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陈式太极拳基本功金刚倒堆伤了腿怎么办

柔韧性练习:压腿与踢腿
柔韧性练习:压腿与踢腿
一、关于正压腿
在压腿的几种方法里,正压腿是基础,也是习练者感到吃力的方法。初练者常存在以下问题:低头、弯腰,急于用头碰脚,胸部和腿之间出现一个大空儿,还有的站不稳,像要后倒似的,甚至出现腿部韧带受伤。要解决以上问题,压腿时可注意以下几点:
1、规范动作,分步进行
(1)初练时,不宜做强度很大的练习。把腿放在与腰同高的物体上,髋部后坐,臀部要平,支撑腿与地面
垂直,膝部挺直,被压腿脚尖向上并有意识地向回勾扣,上身用力向前移动,使被压腿成一直线。脚
尖回勾有利于拉长腿部韧带、肌腱、肌肉,上身前移可拉长躯干,特别是脊椎。一条腿压几分钟后,
再换另一腿。几天之后,腿部肌肉变得柔软而富有弹性时,可进行下一步。
(2)被压腿及支撑腿均挺直,双手按压被压腿膝部,收髋使身体尽量向前俯压,以增强膝关节后之窝肌的
(3)双手按被压腿膝部,髋部后坐,上身用力向前下俯压,试着以腹部贴大腿,此步成后,可进行下一步
(4)双手由下抱握被压腿小腿,上身用力向前下俯压,试着以腹部贴大腿、以胸部贴膝盖。此步成后,可
进行下一步练习。
(5)被压腿与支撑腿挺直,双手搬住脚掌,腹部贴大腿,胸部贴膝盖,试着以额头碰脚尖。此步成后,可
进行下一步练习。
(6)双手搬住脚掌,腹部贴大腿,胸部贴膝盖,试着用嘴触脚尖。此步完成后,进行下一步。
(7)双手搬住脚掌,依上法,用下腭碰脚尖。此步成后,说明正压腿已成。
只有这样一步一步地练习,使躯干与腿部形成一一对应,如腹部与大腿、胸与膝、头与脚尖依次对应接触,才可避免躯干与腿之间出现的空儿。
2、由轻到重,由低到高
压腿时,身体对腿部韧带、肌腱、肌肉施加压力。初练时,用力要轻,当练习一段时间后可逐渐加重压力;如果一开始就施以重力,也许能坚持一二天,恐怕第三四天连走路也难了。腿放的高度应由低到高。将腿放至与腰同高,压到下颌碰到脚尖时,可把腿放在与胸同高的物体上;再练至下颌下碰到脚尖时,可把腿放在与肩同高的物体上,直至把脚放在与头高的物体上。
3、先拉后压,由近及远
初练压腿,因其腿部韧带、肌腱、肌肉伸展性差,猛然用力拉长,不仅徒劳无功,还会使韧带受伤。因此初练时,应先拉长腿部韧带、肌腱、肌肉及脊椎,然后施以振压;振压也要一下一下地进行,不可急于求成。压腿时还要注意躯干与腿部的接触是由近及远的,躯干与腿相应部位的接触顺序是:躯干:腹部—胸部—头部腿部:大腿—膝盖—脚尖,不要一开始就毫无顾忌地用头硬碰脚尖。
4、要意志坚强,持之以恒
进行腿部柔韧性练习,的确枯燥乏味,尤其是练到一定程度,还会有腿、髋部酸痛的感觉,这是练习者出现的类似长跑运动员一样的“疲劳期”,此时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坚强的意志,有苦恒之心,不可停歇。因腿功柔韧素质与腿功其它素质比较起来,容易发展,也容易消退。此时应善于自我调整,适当减轻下压力度、幅度,减少压腿时间,或是进行踢腿练习,与压踢结合等。只要坚持下去,酸痛的感觉会逐渐消失的,那时你会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兴奋的。
5、压前要做好准备活动
练习前,可做一些腰、胯、膝、踝关节、腿部肌肉的准备活动。因为肌肉、韧带的伸展性与肌肉的温度有关,通过准备活动,可提高肌肉的温暖,降低肌肉内部的粘滞性,有利于腿之柔韧性练习。
二、关于正踢腿
踢腿是腿功柔韧性训练最为重要的一步,它可以巩固压腿、劈腿、吊腿的效果,也为实战腿法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踢腿时常出现的问题有:1、重心不稳,甚至摔倒;2、支撑腿脚跟抬起或支撑腿膝部弯曲;3、弯腰凸背。解决上述问题,踢腿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起腿要轻
