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战胜了肆虐的非典病魔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教案

姜素椿 愿把夕阳化烈火
他在抢救非典患者中感染非典,仍在病床上撰写论文指导预防、治疗非典,并执意用非典患者恢复期的血清在自己身上做试验……他就是解放军302医院传染病专家,74岁的老军医―――
姜素椿 愿把夕阳化烈火
陈玉玺 黄显斌 贾西平 王淑军
&&&&编者按&&&&为人民做了好事的人,人民是不会忘记的。有一张照片叫人久久不能遗忘:在北京一家收治非典病人医院门前的大树上,群众自发地用黄丝带挂起一个个心意卡,上面写着:“向医生护士致敬!”无独有偶,一家网站举办抗击非典英雄叶欣、邓练贤的悼念活动,短短几天,在网上悼念的群众就达几十万、上百万人次。&&&&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是英勇的白衣战士奋不顾身投入救治,才挽救了一个个生命,把死亡率降低到百分之几,而可敬、可爱的白衣战士却倒下不少,有的甚至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本版在相继推出《护士日记》和长篇通讯《站在抗击非典最前沿》之后,今天推出了报道解放军302医院传染病专家姜素椿教授的通讯。姜素椿教授是活着的邓练贤,他把自己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爱,凝聚在奋不顾身与非典病魔的搏斗上。对患者,他是一位医术高明的仁者;对同事,他是一位宽厚慈祥的长者;对病魔,他是一位奋勇拼杀的勇士。他74岁高龄仍不知疲倦地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他的模范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像姜素椿教授这样一大批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的医务工作者、科技工作者,是值得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他们是人民健康的保护神,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对邓练贤同志不幸逝世所作的批示中指出的:有广大医护人员的奋斗与贡献,有全国上下的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就一定能战胜疫病。&&&&非典病魔肆虐,掀起阵阵狂涛。危急中,大江南北的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位白衣战士,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健康、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在千千万万个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白衣战士中,有一位74岁的老军医姜素椿,在抢救非典病人中不幸感染,不惜以自己的身体为代价,探索非典治疗的新途径。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这位白衣老战士谱写了一曲新的“黄昏颂”,把那似火的夕阳变成了降伏病魔的烈火!&&&&“病情就是命令”―――&&&&晚上8点多钟,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有一位患者生命垂危,请姜教授赶紧到一病区参加抢救!&&&&今年3月,一种可怕的病魔正悄悄潜入北京。3月7日晚上8点多钟,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姜素椿教授家中祥和的气氛。本来姜教授已经退休,没有大事,一般人不会在晚上打扰他。急促的电话来自解放军302医院医务部:有一位患者生命垂危,请姜教授赶紧到一病区参加抢救!&&&&“病情就是命令!”姜教授来不及多想,三步并作两步赶到病房,穿好隔离衣,戴上口罩,来到病人床边。此时,病人已经插管,生命危在旦夕。&&&&院领导考虑到姜教授曾患癌症做过放疗,只让他在病房外坐镇指挥。可他哪里坐得住?他不顾院领导和同志们的劝阻,来到第一线,与大家一起投入抢救,还组织五六名医生轮流为患者做心脏按摩。紧张的抢救持续了1个多小时,终因这位患者年事已高、病情过重、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而死亡。&&&&这是北京医务工作者收治的第一例非典患者。病人来自山西省。面对这样一个奇怪的病例,姜教授和医生们商量,要争取尸检,搞清病原。凌晨1点多钟工作完毕,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而这位病人的病情却像一个问号一直挂在他的脑海里。之后,连续3天,姜教授都到一线参加其他非典病人的治疗工作。&&&&“此时此刻,我怎么能躺在病床上!”―――&&&&第八天,姜教授被确诊感染上了非典。但他仍撰写论文,指导预防、治疗非典,提出许多极具价值的意见。住院期间,整理床铺、打扫卫生,他都坚持自己干&&&&到了第五天,和他一起参加抢救第一例非典患者的部分医护人员感染非典!&&&&这是一个警讯。院领导考虑到姜教授年岁已大,极力劝他撤离一线。他却坚持说:“我最大的兴趣就是搞临床。我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他凭着多年从事传染病临床的经验,意识到这是一种传染性非常强、十分严重的疾病。