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文清扫烈士墓墓在哪里

<input name=s type=radio .cn
专访衡水市人大代表霍文清
霍文清说:“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我一定积极领会大会精神,结合实际,做好社区日常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让群众在社区享受教育资源,把社区打造成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的重要平台,积极开展社区教育,让广大群众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   &听了杨慧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很受感动和鼓舞。&市人大代表、河西办萃景社区居委会主任霍文清说:&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我一定积极领会大会精神,结合实际,做好社区日常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让群众在社区享受教育资源,把社区打造成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的重要平台,积极开展社区教育,让广大群众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   霍文清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居民逐渐认识到社区教育的价值,并产生了一定的参与要求。同时,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如膨胀的城市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不合理的城市布局、人际关系的隔阂与淡化等等,仅仅依赖以协调管理为特性的社区组织形式来解决上述社会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实施面向社区成员、以促进发展为原则的社区教育,才能满足和解决存在的教育需求和社会问题。社区有针对性地提供融知识性、技能性以及寓教于乐为一体的&定制服务&,为社区居民&量体裁衣&,才能满足大家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学习目的的需求。
&   霍文清建议,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政府、社区以及教育组织的合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在线学习、网络培训和远程教育。同时,尽快搭建起覆盖城乡的社区教育远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适应社区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促进社区教育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 本报记者 赵栋 刘晓菲
(责任编辑:water)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衡水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本网刊登的服务信息、联系电话等,均为公益性质,请您在参考使用时须谨慎,如有问题请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并通知本网删除此信息。?电话: 衡水新闻网
传真: 邮箱:?稿件处理时间:9:00―18:00不吃我不吃的喜欢 | LOFTER(乐乎) - 记录生活,发现同好
LOFTER for ipad —— 记录生活,发现同好
不吃我不吃 的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this.p={ dwrMethod:'queryLikePosts',fpost:'1bed6d_7f88170',userId:,blogListLength:30};李瑞清()字仲麟,号梅庵,入民国署清道人。江西抚州临川人。1893年恩科举人,1895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任江宁提学使,年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并一度被委任为江苏布政使、学部侍郎,官居二品。清廷逊位,李瑞清持清朝命臣忠节,坚不为民国任职,此后以遗老自居,自称清道人,久寓上海。晚年寓沪。去世后,南高师校长江谦为褒扬李瑞清的功绩,在校园西北角六朝松旁,建茅屋三间,取名梅庵,并悬柳贻徵手书李瑞清所定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提学使办学
1905年,李瑞清被委充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的办学宗旨是:视教育若性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为办好教育,亲赴日本考察,延聘师资,大兴土木,广建校舍,增设科目,添置设备,使学校面貌大变,声誉日隆,真正成为东南第一学府。
学校教育的首要之举,在于教师的教。举贤招能,他惮靖尽虑。当时舆地教习中有一二“冬烘先生”,常被学生提问难到,要求调换教师的呼声日高。李瑞清焦急万分,多方寻觅,久无所得。一日,偶然听到新任江苏提学使樊恭煦称道嘉定姚明辉专治舆地学,且国学、新知皆有根基,只是自视甚高,不轻诺于人。李求贤心切,即请樊出函引存,自己写了恳切的劝驾书,派专人前往嘉定礼聘。到校后,亲备宴席接风,竭尽礼遇之仪。为提高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他又聘请有真才实学的国外教习。
重视生产劳动教育,是李瑞清办学的又一特色。他将传统沿用的博物科改为农博科,规定全校学生必须兼习农科,参加农业生产的实践活动。为此,学校特地购置农田百余亩,耕牛数十头,供学生实地实验之用,以知农事的艰辛,改变“五谷不分”的窘迫。
为了改变师范学堂只有数、理、文史的分科学制,李瑞清在两江师范学堂首创图画手工科,设置了画室和手工工场,以利学生实际操作,提高技能。并亲自主授图画课,为我国造就了第一代美术师资。通过生产劳动实践,促进学生德、慧、术,智的全面发展。
