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答题技巧英语如何对所提供的考生答题案例进行问题诊断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问题诊断与实践改进的教学策略 - 教... 农村..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问题诊断与实践改进的教学策略 - 教...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问题学生教育个案分析问题学生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问题学生教育个案分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1.考前一个晚上睡足八个小时,早晨吃好清淡早餐,按清单带齐一切用具,提前半小时到达考区,一方面可以消除新异刺激,稳定情绪,从容进场。另一方面也留有时间提前进入“角色”,让大脑开始简单的数学活动,进入单一的数学情境。如清点一下用具是否带全(笔、橡皮、作图工具、身分证、准考证等)。
  2.把一些基本数据、常用公式、重要定理“过过电影”。
  3.最后看一眼难记易忘的结论。
  4.互问互答一些不太复杂的问题。
  一些经验表明,“过电影”的成功顺利,互问互答的愉快轻松,不仅能够转移考前的恐惧,而且有利于把最佳竞技状态带进考场。
  二、精神要放松,情绪要自控
  最易导致心理紧张、焦虑和恐惧的是入场后与答卷前的“临战”阶段,此间保持心态平衡的方法有三种
  1.转移注意法:避开临考者的目光,把注意力转移到某一次你印象较深的数学模拟考试的评讲课上,或转移到对往日有趣、滑稽事情的回忆中。
  2.自我安慰法:如“我经过的考试多了,没什么了不起”,“考试,老师监督下的独立作业,无非是换一换环境”等。
  3.抑制思维法:闭目而坐,气贯丹田,四肢放松,深呼吸,慢吐气,如此进行到发卷时。
  三、迅速摸透“题情”
  刚拿到试卷,一般心情比较紧张,不忙匆匆作答,可先从头到尾、正面反面通览全卷,尽量从卷面上获取最多的信息,为实施正确的解题策略作全面,一般可在十分钟之内做完三件事。
  1.顺利解答那些一眼看得出结论的简单选择或填空题(一旦解出,情绪立即稳定)。
  2.对不能立即作答的题目,可一面通览,一面粗略分为A、B两类:A类指题型比较熟悉、估计上手比较容易的题目,B类是题型比较陌生、自我感觉比较困难的题目。
  3.做到三个心中有数:对全卷一共有几道大小题有数,防止漏做题,对每道题各占几分心中有数,大致区分一下哪些属于代数题,哪些属于三角题,哪些属于综合型的题。通览全卷是克服“前面难题做不出,后面易题没时间做”的有效措施,也从根本上防止了“漏做题”。
  四、信心要充足,暗示靠自己
  答卷中,见到简单题,要细心,莫忘乎所以,谨防“大意失荆州”。面对偏难的题要耐心,不能急。考试全程都要确定“人家会的我也会,人家不会的我也会”的必胜信念,使自己始终处于最佳竞技状态。
  五、三先三后
  在通览全卷并作了简单题的第一遍解答后,情绪基本趋于稳定,大脑趋于亢奋,此后七八十分钟内就是最佳状态的发挥或收获丰硕果实的黄金季节了。证明,满分卷是极少数,绝大部分考生都只能拿下部分题目或题目的部分得分。因此,实施“三先三后”及“分段得分”的考试艺术是明智的。
  1.先易后难:先做简单题,再做复杂题;先做A类题,再做B类题。当进行第二遍解答时(通览并顺手解答算第一遍),就无需拘泥于从前到后的顺序,应根据自己的实际,跳过啃不动的题目,从易到难。
  2.先高(分)后低(分):这里主要是指在考试的后半段时要特别注重时间效益。如两道题都会做,先做高分题,后做低分题,以使时间不足时少失分;到了最后十分钟,也应对那些拿不下来的题目就高分题“分段得分”,以增加在时间不足前提下的得分。
  3.先同后异:可考虑先做同学科同类型的题目,这样思考比较集中。知识或方法的沟通比较容易,有利于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益。一般说来,考试解题必须进行“兴奋灶”的转移,思考必须进行代数学科与几何学科的相互换位,必须进行从这一章节到那一章节的跳跃,但“先同后异”可以避免“兴奋灶”过急、过频和过陡的跳跃。
  三先三后,要结合实际,要因人而异,谨防“高分题久攻不下,低分题无暇顾及”。
  其实,中考就是人生必经的十字路口,就看学生怎样去选择,中考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神秘,只要我们打好扎实的基础,鼓起信心,理清思路,认真备考,沉着应考,充分掌握数学学习和应试技巧,并融会贯通于学习的每一分每一秒,相信中考也不再是很高的门坎。标签:招生工作如何进行高三英语复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00
&&¥3.00
&&¥0.5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如何进行高三英语复习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他山之石(4)-高中英语课堂问题诊断与解决策略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常见问题分析
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312000) 戴军熔
本文结合新课程实施情况调研,分析和讨论了当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六方面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新课程实施,课堂教学,常见问题,问题分析,对策与建议
