本教研的形式,搜集了教师反思的课堂器乐教学中的问题,并将其中有共性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课题分小组进行研究,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探究法――了解演奏乐器与吹奏方法
  探究式学习法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学生的充分思考、选择、批判、怀疑、设问等主动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乐器构造的基本知识,掌握学习吹奏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探究学习示例一:竖笛的构造?
  ①提出问题
  首先教师设置情境。如用竖笛吹一段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问:“竖笛为什么有孔?”“竖笛为什么能吹响?”等。接着提出问题“竖笛的构造是什么?由几部分组成?”
  ②决定探究方向
  首先学生 运用头脑风暴,提出自己的看法。(是竹子做的、里面有哨子就可以吹响、孔是出气的、孔是可以变音的等)然后集中学生认可的假说(如由管子、哨子组成等 )确定探究的内容(针对竖笛本身进行研究)
  ③实施探究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竖笛吹一吹、拆一拆、看一看、想一想
  ④得出结论
  学生根据研究的现象提出看法,师生达成共识形成结论(由吹嘴、簧片、吹管三部分组成),以验证假说是否成立。
  探究学习示例二:如何让竖笛的声音吹得好听?
  ①提出问题
  教师设置情境。用竖笛吹一段悠扬的慢板音乐,让学生谈谈对音乐的感受(好听、悠扬、明亮等),加强学生对竖笛吹奏的音色和气息的认识。
提出问题。“如果让你用竖笛吹一个音,怎样才能让声音好听?”
  ②决定探究途径
  首先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提出探究的多种途径。(选一个质量好的竖笛、用尽力气吹、注意吹奏姿势等)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吹奏姿势、吹奏口型、气息运用三方面进行探究。
  ③实施探究
  指导学生采用比较法(同学与同学吹奏比较、老师与同学吹奏比较、第一次与第二次吹奏比较等方法)分组从三方面探究。
  ④得出结论
  根据学生通过探究掌握的多种吹奏方法提出意见,师生达成共识形成结论(吹奏时,口要轻轻含住吹嘴、气息保持要平稳、吹奏力度要适中。)。
  探究式学习法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教为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让学生能有兴趣地在教师提供的空间、时间里主动探究 竖笛的构造。帮助学生选择学习探究的途径与方法,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竖笛吹奏的基本方法,从而获得关于竖笛的相应知识与能力。
  2.游戏法――进行趣味性的单音练习
  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和主动进行学习的精神力量。游戏法就是利用学生最感兴趣的电子游戏的表现形式,将音符设计成电游中的卡通形象进行游戏活动,帮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口琴、竖笛的单音练习。
  游戏一:《摘果果》
目&&& 的:练习1、5两个单音。
内&&& 容:果园里长满了果树,两棵苹果树上结满了果子,两棵苹果树下分别放着两个筐子。
要&&& 求:游戏开始时,当两棵树上分别印着“1、5”两音的苹果先后掉下时,学生要及时吹响。
设计建议:
⑴一棵苹果树专门出现“1”,另一棵树 专门出现“5”,并要往各自的筐里掉。
⑵第一关& 苹果掉下的速度要稍慢,先掉“1”苹果,再掉“5” 苹果。
第二关& 苹果掉下的速度逐渐加快,并且两种苹果交插掉下。
  游戏二:《青蛙过河》
目&&& 的:练习四分节奏的1、3、5三个单音,为歌(乐)曲简单伴奏做铺垫。内&&& 容:小河边有三队青蛙正准备排队跳过河。
要&&& 求:游戏开始时,当三队分别印着“1、3、5”三个音的青蛙先后过河时,学生要及时吹响并保持一拍时值。
设计建议:
⑴青蛙前后出现的间隔时间为一拍(即休止一拍),前后出现的顺序根据伴奏谱音符的安排。
⑵伴奏谱&& 1& 0 |& 5& 0 |& 1& 5 |& 1& 0 |
3& 0 |& 5& 0 |& 3& 5 |& 3& 0 ||
  游戏法改变了传统器乐教学中机械、枯燥的单音练习方式。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特征进行趣味性的单音练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地游戏玩耍中熟练掌握演奏的指法。
