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比小麦多种2.6公顷,三种农作物 小麦400字种植的

黑龙江省统计局
欢迎光临黑龙江省统计局!
当前位置:
 >  > 
黑龙江省食品主导产业发展状况
日期:&&&&来源:黑龙江省统计局
 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黑龙江省统计局 
乳制品加工行业&
  一、行业现状&
  黑龙江省地处世界黄金奶牛带,资源优势突出,加工历史悠久,是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发源地和乳品工业大省。经过多年发展培育,已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完达山、飞鹤、龙丹等一批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乳业品牌,90%以上的国内外知名乳业集团如雀巢、蒙牛、伊利、贝因美等也已在省内投资布局。&
  ——产业规模持续扩张。2013年,全省乳制品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4.5亿元,约占全国的12%,过去3年年均增长14%。其中:婴幼儿配方乳粉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0亿元,过去3年年均增长12%。&
  ——产业投资高速增长。近4年来,全省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在设备、工艺、质量安全保障等方面新上改扩建项目10个,累计投入近38亿元。其中:仅新版GMP改造投入就累计高达10亿元、占比近3成。&
  ——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目前,黑龙江省乳制品产业主要分布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绥化、牡丹江、黑河等地,集聚在双城、呼兰、肇东、安达、杜蒙、富裕、北安等县(市)以及东部的农垦管区,产业集聚度相对较高。现有85家乳制品生产企业,总资产达200亿元,职工近3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2家,约占全国的10%;乳制品年产量达213.7万吨,约占全国的8%,其中:液体乳年产量、乳粉年产量分别达150.3万吨和63.4万吨,约占全国的7%和40%。截至2013年底,省内43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乳粉产量达28万吨、约占全国的40%,实现产值220亿元、约占全国的30%,我省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业基地。&
  ——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目前,在国家乳制品工业协会发布的3批、19个国内婴幼儿配方乳粉重点发展主流品牌中,黑龙江省共有完达山、飞鹤、龙丹、太子、大庆等7个品牌入选、占比近4成,“龙江奶”国内市场占有率飞速增长、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
  ——优质奶源供给充足。截至2013年底,全省拥有现代示范牧场177个、5000头以上的牧场8个,奶牛存栏总量达192万头,年产鲜奶518万吨、约占全国的15%,位居全国第2位。&
  此外,黑龙江省也是工信部乳制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第一个试点省份,最早建立了乳制品企业诚信管理评价体系,并拥有国内乳品行业唯一的国家级乳业工程中心、检测中心、乳品标准化中心和乳品工业信息中心。多年来,全省乳制品行业、特别是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市场信誉度极高。&
  1、地理区位优势&
  黑龙江省与荷兰、丹麦、美国北部各州及日本北海道等奶牛发达国家和地区同处在被称为“世界奶牛带”的同一个纬度范围内,为发展奶牛养殖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2、品牌市场优势&
  黑龙江省具有悠久的乳制品加工历史,培育了完达山、金星、龙丹、摇篮等一批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占有率的知名品牌。近年来又先后引进了雀巢、蒙牛、伊利等一批具有先进加工技术水平、一流管理水平的国内外知名品牌,这些企业生产的系列乳制品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在全国乳品品牌和市场中占有重要位置。&
  、科技支撑优势&
  黑龙江省拥有国内乳品行业唯一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乳品标准化中心、全国乳品工业信息中心三个国家级中心)、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其中东北农业大学拥有教育部乳品科学重点实验室,对提高黑龙江乳制品技术含量和乳制品研发与生产能力具有强劲的科技支撑能力。&
  4、诚信保障优势&
  黑龙江省最早建立了乳制品企业诚信管理评价体系,有效地对乳企资质条件、员工素质、经营能力、经济效益、产品质量、合同履约、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诚信因素与失信风险的分析与识别,企业诚信经营的信誉度得到提升,同时也促进和完善企业管理机制,使产品质量安全和经济效益得到双重保障。&
  三、存在的问题&
  &&1、在新产品研发上存在局限性。多以市场现有产品为主导,一直局限在相似产品的开发上,产品结构不完善,忽略了一些干酪及乳基配料等保质期较长、可用来调节奶源的固态乳制品开发与生产。&