为全面了解高中英语新课程实施情况,客观分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2007年9月—12月我们从新课程实施环境、基于新课改的学校管理方式的转变、教师开展教科研的基本情况、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及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及问题等五个维度进行了调查。本次调研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及课堂观察三种研究方法。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对来自10所学校100位参与课改的不同年龄段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对其中24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随堂观察,共听课24节。课型包括听力(3节)、阅读(6节)、综合语言教学(6节)、语法/语言点教学(3节)、练习分析课(3节)、写作课(3节)。课堂观察内容包括:(1)教学目标的设计;(2)各类教学活动的时间分配;(3)课堂提问情况;(4)常用教学活动类型的频率;(5)课堂教学过程的总体情况。从观察结果分析,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在实施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在此,笔者将着重讨论以下六个常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常见问题分析
1、教学目标设计不明确,对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认识不足
教师只有充分把握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才能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设计出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步骤与活动。但调研中发现,不少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对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
(1)教学目标主体不明确或不一致。比如,“To train ss’ ability of working in groups”、“Ss
will develop their skimming and scanning skills”、“Ss will learn to
think and speak logically in
English”,上述表述中,不管主语定位是教师还是学生,但其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目标关注点在于老师教了什么,而未体现一节课后学生学了什么?会了什么?
(2)虚设教学目标,重点不突出,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不少教师这样描述教学目标“To improve ss’ listening, speaking and
reading ability through various tasks”、“to review some key words
and phrases and grammar, i.e. changing sentences from direct speech
into indirect
speech”。显然,第一项描述对课堂究竟要侧重训练和培养哪几项具体阅读技能并没有明确表述,而第二项中我们则不清楚关键词(组)的具体内容,实施中就缺乏可操作性和评价性;而且,句型转换的关注点在语言结构变化,这就存在着只重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能力培养的问题。
(3)教学目标的定位不明确或落实不到位。以“To arise the ss’
autonomy”为例,这一目标显然没有对自主学习予以具体定位;再如:有教师在“careful reading”环节中设计了“Read
aloud for detailed
information”,而集体朗读是否能确保学生理解课文?目标究竟定位在阅读还是诵读上?如果是阅读,其侧重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如果是诵读,则主要是以体会语音语调为目的。再如,一位教师在“Warming
up”阶段设计了以下讨论活动:“If you want to be successful, you have to think
about the following question: What are the qualities that make a
great person? Summarize the great man’s qualities and find some
words to describe one of the six great men.”
这项目标只是某一特定语境下的任务目标,并非代表描述人物品质这一类能力。因此,本环节的任务目标描述应改为:Learn how to
describe people’s/great men’s qualities by using some words and
expressions after reading the text.
