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史上最难的数学题题对与错

您所在的位置:
& 数学 & 正文
高考数学冲刺指导:以实战心态对待模拟试题
日17:20  
高考数学考场上很简单的题也会忘记该怎么解决?
王春辉:这是一个挺广泛的问题。许多孩子说就是算不对。甚至一些孩子说老师我看见2×3就是想得5。有的同学说,短期可以提高吗?我不知道,但是我想说的是,这是广泛的,大家存在的问题。是我记得前一段一个初中的孩子,家长带孩子我这儿来,他说我们家的孩子都懂,都会,一算就错,我拿孩子的卷子看了一下。我看解方程,这是不好解的。我看孩子打了好几叉。我说做错不丢人。为什么呢?
谁还没有犯错的时候,这着急可能出错。比如解方程,本来得2,可能得3/2。我说算错不丢人,我说把错的答案放在这儿丢人。算错都可能,但是最起码可以带回去瞧一下。我们要么不会做,要么做对了。不能做错了,一扔,这样不负责任。
我举一个例子。我说复数运算的离子,上面是一个分式,上面是根号2,减I的立方,下面是1减少根号2,算得什么?这是05年全国一卷第一个题,这个题有四个答案。
我不想太多说什么。第一把上面的I立方处理称负的立方,也有更高水平的人,可以看出来,低下乘以I就是上面的。这个题的正确答案是I。我想说这个意思。
我见过数学考140分的人,复数做错的多了。对与错是一方面,这个题算完了,就赶紧做下面一个题,这不应该。
应该把算得I,乘以分母看看得不得,要是不得的话,就错了。
错是难免的,这不是你可以注意到的问题。我只是说要好的考试习惯。
我再举一个例子,我念一下,2+2的4次方,加上2的7次方,加上2的10次方,最后加到2的3N+10方,求得多少?
我们孩子很清楚,这是一个等比数列求和。有四个选项。我不念了。你可以去做。算完了,这个等比数列求和,重要是你数清多少个。这是06年北京考的题,这个题当时考的情况。这个考完了以后,知道怎么样吗?
难度系数是0.57。0.57是什么意思呢?
100个人平均有57个人作对,43人错了。有18个人选择A,为什么呢?他求多项和都以为是A项。还有18人选择D,为什么呢?是数错个数了。选错了,没有关系。一个题也不可能是百分之百。我想于43个孩子说一些。
18个人A,18个人选D,有57人选正确的。你起码可以取一个值试一下。
你把0代进去试一下,就知道答案了。这样的孩子做错了,复查意识不够。
习惯是什么?
做选择题的时候,选择题应该选什么?我们考试有草稿纸,这个题不是做选择题的。选择题是单一纸,我们高考过的人都知道,选择题是单一的纸。与二卷分开的,二卷是进入人工的。一卷是收上去的,为什么把草稿打在选择题上,回来靠查。知道写哪。填空题写在选择题的背面。那个大白纸是做什么的?
对于水平好的学生,前三个题的不用的是用来做后三个题的。对一些弱一点的孩子,大白纸是做后面的题的。这是习惯,草稿的纸也是定好的。
还有什么习惯,作完要查。北京市有八个,外省有10个,12个。我不主张作完12个再查。我是主张查的。是选取不同的方法像刚才说的,是算出来的把N代进去。如果是复数乘法,可以乘回去看看结果。
下一个题有再大的诱惑也要忍住。我记得一个孩子作填空题,他最后一个小题的时候,草稿写对的。往试卷腾错了,他说你写对了,抄的时候,错了。他说我觉得没有问题了,眼睛看下面的大题了,经常有三角的题,我已经开始想思路了。这样的孩子是这儿没有做清楚,就想下面的。
与这样的孩子说,有好的习惯。考试当中那些东西是要坚持的,什么是习惯,习惯是不能轻易改的东西。在考试的时候,再紧张也要部分保持一些既有的节奏,不能由当时的心情打乱节奏,这样会坏了。
我要与孩子说,第一要及时的查,草稿写哪儿要清楚。查的方法要知道,比如排列组合,一些孩子说做几遍几个数。排列组合是不容易。容易错。不见得没有思路做。
你可以数。但是我想说,你做一遍可能是分几类算的。你查的时候,可以找到不同的方法。比如这个题是算出来的,可以划一个图。我主张用不同的方法查而且是及时的查。这个应该是习惯,而且在考试当中不应该转变。
相关专题: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频道精彩内容推荐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杏坛寻趣—瑞金八一杨杏元数学工作室
当前位置:&&&
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教学案例与评析集锦
上传: 陈振鹏 &&&&更新时间: 14:40:21
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教学案例集&&&&
&&&&&&&&&&&&&&&&&&&&&&&&&&&&&&&&&&&&&&&&&[案例1]《百分数的意义》教学
&&&&&&&讲台上放着三个透明杯子,里面分别放了10克、20克和50克的水。老师用汤勺向三个杯子里加糖,糖的数量依次为2克、3克和5克。
&&&&&&&师:怎么样才能知道哪个杯子里的糖水更甜些呢?
&&&&&&&(生说。)
&&&&&&&其中有一个学生:让我上来喝喝就知道了。
&&&&&&&教师A:你就知道喝。老师是让你用数学的方法去判断。哪位同学来说?
&&&&&&&教师B:很好!这种方法最简单易行了。除了用口尝外,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知道哪个杯子里的水更甜些呢?
&&&&&&&[案例2]《找规律》教学
&&&&&&&屏幕上出现一幅图画。商店门口挂了很多灯笼,红、黄、蓝三种颜色有规律地排列着。其中一部分被一辆停在商店门口的汽车给遮住了。
&&&&&&&师:你能知道被汽车挡住的灯笼,分别是什么颜色吗?
&&&&&&&(生说)
&&&&&&&其中有一个学生:只要把汽车开走就知道了。
&&&&&&&教师A:(没理睬这位学生)哪位同学再来说?
&&&&&&&教师B:对啊!只要把汽车开走,不就都清楚了吗?!在汽车还没开走之前,我们也能看出来吗?
&&&&&&&两个案例都注重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但是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A教师与B教师对生活经验的认识还是有差距的。A教师注重的还是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状态以及经验状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让我们牢牢记住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一句话吧:&儿童回答教师提问的精确性,主要取决于儿童自己的经验的逻辑性,而不在于事物本身的逻辑性。&
&&&&&&&[案例3]《除法的初步认识》
&&&&&&&A教学:
&&&&&&&师:把6个桃子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该怎样分呢?