腿将要踢起时,要迅速地将身体重心移到另一腿上,使将要踢起的腿部肌肉放松,这样才会起腿轻,踢腿快如风。为防止摔倒,也可背靠墙或肋木练习。
2、踢时要快
腿由下至上快速向面部摆动,这里有一个加速的过程。踢时髋部要后坐,腿上摆有寸劲。刚刚练习踢腿时,必须保持动作的规范性,宁可踢得刚过胸也不把支撑腿的腿跟抬起或膝部弯曲,或是弯腰凸背用头去迎碰脚尖,这些均说明腿的柔韧性训练不到位,韧带还没有拉开。只要坚持压踢结合,常练不辍,定会达到脚碰前额的。
3、落腿应稳
初练者往往踢起腿刚落地,就踢另一腿,从而出现出腿笨重、身体歪斜的现象。这是因为踢出的腿刚落地时,身体的重心还在原支撑腿上,腿下落时转移重心,势必出现上述现象。正确的做法是等腿落实后,身体重心转换已毕再踢出另一腿。其实这样练习也有利于实战中连环腿法的应用。
运动要能够提升能力并避免伤害,热身与拉筋就好像武侠小说里面的基础内功一样,必须是持之以恒而扎实的;但是,许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掌握不到要领;未蒙其利,反受其害;因此,为了拉筋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
并确保安全,以下的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1.在拉筋之前必须先热身;比如说,利用小跑步使体温增加,使肌肉与肌腱处在备战的状态,如此拉筋的成效会提高,也可以减少不当拉筋反而受伤的机会。
2.在拉筋之时不要暂停呼吸;应该很缓慢及深深地呼吸;暂停呼吸,屏气凝神,会使负氧债增加,动作不协调,拉筋受伤的机会提高。
3.在运动之前及之后都要拉筋;一般人只记得运动之前要拉筋;而运动后一身疲倦,便连动都不想动;其实运动之后,虽然肌肉酸痛,可是仍然须再缓和地作一次拉筋,如此可使肌肉纤维重新调理,恢复疲劳的速度加快,
下一次运动时肌肉的条件也会更好。
4.拉筋的动作要缓慢而温和,千万不可猛压或急压。拉筋的目地,是在利用肌肉肌腱的弹性及延伸,刺激肌肉梭神经及肌腱感受小体的神经讯息,而逐渐地增加伸展的潜力及忍受力。无论是律动式或固定式(连续30秒以上),
只要是缓和的,都有成效;最忌讳平常拉压不到的筋,为求速成而猛烈地急压,或别人施加外力帮忙;只要用力不当,都会反而造成伤害。
5.替换拉筋的肌肉群;对同一个动作,可能有许多肌肉共同组成相同功能的群体,协同地完成动作;但是这些肌肉,因为解剖位置的不同,可能需要靠不同地拉筋动作,才能一一地伸展到;除了协同肌,方向作用相反的撷
抗肌也必须对等的拉筋;如果协同肌有拉筋的漏网之鱼,在某一些极限动作便可能登顶不能而受伤;如果撷抗肌没有一些伸展,则在强烈收缩时失去平衡,也会使之受伤。
6.拉筋的程度是要到感觉有点"张力"或"酸",但绝对不能到"痛"的程度。有"
张力感"或"酸",是肌肉感觉神经元正确地反应出拉筋的成效;但拉筋到
"痛"的感觉,滨临受伤的程度便十分接近了。成功的热身拉筋,是畅快运
动的推进器,也是避免受伤的防护罩;每一个人,必须把握以上的原则,并建立个人最适合的例行步骤,便之成为习惯;这好像是开车绑安全带一样,不是为了上高速公路才想起,也不是怕警察开罚单才要做;而是为了自己的安全,一上车便绑安全带,想运动便热身拉筋;关键都在一念之间的不存侥幸,并享受其中的乐趣;如此,快乐与安全,皆在其中矣。
良好的柔韧性不会妨碍生长,而且有利于生长。保护骨骼肌肉,有效预防伤病。
我的更多文章:
( 00:08:23)( 00:00:01)( 22:13:38)( 19:52:45)( 13:00:35)( 10:29:22)( 09:14:26)( 08:50:00)( 08:30:55)( 08:20:22)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及练习方法[各家讲解专集]
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及练习方法[各家讲解专集]
“太极拳,缠法也”。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最鲜明的特点,是陈式太极拳的技术精华,是陈式太极拳练习者必须掌握的技术。&&
本博文集各家对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及练习方法的论述,博采众长,以期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缠丝劲,掌握练习缠丝劲的方法。在此,谨向各位视频提供者致以衷心的感谢!
陈沛菊:陈氏太极拳缠丝劲
张东武:关于“缠丝劲”的讲解及运用&
张东武老师缠丝劲讲解&
陈炳详解《缠丝功》&
王振华讲授陈式太极拳基本功
洪卫国讲解洪式太极拳正反手圈
陈斌讲解缠丝劲
赵国仁讲练拳的缠丝劲结合擒拿与解脱&
缠丝劲的练习和太极桩功
太极拳基本功要领讲解
许文州:陈氏太极缠丝01
许文州:陈氏太极缠丝02
许文州:陈氏太极缠丝03
张志刚:单手正面缠丝
张志刚:双云手、后捋缠丝分解演示
张志刚:单手侧面缠丝
张志刚:前后双手缠丝右、左分解演示
张志俊讲解太极拳缠丝劲&
洪式太极拳洪钧生宗师入室弟子李储功讲解身法的缠法&
陈小旺《陈式太极拳缠丝功》&
缠丝功概述
陈正雷讲解太极拳缠丝功和太极浑圆桩的练法
陈正雷: 陈氏太极拳缠丝劲练习&
陈庆源:陈式太极拳基本功教学(缠丝功)
林维祥:陈式太极拳缠丝练法
朱向怡:陈式太极拳缠丝功&
朱保林:陈式太极拳缠丝功&
朱天才:陈式太极拳缠丝功&
陈式太极拳缠丝桩(天才教学法)演示
1、预备式:无极桩
4、右手正旋圈缠丝
5、右手反旋圈缠丝
6、左手正旋圈缠丝
7、左手反旋圈缠丝
8、双手交叉反旋圈
9、双手交叉正旋圈
10、双捋反旋圈
11、双捋正旋圈
12、双分双合缠丝(反、正)
13、左侧身大捋正旋圈
14、左侧身大捋反旋圈
15、右侧身大捋正旋圈
16、右侧身大捋反旋圈
17、右虚步立圆逆缠丝
18、左虚步立圆顺缠丝
张志俊论缠丝劲
& & 一代宗师陈照奎先生对太极拳顺逆缠丝的定义:
上肢(起于稍节)小指领劲,其它手指递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大指合,为顺缠。 &
& 大指领劲,其它手指逐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小指合,为逆缠。
& & 顺缠多为拿法,逆缠多为打击。
缠丝劲是太极拳的特色,有了螺旋缠丝,你的力就有了方向,不会飘,而且在达到劲点的一刹那具有穿透力,直入五脏六腑,这就像有来复线的枪膛里射出的子弹较土制猎枪的霰弹更具有威力一样,也是太极拳的劲别区别于其他外家拳的显著特点。有些人在走太极拳的“四正劲”棚、捋、挤、按的时候会用螺旋缠丝劲,但是在走太极拳的“四隅劲”采、列、肘、靠的时候,亦即进攻打击对方的时候,却不会走螺旋缠丝劲了,这样你打出的劲点还是缺少了太极拳的味道。
太极拳中对两手运动的基本要求是:螺旋缠丝、弧线运动和产生六个方向。
&&&&“缠丝劲”是太极拳所特有的劲别,陈式太极拳又格外强调螺旋缠丝的运动形式。螺旋缠丝不仅表现在双手上,双脚也有缠丝,全身处处都有缠丝。但是双手缠丝表现得最为明显。小指领劲为顺缠;大指领劲为逆缠。一动即有缠丝,非逆则顺,否则就不叫太极拳。
