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二有机物,那么如何区分有机物中是否有离子存在呀

当前位置:
>>>下列有关化学键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A.全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
下列有关化学键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A.全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肯定不存在离子键B.所有物质中都存在化学键C.已知乙炔的结构式为H-CC-H,则乙炔分子中存在2个σ键(C-H)和3个π键(CC)D.乙烷分子中只存在σ键,即6个C-H键和1个C-C 键都为σ键,不存在π键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同步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有关化学键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A.全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主要考查你对&&σ键、π键,共价键,离子键&&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σ键、π键共价键离子键
σ键:成键原子的电子云以“头碰头”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其特征是轴对称,即以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为轴作旋转,共价键的电子云图形不变。 π键:成键原子的电子云以“肩并肩”方式形成的共价键,其特征是镜像对称,即:电子云由两块组成,若以包含原子核的平面为镜面,两块电子云互为镜像。 共价键的分类:&(1)按成键原子是否相同或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 (2)按成键方式分(3)按共用电子对数分共价键:
1.本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或电子云重叠),使得电子出现在核间的概率增大。 2.特征具有方向性与饱和性。 (1)共价键的饱和性一个原子中的一个未成对电子与另一个原子中的一个未成对电子配对成键后,一般来说就不能再与其他原子的未成对电子配对成键了,即每个原子所能形成共价键的总数或以单键连接的原子数目是一定的,这称为共价键的饱和性。例如,氯原子中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所以两个氯原子之间可以形成一个共价键,结合成氯分子,表示为氮原子中有三个未成对电子,两个氮原子之间能够以共价三键结合成氮分子,表示为一个氮原子也可与_二个氢原子以三个共价键结合成氨分子,表示为 (2)共价键的方向性共价键将尽可能沿着电子出现概率最大的方向形成,这就是共价键的方向性。除s轨道是球形对称外,其他原子轨道都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在形成共价键时,原子轨道重叠得越多,电子在核间出现的概率越大,所形成的共价键就越牢固。例如,硫原子的价电子排布是有两个未成对电子,如果它们分布在互相垂直的轨道中,那么当硫原子和氢原子结合生成硫化氢分子时,一个氢原子的1s轨道上的电子能与硫原子的轨道上的电子配对成键,另一个氢原子的1s轨道上的电子只能与硫原子的轨道上的电子配对成键。说明:①共价键的饱和性决定着各种原子形成分子时相互结合的数量关系。如一个氢分子只能由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只能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②共价键的方向性决定着分子的空间构型。 3.分类 (1)按成键原子是否相同或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 (2)按成键方式分(3)按共用电子对数分离子键和共价键:
&定义: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 成键元素:活泼金属(或NH4+)与活泼的非金属或酸根离子、OH-
静电作用:指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的作用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有关化学键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A.全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12793105753707688273272308111676[化学有机物]取8g某有机化合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11g二氧化碳和9g水,则:(1)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_____试卷分析-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化学有机物]取8g某有机化合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11g二氧化碳和9g水,则:(1)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____[化学有机物]取8g某有机化合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11g二氧化碳和9g水,则:(1)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____作者:www.niubb.net&&来源:&&时间: 16:10:09阅读:所属专栏: 取8g某有机化合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11g二氧化碳和9g水,则:(1)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______元素.(2)若该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为32,那么其化学式为______.(3)此有机物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题型:填空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1)11g二氧化碳中含有的碳元素的质量为:11g×1244×100%=3g;9g水中含有的氢元素的质量为:9g×218×100%=1g;有机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和为:3g+1g=4g,所以有机物中含有氧元素,并且氧元素的质量为:8g-4g=4g.故填:C、H、O.(2)设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XHYOZ.根据有机物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1:4,和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为32,则有:12X=32×38,Y=32×18,16Z=32×48,解得:X=1,Y=4,Z=1,有机物的化学式是CH3OH.故填:CH3OH.(3)此有机物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OH+3O2点燃.2CO2+4H2O.考点:考点名称:化学式的写法和意义概念: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如可用O2,H2O,MgO分别表示氧气、水、氧化镁的化学式。 对概念的理解:(1)混合物不能用化学式表示,只有纯净物才能用化学式表示。 (2)每一种纯净物只有一个化学式,但一个化学式有可能用来表示不同的物质。如氧气的化学式是O2,没有别的式子再能表示氧气;P既是红磷的化学式,也是白磷的化学式。(3)纯净物的化学式不能臆造,化学式可通过以下途径确定:①科学家通过进行精确的定量实验,测定纯净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再经计算得出。②已经确定存在的物质可根据化合价写出。书写规则:1.