半张监督“手谕”
宣统元年(1909),江苏咨议局成立。诸多议员经常在集会上发表高论,纵论时事。两江师范学堂的学生也可凭票旁听,但粥少僧多,不敷分配。于是,李瑞清遂聘请议员到学校讲演,以满足学生的要求。一次,校中特请马良(字相伯)先生来校讲演,题目是《阐明民主的意义》,这在皇权时代,是极具轰动性的大题目。全校学生争先恐后地去听讲,地点设在东饭厅。会场太小,听众过多,前拥后挤,人声嘈杂,凌乱无序,李瑞清非常不满。事后特下手谕,痛加训戒。
此手谕不是校务人员代笔,而是监督亲笔行草,长达一丈多长,文辞谆谆,书法朴茂,张贴在东饭厅的墙壁上,学生都上前去观看。第二天,该手谕的后半段却不见了。事后得知,并非对手谕的内容有所不满,而是书法优美,被学生攫而珍藏了。
事隔30多年,抗战期间,这半张手谕流落到上海文物市场。一天,刘海粟路过市场购得,又经李瑞清学生姜丹书鉴识,敬加题记归之。
一代书法宗师
& 李瑞清的书法素负盛名,与同时的曾农髯(熙)号称“南北二宗”。
1894年,李瑞清17岁,入京会试,中为贡士,因不善院体书,以留殿试,勤加练习。每天早晨起来,兴之所至,则朝颜(真卿)而暮褚(遂良),左欧(阳询)而右虞(世南),可谓各体擅长。特别是钱南园的书法,得其形似,更追摹神韵,如饿鹰饥犬,狼藉满纸,被称为螃蟹书。由于他喜欢持鳌,且食量惊人,沪上友人戏呼为“李百蟹”,他也乐意应承,并以此自号。
李瑞清的书法,自负在大篆,亦为知交所推许,而其得名在北碑。善以篆籀之气行于北碑,穷源揽胜,开前人未有之境界,启后人无尽之法门,而成为一代宗师。
由于书法知名,求者踵至,且有求必应。在校期间,学生常环侍其书案,手捧浓墨碗,挨次求书。李瑞清有时直立悬腕,挥毫而就,同时还讲解用笔用墨之法,学生大获教益。有时积纸太多,亦叫学生为之代笔,后为中央大学教授的胡小石常被选任,颇可乱真,但落款李瑞清必自书之,钤以真印。
视学生若子弟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之后,江苏独立,一些达官贵人见大势已去,纷纷弃职逃遁。李瑞清却坚守学校,照常敲钟上课。总督张人骏敬其尽职,遂请其代理布政使一职。
在城池被围期间,李瑞清利用职务之便,保全学校,维护学生。提督张勋下令:“剪辫者杀无赦!”学生中剪辫者较多,闻讯后外逃,然而城门紧闭,李瑞清设法取得提督符令,将剪辫子的学生送出城外。有一天,他出外办事,车行途中,突见几个辫子军扭打一青年人,便立即下车,得知是一位江南陆师学堂的学生,因剪辫子被抓获,立即斥退辫子军,将青年载入自己车内,说:“回衙门去法办!”然后潜送其出城。因李瑞清掩护学生无数,连隐伏城内的革命党人也互相传告:“江宁即下,勿伤李公”。
江宁(即南京)城破前夕,总督张人骏、提督张勋弃城而去。美国、日本的领事以及一些传教士纷纷邀请李瑞清到外国兵舰上暂避,李瑞清断然谢绝:“托庇外人,吾所羞。”南京光复的那一天,李瑞清端坐堂上,新军敬其为人,任他从容离去。
1912年,李瑞清辞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职务。离校时,他看见有些学生衣衫褴褛,生活贫困,心中十分痛苦,便卖去属于自己的车马,将钱散发给贫穷的学生。随后,两袖清风,飘然而去。
1920年李瑞清辞世后,挚友曾熙、弟子胡小石共理丧事,按其遗愿送回南京,埋葬于斯,这也算是魂归故里了。
  当年,墓旁植有梅花300株,并建李瑞清的祠堂,筑精舍3间。一个小小的山门,门楣上横嵌“玉梅花庵”4个字。堂正中设一长几,几上供一牌位,上书“清道人之位”。墙上悬挂李瑞清道装遗像,画像两侧悬有曾熙书写的对联:“六朝山色今犹在,百世人伦我所师。”还有谭延闿题联:“名山名士同千古;成佛成仙是一家。”堂后有,泉后有罗汉洞,洞内满壁画有五百罗汉,为南朝遗物,再往山上便是金陵古刹宏觉寺了。
  如今,李瑞清墓前早已不见“”和如梦如幻的梅香雪海,只得那斑驳的墓碑苔痕俨然,岁月的水渍隐隐。
转载:拜谒李瑞清墓散记(王立民博客)&
日早晨,南京还下了一阵蒙蒙细雨。上午8时许,天大放晴,初秋的阳光照耀在大地上,暖融融的。
这天,我们约定去祭扫师祖李瑞清——清道人墓。
我与侯镜昶先生的学生、南京大学教授周同科,侯先生生前带的最后一个研究生谢建华早早地聚在一起,然后,师兄弟三人去接李瑞清的侄女李淑英女士和近现代书法史论学者孙洵先生,同行的还有江苏电视台记者周雷。
汽车出中华门十里南眺,只见双峰对峙似牛角。这便是古都金陵南郊寻幽搅胜之地——牛首山。李瑞清,这位清末二品大员、江宁提学使兼两江师范学堂(原名三江师范学堂)监督(校长)、江宁布政使就安葬在这里。
1994年6月,我去黄山参加全国首届近现代书法研讨会经过南京时,曾独自往牛首山,寻一日不得见师祖之墓,只得朝牛首山方向叩首而别,心中惘然。周同科在南大百年校庆之际,为寻找李瑞清墓,奔波也有半年之久。
同行者中只有李淑英女士知道李瑞清的墓址。按辈分,李淑英和胡小石是一辈的,所以我们称她为“奶奶”。
82岁的李淑英身体健朗,耳聪目明,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我爷爷有四房太太、八个儿子、三个女儿,加上四姨太过继的两个儿子,就是十个儿子呀。”老人家显得特别有神采,“我父亲叫李瑞荫,号培庵,是李瑞清的四弟。李健的父亲是老大,叫李瑞祖,李健是老大的三儿子……哎呀,我们李家可是个大家族啊,人可多了呀!我们家中同一辈的人年岁可差得大啦。”老人家绘声绘色地聊着李家的往事,我不由地想起辛亥革命后清道人客寓上海三牌楼吉祥里对巷,为养活这样一大家子人,只好以鬻书为生,而常常是“一日仅饱三餐粥,墨饮一升难鼓腹”了。
七年前,南京市郊通往牛首山的还是一条土路,而如今这里已修成了宽阔而平坦的水泥路。约有半个小时,我们的车就来到了牛首山下。
汽车驶进路边东善桥林场的一个办公室门前,向导程文林早已等候在那里。
奶奶下了车,甩开别人的搀扶,高声说:“我知道!我知道!”她用手指着牛首山上的一片林子说,“在那棵最高的大树下面,就是李家大坟。”
在向导程文林和奶奶的带领下,一行人沿着蜿蜒的山路向山坡上走去。越往里走,小路越窄,当我们隐约地能看到清道人墓时,已经遍地杂草丛生。
李瑞清墓座北朝南,略偏东南15度,约有3米直径,1.5米高,半圆隆起,四周有一圆形围墙约1.2米高,整个墓占地约有20多平方米。没有墓碑,在墓前的一块水泥祭台上,有人刻道:“前辈,晚生给您清明祭扫啦!博物馆,周。”从字迹的刻划上看,时间不算太长,想必有人还没有忘记这位长眠的先贤。孙洵先生说:“江宁区博物馆的周馆长来过这里。”
众人折下树枝,轻轻拂去墓上的尘土。四周静静的,只听到树枝发出的沙沙声。
约有一刻钟的沉寂,孙洵先生突然说:“按照中国的传统,我们给李先生鞠个躬吧。”我说:“要叩头的。”众人伏身叩拜,然后又在墓前深深地、充满着崇敬地三鞠躬。
奶奶低声地喃喃自语:“伯伯,我们来看您了!”孙洵先生抬首望着墓:“李先生,您的徒子徒孙们来看您来了!”