2、阅读课中读时阶段的处理过于简单,偏离了阅读课型以阅读为主线的基本方向
部分教师尽管遵循了“在读前、读时、读后三阶段中融听、说、读、写等活动于一体,全面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这一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但三阶段教学活动在时间分配上不平衡,读前的导入预测和读后的拓展评价占据了课堂绝大部分时间,而读时阶段的处理则存在着过程缺省或过于简单化的问题,有的甚至仅用4-5个提问而匆匆带过。显然,对一般学生而言,寄希望通过几个问题就理解整篇文章是不现实的,这种处理方式自然已偏离了阅读课型以阅读为主线的基本方向,从而达不到“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
3、教学活动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
表1归纳了不同课型中各类教学活动所占的时间比例。24节课中相当部分时间(31.08%)是在讲解和分析语言知识,用于语言技能训练及语言运用所占时间仅占35.99%,用来指导和训练语言学习策略的时间则更少。从课型看,除了在听力、阅读、综合语言教学及写作课中,学生有较多机会来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活动外,其它课型中教师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讲解语言知识或进行相关的练习和分析上,对于发展语言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为最终目的的语言运用活动和学习策略训练却未能给予足够重视。此外,课堂时间分配低效。比如:为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有教师在布置小组讨论后2分钟就让各小组进行汇报。显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学生根本无法对话题相关信息进行充分的组织和交流。课堂活动是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探究、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思维需要语言,思维更需要时间。
表1:课堂上各类教学活动所占时间(%)
教 学 活 动
语言技能训练
和语言运用
语言学习策略训练或解题策略讲解
综合语言技能教学课
语法/语言点教学
单元练习分析
注:语言知识:教师讲解语言知识,学生做此类练习;练习分析:教师分析讲解题目或介绍答题技巧;语言技能训练和语言运用:围绕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技能,学生开展专项或综合语言运用活动(或接近真实的语言运用练习);学习策略训练或解题策略讲解:在语言技能训练或语言运用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有关语言学习策略的训练,或者在分析练习的过程中介绍解题策略或技巧;课堂管理:教师对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加以组织和控制
4、课堂提问不合理,新课程背景下“以生为本”的理念仍未得到充分的展现
表2数据显示:(1)教师所提的展示性问题远多于参阅式提问。这说明,课堂提问质量仍有待提高。展示性问题限制了学生使用所学语言参与真实交际的机会,因此,对学生的语言习得所起的作用是较小的(Long
1983,转引自陈泽璇,何广铿,2007);(2)其次,在语法/语言点教学和单元练习分析课中,教师平均提问数量偏少,且针对语言知识的提问在数量上远超出了理解性提问,这意味着语言知识教学仍局限于“讲解—练习—讲解”这一死板、单调的教学模式,新课程背景下“以生为本”的理念仍未得到充分的展现。尤其是在练习分析中,仍有教师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形式,将语句译文告诉学生,从而产生问题讲解不到位,错误分析不深刻,学生对难点语言现象不理解或理解不深、不透等现象,教学效率低下;(3)从表3认知层次的提问看,有必要适当减少理解层次的提问,增加应用、分析、评估和创造性层次的提问,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思维能力的平衡发展,如:语言运用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问题、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表2:教师课堂提问情况分析(一)
参阅式提问
展示式提问
语言知识性提问
理解性提问
15 (38.46%)
24 (61.54%)
11 (28.21%)
28 (71.79%)
32 (32.65%)
66 (67.35%)
24 (24.49%)
74 (75.51%)
综合语言技能课
21 (35.59%)
38 (64.41%)
24 (40.67%)
35 (59.32%)
17 (53.13%)
15 (46.87%)
19 (59.38%)
13 (40.63%)
语法/语言点教学
单元练习分析
3 (16.67%)
15 (81.33%)
12 (66.67%)
6 (33.33%)
93 (34.32%)
178 (65.68%)
109 (40.22%)
162 (59.78%)
注:参阅式提问指的是无确定答案,学生在回答时可自由发挥的提问;而展示式提问则指有确定答案的问题。语言知识性提问指涉及单词、词组的用法和含义以及句子结构等的提问,以帮助学生了解单词、词组的用法及使用。而理解性提问有二种,一是字面理解,指对文中的某个具体事实或细节的理解;二是推理理解,指对语篇中心、语篇结构、体裁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和态度的理解。(赵晓红,1998;