  3.&参与法――进行审美(情感)性的节奏、旋律练习&&&&&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审美的情趣。因此,演奏技能技巧的学习过程应始终贯穿着学生的情感参与。只有这样,中小学课堂器乐教学才能正真实现审美价值,成为审美教育。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在演奏教学建议中指出:器乐教学不是先学习乐器的演奏技术,等到掌握技术之后再与其他学习领域结合。参与法就是将器乐演奏的学习参与到唱歌、鉴赏、创造等活动中,通过演奏乐器更好地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
  ⑴参与歌曲伴奏。在学生学会两、三个音之后就可以以伴奏的形式参与歌曲演唱的活动中,感受歌曲的情感,以简单的节奏和旋律表现歌曲的情绪,减少单纯的乐器技术练习,让机械的技术练习成为情感体验、表现的过程。如:学生在学会“1、5”两个音的吹奏后,就可用两个音以 × 0 |×& 0& |的节奏参与歌曲《乃哟乃》的伴奏。这样,学生既以简单的节奏和旋律表现了歌曲欢快的情绪、了解了歌曲由“1、3、5”三个音组成的旋律风格,又淡化了赤裸裸的技能训练形式。。
  ⑵参与乐曲欣赏。在欣赏一些短小的、易于演奏的乐曲音乐主题或片段时,可让学生先跟着音乐吹奏,投入其中感受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和情感美。接着试着吹奏主题,帮助他们解决视唱主题时的音准问题。这样通过乐器演奏既降低了视唱主题的难度,感受、表现了音乐的情感,又在审美的过程进行了技能的练习。
  ⑶参与音乐创作。将器乐演奏参与到音乐创作实践中,把学生创作的节奏或节奏短句、旋律或旋律短句通过乐器吹奏出来(节奏或节奏短句可用一个单音吹奏)。既提高了学生音乐创造的兴趣,又借助乐器演奏表现了学生音乐创作的情感。
  4.评价法――提高学生对演奏的鉴赏水平
  进入音乐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广大音乐教师已充分意识到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功能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往往将评价内容局限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上,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演奏教学的内容除演奏技能、音乐表现和合奏能力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对演奏的评价。
演奏评价法即在演奏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演奏进行评价。如:在评价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演奏的情感表现如何?演奏表现的技能技巧如何?等等。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演奏质量,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竞赛导向是落实课堂器乐教学的兴奋剂。
  竞赛活动能充分调动学校行政和音乐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是落实课堂器乐教学最好的兴奋剂。我们以比赛为导向,引导教师关注课堂器乐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节课,使我区的器乐教学开展得如火如途 。我区连续开展了三届以教学班为单位的“长沙市天心区教学班器乐演奏比赛”。每一届比赛在比赛内容、比赛形式 等方面提出不同要求,以此引导音乐教师关注器乐教学的不同侧面。
  第一届比赛:由于是第一次比赛,许多学校学生乐器的配备不齐。此次比赛的目的就是通过比赛督促学校将一、二年级的课堂打击乐器和三―六年级的课堂演奏乐器配齐。为调动学校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赛规定:每一个专职、兼职(上6节课)教师可自选一个教学班参赛;比赛形式规定学生按教室的座位坐在凳子上演奏,为教师树立课堂乐器教学是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演奏的概念。
  第二届比赛:通过第一届比赛我们发现:教师对参赛有突击排练的现象。为避免违背我们组织比赛的处衷,本届比赛规定:由组委会抽签决定每个教师的参赛班级,并规定比赛曲目由教师自选学期当册的教材歌(乐)曲演奏,以此引导教师重视平时的课堂常规教学,关注每一节课,不搞突击排练。
  第三届比赛:本次比赛时,我区已进入课程改革实验的实施阶段。此次比赛的目标是:把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渗透于课堂器乐教学中,提倡“综合”,鼓励“创造”。这次比赛中有低年级的学生将算盘、勺子、水果等非常规音源作为乐器表现打击乐《拌家家》;有中年级的学生将口琴演奏的《摇篮曲》融入情景剧表演;有高年级的学生在竖笛演奏的《彩色的中国》中加入朗诵和哼鸣伴唱。,学生这些渗透新课程“综合、合作、创造”理念的演奏形式,受到了我市课改领导小组的高度评价。
回顾我区三年来课堂器乐教学的探索过程,我们倍感其中的艰辛与甘甜。探索中的困惑令我们艰辛,探索中的收获令我们喜悦。当听到每一个孩子的乐器声在舞台上、在教室里飞扬时,我们知道我们将一如既往!
