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来风箱里的老鼠歇后语怎么差

风箱里的乡愁和故事
风箱,曾是家家户户离不开的生活用品,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虽难登大雅之堂,却备受人们青睐。现在风箱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加之它是纯手工制作,制作风箱的手艺需要师傅手把手教给徒弟,因而这门独特的制作手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今天咱们就说说关于风箱的那些事,有制作流程,有乡愁回忆,有不舍亲情,主要根据冠县在线、柳岸春秋两篇原创文章综合。
风箱的记忆
作者:马科平
风箱,我的家乡人叫它风龛。从前,风箱安卧各家各户的灶台边,在每个清晨、中午或傍晚的村头巷尾,总能发出“吧嗒吧嗒”清脆悠扬的声音,和着鸡鸣狗叫、孩童笑闹的喧哗,大人们的脚步声、说话声,成为一首极其动听的乡村交响曲。
呈长方体的风箱,多为泡桐木制作,性软轻巧,有弹性,不张不走,经久耐用。里面的拉杆则是槐木、榆木,盖因这种木材坚硬耐磨,光滑轻爽。一个好材质的风箱,可以用上几十年,传承两三代人。
在我童年的印象中,娘总是天不亮就在灶房忙碌。灶房简陋窄小,灶台上端坐两口黑铁锅,灶膛前垛满干枯的柴禾。柴禾是农村司空见惯的麦草、玉米秸、高粱秆、豆秸、干草等。娘默默坐在矮凳上,守着火口拉风箱。
娘不紧不慢,一手拉,一手续柴、拨弄火苗,两手配合默契。风箱拉得均匀,娘的身子随拉柄,前后俯仰,“吧嗒吧嗒”的声音节奏舒缓,灶膛里的火苗红彤彤的,映照在娘沧桑而憔悴的脸上。
水开了,娘先灌满两个热水瓶,然后下玉米糁子,续柴烧火,搅拌,熬上一会儿,再给锅里放入蒸笼,蒸笼上有切好的白萝卜丝和几个蒸馍,盖上锅盖,用文火慢烧,汽圆后,停了风箱,待炉膛的余火完全熄灭,充满亲情温暖,喂养胃肠的早餐便做好了。
每次放学回家,我都会直接往灶房跑,偶尔饭还没熟,就帮娘拉风箱。嘴里叨念:“烧锅是猴相,两眼锅底望。灰往两边分,柴往中间放。一手拿火棍,一手拉风箱。”人小力小,拉不了几下,只得双手攥了拉柄,吃力地推拉,却又顾不上续柴,往往手忙脚乱,很是狼狈。
拉风箱也有一定讲究,刚生火时,风不能大,大了容易将火吹灭,只需轻轻拉动即可。等灶膛里的引火柴草充分燃烧,再放进玉米秸之类的柴禾,就可以用力拉了,如烧的是树枝,则需要更大的风力。拉风箱用的是巧劲,长拉短放、快拉慢推才能持之以恒而不吃力。
看似简单的拉风箱,其实是件苦差事。夏天屋里闷热难耐,一动就淌汗,灶房成了蒸笼,娘总是汗流浃背。阴雨天,更是遭罪,柴禾潮湿,难以点燃,光冒烟不起火。由于气压低,炊烟不散,反而倒烟,烟雾从烟囱里往回灌。窄小的灶房里浓烟盘旋迷漫,呛得人喘不过气、睁不开眼。娘满身灰烬,眼睛红红,一把鼻涕一把泪,不住地大声咳嗽。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乡亲们烟熏火燎的烦恼越来越少了,陆续用上了沼气灶、煤气灶、电磁炉、微波炉,风箱将会慢慢卸下曾经的历史重任。但故乡袅袅的炊烟和熟悉的风箱声对我来说并没有走远,每当吃饭时,眼前总会出现娘拉风箱做饭、汗流浃背的形象。这,永远让我心怀敬意和感恩。
转自四川经济网
老手艺——做风箱
曾经是家家户户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风箱,随着时代的变迁,正逐渐成为即将消失的老工艺。为了留住这宝贵的乡村记忆,我们来到了冠县李八里风箱制做老艺人李庆臣家中。
83岁的李庆臣老人从16岁开始就学做风箱,一做就是60多年,他们家制做的风箱以美观、精细、耐用著称,曾是远近闻名的风箱制做大户。过去,风箱为家庭必备用品时,老人带着四个儿子一起做,而今,风箱已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四个儿子也都另谋职业,只有李庆臣一人仍然坚守着,不忍舍下这门老手艺。