周星,周韵,2002)
表3:教师课堂提问情况分析(二)
认知层次提问
5 (12.82%)
20 (51.28%)
6 (15.38%)
4 (10.26%)
19(19.39%)
41(41.84%)
11(11.22%)
11(11.22%)
综合语言技能课
11(18.64%)
16(27.12%)
13(22.03%)
13(40.63%)
语法/语言点教学
单元练习分析
4 (22.22%)
4 (22.22%)
50(18.45%)
90(33.21%)
58(21.40%)
32(11.81%)
5、活动设计缺乏灵活性与科学性,课堂教学仍存在一定的传统语言教学倾向
首先,从表4中各类教学活动的频率不难发现,传统语言教学的倾向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1)除课堂问答外,“讲解或讲练词汇/语法”的频率占第二位。这说明,在平常英语教学中,讲解或讲练词汇/语法仍是教师普遍采用的主流教学活动之一;(2)听力、阅读或语言综合技能教学中涉及“了解文章细节、完成任务”、“概述标题/主旨或确定段落大意”、“理解深层次问题”等与高考听、读测试主要题型相关的活动,如:课堂问答、填表、正误判断、填空/完形、连线配对、概述标题/主旨或确定段落大意、理解深层次问题等活动频率的总和占到了全部活动总频率的56.74%。而回答问题在本质上仍是一种教师操控下的单向度交流形式;(3)听、读后各种语言运用性或拓展性说、写活动类型,如:小组讨论、演讲/辩论、采访、角色扮演、对话、语篇复述、话题陈述/命题发言、各类书面表达活动、根据情景或语境进行句型或词(组)操练或自由发挥等活动的使用频率普遍较低。因此,学生在课内很少能获得各种机会去运用所学语言,综合发展说、写等其它各项语言技能;(4)“启发诱导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和探究等方式来发现语言规律,发展综合语言技能,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等新课程理念仍没有在教学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落实,如:“小组竞赛/调查”、“基于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这项频率只占到了全部活动总频率的2.44%;(5)开展师生、生生互动形式少、层次低,具有“信息差”的语言实践活动量、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语言运用的活动量不足。为此,教师在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方面仍缺少灵活性。
除此,在活动任务设计中也出现了“为活动而活动”、“为问题而问题”现象,教学活动有效性明显缺失。比如:听力课中以下二项任务:①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d ou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②Listen to
the tape and design some questions according to what you
hear.面对较长的语篇,让高一学生在听一遍录音后迅速概括出每一段的主旨大意显然是不合情理的;而听音时,学生既要听取信息,又要同时对所听内容进行信息加工并进行输出,活动定位过高,远非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所及。
&Step 1: Warming up
Q:Is there a virus in the world that damages our
immune system?
Q:What is HIV? AIDS?
Q:How to protect ourselves against it?
Brainstorming: the ways of getting infected/ HIV’s
spreading and the tips of protecting ourselves
Step2: Fast reading
As you know, a little knowledge of AIDS is far from
enough, so I have found a poster for you.
—Go through this poster quickly to know more about
—Answer 8 questions on P23.
—Summarize the outline of the poster.
Step 3: Talking
But unfortunately many people know little about
HIV/AIDS, and they become infected. It is said that 39,500,000
people were living with HIV in the world in 2006.
Q:Do you have any idea what kind of life these AIDS
patients lead?
(Show some pictures and background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topic.)
Q:After watching these pictures, do you have
anything to say?
Step 4: Writing
—Make good use of the example from the book and ask
the question: What does a poster consist of?
—Practice: Read text A and B. Try to match the
texts with posters and then choose titles for them.
