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赛车道路旁边都是什么树

嵩山登山路线图
太室是的象征,来嵩山不能不爬太室山。
&峻极峰是太室的主峰,也是嵩山的主峰,海拔1492米,处在太室这条东西向“”的龙脊偏东一点的位置。爬太室,一般把峻极峰定为最终目标。
&峻极峰也是历代皇帝禅封的,居于五岳之中,太室自然有着崇高则不可替代的位置。太室山像个大度而慈祥的老人,有种天然的亲和力,随时欢迎并容纳着所有的人前往。上世纪九十年代,为方便人们,登封市政府利用国债资金,在太室山修建了四条登山步道,其中三条通往峻极峰的,这为人们登山游玩,上山拜祭烧香提供了方便。
现在一一说明:
嵩阳书院-峻极峰,全程约6公里。这是一条汇集众多嵩山人文景观的登山路线,起始点是嵩阳书院门前,一路上行,走古代隐士们修行的逍遥谷,过仙游桥,停车场(汽车从嵩阳书院西的一条山间公路,走嵩山管理处大门,可以开到这个停车场),过老母洞(古代著名隐士潘师正隐居的地方),上峻极宫(这里有嵩山著名的“云城”、“石船”景观),过炼丹池、行宫,上十八隈,然后一路上爬一段陡峭的台阶,上到三皇口,从三皇口往上,直达峻极峰顶(三皇口有一条到二仙洞和白鹤观的道路,还有往上还有一条通往“松树洼”的道路)。
&卢崖瀑布-峻极峰,全程约7.5公里。这是一条集嵩山雄奇与秀美于一体的登山路线,起始点是卢崖水库上面的管理处,然后一路沿河而上,河道多以石为底,有九瀑十潭,一路风景秀美,有石有水,是嵩山地区难得一见的秀美风光,河中或潭或瀑,均有美丽的名字,也有很多的传说,人们在这里还可以赏石玩水,其乐无穷。约行2公里多,至卢崖瀑布,这是嵩山地区最为有名的瀑布,冬春无水季节,瀑布仍有水从上淅淅沥沥下泄,仿佛是珍珠卷帘一般,夏秋雨季,瀑布从上倾泄而下,奔腾咆哮,远远就能听到声音,看到它的身姿。卢崖向上,过吊桥有一线瀑,从悬崖上面曲折向下,看不到顶,瀑布被掩映在绿树与悬崖之间,时隐时现,别有风姿。继续向上,则到“一线天”景观,这里巨大的山体突然裂开了一条一米多宽的缝隙,上下有100多米高,走在缝中,抬头只能看到一线天空,300多米长的缝隙让人心生怯意。之后上青童峰,过青岗坪无梁庙,之后一直在山脊上行,走玉镜峰,过气象站,走起云峰(之后有条小路通往二仙洞与白鹤观,可通往三皇口),然后过松树洼,到峻极峰。
法王寺-峻极峰,约5公里。起始点为法王寺(实际上也是嵩阳书院,从嵩阳书院西侧的公路,走到书院后的嵩山管理站大门左拐,一直到达法王寺,只是此段不适宜步行,可坐车前往),从法王寺东侧向东,过一山头,可到达嵩门下面,然后顺沟行走,一路基本都在峡谷里行走,视野不能及远,仅能透过峡谷口看到少室雄姿。过玉女桥,路过一石洞后,提升坡度加大,沿途景观不多,有点单调枯燥,由于提升较快,走起来非常累人。永泰寺-观香峰,约4公里。起始点是永泰寺后,此线步道由于地处太室西部,又与峻极太远,平时去人较少。登到山上后,这里可以看到少室与太室之间的一带风光。近来这条路多被一些喜欢户外爬山的朋友当作太室从西向东“龙脊”穿行的路线起点,估计登封市政府也是把这条线路规划为太室一条东西向的步道,可能是由于资金不足,再加上很少有人走峻极以西的道路,而暂时只修建了一段。