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首先写出组成单质的元素符号,再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用数字写出构成一个单质分子的原子个数。稀有气体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通常就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化学式。金属单质和固态非金属单质的结构比较复杂,习惯上也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化学式。 2.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 首先按正前负后的顺序写出组成化合物的所有元素符号,然后在每种元素符号的右下角用数字写出每个化合物分子中该元素的原子个数。一定顺序通常是指:氧元素与另一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氧元素符号写在右边;氢元素与另一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氢元素符号写在左边;金属元素、氢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非金属元素符号写在右边。直接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其化学式常用其离子最简单整数比表示。化学式的读法:一般是从右向左叫做“某化某”,如“CuO”叫氧化铜。当一个分子中原子个数不止一个时,还要指出一个分子里元素的原子个数,如“P2O5”叫五氧化二磷。有带酸的原子团要读成“某酸某”如“CuSO4”叫硫酸铜,还有的要读“氢氧化某”,如“NaOH”叫氢氧化钠。“氢氧化某”是碱类物质,电离出来的负电荷只有氢氧根离子。化学式的意义:(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式的含义以H2O为例质的含义宏观①表示一种物质 ②表示物质的元素组成①表示水 ②表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微观①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 ②表示组成物质每个分子的原子种类和数目 ③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的原子总数①表示一个水分子 ②表示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三个原子量的含义①表示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②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 ③表示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①H2O的相对分子质R =18 ②H2O中氢元素和氧元素质量比为1:8 ③H2O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100%=11.1%(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以Cu为例)宏观:表示该物质:铜表示该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铜由铜元素组成微观: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原子―一个铜原子。化学式和化合价的关系:(1)根据化学式求化合价①已知物质的化学式,根据化合价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确定元素的化合价。标出已知、未知化合价:列出式子求解:(+1)×2+x×1+(-2)×3=0 x=+4②根据化合价原则,判断化学式的正误,如判断化学式KCO3是否正确标出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计算正负化合价代数和是否为0:(+1)×1+(-2)×1=-1≠0,所以给出的化学式是错误的,正确的为K2CO3。③根据化合价原则,计算原子团中某元素的化合价,如计算NH4+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和H2PO4-(磷酸二氢根)中磷元素的化合价。由于NH4+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不是电中性的,因此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不为多,而是等于+1. 设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 x+(+1)×4=+1 x=-3 所以在NH4+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 同理H2PO4-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不是电中性的、因此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不为零,而是-1. 设磷元素的化合价为y(+1)×2+y+(-2)×4=-1 y=+5 所以在H2PO4-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5. ④根据化合价原则,确定物质按化合价的排序。如H2S,S,SO2,H2SO4四种物质中均含有硫元素,并且硫元素的化合价在四种物质中分别为:-2,0, +4,+6,故这四种物质是按硫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2)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0的原则,已知元素的化合价可以推求实际存在物质的化学式,主要方法有两种:①最小公倍数法步骤举例写一般把正价元素的符号(或原子团)写在左边,负价元素的符号(或原子团)写在右边,并把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求求出两种元素化合价绝对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求出每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因为|-2|×|+3|=6,所以Al原子个数为6/3=2,O原子个数=6/2=3标将原子个数写在相应元素符号的正下角Al2O3验检验各种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是否为0,确定化学式的正确性(+3)×2+(-2)×3=0,所以该化学式正确。②交叉法步骤例1 硫酸铜例2 氧化钙排列分析名称,确定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顺序铝 硫酸根Al SO4钙 氧Ca O标价标上化合价、 、约简将化合价的绝对值约成最简整数比、、交叉将整数交叉写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下角检验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是否为0,检验正误(+3)×2+(-2)×3=0(+2)+(-2)=0确定化学式的几种方法:1. 根据化合价规则确定化学式例1:若A元素的化合价为+m,B元素的化合价为-n,已知m与n都为质数,求A,B两元素化合后的物质的化学式。 解析:由题意知正、负化合价的最小公倍数为m ?n,A的原子个数为(m?n)/m=n,B的原子个数为 (m?n)/n=m 答案:所求化学式为AnBm. 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化学式例2:根据反应方程式2XY+Y2==2Z,确定Z 的化学式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没有增减,反应前有两个X原子,四个Y原子,则两个Z分子含有两个X原子和四个Y原子。 答案:z的化学式为XY2 3. 利用原子结构特征确定化学式例3:X元素的原子核外有17个电子,Y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求X、Y两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解析:X元素的原子核外有17个电子,Y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X原子易得1个电子,Y原子易失2个电子,根据电子得失相等可求化合物的化学式为YX2 4.