tsxxwangjun | 阅读全文(280) |
后,你将出现在这里
余音绕梁的blog /32493/index.aspx
Copyright @
连云港教育博客技术支持:查看: 3489|回复: 0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结构与内容解读”作业二 答案说一说你是怎样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的。
通过学习“《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结构与内容解读”课程,请说一说你是怎样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的。
&&现代社会音乐教学领域与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拓展是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音乐教学领域的变化和音乐教学内容的拓展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拓展学生艺术能力,拓展音乐教学过程,为学生拓展音乐学习空间,拓展广阔的自主创新的音乐学习环境;塑造健全人格,发展人文素养和艺术能力。在新理念的推动下,音乐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经验与能力,促使个性的完善发展,为孩子们提供自由参与和自我表达的空间与舞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获得艺术学习的愉悦与满足,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一、 唱歌教学中的拓展教学方式
& &唱歌教学主要解决的内容是让学生唱会歌曲,一切手段和方法都是为了刺激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会唱歌曲并不是最终目的,但是学生首先必须学会歌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的更深层次,这就是唱歌教学的拓展。音乐课的拓展内容应该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相联系。拓展后最终要回到音乐中。
1.让音乐与生活沟通起来,拓展广阔的教学空间。
& &音乐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横向联系,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例如:学唱歌曲《数蛤蟆》时,歌曲学会演唱后,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出“狗”、“羊”等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编歌词,拓展思维,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教师为学生创造新的空间,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音乐与美术学科联系起来,拓展学生的艺术思维。
& &音乐(四年级)培训资料音乐与美术同属于艺术这一大家庭,音乐是听觉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芳姿倩影。这些足以说明美术、音乐间是有着一种必然的联系的。在课堂教学中,当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结合在一起时,它会同时刺激人的不同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互相影响,发挥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的思维力、创造力的作用。例如:在教授歌曲《动画城》这首歌曲时,导入歌曲环节中,我制作了动画城片头中的许多的图片,设置了跟随歌曲《动画城》的动画播放,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很快就学会了歌曲,学生学会歌曲后,我展示动画城10岁生日的图片,引导学生为动画城生日制作贺卡,让学生在歌曲《动画城》的伴奏下,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画形象,学生们立刻拿出纸和笔兴奋地画起来,歌曲的伴奏既达到了复习歌曲的目的,又达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这样相关艺术间的横向联系和相关学科的整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对不同艺术的综合感受,使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得以体现,教学过程的结构更加合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效率。
3.舞蹈表演是“音乐想象”的拓展。
& & 自古以来,舞蹈与音乐就是一对有机的结合体,是形体美与音乐美的交融。《乐记·师乙篇》记载道:“故歌之为言也,……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说的是唱歌唱到激动时,不知不觉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跳起来了。由此可见,舞蹈是唱歌时感情的升华。如果音乐教学中,能做到根据歌曲的内容,创作一些舞蹈动作,让学生边唱边表演,定能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内心体验与理解,拓展学生的“音乐想象”。例如,学习一年级下册《萤火虫》这首歌曲时,可以根据歌曲的律动,编一些萤火虫飞的舞蹈动作让学生模仿。演唱时,随着歌曲的节奏与旋律,学生们挥动手臂,如同一只只小萤火虫上下飞舞。
二、 欣赏教学中的拓展教学方式
1.与音乐大师对话,拓展学生欣赏能力。
& &教科书只是学习音乐的例子而非全部,它给孩子的学习提供了一个选择的文本,而不是唯一的范本。教师应根据学校、学生和自身的实际,给学生提供、介绍一些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让其聆听、感悟。可以让学生把他喜欢的名曲拿到课堂上,进行介绍、播放、讲解。在这过程中,学生犹如和音乐大师对话,犹如在人类音乐文化的长河中畅游。每学期给孩子们布置几首名曲的欣赏任务,几年下来,就会有很多名曲装到孩子的心中。不要说孩子们听不懂,在我们按部就班教育中出来的孩子又有几人真正理解和喜欢上了音乐?广泛的欣赏和与音乐大师们的直接对话,对孩子的熏陶是潜移默化和不可估量的。