  “弧线运动”指的是手的运行路线不能直来直去,这也是太极拳区别于长拳的一个主要特点。太极拳在走化要时时贯彻这个弧线运动,只在打击或发劲的一刹那,手走的是直线,这叫“出方”,出了方即产生了“断劲”,但我们可以用一个“折叠”把断劲接起来,使之重新回到弧线运动上来。这个弧线运动使得太极拳的攻防技巧变化莫测,奇妙无穷;使太极拳产生了“化打合一”,“四两拨千斤”的独特韵味。
  “产生六个方向”是对手的运动的比较高级的要求。手的运动方式可以直来直去,这叫“两个方向”,这不是太极拳的劲。也可以走四个方向,这就可以构成平面的圆弧运动,这个平面的圆弧运动具有一定的威力,但是对手可以跟上你、随上你,如有“沾连粘随”的上等功夫你就没办法。但是手的运动如果有六个方向,也就是说手的运行路线是“一个立体的圆”(妙!)的话,他要跟上你就非常困难。因为对方的大脑不容易进行判断,加上点速度对方就会不知所措。这六个方向是:前、后、左、右、上、下。而且,前后是本能,左右是技巧,上下是奥妙。读者可自行体会。(详见另一篇论文<太极拳的精髓―――混圆运动>)
  两手在开合运动中,仅有手上的“螺旋缠丝、弧线运动和产生六个方向”还不够,还要遵循以下原则才能叫“相吸相系”。
  1、要以手领劲。以手领劲是指手的运动与全身运动的关系,手的运动在全身的运动中必须是主动的,是龙头作用。这与“以腰为主宰”的理论并不矛盾。我们主张上肢各关节的运动方式是:“手领劲,肘定位,肩放松,腰分配,加上周身的协调”。反对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方法。这种方法一是在时间上慢了几个拍节,开合速度慢,转换速度慢,因此攻击打不上,引化易被动,组织第二次打击的时间长,二是将手放在了从属的地位,它要服从于肩肘的统领和安排,这时讲两手间的相吸相系还有何意义。
  2、要分出轻重。太极拳要求我们“轻沉兼备”,这个“轻沉兼备”指的就是手的运动规律。也就是说两手在运动中必须要分出孰轻孰重。其标准是什么呢?我们规定:双腿承载身体重量时,上升手为轻,下降手为重;两手平行移动时,身向左转,则左手为重,右手为轻;身向右转,则右手为重,左手为轻。如果单腿支撑全身重量时,则对应的上升手为重手。如“金刚捣碓”和“金鸡独立”。手上分出轻重的目的是为了定脚下的虚实,达到周身的协调。(有关轻重虚实的问题祥见另一篇论文<太极拳轻重虚实解>)
  3、要分出主次。将两手分出主次是为了两手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我们将两只手在不同的时间和位置时分别称为“指导手”和“打击手”。“指导手”和“打击手”的定义非常简单:身向左转则左手为“指导手”,右手为“打击手”;身向右转则右手为“指导手”,左手为“打击手”。在太极拳的攻防实战中,“指导手”与“打击手”的合理配合,可以演绎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招式技法。实战应用中,“指导手”
的作用重于“打击手”。因此,两手在太极拳运动中的主次就可以分别出来了。
  4、要节节贯穿。两手之间的开合必然要带动两肘、两肩之间的开合。但要注意两手间的开合决不能用两肘、两肩的开合来催动和代替。也就是说“手要先走,肘可随之,肩可伸展以策应”。这时,你的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是同时在做着旋转和伸展的运动,这就叫“节节分家”和“节节贯穿”。不能大臂一抡,手肘齐动,这不叫“节节贯穿”。“节节贯穿”可以使你的进攻更加巧妙,可以使你的防御更加灵活。
  5、要开合同步。两手的开合运动贯穿了太极拳运动的始终。被称为不同的拳式名称就是两手(当然还应是全身)不同的开合形式。因此一个具有特定攻防含意下的开合必须是完整的、同步的。初学者往往出现一个开合动作左手到位了,右手尚未到位,或是一只手运动了,另一手在静止,或者是相反的情况。这就是开合不能同步。那么这种开合在攻防中就无任何威力可谈。
