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英语水平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关键靠什么?为什么?

南方网:“市场”成为科技发展的关键 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
站内检索标题全文关键字作者
昨日社会热点
当前位置: &
“市场”成为科技发展的关键 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南方网讯 焦点一 科技发展有了制度保障
  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的领导人那样对于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有着如此鲜明的认识和强烈的关注,也没有哪个国家的领导人像中国的领导人那样对于科学技术发展寄予了如此的厚望。
  尽管如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并没有一项科学技术基本法。只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才陆续颁布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技术相关立法,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大大加快了科技立法的步伐。
  其中,1993年7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堪称中国的科学技术基本法,它比较全面地规定了中国科技发展的目标、作用、资金来源、科技奖励制度等,是指导中国今后相当长时间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法典,从而使科学技术活动在中国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在随后的几年中,无论是中央政府的财政科技拨款,还是全国的科技经费筹集额与实际支出额均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1993年,中央政府的财政科技拨款225.61亿人民币,1999年增加到543.9亿元人民币,同期中国的科技经费筹集额和实际支出额也分别从675.5亿元人民币和622.8亿元人民币分别增加到1460.6亿元人民币和1284.9亿元人民币,均翻了一番以上。
  全国的R&D(研究开发)经费从1995年的348.69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678.9亿元人民币,其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0.6%增加到0.83%。
  虽然这个比例低于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以及韩国和印度等国的水平,但按R&D支出规模计算,中国研究开发支出为印度的两倍以上,接近俄罗斯的两倍,略低于韩国的研究开发支出规模。研究开发人员人均研究开发经费从1995年的4.64万元增加到1999年的8.26万元,持续增加的科学技术支出为中国科技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2000年,全社会 R&D经费总支出实现历史性突破,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焦点二 科技人力资源爆炸性增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全国只有700余名科技人员,但到1960年即增加到6.2万人,1966年更迅速增加到29.2万人。此后10年,中国的科技人才培养陷入了停滞状态,科技人力资源基本上处于维持或者萎缩之中。&
  1978年以后,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如此。以2000年为例,中国共有各种普通高等学校1041所,毕业大学生94.9万人,研究生30.1万人,其中理工农医类毕业生57.2万人。中国科技人员人数从1978年的50.6万人猛增到1985年的129万人和1995年的250万人,1997年又进一步增加到275万人,1999年为291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从1991年的132万人增加到1995年的155万人和1999年的159万人。
  按平均每万名职工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数来计算,中国在1985年时只有869.5人,1990年增加到1044.7人,1995年增加到1746.6人,2000年进一步增加到2748.3人。
  不仅如此,大批青年才俊还跨出国门,到国外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有资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有40余万名青年学生远涉重洋,到欧美发达国家留学进修,其中有10余万人先后归国,成为中国各科技领域的骨干。
  在他们当中,有以自己的鲜血进行人工血微血栓形成与抑制试验的修瑞娟博士,有在1984年5月培育成世界上第一只试管羔羊――“中日”的旭日干博士以及获得诸多国际奖项的北京大学副校长陈章良教授等。改革开放以来20年的留学人员派遣规模和强度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前所未有的。
  据统计,在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中,近十几年回国的留学人员占到50%以上;在经过专家的严格评审跻身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的人选中,有2/3以上是近几年学成回国的留学人员;在参与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的“百千万人才工程”、团中央的“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科院的“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中青年专项人才基金”、国家科技部的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863计划”等工程和计划的人员中,近年来学成回国的人员均占到这些工程、项目和计划人数半数以上的比例。
  2001年,国有单位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为3053.3万人,平均每万名从业人员中有专业技术人员2734人;科技活动人员317万人,每百名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增加到66人,科技人员队伍的结构进一步优化。
  焦点三 奖励带来精神动力
  中国政府早在1955年就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的暂行条例》,对重大科技成果进行奖励。根据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 》,中国政府又设立了科学技术进步奖,并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标志着我国科技奖励体系基本完成。
  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又明确规定:“国家建立科学技术奖励制度,对于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公民、组织,给予奖励”;1994年,中国政府又设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1999年5月,国务院又发布实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规定在国务院下设立:(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二)国家自然科学奖;(三)国家技术发明奖;(四)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个奖级,并规定了具体的评奖条件、评奖程序和颁奖办法等。
  根据这一条例,日,中国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万人景慕的目光下和如雷般的掌声中,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亲自向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吴文俊、袁隆平两教授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