&&&&&&&仔细观察课本上的插图,你能用小棒代替桃子,也试着这样分分吗?
&&&&&&&(生用小棒分)
&&&&&&&师:同学们看,把6个桃子平均放到三个盘子里,要一个一个地分。先拿3个桃子分别放到3个盘子里,然后再拿三个桃子&&
&&&&&&&B教学:
&&&&&&&师:这有6个桃子,要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你会放吗?
&&&&&&&用小棒代替桃子,试试看!
&&&&&&&(生用小棒放)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放的?
&&&&&&&生1:我是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然后再拿2个放在第二个盘子里&&
&&&&&&&生2:我是拿起6个小棒,然后一个一个地放到盘子里去&&
&&&&&&&生3&&
&&&&&&&师:放的方法,我们可以多种多样,但是结果都应是怎样的呢?
&&&&&&&从生活经验出发,指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而非教师的生活经验,更不是教师的&教学经验&。要尊重学生的经验,让他们尽可能地把经验充分地表达出来,而不是一开始教师就规定好了&前进的路线&,让学生的经验与学习相隔离。
&&&&&&&二、激活
&&&&&&&[案例4]《比例尺》的教学
&&&&&&&A教学:
&&&&&&&师:同学们,什么是比例尺呢?请看这幅地图。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实际上是有500千米,而图上的距离却只有2厘米。&&
&&&&&&&B教学: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咱们的课桌面是个什么样的形状。你能把它画在纸上而不走样吗?我们来个比赛,看谁画得又快又好,愿意吗?
&&&&&&&生:愿意。
&&&&&&&师:什么才叫不走样呢?
&&&&&&&生回答。
&&&&&&&师:怎样才能不走样呢?&&
&&&&&&&知识是有一个体系的,但它的表现形式却不一定要那么严肃和充满逻辑。尽可能地对教材进行一些加工处理,让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开始,可以使学习过程更加亲切些,更加具有挑战性些。
&&&&&&&[案例5]《圆的认识》教学
&&&&&&&A教学:
&&&&&&&师:请同学们拿出桌子上的圆形纸片,把它对折,再对折,再连续对折两次。然后打开。你发现了什么了吗?
&&&&&&&生:发现了很多折痕。
&&&&&&&生:这些折痕都经过一个点。
&&&&&&&师:用笔把这些折痕描出来。量量看,这些线段的长度都相等吗?
&&&&&&&生量后,回答:都相等。
&&&&&&&师:这些线段,我们称它为直径。直径有哪些特征呢?
&&&&&&&B教学:
&&&&&&&师:同学们都认识了圆。那你们能想办法画出一个圆吗?
&&&&&&&生画。有的用硬币、墨水瓶、钢笔套等作为工具画。也有的用圆规作工具画。
&&&&&&&师:好!一会儿工夫,大家就画出了一个个漂亮的圆形图案。你们是怎样画出来的呢?愿意交流一下吗?
&&&&&&&生交流。
&&&&&&&师:真不错。老师这里有这样两条线,用它也能画圆吗?
&&&&&&&(学生建议。)
&&&&&&&师:好!我就来试试看。(用一条皮筋线系上粉笔,在黑板上画圆,有意让皮筋一会儿长一会儿短)
&&&&&&&师:同学们,不行啊!这画出来的是圆吗?
&&&&&&&(生建议。长度要固定&&)
&&&&&&&师:那老师换一根线。这次再试试看。
&&&&&&&(有意拉拉,长度不变。再画,故意移动定点)
&&&&&&&师:同学们,还是不行啊!
&&&&&&&(生建议。)
&&&&&&&师:老师明白了,画一个圆时,至少要注意两点&&
&&&&&&&在此基础上,总结画圆的要领,并引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有效的学习总是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过程,就是要成为不断地激活学生经验的过程。只有在具有一定的自主空间里,只有在不断地对话和刺激中,学生沉睡的经验才有可能被唤醒而处于积极状态,不断地同化、调整或重构。
&&&&&&&[案例6]《分与合》
&&&&&&&A教学:
&&&&&&&师:小朋友,7可以分成几和几呢?
&&&&&&&生:7可以分为2和5;
&&&&&&&生:7可以分为3和4;
&&&&&&&师:很好!跟老师读,7可以分为2和5&&
&&&&&&&B教学:
&&&&&&&师:小朋友,帮老师思考一个问题。地上放着两只盘子,里面放了些米。现在有7只小鸡去吃米,想象一下,小鸡吃米可能会有哪些种情况呢?
&&&&&&&你能在纸上画出来吗?
&&&&&&&生画。
&&&&&&&师:咱们交流一下。
&&&&&&&生1:一边4只,一边3只;
&&&&&&&生2:一边6只,一边1只;
&&&&&&&生3:一边7只,一边0只;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现在这7只小鸡吃饱了肚子,要坐到这桌子边休息了(出现一张长方形的桌子)。你们猜猜,它们坐的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
&&&&&&&数字是抽象的,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它就会变得活泼可爱起来了。给数字赋予生活的意义(最好是&拟人化&的),让孩子对数学的理解多一些形象上的依托,也许我们的数学会容易和有趣得多。
&&&&&&&三、提升
&&&&&&&[案例7]《角的初步认识》
&&&&&&&师: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角。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
&&&&&&&生:黑板上;
&&&&&&&生:钟面上;
&&&&&&&生:还有墙角、桌角。
&&&&&&&A教师:那是角吗?请你再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搞清楚后,再回答。
&&&&&&&B教师:你看这位小朋友可真会联想。讲到角,就想到了我们的墙角和桌角。这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词语啊!
&&&&&&&让我们来观察比较一下,这里的角和我们今天学习的角,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生观察并说。
&&&&&&&师:是啊!它们两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很多的不同。我们看,从一个墙角上,可以看出几个和我们书上画的一样的角呢?
&&&&&&&生:三个。
&&&&&&&师:从一个桌角上看呢?
&&&&&&&生:也是三个。
&&&&&&&学生头脑中已经有着许多和&学校数学&内涵不同但名称相同的概念,有着很多被称为&日常数学&或&民俗数学&的知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就必须要研究这些知识,了解孩子们已有的实际认知结构,并努力地促进二者的相融,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案例8]《加和减》的教学
&&&&&&&师:13-9等于多少呢?小朋友们算算看。
&&&&&&&生算。
&&&&&&&师:谁愿意来交流一下?