  &&2、产业链延伸及深加工能力弱。产学研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新技术、新产品转化落地不够,产业链衔接不紧密,链上的产品出现空白,尤其是干酪类制品,多为同质低价,附加值低的产品。&
  &&3、奶源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养牛形式以散养为主、奶牛小区和规模化饲养三种模式并存的格局,黑龙江省奶牛饲养100头以上的规模场所占比例不足30%,远远低于奶业发达国家。&
  四、发展目标和重点&
  && 1、发展目标&& &
  到2015年年增长约9%,奶产量达到1100万吨,年均增长约9%左右,乳制品产量215万吨,年均增长5%。全省乳制品产业链力争实现销售收入实现600亿元。&
  &&2、发展重点&
  黑龙江省乳制品产业链的发展,经济效益的提升,必须突破传统的研发思路,要开创性的研发高端配方系列乳制品,开发乳清粉、乳清蛋白功能性基料、乳清蛋白水解产物以及乳糖等一系列乳基料类新产品、常温储藏的再制干酪及干酪食品、功能型基料和功能性乳制品,实现推动乳品行业共性技术进步、打破制约性技术瓶颈为目标,通过建设规模化奶牛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项目,实现黑龙江省奶源质量可控,突破我国原料奶质量安全的瓶颈问题,最终形成黑龙江省乳品加工全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研发和推进大宗固态乳制品产业链项目。开发低热处理技术生产营养、安全型母乳化婴幼儿配方奶粉、系列功能性营养配方奶粉、系列功能型基料奶粉、系列乳蛋白基料及乳糖、干酪系列产品、干酪素与延伸产品的产业化进程。&
  ——推进液体乳制品产业链开发项目。开发功能性高品质特色乳及其系列常温产品的生产、开发低温奶、较长保质期巴氏杀菌乳(ESL)、发酵乳制品等产品的产业化生产,最终开发适合国内消费的新型产品,进一步丰富乳制品的新品种,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的局面。&
  ——引导重点乳企完善补充产业链条。重点发展配方乳粉、全脂乳粉、脱脂乳粉、功能乳及超高温灭菌乳等,逐步提高各种配方奶粉的比例,完善婴儿配方奶粉营养配比并构建其安全控制体系,开发不同用途的系列功能性奶粉产品。引导发展干酪、乳清粉、乳糖、奶油、冰淇淋以及各种乳蛋白基料制品,填补我省在这些产品领域的空白。&
  ——改造提升乳品加工关键设备和技术。通过高效低能耗奶粉喷雾干燥塔、多效降膜蒸发器的开发生产、低热处理奶粉关键设备的开发生产、DSI超高温杀菌设备的开发、智能无菌罐和发酵罐的开发,实现推动乳品行业共性技术进步、打破制约性技术瓶颈的目标,初步打破我国乳品加工关键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实现高水平乳品加工关键设备的国产化、加工过程的高效、优质、节能、减排等低碳目标,为产业链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水稻加工行业&
  中国的水稻分为南方种植的籼稻和北方种植的粳稻两个品种。相对江南各省,黑龙江种植水稻的历史比南方水稻晚的多,有学者考证东北水稻是明代晚期开始在鸭绿江、松花江流域的平原地区开始种植的,品种和生长气候环境与南方水稻都不相同,品质也优于南方的籼稻,可一直以来种植区域分散、面积很小,没有成为东北地区的主要粮食品种。建国以后,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特别是黑龙江水稻集中地表现出北方寒地水稻的优势品质,很快成为国内著名的粮食名品。黑龙江是中国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我国优质水稻的主要产区。“中国大米好在东北,东北最好的大米在黑龙江”,已经成为市场和消费者的共识。“黑龙江大米”作为极具市场号召力的粮食品牌,充分显示了黑龙江这个粮食大省的农业品质和实力。&
  一、行业现状&
  黑龙江省种植水稻已经具有100多年的历史,水稻也成了继玉米之外黑龙江省第二大粮食作物。2012年全省水稻总产量为2171.2万吨,2013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达到6009万亩,比上年增加278万亩,水稻总产量达到2220.5万吨,再创历史新高。黑龙江省已是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生产量和商品量大省之一,在全国稻米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黑龙江省大米协会统计,截至2013年,全省大米加工企业1376个,年生产加工能力5255万吨,年产大米1063万吨。2013年,黑龙江省共有年处理稻谷能力10万吨以上的大型稻米加工企业63家,5万~10万吨中型加工企业310家,省级以上产业化稻米加工龙头企业76户。全省稻米加工业已走在了全国前列,大中型加工企业占全省稻米加工企业总数的27.1%,大中型稻米加工企业居全行业19.5%(全国水平为15.4%),高出全国4个百分点。稻米加工大型企业加快向东部佳木斯、鹤岗、牡丹江及农垦建三江和中西部地区哈尔滨、绥化等水稻主产区集聚,2012年全省6个水稻主产市及农垦系统加工量占全省稻谷实际加工总量的89%。全省稻米加工企业已从小企业、小作坊、小米碾分散经营为主体演进为大中企业和集团化经营占主导地位的格局。稻米加工企业强大的加工能力为黑龙江省稻米产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加工基础。&
  2013年全省规上水稻加工企业共计453户。其中:哈尔滨143户,佳木斯119户,双鸭山41户,鸡西34户,鹤岗30户,齐齐哈尔28户,绥化26户,牡丹江16户,大庆6户,伊春6户,七台河4户。全行业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014.73亿元,利润总额44.02亿元,上缴税金总额26.08亿元,资产总额376.66亿元,负债总额202.45亿元。&
  二、存在问题&
  && 1、加工企业产业链短,开工不足,严重亏损&