  少室山登山步道主要是三皇寨景区。这条登山线路从南边的景区管理处开始,上好汉坡,过南、三皇寨,过吊桥、回心岩、石门到栈道,尽头处的收票处结束,但结束后有两个选择:一是原路返回,一是继续前行,继续前行有缆车可乘坐直下到,另有台阶路从梯子沟下到少林寺景区,过、少林寺从景区出来,全线用时约五六个小时。这条线路可以体现出嵩山的雄奇壮美,也是秋季观赏嵩山红叶的最佳路线。另外,少室山还有一条是从少林寺到二祖庵的步道,线路较短,也是秋季观红叶的最佳去处。
叠相轮七重与宝珠一枚。
  密檐间距离逐层往上缩短,与外轮廓的收分配合良好,使庞大塔身显得稳重而秀丽。檐下的小窗,既打破了塔身的单调、又产生了对比作用,也是较好的处理手法。
& & 【嵩岳寺塔的故事】
  嵩岳寺,是屹立在“五岳”之中岳——河南省嵩山南麓的一座古老佛刹。相传在很早以前,寺中和尚们住在一起,种菜、煮饭等事情都分工明确,那个最小的和尚专门负责清扫塔房,他每天把那儿打扫得干干净净。有一天,小和尚正在扫地时,突然感到自己的两只脚慢慢离开了地面升到了空中,然后又徐徐落到地上。
  以后,他每次去塔房清扫都要升空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升得高。小和尚心花怒放,以为自己已修成正果,成为得到西天古佛超度的出家人。因此,他每次腾空时都双手合十,低首敛眉,默默感谢佛祖的恩典。当小和尚快升到最高一层塔棚的时候,他心想:我从小进寺,师父待我最好。现在我比他先升天,应当跟他说一声啊。于是找到师父把情况告诉了他。老和尚一听,觉得挺蹊跷,便说:“你在这儿升一下给我看看。”小和尚在师父面前又振臂又踮脚的,可就怎么也飞不起来,他只好说:“这儿不行。您若不信,明早跟我到塔房去看看好啦。”老和尚更觉奇怪,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塔房,不一会儿,果然见小和尚两脚慢慢离地,身体越升越高。小和尚开心得大叫:“师傅,快看!”老和尚却没吭声,只是留神四处观察。
  当小和尚就快升到最高一层时,老和尚顺眼一瞧,不禁大吃一惊。原来塔棚口上,一条巨蟒正张开血盆大口,把小和尚往肚子里吸呢!他大喝一声:“黑蟒!”黑蟒受惊,一下子缩了头,小和尚“扑通”一声落在了地上。老和尚把吓瘫的小和尚往肩上一扛,背出塔房,回身急忙把塔门锁上。老和尚招来众和尚,把情况一说明,当下一合计,决定用火烧来除掉巨蟒以绝后患。大伙说干就干,不到半天工夫就到山里砍了许多柴来。他们打开塔门把柴火堆得老高,熊熊大火烧死了黑蟒,也烧掉了塔棚和木梯,从此嵩岳寺中便只剩下一座没有塔棚和木梯的空塔了。
&&&2、三祖庵
&&&三祖庵在大塔寺北约3里处,其东西山岭环抱,林木茂密,左右两条小河,久旱不干,长年流水淙淙。东南一岭之隔,便是法王寺,岭东北是白塔沟。在这河水中常能见到游动的娃娃鱼。三祖庵北依独秀峰,峰下有罗汉洞,风景秀丽,可谓天界仙风。清代诗人郜煜在《三祖庵》诗中写道:"禅寺横林际,白云拥翠深;曙烟留碧草,朝日上遥岑;僧话残碑古,乌啼若竹阴;最怜幽径里,清馨响余音。"
三祖庵相传为禅宗三祖僧灿结庵苦修之处。庵院占地约1000多平方米,庵前有碑数通。其中一碑为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九月初五日住持嗣祖沙门道兴重修三祖庵而立,登封县僧会官兼峻极寺开山嗣祖沙门宝岩惠侣撰文,少林禅寺沙门金台文颜书丹。碑文称:
"隋文帝仁寿三年(公元603年)三祖僧灿镜智大师,适往而经过少林也,爱其西山壁立,一水玉横,登岩蛲岣嵝,矗矗嵯峨,怪木奇卉,索口蜿径,幅池隐隐,贻不可旷,遂卓石辟榛芜而开山始也。"另据碑载,三祖庵原有山门、大殿、钟楼等。其中一幢明三暗五的大殿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三年前这个大殿被庵主张水灵等人筹资修复。庵前有一棵巨大的银杏树,粗3米,高15米,由于年代久远,树已空心,常有人在树洞中玩火,但树依然生长旺盛,果实累累。庵院东有七级四角空心砖塔一座,高约8米,塔檐叠出,塔前有石雕龛门,门上周围线雕图案,中刻"临济下第二十五世嗣祖无住兴公之塔",塔额已失。此塔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在三祖庵东北20米处的两块平整的石头上分别刻有"三花洞天"和"浣溪"等字样,由于年代久远,其它的字已剥蚀或被毁,刻于何时不详。有关人士认为"三花洞天"石下可能有洞或石屋,但还有待发掘。
& 3、罗汉洞
嵩山奇观多,好景观不尽。说起嵩山的景点,你也许会如数家珍般举出很多,但如果说起嵩山的罗汉洞,且能直通山顶,恐、怕连大多数登封人也感到诧愕惊讶了。嵩山探胜考察队一行通过走访群众、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得出的结论是,嵩山罗汉洞堪称奇观。
&据《说嵩》记载:"三祖庵之左,日罗汉泉,由罗汉泉迤逦攀缘而上,重岩下有两洞,左洞大如六架屋,其西洞口甚狭,可伏入,折而南行侧转向西,复蛇行而北,忽然开广,洞体纯石,时垂津液,黝深叵测,时有勇者人而出,不能穷其边际。据传人洞约五六里,上通其顶。名口:罗汉洞。"唐书载:吴善经周历幽胜,逢洞仙授书辨识文字者也,传其内有三藏经花塔。
&&&盛夏6月21日,雨后初霁,山明水秀,玉露呈祥。考察队一行为弄清罗汉洞奇妙之所在,对富有神秘色彩的罗汉洞进行考察。在法王寺方丈释延佛的引荐下,大塔寺村的何小兰给我们作了向导。
上午9时30分,我们一行走法王寺后北行,翻一道山岭,来到白塔沟,这里流水淙淙,常年不涸,聚水成潭,清澈见底,此溪常有娃娃鱼游动。过白塔沟顺山间小道向西北行走,再翻一道山岭,到三祖庵北沟,但见这里林木茂密,鸟语蝉鸣,东西相望,崇山峻岭,绿意盎然,风景宜人。北望高耸的,如刚洗浴过的少女,满面秀色,楚楚动人。穿过遮天蔽日的树林北上,约行2公里山路,便来到独秀峰下,在何小兰的带领下,攀山崖向北数10米,再折身南上,一个天然石洞便映人眼帘,这便是我们要考察的罗汉洞了。
&&&罗汉洞面朝正南方向,高约两米余,宽约4米,有6间屋大,离洞口两米东壁下紧靠着有两个下斜形石洞,深不见底。何小兰说,前几年他来这里刨药材,这两个洞内有水,向内投石,有"咚咚"的水声,但现在已干涸。顺洞北行十米,向左却看到了西边的洞口折射进来的亮光。往北还有一洞口,据说能通往山北巩义,但如今却被乱石堵死了洞口,无法探其虚实。向西是陡坡,我们爬行约十米有余,来到了西洞口,即西华门。洞下是高岩绝壁,岩下有开采过的成堆乱石,在此洞口内北壁,又有一个不足一米高的小洞口,据何小兰说从此洞北行50米左右可出洞,在洞口不远崖半壁处还有一个小洞口,很难被人发现。此石洞面朝西南,与《说嵩》书中所记载相对应,此洞便是传说的--可直通山顶的罗汉洞。我们在西华门洞口处,爬进右边的洞内,行有数米,忽有一只蝙蝠由洞内飞出,由于没带照明工具,洞内漆黑一片。本想爬过此洞,但不能如愿。