&&&&&&&生1:我一个一个地去减,最后剩下4个;
&&&&&&&生2:我先从10个里面减去9个,&&
&&&&&&&生3:我先减去3个&&
&&&&&&&生4:因为9+4=13,所以&&
&&&&&&&A教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好,就按照你们喜欢的方法,再计算下面的题目:15-9&17-9&
&&&&&&&B教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算起来更简单些呢?谁来说说。
&&&&&&&生说。
&&&&&&&师:小朋友们都发表了各自不同的意见。这样吧,老师有个建议,下面这道题(15-9),你们试着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去算,然后再看看自己最喜欢哪种方法,好吗?
&&&&&&&提倡算法多样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给每个孩子以更大的空间,将自己的算法个性化地表达出来。这种个性化的算法,与孩子的经验是紧密相联的。但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是远远不够的。试想,一个孩子如果不去思考、比较和体验其他同学的算法,而只是满足于自己的最初经验之上,他的思维能得到发展、能力能得到提高吗?
&&&&&&&从经验出发的同时,还需思考怎样让经验得到提升,这是数学的本质所在。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一)
&&&&&&(一)平均数
&&&&&&吴: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吴: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听懂了吗?
&&&&&&&&&&(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吴正队&)
&&&&&&吴&:吴正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一定能赢。
&&&&&&吴: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
&&&&&&&&&&&&&预备,开始!20秒后,吴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胜利队&服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吴: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吴: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吴: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吴正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吴:现在胜利者是&吴正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
&&&&&&&&&&(这时,吴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吴: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吴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吴:现在把吴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生;140个。
&&&&&&吴;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
&&&&&&吴: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
&&&&&&吴;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
&&&&&&&&&(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
&&&&&&&&&(终于有一个声音出现了: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可以先求平均数。)
&&&&&&吴:怎样求平均数呀?
&&&&&&生;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
&&&&&&点评:排球是孩子喜欢的游戏,吴老师把游戏引进课堂的时候,在许多环节上都进行了改造:让学生自拟队名、自定比赛规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选择加入,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体会,从而激发学生对平均数知识学习的需要。实际上,几乎每个环节都自然的指向对平均数的理解。一个原生态的生活情境,是难以有如此明显而丰富的教学意义的。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二)
&&&&&&二&分&之&一
&&&&&&&&&&&
&&&&&&&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一定是它的1/2吗?&在学习1/2时,这个问题搅起了课堂的波澜。每个同学经过独立思考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两大阵营。正方、反方分别选出两名代表站在台前,一场唇枪舌战即将开始。
&&&&&&&&&&&&
&&&&&&吴老师顺手递给一边一张圆纸片,宣布:&同意不同意都要提出问题,如果能问得对方心服口服,同意了你的观点,就是胜利者。这张纸可以折,可以撕。下面的同学两人一组,先讨论一下。&
&&&&&&&&&&&&
&&&&&&讨论过后,同学们把目光集中到讲台前,吴老师对座位上的学生说:&我们请正方和反方的代表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吗?我们静静的听,然后还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看那位同学最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辩论开始。正方同学把圆从中间对折,问:&这一半不是1/2?既然你们都承认,为什么不给老师画勾?&大有先声夺人之势。
&&&&&&&&&&&&&反方同学把圆随意撕了一小块下来,问:&这圆是不是两部分?&
&&&&&&&&&&&&&正方:&是。&
&&&&&&&&&&&&&反方:&这两半都是圆的1/2吗?&
&&&&&&&&&&&&&正方:&不是。&
&&&&&&&&&&&&&反方:&既然不是,为什么你们还认定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都一定是1/2呢?&好一个咄咄逼人的反问。
&&&&&&&&&&&&&正方仍然不服气:&我们怎么就得到1/2呢?&
&&&&&&&&&&&&&坐着的同学开始按捺不住了,举手发言。一个说:&这个圆可以折成1/2,也可以不折成1/2。&真是一语中的。
&&&&&&&&&&&&
&&&&&&另一个说:&如果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2,但这里说分成两份,怎么分都行。&他在&分成两份&上特别加重了语气。理越辩越明,几个回合下来,大家就达成了共识:这句话错就错在&一定&上,如果一定是1/2的话,前面应该加上&平均&这个词。这是对分数本质意义的认识。
&&&&&&&&&&&&
&&&&&&点评:数学是其他自然学科的皇后,良好的数学素养离不开周密、严谨的思维。当然,这种严谨的思维习惯,不是靠教师的严厉逼出来的,而是要让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慢慢养成。教师所能做的职能是引导。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三)
&&&&&&小括号
&&&&&&刚刚认识了小挂号可以改变原有运算顺序的规则后,突然有一位同学提出:&我认为小括号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没有它的存在,照样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一边说一边走到黑板前把&12&(4+3)&式子改写成了&12&4+12&3&,一脸不喜欢的样子:&反正我不喜欢小括号。&如果学生体会不到小括号的作用,这节课岂不白上了?吴老师思考着如何把这节课引向深处。突然,他看到了讲台上摆放的同学们为灾区捐的书,灵机一动,一个教学思路产生了。他不慌不忙地提出一个问题:&王红同学积极支援灾区,她有92本课外读物,自己留下32本后,把剩下的送给5个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得到几本?请列综合算术解答。&吴正宪特意请那位同学板演并讲解。过了一会儿,那位同学不好意思地说:&我在算式中画了一个小括号,表示先求92与32的差,最后再除以5。&吴正宪故意问:&这个小括号有什么了不起,不写它不是也可以解决问题吗?&&这个小括号非写不可,不然就得先算32&5这一步了,不符合题目要求。&
&&&&&&那位同学着急地说。一位同学抢过话头:&你现在是不是和大家一样也喜欢小括号了?&&小括号挺好的。&那位同学感慨地说。
&&&&&&&&&&&&&点评:看似枯燥的数学知识,不再是由教师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体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四)