  近年来,由于稻贵米贱使企业未加工先亏本,稻米加工业陷入始料不及的窘境。截至2013年12月30日,黑龙江省水稻收购累计1606万吨,占商品量91%,其中政策性收购量所占比重较大,对市场构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关内及南方销区市场需求不旺,价格上涨动力不足。收购量虽然饱和,但是收购价却在上涨。国家对水稻实行保护价,2012年水稻收购价格为每公斤2.8元,2013年水稻收购价格上调为每公斤3元,但是大米价格却没有上涨。每公斤0.2元的差价已经将加工企业的利润全部吃掉。另外,黑龙江省水稻直接入关后,当地加工企业可以享受国家每吨150元的补贴。这补贴基本上与黑龙江省水稻加工成大米后运往关外的运费持平,造成黑龙江省水稻加工企业无利可赚。更让很多加工企业措手不及的是苏北大米的重振。一年两熟的苏北大米原本是南方餐桌的常客,但是面对油性大、韧性强、有嚼劲,一年一熟的东北大米败下阵来。然而苏北大米并不甘心就此沦落。近年来,南方科研工作者积极改良苏北米的口感,并取得了明显进展。本来已经萎缩到无法跨越山东的苏北大米,竟然在2013年与东北大米在北京市场短兵相接。苏北大米将竞争对手设定为东北大米中的圆粒米,因为二者外观相差不大,改良过后的苏北大米口感也和东北圆粒米类似。由于当地种植、当地加工,仅运输成本上就比东北大米便宜了200元,极大地挤占了东北大米的市场。&
  自2012年以来,我国进口大米激增。2012年进口大米总量231.6万吨,已从2001年的26.89万吨,增长了近8倍左右。据我国海关总署统计,2013年1-11月我国累计进口大米203.6万吨,虽然同比减少9.3万吨,但仍高于2011年同期151.8万吨。2013年我国进口越南大米完税价格在每公斤3元左右,占进口大米总额的六成多。其售价与黑龙江省水稻收购价格基本持平,而黑龙江省加工完的大米每公斤售价为4.4元左右。在南方,进口大米在低价的优势下已经呈倾销状态。&
  据黑龙江省大米协会统计,自2011年开始,黑龙江省稻米加工企业严重亏损,多数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2013年以来,五常市停产稻米加工企业占50%,牡丹江市稻米加工企业76户中有40户一直处于全停产状态,约占牡丹江稻米加工企业的50%以上。绥化市情况类似牡丹江,全市稻米加工企业停产面也在50%以上。拥有稻米加工企业148家的农垦建三江管局有2/3以上企业一直停产歇业。情况最为严重的七台河市,入统的7户稻米加工企业全部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停产率达100%。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8市9地企业加工水稻470万吨,设备利用率仅为10.7%。2011、2012两年有1/3左右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经营,2013年有近半或超半企业亏损,水稻加工利润率比以往减少80-90%,亏损企业加工稻谷亏损约100-200元/吨。稻米加工企业之所以亏损,究其原因主要是先进产能不足,落后产能相对过剩。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黑龙江省稻米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为5255万吨,大约是2012年全省水稻总产量2171.2万吨的2.5倍,其中先进产能仅占10%左右。&
  企业如果延长了产业链条即使大米加工环节不赚钱,副产品加工环节也可以赚取利润,这是黑龙江省水稻加工产业发展的方向。例如鹤岗万源粮油公司2013年并没有“吃饱”,但是它不但没有亏本,反而盈利。大米加工环节虽然不赚钱,但是加工中产生的稻壳、米糠、碎米却成了宝贝。目前万源粮油已经建立了利用稻壳发电、利用稻壳灰加工白炭黑提炼硅胶和单晶硅、多晶硅,利用米糠压榨米糠油,再从中提炼维生素E、谷维素,利用筛选下的碎米支撑米乳的多条生产线。同样靠全产业链谋取利润的还有益海。虽然益海去年开工率也不足,但利润却不低,原因就是他们收购了佳木斯周边很多稻米加工厂的稻壳用来发电。每吨稻壳的发电量相当于0.67吨煤,益海不但拥有每年利用稻壳发电2160千瓦时的能力,还投资建成了日处理30吨稻壳灰的加工车间。变废为宝的生产工艺让益海每加工一吨水稻可以赚取700元的利润。&
  目前水稻加工企业加工率不足的情形是黑龙江省产业发展的瓶颈,产业洗牌也是一种必然,龙江的水稻加工企业在加工上走产业链之路,在销售上走品牌之路就一定会冲破目前的难关。&
  &&& 2、稻米品牌多而杂,品牌效益不显著&
  由于黑龙江省稻米品牌数量繁多混杂,在市场上没有真正形成竞争优势,反而导致严重的同质竞争。五常市现有水稻加工企业280家,依法注册的大米品牌多达150个,正在申报的品牌有59个。更夸张的是牡丹江市围绕镜泊湖区域的上百余家大小米厂的产品品牌达100多种,有时候一个米厂会使用2~3个品牌用以区分高中低档品质大米,全省大米产品品牌多达上千个。大米企业各自为战难成气候,造成了黑龙江优质稻米品牌间市场竞争力的内耗,同时更增加了控制市场的难度,使得大批优质稻米通过批发市场的低端渠道流到外地。此外,贴着“黑龙江优质稻米、五常大米”等标志满天飞的假冒伪劣稻米在很多市场上招摇过市,这就使得市场上到处都是黑龙江大米,出现了“不是黑龙江米冒称黑龙江米”的鱼龙混杂的景象。消费者难以通过品牌辨别黑龙江省各地大米品质好坏,更不用说辨别假冒伪劣稻米,从而使独立的企业形象难以在公众心目中得到认可,造成品牌效益低下。&
  三、发展重点&
  1、培育龙头企业&
  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型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不仅承担着稻米生产、储运、加工、流通等功能,更是黑龙江省稻米品牌整合的主导力量,龙头企业的发展速度与水平决定着全省大米品牌整合的速度及水平。对黑龙江省域内大米加工企业,根据企业的纳税额、经销量、诚信度条件,确定若干个大型加工企业为品牌整合主体,并引导整合主体间联合、兼并、重组,逐步组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粮食产业集团。&
  2、整合区域品牌&