  6、要路线对应。太极拳中两手运行的路线除了要保持弧线之外,其运行路线应该保持一种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就是“双开、双合、一开一合”三种情况之中的一种。两手向同一个方向的弧线运动是对的,两手向相反方向的弧线运动也是对的,但是如果你左手运行的路线是前后方向,而右手运行的路线是左右方向,那么两手运行的路线就不对应的、是矛盾的。在实战中,即使你的两只手的运行路线有了那么微小的夹角,出现了直线、平面、断劲,则攻防的威力就会大打折扣。
  7、要转关或劲力同步。太极拳运动中两手的前一个动作与后一个动作的连接靠“转关”来实现。两手的转关需要同步。转关做到了同步、协调,你的拳架必然看起来自然,顺畅,转关的同步在攻防实战中的作用就更大了。一个转关化对方的进攻于无形,一个转关你的防御转成了进攻,你的进攻转成了防御。化变成了打,打变成了拿。万千变化,都要靠转关来实现。但有时会出现一只手需要转关,而另一只手不需要转关的情况,但不须转关的手仍须做微小的调整,以便与转关的手的劲力的方位保持一致。两手同时转关见于大多数情况,而这时两手的转关是否同步则是衡量转关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8、要互为照应。在太极拳运动中,两只手无论做怎样的运行,其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破坏对方的平衡,保持自身的稳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两手之间必须相互配合,相互照应。在同一时间,一只手的运行可能是为了另一只手顺利地实现它的战略意图;换个招式,另一只手的动作就是为了这只手完美达到它的目标。一只手在攻击或防御时,另一只手作壁上观是不对的;平均分配注意力也是不对的。由于两手之间的散乱不配合而导致自身力量的相互矛盾、抵销,就更不对了。这是初学者在推手中最容易出现的毛病。
  “相吸相系”是两手之间符合太极拳要求的一种协调关系。两手在攻防意义上的协调有其自身的规律,有自己独特、合理的运动形式。遵循了这一规律,两手运行路线的不同组合(当然还应包含身法与步法的各种规律和要求),就可以演变成千变万化的招式技法。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可以变有招到无招,处处无招又处处有招,那么你的进攻与防御便能够做到轻松、潇洒、自如。遵循规律,多思善悟还能进入化境,亦即进入太极拳的高级殿堂。太极拳自明末清初陈五庭创拳以来,从习者众。特别是杨露掸、陈发科、陈清萍、陈鑫等,一开禁例,广为向社会传播,使太极拳拥有相当多的爱好者,甚至远渡重洋,走进异国。以日本为例,其太极拳套路水平不在中国运动员之下,但是众多的爱好者中近几十年来未发现有超越前人者,为什么?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一种是由于对太极拳理解不够造成误解,偏向于教拳架;一种是由于老师的水平不高,教出的学生当然不会有大家风范;三是学者悟性不足,生搬硬套所致。我以为要避免这种现象,就要明了练习太极拳所必经的道路,明了各种层次上对太极拳的作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则能成功。
&太极拳的精髓--缠丝劲运动
&陈式太极拳在强调缠丝劲的基础上,上肢运动有朋、捋、挤、按、 采、
列、肘、靠八门劲别和通背劲、对称劲,中间有“胸腰运化”,下肢有 朋、捋、挤、靠、