&&&&&&课上,学生四人一组围桌而坐。桌面上摆放着水杯、可乐瓶、圆形纸片、刻度尺、绳子和剪刀。吴老师说:&龙潭湖公园有一个圆形花坛,为了保护花草,准备沿花坛围一圈篱笆,需要多长的篱笆呢?你们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合作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话音一落,学生们就忙开了。他们兴致勃勃的设想着各种方法,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
&&&&&&过了一会儿,小组代表开始发言。A组抢先说:&我们小组是把圆形纸片立起来放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就测出了它的长度。&
&&&&&&吴老师肯定了他们积极动手、动脑参与学习,但同时提出:&如果有一个很大的圆形水池,要求它的周长,能用你们小组的方法把水池立起来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吗?&
&&&&&&&是啊,行吗?&A组的同学陷入了沉思。
&&&&&&接着,B组代表有几分得意地向大家推荐自己小组的做法:&我们研究了一个好方法,先用绳子在水池周围绕一圈,再量一量绳子的长度,不就是水池的长度了吗?&
&&&&&&&好!好!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吴老师称赞道。这话在B组同学的脸上洒下了一片灿烂。
&&&&&&停顿片刻,吴老师拿出了一端系有小球的线绳,在空中旋转了一圈,又旋转了一圈,问:&小球走过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圆,要想求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你们的方法吗?&同学们摇摇头,再次陷入沉思。
&&&&&&&我们又发现了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一个兴奋的声音从教室里掠过,C组的同学发言了:&将这张圆形的纸对折三次,这样圆形的周长就被平均分成8段,我们测量出每条线断的长度是2厘米,8段是16厘米,也就是圆的周长。&
&&&&&&很有创意,吴老师竖起大拇指,&你们用折纸的方法求出这个圆的周长,很了不起。但是用滚动的方法、绳绕的方法、折纸的方法只能求出某些圆的周长,都有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球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把对圆周长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经过一番思考,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观察、操作、实验,同学们终于发现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规律找到了,同学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点评:吴老师善于创造绚丽的思维波澜景观,她总是恰到好处地打破学生的思维平衡,使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受到挑战,形成适当的失衡,从而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造,以寻找新的答案。如此循环往复,就使得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深化,一步步逼近真理,一次比一次飞溅起更高的浪花。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五)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上,吴老师请部分同学到黑板上用画图的方式表示自己心目中的一半。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划出了不同的1/2图。
&&&&&&&同学们,你们知道有一种非常科学简单的表示方法吗?&在学生们七嘴八舌的猜测中,她自然而然的引出了1/2的概念,然后问:&那你们看1/2能不能代表你们画的这些图的意思呢?&&如果你认为它可以,就把你画的图擦掉,如果你认为1/2没有你画的图漂亮或不能代表,可以不擦掉。&多数同学都擦了,只有几位同学没有擦。没关系,吴老师等待着,让他们慢慢去体会。
&&&&&&在临下课前,吴老师安排了一个环节,请两个同学到黑板前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5/100。画着画着,一个男孩对老师说;&画不了了,太麻烦了。&吴老师问:&那你说是画图好还是分数好?&&分数好。&看来他是真的体会到分数的价值了。另一位女同学还在埋头画她的5/100,吴老师又在分母上加了一个&0&,变成了5/1000。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她愿意画就画吧。&5/1000该怎么用画图表示呢?就让女孩继续想吧,最终她会感悟到用分数表示这个关系是又准确又简单的。
&&&&&&点评:这种等待在课堂上是经常需要的。这是一份源自博爱的宽容。宽容让学生敢于展示真实的自我,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宽容让学生的智慧充分涌流。
&&&&&&一个教师之所以博大,就在于它告别了强迫学生认同的习惯,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宽容。
[案例4]《多一些、少一些》教学
&&&&&&&教师出示选择题:
&&&&&&&苹果有60个,梨的个数比苹果少得多,梨有多少只?
&&&&&&&a&28&b&48&c&50
&&&&&&&师:应该怎样选择呢?
&&&&&&&生1:28只。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2:48只。
&&&&&&&A教师:48只对吗?
&&&&&&&生3:不对,应该是28只。因为&&
&&&&&&&B教师:你选48只,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教师的作用不是评判,而是激励;教师需要的是倾听,而非主观臆断。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有犯错误的空间,更应该有表达自己的权利。即使我们认为学生的答案是绝对错误的时候,多问一句&你是怎样想的&,又费多大力气呢?简单的一句问话,也许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意料不到的惊喜。
&&&&&&&三、&是填空,还是选择?
&&&&&&&[案例5]《分数的意义》教学
&&&&&&&A教学:
&&&&&&&师:请同学们拿出有关材料,我们在操作中学习分数的知识。
&&&&&&&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表示出它的12&。
&&&&&&&生:&&
&&&&&&&师:把这条彩带折成8等份,表示出它的38&
&&&&&&&生:&&
&&&&&&&师:拿出这捆小棒(6根)的23&
&&&&&&&生:&&
&&&&&&&B教学:
&&&&&&&师:同学们,老师要求大家带一些小物品到教室来,你们都带来了吗?都有些什么呢?
&&&&&&&生:我带了纸张、小棒&&
&&&&&&&生:我带了橡皮泥、小圆片&&
&&&&&&&师:真好。大家带来了这么多物品,你们能分别拿出每样物品的23&来吗?
&&&&&&&生:&&
&&&&&&&师:你们能自己先想一个分数,然后再用每样物品的一部分表示出这个分数吗?
&&&&&&&生:&&
&&&&&&&[案例6]《三角形面积》练习
&&&&&&&A练习:三角形的底是3厘米,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B练习:画一个面积为6的三角形。你能画出几种?
&&&&&&&固定的材料,固定的方法,固定的结果,何以构建个性化的学习?把空间增大,让教学开放,需要我们关注每个教学细节。只有当学生真正地有了&自决权&的时候,个性学习才会有可能。
&&&&&&&[案例7]家庭作业的布置
&&&&&&&A教师:今晚回家,做练习&的第&到第&题。
&&&&&&&B教师:同学们可以继续选定自己的家庭作业。可以做今天学的内容,也可以做明天将要学的内容。可以写数学日记,也可以作预习笔记&&
&&&&&&&大量的统一的家庭作业,对于很多基础好的同学来说,其实是一种精力浪费,他们完全可以把精力花在更有价值的学习上。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又是一项沉重的负担。为何不让他们各得其所呢?相信他们,给他们自己以选择的机会和责任,对于孩子个性与主动性的培养,对于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都会有很大的益处。
&&&&&&&12、怎样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
&&&&&&&夏青峰
&&&&&&&评价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学习的方式。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能总是在等待着高考、中考的变革,而应该从自我做起,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改革评价,让孩子能真正地享受数学的学习。
&&&&&&&一、是甄别,还是激励?
&&&&&&&[案例1]《应用题》教学
&&&&&&&师:这道题该怎样解答呢?谁愿意把你的解题过程写到黑板上来?
&&&&&&&(一学生上台在黑板上书写,其他方面都写对了,唯有在写单位时忘记了加括号)
&&&&&&&A教师:同学们,他的解法对吗?
&&&&&&&生:对。
&&&&&&&师:对?仔细看看,他丢掉了什么?
&&&&&&&生:丢掉了括号。
&&&&&&&师:是啊,还是太粗心了。(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个&&&)
&&&&&&&B教师:&&同学,你能向同学们解释一下你的解题过程吗?