  根据有关资料,仅1979年至1999年,国家即奖励科技成果12582项,其中自然科学奖632项,技术发明奖297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8977项,先后有6万多科技工作者获得了国家科技奖励,20名外国公民获得了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除了一些政府奖项以外,地方政府与民间机构也设立了单独的科学技术奖项。1992年,珠海市政府以百万元人民币重奖科技人员,成为当年中国科技界十大新闻之一。最近几年中国科技界非常关注的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长江学者计划等莫不如此。
  这些科技奖项的突出特点就是针对直接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个人而不是单位或者是机构提供的科技奖励,因而有助于激发科学家本人的从事科学技术发明创造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极大地增进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和供应。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科技奖励制度所产生的效果不仅仅有利于某一个民族和国家,而且有利于整个人类的科学技术知识供应和积累。
  焦点四 攻关计划由跟踪改为超越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科学技术计划来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其中,由邓小平同志亲自批准实施的863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高技术研究计划,全称为《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旨在根据“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和“瞄准前沿,目标驱动”的原则,组织科技力量在航天、激光、生物、信息、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军口两个,民口五个)七个重要领域跟踪世界先进水平,缩小我国同先进国家在这些方面的差距,并力争有所突破。&&
  有资料表明,从1987年到2000年,中国政府用于863计划的经费投入从125亿元人民币增加到787.51亿元人民币,累计投入经费总额达到5124.91亿元人民币。到1998年,863计划所涵盖的七大技术领域中所选定的2800多个课题,已有1398项(占49%)完成并取得了成果鉴定。其中,550项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495项已进入应用领域,133项已转化为产品。最近,一位科技部负责人宣布,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的宗旨已经从过去的“跟踪”改为“超越”,而863计划的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变化,专家委员会替代了过去的首席科学家。
  攻关计划是20世纪中国最大的科研计划,1982年开始实施。其宗旨是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带有方向性、关键性和综合性问题的科技计划,也是中国国家科技计划中累计投资最大、投入人员最多、在国民经济中影响最大的科技计划,有全国上千个科研院所数万名科研工作者共同参加。
  仅在九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就在农业、电子信息、能源、交通、材料、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领域安排了251个项目,5100多个专题。中央财政支持53亿元,地方配套资金176亿元。组织1000多个科研院所、700多个大学5400多个专业的7万多名科技人员参与其中,共取得成果两万多项,国内外专利1300多项,建立了4500多个试验示范基地,培养了具有生产经验和研究开发能力的人才近2万人,累计创造综合经济效益4300多亿元人民币,直接经济效益950多亿元。
  火炬计划是中国最重要的高技术产业计划,于1988年8月启动。该计划作为国家指导性计划内容包括组织实施一大批具有先进技术水平和国内外市场及经济效益好的高技术产品开发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批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探索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计划项目重点包括新型材料、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及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等新技术领域。
  到1998年底,中国火炬计划共组织实施了国家级项目3536项,地方项目9036项,由于这些项目以银行贷款和自筹款项作为资金来源,完全按市场经济的方式来实施,因而对国家经济的贡献尤大。据统计,仅1998年一年,火炬项目实现产值就达1256亿元,利税达212亿元,出口创汇达17.7亿美元,为创立我国民族高技术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焦点五 “市场”成为科技发展的关键
  为进一步推动开发型科研机构进入市场,经国务院批准,科技部、国家经贸委等12部委局于1999年2月联合发布《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 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决定对10个国家局所属的242个科研机构实施管理体制改革,具体方式可以自主选择,包括转变成科研型企业、整体或部分进入企业和转为技术服务与中介机构等。经国家批准继续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的少数科研机构,也要引进科技型企业运行机制。
  到2000年年底,242家科研院所的转制工作已经完成,有131个院所进入企业(集团);40个院所转为科技类企业,实行园地化管理;18个院所保留事业单位性质,转制为中介机构;24个院所并入学校、化转其他部门或撤并;12个(涉及29个院所)转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10个产业部门所属242个科研机构整体转制。这是我国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2000年,又有国务院11个部委管理的134个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完成企业化转制。
  与此同时,全国2000多家应用型地方科研机构也在2000年年底前完成了向企业化转制工作。在推进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的同时,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改革也在2001年拉开帷幕,涉及36万人的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工作逐步展开,首批4个部门102个科研机构的改革工作已在进行中。在这个过程中,一批研究院不仅顺利完成转制,而且还在此基础上涌现出一大批科字头的上市公司,知识和资本结合得愈加紧密。名片换了,称呼改了,所长变成了董事长或者总经理,“市场”成为决定科技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专家们认为,以中央直属242个科研院所全部实现企业化转制为标志,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到一个从微观到宏观、从机制改革到结构调整、从封闭运行到开放重组的新阶段。
  焦点六 航天工程保障国家安全