一个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和医生的强烈责任感,驱使他一直坚守在与病魔战斗的第一线,用一个老军医、老专家的经验与镇定影响着身边的年轻人,消除了大家紧张、恐惧的心理,加固了防治非典的第一道防线。&&&&抢救首例病人过后的第八天,即3月14日下午,院领导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姜教授开始感到畏寒、发烧,胸部X光片有阴影,被确诊感染上了非典。&&&&消息传来,全院同志都十分痛心。院领导三次召集专家会诊,一定要全力治疗姜教授的疾病。&&&&可是,躺在病床上的姜教授,肉体上忍受着病魔的折磨,心里却时刻关注着防治非典的斗争。&&&&不断传来的消息让姜教授越来越不安。作为传染病专家,他深知去年11月间开始在广东等地流行的非典型肺炎是一种人类尚不知晓的疾病,目前还没有对付它的有效办法,而该病高度的传染性又加剧了它对我国社会、人民生命和经济建设的极大破坏性。这些天,住院的非典病人在增加,这说明非典已有向全国蔓延的趋势,形势十分危急。越想他越不安:“此时此刻,我怎么能躺在病床上!”&&&&姜教授躺不住了,他挣扎着喊,把医护人员和自己的学生叫到病房外,询问非典治疗情况,分析研究非典防治的问题,传授自己的临床经验,鼓励大家坚守一线,坚定必胜的信心,并要求他们多收集一线资料,注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尽快找到克敌制胜的办法。&&&&被非典病魔折磨的姜教授,虽然暂时不能参加第一线的救治工作,可他要在病床上为全国控制疫情作出自己的贡献。他是8种医学杂志的编委,他要通过这些杂志尽快把防治非典的知识传播出去,告诉广大百姓,让大家保持警惕,免受伤害。&&&&他不顾医务人员的劝阻,大量搜集有关非典的信息,查阅有关资料,先后写了《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给内科医生的启迪》、《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医院感染的防治》等9篇共5万多字的科普及研究论文,对预防、治疗非典疾病提出了许多极具指导价值的意见。&&&&他以自己患病治疗的亲身经历,研究改进救治的方法。为便于空气流通,医院在每个病房都配备有空气洁净器。但使用空气洁净器后,室内的湿度降低了,有的只有10%。姜教授以自己的亲身体会,感到北京地区室内湿度保持在40%―50%对非典患者的治疗比较适宜。&&&&因此,他建议护士长做一个关于非典病房温湿度的课题,同时要求护理人员在每个病房内洒一点水,或采取其他办法改变病房的湿度。&&&&他在病情加重,使用氧气面罩后,发现了医用氧气面罩的弊端,于是与大家一起研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姜教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反复叮嘱医护人员要加强自我防护。住院期间,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离我远点,我这儿危险”。整理床铺、打扫卫生等日常的护理工作,他都坚持自己干。每次,护士到病房给他送东西,他都让放下后赶紧离开。采集病人咽部分泌物标本进行检验,护士要直接面对病人口腔,是一项高度危险的事情。为了保护护士,姜教授每次都自己动手采集。&&&&有一天,姜教授对护士长唐永红说:“你们在最前线工作。现在正是你们总结实际防治、护理非典病人经验的最佳时机。”在姜教授的指导下,唐永红完成了《非典型肺炎对医院护理工作带来的新挑战》的论文。&&&&尝试血清疗法,他执意在自己身上做试验―――&&&&注射血清疗法有风险,他说:“我愿为治疗非典尽微薄之力!”3月22日,一份采自非典恢复期患者的血清,注射到老教授身上,奇迹出现了,他的症状明显减轻,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后,终于战胜了病魔&&&&早在参加非典病人治疗时,姜素椿教授就向院领导郑重提出,采用非典患者恢复期的血清治疗重症患者的建议。现在自己躺在了床上,他的这个想法再一次在心头涌动。&&&&血清治疗是有先例的。被誉为免疫学尤其是血清治疗法创始人的德国医学家贝林,就是人类在这一方面早期的探索者。1901年,为了表彰他在抗毒素血清治疗,特别是运用血清治疗法防治白喉与破伤风等病症方面的功绩,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向他颁发了首次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注射血清是一种特异性的疗法。早年没有抗生素,在传染病治疗上,一直沿用这种传统办法,现在已很少使用,因为它有风险,如过敏反应,特别是血清里可能有某种病原,像丙肝、梅毒、艾滋病、乙肝等,会对病人造成额外的伤害。作为传染病老专家,姜教授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其中的风险。但为了找到治疗非典的有效途径,他执意要在自己身上做试验。他说:“我年龄大了,能够赶上这次抗击非典的斗争,为降伏疫魔做点贡献,是我的幸运。我愿为治疗非典尽微薄之力!”&&&&经院领导和有关专家多次研究,决定采纳他的建议。随后派人到广东寻找非典患者恢复期的血清。血清找到后,经过5家医院安全性检查和有关专家的反复论证,3月22日血清被注射到姜教授的身上。&&&&注射血清后奇迹出现了,74岁高龄的姜教授症状明显减轻,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后,终于战胜了病魔。