&&&&&&&生说。
&&&&&&&师:同学们,你们赞同他的解法吗?
&&&&&&&生:&&
&&&&&&&师:真好,&&同学的解法很有道理。我们再完整地看一下他的书写过程,按照规定,这里写单位时好象应该&&?
&&&&&&&生:加上括号。
&&&&&&&师:&&同学,你愿意上来补写一下吗?
&&&&&&&生上台在黑板上添上括号。
&&&&&&&师:真好!(随手在黑板上写了个&优&)
&&&&&&&严格不等于挑剔,求全责备的教学只会换来孩子们对学习的自卑。《美国数学课程标准》把&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有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第二大目标,能给我们一些启迪吗?评价不是甄别,评价最应该发挥的功能就是激励。
&&&&&&&[案例2]《计算题》教学
&&&&&&&师:这些计算题,同学们会算吗?作在草稿本上,看谁又对又快。
&&&&&&&生计算。
&&&&&&&A教师:好,老师报一下答案。大家自我批改一下。
&&&&&&&师报答案,生批改。
&&&&&&&师:好,作错了的同学请举手。
&&&&&&&几个学生缓缓地举起手来。
&&&&&&&师:&&同学,说说你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了?
&&&&&&&该生很不情愿地站起来,低着头小声地说道:我把运算顺序弄错了。
&&&&&&&师:知道了,下次改正。
&&&&&&&师:(眼睛又看向另外一位同学)你呢?说说你又为什么错了?
&&&&&&&B教师:哪位同学愿意交流一下自己的答案?
&&&&&&&一生报答案,其他同学判断对与错。
&&&&&&&师:全部作对的同学请举手。
&&&&&&&很多学生很快地举起手来。
&&&&&&&师:大家都很不错。如果自己哪道题作错了,现在把它订正过来,并在傍边写出错误的原因,待会老师再单独与你们交流,好吗?
&&&&&&&诸如A教师所采用的&暴光式&等评价方法,在目前的课堂中仍是大量存在,甚至还被称赞为&当堂问题当堂解决&的好方法。如果我们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一下换位,其中的滋味又当如何呢?
&&&&&&&[案例3]《思考题》教学
&&&&&&&A教师:昨天的&每日一题&&,很多同学都积极地开动脑筋,想出了很多办法。其中&&同学的解法最好,他真是我们班最聪明的同学!
&&&&&&&B教师:昨天的&每日一题&&,很多同学都积极地开动脑筋,想出了很多办法。其中&&同学的解法很独特,他真是越来越聪明了。
&&&&&&&表扬一位同学,不能以打消其他所有同学的自信心为代价。激励,更多地要关注纵向发展而非横向比较。
&&&&&&&二、是知识,还是能力?
&&&&&&&[案例4]《统计知识》考试题
&&&&&&&A练习:
&&&&&&&观察下列统计图(关于降水量的条形统计图,图略)
&&&&&&&1、&该地区5月份的平均降水量是多少?
&&&&&&&2、&该地区6月份的平均降水量是多少?
&&&&&&&3、&该地区5月份的平均降水量相当于6月份的百分之几?
&&&&&&&&&&
&&&&&&&B练习:&
&&&&&&&上面是一个画好的统计图,请观察这个图,回答以下的问题⑴:
&&&&&&&1、&你认为这个图可能用来表示什么?
&&&&&&&2、&按你的想法给这个图起名。
&&&&&&&3、&写下根据这个统计图你所想到的任何事情。
&&&&&&&评价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是重要的,但评价学生的数学创造力和想象力更为重要。从知识考试扩展到能力考试,是数学教育应当探索的重点课题。
&&&&&&&[案例5]《长方体表面积》的考试题
&&&&&&&A习题:
&&&&&&&一个教室长8米,宽6米,高3.5米,用石灰粉刷四周墙壁,扣除门窗面积20平方米。问粉刷部分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习题⑵:
&&&&&&&你班的教室墙壁需要粉刷,要求用两种涂料粉刷两层。为了准备与一个公司谈合同,你需要事先做一些准备。请计算出粉刷教室所要花费的资金。
&&&&&&&完成这样的问题,你需要计算涂料的桶数和所需要的费用。为此至少需要做下面的事:
&&&&&&&1、&测量并计算出教室墙壁的面积;
&&&&&&&2、&计算出一桶涂料能粉刷多大的面积;
&&&&&&&3、&计算出涂两层涂料所需要的桶数。
&&&&&&&打破纸笔测验一统天下的局面,适当地安排一些开卷考试题,让学生在开放的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具体的情景问题,对于学生数学学习也许会更有引导与促进作用。
&&&&&&&[案例6]&有关考试题的比较
&&&&&&&这里有几道题,A类型和B类型,究竟哪一种对孩子数学思维的发展,才更为有利呢?
&&&&&&&1、A、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81、2、53、111、&&
&&&&&&&B、小明说,91与93都是质数,因为它们的个位上的数都是奇数。你认为呢?能说出理由吗?
&&&&&&&2、A、三角形的底是3厘米,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B、画一个面积为6平方厘米的三角形。你能画出几种?
&&&&&&&3、A、把一个长240厘米、宽100厘米的长方形分解为10个长为60厘米的小长方形。小长方形的宽为多少?
&&&&&&&B、把一个长240厘米、宽100厘米的长方形分解为10个长为60厘米的小长方形。试着把它画出来。
&&&&&&&4、A、把化成分数、小数。
&&&&&&&B、(图:把一个长方形,按长边10等份、宽边4等份分成若干个小长方形,上面画出一些阴影部分)你能分别用分数、小数和百分数解释上面的阴影部分吗?
&&&&&&&5、A、&=&&=&&&
&&&&&&&B、你能把&在方格中表示出来吗?