  2012年底,五常市进行了稻米品牌整合工作,并出台了整合实施方案。目前,应总结五常市稻米品牌整合经验,由县到市进行试点,然后逐步扩大范围到全省,制定完善的全省整合方案。在保留“五常大米”、“方正大米”、“响水大米”等品牌基础上,黑龙江省内所有大米加工企业必须统一使用“黑龙江大米”品牌,企业自主商标、原料产地、加工地址等信息作为附属信息进行标注。统一包装物管理使用,大米包装物参照政府采购的方式,统一指定厂家生产,并在包装物上标明号段,每个企业使用不同的号段,实行严格的发放登记制度,备查。有条件的企业可自行使用物联网、二维码等高科技手段进行加密防伪。&&
大豆加工行业&&&
  黑龙江省是我国非转基因大豆的主产区和加工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1/3以上,商品量位居全国第一,在我国大豆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行业现状&
  近年来在进口大豆的冲击下,黑龙江省大豆市场占有率急剧下降,种植面积日益萎缩,2010年全省种植6735万亩,2011年5193万亩,2012年不足4000万亩,2013年3105万亩,四年间龙江大豆种植面积缩减一半。大豆产量逐年走低,导致省内油脂加工业举步维艰。为保护民族大豆产业,国家逐步出台了大豆良种补贴全面覆盖、国储收购及大豆加工业补贴等积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豆农和加工企业的利益,但黑龙江省大豆产业仍面临重重困境甚至生存危机。&
  近几年,黑龙江省大豆年平均总产500万吨左右,其中:省内消费200万吨,省外销售近300万吨(含加工豆粕)。全省现有大豆加工企业160户,年加工能力1412万吨(含九三粮油工业集团三户省外分公司)。截至2013年底,全省规上大豆加工企业达120户。其中:双鸭山21户,哈尔滨20户,佳木斯17户,齐齐哈尔14户,牡丹江10户,大庆8户,绥化8户,黑河8户,鸡西6户,七台河5户,鹤岗2户,伊春1户。全行业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843.43亿元,利润总额27.09亿元,上缴税金总额17.38亿元,资产总额414.54亿元,负债总额380.71亿元。目前,全省绝大多数大豆油脂加工企业已经停产,部分中小型加工企业甚至面临破产。&
  二、发展重点&
  目前,黑龙江省已将大豆加工产业链列入30个重点发展的产业链中,争取形成以油脂加工和精深加工为主导的新型产业格局。重点是培育一批加工量2000吨/日以上,产、加、销一体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豆油脂加工企业;同时,大力发展大豆精深加工,争取形成以豆粉、浓缩蛋白、豆制品等产品为主导的产业链延伸,推动大豆磷脂、大豆异黄酮、低聚糖、维生素E等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加强大豆在医药、保健、美容等领域的开发应用。力争3-5年内,全省大豆深加工产业年消化地产非转基因大豆达到100万吨,年新增总产值200亿元。&
玉米加工行业&
  黑龙江省是中国玉米的主要产区之一,产量在全国占有较大份额。&
  一、行业现状&
  2011年,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达4587.4千公顷、占全国的13.7%;玉米产量2675.8万吨、占全国的13.9%,位居全国第一。2012年,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达6000千公顷、占全国的17.2%;玉米产量2888万吨、占全国的14%。2013年,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首次突破1亿亩大关,达到10780万亩,比上年增加858万亩。&
  近年来,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已建成各类玉米加工企业1326家,年玉米加工能力1417万吨,实际加工量在650万吨以上。其中:玉米深加工企业80多家,产品30余种(注:国外3000多种,国内200多种)。现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2家,主要分布在绥化、大庆、牡丹江和齐齐哈尔等地,年设计加工能力达258万吨,占全省玉米深加工消耗总量的70.6%;全省年设计加工能力达50万吨以上的企业共有5户,总加工规模达到400万吨,占全省玉米深加工总量的47.2%。其中: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龙凤玉米开发公司的年设计加工能力分别达到120万吨、100万吨。&
  截至2013年底,全省玉米加工行业拥有规上企业36户。其中:绥化9户,哈尔滨7户,大庆6户,佳木斯4户,双鸭山4户,牡丹江3户,齐齐哈尔2户,鹤岗1户。全行业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36.59亿元、利润总额达13.21亿元、上缴税金总额达6.82亿元、资产总额达167.78亿元。&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链较短。&
  目前黑龙江省玉米加工产品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初级加工产品,比如玉米速冻及鲜食食品、玉米淀粉、玉米蛋白粉、玉米油、动物饲料等初级产品;第二层次是以第一层次产品为原料,通过糖化、氢化、氧化、化学改性、发酵等技术手段加工转化成淀粉糖、变性淀粉、氨基酸、食用酒精、燃料乙醇、酶制剂等系列深加工产品。从全省现状看,玉米加工绝大多数还是初级产品,深加工也存在着加工能力不足、技术设备落后、品种少和档次低等问题,全行业产能规模、技术先进性、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均不占优势。&
  (二)就地加工少。&