2.在欣赏教学中,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在音乐教学中,还经常采用非音乐的教学方法,把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身体运动等很好地结合起来,把这些多样的方法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如在教完《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时,我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首歌曲进行改编。为了完成改编的任务,各组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纷纷根据歌曲的主题、内容、情感特色来编排舞蹈动作、创作旁白、制作道具、设计人物造型等。在各组的“汇报演出”中,每位学生尽管在其中担任了不同的角色,获得了不同经验,但都能自己去感受、去理解、去想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艺术的熏陶。学生在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实践活动中,既激发了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树立了自信心,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虽然学生们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重要的是学生已能在课堂中自主地获取知识,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这时则变成了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伴奏、播放音乐、组织评比等)。长期进行这样的引导和鼓励,我相信在学生心中播下的音乐的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开花。
三、 音乐活动中拓展教学的方式
& &让音乐与活动沟通起来,给予自由的音乐想象空间。音乐最具不确定性,解释的自由度是最大的。所以,音乐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想象、解释,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它最能体现人的个性。而主题活动恰恰就能提供这样的自由。游戏、表演等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通过音乐活动过程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
1.角色性体验,拓展学生的表演能力。
& &音乐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横向联系,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如《摇篮曲》一课,我抓住小朋友很想做爸爸妈妈的特点,准备了很多娃娃,让学生亲身体验做一天爸爸妈妈是多么辛苦,从而进行爱父母、尊敬长辈的教育,在活动中巧妙地将歌曲教学、创编、表演、打击乐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在情景剧中,拓展艺术活动的空间。
& &情景剧的表演与创作是典型的艺术综合的过程。美术与音乐交融的前提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像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土壤和特定的生态环境一样,人的艺术能力的发展也需要适合条件和环境。例如小小音乐剧《蜗牛与黄鹂鸟》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分组分角色自己动手制作小猴子、小鹿、小鸟、蜗牛的头饰。课堂上,先播放准备好的几段小音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画面,选择一首清新优美的音乐来表现音乐剧开始的情形,选择一首缓慢、稳健的乐曲表现慢吞吞的蜗牛的形象,选择一首活泼欢快的乐曲表现小猴子、小花鹿、小鸟等形象。出示响板、木鱼、舞板、串铃等打击乐器,然后用正确的方法、适当的力度示范演奏,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感性的印象。再请学生选择恰当的乐器表演音乐中描绘的情形:舞板表现小猴子的笑声,响板表现小鹿在笑和跳动,串铃表现小鸟在笑和飞的样子。在教师的指挥下,学生戴上自己制作的头饰表演真是惟妙惟肖,展现了音乐剧的故事情节。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开心有效的,同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艺术活动的空间。
四、 丰富多彩的评价中,拓展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1.音乐会中的特长展示。
&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音乐长处及短处,让他们自主选择音乐学习的评价方式,使其真正地通过音乐来培养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这也正是我们选择教育的出发点:尊重学生的发展,主动发展,有个性的发展,为他们拓展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音乐会上,可吹、可拉、可弹、可唱,可以一人独演,也可以双人、多人合作演出,评委和主持人都由学生自己担任,评出的分数作为综合分,和平时的分数一起评出一学期的成绩。
& &有些同学性格内向,不喜欢独立表现;有些同学的音乐表现力差,但是喜欢与同学共同参与音乐活动,因此“音乐活动的集体形式齐唱(奏)、合唱(奏)等为学生表现自我创造了条件,而且感人至深,影响巨大,极有益于个体与群体的交往、合作,能融洽人际关系,超越小我、融入大我,从而领悟共处的真谛”。
2.唱歌练习中的激励性评价。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某一事件注意力时间短,容易对各种事件发生兴趣,分散学习精力,而且课堂教学不容易组织,尤其是对于反复较多的歌唱练习的知识等,更是难以达到活而不乱的效果。例如学生在反复练习唱歌时,会因为多次的反复而失去兴趣,就可以采取分组竞赛的办法:将学生分成几个大组,分组情况写在黑板上,每一组唱完后,分别有教师和部分学生参与评价该组的演唱情况,等学生都唱完后,教师作一次比较性的评价,最后分别为每一组学生发奖,唱得最好的一组得一朵大红花,稍差一点的得一朵小红花,再差一点的得一朵黄花,很差的得一棵小草,以此激励学生为了小组的荣誉唱好。再者学生会在参与评价时发生随便说或者吵闹的现象,教师可以同时评出纪律红花,有些组就会演唱、纪律红花双丰收,有些唱得不好但却得到了纪律红花,这样会达到活而不乱的效果。