风箱,是一个长方形的木箱子,有大小不同型号,最常用的是中型风箱,长不足一米,宽30公分左右。中间穿入拉杆,前端连接缚满鸡毛的毛头,后端伸出箱外连接拉手。前后下端各有一风门,内侧底部装有风道,上面有能活动的箱盖。靠锅灶的一边留有风嘴,嘴内装有舌头,拉动时风便从风嘴吹出。老师傅说,做风箱的材料以桐木为好,性软、耐磨、体轻。拉杆要用槐木或榆木,坚硬耐磨,光滑轻爽。
制做内?的工具很多,刨子、凿子、拐尺、墨斗等木工工具一应俱全,制作流程也非常繁杂,我们三次拜访才拍摄完成。下面就跟着老师傅一起制作风箱:
第一道工序:打线,解板。主体箱板厚1.5厘米左右。
第二道工序:刨面,拼板。刨光解好的毛板,按尺寸平整好,保证严死合缝,不能有半点弯曲。
第三道工序:凿扣,合缝。扣是斜的,叫“斜扣”,小锯细凿,分毫不差。合缝时要用胶,保证密不透风。
第四道工序:制作配件。结合箱体制作每个配件,包括风道、毛头板、拉杆、前后呼嗒、舌头、风嘴、箱盖等。
第五道工序:勒毛头。毛头多为鸡毛,相当于风箱的肺。勒毛头是个细作活,86岁的老伴是李师傅半个世纪的好帮手。
第六道工序:安装毛头。安装毛头前箱体内挨紧毛头的地方以及拉杆都要预先打上米腊,以保证润滑流畅。勒好的毛头放入箱体,用拉杆穿入固定前端。
第七道工序:封盖。盖子插入后,风箱整体形状呈现。
第八道工序:装舌头。舌头虽小,但很关键。起到左右逢源的效果。不大不小,摆动顺畅。装好舌头后,老人家得意地试拉。
第九道工序:装风嘴。风嘴一般为独木凿成。起到收风成束的作用。
第十道工序:贴标签。标签是李庆臣老人的风箱标识,也是几十年如一的名片。
以上照片来自冠县摄影协会 辛永杰、崔国华、李勇、邢先进拍摄提供,感谢几位老师的人文记录。
风箱里的记忆
每次回家探亲,故乡都悄然发生着变化,好像又梳妆打扮了一番,一次比一次干净、整洁。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变迁,童年时的故乡仿佛已经变成了一张发黄的老照片。房屋、树木、街道无一例外地变了模样,包括家里的那些老物件,逐渐闲置或废弃了。几年前父亲去世后,母亲就跟着我弟弟一家出去做事了。家里经常空荡荡的,烟火气也少了。回家的次数虽然少了,但故乡一直在我的心里。每次回家,对故乡一草一木的那种亲切感依然如故。尤其看见家里的那些老物件,心里特近乎。岁月匆匆,童年不再,总喜欢在这些老物件上搜寻旧年的影子。
比如伙房里这件“传家宝”,一个烧火做饭用的旧风箱。风箱,也有不少地方叫“风匣”,一种简单而古老的木制吹风机械。据说这是老爷爷那辈儿传下来的,跟我家北屋冲门口那张八仙桌一样古老,八仙桌是我奶奶陪嫁的嫁妆,至少是清末民初制作的老物件了。这件传家宝,甚至比我爷爷的“资格”还老。它见证了我家几代人的成长,天天目睹我们几代人的柴米油盐、一日三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尽了沧桑。
这件其貌不扬的旧风箱,是经过大风浪的,经过战火洗礼的。
1943年,日本鬼子“扫荡”。一听说“鬼子来了”,全村男女老少都立刻转移——年轻的女人用锅底灰抹成黑脸,男人们随身带点吃的和衣裳就拉家带口四散逃命。那时父亲才十来岁,还好奇地站到坟头上看热闹。被爷爷一把拽了下来,抱着他骑上了毛驴,牵着驴就往村外逃。据父亲说是躲到了一个地窨子里躲了两天。
可家里却遭了秧,鬼子兵把各家都翻了个底朝天,没找到什么值钱的东西,就胡乱朝屋里放了几枪,临走还放了把火。伙房里有一小堆柴禾,结果把风箱的正面烧坏了,还烧掉了拉风箱的把手。两天后逃回来的爷爷把风箱修好,换了个拉拉杆和把手,让风箱又恢复了往日的活力。所以,这只旧风箱也是经过了战火“烤”验的。
父亲在世的时候,家里人多,经常拉风箱烧火做饭。到后来,只有当我们一家人回乡探亲的时候,才会用大铁锅做饭,使这件旧风箱有了用武之地,“呼嗒、呼嗒”地忙活一阵儿,大显威“风”,煮出一锅饺子或者炖出一盆子大锅熬菜。也为我们这个十几口子的大家庭营造出一种欢乐祥和的氛围,老老少少围坐在一起,述说家长里短,回忆童年往事。