&&&据何小兰介绍,过去,罗汉洞洞口处有一棵大柏树,恰好挡住洞口,再加上洞口周围野藤缠绕,不走近很难发现这里有洞。洞内建有小庙,并塑有十八罗汉像。罗汉洞内,原来向西没有洞口,在二十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地质队在此开采水晶石,炸开了西洞口。罗汉洞前及洞内的树、庙、罗汉像等均被那时所毁,使整个罗汉洞已失去了原貌。目前洞口惟留残碑,立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正月初八日,署名刘昌德等。碑大意是说此洞为"炼丹避劫"之地。
&罗汉洞内多水晶石,我们在炸过的地方捡到几块晶莹透亮的水晶。水晶石藏在石中,将石砸开,内有红色沙土,土中便是剔透如冰的水晶石。罗汉洞内清爽无比,上山时大汗淋漓,但进洞后不一会儿,汗就没了。在洞内呆时间久了,虽是暑天还感到寒冷。
&出洞下山,回望独秀峰,如一座巨型金匮矗立,巍峨壮观,通体白如玉,峭壁上野草滴翠,形成一幅天然画卷。宋代诗人楼异(登封县令),在《咏独秀峰》诗中写道:"孕玉怀金不待媒,蓊然佳气罩崔嵬;天教秀拔诸峰上,未信狂飙解折摧。"明代诗人胡淡在《罗汉洞》一诗中写道:"石磴巍峨促膝行,行时不觉看时惊;纵教良匠描难就,自是天工造化成。"
独秀峰东连玉女峰,峰上有玉女窗、玉女台等,另有天然大篆七字,无人能识,峰北有石似女。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送杨山人归嵩山》诗中写道:"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玉女峰再往东是玉人峰,据《嵩高记》载:"中顶南下二百步有岳祠,玉人高五寸为祠主,盖武帝于玉人峰上得之,故名玉人峰。"楼异有诗口:"汉武求仙未得仙,玉人何事落峰前;故知帝子乘云下,神盖峰头启洞天。"玉人峰下南行数里可达法王寺。独秀峰西连立隼峰,再西为太白峰,立隼罗汉洞究竟有多深,有没有人进去过呢?这是我们所关心的重要问题。考察队原来计划要进罗汉洞内做翔实考察,但向导予以阻止。原因是,现在正值夏季,洞内缺氧,并且正是蛇兽活跃时期,进去危险极大,若想进人,最好选在冬季蛇兽冬眠期间进入,以保证人身安全。在此情况下,进罗汉洞内考察的计划被暂时搁置。为了解罗汉洞的详细情况,我们下山后,走访了多人,均无所获。最后释延佛方丈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早在60年代,北街村的薛长宾曾探过罗汉洞,他们进洞一直前行,当三节电灯的电池将要用完时,才不得不返回。"
&&&为将此事调查个水落石出,我们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年近古稀的薛长宾。当问起进罗汉洞的情况时,这位已白发苍苍的老人说,当年他有20多岁,几个年轻人一块在山上割草,发现了罗汉洞,听别人说这个洞是无底洞。那时,他年轻不服气,就喊个人做伴,带上电灯、干粮,穿着棉袄一起去探罗汉洞。他们探的是东边的大洞(即现在被乱石堵住的洞),他们进洞后。看到洞内左拐右转,忽高忽低。里边有许多小碗一样大的蝙蝠在洞内乱飞,洞内石缝里渗水,滴湿了棉袄。那时虽是8月的天气,但洞内寒气袭人。他们在洞里或走或爬,也不知走了多远。当他们走到洞内一个窄狭处时,发现脚下的石板上被什么东西磨得光滑。他们疑惑洞里从来没有走过人,为啥会有被磨的痕迹。断定洞里有蟒蛇或野兽出没,如遇险情无法躲身。于是几个人商量,不敢再往前走,折身返回。他回忆说,那一天是清晨上山。下山时天快黑了。我们再问他:"你们探的这个洞能到哪里?"薛长宾极为遗憾地说:"听说能走到巩义,但俺几个人没走到头,也没法下结论。"