3.观察与谈话参与到评价之中。
&&在课上有许多学生不愿积极主动地去表达自己的意愿,显得胆小、害羞。遇到这种情况,一般可采用观察与谈话的方法对他进行评价。时间则选在小组创编或讨论时,观察各组的每一个人,找到那个不爱讨论的同学与他谈话。请他说说对歌曲的理解及创编的动作,并和他一起练习。同他一起唱、跳,带动起他的情绪,使他高兴地唱起来跳起来。同时教师对他的评价也会有新的认识。
&&另外,运用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可以融声汇色,拓展审美视野;设境悟情,深化思想教育等,具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它并不能解决教学中的一切问题,如果使用不当,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在教学中,必须特别注意适时适度使用,多种媒体优势互补、发挥人机交互功能等,以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提供了拓展教学天地、开发学生智力的舞台。实现了教学的内容从统一到多样,教学的方式从模式化到多样化。音乐教学的方式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高中音乐课程标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2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音乐课教学如何实现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双赢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上海新课程标准旨在依托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和数字化城市的教育环境,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完善学习方式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关注学生学习经历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强化审美功能、提高文化内涵。音乐作品要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情感性与知识性融合,题材与体裁丰富多样。注重人文性、综合性、时代性、地域性等。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力求,在教学上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听、动、演、赏、创”等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审美和鉴赏能力。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操作起来比过去的老教材有难度,音乐课堂上出现了不少偏离音乐本体的一些课程,如:过多的联系相关学科;形式、内容过于繁杂,忽视音乐性的一些现象。基于这样的现状,我在新课标指导下,联系教学实际,探索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和形式都能为教学目标服务,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夯实了有效的音乐课堂,并在上海市音乐教学评比中屡获佳绩。我试图从音乐课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角度,探索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实现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双赢。 中国论文网 /9/view-4088435.htm  [关键词]音乐教学 内容 形式 双赢   教材改革,一改以往的以知识技能为主线的单元课题,成为以人文为主线的单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更注重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确实给音乐教师带来了更丰富的教学内容,这无疑向音乐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中学音乐课出现了形式和内容的丰富,一节课下来,知识容量大,涉及范围广,文学、历史、地理等学科均有体现,师生互动更活跃,但也给人一种不知道是什么课的味道,学生也在热闹了一番过后,不知所学,忽视音乐本体的势头有所上升,所以在教学中探究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为教学目标服务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我从新教材特点分析入手,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提炼出“音乐体验多于灌输讲解、听动互补好于只听不动、教学结构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观点,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实现了新课程标准下音乐课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双赢。   一、上海现行中学音乐教材特点   1.注重选材的经典与广博性,突出人文与文化气息   音乐课程正从技艺性课程转向艺术文化课程改变了一期课改以音乐要素为主线的框架结构,淡化了音乐知识体系,加强了音乐课程教学的人文色彩。将音乐学科结构隐含于丰富的音乐文化现象之中。在单元主题中具有生动表现意义的音乐人文主题显见于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人文的课题,如:《祖国颂歌》《菁菁校园》等,而每一课中都包含了8——10个音乐作品,内容非常丰富。   2.体现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知识性,融思想性于艺术性之中   以灵活多变、富有创意的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在选材中充分考虑到教育主旋律,以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来体现教育性和思想性,寓思想性于艺术性之中。