—Make a good poster on the topic by working in
Step 5: Sharing posters
另外,从教学过程各环节的前后呼应与衔接看,过程之间、活动之间缺乏连贯性和梯度性。比如:一位教师对NSEFC Book6 Unit3
HIV/AIDS: Are you at risk? (Using language)进行了以下设计:
上述环节中,步骤2的“Summarize the outline of the
poster.”显然与步骤4的读写任务直接相关,而在其间插入步骤3的“Picture
talking”无疑破坏了整个教学过程的连贯性与逻辑性。
表4:常见教学活动类型的使用频率
小组竞赛/调查
讲解或讲练词汇/语法
采访/角色扮演
概述标题/主旨或
确定段落大意
理解深层次问题
用所学语言补全、
扩展或转化信息
用所学语言进行
拓展性交际活动
基于小组合作的
探究性活动
不同形式的书面表达
话题陈述/命题发言
情景性句型或词(组)操练或自由发挥
6、语言输入与输出不相符合或缺乏过渡,偏离了“用语言做事”的基本原则
课堂观察所显示的另一突出问题就是语言输入与输出不相符合或缺乏过渡,偏离了在活动中“用语言做事”并最终发展语言能力的方向。在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采用了“导入—阅读—提问—讨论—拓展性活动”这一基本模式,这就存在二个问题:一是语篇话题(主题)、语篇功能、语篇框架的分析是否已达成了为相关话题(主题)或类似语篇的写作做好充分的铺垫;二是所学语言的积累是否已达成了为后续拓展性活动做好相关语言知识的铺垫?忽视了上述二个问题也就导致了学生的语言输入与输出无关,看似活跃的语言输出仍停留在原有基础上,输出活动中学生并未能创造性地运用文本中的新语言知识进行表达。由此,在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方面,学生就不可能有所收获,而这也将最终导致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不平衡发展,出现学习者中介语中大量的石化现象。
三、对策与建议
1、确立目标意识:明确教学目标—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教学目标应设计为具体行为目标(Behavioral
objectives)或称作业目标(Performance
objectives),其首要任务是学生能做什么或说出什么(Mager,1962, from
袁复恩,2007)。在制定目标时,教师需将关照点放在学生身上,并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学生生活经验、兴趣、需要和认知水平确定多元化、具体化的可操作性目标,
关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整合发展。以NSEFC Book3 Unit1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Reading)为例,可设计以下目标:
—Ss will be able to learn about four different
kinds of festivals by listening and reading and report what is
heard or read by
—SS will be able to read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
(i.e. date, countries, purposes and activities) and then summarize
what the fest
—Ss will be able to understand and use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
starve/origin/religious/ancestor/feast/bone/belief/poet/arrival/gather/award/admire/clothing/custom/energetic/
in memory of/dress up/play a trick on/gain
independence/look forward to/as though/
—SS will be able to form their own opinions of
which festival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and which festivals are the
most fun by
—SS will be able to introduce to others a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that they know well by speaking and
2、关注过程:读时阶段—语篇阅读的中心环节
读时阶段承载着对语篇结构进行分析及文章各段主要内容、信息的理解和梳理的任务;除此,这也是训练学生阅读技能,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核心阶段,因此,在采用“读前—读时—读后”三阶段形式开展阅读教学时,应根据每一阶段的不同侧重点来设计任务和活动,总的设计思路如表5所示。基于上述思路,以下课例NSEFC
Book5 Unit 3 Changes to life in AD
3005就较好地体现了“阅读”这一主线,并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活动类型,如预测、略读、找读、语篇结构分析、问答、填表、小组讨论、汇报复述等引导学生从语篇的宏观和微观二个层面进行分析和理解。
表5:阅读教学三阶段主要目标及其活动
阶段任务和活动
Pre-reading
激活或提供与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标题等预测语篇的主要内容及其框架结构
①明确目的;②激发兴趣;③激活图式;④通过头脑风暴、话题讨论、课堂问答或调查竞赛等熟悉话题;⑤根据标题、关键词、情景、语义图、图表等预测内容大意或篇章结构;⑥处理或预测关键词汇或表达;⑦布置阅读任务
While-reading
语篇宏观分析
归纳大意,分析语篇结构,进行信息转换,梳理、概括和简化语篇主要内容,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口头输出
①略读;②找读;③概述主旨或为课文选择或添加标题;④确定段落大意;⑤分析语篇结构,建构语义图;⑥了解语篇细节,根据所读内容画图、标图、配对、填表、排序、补全信息、选择、判断或问答;⑦理解深层次问题;⑧把握作者写作态度、意图和感情倾向;⑨分析长/难句结构及意义;⑩理解或解释文中某词句意义
语篇微观剖析
对描写手段、叙事方式、逻辑结构、衔接手段以及难词难句等进行微观剖析,进一步理解语篇的深层问题
Post-reading
整合阅读材料和已有知识结构,并在阅读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运用所学内容进行语言输出,以构建新理念、新知识,提出新观点
①转述所读内容;②根据所读内容进行角色扮演;③语篇相关问题讨论;④主题辩论或演讲;⑤基于语篇内容或语言知识的拓展性任务;⑥改写;⑦续尾;⑧写摘要;⑨模仿写作
Step 1: Pre-reading
Watch a piece of movie about future life and then
ask questions.