&&&&&&&发挥评价的引导功能,让学生的学习淡化记忆与演练,而强化一种有联系、有现实意义、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的数学素养将会日益提高。
&&&&&&&三、是结果,还是过程
&&&&&&&[案例7]《分数乘法》单元教学
&&&&&&&A教学:
&&&&&&&按照教学进度,一课一课地教下去,每课有作业。整个单元教完以后,进行单元测试,记下每位同学的单元考试成绩。
&&&&&&&B教学:
&&&&&&&也是按照教学进度,一课一课地教下去,每课有作业。但是在单元学习之前,向学生宣布:每位同学都可以不按照老师的教学进度,自学该单元知识。如果自我感觉对该单元知识已经掌握,随时都可以向老师申请单元考试。考试包括三项内容:
&&&&&&&1、&当老师。向全班同学讲解今天(按常规进度)所学习的内容,要求同学们都能听明白,并能回答老师与同学的提问。
&&&&&&&2、&出试卷。出一份该单元的测试题,要求能全面考察该单元的知识点。老师给予定性评价。
&&&&&&&3、&做考题。一份闭卷,老师从学生出的试卷里或题库里抽取。一份开卷,考察综合运用该单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项考察都获通过的同学,可以不做老师布置的常规作业,上课可以看课外书籍或自学下一单元知识。
&&&&&&&同时,老师准备的试卷至少分A、B、C三种,每种的难度系数不一样。针对不同思维水平的同学,老师有意识地抽取相应的试卷让其考。不同的学生在对单元知识掌握的程度上可以不一样。
&&&&&&&学生的学习有&时间差&与&路径差&,我们不能以同样的试卷、同样的进度来评价不同的人。让评价适应学生并促进学生,而非学生适应统一的评价。
&&&&&&&[案例8]《素质报告单》
&&&&&&&A教师:在素质报告单的数学栏目里,写上该同学的分数。分数的依据是期末考试成绩。
&&&&&&&B教师:同样也在素质报告单的数学栏目里,写上该同学的分数。分数的依据是单元考试的平均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照一定比例的折合。
&&&&&&&C教师:在一张特制的素质报告单的数学栏目里,写的不是分数,而是一段评语。素质报告单放在学生的《成长档案袋》里。学生的《成长档案袋》里,一般还含有以下材料:
&&&&&&&1、&学生的单元测试卷和期中、期末试卷。
&&&&&&&2、&学生的1&2本作业本。
&&&&&&&3、&学生自己做的兴趣作业。
&&&&&&&4、&学生的实践活动作业报告。
&&&&&&&5、&学生自己出的试卷。
&&&&&&&6、&学生的数学日记。
&&&&&&&7、&本学期数学学习总结。
&&&&&&&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仅仅通过一个分数去描述,是很不全面的。探索表现性的评价方式,淡化结果,关注过程,&是学生数学学习成效评价的一个重要选择。
怎样让学生经历数学的过程
数学新课标,无论是在前言部分,还是在目标部分,都多次提到了让学生&经历&&的过程&。如何理解该理念,落实此要求?本人愿结合一些实例谈点体会,并求教于同行。
一、学生有需要吗?
[案例1]《简单的统计》教学.
其间都有让学生走下座位采访听课老师的环节,但两位老师的处理方式不一样。
A教师说:&同学们,我们刚才已对全班同学进行了荤菜口味的统计,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吃炸鸡腿。可是同时吃饭的还有我们的老师呀,成人的口味是不是和我们儿童的口味一样呢?大家说怎么办?(学生马上建议去采访老师)
B教师说:&同学们,我们刚才进行了一些统计活动,现在你们看,台下有很多老师,你们敢去采访他们,对他们进行一些统计吗?小组商量一下,我们可以去统计什么?&
同样是下台采访老师,一个是由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去采访和统计,一个是为了统计而去统计,哪一个效果更好呢?还是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从需要开始吧!
[案例2]《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
教师先进行了一些割补的渗透。尔后出示一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求面积,求到面积后,也有两种不同的学习过程。
A教学:(平行四边形纸片,给出了底和高的数据。)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生:我把平行四边形象这样剪开。(拿着一平行四边形纸片,并演示)拼过来就是长方形了,这个长方形面积就是它的面积。
师:小组讨论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面积呢?
生:(讨论、汇报略)
师: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
生:底乘以高。
B教学:(平行四边形纸片,没有给出数据)
师:谁说说你是怎样求的?
生:(汇报同A过程,加了一些进行测量的话,略)
师:好!你们都会求了!那再试试桌子上的第二块平行四边形纸片,它的面积是多少呢?看谁最快。
(生继续剪拼、测量)
师:谁再说说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做的?
生:(汇报略)。
师:咱们再比赛,看谁最快地求出第三块平行四边形纸片的面积。
(生继续剪拼、测量,有个别同学开始不剪,直接测量了。)
师:这位同学最快,你能说说你为什么会这么快?
(生回答,意思是不要剪,直接想象出长方形。略)
师:你在脑海中完成了拼剪的动作。好!再来一次,求出第四块的面积,看谁最快。
(大部分学生不再去剪拼,而是直接测量了。)
师:好!大家都快起来了!你们是怎样做的?
(生汇报略)
师:那也就是,只要测量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就可以求出它的面积?
生:底和高。
师:为什么呢?
同样是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一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得出的,另一个是在情急的状态下,急中生智,由学生自己想出来的,由于需要而主动地进行了比较,发现了规律。引导学生经历数学过程,就要多一些这些&迫切需要&的情景!
二、学生在体验吗?
[案例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
A教学:(先认识生活中的长方体)
师:拿出你的长方体,观察一下它有几个面?面又有什么特征呢?
(生观察,并汇报)
师:再看看,它的棱又有何特征呢?
(生继续观察汇报)
师:长方体还有几个顶点?
师:谁来完整地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B教学:(先认识生活中的长方体)
师:好!同学们都认识了长方体,那你能用橡皮泥做出一个长方体吗?
(生动手做,并展示、汇报和交流)
师:大家的长方体作品真漂亮。(出示一长方体框架)这是一长方体框架,你们有本事,也能把它给做出来吗?
(生动手做,并展示、交流。)
师:老师想请教一下,你们刚才用了几根小棒,用这些小棒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另外用橡皮泥捏了几个点呢?
(生汇报交流,师板书棱的有关特征。)
师:冬天到了,你能象老师这样,给框架穿上衣服吗?(出示一个用纸做面,包好了的长方体)想想看,应用剪刀剪出怎样的纸片?
(生操作、汇报、交流)
师:刚才剪出的纸片又有什么特点呢?
通过观察去认识与通过体验去认识,认识的深度是不一样的,参与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留下的印象更是不一样的。
[案例4]《年月日》的教学
师:同学们,拿出你的年历卡。数一数看,一年有几个月?一个月又有多少天呢?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又是30天呢?
师:同学们,你知道一年有几月,一月有几天吗?
(生汇报略)
师:真好!继北京申办奥运成功后,上海申办世博会又取得成功,全中国人都在期盼着2008年和2010年的到来,你能把2008年或2010年的年历卡提前设计出来吗?想想看,应注意些什么?
(老师提供出2008年和2010年的元月1日是星期几的数据。)
学生头脑中已有很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如其让他们再对着年历去观察、去发现,还不如让他们先把已有的知识运用起来,在创造性的设计活动中去感悟、去体验很多新的知识点。
三、能再创造吗?