  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陆地上与12个国家接壤。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中国人民饱受耻辱,有着太多痛苦的回忆――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甲午海战、日本侵华等等。因此,强大的国防,对于中国人民有着更为深刻而直接的含义,安全成为中国人民的最大诉求,而强大的国防只能建立在发达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里,由于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国防需要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为此,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发展国防科学技术,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火箭方面,目前中国的长征火箭家族已经发展为9种型号的火箭系列,可以覆盖低轨道、中高轨道和高轨道等太空轨道,运载能力从1.5吨到9.2吨,其中低轨道最高运载能力高达9.2吨,高轨道运载能力最高达到5吨。长征系列火箭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具有坚实的基础,基本上具备了发射世界上不同轨道、不同重量卫星的能力,是世界航天发射市场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信誉度的高技术产品。
  在人造卫星方面,中国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继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中国又在1972年发射了第二颗科学实验卫星,日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从1970年到1998年,中国已经成功地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通信卫星和气象卫星三大系列50多颗各种轨道卫星,而且掌握了技术复杂的卫星回收技术和地球同步卫星控制技术。继著名的两弹一星之后,目前中国已经拥有50多颗在轨卫星,并且掌握了复杂的卫星回收技术和地球同步卫星技术。
  在载人航天方面,中国科学家的突出成就同样令世人为之瞩目。载人航天工程包括航天员、飞船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航天发射场、着陆场和航天测控与通信七大系统,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技术含量密集。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全国3000多家单位数以万计的工作人员先后参与研制、建设和实验。十年来,工程技术人员继承并发扬中国日益成熟的航天技术,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发展之路,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了信息、材料、能源等新兴学科的整体水平,完善了先进性与实用性兼备的载人航天工程设施,培养了一支以青年科学家为主的人才队伍。&
  2000年,中国先后两次成功地发射了神舟一号和二号宇宙飞船,在世界上仅次于美俄之后。日,中国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神舟”三号宇宙飞船,并且获得了圆满成功。“神舟”三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表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为最终实现载人飞行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表明我国利用飞船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资源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据专家介绍,“神舟”三号无人飞船已经完全符合载人航天的要求。
  焦点七 基因工程也有中国人的贡献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被誉为生命“登月计划”,是从1990年开始启动的,由美、英、日、德、法五国科学家共同参与。该计划最实质性的核心内容是DNA序列图的构建,即分析人类基因组的DNA分子组成(核苷酸或碱基序列),从而为建立基因组规模的基因鉴定技术奠定基础。1999年,中国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加入这一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坐落在北京顺义空港工业园B区的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承担了主要测序任务。
  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中国科学家由零起步,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承担的测序任务。这一成就让全世界为之瞩目。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1%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之一,中科院基因组生物信息学中心(即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已经成为世界上第6大基因测序中心。在植物基因测序方面,中国科学家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中国北京、杭州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暨中国科学院基因组信息学中心、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杂交水稻研发中心以及美国华盛顿大学等12个单位合作完成的《水稻(籼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序列图》被誉为基因研究领域“最重要意义的里程碑性工作”,“永远改变了我们对植物学的研究”,对“新世纪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具有全球性的影响”。 《科学》杂志以长达14页的篇幅介绍了中国专家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先后556次被有关专家从互联网上下载。
  不仅如此,在开放基因制药和诊疗方面,中国科技人员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早在1988年,中国科技人员就研制成功了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1992年又研制成功对治疗甲肝和丙肝有特殊疗效的合成人工干扰素等一批基因药物。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有18种基因工程药物与疫苗进入市场。此外,在培养转基因鱼、转基因羊、转基因猪等方面,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也处于先进地位,在大熊猫克隆的研究方面也处于世界前沿。
  焦点八 杂交水稻击败饥饿威胁
  1973年,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在世界上首次利用三系杂交法育成籼型杂交水稻,并且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多个杂交品种。863计划开始以后,国家将利用高技术改良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业产量的工作交给袁隆平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三阶段发展战略的袁氏设想。
  经过全国22个单位、数百名科学家的共同协作和10年的艰苦努力,袁隆平终于培育出一种新的“二系法”杂交水稻品种,平均每公顷产量可达11250公斤,是我国目前大面积种植水稻中产量最高的品种。据测算,这种具有超级稻特征的水稻新品种从播种到成熟平均每天每公顷产量可达到100公斤以上。1990年,杂交水稻的第一项农业技术转让给美国,试种结果是比美国的优良品种增产38%,目前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巴西等20多个国家引种。袁隆平也因此获得了8个国际大奖,被国际上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普及,使中国成功地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美国普渡大学汤?巴来伯格在《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这样评价袁隆平:“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际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袁隆平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同时,他给那些保守者上了一堂很有价值的课,这就是怎样在农业科学事业上去创造功绩,他把西方甩到了后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了水稻杂交优势的伟大科学家。”