利用元素质量比确定化学式:例4:有一氮的氧化物,氮、氧两元素的质量比为7: 4,求此氧化物的化学式。 解析:设此氧化物的化学式为NxOy,根据xN:yO =7:4 得14x:16y=7:4,即x:y=2:1。答案:所求氧化物的化学式为N2O。 5. 利用化学式中所含原子数、电子数确定化学式例5:某氮氧化合物分子中含有3个原子,23个电子,求此化合物的化学式。 解析:设此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xOy,则x+y=37x+8y=23解得x=1,y=2答案:所求化学式NO2。利用化学式的变形比较元素的原子个数:例:质量相等的SO2和SO3分子中,所含氧原子的个数比为?解析:S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S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0,二者的最小公倍数是320,二者相对分子质量相等时物质的质量相同,转化为分子个数SO2 为320/64=5,SO3为320/80=4,即5SO2与4SO3质量相同,所以含氧原子的个数比为(5×2):(4×3)=10:12=5:6。四、利用守恒法进行化学式计算:例:由Na2S、Na2SO3、Na2SO4三种物质构成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则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解析:在Na2S,Na2SO3,Na2SO4中,钠原子与硫原子的个数比是恒定的,都是2:1,因而混合物中钠、硫元素的质量比(或质量分数比)也是恒定的。设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x,可建立如下关系式。 Na ――S46  32x   32%46/32=x/32%解得x=46%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32%-46%=22%。利用平均值法判断混合物的组成找出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平均值(包括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平均质量、平均质量分数等),再根据数学上的平均值原理,此平均值总是介于组成中对应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由此对混合物的组分进行推理判断。例:某气休可能由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一种或多种气体组成,经测定其中只含C,O两种元素,其质量比为3:8,则该气体可能是?解析:由题给条件知,该气体只含C,O两种元素,而这两种元素组成的气体可能是CO2、CO,O2。CO2中C,O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3:8,CO中C,O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3:4,O2中C,O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0 (因C的质量为0)。题中给出该气体中C,O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3:8,故符合题意的气体组成为:CO2或 CO,O2或CO,O2,CO2。 利用关系式法解题技巧:关系式法是根据化学式所包含的各种比例关系,找出已知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直接列比例式进行计算的方法。例: 多少克(NH4)2SO4与42.4g尿素CO(NH2)2所含的氮元素质量相等?设与42.4g尿素中所含氮元素质量相等的(NH4)2SO4的质量为x(NH4)2SO4――2N――CO(NH2)2132         60x         42.4g132/x=60/42.4gx=93.28化学式前和化学式中数字的含义:①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粒子(原子、分子)数目;②离子符号前的数字表示离子的数目;③化学式石一下角的数字表示该粒子中对应原子或原子团的数目;④离子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离子所带电荷数。考点名称: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对概念的理解:(1)概念: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对概念的理解: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不能用于物理变化例如,将2g水加热变成2g水蒸气,这一变化前后质量虽然相等,但这是物理变化,不能说它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②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质量守恒”,不包括其他方面的守恒,如对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气体的反应来说,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守恒,但是其体积却不一定守恒。 ③质量守恒定律中的第一个“质量”二字,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不是所有反应物质量的任意简单相加。例如,2g氢气与8g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并非生成10g水,而是1g氢气与8g氧气参加反应,生成9g水 ④很多化学反应中有气体或沉淀生成,因此“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包括了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的物质,不能把生成的特别是逸散到空气中的气态物质计算在“总质量”之外而误认为化学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1)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 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过程可表示为:(2)质量守恒的原因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本身的质量也没有改变,所以,反应前后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例如,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从微观角度看:当水分子分解时,生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质量守恒定律的延伸和拓展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要抓住“六个不变”,“两个一定变”“两个可能变”。六个不变宏观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元素的质量不变微观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两个一定变物质的种类一定变构成物质的分子种类一定变两个可能变分子的总数可能变元素的化合价可能变如从水电解的微观示意图能得出的信息:①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或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或氢气、氧气是单质,水是化合物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⑤在化学反应,氧元素的种类不变。⑥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 ⑦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1. 早在300多年前,化学家们就对化学反应进行定量研究。