&罗汉洞究竟能否通到山顶或通往巩义,看来还是个谜。
& & 4、峻极峰
峻极峰海拔1492米,俗称嵩顶或中顶,也称华盖峰。巍然居中,登上峻极峰可环顾群峰。大周武则天、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制碑于其上,故峻极峰亦称“御碑峰”
做为嵩山太室主峰,峻极峰巍然耸立于众多山峰之上,凌空飞卧于连天摩云之际,古人有“嵩高维岳,峻极于天”之说。未上峻极峰,“望望不可到,行行何曲盘”;攀上峻极峰,犹如登尽天梯,大有心旷神怡之感。看眼前,峰岳连绵,雾海茫茫;听耳边,虫鸣鸟唱,松涛阵阵;举目远眺,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嵩岳北连黄河如带,南横箕山似卧,西临古都,东有省会。古人登而“小天下”,今人登嵩山亦有同感。清代诗人李耒章登嵩山峻极峰远眺,赋诗曰:
& & 层穿绿树上丹梯,嵩顶烟岚望欲迷。
& & 虚窟云含千丈雨,垂崖石压万山低。
& & 春留岩际花仍艳,风定林中鸟自啼。
& & 但有新诗吟即境,鸿濛灏气迥难题。
& & 5、万岁峰与"山呼万岁"
&&&万岁峰:海拔999.0米,在峻极峰167°20'方向3360米处。汉武封元年,登中岳嵩山太室,路过此峰时,惊闻山呼万岁而得名,峰上建有登仙台和万岁亭,峰下建有万岁观。
& & 关于万岁峰,有个"山呼万岁"的成语故事。
这个故事,还要从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刘彻游嵩山说起。
据《汉书》记载:"春正月,行幸缑氏。(汉武帝)诏日:朕用事,至于中岳,获驳鹿见夏后启母石。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答。其令祠官加增大室祠,禁勿伐其草木。以下户三百为之奉邑,名日崇高,独给祠,复亡所兴。"
&《成语词典》注释:山呼万岁--山呼,指臣下对皇帝高呼万岁,原称嵩呼。语本《汉书·武帝纪》"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
&&&传说,汉武帝年间,嵩山地区有个叫小凤的姑娘。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聪明伶俐,能歌善舞,尤其孝顺父母。16岁那年,朝中选宫女,小凤被选人宫。
小凤进宫后,因看不惯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的皇宫生活,再加上思念家乡二老心切,整日郁郁不乐,哭哭泣泣。当时朝中有个叫朔的大臣,过去常在长安城内摆卦摊。他虽然身材不高,个儿不大,但足智多谋,风趣幽默,常在汉武帝面前献计逗乐,因此,深得汉武帝赏识。这一天,大雪纷飞,东方朔想让武帝高兴,便去御花园折枝梅花献给武帝。当他到御花园时,见一宫女泪流满面,向御井走去,他急忙上前拦救,这宫女就是小凤。问其缘由,她说父母年迈,家中只有一个小弟弟,无人照管二老,进宫三年,见不到家人,女儿不能尽孝,不如投井一死。东方朔听罢,深被小凤的孝心所感动,安慰他一番,并答应想办法让她与家人团聚。.