采及进、退、顾、盼、定五步和“裆走下弧”,这些合到一起产生的劲称为“混元劲”。为了在太极拳技击对抗中走出“混元劲”来,有如下要求:&
& & &逢力必 朋, 逢
朋必缠, 逢缠必转,逢转必沉。&
这些要求包含在每个动作中,而且是在瞬间同时完成的。细心的读者可以对以上16字诀认真揣摩体会。下边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混元运动的规律。&
一、六个方向的圆&
太极拳运动的肢体运行轨迹非圆即弧。弧是圆的一部分,可归入圆中进行讨论。我们先来定义:具有六个方向的力称为“混元力”,也就是说,“混元力”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拥有六个方向——前、后、左、右、上、下,即立体的圆。有的人虽然走得也是圆,也是弧,但只有四个方向,这样的力不能构成“混元力”。&
一对方向的力,比如前后或左右或上下,这样的力产生的劲叫直劲,对对方构不成威胁。因为它是直来直去的,严格的讲它不属于太极拳劲别的范畴。四个方向的力才能形成圆和弧线运动,但对方的大脑可以作出判断,肢体的本能反应可以跟上你,随上你,对对方的威胁也不大。只有是六个方向的圆弧运动,即立体的圆运动才能使对方对你的运动方向无法判断,这是太极拳有别于其它拳种的精妙之处。你可以先出手打我,我一接手就干扰和改变你的运动方向,使你处于被动和无目标状态,然后便是我的打击,这是太极拳“后发先至”的奥妙所在。&
在这个具有六个方向的劲力之中前后是本能,左右是技巧,上下是奥妙。&&&
“前后”是人们的习惯,“左右”经过训练可以掌握,“上下”则不易掌握且容易被人们忽略。&
凡是在推手和散手中产生了顶劲就一定是少了两个方向,不是左右就是上下。&
凡是被对方冲垮了,一定是少了左右方向的劲;凡是自己左右转动不灵时一定少了前后方向的劲;凡是被对方提起或压垮了,一定是少了上下方向的劲。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动作,每个转关换式都必须有六个方向,否则拳式就是不正确的,在实战中也是不管用的。&
二、肢体的公转和自转&&&
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形式是公转加上自转。太极拳运动中以腰脊为轴,身体各关节的运动也是公转与自转的同步交叉运动。一般来说,下关节对上关节而言是自转;上关节对下关节而言是公转;前关节对后关节而言是自转,后关节对前关节而是言是公转。自转相对于公转时关节运动的幅度要大,公转相对于自转时关节运动的幅度要小——这里讲的是在走缠丝劲时关节运动的规律。&
上肢运动相对于腰脊来说,腰脊是公转,手臂是自转。说腰脊的转动幅度大于手臂是不对的,打击腿(抬起的腿)与腰脊的关系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腿要承担自身的重量,相对来说比手的运动范围要小,所以尽管脚是膝关节的前边一节,可它自转的幅度并不大,而膝关节转动的幅度更大一些,这是特殊情况。因为脚在抓地的时候要生根,要向下渗透,拧转,所以脚不可能像手一样画那样大的圈(用腿攻击时除外)。&
&公转运若轴,自转方圆生,相随勿枉动,三节自分清。&
太极拳运动要求我们明三节——梢节、中节、根节。全身多处分三节,比如:手分三节,臂分三节,胸腰、下肢亦分三节。没有了公转和自转,便分不出三节来,自然也没有“节节贯串”可谈。所以公转和自转学说是建立在“节节分家”基础上的。&
明白了公转与自转的规律,我们便可以做到以腰脊为轴,以手领劲,含胸塌腰,屈膝松垮,五趾抓地,将全身的劲力整合为一处,施加到我们想要达到的地方,这就叫“节节贯串”,因此公转与自转是“节节贯串”的外在运动形式。&