[案例5]《分数的意义》教学练习
1、是表示把(&&&)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数。
2、判断:把一个苹果分成8份,其中的3份,占苹果的&&&&。
3、下面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整个图形的&&&吗?(图略)
阴影部分是&&&吗?说明理由!
你能在下面的图形中表示出更多的&&&吗?
理解,是重要的。能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能够让知识不断地生成和发展,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
[案例6]《三角形的面积》教学练习
1、求下面各三角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2、下列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各个不同的三角形,给出底和高。图略)
1、你能画几个面积为8平方厘米的三角形吗?试试看?
2、你能设计出几个面积为8平方厘米的平面图形吗?试试看?
代入数据的运用,与创造设计的运用,哪一个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更有帮助呢?
[案例7]《圆柱体》教学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哪位同学能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完整地总结一下?
(生总结略)
师:今天这节课,大家表现得真棒。可惜今天张强同学生病缺席了,你们愿意通过电话把今天所学的内容告诉他吗?
生:愿意!
师:那想一想,怎样讲,才能让张强同学脑海中一下就能浮现出圆柱体的形象呢?还有哪些注意点要转告他呢?
知识不能简单地复制到脑中,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能创造性地表达出来,教师需要不断地提供机会。
2、《11到20各数的认识》片段: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电脑:机器猫]
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
猫:小朋友,你们好,我叫小叮当,今天我想跟你们一快儿学习,你们愿意吗?
猫:太好了,我在学校里也是一个好孩子,已经得到很多小红花了,不信你们数数。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小叮当得到了多少朵小红花,好吗?举起右手,一边打手势一边数。[数到10]
[电脑演示10朵花,第11朵打问号]
师:再往下数就要用到比10更大的数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10更大的数,[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然后再帮小叮当把小红花数完。
二、实践操作,初步认识11&20各数。
1、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师:老师为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些小棒,就在小盆里,数一数你有几根小棒,在桌上排成一排。(小盆里都是12根小棒)
学生汇报,指名2人把小棒拿到讲台上数一边。&&
1、很多时候,我们都注重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出课题。但是正当学生饶有兴趣的时候,我们的教学却嘎然而至,匆忙把学生引入另外一个话题。教学中,我们能否把一个话题做充分一点,以问题为出发点,让孩子切切实实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素材变来变去。为什么这样变,只有教师知道,学生反正跟着后面跑。
2、无疑,数到10,对于学生来说是旧知识了。但是数到11、12,就一定是新知识吗?书本上是新知识点,但孩子的认知结构却未必如此。如果我们试着让孩子数下去呢?至少我们会了解他们真实的知识储备。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教学,需从每个细节做起。
3、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
价值是抽象的、相对的和发展的,我们很难给有价值的数学下个准确的定义。但是通过对一些案例的比较分析,我们或许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启发与感悟。
&[案例4]《工程问题》教学
&&&&&&&A教学:
&&&&&&&师:咱们来个比赛,下面这几道题,看谁解答得最快。
&&&&&&&1、&修一条长250米的公路,每天修全长的15&,几天才能修好?
&&&&&&&2、&修一条长150米的公路,每天修全长的15&,几天才能修好?
&&&&&&&3、&修一条长1000米的公路,每天修全长的15&,几天才能修好?
&&&&&&&4、&修一条公路,每天修全长的15&,几天才能修好?
&&&&&&&[案例5]《分数的意义》教学
&&&&&&&A教学:
&&&&&&&(电脑屏幕上出示一幅图,图上画了六只熊猫)
&&&&&&&师:把这六只熊猫平均分成三份,每份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呢?(电脑显示平均分成三份)
&&&&&&&生1:13&
&&&&&&&生2:23&
&&&&&&&生3:&&
&&&&&&&师:我们仔细看看,这虽然是两只熊猫,但是它占整体的几份啊?
&&&&&&&B教学:
&&&&&&&师:咱们来个快速抢答,好吗?
&&&&&&&把8支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的铅笔数是?(生:4支)
&&&&&&&把10支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的铅笔数是?&(生:5支)
&&&&&&&把这个文具盒里的所有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生:是1/2。
&&&&&&&师:为什么是1/2&呢?
&&&&&&&生1:因为把它平均分成了2份。
&&&&&&&生2:因为不知道有几支铅笔,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整体。
&&&&&&&师: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就是这个整体的?
&&&&&&&生:2份中的1份,就是1/2。
&&&&&&&师:真好!如果把它平均分给5位同学呢?10位呢?50位呢?(生答略)
&&&&&&&师:可是这个文具盒里只有6支铅笔。(拿出6支铅笔)
&&&&&&&现在把它平均分给两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表示吗?
&&&&&&&生:能!
&&&&&&&师:为什么还能呢?这不是3支了吗?
&&&&&&&生1:这3支也是2份中的1份。
&&&&&&&生2:1/2也就表示这里的3支。
&&&&&&&师:也就是说,把6支铅笔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中的3支铅笔占这个整体的?(手拿铅笔演示)
&&&&&&&生:1/2。
&&&&&&&师:如果把8支铅笔平均分给两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还能用1/2表示吗?
&&&&&&&(生答)
&&&&&&&师:如果是100支铅笔呢?1000支铅笔呢?5吨苹果呢?
&&&&&&&学生对于解答工程问题的困难,不在于&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数量关系的理解上,而在于把具体的工作总量用抽象的&1&表示、把具体的工作效率用抽象的分数来表示。同样,学生对于理解&把很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困难,是在于把握&份数&与&个数&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直接就把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去理解,有时很难突破难点。反之,对材料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感悟知识的本质,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就必须要深入分析学生的思维,精心组织材料。淡化&告诉&,强化&体验&与&感悟&。
&&&&&&&[案例6]《分数的意义》教学
&&&&&&&(概括分数的意义)
&&&&&&&A教学: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写出了很多分数。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些分数。它们分别都是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以及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的。这些我们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书上用的是什么词?
&&&&&&&生:单位&1&。
&&&&&&&师:对啦。哪些东西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呢?
&&&&&&&生回答。
&&&&&&&师:单位&1&的&1&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呢?
&&&&&&&生回答。
&&&&&&&师:把单位&1&平均分,可以2份,也可以是3份、4份&&。我们也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若干份。
&&&&&&&师:分数可以表示这样的1份,也可以是2份、3份&&书上就概括为?