小时候,见父亲每次杀完鸡,都把拔下来鸡毛攒起来,短的羽毛装到布袋里保存起来。公鸡尾巴上的长羽毛用线绳捆起来。当时我并没去刨根问底,只是悄悄地记在了心里。
原来每年冬闲的时候,父亲会在避风向阳的北屋门前修理风箱。把风箱上盖打开,上盖是一块长方形的木板,一抽就出来了,里面是一块挡风板儿,四周都是缧(léi)上去的鸡毛,这就是风匣的活塞。风箱用得久了,风板就会漏风。父亲把那些磨损了的旧鸡毛拆下来。把攒起来的那些鸡毛缧到挡板四周,这样风匣的密闭性恢复,拉起来风力又大了。而那些公鸡尾巴上黄黄绿绿的长羽毛,就被父亲绑成了鸡毛掸子。
父亲还根据风箱拉风的原理,给我们做了几只土造的“水枪”。水枪都是就地取材,枪筒是用一节蓖麻杆做的,在蓖麻杆一端钻个小眼儿,做喷水口。另一端横断面直接切开,做活塞口。然后拿一根筷子,头上绑上纱布做活塞。这样,一个土造的喷水枪就做好了。我们哥俩一人一个,跟其他小伙伴儿们互相喷水嘻戏,弄得满身水,却乐趣无穷。
打记事起,母亲做饭多是喊我帮她拉风箱烧火。我也挺爱干这活儿:不怎么累,可以一边拉风箱一边玩儿。烧不了多一会儿,铁锅里的凉水开始响了,“丝丝”的,热气也渐渐冒了出来。我就喊:“娘,锅开了!”母亲就系着围裙,端着一大盆和好的面走进来,围着锅头转,蒸馍馍、贴饼子,熬米汤,丁丁当当地一通忙活。母亲一边忙活一边跟我说:“一气馍馍二气糕,豆渣窝窝大火烧。”蒸馍馍、蒸年糕或者豆渣窝窝,用的火候是不一样的,这些都是烧火做饭要掌握的要领。
拉风箱是有技巧的。刚把点着的引火柴禾塞进灶膛时,只需轻轻拉动几下风箱,锅底的火苗就“噗”地蹿起来,伸出火舌兴奋地舔着锅底。这时要轻轻地拉,不能用蛮力,否则风太大,会把灶坑里的那点引火吹灭,就前功尽弃,还得重新点。轻轻拉动风箱,慢慢送风,把空气通过风箱送给灶坑里的柴火,等里面的火烧旺了,才可以往灶膛里添玉米秸、棉花秆等硬柴,或填进去些煤炭。这时候火越烧越旺,拉风箱就可以任性点了。风箱“呼—嗒”、“呼—嗒”地响,灶膛里那一簇簇红黄的火苗,随之起起伏伏,摇摇曳曳。通红的灶火,也映红了妈妈慈祥的脸庞。
烧开锅里的水,先舀出来老爸泡茶喝的开水,灌满暖壶。然后把小米、绿豆之类的放进去,再烧,这时要小点劲儿,柔柔的风,文火慢炖,烧烧停停,慢慢熬,不能淤锅,不能让米粥溢出来。大约半个钟头,一锅喷香的小米绿豆粥就熬好了。
夏秋时节,父亲会把从苜蓿地里逮回来的蚂蚱、油子、担杖一类的,用草梗子串起来,放到灶膛的火灰里焖烤。不消几分钟,外焦里嫩的蚂蚱就被烤好了,外面的翅膀已经被烧掉,露出来的皮黄肉嫩,吃来别有一番香味儿。
记得小时候好像什么饭菜都要用风箱烧火去做:熬米粥、蒸馍馍、馏苦累、插白粥、烀山药、贴饼子、炖大锅菜、炖肉炖骨头、炒青菜、炒鸡蛋……各种各样的饭菜,都是这样做出来的。在这样“呼嗒、呼嗒”的风匣声音伴随下,父母亲教会了儿女做各种饭菜,教会了我们如何用力,如何把握火候,怎么省劲儿。还教会了我们好多做人的道理。父亲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好男儿志在四方”、“不义之财不能贪”、“粒粒皆辛苦”、“黎明即起,洒扫庭院”等一些勤俭持家或者教人惜时的至理名言,至今仍然时常回响在我的耳边。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厨房里盘锅头、垒灶火。早,午,晚,从街巷里一走,总能听到各家各户传出来的拉风箱的声响:“呼—嗒!”“呼—嗒!”节奏舒缓,十分亲切。又有油炸花椒,炒菜的香、熬粥的香在风中徐徐而来,沁人心脾,心里一下子就感觉暖烘烘的。
风箱外表很简单,就是一个长方形的木箱子。穷人家的风箱大多是原木色,白茬,不上漆,时间长了,烟熏火燎的,就变成黑褐色了。富户财主家里的风箱多是上了油漆的,有的边角还镶了黄铜边角。