4月7日,住院23天的姜教授要出院了。他特意来到隔壁的病友房门外,透过玻璃窗对病友说:“放坚强些,我这把老骨头都挺过来了,你一定能够挺过来!”&&&&在姜素椿精神的感召下―――&&&&302医院奋战在抗击非典一线的150多名医护人员,舍生忘我,恪尽职守,展开了一场与疫魔的殊死搏斗&&&&姜教授不惜以自己的身体做试验,探索非典治疗有效途径的壮举,给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一个宝贵的启迪。&&&&姜教授以74岁老迈之躯战胜病魔的成功实践,更给广大非典患者一个极大的鼓舞!&&&&4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委托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到302医院亲切看望姜教授,并转达了胡总书记和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曹刚川的重要批示。&&&&4月24日,总后党委作出决定,号召军队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向姜素椿教授学习,为战胜非典型肺炎疾病、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出更大贡献。&&&&在姜教授事迹的感召下,302医院奋战在抗击非典一线的150多名医护人员,舍生忘我,恪尽职守,展开了一场与疫魔的殊死搏斗。&&&&在我们与医务人员的交谈中,他们表示,对付这个奇怪的疾病,医护人员的心理上都有很大的压力,但在姜教授无私无畏、临危不惧的精神影响下,大家就踏实了许多。&&&&姜老为了鼓舞同志们的士气,几乎找遍了每一个年轻大夫谈话,告诉大家,非典流行对医生而言,既是一场严峻挑战也是一次历史机遇,战胜它需要胆量和勇气,作为人民军队的白衣天使我们责无旁贷!在姜教授的带动下,医护人员摆脱了恐惧心理,发奋工作,在最短的时间里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北京地区防治非典的有效经验。姜素椿教授多次和主治医师谈话,要求大家务必突破常规,在创新上做文章。302医院收治了北京地区的首批非典患者,有理由在治疗上有突破。广大医护人员纷纷结合自身的临床体会,总结对付非典的好方案,掀起了一个群众性的研究热潮。姜天俊主治医师和赵玉荣护师是一对军中伉俪,他们双双在抗击非典第一线连续奋战了50多个日日夜夜。考虑到潜在的传染性,姜天俊建议与妻子隔离。妻子赵玉荣坚决不同意。&&&&睡觉时,姜天俊总是带着厚厚的口罩,午夜醒来却发现口罩不翼而飞,而妻子却戴上了口罩。原来她宁愿自己憋着,也不想让丈夫氧气不够。&&&&好几次姜天俊含着眼泪问妻子为何搞这个“小动作”,她争辩说:“明天你还要去战斗,必须保证良好的休息才行。”半夜三更,病区的电话打到家里,通情达理的妻子忙说:“医疗无小事,赶快去吧。”&&&&由于出国进修,赵玉荣的年龄已经不小了,渴望有一个孩子。抗击非典战役开始前,夫妻俩已经做了将近半年的准备。战斗打响,他们的计划付诸东流。对此她毫无怨言:“舍小家、为大家,是咱们军人的传统。等我们抗击非典凯旋,有了小孩就起名叫‘胜典’!”&&&&采访护士长唐永红时,她哭了。她是一个有27年军旅生涯的坚强女性,但一谈起在抗击非典前线与自己并肩战斗的同事们时,感情却变得异常脆弱。她在日记中写道:“姜素椿教授在与非典作顽强抗争的同时,时刻惦念着病榻上的每一位战友。当他发现战友们每翻一下身就口唇绀紫、每喝一口水就上气不接下气时,原本准备鼓励的话语却变成了泣不成声……我要坚强,我要用顽强的毅力支撑着自己、支撑着我的战友们,要尽最大的努力使倒下的战友康复、使站着的同事们不再倒下……”&&&&“我们一定能够打胜防治非典这一仗”―――“现在我康复了,要尽自己的所能,为防治非典作出自己的贡献。”姜素椿这样吐露心声&&&&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有力的领导下,我国抗击非典的工作发生了根本的转机,形成了上下一条心,全国一盘棋的新局面,从根本上扭转了前期的被动局面。对非典疾病的各项科研攻关计划也已紧张展开。一场全国乃至全球围剿非典的战役已经打响。所有这些,姜素椿教授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说:“非典并非不可遏制,并非不可治愈,我们要有这个坚定的信心。现在我康复了,要尽自己的所能,为防治非典做出自己的贡献。家人对我参与非典防治一直非常担心,但是我感到,我这次患病和重生的经历,对防治这种疾病是有价值的。我还可以再干几年,在临床上有些经验,身上还有抗体,我想继续投入一线工作。只要我们大家齐心协力,前赴后继,就一定能够打胜防治非典这一仗!”&&&&姜素椿小传&&&&姜素椿,1929年2月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1956年10月从大连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302医院当军医;从事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已达47年之久。他在中枢神经、消化、呼吸等传染病的防治方面造诣很深,先后参与我国部分地区流行疾病的处理,曾受到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表彰,两次荣立三等功。&&&&&《人民日报》&(日第五版)&&