近中午,众人才离开清道人墓。
我们想在附近找到章草大家王世镗的墓,但走出四周十余米,也没有寻到踪迹,只好作罢。这位王世镗曾隐居汉中,其章草大为于右任所赞誉,遂邀至南京。1933年殁后,于右任将其葬于牛首山清道人墓侧,并咏诗挽云:“青山又伴王章武,一代书家两主盟。”
1920年李瑞清辞世时,由好友曾熙和学生胡小石将他葬于南京牛首山罗汉泉旁,在墓旁雪梅岭筑精舍数间,题额“玉梅花庵”,并在李瑞清墓的周围种满了梅花。
沧桑历尽近一个世纪,如今清道人墓前已不见“玉梅花庵”和郁郁葱葱的梅花丛。
下得山来,我们来到向导程文林家中,其父程吉富老人在文革中为了保护李瑞清墓碑,将其移至家中后院,深埋于地下。我们说明来意,程家父子将墓碑从地下挖出,再用清水冲刷,只见墓碑保存得完好无缺,上刻:“岁壬戌秋九月之吉。李文洁公之墓。承重孙家超、男承传敬建。”从字体上看,当是曾熙手笔。
谒李瑞清墓归来的途中,大家不免感慨万千。《清史稿·列传·文苑》中对李瑞清是这样记载的:“李瑞清,字梅庵,临川人。光绪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改道员分江苏,摄江宁提学使兼两江师范学堂监督。宣统三年武昌乱起,江宁新军亦变,合浙军攻城,自总督张人骏以下官吏咸潜遁,瑞清独留不去,仍日率诸生上课如常。布政使樊增祥弃职走,人骏电秦以瑞清代之。急购米三十万斛饷官军助城守,设平粜局赈难民。城陷,瑞清衣冠坐堂皇,矢死不少屈,民军不忍加害,纵之行。乃封藩库,以与籍属之士绅积金尚数十万也。自是为道士装隐沪上匿姓名,自署曰清道人,粥书画以自活。瑞清诗宗汉魏,下涉陶谢。书各体皆备,尤好篆隶,尝谓作篆必目无二李、神游三代乃佳。丁巳复辟,授学部侍郎,又三年卒,谥文洁。”可见,《清史稿》对李瑞清政事的赞颂,是以清廷为立场的。在遗老们的心目中,李瑞清是清朝孤忠亮节的栋梁之材,但尽管有李瑞清这样的贤达之臣,也无法维持清朝继续存在下去。故而,当时钱振哀叹李瑞清“一木难支大厦将颠”。
清道人以文字居清要仕。他思想先进的一面,主张救国之道应停科举,广办新学,旨在办好师范。时任两江总督的清末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采纳其建议,于1902年兴办了三江师范学堂,李瑞清任校长。其提倡科学、国学、美学不遗余力,教育成绩评者推为东南冠冕。诚然为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尤以书艺论,清道人揭开中国现代书法史的序幕,开创了清末民初具有重大影响的“金石书派”,立雪门前者吕凤子、胡小石、张大千、李健皆书坛重镇,且世代相传,薪火百年不竭,亦教泽影响至旅居欧美华人后裔。
这些,赢得了人们永远的纪念。
在我南行归来时,友人来信,说由三江师范学堂衍生而成的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正在筹备百年校庆。为纪念李瑞清而建在东南大学中的梅庵正欲重新修缮,门前将铸清道人像,与六朝古松融为一道景观,而李瑞清墓也正待重新修整。斯人虽去,然芳名永存。
正如康有为曾悼其曰:“书名满天下,已不朽复何求。”&
&&&&&&&&&&&&&&&&&&&&&&&&&&&&&&&&&&&&&&&&&&&&&&&&&&&&&&&&&&&&&&&&&&
日于三宜阁
清亡民初,李瑞清晚年以卖字画为生。
他对书法艺术源流有独到见解,真、草、隶、篆诸体皆精,还善画山水人物,尤擅长古画鉴赏,一时清道人名声大作,甚至远扬海外。1920年初,日本书法界特邀清道人书写碑帖展出,因之被日本朝野誉为“中国书法家五百年来第一人”。李瑞清一生育人不诲,门下桃李芬芳。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国画大师张大干等,皆为其高足。
李瑞清是近中国著名的书画大师。书法兼备各体,以北魏碑体著称。他的画初学梅道人、黄山樵,晚年师法龚半千、八大山人等。他以篆作画,以画作篆,独创画篆结合的艺术风格。日本人不惜重金,以购得他的墨宝为荣。他还是一位诗人,诗宗汉魏,古直苍凉,其绝句凄碗动人。
1920年8月初,李瑞清逝世,享年54岁。康有为曾致挽联,弟子胡小石、张大干等治丧,将他葬于牛首山东麓今址。
2002年4月,值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由该校和江宁区文化局共同对墓园进行修整。墓包周围加砌回廊,墓前竖立《李瑞清生平记》花岗岩碑。南京大学领导、江宁区区政府和区文化局领导、南大校友及李瑞清后裔在此举行了揭碑仪式。
&#59403;&#59403;
曾熙写就碑文
胡小石一生敬仰梅庵先生,每年逢梅庵先生忌日,必定素食;至清明节必亲赴牛首山扫墓。抗战后几经战乱,李墓竟无迹可寻。解放后,胡小石曾让学生代为寻访,但遍访未果。
直至70年代末,侯教授才找到李瑞清墓园,益撰文“清道人其人其墓”,记述李瑞清的生平、成就及他与胡小石之间绵长的师长情谊。
澞垕焺镓樑
:寻找李瑞清的墓也是几经波折,前后一共去过两次,直到昨天去穿越密林才算是找到。在寻访先生的墓的过程中便一直在琢磨,景区的地图上标出了李瑞清墓在什么方位,可是并没有路能到达,当地知道的人都说外人基本上是找不到的,没有大路,只有穿越树林的小道,而且这个季节布满荆棘根本就不好找,可想而知,一年到头也不会有多少人会来拜祭下先生,不免一阵感慨。
同时,想起以前查询墓址的相关资料时,大部分的搜索结果都是“李瑞清墓修葺一新”、“李瑞清墓修竣”等结果,但是经历着这寻找过程,真的是一种讽刺,是对这样一种表面工程最大的讽刺,利用已逝的先人做出了表面文章,却又是虎头蛇尾,多的是自己政绩簿上的那一笔,而对于前人的那一份缅怀之心,却少得可怜,随意默默的只能笑而不语,也只能给自我一些安慰,可能先生也不希望有太多嘈杂的人事来烦扰他,落叶归根后觅得这一方静地,也算是安心了。
先生的墓布满了落叶,可以看得出来的确是鲜有人至,同行的朋友抄起一根树枝将墓前的一块落叶轻轻扫去。由于寻访途中瞎转悠走了不少冤枉路,在先生的墓前静坐休息,周围实在是太安静了,有资料说先生“逝世后,挚友、弟子胡小石共理丧事,将其遗体葬于南京南郊牛首山梅岭罗汉泉,在墓旁植梅花300株,筑室数间,题名“玉梅花庵”,以志其号。”
而如今已荡然无存,很难想象出一片梅林之中,先生的墓静卧其中是什么样的情景。
现在虽然没有了当年的景象,但墓旁的树木已变得郁郁葱葱,微风习习时传来阵阵的摩挲之声,我想先生对这一切也满足了,不然怎么自号“清道人”?环绕着老校长的墓一周,想起自己也马上要毕业了,也许今天来就是向先生道别,自己就要离开您开创的中国高等教育校园而走上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了,别人毕业都是穿学士服、拍毕业照,这次拜祭您就算是我的“毕业典礼”吧。临走时,我在先生面前深深的鞠了一躬,先生安息。
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李瑞清辞去三江师范学堂监督(即校长)职务。离校时,见有些学生衣衫褴褛,生活贫困,心中十分痛苦,随即卖去自己的车马,将钱散发给贫穷的学生,两袖清风,飘然而去。后张勋复辟,要他再起,遭拒绝,同时也力拒民国之官,大有“耻食周粟”之意。有后人评价其守旧,但我却在想,做人光明磊落,有如此之傲骨风范,何谈守旧趋新?这样的一位高官,离任时不带半分国帑,反而变卖车马,救济贫困学生,自己两袖清风,遁居上海后,靠卖字为生,养活一家老小近四十口。如此磊落直正之人,遍寻历史,莫说古代,即以做官乃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自居的当今社会,又有几人?