&&&&&&&生:一份或几份。
&&&&&&&师:明白这几个词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好。我们共同来把分数的意义齐读一遍。
&&&&&&&B教学:
&&&&&&&师:说说下列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出示:57&)
&&&&&&&生1:把一组红旗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5份的数。
&&&&&&&生2: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5份的数。
&&&&&&&生3: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5份的数。
&&&&&&&师:到底把一个什么平均分呢?我们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生1:用一个单位。
&&&&&&&生2:用一个整体。
&&&&&&&师:反正都是一个什么!就用&1&吧!书上称为?
&&&&&&&生:单位&1&。
&&&&&&&师:好的。说说下列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师出示38&。(生说)
&&&&&&&师再出示:&,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这里有几种不同的声音出现),表示这样的3份的数。
&&&&&&&师:为什么大家在这个地方的声音有些不整齐了?
&&&&&&&生:因为它平均分成的份数不确定。
&&&&&&&师:平均分成的份数不确定,用什么词来概括?
&&&&&&&生:若干份(师板书,生完整说一遍意义)。
&&&&&&&师再出示:&,谁又能说说它所表示的意义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9份,表示这样若干份的数。
&&&&&&&师:真好!用若干份来代替不确定的份数。可是好象与前面有重复的感觉。能换一个词吗?
&&&&&&&生:一份或几份。
&&&&&&&师:它要么表示的是这样的1份,要么表示的是这样的几份,用这个词,同意吗?(师板书,生齐读)
&&&&&&&师:再出示&,怎么样,再说说!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者几份的数。
&&&&&&&师:这就是分数的意义!
&&&&&&&如其让学生去理解书本上的概念,还不如让学生去创造自己的概念,并让书本概念与自己的概念能够相融。如何能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创造出概念,是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必须努力探索的课题。
&&&&&&&11、怎样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富有个性
&&&&&&&夏青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怎样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更富有个性呢?
&&&&&&&一、&是控制,还是服务?
&&&&&&&[案例1]&《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
&&&&&&&A教学:
&&&&&&&师:25&和35&谁大呢?
&&&&&&&生:35&大。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我们看,25&的分数单位是?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生:分数单位是15&,有2个15&。
&&&&&&&师:35&的分数单位是?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生:分数单位是15&,有3个15&。
&&&&&&&师:因为3个15&比2个15&大,所以?
&&&&&&&生:35&比25&大。
&&&&&&&师:谁能把刚才的话连起来说一遍?
&&&&&&&生:25&的分数单位是15&,有2个15&;35&的分数单位也是15&,有3个15&;因为3个15&比2个15&大,所以35&比25&大。
&&&&&&&师:谁能仿照刚才的说法,说说38&与58&的大小?
&&&&&&&B教学:
&&&&&&&师:25&和35&谁大呢?谁能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说说理由?
&&&&&&&生1:35&大。因为3份总比2份大。
&&&&&&&生2:一个是2个15&,另一个是3个15&。肯定3个15&比2个15&大。
&&&&&&&生3:我们画画示意图就知道了。(到黑板上画)这表示35&,这表示25&,很明显35&比25&长。
&&&&&&&生4:&&
&&&&&&&师:真好!我们可以有很多理由说明35&比25&大。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吗?
&&&&&&&生:分母相同,分子不同。
&&&&&&&师:分母相同就说明了什么?分子不同呢?
&&&&&&&生:分母相同说明每份数相同,分子不同说明含有的份数不一样
&&&&&&&师:这样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的时候,我们只要怎样?
&&&&&&&生:看分子。
&&&&&&&我们总喜欢循循善诱,而很多时候,我们的这种循循善诱是在一种&打乒乓&式的问答中进行的。在&启发&的光环下,教师的思维代替或控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还需要自己个性化的想法吗?真正的教学,是要把学生带入一个&渔场&,让他们有一个探索的空间与交流的阵地,而不一定就是要提供多少现成的&鱼&或&渔&。
&&&&&&&[案例2]《小数的性质》教学
&&&&&&&通过人民币单位的换算、长度单位的换算等例子,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了三个算式:
&&&&&&&0.3=0.30=0.300
&&&&&&&0.5=0.50=0.500
&&&&&&&1.8=1.80=1.800
&&&&&&&A教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三个算式,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
&&&&&&&2、&从右往左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吗?
&&&&&&&B教学:
&&&&&&&师:黑板上出现了这样的三个算式。
&&&&&&&1、&你也能写出几个和它相类似的算式吗?并说说几个数之间为什么可以画等号。
&&&&&&&2、&你能写出多少个这样的算式?为什么?
&&&&&&&你能用语言把你的发现描述出来吗?
&&&&&&&我们好象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发现规律。但深究其实质,学生需要动多少脑筋呢?面对一个数学现象(或问题情景)时,我们老师能不能&少规定些路线&、&少插一些路标&,而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体验和感悟呢?
&&&&&&&二、&是抱怨,还是赏识?
&&&&&&&[案例]《角的认识》教学
&&&&&&&师:谁能到黑板上画一个角?
&&&&&&&(一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角,但是他画角的时候并没有按照规定从一个顶点出发)
&&&&&&&A教学:
&&&&&&&师:同学们,他画得对吗?
&&&&&&&生:对!
&&&&&&&师:对?!你们注意到了他画角的顺序吗?角的两条边应是什么线?
&&&&&&&生:射线。
&&&&&&&师:射线应怎样画?这样画行吗?(用手比划)
&&&&&&&生:不行。
&&&&&&&师:那他画得对吗?
&&&&&&&生:不对!
&&&&&&&B教学:
&&&&&&&师:感谢这位同学,为我们画出了一个角。(面向画角的那位同学)你能谈谈体会吗?
&&&&&&&生:我画出了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好极了。大家都能画出角吗?
&&&&&&&生:能!
&&&&&&&师:老师有个建议。想想看,角的两条边分别是什么线?
&&&&&&&生:射线。
&&&&&&&师:既然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用手比划),我们画的时候最好按什么样的顺序画呢?
&&&&&&&C教学:
&&&&&&&师:感谢这位同学,为我们画出了一个角。(面向画角的那位同学)你能谈谈体会吗?
&&&&&&&生:我画出了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好极了。一个顶点、两条边就组成了一个角。大家都能画出角吗?
&&&&&&&偶尔的一次否定并不足为奇,但是如果学生因为数学的严密而经常地遭到否定,那么他对数学的认识会是怎样的呢?他还愿意尝试吗?他还会积极地动脑筋想出自己的方法吗?更何况,所谓的数学严密性真的就那么重要吗?&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就组成了角&是对的,但是我们仅仅因为这句话,就能规定&角的两边一定是射线&、&画角时一定要按照画射线的方法&吗?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您是本工作室第位访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找规律的数学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