康复后的姜素椿教授和同事在一起讨论病例。  万树红摄医护人员送上鲜花,祝贺姜素椿康复出院。  万树红摄
推荐给朋友:
镜像:   
京ICP证000006号
人 民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医生抗击非典的资料。_百度知道
医生抗击非典的资料。
提问者采纳
直到转院的那天,她只有一个回答。从发病到牺牲的18天,她甩开爱人的搀扶,晓红生前工作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矗立起一座她的塑像,再也回不到她热爱的工作岗位!相信院里领导和战友们绝不会撇下我们不管,她希望这用生命作代价换取的教训能唤醒更多的人。晓红站出来镇定地说,便微笑着在纸上写道,而她依然面含微笑,成为了战友之间互相传递的精神力量,这是生命的警告:“我是内科医生,她再也看不到鲜红的旭日,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响应,北京也能治好,崇尚救死扶伤的晓红报考了河北医科大学,一个是军人:一下。义无反顾投身防非前沿1992年高考,可先在她身上试验?要相信科学,在全部队广泛开展向李晓红同志学习的活动;武警部队党委作出决定:“哪有医生被病吓倒的,走出大学校园的她选择了部队、尽早防治和避免更大面积传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6月3日、悲观,晓红越来越相信科学终究胜利,咱们走吧。被病毒感染后,发着高烧浑身无力的她强撑着整理出自己分管的8名病人的详细病情和治疗方案,怕什么,抵抗力强。”这就是晓红用微笑写下的留言……4月16日凌晨,在家休息的晓红照常到医院为战友看病。酒精瞒不了病情。”父亲说的这两样晓红都选了,病毒在传染,而正是这两样危险的职业注定了她的风雨人生,上级经过多方协调。高烧一夜的晓红用了整整一瓶酒精来退烧,河北医大党委和团组织就作出了开展学习李晓红事迹活动的决定。住进302医院后,一座白衣战士的永恒雕像。27日中午。然而。去冬今春,当疫魔突然袭击。两个人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去上班,医生含着眼泪紧紧地攥住了他的手。我治好了那么多病人。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党委被中组部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河北医科大学为夺取全省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选择了一个我喜欢的职业我不后悔:“非典给我们的教训太深刻了,他不走。晓红走了,然后才给自己挂上了吊瓶,却哭得没有说成一句话。3月29日。命令下达后,晓红每天都是微笑着走近病人,跟你来到北京当兵我不后悔,1974年7月生于承德,大夫也希望她就此留在家中休假、病情重的同志,细致入微地交代给同科医生。车外万家灯火:“有什么新药需做试验,转院后的晓红已经很难说话。6月24日:非典,然而晓红没有畏惧。然而晓红始终没有流过一滴泪。在救治非典患者中,人们跟在她的身后陆续登车,女,不知多少人在为她伤心落泪!”4月2日。院领导在确定转院人员时最先考虑了晓红,争取到4个转往解放军309医院的指标。3月31日上午,扯碎了亲人和战友们的心。3月25日。父母都记得,让喧嚣的世界,车内一片凄凉,恐惧和绝望也在传染,晓红所在医院内二科收治了一名发烧病人,她是让爸妈放心。4月15日,电话那端的泪水却让晓红更加坚强,我留下来最合适,写下最后的留言,还有那么多理想和愿望没实现,晓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见解,他们像往常一样每周一次通电话,也是她看到的最后的夕阳,生活还要继续,她心里也十分清楚,一个真正的白衣战士,在与“非典”短兵相接的日子里。两位老人才知道女儿已经病重,明天更加美好,科学的力量就是生命的希望!此时的晓红已经不能说话,最了解非典危害、也有理由安静地走开的晓红却坚定地走上阵地。这尺书片语就是晓红的生命承诺,我愿当个试验品,由此便有了科学防范!面对疫情,爱人心如刀绞,她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包括晓红在内的多名医生护士一下子变成了病号,连续奋战6天。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她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同是医生的晓红又何尝不知道。”3时30分。晓红看到他从卫生间里出来眼睛红红的,我没事。父母更记得,爱人再也忍不住了,传回隔离点,站到了自己的岗位上?,为早日治好非典做点贡献,呼吸已经极度困难,举着吊瓶加入了医护人员的行列,医院批准她从3月24日开始休假、防护,这名患者被确诊患有非典。同车病友后来回忆说,你应该替我感到骄傲和自豪?”晓红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有理有据的治疗方案。看着大伙全部下了楼:“我们还有那么多事要做,晓红开始发烧,然而这一天的夕阳,而且对非典也有了一些认识!我没事,记下这里的用药剂量和治疗方案,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管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金普乐教授被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换取这场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我是医生,来换取更多的生命,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嫁给了一个我最爱的人我不后悔,时年28岁,恐惧曾一度震慑人心,晓红一直坚持不让爱人向家里透露消息,让同在一个单位的爱人相信她已经退烧,晓红很快高烧到39度,女儿真的没事……电话这端的敲击声敲碎了老人的心,安静的面庞没有一滴泪水,在惊恐与绝望中。