李瑞清妻子早逝,一生无子女,在上海所养家小,皆兄弟之寡妇孤儿。妻子名梅,乃自号“梅痴”、“梅庵”。蜗居上海时,有黑帮慕其旧名,以为其曾为高官,家中必有旧财可诈,遂写信敲诈,要他奉送银票三百。李回书称自己“卖字为生”、“自顾不暇”,“无妻妾之奉而有家室之累”。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所言皆是,任凭调查。所谓盗亦有道,当时的黑帮调查后竟自惭形秽,反送了他300元养家。
1867年,同治六年丁卯,1岁
1867年七月初九,李瑞清生于江西省临川县。李瑞清的高祖李宗瀚是清中叶著名的书法家、收藏家。李家传世所藏的金石拓片及书画,使李瑞清从小就与钟鼎及碑碣结下了不解之缘。其父李必昌,人称荣禄公,在湖南为官长达三十多年。
按:李宗瀚,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清宣宗道光十二年(·63岁)。江西临川人。字公博,一字北溟,号春湖。乾隆进士,道光时为工部左侍郎,主浙江学政。癖嗜金石,工诗,书法尤推崇一时。清曾国藩{1}《求阙斋日记》曰:“偶思作字之法可为师资者作二语云,时贤一石两水:一石谓刘石庵{2},两水谓李春湖、程春海{3}也。”近人马宗霍{4}《岳楼笔谈》曰:“清代学永兴{5}者,莫不兼信本以成体,以永兴中和,易失之庸也。独春湖外表冲蔼之容,内含清刚之气,平矜释躁,雅步雍华,真可谓入永兴堂奥者,书品之深,并世无偶,而安吴包氏{6}不称之,可异也。”有《湖酬唱诗略》。《清史稿》卷三百五十四有传。
1874年,同治十三年甲戌,8岁
李瑞清少年时,生活是很安逸的,父在湘为官,家有仆人。所以他少年时就有着优越的学习条件。他自幼就爱好文字学和绘画。曾言:“瑞清七八岁时即好观图画,书架有山海经、尔雅诸图,每夜秉烛倚几,按图而问。家大人卧床指道之,则大笑乐。”{7}又云:“瑞清幼习训诂,钻研六书,考览鼎彝,喜其瑰伟,遂习大篆,随笔诘屈,未能婉通。”{8}李瑞清幼时就受到忠贞报国思想的影响,为以后不事二主的行动打下了思想基础。“荣禄公幼为讲文信国、史忠正殉难事,公蹙默。移时问曰:‘何时又易朝耶?’荣禄公呵之曰:‘我朝享祚正长,安所得此不祥语。’公对曰:‘儿固愿师文文山、史可法耳。’荣禄公心默许之。就传独喜诵汉文又潜治说文、三礼公羊何氏学。”{9}
1875年,光绪二年丙子,10岁
在10岁左右,李瑞清开始习书,以鼎彝始。
按:李瑞清在《与研青论书书》中说:“书学虽小道,贫道习之几四十年,以笔性沉,而质又驽下,年垂五十,尚无所成。”
1884年,光绪十年甲申,18岁
这一年“中法战争”爆发,李瑞清的父亲李必昌“从征越南事”。在“中法战争”爆发以前,湘系曾纪泽{10}主张战,淮系李鸿章{11}主和。1882年(光绪八年)曾纪泽向清政府建议七条办法解决越南事件,李鸿章逐条驳斥,实是湘、淮两系矛盾之争。其因,“第一,曾纪泽修改俄约{12}成功,声望大增,他(李鸿章)怕湘系有人夺取他的外交上地位。第二,他怕得罪法国,决心出卖越南为法国的殖民地。”{13}当时清政府不采曾氏建议,而是信任李鸿章。1884年,李鸿章瞒着清政府秘密通知淮系军阀两广总督张树声、广西巡抚潘鼎新自动撤兵,以图达到让法军消灭黑旗军(刘永福){14}在越南的抗法力量。清政府察觉,给李鸿章“传旨申饬”的处分,并转为支持湘系主战派,布置对法战争。李必昌为湘系官吏,在这时被调往越南前线。
1886年,光绪十二年丙戌,20岁
李瑞清在《玉梅花庵书断》中言:“弱冠学汉分。”
1887年,光绪十三年丁亥,21岁
这一年的八月六日,李瑞清的第一个妻子余梅仙去世。李瑞清幼年即随父亲居湖南,湖南武陵人余祚馨将女儿许给瑞清,但未成婚就逝世了。余公对李瑞清甚为看重,将六女余梅仙嫁给李瑞清,婚后第三年又以难产卒。余公又以七女嫁瑞清,然又卒,“公遂鳏终身,更字梅痴,以志隐痛”。{15}李瑞清与余梅仙的感情最好,在亡室余梅仙墓志铭中写到:“梅仙性痴憨如婴儿,既嫁犹不任妇事,然能明大义,无妇人琐琐状,与筑里以诚质。鲜文,然能邕勰无闲言事,余尤笃谨。余性素褊急,偶毫毛拂余意,则诘责不少怒。梅仙益敬顺,未尝几微违忤。方梅仙之适余也,以甲申时,吾父从征越南边事,多警母夫人,忧郁时形诸颜色。梅仙每见则惶惶不自安,必思得母夫人欢,然后已尝易服作男子装,登堂拜母。母惊起,以为他客,既而梅仙笑,母知亦笑。又或诵稗官小说及古今忠孝行事以遣之。”在这一年,李瑞清父李必昌调任云南,先是李瑞清的弟弟阿筠随宦桂林,接着李瑞清也来滇拜桂林知府秦文伯为师学习文法,转而受业于皖南观察使者赵仲及黄周铁。
1891年,光绪十七年辛卯,25岁
这一年,李瑞清在武陵县入试,中副榜第一。武陵学界认为李瑞清是“冒籍”,以此攻讦。“公毅然去之曰:‘是区区,何足争议。’始寝。。{16}”
  按:清朝科举制度规定每年每县县试生员,各有一定名额,只许本县籍儒生应考。凡寄籍在其他省县的,亦必须回原籍应试。李瑞清的父亲荣禄公在湖南任官达三十年,曾摄武陵县令,瑞清的岳父余祚馨也是武陵人。想李家在武陵县很有势力,或是久居湖南为考试方便,李瑞清才在武陵入试。但这次考试终在武陵人的攻讦下而无效。
  1892年,光绪十八年壬辰,26岁
  李瑞清在《玉梅花庵书断》中说:“年廿六始用力今隶、六朝诸碑靡不备究,尔后始稍稍学唐以来书……每临帖以碑笔求之,辄十得八九。”
  1893年,光绪十九年癸已,27岁
  李瑞清在家乡江西临川入试中举。
  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28岁
  李瑞清与曾熙{17}一同入京会试,联捷成进士,“公应试文,渊懿朴茂,人多不能句读。会试房考官华公辉曰:‘此必吾乡李某也。’榜发,主司同为国家庆得人。公书初习篆籀、汉魏,唐以后书无不似,独不善院体,因留殿试”{18}。“当得状元,公性憨习,倦已跣足登床作小儿舞矣。”{19}与曾熙住在一起,“每作书,必各出相示,议论以为乐”{20}。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29岁