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RobertBoyle, )在一个敞口的容器中加热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容器中物质的质量增加了。 2. 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锻烧,锡发生变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锡,但容器和容器里物质的总质量,在锻烧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 3. 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精确的定量实验法,在密封容器中研究氧化汞的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到的结论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4. 后来.人们用先进的测址仪器做了大量精度极高的实验,确认拉瓦易的结论是正确的。从此,质量守恒定律被人们所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解释问题 ①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生成新物质,不能产生新元素(揭示伪科学的谎言问题)。 ②解释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及用质量差确定某反应物或生成物。 (2)确定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确定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时首先要遵循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的质量总量等于生成的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其次各种物质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的乘积之比。(3)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理解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可通过计算确定具体的元素质量。 (4)确定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比较反应前后各种原子个数的多少,找出原子个数的差异。但不能忘记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 (5)确定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运用质量守恒定律确定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或相对原子质量)时,首先寻找两种已知质量的物质,再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间的质量成正比即可计算得出。注意观察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 (6)确定化学反应的类型判定反应的类型,首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和质量(从数值上看,反应物质量减少,生成物质最增加)。如果是微观示意图,要对比观察减少的粒子和增加的粒子的种类和数目再进行判断。(7)判断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化学方程式的对与否关键是看等号两边的原子总数是否相等,同时注意化学式书写是否有误。考点名称: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设想、主观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二是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方程式两边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必须相等。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1)写: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反应物在左,生成物在右,中间用横线连接,如: H2+O2――H2O,H2O――H2+O2。 (2)配: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的原则,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在反应前后相等,然后将横线变成等号。配平后,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应是最简整数比,如:2H2+O2=2H2O,2H2O= 2H2+O2。 (3)注:注明反应条件【如点燃、加热(常用“△”表示)、光照、通电等〕和生成物的状态(气体用“↑”。沉淀用“↓”。)。如:2H2+O22H2O,2H2O2H2↑+O2↑。 化学计量数:化学计量数指配平化学方程式后,化学式前面的数字。在化学方程式中,各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应是最简整数比,计数量为1时,一般不写出。书学化学方程式的常见错误:常见错误违背规律写错物质的化学式客观事实臆造生成物或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反应写错或漏泄反应条件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质量守恒漏标多标“↑”、“↓”符号――书写化学方程式时条件和气体、沉淀符号的使用:(1).“△”的使用 ①“△”是表示加热的符号,它所表示的温度一般泛指用酒精灯加热的温度。 ②如果一个反应在酒精灯加热的条件下能发生,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就用“△”,如:2KMnO4K2MnO4+MnO2+O2↑。 ③如果一个反应需要的温度高于用酒精灯加热的温度,一般用“高温”表示;如:CaCO3CaO+ CO2↑(2)“↑”的使用①“↑”表示生成物是气态,只能出现在等号的右边。 ②当反应物为固体、液体,且生成的气体能从反应体系中逸出来,气体化学式后应该加“↑”。如Fe+ 2HCl==FeCl2+H2↑。 ③当反应物是溶液时,生成的气体容易溶于水而不能从反应体系中逸出来,则不用“↑”,如:H2SO4+ BaCl2==FeCl2+2HCl④只有生成物在该反应的温度下为气态,才能使用“↑”。 ⑤若反应物中有气态物质,则生成的气体不用标 “↑”。如:C+O2CO2(3)“↓”使用 ①“↓”表示难溶性固体生成物,只能出现在等号的右边②当反应在溶液中进行,有沉淀生成时,用 “↓”,如:AgNO3+HCl==AgCl↓+HNO3③当反应不在溶液中进行,尽管生成物有不溶性固体,也不用标“↓”,如:2Cu+O22CuO ④反应在溶液中进行,若反应物中有难溶性物质,生成物中的难溶性物质后面也不用标“↓”。如:Fe +CuSO4==FeSO4+Cu.化学方程式中“↑”和“↓”的应用:①“↑”或“↓”是生成物状态符号,无论反应物是气体还是固体,都不能标“↑”或“↓”; ②若反应在溶液中进行且生成物中有沉淀,则使用“↓”;若不在溶液中进行,无论生成物中是否有固体或难溶物,都不使用“↓”; ③常温下,若反应物中无气体,生成物中有气体.提取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书写信息型化学方程式是中考热点,题目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科技等各个领域,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并考查了同学们接受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日的关键是掌握好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可按两步进行:首先正确书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注明反应条件及生成物状态;第二步就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考点名称:文字表达式概念:用文字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步骤:(1)写:根据反应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2)注:注明反应条件:[点燃,加热,光照,通电等] 考点名称:元素的定义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对元素概念的理解:①元素是以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为标准对原子进行分类。