4月16日的朝阳在晓红走后升起来,一起去旅游!”几句真心话,即解除旅行警告和从非典疫区名单中除名。日凌晨3点30分光荣殉职。年仅28岁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李晓红。看着饱受磨难的晓红,医院决定把五官科也划作隔离病区,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晓红站出来坚定地说,今年4月16日英勇牺牲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病区里引起了不小的波动和恐慌。日被中组部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晓红连喘带咳地说不出一句完整话,在那个黑暗之夜。看到晓红的举动,她是让爸妈多保重。这是全军最权威的治疗传染疾病医院。“这世界上有两个职业最危险。4月1日中午,我不会离开你的,照着她空空的病房、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触动众人心。但人们怎么也没想到。笃信科学申请药物实验从“纸上谈兵”到与非典的“零距离接触”。爱人心凉了,她用微笑编织成一道战地彩虹,追记一等功:“组织上这样决定,从全军和武警部队抽调小汤山医院的千余名医务人员开始撤离北京,然而当爱人把消息告诉晓红时。因为人类对非典的了解甚少。晓红说,轻松多了,对医院和社会疾病防治机制的沉痛反思,他跑到卫生间失声痛哭,就意味着生的希望,本来可能措手不及的战斗,病情在加重,晓红病情危急。等我好了。作为河北省抗击非典斗争的主力军,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对北京实行“双解除”,他明白,晓红就再也没有回来,我肯定会好起来的。由于五官科没有专业内科医生,她的生命时钟从此开始了短短18天的倒计时?我是这里的医生啊,分流内科部分病人。由于晓红已有一段时间身体不适,我怎么能走呢,晓红时常沉浸在幸福憧憬和美好回忆中?,为医院尽快确诊非典病例李晓红是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97级毕业生,我们把父母接到北京一起看2008年的奥运会,自己同非典病魔的拼杀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郭主任将近60岁了。5年后初冬;人事部,再一次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卫生部和总政治部追授她“白求恩奖章”,要强行把她转院。没有人下楼。见大伙还是不肯登车,医生为她上了呼吸机,但更是军人和战士。好像是有了什么预感,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人们心中……李晓红是我们河北人,有我最爱的人陪着我,给亲友打了10多个电话,可是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却让晓红毅然放弃休假:爸妈:“我和非典患者已经有了接触史,第四批3个转院指标一到。晓红转院的第4天,原来搜集整理的非典资料成了她诊断和治疗的有力依据。那时的她清醒地意识到,泪水顺着电话线流淌,再次推让了弥足珍贵的1个转院指标。李晓红烈士牺牲不久。被武警北京总队追记一等功,哭声从话筒传出,医院领导宣布第二批5个转院名额的第一个名字又是晓红。李晓红,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记下她用药后的反应。就这样,诠释了“白衣天使”的最高荣誉,她把最后一点冰凉的酒精抹在额头上,她却坚定地说,一些人恐惧,小汤山医院最后一批非典患者康复出院,本来可以躲过灾难的她,有医护人员和我们一起走,晓红第一次以患者的身份住进了自己战斗的地方,晓红忍着高烧依然微笑,病情比我重,驱散了战友心中的阴霾。下午,从挑战病魔到直面死亡,我会照顾大家。医生少病人多。6月20日,这次不再和晓红本人商量,已经有10多个人开始发烧。就在这场与死神的搏斗中,也给整个医院带来了焦虑和不安。战友们都劝阻她,为那里的治疗工作提供帮助,回不到她眷恋的家。怕父母担心。从这一天起到晓红牺牲,并被批准为革命烈士,她要活下去。得病后的晓红从未把自己当患者,登上了大轿车;三下。———河北医科大学 王晓作为一名护士。笑对病魔作别至爱亲朋晓红的病情!”她用微笑传递着信心和希望,我们一起白头到老,28岁的晓红永远闭上了眼睛,同为医生:“我不后悔。然而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她在纸上写道,她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大医之“精诚”,晓红就像一个提灯女神,没有退缩,有什么新的治疗方法可以先在我身上试一试,应该先转年纪大。4月4日深夜。无论大伙怎么劝阻。当她看到郭主任被担架抬上车时,她的爱人7次为后方提供治疗方案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这是晓红用生命书写的珍贵处方,必须立即转院治疗。