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3ch2ch2coohoch3+i2+naoh生成什么

解析:由题意分析,发生碘仿反应的条件是分子中必须有结构。将各结构简式改写成如下形式:显然A、D中有结构。?答案:AD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化学
天然维生素P(结构如图)存在于槐树花蕾中,它是一种营养增补剂.关于维生素P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R为甲基则该物质的分子式可以表示为C16H10O7B.该物质中最多有7个碳原子共平面C.l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与5molBr2完全反应D.lmol该化合物与NaOH溶液作用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以及与氢气加成所需的氢气的物质的量分别是4mol、8mol
科目:高中化学
(2009?合肥三模)某些元素的性质或原子结构信息如下表所示:
A(短周期)
B(短周期)
D(短周期)
原子最外层上p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
原子最外层有两个未成对电子,其单质为人类生存必须物质
单质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材料,有紫红色金属光泽
单质是常见的半导体材料,广泛应用于IT行业(1)写出A单质与浓HNO3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4NO2↑+2H2OC+4HNO3(浓)CO2↑+4NO2↑+2H2O.(2)写出B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第二周期ⅥA族,写出C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63d104s1.(3)写出A与D的氧化物在高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O+Si2C+SiO22CO+Si.(4)写出B、D形成的化合物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SiO2+2OH-═SiO32-+H2O.(5)比较A、B、D三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的大小O>C>Si(由大到小用元素符号表示)
科目:高中化学
铬是人体必需元素,如含量不足会影响糖类和脂类的代谢,过高则会引起急性中毒.有关含铬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转化关系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①④⑥(填编号).(2)反应⑤是可逆反应,向黄色的Na2CrO4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溶液逐渐变成橙色,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CrO42-+2H+Cr2O72-+H2O.(3)由图示信息可知,有一种含铬化合物显两性,写出该化合物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r(OH)3+OH-=CrO2-+2H2O.(4)已知Ag2CrO4和AgCl的Ksp分别为9.0×10-12、1.56×10-10,向含有相同浓度的Na2CrO4和Na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硝酸银溶液,首先生成的沉淀是AgCl.(5)工业上处理含Cr2O72-的废水时,一般将剧毒的Cr2O72-转化为Cr3+,其原理是以碳作阴极,铁作阳极,电解含NaCl、Cr2O72-的酸性废水.写出电极反应和溶液中进行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阳极Fe-2e--=Fe2+;阴极2H++2e-=H2↑;溶液中6Fe2++Cr2O72-+14H+=6Fe3++2Cr3++7H2O.
科目:高中化学
化合物与NaOH溶液、碘水三者混和后可发生如下反应:①I2+2NaOH═NaI+NaIO+H2O(2)(3)此反应称为碘仿反应,根据上述反应方程式,推断下列物质中能发生碘仿反应的有(  )A.CH3CH2COCH2CH3B.CH3COCH2CH3C.CH3CH2COOCH3D.CH3OOCH
科目:高中化学
铬是人体必需元素,如含量不足会影响糖类和脂类的代谢,过高则会引起急性中毒.有关含铬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转化关系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①④⑧(填编号),其中需要使用氧化剂的是④⑧(填编号).(2)反应⑤是可逆反应,在Na2CrO4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溶液由黄色逐渐变成橙色,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CrO42-+2H+Cr2O72-+H2O.(3)由图示信息可知,有一种含铬化合物显两性,写出该化合物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r(OH)3+OH-=CrO2-+2H2O.(4)工业上处理含Cr2O72-的废水时,一般将剧毒的Cr2O72-转化为Cr3+,以碳为阴极,铁作阳极,电解处理含NaCl、Cr2O72-的酸性废水.写出电极反应和溶液中进行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阳极Fe-2e=Fe2+ 阴极2H++2e=H2↑溶液中6Fe2++Cr2O72-+14H+═6Fe3++2Cr3++7H2O.(5)已知Ag2CrO4和AgCl的Ksp分别为9.0×10-12、1.56×10-10,向含有相同浓度的Na2CrO4和Na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硝酸银溶液,首先生成的沉淀是AgCl.2CH3COONa+CO2+H2O为什么生成的是CH3COONa而不是NaCH3COO?原理是什么">