如:《红旗颂》、《爱我中华》、《长城随想》等音乐作品,有很强的艺术性、思想性。   3.重视教学的实践性与创造性,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与提示性   改变了以往单纯枯燥的视唱、练习等一些知识性、技能性太强的做法,而代之以情景式、拓展性的活动方式,力图通过这样的综合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造能力。在才艺展示、艺术论坛、自我测评、音乐情景剧等活动中,学生通过教材中的图片或音乐提示,就可以完成实践活动,可以使教学效果得到体现。   4.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音乐学习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把学习音乐的幸福和成功的欢愉带给每一位学生。   5.加强了音乐的审美功能   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不再是新教材的全部或主要内涵,取而代之的是:使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奠定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增强了音乐的鉴赏性、审美性、实践性和趣味性,一切以有利于学生享受音乐、学习音乐、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获得审美愉悦体验为宗旨。   6.重视音乐的实践过程   突出音乐教学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体现了音乐的生活化,让学生能在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愉快地掌握基本音乐文化知识与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   7.突出了学科的开放特征   逐步加强音乐课程与其他学科,特别是姐妹艺术课程之间的联系。   二、在课程改革的新体制下,究竟应该提倡怎样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这里有两个问题必须明确:   第一,中小学生是否要学习音乐艺术作品的全部文化内涵呢?   有音乐教育专家说,肯定不是这样的。对那些繁、难、偏、旧的,专业性过强的、对学生终身学习无益的音乐理论知识,就没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习;而那些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与学生兴趣爱好及其音乐经验联系密切的,对学生终身学习有益的基础音乐知识和基本音乐技能,就有必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也就是说,在学习内容上,必然是有选择性的。教材中提供的音乐作品,不可能一一讲到,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合和选择,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第二,在学习方法上,是融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学习呢?还是作为一种音乐专业的学科内容去系统地传授、机械地训练呢?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而学习能否具有实际的成效不是靠强制的灌输、重复的练习、机械的训练去获得的,而是靠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态度和必要的智力基础而获得的。因此,应该提倡,给学生提供富于美感的音乐艺术作品、组织富于趣味性的音乐艺术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进而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发现、探究、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   三、中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   我看到这样一节课,七年级《亲情友情》单元,老师选择了《天亮了》、《可爱的家》《母亲》等作品,教学内容都是歌颂亲情的,教育学生爱亲人、理解亲情。可是关于韩红的《天亮了》产生背景讲了大半堂课,音乐只听了一遍,虽然在场的老师和同学都哭了,那也是被故事所打动而不是被音乐所打动,三首作品各听一遍,没有演唱,只有欣赏和讲解,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安排了写心愿卡挂在心愿树上,让同学不忘亲情。本节课起到了德育作用,可是谈不上是音乐课,完全可以让其他学科的老师来上,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教师应立足音乐本体,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四、音乐课如何实现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双赢   (一)音乐体验多于灌输讲解   1.情感体验   音乐教育的体验,往往表现为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愉悦感。当学生充分享受音乐的同时,保持对音乐的兴趣,并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身内在愉悦体验所获得的一种审美情感享受。审美的愉悦是不能灌输和讲解的,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这也是音乐和其他学科相比,特殊性就在于“只能意会,难以言传”。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移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   在七年级第二学期,《二泉映月》一课的设计中,我安排了一段声情并茂的讲述阿炳生平的故事,故事过后,学生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明显增强,由此产生了极浓厚的学习兴趣。同学们,首先是对二泉的感知,情由景生,这里的情,是阿柄真挚情感的表露,反过来又影响感知活动本身,“二泉”提供了感知的直感条件。