  黑龙江省玉米产业虽然在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上已位居全国首位,但加工能力却排在山东、河南、河北、内蒙之后位列全国第五。目前,只有20%左右的玉米用于省内加工,约有50%以上的玉米以原料形式销往省外;在大宗产品中,玉米淀粉占50%以上,下游产品开发深度和精度严重滞后,产品附加值极低。&
  (三)企业规模小。&
  全省目前虽已形成12户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加工企业群,但尚不能对全省经济形成强有力的拉动,对国内市场也不具备影响力。1326家玉米加工企业中,绝大多数是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中小型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一些能耗高、工艺落后的企业和小加工作坊仍在生产,既浪费资源又干扰市场。&
  (四)废弃物污染严重。&
  黑龙江省大部分玉米加工企业技术能力有限,秸秆等废弃物开发利用远远落后于其他省份,特别是大量秸秆被直接焚烧,造成大气环境严重污染。此外,加工过程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废液、废糖液、浸泡水等)回收利用率极低,大部分被直接排放,形成了新污染源。&
  三、发展重点&
  1、围绕哈尔滨、绥化、齐齐哈尔、大庆等主产区,依托中粮生化(肇东)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2、推进中西部玉米加工产业带建设,适度发展东部玉米深加工。中部地区依托现有玉米深加工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功能性食品添加剂、γ-聚谷氨酸(γ-PGA)、醇酮类等化工产品;西部地区将依托大庆和齐齐哈尔的石油化工产业基地,采取高定位、前沿技术,重点发展化工和精细化工产品;东部地区将依托医药化工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化工医药类、功能性食品添加剂等产品。&
  3、深加工产品发展方向:①巩固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柠檬酸、赖氨酸等传统产品;②扩大淀粉糖生产规模;③适度发展玉米燃料酒精,鼓励发展纤维素酒精;④扩大变性淀粉的应用范围和领域,发展环境友好型的合成材料;⑤发展石油化工醇、有机酸等替代产品。&  &&
小麦加工行业&&&
  一、行业现状&
  目前,黑龙江省小麦种植经营主要有国营农场、农垦系统和农户分散经营等多种形式,其中:国营农场生产基础较好,一般经营规模都在0.67万公顷以上;农垦系统单片种植均在133公顷以上。&
  截至2013年底,全省小麦加工规上企业共计43户。其中:哈尔滨11户,黑河7户,绥化6户,齐齐哈尔5户,牡丹江5户,大庆4户,双鸭山2户,佳木斯2户,伊春1户。全行业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7.75亿元、利润总额5.08亿元、上缴税金总额2.38亿元、资产总额72.05亿元。&
  二、存在问题&
  由于小麦价格较低而大豆、玉米等比较效益好等因素,黑龙江省小麦种植面积波动较大,目前约为40万公顷,与历史最高的226. 67万公顷相差很大,种植面积很不稳定且呈持续下降趋势。在20世纪80-90年代小麦种植规模较大时,黑龙江省面粉加工企业数量多且绝大多数为国营企业,实力很强。但随着春小麦生产萎缩,全省面粉加工业受到严重冲击,百余家国营面粉加工企业纷纷倒闭。近年来随着优质强筋小麦生产的快速发展,又涌现出北大荒、九三、丰缘等一批年产50万吨专用粉的大型企业,但全省小麦产业化步伐依然缓慢,龙头企业甚少且带动力极弱。&  &&
  三、比较优势&
  (一)自然生态资源优势&
  农业部在全国小麦品质生态区划中确定了作物优势区域带,依据小麦自身特点划分为黄淮海强筋冬小麦区、长江中下游弱筋冬小麦区及大兴安岭沿麓强筋春小麦区。黑龙江省麦作产区土地肥沃,小麦生育期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纬度高,适合优质小麦生产。&
  (二)科技优势&
  黑龙江省小麦育种研究工作已有多年历史,推广了近百个品种,拥有中筋、强筋、超强筋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系),遗传资源储备丰富,并初步建立了优质小麦专用的动态基因库。此外,经过多年研究与生产实践,已形成了一支力量雄厚的科技队伍,拥有遗传育种、作物栽培、植物病理、土壤化学、生物工程、谷物化学以及粮食加工等各领域人才,可进行多学科协作攻关。&
  四、发展重点&
  &&& 小麦在黑龙江省是不可或缺的作物,在国营农场及高寒地区具有其他作物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同时,作为大豆和玉米种植的轮茬作物,小麦种植对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今后一个时期,黑龙江省小麦产业将以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产为重点,着力建设稳定的优质强筋麦种植基地。同时,通过引导企业开展精深加工等途径,大力提升小麦的比较效益,促进全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马铃薯加工行业&
  一、行业现状&
  && (一)资源丰富&
  黑龙江省马铃薯种植面积每年在350 - 500万亩之间波动,平均亩产1.72吨,年总产达800万吨以上,资源十分丰富。全省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齐齐哈尔市(克山、依安、讷河、嫩江、北安等地)、黑河市、绥化市和大兴安岭等干旱冷凉地区。&
  (二)基础雄厚&