  李瑞清参加乙未殿试,获二甲朝考一等,选庶吉士。后因思念母亲而告假还乡,刚到家,就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李瑞清“堕舆下,踊抢呼几绝,哀毁过性”{21}。
  按:蒋国榜在《临川李文洁公传略》中记载:“乙未殿试,对策书多通假景。皇帝疑策中长治字作常,常熟翁文恭{22}公奏曰:‘长常声假,如长沙郡本作常沙也’。”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已亥,33岁
这一年,李瑞清随父亲到了云南,当时他的生活是比较安逸的,他恣意图史,歌赋秋江,当地文人墨客争相传诵,李瑞清也以此引为天伦至乐。李瑞清的文赋不仅文词高雅古厚,同时也阐述了他为政的思想。比如在《日赋》中,李瑞清借相如的嘴,说出了帝王如太阳一样,“炳其明,煦其温则天下君;丧其明,失春则天下焚”的统治思想,作为封建士大夫来讲,是比较开明和正直的。同时,李瑞清赞同相如的说法,日月阴晴,是一种自然现象,表现了李瑞清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梅花赋并序》中,李瑞清写到:“李子闲居,隐几假寐,梦游乎上帝之宫。构以水精,络以流离。出霄汉之上,俯而视之。云气青冥,万里茫茫。岱华衡霍,若丘垤焉。帝饮以金露琼浆,且予之玉馆于蓬莱之巅。积冰峨峨,是垂若瓮月大。于四马之车轮回顾己身,,忽化为梅,既寤所坐,犹向之处,因感而赋之。”李瑞清把自己视为梅花的化身,并号梅庵、梅痴,比喻自己在封建社会即将消亡和已经灭亡之际,自己在道德品质上不同于封建官吏的一面:“挺贞固之亮节兮,支之孤芳,志清洁而纯粹兮;枝连卷而纵横,参天地而独立兮。”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35岁
农历正月,李瑞清的父亲李必昌退养长沙。李瑞清侍奉父亲由贵州返还湖南,在湖南境内见梅花一株,孕根危严,霜霰弥天,微花四秀。李瑞清慕其贞而恰其温,作《拟宋广平梅花赋并序》。此时,李瑞清尚未入仕,可以说并不是像一些官宦子弟那样少年得志。这和他那种“不受令于严威”的性格有关。但他并没有对仕途感到失望,在此赋中他以赋言志,以梅喻己,写到:“伊嘉卉之挺生厉岁,暮而始妍。”“哀群葩之易零,异松柏之自全。”体现了李瑞清企望一种中国传统文人高洁的生活理想。这一年,其父病逝。
  按:李瑞清父在湘为官30余年,其家眷亦在长沙,1899年,李瑞清又随父到了云南。从此,父子经常往来于滇、湘之间。李瑞清在《滇南道中》一诗中言:“去岁端阳燕市里,今岁端阳黔道中。滇湘迢递三千里,无奈榴花照眼红。”李瑞清对父母所尽的孝心,可以说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他母亲在世时生病,李瑞清就曾“割股”,想用自己的痛苦乞求上天来使母亲痊愈。1899年秋,父亲荣禄公的麻痹症加重,李瑞清又割臂焚香,以求父病痊愈。1901年荣禄公退养长沙,旧病又发,李瑞清则又割股求天,以致到了使自己无法行走的程度。可见,李瑞清的孝父母和以后的忠君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种思想与他从小所受到的封建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他秉性憨直的表现。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壬寅,36岁
  云贵总督魏威肃聘李瑞清到书院主讲《大学》。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癸卯,37岁
  云贵总督魏威肃调任两江总督,纳李瑞清为其幕僚。
  1904年,光绪三十年甲辰,38岁
  三月,李瑞清作《魏母吴太夫人六十寿序》。这一年,李瑞清登黄山“观澜沧海”,于书法“忽有所悟”{23}。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乙巳,39岁
  李瑞清“改官道员,分发江苏。9月2日,由于袁世凯、张之洞合奏立停科举,谕令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江苏总督周馥建立了“师范传习所”,委李瑞清为总办。李瑞清的叔祖李联曾受曾文正所聘主持钟山书院,所以众人慕李瑞清为教育世家、贤达之后而来,一时间传习所学子甚多。后任“三江师范学堂”总办。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41岁
  李瑞清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
  按:两江总督张之洞1902年创建“三江师范学堂”,1905年由两江总督周馥改为“两江师范学堂”。在这期间,李瑞清曾三次任江宁提学使,负责高等教育,但始终没有离开过“三江师范学堂”和后来的“两江师范学堂”。并亲赴日本考察教育,在改革教育体制等诸方面成就卓然。1907年,他第一次在中国的高等师范学堂“三江师范学堂”开设了容纳中西美术教育和中国传统的书法教育的“国画手工科”。国画手工科连开两班,约造就师资五六十人,毕业后分布在苏、皖、赣、浙、湘、粤、川、晋及北京等中学和师范学校。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申,42岁
  7月14日,李瑞清作《陈母富太宜人寿序》。