2CH3COOH+Na2CO3—>2CH3COONa+CO2+H2O为什么生成的是CH3COONa而不是NaCH3COO?原理是什么_百度作业帮
2CH3COOH+Na2CO3—>2CH3COONa+CO2+H2O为什么生成的是CH3COONa而不是NaCH3COO?原理是什么
2CH3COOH+Na2CO3—>2CH3COONa+CO2+H2O为什么生成的是CH3COONa而不是NaCH3COO?原理是什么
这是有机盐的习惯规则,简写形式可以将Na放在前面Na ac
醋酸钠的分子式写成CH3COONA
习惯有机基团写左边,金属基团写右边丙酮和碘在酸性溶液中发生下列反应:CH3COCH3+I2→CH3COCH2I+H++I-.25℃时,该反应的速率由下列经验式决定:V=2.73×10-5c(CH3COCH3)c(H+)mol/(L?s)25℃时,如果c(I2)、c(CH3COCH3)、c(H+)的起始浓度_百度作业帮
丙酮和碘在酸性溶液中发生下列反应:CH3COCH3+I2→CH3COCH2I+H++I-.25℃时,该反应的速率由下列经验式决定:V=2.73×10-5c(CH3COCH3)c(H+)mol/(L?s)25℃时,如果c(I2)、c(CH3COCH3)、c(H+)的起始浓度
丙酮和碘在酸性溶液中发生下列反应:CH3COCH3+I2→CH3COCH2I+H++I-.25℃时,该反应的速率由下列经验式决定:V=2.73×10-5c(CH3COCH3)c(H+)mol/(L?s)25℃时,如果c(I2)、c(CH3COCH3)、c(H+)的起始浓度依次是0.01mol/L,0.1mol/L,0.01mol/L.求:(1)反应开始时的速率是多少?(2)当溶液中的I2消耗一半时,反应速率比开始时慢还是快?1)根据v = 2.73 * 10的-5次方 * c(CH3COCH3) * c([H])所以反应开始时的速率:v = 2.73 * 10的-5次方*0.10.1mol/L*0.01mol/L=2.73*10的-8次方(2)当溶液中的I2消耗一半时,溶液中的CH3COCH3消耗一半,变为0.095mol/L,生成0.005mol/L的H.所以H变为0.015mol/L同理,v = 2.73 * 10的-5次方 * c(CH3COCH3) * c([H])所以v = 2.73 * 10的-5次方*0.095mol/L*0.015mol/L=3.89*10的-8次方所以快.当溶液中的I2消耗一半时,溶液中的CH3COCH3消耗一半,变为0.095mol/L,生成0.005mol/L的H.所以H变为0.015mol/L这里我不懂,求说明!
CH3COCH3+I2丙酮和碘单质反应化学计量比为1:1二者起始浓度分别为0.1mol/L,0.01mol/L整个体系体积不变,所以碘单质反应掉一半,就是说碘单质浓度降一半,反应掉0.005,即丙酮也反应掉0.005,所以丙酮剩下0.1-0.005=0.095.根据计量比也可知道H+生成了0.005,即H+=0.015
根据反应方程式CH3COCH3+I2→CH3COCH2I+H++I-。丙酮和碘的比例为一比一,即碘消耗一般(0.005mol)是,丙酮也消耗0.005mol,丙酮最初的浓度时0.1mol,反应后的浓度为0.1-0.005=0.095mol,生成的氢离子量也与丙酮、碘成1:1的比例,所以反应后生成0.005mol氢离子,原先氢离子有0.01mol,加上生成的0.005mol,就为0.015mol...关于制取甲烷.试根据实验室制取甲烷的原理,完成下列方程式.CH3CH2CH2COONa+NaOH==加热Cao催化==_百度作业帮
关于制取甲烷.试根据实验室制取甲烷的原理,完成下列方程式.CH3CH2CH2COONa+NaOH==加热Cao催化==
关于制取甲烷.试根据实验室制取甲烷的原理,完成下列方程式.CH3CH2CH2COONa+NaOH==加热Cao催化==
理论上生成甲烷和碳酸钠,但是一般用的是乙酸钠,你用正丁酸钠,可能会有其他的副产物生成,
你指的“理论上”。。。难道说这道题目。。。仍会生成甲烷与碳酸钠?
有机反应产率很低,原因在于会有一些副反应发生,不想无机反应那样简单。你到百度上搜,一般都是用乙酸钠来做实验,但是要是用丙酸钠,还可能有丙酸分解的反应发生。那就不知道生成什么了。
最好用无水错酸钠,CH3COOH+NAOH=CH4+NA2CO3
什么最好。。。。。人家问的就是这道题。。。。。!
CH3COONa+NaOH===(加热Cao催化)Na2CO3+CH4↑
CH3CH2CH3(丙烷C3H8)+Na2CO3CH3CH2CH2COONa+NaOH----条件Cao,加热 生成什么?_百度作业帮
CH3CH2CH2COONa+NaOH----条件Cao,加热 生成什么?
CH3CH2CH2COONa+NaOH----条件Cao,加热 生成什么?
生成CH3CH2CH3和Na2CO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naoh生成na2co3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