而作品中的音外之音,则是通过阿炳的坎坷、顽强、自傲的人生经历中理解,当同学听到老师讲述的著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乐曲的时候,禁不住泪流满面、跪倒在地,他说:“像这样的音乐只配跪着听”时,在场的每一个学生无不为之震撼,使感知的内容远远超过“二泉”所给予的东西,感受到这首乐曲是中国的命运交响曲。这样情景交融,最生动地说明了情感在音乐审美中所起的动力和中介作用。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教育本质的一个特征,情感是人的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作为目标和旨归。日积月累,便会感情丰富,情思细腻,使人格完善起来。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境界,音乐教师应努力去追求和创造,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   2.情境体验: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   在设计六年级第一学期《民族花苑》一课时,我尝试情境教学,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有四个情境:   (1)音乐感知情境   音乐是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的强弱、旋律的起伏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等使学生获得直接、丰富而生动的感觉,这时不需要语言的中介,而是通过直感式的体验,学生在音乐的感知中产生情感体验,激起丰富的联想、想象。在傣族民间音乐《追渔》、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遵循了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先导,学生在听赏中展开无限的遐想。   (2)画面展现情境   “画面”是展开形象的重要手段,可以把抽象的音乐内容形象化,符合初中低年级阶段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在欣赏《追渔》时,我展示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多媒体播放的画面,更是用教师自己的舞蹈来表现傣族,呈上的是一幅立体的傣家少女翩翩起舞的画面。   (3)语言描绘情境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音乐课中教师文学化语言至关重要,在音乐课情境创设环节中,语言除了具有示范性外,还要具有主导性、启发性、形象性等。如:在《瑶族舞曲》中,用“同学们,现在夜幕降临了,月亮升起来了,我们的聚会开始了……”这样,同学就很容易进入情境中来。   (4)表演体会情境   《瑶族舞曲》的欣赏中,在学生运用掌握的音乐技能(演唱、加入打击乐器伴奏、舞蹈律动等),来表现自己理解的音乐内涵时,教学气氛随之活跃,学生全心的投入了音乐描绘的情境之中,学生的音乐创造性体验达到高潮。   师生在音乐中共创的一种环境氛围,并被情境感染、陶醉、启迪与激励,共同分享着音乐本身所蕴涵的情感世界,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享受到音乐的美,尽情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体验积极向上的人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听动互补好于只听不动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最基本的手段就是“听”,但单单只停留在听的阶段是远远不够的,“动”是人的本能,在动中感受、模仿或者表现音乐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也是内心感受和外部动作的和谐统一。这也是学生全身心投入音乐活动的鲜明标志。我看到两种现象:一是许多舞蹈基础很好的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却不能很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我们的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动作太难,不利于学生接受,其实,律动是为了更好的理解音乐,有时,很难的动作,学生只顾效仿,把音乐丢在一边了,这样的律动毫无意义。二是教师不提要求,让学生自由的动,造成学生不随音乐节奏乱动,动的无法,这样的律动也失去了它的意义。在教学中到底如何动,又要动的恰当,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方法:   1.教师引领:老师编排简单的动作,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带领下,随着老师   一起做,这样既跟上了音乐节奏,又把音乐作品用动作表现的恰如其分。而且要有一个由浅及深的过程,让学生慢慢习惯并适应这种表现音乐的方式。一个学期的安排分三步:坐在位置上的律动(一般是上肢动作)——站在自己位置上的动作(手脚并用)——到自由的地方做动作(可以有队型、分组的动作),但无论怎样,教师要带领,在初始阶段不能任学生发挥,这样才动的有法。比如:《渔光曲》这部经典的电影音乐,距离学生们时代久远,不易理解作品,教师先带领学生进行节奏律动体验,将×﹣﹣×节奏,用拍手律动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小船在水上飘摇的感觉,随后,将这一律动改变成简单动作,如:手模仿鱼的动作,手臂做船帆的摇摆动作,教师配以歌词朗诵,在老师循序渐进的律动的带领下,学生逐渐理解了受苦的渔民的苦难生活。   2.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通过交流、交往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个阶段是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可以达到的。比如:歌曲《小鸟,小鸟》,我首先是和同学们一起做的,在有了基础动作之后,才让学生一起研究,编排一些互动交流性的动作,使学生的动作更具表现力。《我的家在日喀则》这首歌曲,首先是节奏的律动,用打节奏的方法来参与听赏,然后教师再提示手上的动作,再请同学把手上的动作放在脚上,完成踢踏舞的学习。   3.自主创演:在教师激励下,学生有了一定的动作基础和表演积累,呈现多向发散思维状态,自主加工设想,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善于自我表现,参与音乐活动。