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②质子数是划分元素种类的标准。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和单核离子都属于同一种元素。如Na+与Na都属于钠元素,但Na+与NH4+不属于同一种元素。 ③同种元素可以有不同的存在状态。如游离态和化合态。 ④同种元素的离子因带电荷数不同,性质也不同。如Fe2+与Fe3+。 ⑤同种元素的原子可以是不同种原子。如碳元素有三种不同中子数的碳原子:612C、613C、614C.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元素原子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区分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既讲种类,又讲个数使用范围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举例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或说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联系元素和原子是总体和个体的关系,原子是元素的个体,是构成并体现元素性质的最小微粒;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一种元素可以包含几种原子元素、原子、分子与物质间的关系:物质的组成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其中元素是从宏观上对物质组成的描述,分子、原子是从微观上对物质构成的描述。其关系如下图;在讨论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时,应注意规范地运用这些概念,现举例如下: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三种说法(以二氧化碳为例): ①二氧化碳是由氧元素和碳元素组成的。 ②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③每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和I个碳原子构成的。 (2)由原子(或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如汞、食盐),有两种说法: ①汞是由汞元素组成的;食盐是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 ②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食盐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同位素: 同位素指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如氢有3种同位素,分别称为氕(H)、氘(D)、氚T),即原子核内质子数均为1,但中子数分别为0,1,2的氢原子。同位素有天然存在的,也有人工合成的。同一元素的同位素虽然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基本相同。欢迎您转载分享:推荐:相关试卷分析热点试卷分析初三化学全册教案(沪教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初三化学全册教案(沪教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化学反应中,类似于硫酸钠和氢氧化钠这些反应物反应是有机物反应还是无机物反应?有机物和无机物怎么分辨?我知道检验Cl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要先加什么再加什么,但是为什么要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化学反应中,类似于硫酸钠和氢氧化钠这些反应物反应是有机物反应还是无机物反应?有机物和无机物怎么分辨?我知道检验Cl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要先加什么再加什么,但是为什么要
化学反应中,类似于硫酸钠和氢氧化钠这些反应物反应是有机物反应还是无机物反应?有机物和无机物怎么分辨?我知道检验Cl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要先加什么再加什么,但是为什么要加的原因求解释!以上都是初三的第一章的2.3两节内容,我是初三刚入门,
硫酸钠和氢氧化钠不反应;如果是:硫酸和氢氧化钠就反应,属于无机物反应!因为参加反应的物质是无机物;另外,一般说含碳的化合物是有机物,其它化合物就是无机物;Cl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硫酸根离子:未知液加入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钡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证明含有SO42-氯离子:未知液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证明含有Cl-碳酸根离子:初中检验方法:未知液加入稀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证明含有CO32-【检验硫酸根离子前加入稀硝酸,目的是除去CO32-离子的干扰.】
.............有有机物的一般都是有机反应(貌似考试不考这个吧)cl离子是先硝酸银在稀硝酸;硫酸根离子是加盐酸在加硝酸钡和稀硝酸(应为亚硫酸根);碳酸加盐酸在通过氢氧化钙有沉淀(不过亚硫酸根也会这样,不过初三的话不纠结这个吧)
你看一看什么是有机物 你所说的两个都不是有机物 当然是无机反应了 碳酸根和酸反应会出气体二氧化碳 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气体出现浑浊 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出现白色沉淀硫酸钡 氯离子和银离子反应出白色沉淀氯化银
1:无机物 有机物:含C的化合物,除碳酸,碳酸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氢盐、金属碳化物、氰化物(-cn)、硫氰化物(-scn)2:硫酸钡,硫酸银,碳酸钡,碳酸银均是沉淀,会干扰。先加足量盐酸,除去碳酸根,再加足量氢氧化钡,除去硫酸根,再加银离子。...
是无机反应。。有机物一般含有C,但CO、CO2、CO32-等除外2.
都是加稀硝酸酸化吧
因为验证时产生的AgCl/BaSO4是不溶于酸的,而AgNO3/Ba(NO3)2是溶于水的。
加稀硝酸酸化可以排除实验干扰因素。比如AgOH也是白色沉淀、为了确定产生的沉淀是AgCl而不是AgOH,就要加加稀硝酸酸化,把AgOH反应掉记得采纳哦、谢...
童鞋,硫酸钠和氢氧化钠是不反应的,初中学的有机物是含有C,H,O元素的
你好,那个反应是无机物间的反应,有机物和无机物是在化合物中,除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含碳酸根的物质之外,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加稀硝酸 是为了排除其它离子的干扰,因为当加入了试剂后,生成的欣白色沉淀还有别的物质,但加入硝酸后如果有那就会溶解的,...
根据反应方程式里有无有机物来区别无机反应和有机反应,反应中涉及有机物的反应是有机反应,否则为无机反应。有机物是含有C,H,O等元素的物质。
怎么分辨两者反不反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化学有机物知识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