  不仅如此。杂交水稻还为解决世界范围内的饥饿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水稻研究所1981年在中国湖南长沙合作建立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共举办了12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20个国家的200名左右的农业科技人员。1998年越南种杂交稻达20万多公顷,印度为10万多公顷,一般比当地良种每公顷增产1~2吨。
  焦点九 国际交流带来巨大收益
  1978年的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开始重返国际科技舞台,而且中国的对外开放首先是由科技领域率先进行的。
  这几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对外交往中,十分重视国际科技合作。江泽民主席从1994年以来在4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先后提出了关于召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APEC)科技部长会议、加强APEC科技工业园区合作、制定《走向21世纪的科技产业合作议程》、建立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科技产业合作基金等建议,受到与会各国领导人的欢迎。&&
  1996年11月,江泽民主席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加强APEC成员组织间进行科技工业园区合作的倡议,国务院也先后批准北京、苏州、合肥、西安、烟台、上海、深圳、成都、杨凌、武汉共10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对APEC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科技部批准北京、苏州、重庆、天津、武汉、上海、成都、西安8家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国际企业孵化器试点,成立网络,以促进国际化。
  1997年10月,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双方在中美联合声明中肯定了两国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成果,并指出中美将进一步运用科学技术来解决国家和全球问题。朱F基总理在第二届亚欧首脑会议上提出加强亚欧科技合作的倡议,科技部与外交部已于1999年10月主办了亚欧科技部长会议,会上通过的《部长公报》和《主席声明》两份文件将对21世纪亚欧经济技术合作产生积极影响。
  根据科技部公布的有关资料,目前与我国进行科技交流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52个,其中与我国签订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或经济、贸易和科技合作协定的国家有96个。在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的框架下,各专业部门也与外国的相应部门签订了部门间科技合作协定。例如,农业部已与100多个国家的农业部门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其他国际农业组织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与其中20多个国家签订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卫生部与52个国家签署了卫生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国家环保局已与27个国家签订了30多个双边环境保护协议或备忘录;民间科技合作与交流则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展开,科研机构之间、高等学校之间、科技学术组织之间、企业之间、城市之间以及科学家个人之间的交流都很活跃。
  例如中国科学院已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署了院级合作协议70多个,所级合作协议700多个。中国科协及其所属全国性学会参加了240多个国际科技组织,有280多人次的科学家先后在国际科技组织中担任理事、执委以上或所属专业委员会的领导职务。
  国际科技合作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HT-7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加速了我国的核聚变与高温等离子体物理领域与世界水平接轨;中美合作建设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在1992年进行的轻子质量的精确测量,被世界公认为近年来国际高能物理方面所取得的最重要的实验结果之一,而且迄今为止这台电子对撞机仍然是世界上同类加速器中亮度最高的一台对撞机。
  焦点十 国际竞争力逐年攀升
  反映一国科学技术国际地位的指标有许多。从基础研究地位来看,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可以是一个很好的衡量指标,因为它反映了中国科学家在基础研究领域中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从这个指标中可以看出,从1993年到1999年五年间,《SCI》收录的我国论文数从9927篇增长到24476篇,增长2.5倍多,占《SCI》收录论文的比重也增长了2.5倍多,论文数量在国际上的排名从第17位上升到第10位。可以预计,未来几年内我国被《SCI》收录的论文数排名极有可能再跃升一至两位。这说明我国基础研究能力有了比较大幅度的提高,基础研究的产出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上升,在国际上的影响也在逐步增强。
  从反映一国科学技术综合实力的诸多指标来看,目前国际上有三个刊物涉及到中国的国际科技地位比较。其一是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发表的《国际竞争力报告》设立的科技国际竞争力指标,由一国的R&D(研究开发)经费、R&D人员、技术管理、科学环境和知识产权五个方面26项指标综合而成。根据2000年度的《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国的科技竞争力在参评的47个国家中居第28位。2001年《国际竞争力报告》对其指标做了调整,用科学基础设施指标来对应科学技术指标。据此,则中国科技竞争力的国际排名提高到第26位。其二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设立的技术成就指数,反映一国在创造、传播技术以及培养人的技能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在这个排序中,中国的技术成就指标为0.299分,在参评的72个国家(或地区)中居第45位,属于技术的积极采用者。其三是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设立的技术相关指标,包括创新指数、技术转移指数、技术指数和启动指数等,中国在参评的59个经济体中分别居于第34位、43位、48位和47位。综合起来看,中国的科技发展在国际上基本上居于中等水平,但与科技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编辑 阮志峰)
作者:王春法 新闻来源:北京青年报网络版
  11:10:51
  13:49:50
&&&&&&&&&&&&&&&&&&&&
本网站由广东南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相关新闻图片新闻
与相关的新闻
我要评论已有
不是会员?快来呀!