  1909年,宣统元年己酉,43岁
  1910年,宣统二年庚戌,44岁
十二月书《尉夫人墓碑》,后落:“赐进士及第翰林院庶吉士署江宁提学使江苏候补道临川李瑞清书。”整篇师法《郑文公碑》。
  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45岁
  辛亥正月二十六,李瑞清的老师皖南观察使赵仲六十华诞,李瑞清作《赵仲夫子六十寿序》,赞其功业。
  这一年的7月17日至8月2日,李瑞清到北京参加“中央教育会”。10月10日武昌革命军起义,接着革命事起,东南大震。11月南京战事紧急,李瑞清授江宁藩司。12月2日,南京光复。12月6日,江苏军政府都督到南京上任,请李瑞清出任新政府顾问。李瑞清说:“清本亡国贱俘,难与图存”,“赞扬盛化,宣布和风,非清才力所能供给”{24}。又说:如“必相迫肋,愿甘沸鼎{25}”。他将藩库中十万两黄金及“两江师范学堂”清册交给当地的父老缙绅,便黄冠道服而去。
  1912年,民国元年壬子,46岁
  李瑞清携眷居于上海三牌楼吉祥里对巷,开始了他的卖字生涯。这一年,李瑞清所作诗赋很多,但大都表现着一种悲观的情绪。如在诗《归途》中写道:“愁立江亭晚,萧萧闻野歌。”在《沼微凉作此奉谢》中写道:“愧无济时策,空作尚书宾。”虽应友人之邀游西湖及莫愁湖,但终不忘自己是“偷生伏穷巷,久与人世绝”。(《与俞恪士前辈泛舟西湖作》)“斯世本无欢,安知古人愁。”(《游莫愁湖》)这一年的冬天,李瑞清贫病交加,连写字都没有气力。他的一位十八岁的侄女,因病无钱医治而死。原“两江师范学堂”的几位学生节衣缩食,集资寄奉,使李瑞清十分感动。
  1913年,民国二年癸丑,47岁
  作《癸丑暮春小兰亭集诗》:“怀罪亡海,心咎焉能禊。未理山阴棹,且展兰亭会。华茵列绮筵,清歌动烟濑。虽乏峻岭观,积石亦。竹密露愈净,林深昼常。花气晚阴,微阳不成霁。云影送逶迤,芳甸浮空翠。嘉游集群彦,今古岂殊致。安知癸丑春,非复永和世。修短随化尽,荣萎本相代。素抱委蒿莱,消摇羁勒外。适已聊一欣,万事毕此醉。”
  这一时期,李瑞清除爱梅以外,多以松柏自喻,以示高洁。现录三首如下。《题画松》:“孤根幽姿,群卉自荣萎。霜散生素空,高岩耸寒翠。”《自题画松》:“我闻所南翁,画兰不画土。哀哉孤臣心,脉脉向谁语。余亦寥落士,怀罪海滨处。写此老松枝,思之泪如雨。不能化龙飞,后雕何足数。”《自题画松便面》:“孤根幽岩,坐视时运易。不能回岁寒,后调复何益。”这期间,李瑞清经常咯血,半身手足麻痹加重,股臀间又生一大痈,苦不可言,常夜不能寐。
  1914年,民国三年甲寅,48岁
  李瑞清移居上海后,社会各界曾多次请他出任一些团体领袖,均被拒绝,然对乡人请他主修临川县志之事,却欣然接受。约在1914年,他回乡义务工作,并作《临川志局采访布告》,曰:“自古一代之史,曷尝不求方志野乘以备其采辑乎。周礼小史,掌邦国之志,外史掌四方之志。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辨邦国。孔子得百二十国宝书,约其文词,去其烦重,以制春秋。其后,尝欲言夏殷之礼,之杞宋而文献。无征乃欢而罢,无征不信,盖其慎也。临川旧为临汝,汉和帝时属豫章群,至隋改临川郡,为抚州临汝,始名临川焉,赵宋以来,俊飙起,遂为天下著县。然山川图经人物风俗载籍多阙,学者靡得而稽。《太平御览》寰宇记,颇采取刘宋荀伯子《临川记》,而其文又略不具。唐宋之际,代有作者,其书皆散轶不传。《永乐大典》洪武抚州志多载赵宋赵善誉、屠雷发二志,其书藏在中秘,世人莫得尽窥也。临川县志之兴,实始胡亦堂,网罗旧闻,考定山川。自李绂搜残补轶,条理斐然,成于纪大奎。亦堂据邑人傅占衡临川记为书志成,携傅书去莫可考。李绂素称博学,明掌故,尝撰《江西补志》、《抚州续志》,书虽未成,其所综缀宜多。大奎习易通天文,尤喜言灾异,于星野经纬之图当有所删订焉。盖一书之成历岁一百有四十,中经三贤始称完备,若斯之难也。同治庚午各直省有通志之编院,司下檄府县采取新志,又颁条例,知县童范俨承牒集邑中耆宿名儒,授馆食,给笔札,是时粤冠初平,年久事繁,不及一载,炳焉成书,何其速也。自庚午以来,于今四十余年矣。同人谋更修辑,以续前书,其有仕宦为吏之政书,闭门隐居之述作。孤忠高义至孝苦节,草木瘗荒山断碣,聘员咨访愿以相闻。其目列左。”
  李瑞清接着列其“事实”、“遗书”、“学校”、“职官”、“地理”、“水利”、“金石”、“物产”、“异”、“祯祥”等诸条目。
  1915年,民国四年乙卯,49岁
  这一年曾农髯来上海鬻书{26},李瑞清作《衡阳曾子缉鬻书直例引》{27}:“衡阳曾季子,名熙,湘学士,所称子缉先生者也,美须髯。晚自号农髯,长于余六岁。昔年同宦京师、同学书,余喜学鼎彝、汉中石门诸刻,刘平国、斐岑、张迁、礼器、郑道昭、爨龙颜之属,自号北宗。季子则学石鼓文、夏承、华山、史晨、太傅、右军、大令,尤好鹤铭、般若,自号南宗,以相敌。余时颇自负,于时贤书无所可否,独好季子书,以为有晋人风。季子亦独喜余书,每作书必各出相示,议论以为笑乐。后,余出官江南,曾季子以太夫人老病归故山,以侍母不相见者七八年。辛亥国变,余黄冠为道士,鬻书作业,偷活海上。今年八月曾季子出游西湖,远来视余,余因止之,留沪上以鬻书,曰:髯昔不能以术取卿相,没人财帛以自富,今又不能操白刃以劫人,为盗贼称豪杰,直庸人耳。今老且贫,犹欲执册奉简,口吟雅步,称儒生高言孔孟之道,此饿死相也,饿死常也。人方救国,髯不能自保其妻孥,不亦羞乎。且富者人之性情,所不学而俱。欲者也,语云,求食者牛不如鼠,鼠不如虎,何也?牛服田力耕以劳易食。鼠则窃处仓廪,无人犬之忧,长养其子孙。虎居深山据大谷,上捕飞鸟,下瞰野兽,何求不得焉。髯力不如虎,巧不如鼠,吾与子其为牛乎。鬻书虽末业,内无饥寒之患,外无劫夺之忧。无捐金之事,操三寸之觚,有十倍之息。所谓不赍贷之子钱,以劳易食者也。太史公曰:富无常业,货无常主,卖浆小业,张氏千万,削薄技,郅氏鼎食。它日吾与子起家巨万,与英美巨商之主者,埒富亦其常也。曾季子捧腹大笑曰:‘敢不如子言。’因为定其直以告世之乞先生书者。”