  黑龙江省现有马铃薯加工企业1486家,截至2013年底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23户。其中:北大荒薯业是国家级龙头企业,下辖3家省级龙头企业。凭借资源优势,齐齐哈尔市、绥化市、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4个市(地)加工企业数量占全省80%以上、加工能力占全省的90%以上;北大荒马铃薯集团、嵩天集团、黑龙江奈伦淀粉工业公司、黑龙江港进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黑龙江省丽雪精淀粉集团5户龙头企业的年产量占全省的40%、精加工量占全省的90%以上;全省现有年设计处理原料能力达100万吨的大型企业2户,分别是北大荒薯业集团、嵩天薯业集团,2家年加工精淀粉28.5万吨、占总加工能力的65%以上。现有规上企业分布:绥化7户、齐齐哈尔5户、哈尔滨3户、大庆2户、佳木斯2户、七台河1户、黑河1户、大兴安岭1户、伊春1户。2013年,全行业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73.30亿元、利润总额6.27亿元、上缴税金总额1.79亿元、资产总额93.63亿元。全省现阶段马铃薯加工产品主要是精制淀粉、雪花全粉、变性淀粉、冷冻薯条、薯片、粉条、粉丝等,产品达4大类20多个品种。其中:精制淀粉、变性淀粉等产品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深加工产量占加工总量的35%。现阶段全省马铃薯加工产出比为:淀粉加工用原料188万吨,产成品28万吨;速冻薯块、片加工用原料60万吨,产成品43万吨;粉丝、粉皮加工用原料30万吨,产成品4.5万吨。&
  && (三)技术力量强&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马铃薯改良中心;东北农大、哈工大、八一农大等高校在马铃薯深加工方面的科研技术力量也十分雄厚。此外,黑龙江省还设有马铃薯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品种改良和种质资源保存机构等。&
  二、存在问题&
  (一)原料短缺,企业达产率低&
  黑龙江省马铃薯年设计总加工能力596万吨、实际加工总量278万吨,达产率仅为46.7%,原料短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
  1、种植面积下降,单产低。黑龙江省马铃薯种植面积从上个世纪中后期的全国第一位退居内蒙、甘肃、贵州之后,位居第6-8位,现平均单产1吨左右,而发达国家如荷兰、美国平均亩产在3-4吨以上,拉低了马铃薯总体产量。&
  &&& 2、脱毒薯种和加工用马铃薯薯种不足。黑龙江省脱毒种薯年需求在80万吨左右,而供应量不足20%。长期以来,马铃薯种植主要靠自己留种,因病毒导致种薯退化,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难以提高。马铃薯制品工业化生产对马铃薯品种、块茎的大小、形状及成分等均有严格的要求,以便获得最高的效益和最佳的品质。工业用马铃薯宜选用淀粉含量较高的为原料,以确保较高的出粉率,而农民种植的品种主要都是菜用马铃薯,其淀粉含量只有10%至12%。适合淀粉加工的马铃薯品种没有广泛推广,适合马铃薯淀粉、全粉、薯条加工及鲜食的专用品种的脱毒种薯制种基本空白,工业加工用马铃薯原料不足。&
  3、订单农业形式普及面窄。马铃薯产业是资源制约性和原料依赖型产业,目前马铃薯原料供应体系处于农户自行分散种植马铃薯,企业零散收购马铃薯状态。马铃薯产销不挂钩导致马铃薯丰年企业压低收购价,农民利益受损,欠年农民抬价惜售,企业收购成本虚高,从长远看,农民种薯积极性挫伤,不时出现薯农卖薯难的现象,年份之间原料供应波动大、龙头企业原料不足、达产率低。&
  (二)企业资金缺乏,政策补贴不到位&
  1、马铃薯资金周转时间短,资金周转困难。原料收购从9月10日到10月20左右基本结束。例如:收购30万吨马铃薯至少需要资金约2亿元,在短短的40天左右收购资金能否及时、足额给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能否实现收购加工计划。&
  2、种植马铃薯没有像种植粮食作物那样的良种补贴和保险补贴。&
  3、马铃薯加工属于农产品初加工,进项税扣除一直执行13%,而销项税缴纳执行17%,增值税税负增加4%,没有像其它农产品享受初加工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
  (三)精深加工程度低,产业链条短&
  黑龙江省马铃薯加工仍以初加工产品居多,多限于普通淀粉、粗制淀粉、粉丝、粉皮、粉条、酒精等原始产品,新开发的综合利用产品不多,用于食品制作、精细化工、纺织、造纸等的变性淀粉产量极小。马铃薯淀粉行业的副产品薯渣、工艺汁水等副产品的深加工一直是本行业技术革新的重点。目前,汁水蛋白的回收加工工艺虽然可以有效降低汁水中COD等含量,但仍然无法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水处理;现有的汁水蛋白絮凝、烘干工艺还存在工艺控制点监测困难和能耗过高等不足,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涉及这两项的环保治理费用过高,抵消了部分企业利润,阻碍企业发展。&
  三、发展重点&
  依托黑龙江省资源优势,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布局,在齐齐哈尔、绥化、黑河、大兴安岭等主产区及其周边地区,发展马铃薯淀粉、全粉加工;在区域内大中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发展薯片、薯条等终端食品、变性淀粉及其他高附加值产品。重点做大北薯、嵩天、奈伦、港进、丽雪、龙腾、润泽、汇利、昆丰、辰星等10强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生产、技术、配套方面的辐射作用,带动全省马铃薯加工业发展。在重点产品方面:一是大力发展马铃薯精制淀粉、雪花全粉、变性淀粉等产品。变性淀粉产业要以食品行业用为主,兼借势黑龙江省医药和化工产业基础,开发医药、化工等高端产品;二是依托淀粉、全粉和马铃薯的原料优势,大力发展终端食品产品产业发展,重点发展马铃薯休闲、娱乐、时尚、方便食品,薯条薯块、速食粉丝、五谷面等终端食品;三是兼顾开发薯渣、薯汁综合利用产品。&