科技动态专题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三号,通过中华民族人民的聪明智慧,我国的航天...
科技成果推荐
技术专家推荐
服务商推荐
Copyright (C)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科易网 版权所有
运营商:厦门中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全国烟草科技大会
-> 会议报道 -> 正文
统筹制订规划
实施项目带动努力提升我国烟草科技自主创新水平
--张保振副局长在全国烟草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摘登)
转自《东方烟草报》
姜成康局长代表国家局党组所作的题为《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为建设创新型行业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在认真总结分析烟草行业“十五”时期科技工作和当前面临形势的基础上,紧密围绕贯彻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向全行业提出了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行业而努力奋斗的科技发展宏伟目标。这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的目标,是国家局党组为实现烟草行业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确保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后一个时期全行业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按照这一总体目标要求,国家局初步研究制订了《烟草行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经论证修订后,《规划纲要》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行业科技发展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主要围绕《规划纲要》的基本精神,就如何贯彻实施《规划纲要》确定的任务部署,认真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有关要求,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制订《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
制订《烟草行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是新时期行业科技工作的一件大事,也是实现行业平稳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这次规划是行业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对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的一次全面部署。
“十五”期间,烟草行业在烟草化学、卷烟工艺、卷烟产品系统设计、减害降焦、造纸法再造烟叶、优质烟叶生产、信息化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较大突破,科技进步对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突出。增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促进行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努力走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烟草科技创新之路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自主创新是行业科技发展的灵魂,是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核心,是行业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行业未来、建设创新型行业的战略主线和根本途径。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实现行业的重点跨越和可持续发展。
要顺利实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行业的目标,首要任务就是要根据行业当前科技发展的形势,对行业科技发展做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规划和部署,也就是制订《规划纲要》。这个《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国烟草未来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纲要》既要确定我国烟草科技发展的大政方针,还要描绘我国烟草科技发展的宏伟蓝图;既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要体现建设创新型行业的要求。总之,科学制订和部署实施《规划纲要》,对于推动行业科技事业发展乃至行业的总体发展进程,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准确把握行业科技发展总体思路
未来15年,我国烟草行业科技发展向何处走,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如何定位等,是关系行业科技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也是制订《规划纲要》必须首先解决的根本问题。
关于指导方针。烟草行业中长期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坚持方向,突出重点,持续创新,支撑发展。”坚持方向,就是要继续坚持中式卷烟的发展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式卷烟的发展道路,把发展中式卷烟作为烟草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式卷烟,打造中式卷烟重点骨干品牌。突出重点,就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主攻方向,集中优势和力量,力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带动行业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持续创新,就是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行业和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通过持续创新,促进行业和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增强企业的生命力;就是要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竞争力为核心,不断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支撑发展,就是要努力通过加快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切实转变行业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真正实现节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使其成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支撑。
关于基本原则。未来15年,行业科技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市场导向、突出主体、政策驱动”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和潜能;要关注公众健康,维护国家和消费者利益;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营造烟草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坚持市场导向,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中的引导作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运用市场竞争与合作机制提高科技活动质量和效率,提升中式卷烟市场竞争力。坚持突出主体,就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坚持政策驱动,就是要充分发挥政策在科技创新中的保障和引导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政策配套,增强行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推进科技发展。