晓红的未雨绸缪,而她的执意推让,我坚决不走,我们一起考研,第一个走向五官科……疫情在蔓延,我很幸福,每次通电话,愿以她的生命换取更多人的生命。战友们更记得、治疗等方面都应该好好总结……”这是一位白衣天使在生命垂危的时刻,1997年12月入伍,2001年7月入党。———廊坊市 崔占元 参考资料,冲上了与疫魔短兵相接的前沿!”4月4日下午。”后来的几天里,她在满天落霞中写下这样的话,应该有付出任何代价甚至生命的勇气,晓红却用尽全力让父母听到她一如往常的笑声,然而这一走,为了切断传染源,医务工作者用生命维护着自己的职业尊严!”是她举起吊瓶:“用上呼吸机,科里病倒的人越来越多。6月23日,上级决定北京武警总队医院所有非典感染者全部转移到京郊某隔离点治疗,她要用微笑抚慰亲人的心;武警北京总队党委批准她为革命烈士,甚至绝望,晓红就用手指轻轻敲击听筒来回答,但病人的症状如一片阴云掠过她的心头。上呼吸机那天,她用微笑化解着病人心中的冰霜,是全军和武警部队在防治非典斗争中牺牲的第一位医务人员,已随集体转移到京郊某隔离点的晓红,她的意思是说,内二科里有人开始发烧,给人以力量和勇气。李晓红,仿佛仍然含着微笑,她反复强调自己是名医生,断断续续,虽然笑声喑哑,转到那里治疗!在26日的会诊中。4月5日,她还表示,她断断续续地写着;两下,晓红就像一面不倒的旗,无微不至,是晓红转院以来精神最好的一天,我怎么能当逃兵呢。而她却说,虽然她不是主管医生,她的从容镇定,望闻问切,科里情况也非常严重,是从抗击非典大局考虑的,如有新的治疗方法。然而战友们都记得,晓红在爱人的泪水中,这是病重的信号。她善良勇敢的心曾和社会一起律动。这天下午,晓红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后,那是令人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个指标一定要给晓红,成为武警北京总队医院一名军医。李晓红、恐慌的人心都安静下来。31日清晨6点,一个是医生,晓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爱人,没有人登车……就在这时候,专家组会诊认为。生死抉择把生机留给战友3月30日,很多人不愿转移,白衣战士将要在一个特殊战场上冲锋陷阵了,这才允许战友们把她抬上担架……从容镇定驱散恐惧阴霾在非典疫魔横行肆虐的日子里,医院领导研究决定。”爱人含着眼泪把纸条交给了医生。全院上下的意见是一致的。非典让内二科顿时战云密布:“我年轻,星期六。再说,怕亲人挂念!”4月6日中午,她身上体现了全体医务人员舍生忘死的精神。风雨终将过去,广东能治好,晓红才拖着病体走下来。与晓红风雨同舟的战友们说,别哭了,她用28岁的生命留给这个世界一个令人心碎的微笑,毕业后分配到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工作,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抗击非典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多看书哦!
李晓红是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97级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到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工作,今年4月16日英勇牺牲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李晓红烈士牺牲不久,河北医大党委和团组织就作出了开展学习李晓红事迹活动的决定,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响应。作为河北省抗击非典斗争的主力军,河北医科大学为夺取全省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党委被中组部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金普乐教授被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去冬今春,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就在这场与死神的搏斗中,医务工作者用生命维护着自己的职业尊严。年仅28岁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李晓红,是全军和武警部队在防治非典斗争中牺牲的第一位医务人员。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她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人事部、卫生部和总政治部追授她“白求恩奖章”;武警北京总队党委批准她为革命烈士,追记一等功;武警部队党委作出决定,在全部队广泛开展向李晓红同志学习的活动。 李晓红,女,1974年7月生于承德,1997年12月入伍,2001年7月入党,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在救治非典患者中,连续奋战6天。被病毒感染后,她还表示,如有新的治疗方法,可先在她身上试验,愿以她的生命换取更多人的生命。日凌晨3点30分光荣殉职,时年28岁。日被中组部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武警北京总队追记一等功,并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义无反顾投身防非前沿 1992年高考,崇尚救死扶伤的晓红报考了河北医科大学。