人们常出现的毛病是靠后关节的运动代替前关节的运动,这样不可能有“节节分家”的效果。后关节运动大于前关节运动也是不对的,因为这里缺少了梢节意识,不可能达到“空”“灵”“活”“脆”的效果。&
在对抗中,没有自传就不可能接收对方的力,就不可能改变对方劲力的方向,把它化掉。没有公转则自传就失掉了轴心的根基,肢体运动就会显得飘浮无力。&
明确身体不同部位公转与自转的关系主要是为了周身的协调,避免枉动,使自己的力量不产生矛盾。凡是不该动的、多余的、不合理的动作可称作枉动,避免枉动才能达到周身一家,才能产生“浑元劲”,才能避免在实践中犯劲力涣散、劲力太硬和丢、顶的错误。&
三、周身的多元化旋转&
太极拳运动的本质是螺旋缠丝运动,它要求周身一家,协调平衡,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也可称为以腰为轴的周身多元化运动。周身运动的多元化也就决定了各个关节部分一定要适应多元化的旋转规律。换言之,在这种周身多元化旋转的螺旋缠丝运动中,要有顺逆、有开合、有收放、有折叠。&
一顺一逆走螺旋,开合之处谓转关,收放吞吐太极劲,折叠往复生妙玄。&
“顺逆”是螺旋缠丝劲的运动形式&
缠丝劲是太极拳,尤其是陈式太极拳的一大特色。由于人体的关节有自己的运动极限,所乙太极拳运动的缠丝劲是靠身体关节部位不断转换的顺逆旋转来实现的。那么如何来定义顺逆缠呢?当代太极拳界有许多种定义法。比如:&
以掌心向内或向外为判定依据——掌心向内为顺缠,掌心向外为逆缠;&
以手的顺、逆时针旋转为判定依据——手的运动方向顺时针为顺缠,反之为逆缠;&
以手的运动是向心力还是离心力为判定依据———向心力时为顺缠,离心力为逆缠。&
但这些都有不甚严密之处。因为若以掌心向内或向外为判定顺逆缠丝的依据,那么在太极拳的招式中,有时两手既不向内也不向外的情况该如何判定呢?比如两手背在腹前相对,向下抖劲。&
若以手的顺、逆时针旋转为判定依据,往往手在完成一个顺时针(或逆时针)的圆弧运动中,可能前半部分是掌心向外,而后半部分是掌心向内,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劲力,又怎么能定义同一种缠丝劲呢?&
若以手的运动是向心力还是离心力为判定依据的话,往往在太极拳中,手的一个动作,一个缠劲,前半部分为向心力而后半部分为离心力。所以这样定义也不确切。&
迄今为止,我认为近代著名的陈式太极拳大师陈照奎先生对于顺逆缠的定义是合理的。&
上肢(起于梢节):&
小指领劲,其它手指递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大指合,为顺缠。&
大指领劲,其它手指递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小指合,为逆缠。&
下肢(起于梢节):&
小趾领劲,膝外展,为顺缠。&
大趾领劲,膝内扣,为逆缠。&
而中节胸腰部分只做螺旋升降运动。&
“开合”是螺旋缠丝劲的转关形式&
“太极拳,开合拳。”太极拳之精华用两个字概括,叫“开合”;用四个字概括,叫“虚实开合”;用八个字概括,叫“虚实开合,起落旋转”。&
由此可见“开合”二字道出了太极拳的精髓所在。&
“开合”是肢体运动的外在形式。开后是合,合后是开,一开一合,道法自然。以腰为轴,周身外朋内裹谓之合;以腰为轴,劲力四面放射谓之开。&
就肢体运动的外在形式而言。有双开、双合、左开右合、右开左合、上开下合、下开上合等。&
“开合”又指关节的开合,这是肢体运动的内在形式。“裆开一尺不为开”,是指要松胯,讲胯关节的开合。“转关之处须有开合”,这个开合是指关节的拉长。经过不断的开合的训练,我们的各部分关节才有可能放松、伸展,最终点站达到周身的松柔。&
“谁能合,谁能赢”,这里的“合”,不仅指形体的合、关节的合,还指通过“节节贯串”,将周身的力合于一点,有效地控制对方。&