关于发展目标。未来15年,行业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显著增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科技整体实力,取得一批在世界烟草业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进入创新型行业之列,实现行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推进烟草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三、明确行业科技发展重点任务
未来15年,我国烟草行业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一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式卷烟发展方向,加强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围绕中式卷烟发展需要,科学剖析支撑中式卷烟发展要素,确定若干重点领域,统筹规划部署,以建立中式卷烟发展的综合支撑体系,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并从中选择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突破的领域作为关键技术进行重点攻关。同时,围绕事关行业发展全局、行业急需、体现我国优势、对行业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关键共性问题,实施若干重大专项,组织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实现重点突破,解决行业主要共性技术;三是构建支撑行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支撑中式卷烟发展的重点领域及其关键技术,重点应该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加强烟草育种和烟叶原料研究,突出烟叶的基础性地位。在烟叶原料方面,要以提高烟叶品质为前提,以满足中式卷烟原料需求和促进烟叶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不同产区、不同类型的烟叶进行科学品质定位,合理调整烟叶种植布局;针对不同区域烟叶生产特点,开展烟叶质量与环境关系研究、区域特色烟叶开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和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提高烟叶品质和生产综合效益;积极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围绕烟草病虫草害综合防治、调制技术等内容,解决对烟叶生产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问题。要通过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为清洁烟区生态环境和基础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为烟叶提质和生态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形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烟叶生产核心技术。在烟草育种方面,要坚持以常规育种为主、高新技术育种为辅,以国内育种为主、引种为辅,以应用开发研究为主、基础研究为辅的工作原则,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重点开展种质资源挖掘、保存和创新、性状遗传与发育规律、新品种定向选育、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要重视和加强优质烟叶生产新技术的系统集成研究与创新,加强烟草新品种、新技术、新组织管理方式的推广应用,尽快促进国产烟叶总体质量和工业可用性得到实质性改善与提高。
二是把推进卷烟调香、减害降焦、特色工艺及其特色配套设备的核心技术研究作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中式卷烟核心竞争力。卷烟调香是中式卷烟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目前我们最为薄弱的环节。卷烟调香要以掌控卷烟调香核心技术,稳定、提升卷烟产品品质,创新和发展中式卷烟风格特色为目标;要通过开展国内外烟叶和卷烟香味特征研究、寻找中式卷烟香味特征与化学成分的关系,通过加强香味学研究,夯实调香基础,加强对新型烟用香原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不断凸显卷烟产品风格特色。此外,还要加强调香技术研究,提高加香加料精度和针对性,强化香精香料品质控制,稳定产品质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调香技术人才,掌握中式卷烟的调香核心技术,实现“以我为主、由我掌控”的卷烟调香目标。
特色工艺要以全面提升中式卷烟综合品质、突出卷烟产品香气风格和口味特征、充分发挥烟叶原料的使用价值、实现卷烟产品的特色化为目标,更新工艺理念,强化工艺创新,凸显工艺特色,构筑中式卷烟工艺自主核心技术,实现卷烟产品设计系统化、加工精细化、控制智能化、生产集约化。同时,加强烟机及其配套设备的开发研究与制造,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强化工艺研究与设备开发的结合,进一步降低我国烟机装备的对外依存度,整体提升行业烟草机械的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
减害降焦要坚持“稳步降焦,重在减害”原则,强化相关技术、材料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充分挖掘、发挥国产烟叶原料、工艺、中式卷烟产品等在减害降焦、缓解吸烟与健康矛盾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和潜力,形成相关评价技术、方法,以我为主形成相关的系列技术标准。要紧紧结合中式卷烟的风格风味特征,着力强化对中式卷烟减害降焦技术的研究与自主创新。要进一步研究降焦新技术、新材料,促使卷烟焦油量的进一步下降。在卷烟减害方面,要深入研究能够选择性降低卷烟烟气中有害物质的新技术、新材料,积极组织综合性减害技术的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
三是加强循环经济研究,适应和满足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要。循环经济这一发展模式对于行业的发展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尤为迫切。为此,在生态农业方面,要重点研究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壤污染的综合技术,加强生物降解膜和烟田废弃物无污染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烟区生态监测与决策支持系统,要深入研究广泛推广烟草病虫草害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及其残留。在生态工业方面,要加强卷烟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工业废物无害化技术研究;研究并推广使用环保材料,尤其是要在开发使用可降解、可循环、无公害包装材料方面(如包装纸、胶粘剂、薄膜等)取得实质性突破,以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
四是加强烟草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烟草”。烟草信息化要紧密结合行业发展战略,以满足需要,促进发展,创新服务为原则,以应用体系建设为驱动,建设支撑和带动行业现代化建设的数字烟草,提升中国烟草总体竞争实力;应用新一代高性能计算机技术、高可信网络技术和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建设低成本、多性能、高智能、安全可靠的行业数据网络环境。构建行业电子商务体系、电子政务体系和管理决策体系,用信息化带动烟草行业现代化建设,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中国烟草总体竞争实力,促进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对于重大专项,要给以足够的重视。重大专项是为了实现行业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采取重大专项这种方式,能够整合有限的科技资源,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能够加快攻克事关全局和长远的烟草科技难关,以烟草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和突破,带动相关烟草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和行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行业的重大专项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关系行业全局,二是行业急需,三是能体现我国优势,四是对行业发展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对于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给予格外的关注。