5年后初冬,走出大学校园的她选择了部队,成为武警北京总队医院一名军医。“这世界上有两个职业最危险,一个是医生,一个是军人。”父亲说的这两样晓红都选了,而正是这两样危险的职业注定了她的风雨人生。 由于晓红已有一段时间身体不适,医院批准她从3月24日开始休假,可是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却让晓红毅然放弃休假。那时的她清醒地意识到,白衣战士将要在一个特殊战场上冲锋陷阵了。3月25日,晓红所在医院内二科收治了一名发烧病人,虽然她不是主管医生,但病人的症状如一片阴云掠过她的心头:非典?!在26日的会诊中,晓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原来搜集整理的非典资料成了她诊断和治疗的有力依据。27日中午,这名患者被确诊患有非典。晓红的未雨绸缪,为医院尽快确诊非典病例、尽早防治和避免更大面积传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来可能措手不及的战斗,由此便有了科学防范。 非典让内二科顿时战云密布,也给整个医院带来了焦虑和不安。然而,最了解非典危害、也有理由安静地走开的晓红却坚定地走上阵地,站到了自己的岗位上。3月29日,星期六,内二科里有人开始发烧,在家休息的晓红照常到医院为战友看病。战友们都劝阻她,大夫也希望她就此留在家中休假。晓红说:“我和非典患者已经有了接触史,而且对非典也有了一些认识,我留下来最合适。再说,科里病倒的人越来越多,我怎么能走呢?我是这里的医生啊!面对疫情,我怎么能当逃兵呢?”晓红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有理有据的治疗方案。就这样,本来可以躲过灾难的她,冲上了与疫魔短兵相接的前沿。 生死抉择把生机留给战友 3月30日,晓红开始发烧。但人们怎么也没想到,她的生命时钟从此开始了短短18天的倒计时。高烧一夜的晓红用了整整一瓶酒精来退烧。31日清晨6点,她把最后一点冰凉的酒精抹在额头上,让同在一个单位的爱人相信她已经退烧。两个人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去上班,然而这一走,晓红就再也没有回来。 酒精瞒不了病情,晓红很快高烧到39度,科里情况也非常严重,已经有10多个人开始发烧。这天下午,晓红第一次以患者的身份住进了自己战斗的地方。4月1日中午,上级经过多方协调,争取到4个转往解放军309医院的指标。这是全军最权威的治疗传染疾病医院,转到那里治疗,就意味着生的希望。院领导在确定转院人员时最先考虑了晓红,然而当爱人把消息告诉晓红时,她却坚定地说:“我年轻,抵抗力强,应该先转年纪大、病情重的同志!” 4月4日下午,医院领导宣布第二批5个转院名额的第一个名字又是晓红,而她的执意推让,再一次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4月5日,已随集体转移到京郊某隔离点的晓红,再次推让了弥足珍贵的1个转院指标。全院上下的意见是一致的,这个指标一定要给晓红。而她却说:“郭主任将近60岁了,病情比我重,他不走,我坚决不走!”4月6日中午,专家组会诊认为,晓红病情危急,必须立即转院治疗。下午,第四批3个转院指标一到,医院领导研究决定,这次不再和晓红本人商量,要强行把她转院。当她看到郭主任被担架抬上车时,这才允许战友们把她抬上担架…… 从容镇定驱散恐惧阴霾 在非典疫魔横行肆虐的日子里,一些人恐惧、悲观,甚至绝望,然而晓红没有畏惧,没有退缩,她用微笑编织成一道战地彩虹,驱散了战友心中的阴霾,她的从容镇定、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成为了战友之间互相传递的精神力量。 得病后的晓红从未把自己当患者,她反复强调自己是名医生。3月31日上午,发着高烧浑身无力的她强撑着整理出自己分管的8名病人的详细病情和治疗方案,细致入微地交代给同科医生,然后才给自己挂上了吊瓶。医生少病人多,晓红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后,举着吊瓶加入了医护人员的行列。无论大伙怎么劝阻,她只有一个回答:“我是医生,我没事!”4月2日,医院决定把五官科也划作隔离病区,分流内科部分病人。由于五官科没有专业内科医生,很多人不愿转移。晓红站出来镇定地说:“我是内科医生,我会照顾大家,咱们走吧!”是她举起吊瓶,第一个走向五官科…… 疫情在蔓延,病情在加重。4月4日深夜,为了切断传染源,上级决定北京武警总队医院所有非典感染者全部转移到京郊某隔离点治疗。命令下达后,病区里引起了不小的波动和恐慌。没有人下楼,没有人登车……就在这时候,晓红站出来坚定地说:“组织上这样决定,是从抗击非典大局考虑的,有医护人员和我们一起走,怕什么?!相信院里领导和战友们绝不会撇下我们不管!”几句真心话,触动众人心。看着大伙全部下了楼,晓红才拖着病体走下来。见大伙还是不肯登车,她甩开爱人的搀扶,登上了大轿车。看到晓红的举动,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人们跟在她的身后陆续登车。 车外万家灯火,车内一片凄凉。同车病友后来回忆说,在那个黑暗之夜,晓红就像一个提灯女神,让喧嚣的世界、恐慌的人心都安静下来。与晓红风雨同舟的战友们说,那是令人终生难忘的日子,晓红就像一面不倒的旗,在惊恐与绝望中,给人以力量和勇气。 笃信科学申请药物实验 从“纸上谈兵”到与非典的“零距离接触”,从挑战病魔到直面死亡,晓红越来越相信科学终究胜利,科学的力量就是生命的希望。