酒类制造业&&&
  一、产业现状&
  黑龙江省现有白酒制造企业1100多户,其中: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371户,年加工能力达60万千升,位居全国第10位,外销量15万千升左右,约占总产量的40%;有规上酒精制造企业14户,总产量113.7万千升,位居全国同业第3位,酒精年外销量约占省内总产量的2/3。&
  黑龙江省现有啤酒加工企业22户,总产量209.14万千升,位居全国第8位;全省每年外进啤酒5-8万千升,进出基本相当。&
  黑龙江省现有规模以上葡萄酒及其他酒制造企业9户,总产量3.79万千升,占全国总产量的2.75%,位居全国第6位。&
  && (一)地理优势&
  白酒属固体发酵,其酿造核心主要包括微生物菌群和原料。黑龙江省属低温、寒带之间的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合多种酿酒微生物繁殖。同时,气温较低的环境也是保持白酒优质高产的重要条件。肥沃的黑土地,是黑龙江省酒类制造产业持续发展的地理优势。&
  (二)资源优势&
  黑龙江省作为全国产粮大省,有着得天独厚的酿酒资源优势,充足的原料资源为黑龙江省酿酒业奠定了发展基础。境内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余脉张广才岭及完达山脉,每年可食用的具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在25万吨以上、各种中药材125万吨以上,其中:山葡萄、兰靛果、五味子、猕猴桃、越桔(蓝莓)、元枣、草梅、树梅、黑加仑等野生浆果和人参、鹿茸、熊胆等名贵中药材,为发展葡萄酒工业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原料资源,是我国最大的酿造葡萄酒和保健酒等特色民族酒的原料产地之一,特色葡萄酒尤其是保健酒原料优势明显。&
  (三)人才优势&
  黑龙江省有以全国著名专家高月明为首的酒类制造专家队伍,第六界国家评委考试9名专家中我省有2位,132名国家评委中我省有8人。&
  (四)市场优势&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部,是边陲地区,与俄罗斯接壤毗邻相望,属寒温带气候。多年来,两地人民贸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生活习惯有很多相近之处。由于地处高寒地区,人民习惯喝白酒驱寒、解乏,夏日里爱喝啤酒用以佐餐,这些都为龙江酒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保持了酒类市场需求旺盛局面,使得酒类制造产业成为黑龙江省的一张名片,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五)品牌文化优势&
  黑龙江省作为酒类生产和消费大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酒文化,从金代开始就有蒸馏酒(白酒)生产的记录,距今已近千年的历史。早在1900年,我国最早的啤酒厂和酒精厂就诞生在哈尔滨,“啤酒节”更是享誉中外。黑龙江省是为数不多的能同时生产四大香型白酒的省份,酒类产品中有中国名牌一个,富裕、龙江龙、黑土地、大三元、龙江家园等10个品牌获中国驰名商标,富裕、北大仓、玉泉、滨州、花园等七个品牌获中华老字号,产品销往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广东等二十多个省市,饮誉国内外。&
  &&& 三、&
  &&& 目前,黑龙江省酒类制造业尚未形成支柱性产业,产业发展现状与产业基础相去甚远。&
  (一)缺少龙头引领,生产企业分散。&
  黑龙江省白酒制造企业超过1100户,但呈现出小、散、弱状态。因为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企业各自为战,被外来企业觊觎,企业生存安全性受到威胁,地方优质品牌被蚕食。据统计,全省371家有许可证的白酒生产企业进入规模以上的只有39家,仅占有证企业的10.5%,三无地下生产企业难以杜绝。&
  && (二)白酒行业生产设备陈旧,技术进步缓慢。&
  大多数白酒企业设备老化,检测手段落后,粗放型生产,手工作坊式操作现象居多。企业忽视传统工艺与科学技术的辩证关系,不注重科研投入、人才培养和储备,影响了白酒产业与现代工业经济的同步发展。&
  (三)过多依赖外来酒基,缺乏独立性和稳定性。&
  很多酒厂处于“只出酒,不出糟”的生产状态,生产上过分依赖四川和贵州等省份的酒基。白酒生产多以酒基、香料、食用酒精和纯净水的勾调为主,失去了自身的风格和特色,白酒的品质失去了独立性和稳定性,经济效益不佳。&
  (四)宣传力度不够,品牌知名度有待提高。&
  白酒行业缺乏龙头企业,没有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玉泉、富裕、北大仓等品牌都以本地市场为主,销量不大。销往省外的白酒多是低档酒,品牌认可度有待提高。&
  四、发展重点&
  依托黑龙江省粮食资源和地理优势,酒类制造产业基础优势,以壮大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发展为目标,以白酒、酒精、啤酒、葡萄酒(含配制酒)制造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重点。通过企业兼并重组、技术改造等方法整合资源,扩大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招商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优秀产品、著名品牌,助推黑龙江省酒类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酒类制造产业基地。&
  (一)白酒加工业发展重点&
  按照目前高端白酒市场销量骤减,中低端白酒成为市场主流的消费需求,鼓励骨干企业在发展自有原料基地、巩固发展浓酱清兼四大香型主产品的基础上,开发市场需求量大的芝麻香、凤香、米香等各类香型白酒,高、雅、俗、中、高、低酒并存。同时,大力推进对制酒副产品的深度开发,发展酒糟蛋白饲料、麦克多动物保健元素、家禽饲料等,逐步实现白酒产业“吃干榨尽”。&