由以上可见李瑞清与曾农髯相交甚厚。后来曾农髯书名大振,与李瑞清有“南曾北李”之称。
  这一年,上海震亚书局为李瑞清出版了《玉梅花庵临古》。李瑞清书名为海内外推崇,这时以其声望向世人推荐曾熙,为曾日后在书坛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是年,李瑞清书《玉梅花庵临古自叙》,此叙以篆隶用笔融于行书,于行草中得见金石之气,甚为难得,叙曰:“人来辱书并垂示贫道所临各帖,但原本悉画有乌丝栏,其中或有用铅笔画者,故未印出,再印宜亟补之。又吾兄欲更印拙临六朝各碑,近致力钟鼎,隶课少辍矣,从前课本多为家中子弟及亲友携去。此节临四种,亦日本人乞求者尚精,可先印也。更有一事奉商,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包慎翁所谓与鹤铭相近,渊穆时或过之者,此实与匡刻经诵同一派,其布白用笔直从虢季子白盘、曾白10出,六朝大字第一也。自来苦其字大,只有取数字集为联者,能缩印如酒杯大便于临抚,海内书家必争购之,足下其有意乎?贫道藏有墨拓精本全分可假印也。近日学六朝碑石者飙起,然学六朝须从篆隶入,乃非伪体。能更印有名钟鼎汉碑数种,尤可以倡明书学,开风气也。纳上拙临张迁课本,如可印之,幸自酌。挹芬吾兄足下,清道人顿首,初三。”在这里,李瑞清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书学思想,即“学六朝须从篆隶入,乃非伪体”。他在“题临郑文公碑”中道:“分行布白摄墨蹲锋直当于散氏盘求之。不知篆隶而高谈北碑,妄也。”成为这一金石书派所尊从的重要原则,此后这一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胡小石、游寿,无一不精研篆隶,并达到了所处时代的高峰。
  1916年,民国五年丙辰,50岁
  李瑞清作《与研青论书书》:“顷承垂询学书之法,书学虽小道,贫道习之几四十年,以笔性沉,而质又驽下。年垂五十尚无所成。然其门径亦略窥矣。吾子学颜书者也,则请为吾子言颜书。鲁公初学褚登善,又从张旭问草书笔法。以贫道窥之,大约繇登善孟法师碑(孟法师师唐邕写经)。而悟文殊般若繇,文殊般若而悟夏承碑,此其迹灼然也寻者也。故鲁公诸碑全师夏承,顿挫更参虢季子白盘、兮甲盘之篆法(以鲁公东方篆额观之,其学兮甲盘笔法自见),又学焦山鹤铭,余昔曾见杨海琴所藏宋拓中兴颂全似鹤铭笔法,包慎翁亦云曾见宋拓八关斋亦绝似鹤铭。鲁公论书又云折钗股,何如屋漏痕,此鲁公以篆变褚之说也。折钗股,褚法也,而鲁公以篆法变之。此古人学古之法,如郑康成注毛诗,多驳毛说也。鲁公书碑,其法家大约全师汉碑,后人视之,但觉肫。其实鲁公目无晋人也。鲁公之书学源流大约如此,然其书唐时不张,至宋乃大行于世,宋以书派几以鲁公祧右军矣,宋四家除山谷外,无不学颜者。蔡君谟师鲁公阴柔之品而化,以万安桥记出于中兴颂并形质未化,东坡师离堆记画像赞,米南宫师放生池(群玉堂有米南宫临放生池碑帖)至元赵子昂曾见其用鲁公送蔡明远叙笔法,逮明董文敏则终身用偃笔,不能出多宝塔范围也。本朝学颜者,首推钱南园先生,南园繇鲁公告身悟入,后来功力极深,直欲直接鲁公其笔法尤多发明,惜其年未至六十,但少变化,未别开门户耳。何贞翁以黑女化颜为空,晚年更参以篆籀。贞老高人不衫不履,无复鲁公严正之概。书学虽小道然实如其人耳,吾子学颜书,盖更师其人则千古之学颜书者莫如吾子矣。”其中阐发了颜书之来源及颜书对后世的影响。
  1917年,民国六年丁巳,51岁
  这一年,李瑞清聘胡小石为其家庭教师。“丁巳五月(张勋)复辟事起,授(李瑞清)学部左侍郎。”{28}
  按:吴白先生在《胡小石书法选集》前言中说:“(胡小石)自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一九年,曾在上海为其(李瑞清)家庭教师,朝夕相处,亲得指授。”而胡舜庆先生在《“黛色参天二千尺”———胡小石先生书艺发微》中说:“年三年中小石先生在上海李瑞清寓所任家庭教师,得以朝夕晤谈,并饱览李瑞清家藏历代碑帖金石拓本及书画名迹。”两文在时间上有差异,故录此以供参考。
  1918年,民国七年戊午,52岁
  这一年仲秋,李瑞清书《寄禅禅师冷香塔铭》,此铭取法《嵩高灵庙碑》而有自己独特的风貌。
  1919年,民国八年己未,53岁
  张大千由曾农髯介绍拜李瑞清为师学习书法。是年腊月题张二水书:“此张二水手书孟诗。二水在当时与黄石斋、倪鸿宝两先生、王孟津尚书齐名。黄倪前后殉国,大节炳天壤。二水与孟津士林,羞称之,然其书与孟津实工何减。黄倪特以其人耳,由今观之又岂可丑乎,况更能书哉,犹为贤己。”四月下旬书行楷《书郑大鹤山人尺牍册子后》。其中李瑞清借郑大鹤山人之嘴,讲到:“鬼附势幕利实甚于人,奉足痔,伺其喜怒而左右之。故富人博,常胜也。即其人一旦失势丧财,则群起揶揄之相引去;若暴富家及新得官者,则群鬼集矣。其言鬼敬忠孝悼节义者,妄也。苟遇其人辄纷纷鸟兽散,以为不祥人也。鬼尚白,然喜衣黑,衣好时妆。袁世凯时,争为袁世凯妆;黎元洪时,争为黎元洪妆,随时势转移,莫能定也。”这一年十二月,李瑞清书《跋全椒积玉桥残字宋拓本》:“全椒积玉桥故老相传汉初已有桥,近圮,吴佩之朱理真拓之,以示江退公先生,先生大惊,以为有汉魏遗矩,乃命其门人盛峻居及其子兆沅于乱石剔藓搜拓之,得七十余字,繇广文汪先生以拓本来,其用笔古厚浑朴,文字之损益皆六朝法也,如归为让坐知凤等字是也。然字略带行押,如律良等字是也。当梁人书鹤铭书势亦带行押体,况文本千文,当时周兴嗣初奉敕为千文,或民间盛行以之记石数耳。己未十二月清道人。”