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局鼓励和支持卷烟企业、有烟叶生产的分公司和烟机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国家烟草专卖局将重点扶持10多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5个左右优质烟叶生产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卷烟企业要紧紧围绕提高卷烟品牌的市场竞争力,烟叶生产企业应围绕满足中式卷烟原料需求,烟机企业应围绕为行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装备保障和支撑,集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力量,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联合攻关、强化应用,解决制约烟叶生产和品牌培育的瓶颈问题,提高行业总体竞争实力。同时要加强行业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国家局将重点在烟草育种、烟草工艺、烟草化学、烟用香精香料、生物技术、吸烟与健康等关键研究领域建立10个左右行业重点实验室(中心)。行业重点实验室(中心)应本着“布局合理、装备先进、共建共享、流动开放、高效运行”的原则建立,并逐步建立起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要加强与中科院、农科院、医学科研机构等国内外相关单位的合作,促进知识流动、人才培养和科技资源共享。要鼓励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社会力量参与烟草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充分发挥其在科技中介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烟草学会在推动技术创新中的桥梁和协调服务功能,鼓励和支持区域性农业烟草试验站(中心)、基层烟叶技术推广站建设,提高烟叶生产技术成果转化率和到位率,加强技术创新服务,促进科技传导机制的健全。
四、认真落实推进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
提高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从体制改革、机制完善、政策扶持、人才培养、作风建设等方面形成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制定和落实推进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
1.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要在不断推进行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深化行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与行业改革发展相适应、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行业内外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
2.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通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有效地带动相关学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和关键领军人物,以局部的突破和跃升实现行业的重大发展目标。重大项目在国家局的统一领导下,根据需要和条件,成熟一个,实施一个,力求取得突破。组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要坚持科学决策、敢于决策和宽容失败。
3.充分用好国家政策。国务院已经提出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财税和金融政策;二是产业政策;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策;四是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研究,切实抓好落实。同时,针对行业实际,国家局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促进行业自主创新的配套措施,以实际行动推进行业自主创新工作。
4.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投资是战略性投资。为保证《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必须进一步加大行业的科技投入。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精神,保证行业科技投入要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强度逐年提高。国家局科技投入将主要用于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科技瓶颈问题和全局性、行业基础性的问题;并不断从以支持项目为主,逐步转向既支持项目,同时又支持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技术突破、基地建设和队伍建设的相互协调发展。行业各直属单位也要紧密结合自身发展,确定科技投入比例,确保行业科技投入稳步增长。
5.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自主创新,人才为本。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要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建立行业研究基地等手段和措施,发现和培养行业学科带头人和自主创新领军式人才。要加强对行业学科带头人选拔和培养工作的领导,建立行业统一的烟草科技人才资源信息库。要不断加强行业国际间人才交流,完善行业自主创新人才的引进机制和配套政策,鼓励烟草企业和科研机构设立面向行业内外、国内外创新人才的客座研究员岗位,广泛吸引海内外高级人才来行业创业、工作和服务,积极为引进人才提供优良的科研条件和生活便利。
6.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烟草科技创新的机制有多种,根据行业的现状,要积极创造条件,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前进。
一是竞争优胜机制。只有竞争,才有活力,才能创新。只有竞争,才能在更高水平、更宽视野上提升水平,激发活力。
二是弹性工作机制。评价科技人员的能力与水平,关键是要看他有无科技成果,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水平,而不是看他工作的时间和作息规律。
三是工作交流机制。当今的科技创新,更多地表现为集成创新,这种集成性的创新过程,仅靠单一专业人员的苦心钻研很难实现突破,必须依靠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必须依靠更多科技智慧的荟萃与碰撞。因此,我们必须创造交流、促进交流。
四是国内外合作机制。要加强与行业外科研、学校、医疗单位的合作和交流,加强与国外有关机构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进行创新。合作要立足自我,兼收并蓄,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最终通过合作达到强化自我的目的。
五是物质激励机制。要认真总结并借鉴一些企业的成功做法,结合行业实际制定出一些具体的物质激励办法,使科技人员的能力和价值得到量化和对称,使科技人员的薪酬与效能成正比。
六是培训奖励机制。培训是最大的福利,是智力的再投资,也是知识的扩大再生产,能使科技人员更好地发挥作用和潜能。国家局已经作出了有关规划,各单位、各企业也要引起重视并身体力行。这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之举。
七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这种文化环境有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一个是淡化官本位意识,再一个是宽容失败。官本位意识是创新的最大思想障碍。破除这个障碍,一要从政治上给科技人员以充分的尊重,二要从经济上给他们以应有的报偿。科研难免有失败,但失败不是结果,而是过程。结合行业实际,我们必须建立包括精神理念、制度规范和物质载体等多角度的行业创新文化和环境。
7.实施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战略。要充分认识知识产权对行业发展所具有的战略意义,高度重视行业知识产权的发展和保护,在关系行业安全和国际竞争的关键技术领域实现核心专利的突破。要通过行业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促进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要加强行业知识产权工作力量,培养一支复合型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要建立行业的知识产权激励制度。对掌握企业自主创新核心技术人才的流动,要有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制约手段,建立并完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要通过建立低危害卷烟产品认证制度,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害特色中式卷烟产品在市场准入上给予政策支持。