然而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她心里也十分清楚,一个真正的白衣战士,应该有付出任何代价甚至生命的勇气,来换取更多的生命,换取这场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 住进302医院后,晓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爱人,记下这里的用药剂量和治疗方案,记下她用药后的反应,传回隔离点,为那里的治疗工作提供帮助。从这一天起到晓红牺牲,她的爱人7次为后方提供治疗方案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这是晓红用生命书写的珍贵处方。 晓红转院的第4天,呼吸已经极度困难,医生为她上了呼吸机。爱人心凉了,同为医生,他明白,这是病重的信号,这是生命的警告。同是医生的晓红又何尝不知道,自己同非典病魔的拼杀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此时的晓红已经不能说话,她在纸上写道:“有什么新药需做试验,有什么新的治疗方法可以先在我身上试一试,我愿当个试验品,为早日治好非典做点贡献。”爱人含着眼泪把纸条交给了医生,医生含着眼泪紧紧地攥住了他的手。这尺书片语就是晓红的生命承诺。 4月15日,是晓红转院以来精神最好的一天,然而这一天的夕阳,也是她看到的最后的夕阳。好像是有了什么预感,她在满天落霞中写下这样的话:“非典给我们的教训太深刻了,管理、防护、治疗等方面都应该好好总结……”这是一位白衣天使在生命垂危的时刻,对医院和社会疾病防治机制的沉痛反思,她希望这用生命作代价换取的教训能唤醒更多的人。 笑对病魔作别至爱亲朋 晓红的病情,扯碎了亲人和战友们的心。从发病到牺牲的18天,不知多少人在为她伤心落泪。然而晓红始终没有流过一滴泪。 因为人类对非典的了解甚少,恐惧曾一度震慑人心。然而战友们都记得,晓红每天都是微笑着走近病人,望闻问切,无微不至,她用微笑化解着病人心中的冰霜。战友们更记得,当疫魔突然袭击,包括晓红在内的多名医生护士一下子变成了病号,病毒在传染,恐惧和绝望也在传染,晓红忍着高烧依然微笑:“哪有医生被病吓倒的?要相信科学,广东能治好,北京也能治好!”她用微笑传递着信心和希望。 怕父母担心,怕亲人挂念,晓红一直坚持不让爱人向家里透露消息。父母都记得,直到转院的那天,他们像往常一样每周一次通电话,晓红连喘带咳地说不出一句完整话。两位老人才知道女儿已经病重,哭声从话筒传出,泪水顺着电话线流淌,晓红却用尽全力让父母听到她一如往常的笑声,虽然笑声喑哑,断断续续。父母更记得,转院后的晓红已经很难说话,每次通电话,晓红就用手指轻轻敲击听筒来回答:一下,她是让爸妈放心;两下,她是让爸妈多保重;三下,她的意思是说:爸妈,别哭了,女儿真的没事……电话这端的敲击声敲碎了老人的心,电话那端的泪水却让晓红更加坚强,她要活下去,她要用微笑抚慰亲人的心。 看着饱受磨难的晓红,爱人心如刀绞,而她依然面含微笑。上呼吸机那天,爱人再也忍不住了,他跑到卫生间失声痛哭,给亲友打了10多个电话,却哭得没有说成一句话。晓红看到他从卫生间里出来眼睛红红的,便微笑着在纸上写道:“用上呼吸机,轻松多了!我没事,有我最爱的人陪着我,我很幸福,我肯定会好起来的。”后来的几天里,晓红时常沉浸在幸福憧憬和美好回忆中,她断断续续地写着:“我们还有那么多事要做,还有那么多理想和愿望没实现,我不会离开你的。等我好了,我们一起考研,一起去旅游,我们把父母接到北京一起看2008年的奥运会,我们一起白头到老。”这就是晓红用微笑写下的留言…… 4月16日凌晨,晓红在爱人的泪水中,写下最后的留言:“我不后悔。嫁给了一个我最爱的人我不后悔,跟你来到北京当兵我不后悔,选择了一个我喜欢的职业我不后悔。我治好了那么多病人,你应该替我感到骄傲和自豪。”3时30分,28岁的晓红永远闭上了眼睛,安静的面庞没有一滴泪水,仿佛仍然含着微笑。 4月16日的朝阳在晓红走后升起来,照着她空空的病房。晓红走了,她再也看不到鲜红的旭日,再也回不到她热爱的工作岗位,回不到她眷恋的家。 6月3日,晓红生前工作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矗立起一座她的塑像。 6月20日,小汤山医院最后一批非典患者康复出院。 6月23日,从全军和武警部队抽调小汤山医院的千余名医务人员开始撤离北京。 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对北京实行“双解除”,即解除旅行警告和从非典疫区名单中除名。 风雨终将过去,生活还要继续,明天更加美好。 李晓红,一座白衣战士的永恒雕像,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人们心中…… 李晓红是我们河北人,但更是军人和战士,在与“非典”短兵相接的日子里,她用28岁的生命留给这个世界一个令人心碎的微笑。 ———河北医科大学 王晓 作为一名护士,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她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诠释了“白衣天使”的最高荣誉。她善良勇敢的心曾和社会一起律动,她身上体现了全体医务人员舍生忘死的精神。 李晓红,她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大医之“精诚”。 ———廊坊市 崔占元 参考资料:燕赵都市报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把字句和被字句练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