汉武帝年间,是太平盛世,汉武帝被称为一代明君。他有个嗜好,爱游名山大川,祭岳封禅。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在西岳华山祭岳用事,东方朔见皇上高兴,便奏日:"嵩高山,位居五岳之中,曾有着嵩高维岳,峻极于天之称,皇上何不到此禅祭游览,则意味深刻。"汉武帝觉得有道理,便传下圣旨,从华山直抵嵩高山。小凤当时伺侯皇后娘娘,也随驾来到了嵩高山。
汉武帝到嵩高山(即嵩山)后,先游太室祠(即中岳庙),后到启母庙内祭拜。就在这时,汉武帝忽然听到启母庙后的山峰上在呼"万岁",并连呼三声,声音宏亮,回荡于山谷之中。汉武帝急问随从的文武官员:"谁在呼万岁?"均说没人喊万岁。汉武帝自认为自己是真龙天子,出得京来惊动了上苍,使大山在高呼万岁。于是,便吩咐皇后娘娘和文武大臣在此望山峰顶礼膜拜。山呼万岁或嵩呼万岁的成语便由此得来。
汉武帝闻得山呼万岁,极为高兴,传下圣旨,加封启母庙的山峰为万岁峰,并拨银两在山顶上建登仙台和万岁亭,山下建万岁观,以应山呼万岁之意。另再拨银两,增建太室祠(即现在的中岳庙),划嵩高山下的三百户人家为崇高县,县衙设在太室祠,县令兼任祠官。汉武帝特敕,崇高县民众免除一切杂务劳役,专管祭祀岳神,看管嵩高山,严禁砍伐山上草木。崇高县就是登封县的原始雏形,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再说东方朔见汉武帝极尽兴致,不失时机地赶快拉着小凤来见汉武帝,说:"宫女小凤是崇高县人,她家有二老年迈,只想在家孝敬二老爹娘,不想在宫中做事。依臣之见,不如将她留下,让其全家看管万岁观,以作山呼万岁的见证人。"
汉武帝详细询问了小凤的家境情况,并为小风的孝心所感动,便当即下诏:"难得此女一片孝心,就依东方朔之言,让你回家也就是了。"还赐小凤一双玉镯。从此小凤离开了皇宫,与家人团聚,居住在了万岁观内。
& & 汉武帝沿万岁峰东半崖过石门,顶,过马蹄沟,再登遇圣峰,向西过铁梁峡,到峻极峰。汉武帝在峻极峰上建有八仙坛。明代诗人傅梅在《咏万岁峰》诗中这样写道:"汉皇修大礼,龙驾此间登;可叹三呼后,无人问茂陵。"
&&&传说,汉武帝在万岁峰西北的马蹄沟,曾遇一蟒蛇挡道,久久不肯离去,激怒汉武帝,命人杀死蟒蛇,扔到山下。谁知汉武帝再往前行不远,忽听得耳边响起"杀命,还命!杀命,还命"的声音,这喊声越来越大,震耳欲聋。汉武帝一时头痛难忍,随口说道:"山上哪里来的命,到平地再说吧!"说罢,声音消失,汉武帝头痛即止。这条蟒蛇乃千年蛇精所化,是前来讨武帝的封号。于是在西汉末年,汉平帝年间,便出了一个篡权夺位的王莽。武帝说的平地乃汉平帝的谐音。王莽摄政,追杀东汉光武帝刘秀。于是便有了西汉末年王莽赶刘秀的说法。王莽追杀刘秀曾到马蹄沟,眼见王莽要追上刘秀,哪知刘秀骑的神马良驹,一声嘶鸣,一跃飞上嵩山之顶,王莽无法追上,只得收兵。至今在马蹄沟还遗留有马蹄的印迹。马蹄沟也由此而得名。
万岁峰北为遇圣峰,传为汉武帝在此遇到两耳过肩的九嶷仙人,正在采摘石上一尺九寸多长的菖蒲,他献给武帝说:"吃下它,可以长生不老。"说罢即不见踪影,汉武帝大悟,便封这个山峰为遇圣峰。宋代诗人楼异在《咏遇圣峰》诗中这样写道:"汉家天子学神仙,曾遇真人耳过肩;不待菖蒲长黑发,须知逸乐自延年。"