“引进落空合即出”,这里的“合”,是指力点的发放,指打击。&
对上肢来说,顺缠为合,逆缠为开。对全身来讲,合时上肢顺缠,下肢逆缠;开时上肢逆缠,下肢亦为逆缠。&
“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讲的是太极拳所特有的阴阳之道和辨证哲理。就太极拳的形体语言来讲,每一个动作中都开合存在,相互包容,互为其根。比如“六封四闭”中双手外分置于耳后,这时,双手为开,大小臂之间为合;前胸为开,后背为合;上肢为开,下肢为合……就太极拳的技击功能而言,开为打击,合为引化,这也只是一般而言。事实上,开也可能是引化,合也可能是打击。可能一个开的动作的前半部分是引化,后半部分是打击。也可能一个合的动作的前半部分是打击,后半部分是引化。打即是化,化即是打,这是太极拳中开与合的更高层含意,需要认真揣摹。&
“收放”是螺旋缠丝劲的攻防形式&
太极拳一招一式都有其鲜明的技击含义。威力巨大的太极拳需要有力源、路线、整合、力点。而且速度快、爆发力强,具有弹性、韧性、螺旋、穿透等特点,它是怎么产生的呢?简面言之就是“收放”二字。&
“劲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这句话具体回答了上边大部分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说腰为主宰呢?腰就是那个整合与分配的机关,人体各个部分关节都有自己旋转的规律,但都要以腰为轴心使其它部位贯穿起来。若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梢节领劲,两头卷曲,通过特有的螺旋缠丝运动向上分配六成,向下分配四层。向下分配的力回到脚上后五趾抓地,蹬地反弹,这就是力源;向上分配的力到达于手,这就是爆发的力。手指领劲的目的是向中间收,含胸塌腰的目的是向中间收,脚抓的目的也是向中间收。收了才能放。那么这个收与放的时间差是多少呢?可以说没有。收即是放,理论上间隙
,实际上可能就没有。腰一收它就有了,爆发与收几乎同时。但必须是收进来
才能放,收的质量决定放的效果,就像爆竹卷得越紧崩得越响一样,拳式也如此,拳曲越紧爆发力越强。&
&& “折叠”是
螺旋缠丝劲的高级妙用&
折叠使用最多的是手腕和胸腰。太极拳中的折叠就是用弧线螺旋运动改变对方劲力的方向,其法则是: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后。对方劲力到了,一个折叠就是把其化掉了,毫不费劲。因为这些反方向运动容易给人以错觉,尤其运用六个方向的混元力,对方就要不知你要往哪里去了,他无法应你的方向、角度、速度和时间。&
陈式太极拳的动作运行特点是:起动、缠丝、运行、刚落点。运行为柔,落点为刚。刚就是方,方就是出了圆,出了圆会产生断劲。劲断了怎么办呢?应该用折叠把它接上来。运行时要走大圈,速度慢。折叠时走小圈,速度快。正因为有了折叠和发劲,才有了往复,有了快慢。在陈式太极拳中,发劲和折叠可以把运行衬托得更慢,运行可以把发劲和折叠衬托得更快,有了一种节奏感。所以说折叠是表现陈式太极拳快慢相间、轻沉兼备的一种主要形式。&
在使用折叠时加上速度就是惊弹劲,可造成对方大脑判断短时间内的空白,或人为地造成对方受惊吸气。往往在对方受惊、吸气时给予一个打击最易奏效,且容易折其关节、伤其筋骨,甚至损其五脏。折叠是一种较为精巧的手法,可化可打,大部分惊颤弹抖劲是折叠之妙,这是螺旋缠丝劲的高级用法。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式太极拳56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