据说这种古老的活塞式鼓风器,是宋朝才发明的。之前,鼓风都是用一个大布口袋通风,口袋一头拴在通风口,一头用石头压住,拍打布袋子,就有空气吹进炉膛里了。明代《鲁班经》和《天工开物》上都有风箱制作的记载。记得父亲也在家做过风箱。一般要选用梧桐木,材质轻、不易变形。拉杆则要用质坚而顺直的椿木。首先把选好的木料锯成所需要的板材,晾干,再用锯末点燃的温火烘烤,等木材彻底干透。之后,根据风匣所需用的尺寸将木材进行研缝,将木材粘接牢固。用的木匠工具主要是锯子、刨子、墨斗等。做风箱,部件很多:上下盖、上下梁、压条、沿板、拉杆、猫头、前后门子、海眼,还有底部的约风、舌头、风口、气嘴等等。各个部件多数需要榫铆相套,再用鱼胶、水胶、钉子等材料沾合组装在一起。
(顶板上的“插盖”是可以随时用手退出来,查看风箱里的情况)
风箱也分大、中、小不同规格。大号的风箱一般是用于冶炼、铸造,尺寸大,风力也大。中等的,长不足一米,适合普通家庭烧火做饭用。最小规格的,只有一尺多长,主要用于银匠、锡匠、小炉匠等走街串巷做生意用。
风箱一般都是放在灶台右侧,垫砖,离开地面一点距离,防潮湿。顶面放一块稍大的木板,既能当切菜的案板,又能压稳风箱,避免淋湿风箱。风箱下面的出风嘴对准灶台下的进风道,有时还得缠点破布,封严实了,防止风嘴跑风。
风箱的两端各有一个方形进风口,风箱内的出风口里面有一个叫“巧舌子”(也叫“风舌头”)的木头阀片,风箱拉杆无论前推还是后拉,都能出风烧火。风通过出风口时来回拨动“巧舌子”,其作用是保证拉杆在推拉时都有风从出风口里吹出。推的时候,从前风口进气,后挡风板则会关闭,风道风舌后开前闭;拉的时候,从后面的进风口进气,前面挡风板自然关闭。——看似简单的风箱,其制作和工作原理还是非常巧妙的。
(无论推或拉,都会有风吹出来,不会做无用功。)
我们家的风箱是单根拉杆的。有的人家是双排拉杆,拉起来时箱内的风板受力均匀,似乎更轻一些。拉杆下边有一个不大的方方正正的进风口,里侧挂着一个巴掌大的“风舌头”,是用一块薄木板做成的。往里推时,风舌头张开,吸进去风;往前拉时,风舌头又“吧嗒”一声合上,风会从后面的进风口吸进来,通过风匣嘴吹进灶膛里,前后两个风舌头随着推拉一张一合,就会发出“呼嗒、呼嗒”的响声,清脆,好听。
小时候还见过背着工具箱的“打风箱、修风箱”师傅,走村串户叫喊:“打风匣哩!谁家打风匣呀?有修风匣的没?”有的人家风箱突然没风或者风小了,不会修,就得请师傅打开风箱顶上的插板修一下。一般多是因为风板松了或者脱落了。用得时间长了,风板四沿儿上的一圈鸡毛秃噜了,得大修,打开风箱,换上新鸡毛。
以前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砖砌的锅灶,旁边放着一个风箱。锅里添好水以后,点燃柴禾放进锅灶口里面,右手拉风箱,左手添柴火。这是农村伙房里最常见也最温暖的一幕场景。
如今,村上好多人家都不使风箱了,有的用上了电吹风,更多的人家买了液化气罐,或是砌了沼气池,或者用电磁炉、电饭煲做饭,方便,干净,还省事、快当。还有谁家拉风箱烧灶火做饭呢?曾经袅袅升起的炊烟,慢慢就成了断落经年的回忆。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108|回复: 2
保育猪:不吃,呼吸急,像拉风箱。
经验408 点
注册时间17-1-8
最后登录17-9-1
在线时间1 小时
阅读权限70
猪币鲜花答猪病
六级会员, 积分 38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25 积分
发表于 17-8-26 12:37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养猪人,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猪猪论坛。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猪病阶段: 保育猪
发病头数: 1头
体温: 40.5°C