万岁峰西,紧靠过马蹄沟的山峰为虎头峰。峰上有虎头崖,为唐李筌得黄帝阴符本经处。经笔者考察,站在市北范家庄村头观虎头峰,可看到"大禹镇海石",形象逼真。万岁峰东为狮子峰,峰形如狮,巍巍雄踞。宋代诗人楼异在《咏狮子峰》诗中写道:"苍翠藤蔓饰须眉,狮子标形是与非;果解颦吟作哮吼,窟中狐兔定魂飞。"狮子峰北为三鹤峰,传为道士李八百炼丹于此,三鹤翔其上,峰下半崖有炼丹洞。经考察,原说白鹤观背靠三鹤峰属讹传,三鹤峰应在此处,而白鹤观是王子晋驾白鹤升天成仙,白鹤起飞的遗址,白鹤观应背依松涛峰。狮子峰东为浮丘峰,传为嵩山之神浮丘仙公所居住处,下迤望朝岭,栩栩有生气。望朝岭又是"上山乌龟"景观,在登封市区观之,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恰似一个偌大的乌龟头朝浮丘峰,在接受浮丘仙公的恩赐。
&&&6、启母石和启母阙
启母石,位于太室山之阳、登封城北3公里处的万岁峰下。石高约10米,宽约10米余。石西北有坎形大窑,可容数10人。石上方裂下一块,登上巨石,可见袁宏道题字其上。石西南裂口缝隙内原有古钱币,用铁丝触及,琅琅有声,但不可取出,又名“金钱石”。相传是夏禹之子、夏朝的开创者夏启的诞生处。在石的北方,即启生处,有一道长约两米,高约一米的缝隙,缝隙内有许多古钱,招来不少人用小木杆将古钱取出,钱怎么也取不完,人称启母石为聚宝石。当然后人也有向缝隙中投钱的,说能消灾。这道缝隙自古以来是人们看稀奇的好去处。然而这处神奇的景观,在1967年8月份,被登封一中的学生们当作"四旧"用炸药炸毁,"金钱石"已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有启母石了。如今启母石下还留有碎石,令人倍感痛惜。
&&&东汉延光二年(123年)颍川太守朱宪在启母石前重建启母庙,庙前建有启母阙。因年代久远,残毁较重,现存阙身的画像有60余幅,阙文的大意是叙述夏禹治水事迹,赞美启母的功绩和汉代政绩等。浮雕画像内容有幻术、马技、骑马出行、杂技、驯象、郭巨埋儿,夏禹化熊、狩猎、虎逐鹿、鹤逐鱼、狼逐兔、虎斗牛、踢蹴、对蛇穿环等。启母庙不知废于何时,现仅存双阙。阙上篆刻的铭文,线条浑圆,苍老秀劲,有秦代的小篆,还有八分汉隶,是研究我国书法、文字演变的宝贵资料,被国内外历代金石学家所推崇。各种浮雕,练达朴实,图案大方,工艺精巧,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古代风俗民情、生活状况和灿烂的文化艺术,为研究中华民族发展史和古代社会状况以及建筑学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日,启母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山启母石故事传说】
& 千百年来,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许多大禹治水的故事。“启母石”便是这些故事中的一个。
在嵩山脚下,矗立着一块几丈高的巨石。从巨石上裂下来—块石头,象一尊雕像站立在那儿,相传这就是夏禹的妻子涂山氏变的。冈为涂山氏的儿子叫“启”,所以后人都把这块巨石叫“启母石”。
&&&在离“启母石”不远的地方,还立着两根由大块方石头垒成的门柱,上边刻着打猎,农耕的浮雕画。这就是当时大禹的家门口,后人叫“启母阙”。
&&&相传那时候,洪水横流。为了使人民安居乐业,大禹治水,跑遍了九州四野。在嵩山南面,西自龙门,东到禹县,有一条大河叫颍河。颍河一泛滥,两岸就变成一片汪洋,什么庄稼也不能生长。
&&&大禹为了把洪水排出去,就在登封县西北的萼岭口(也叫轩轱山)一带,凿山治水。他打算把嵩山南面的洪水引进的洛河,然后再让它流到黄河里去。