  按:清道人与郑大鹤情谊甚厚,郑逸梅《艺林散叶荟编》言:“郑大鹤晚年贫甚,欲以旧拓本百余幅售之李梅庵,皆细字密题,余纸或画佛像及山水,精妙可喜,梅庵亦囊涩无以应。”《书郑大鹤山人尺牍册子后》中有“鬼尚白,然喜衣黑,好时装。袁世凯时争为袁世凯妆,黎元洪时争为黎元洪妆,随时势转移,莫能定也”句,但在刊印《清道人遗集》时将此句删去。
  1920年,民国九年庚申,54岁
  是年8月上旬,李瑞清应日本书画会之邀,临写了《嵩高灵庙碑》、《郑文公碑》、《石门铭》、《司马景和妻碑》四幅作品,使日本朝野为之轰动,称李瑞清为“中国书法家五百年来第一人”。{29}农历八月初一(公历9月12日)李瑞清病逝。“曾公熙、弟子胡光炜(小石)襄治其丧尤劬,前安徽巡抚冯公煦等联名奏请予谥文洁,众以公遗爱在江宁,挽葬牛首。曾公严寒犯冰雪为公卜兆,既葬复于牛首雪梅岭罗汉泉旁,筑玉梅花庵以祀公其高谊不减。”{30}
  《清史稿·列传·文苑三》有传:“李瑞清,字梅庵,临川人。光绪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改道员分江苏摄江宁提学使兼两江师范学堂监督。宣统三年武昌乱起,江宁新军亦变,合浙军攻城,自总督张人骏以下官吏咸潜遁。瑞清独留不去仍日率诸生上课如常。布政使樊增祥弃职走。人骏电奏以瑞清代之,急购米三十万斛饷官军、助城守,设平粜局赈难民。城陷,瑞清衣冠堂皇矢死不少屈,民军不忍加害,纵之行。乃封藩库以与籍属之士绅,积金尚数十万也。自是为道士装隐沪上匿姓名自署曰清道人,粥书画以自活。瑞清诗宗汉魏,下涉陶谢;书各体皆备,尤好篆隶。尝云谓:作篆必目无二李、神游三代乃佳。丁巳复辟授学部侍郎,又三年卒谥文洁。”
  &&&&&&&&&&&&&&&&&&&&&&&&&&&&&&&&&&&&&&&&&&&&&&&&&&&&&&&&&&&&&&&&&&
1997年6月于三宜阁
{1}曾国藩(),字涤生,湖南湘乡人,曾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卒谥文正,善书,其字以刚健端整胜。有《曾文正公全集》。
{2}刘墉(),字崇如,号石庵、青原、香严、日观峰道人,山东诸城人,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卒谥文清。书名满天下,其书用笔厚重,貌丰骨劲。有《石庵诗集》。
{3}程恩泽(),字云芬,号春海,安徽歙县人,累官户部右侍郎,善书画,工篆法,笔力尤壮。有《国策地名考》、《程侍郎遗集》。
{4}马宗霍(),近现代书学史论家,著有《书林藻鉴》。
{5}虞世南(558-638),唐初书法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人,贞观七年授秘书监,封永兴县子,八年进封县公,故后人亦称虞秘监或虞永兴。
{6}包世臣(),字慎伯,晚号倦翁,安徽泾县人,官新喻知县。有《艺舟双楫》。
{7}《清道人遗集》第130页《王上宫白描十八学士图跋》。
{8}《清道人遗集》第265页《鬻书引》。
{9}蒋国榜《临川李文洁公传略》。
{10}曾纪泽(),字刚,曾国藩长子,湖南湘乡人,初以荫补户部员外郎,复出使英、法、俄等国,回国后任海军衙门帮办。著有《中国先睡后醒论》,主张先强兵后富国。
{11}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清末淮军军阀、洋务派首领,累官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外交、军事、经济大权。
{12}1880年(光绪六年),清派驻英公使曾纪泽兼任出使俄国钦差大臣,交涉改约。俄海军到中国海面示威,清廷调湘军旧将曾国荃守山海关,鲍超驻昌黎一带,刘坤一守长江,只派淮军担任津沽一路,以示决心一战。沙俄与土耳其战罢,欲事休息,乃于1881年(光绪七年)重订中俄条约,中国收回一些土地和权利,对俄赔款增加为九百万卢布。
{13}范文谰先生《中国近代史》上册。
{14}刘永福(),字渊亭,本名业,广西上思人,雇工出身,早年参加广西天地会起义,后组织黑旗军抗法。在中法战争中被清军收编,成为近代史上的抗法、抗日名将,累官广东南澳镇总兵。
{15}蒋国榜《临川李文洁公传略》。
{16}蒋国榜《临川李文洁公传略》。
{17}曾熙(),字子缉,又字季子,号俟园,晚自号农髯,湖南衡阳人,善书,自称南宗,与李瑞清有“南曾北李”之誉。
{18}蒋国榜《临川李文洁公传略》。
{19}蒋国榜《临川李文洁公传略》。
{20}李瑞清《衡阳曾子缉鬻书直例引》。
{21}蒋国榜《临川李文洁公传略》。
{22}翁同和(),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同治、光绪帝师,仕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卒谥文恭,以书法名于时。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文稿》。
{23}李瑞清《鬻书引》。
{24}李瑞清《与程都督辞顾问官书》。
{25}蒋国榜《临川李文洁公传略》。
{26}曾农髯《悼大鹤山人》中曰:“乙卯予来沪上粥书。”
{27}《清道人遗集佚稿》。
{28}蒋国榜《临川李文洁公传略》。
{29}曹工化《步趋古碑亦开新———读李瑞清〈寄禅禅师冷香塔铭〉及其他》。
{30}蒋国榜《临川李文洁公传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祭扫烈士墓活动主持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