症状描述: 不吃,呼吸急,像拉风箱。
用药情况: 磺胺,卡那霉素,安苄酉林
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扫一扫,下载猪易通
小易推荐楼主新帖
经验15832 点
威望2678 点
注册时间12-9-30
最后登录17-9-2
在线时间4735 小时
阅读权限170
猪币鲜花答猪病
发表于 17-8-26 12:41
注射氨基比林注射液+青霉素+链霉素退烧,另一边注射替米考星注射液消炎
经验1114 点
威望140 点
注册时间16-12-22
最后登录17-9-2
在线时间35 小时
阅读权限120
猪币鲜花答猪病
宁夏&固原市&隆德县
发表于 17-8-26 13:06
怀疑支原体肺炎,泰妙菌素十强力霉素拌料
深受网友喜欢,粉丝数200以上的用户
发放给曾经为猪友们做出贡献的用户和当前默默为猪友做奉献的优秀会员
公益兽医师
猪易官方兽医
猪猪论坛-猪易通论坛在线客服
移动端服务
养猪日|企业
电话:7手机:
网友发表内容不代表猪e网观点,但内容版权归猪猪论坛和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网民服务电话:7 (工作日)
GMT+8, 17-9-2 10:33
Powered by扫描二维码
咳嗽还喘不过气来,气管就象拉风箱式并带头
来自:甘肃省 陇南
提问时间: 10:24
回答数量:
最佳回答百姓健康网
53946 位专家为您在线解答
病情分析: 初步考虑是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建议可以吃点头孢羟氨苄胶囊和平喘抗炎胶囊和脑清片
TA帮助了1465人
小儿厌食症
TA帮助了12975人
病情分析:
鼻窦炎的主要症状是不通气,所以治鼻窦炎要用部膜收缩剂,滴鼻净,配合0.15%黄连素或0.5%的氯霉素液点鼻消炎,每天的点药次数以维持通气为标准.如果用药后不能维持通气,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鼻甲切除或电烙术.鼻窦炎是鼻窦内的化脓性炎症,以流脓鼻涕,头痛为主,治疗时除滴用鼻税膜收缩剂外,还要使用抗生素以消除鼻窦内的细菌感染,或做上颌窦穿刺术,必要时应进行鼻窦根治手术
TA帮助了14136人
病情分析:
根据上面提供的信息,最近一段时间入睡,特别困难,晚上始终无解释,心里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
意见建议:
这是一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心里的烦心事情很多,心静不下来,然后就睡不着了,找好朋友说一说,把烦心事说了,心静了就睡着了。
TA帮助了12523人
病情分析:
您好,根据您提供的信息,做梦是人脑休息的一种方式。
意见建议:
但是如果多梦,睡醒之后明显思考,就是病态了。建议您睡前不要看刺激性的电影或者书籍,睡前可以适当运动。
TA帮助了13382人
病情分析:
你好,肺结核是由于感染结核杆菌所引起的疾病,之前做过什么检查吗?
意见建议:
你好,根据你的描述,建议您到医院查个肺部CT看看,同时可以服用异烟肼和利福平积极抗结核治疗,配合中药效果会更好一些!以上是对“在县医院检查说我得的是肺结核”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TA帮助了13462人
病情分析:
你的情况考虑是感染引起的甲沟炎,一般会有红肿等情况
意见建议:
建议一般口服抗生素比如阿莫西林,外涂聚维酮碘等,严重者需要手术拔甲处理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日杀风箱怎么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