&&&一天,大禹来到萼岭口附近一看,这里山势险峻,凿通萼岭口工程很大。他为了很快开通河道,在凿山时就变成一只巨大的黑熊。这样一来,大禹不论翻山越岭,掘土运石,引水导洪,都非常雄健、有力。
&&&大禹每天忙着开山凿石,没工夫回家。他也顾不上吃饭,就叫妻子涂山氏给他送饭。他为了不让妻子知道自己变熊的事儿,就跟妻子约定,只要她听见敲鼓的声音,就去给他送饭。涂山氏知道丈夫辛苦,就按照他的嘱咐办事。每天,当她听到咚咚的鼓声时,就赶快撑着木筏子,把饭给大禹送到开山的工地上去。
&&&这样,夫妻两人虽说都很辛苦、劳累,但心里很快活。有一天,大禹在山坡上行走的时候,一不留心,脚下踩动的几块石头从山上滚下来,刚好掉在鼓面上,发出咚咚的响声。大禹因为忙,走得急,也没在意,只管上山去了。
&涂山氏一听到鼓声,心里纳闷:今天丈夫为什么吃饭早了呢?大概是特别累,饿得也快了吧!于是,她就赶快把饭做好,急急忙忙撑着木筏子给大禹送饭去了。谁知道,当她来到山坡前,左等右等,也不见大禹回来,就往山上爬去。
&&&她来到山上向下一看,只见有一头大黑熊,正在山下用力凿石推土,开挖河道。它把头往前面一伸,腰向下一躬,两腿一蹬,伸出两条巨臂,用力朝山岩上一推。
“轰隆隆——”一声响,山石塌下了一大片,倒在水里,溅起几丈高的浪花。
&&&大黑熊这才直起腰来,看看新开出来的,乐得眉开眼笑。这时,涂山氏一见却大吃一惊,心想:自己的丈夫大禹,怎么是一只大黑熊呀,平时自己为什么没有发现呢?一时间,她不知道怎么办好,就提起饭篮赶快往家跑。
&&&一路上,她又羞又急又气。当她快到家门口时,心里一阵难过,几乎晕倒。她勉强支撑住,往家门口的山坡上一站,就变成了一块石头。
&&&大禹到天晌午了,又变成原来的样子。大禹伸展一下胳膊,抖抖身上的灰土,来到大鼓跟前,敲起鼓来。可是,他敲敲,等等;等等,敲敲,好久也不见妻子送饭来。他想,一定是出了事,就赶紧往家走。
&&&大禹回到家里,里里外外找不着妻子的影子,只见家门口的山坡上,多了一块巨大的岩石,旁边还放着一篮子饭。大禹这才明白,原来妻子已经变成岩石了。
&这时,大禹后悔不该把自己变熊的事儿瞒着妻子。他又想:妻子已经怀孕很久了。这一来,咋办呢?我没有儿子,谁来跟我继续治水呢?想到这里。
&&&他就急匆匆地走到巨石前面,用颤抖的嗓音大声喊道:“孩子他娘啊!你就这样离开我了吗?你要把儿子交给我呀!”大禹的声音,在深谷中间回荡着。
&&&突然,轰隆一声响,这块巨大的岩石裂开了。从巨石裂开的地方,跳出了他的儿子。大禹一儿急忙亲切地把儿子抱了起来。后来,这孩子长大了,大禹就给他起个名字叫“启”。
许多年以后,大禹终于凿通了萼岭口,颍河两岸的洪水就顺着洛河流到黄河里去了。老百姓也开始在这里定居下来,开荒补地,过着安静的日子。
13、永泰寺-望都峰-峰-峻极峰-鹰愁崖-浮邱峰-迎仙阁
14、永泰寺-观香峰-望都峰-卧龙峰-嵩阴草甸--永泰寺沟
15、九-峻极峰-法王寺
16、启母阙---万岁峰---鹰愁崖---浮丘峰---迎仙阁
17、中岳庙——黄盖峰——青冈坪——卢崖瀑布
18、大塔寺——搠刀泉——森林浴场——望都峰——永泰寺
19、八龙潭——峻极峰——望都峰——永泰寺
20、九龙潭——石佛寺——嵩阴草甸——森林浴场——搠刀泉——大塔寺
21、八龙潭-峻极峰松树凹-五号线-嵩阳书院
22、八龙潭-卢崖瀑布
23、大塔寺-搠倒泉-望都峰-罗汉洞-三祖庵-嵩阳书院
24、少林红叶观景道-香炉峰-柏玉-少林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登山的目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