在《瑶族舞曲》创设情境时,我就让同学们发挥创造性,用自己的动作表现音乐。这时有的同学就坐在了地面上,用手指着天上;还有的同三三两两,手挽手,随着音乐摇,使课堂达到了高潮;还比如:《二泉映月》一课的最后环节,是请学生表演阿炳的小品,让学生自己做一回民间艺人,体会他那充满沧桑的人生。听动互补改变了以静为主的学习方法,是音乐学习的创新,它为学生学习音乐、表现音乐创设了一个崭新的舞台。   (三)教学结构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经专家研究,音乐课上有五种结构:审美结构是核心,知识结构是基点,教法结构是导向(练习结构是手段),时间比例是关键,形成能力是目的。在设计《藏族歌舞》一课中,我采用了以下的结构:   音乐学科是进行美学教育不可替代的学科。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意识是我们的目标,审美结构是我们研究的重要结构。在本课的感知、体验、鉴赏、表现、创演的音乐活动中,审美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本课的基点即知识结构就是藏族歌舞的风格,通过以下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   1.情感体验,感知音乐   托尔斯泰指出:音乐是一种通过声音,引起某种情感,传达某种情感的工具。在设计《藏族歌舞》一课的导入时,教师就安排了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青藏高原》,把学生带入美丽的西藏,在音乐与风光片的播放中,以朗诵的形式讲述西藏风土人情和音乐的特色,歌曲、语言、画面、配乐,都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引发学生美好的情感,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上产生一种学习的需求。   2.动觉切入、歌舞一体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指出:“音乐,她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她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参与其中。”本课设计中,三种不同风格的藏族歌舞作品,都安排了学生参与:囊玛是藏族内廷歌舞音乐,比较难以理解和把握音乐风格。但《阿玛勒俄》歌曲的演唱可以帮助理解其风格,这个歌曲有一定难度,教师设计了模仿藏族同胞在高原上呐喊,学生就自然想到用高亢辽阔的声音演唱,曲调悠长难以演唱的部分,自然就可以解决了,学生通过演唱的参与,来掌握囊玛的特点;堆谐的学习就更为巧妙,从听入手,到拍手伴奏、再发展到用脚伴奏,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学会了藏族踢踏舞,学生的热情参与使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小高潮。又一次体现了动觉是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参与到音乐中来,才能真正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从而掌握堆谐的特点;康谐的学习时,教师穿上藏族水袖,伴着《阿其冲》的音乐翩翩起舞,学生陶醉在康谐歌舞之中,很容易情不自禁就想跳起来,然后跟着视频中的藏族同胞一起歌舞,更是自然而然的需求。把对音乐静态的内心感受化为动态的外部行动,以动激趣、以趣促乐,课堂成为了歌舞的海洋。   3.引导创演、表现音乐   《课标》指出:“音乐是表演的艺术”,教学中,应尽可能激发学生参与音乐表演活动,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在整个教学经过了一个情感化、趣味化的音乐体验之后,学生情感自然升华到“他要演”的状态,《洗衣歌》正是应用藏族歌舞素材创作的一个优秀歌舞作品,它巧妙地融入了踢踏舞和康谐舞蹈的动作,又具有情节性,在活动中教师引领学生创演自己的洗衣歌,使知识得到了巩固,使心灵与音乐互动、情感与音乐交融。   这节课,安排三个藏族音乐作品,内容丰富,主题集中,围绕一个中心——藏族歌舞,在课程结构安排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音乐性强、感染力强,审美及情感体验深刻,学生在生动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扎实的音乐学习训练,受到了深刻的音乐文化感染与熏陶,较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五、结束语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音乐课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学生的音乐素养有所提高,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学有所获,既摆脱了由于内容杂乱,音乐课不象音乐课的的局面,又体现出音乐课程的本体性,回归音乐本源,实现了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双赢。并且在上海市教学评比中,获得了专家的肯定。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的改革并不等于所有的教学方法都要遗弃,只不过,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思考,来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美感。日积月累,相信我们的音乐课堂会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来达到教育目的,成为真正的音乐课。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   [3]《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4]《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5]《奥尔夫“声势”活动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教育艺术》2009年第11期)   (作者单位:上海市仙霞高级中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语文课程的性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