要制定行业标准化发展战略,建立健全行业标准体系,加强对行业标准的研究,引导产学研联合研制技术标准,促使技术标准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建立起完善的标准协调机制。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努力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骨干与核心力量,积极承担国际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推动“以我为主”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技术标准。要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的研发制定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通过自主再创新策略形成的技术标准。
五、建设创新型行业需要把握的几个关系
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行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行业发展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实现《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目标,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信心勇气与脚踏实地的关系。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行业,既需要扎实苦干的实践,又需要坚定持久的信心。建设创新型行业,要求我们必须具有“两弹一星”精神所包含的胆识和勇气、雄才和大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烟草是可以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是可以更多地获取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世界知名品牌的。树立了信心,鼓起了勇气,还需要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科学技术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浮躁。
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还表现在如何对待挫折和失败上。自主创新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我们必须倡导“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理念,鼓励科技人员敢于冒险,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二是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强调自主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开放的条件,更好地发挥引进的作用。近些年来,行业在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快行业科技升级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可以说,没有对外开放,就没有现在行业搞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条件。但是,也必须认识到,没有自主创新,一味地引进,便会永远受制于人。自主创新不等于“关门创新”,不等于全面排斥与否定外部科学理论与技术成果,而是强调以我为主,“拿来”我用,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进行创新,最终自主开发出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核心技术或名牌产品。
三是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关系。烟草行业内的科研单位与企业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共同为提高中国烟草总体竞争力而努力。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当然应该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科研单位是科研的主体,理所当然应该是知识创新的主体。行业骨干科研单位与企业技术中心要各自找准定位。凡是企业技术中心能够做的,骨干科研单位应该退出;凡是企业技术中心不能做的,骨干科研单位要进入。这一“进”一“退”,就是要体现合理分工。这是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骨干科研单位在科研工作中,要把自己定位在做核心技术和共性的关键技术上,在行业自主创新中真正起到“引领”和“骨干”的作用,要敢于跨越。只有跨越,才能赶超,才能创新。
各企业的技术中心要更多地把已经学到的基础理论用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企业作为生产经营的主体,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增加收入、为国家提供财政积累。要完成这一任务,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离不开创新的推动。为此,企业的科技人员必须善于学习、认真学习。
四是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关系。目前,科技发展体制和机制还不是很适应自主创新的要求,有些甚至还束缚着企业和科研人员的手脚。这就必须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新的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深化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要围绕这一目标,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制定和完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在投资研发、技术应用、技术创新上向主体地位迈进。深化行业科技体制改革要以自主创新为导向,凡是有利于行业自主创新的制度规范,都要抓紧制定;凡是有利于行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都要抓紧出台;凡是有利于行业自主创新的文化学术环境,都要努力营造。科技管理部门要制定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和工作步骤,与相关部门联合协作,为自主创新开辟一条高效、快速的“绿色通道”。
五是成果、专利、标准、品牌之间的关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它是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从事高智力活动而创造的财富,这种和知识联系在一起的财富是一种无形财富,拥有法律确认的产权。我们倡导自主创新,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获取和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一般而言,技术创新的最终结果,都要体现到产品或者某一项制造工艺上,然后推向市场,形成竞争载体。凡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生命力强者,都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技术规范,即标准。在这个创新的全过程中,标准已经成为创新的动因和归宿,创新的成果要通过专利到产品或技术再到标准的递进过程得以体现,最终形成竞争优势。因此,要建立创新型行业,促进烟草长远发展,必须充分依靠科技创新,进而实现规划纲要项目化,项目发展成果化,成果发展专利化,专利发展标准化,标准发展产品化,最终实现成果、专利、标准、品牌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行业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是保持行业平稳发展、提高中国烟草总体竞争实力的必经之路。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全行业各级领导务必充分认识自主创新的极端重要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以光荣的使命感狠抓落实,以高度的责任感促进落实,以创新的精神推动落实,努力开创我国烟草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Copyright &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烟草杂志社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受版权保护,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提高写作水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