  (二)酒精加工业发展重点&
  开展酒精产品的深度开发,研究对副产物-酒糟加工蛋白饲料、玉米胚芽油、杂醇油的综合利用及副产CO2的资源回收、利用,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
  (三)葡萄酒(含其它酒类)加工业发展重点1、发展目标&
  以黑龙江省蓝莓、大果沙棘、人参、鹿茸、熊胆、坚果等特产资源优势为依托,抓住葡萄酒(含配制酒)制造业目前仍处于成长期,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的有利时机,重点研发具有特色的葡萄酒。同时,拓展产业链条、蒸馏做酒、果渣做食品等,提高资源利用率。&
  (四)啤酒加工业发展重点&
  &&& 利用黑龙江省丰富的资源优势,开发矿泉啤酒、巧克力啤酒、咖啡啤酒、女士啤酒等口感指标特色化、差异性以及在产品的分类变化上按着市场需求引导消费潮流的产品。&
肉蛋制品加工行业&&
  黑龙江省肉蛋制品加工行业的发展,主要是以畜禽养殖业为依托。随着居民对营养、健康、方便食品消费需求的增加,肉蛋类产品的结构正加快向多元化、优质化、功能化的方向发展,产品细分程度不断加大,深加工产品比例持续上升。冷鲜分割肉以及各种调理、休闲、方便、特色肉制品生产的扩大,带动了肉类食品包装、加工机械与装备的快速发展。&
  一、行业现状&
  2013年,黑龙江省生猪出栏量为1821.64万头,比2012年末增长3.20%;生猪出栏量连续5年增加,稳居全国第二集团首位。目前,全省共有8126家规模养殖场,养殖数量接近全省的60%,其中:年出栏1-5万头的养殖场125个,年出栏5万头以上的养殖场7个。2013年,黑龙江省肉牛存栏量为298.55万头、同比下降3.79%,肉羊存栏量为817.77万头、同比下降8.97%,加工企业产能利用率仅为20%。目前,黑龙江省肉用家禽存栏数量约为1.41亿只,并且涌现出了哈尔滨正大、齐齐哈尔永裕、佳木斯新曙光牧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其中:哈尔滨正大实业有限公司是黑龙江省年出口量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之一;齐齐哈尔永裕、佳木斯新曙光牧业是我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13年全省规上肉蛋制品加工企业共计100户。其中:哈尔滨36户,大庆12户,绥化10户,齐齐哈尔18户,佳木斯9户,牡丹江6户,伊春3户,黑河1户,双鸭山1户,鹤岗1户。全行业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28.02亿元,利润总额23.78亿元,上缴税金总额7.55亿元,资产总额178.91亿元,负债总额87.92亿元。&
  二、存在问题&
  “十二五”以来,肉蛋类产业发展受到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的严重制约,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对肉蛋类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何制定肉蛋类产业政策,才能保证肉蛋类供应的数量安全和市场价格稳定,是肉蛋类产业面临的首要挑战。由于肉蛋类食品产业链长、集中度低、安全风险控制难、对人民群众健康影响大,有关部门一直把肉蛋类行业作为诚信建设和质量安全风险防控的重点。目前,肉蛋类产业集中度和技术装备水平较低,80%以上的企业还处于小规模、作坊式、手工或半机械加工的落后状态,具备必要的产品检测能力、能够采用现代技术装备、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企业数量较少,肉蛋品质量安全存在着诸多隐患,肉蛋类食品安全事件屡有发生,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食品安全要求不相适应。如何建立覆盖整个产业链的长效保障机制,提高肉蛋类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放心蛋”是我国肉蛋类产业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发展重点&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肉蛋类工业将进一步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增加牛羊肉的供应,增加方便快捷的小包装冷鲜分割肉、即食肉制品、休闲肉制品、调理肉制品和地方特色肉制品的供应,增加优质、安全、健康、营养的肉类食品供应,通过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求实现市场供需结构的稳定平衡。&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肉类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肉蛋类工业企业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确保肉类食品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努力使产品结构能够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努力提高整体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版权所有:黑龙江省统计局 地址:哈尔滨市中山路202号邮政编码:150001
电子邮件:wg@ 黑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作物 小麦400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