Q:What does the future world look like in the
movie? Can you imagine what future life might be like?
Step2: While reading
—Skim the passage, especially the first and last
paragraph, and then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and complete
the following chart.
Travelers: six&&
Including Li Qiang and Wang Ping (his friend and guide)
The Year AD 3005
On the earth
A few minutes’ travel in a time capsule
A time travel trip&
&Some changes to life
Taking up a prize
—Scan the passage and find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about changes to life in AD 3005.
Time travel
Traveling to the future by a time capsule
Driving a hovering carriage swiftly in the sky
High buildings
Large, bright, clean room, movable walls, growing
trees to provide oxygen, computer-controlled, automatic, a table,
chairs and a bed rising from the floor
Air quality
Lack of fresh air, wearing a mask
—Give a report about “Changes to life in AD 3005”
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table above.
—Read the passage again to find out the writer’s
viewpoint and then exchange opinions in
Optimistic view
Reasons (key words)
Pessimistic view
Reasons (key words)
1. Tru 2. F
Constantly remind myself that I have traveled to
the Year AD 3005.
Well-known for expertise
Transporting safely
Moving swiftly, only a few minutes to master the
3. Poor air quality
Be unsettled, suf
nervousness,
Easy to get lost, like a market, flying by in all
Be confused, head aching, thin air, little
Step3: Post reading
Group discussion: Which changes may be good or bad
and give reasons for your choice. (Ex.1 on P19)
3、树立新型学生观:学生—不可替代的主体地位
教师只有树立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才会在教学中尊重学生,承认差异,因材施教,为其提供体验、实践、探究、讨论、合作等学习机会和条件来平衡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理念须始终贯穿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如:布置任务时可采用“二选一”形式;在处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时可与学生协商;在学习中给学生足够时间与机会让其思考、发现、讨论和总结等,这些做法都会充分体现课堂的人性化设计。
4、树立新型教学观:有效教学—实现多向互动和对话的途径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借助“对话”来实现。这里的“对话”不只是言语的应答,而是教师与学生以语篇内容为“话题”、以语篇知识为“素材”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建“意义”的过程。由此,也就赋予了有效教学过程以下4个基本含义:(1)活动的可行性。教学的可行性是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保证。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水平与生活经验,设计难度适中的活动;同时合理预设活动可能的难度,活动所需时间、活动步骤及学生在活动中的分工等,必要时必须考虑为学生搭建脚手架;(2)活动的多样性。从学习内容、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等层面来设计互动性强、形式多样的活动任务(杨良雄,黄远振
2007)去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活动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不断交流、互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呈现出立体的、多层次的互动模式;(4)活动的开放性。教师可从开放活动的空间、开放活动的内容、开放活动的过程、开放活动的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凸显教学的开放性。
表6:多样性活动类型的分类
训练/操练活动、记忆活动、理解活动、语言应用活动、策略活动、情感活动、反馈活动、评价活动
个体活动、对子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
自主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活动、竞赛学习活动
5、重视吸收:用学过的语言做事—从输入向输出过渡的根本途径
在此基础上,Van
Patten(1996)将Krashen的LAD构想改为以下图式模型(Skehan,1998:45):
综上所述,学生掌握语言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特殊认知过程。“听”和“读”使语言信息通过感知器官输入大脑,语言输入经过解码形成概念,即语言理解和吸纳;再经提取和编码,运用“说”和“写”形式,使概念再现,形成语言输出。因此,整个语言学习过程在输入和输出之间必须有“Intake”的积累环节,在读中或读后阶段的拓展性活动前应设计以语言知识学习和运用为目的的教学活动,从而为后续说写活动做好铺垫。比如:在“A
Pioneer for All people”一文的读后阶段,下述教学活动就较好地体现了输入向输出过渡中的语言吸纳环节:
Activity 1: Discussion
①Read the last paragraph and then understand the
following sentence: Wishing for things, however, costs nothing”.
②Why did Dr. Yuan have so many dreams? ③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 “A pioneer for all people”? ④What kind of person is Dr. Yuan
Longping in your mind? Please construct a mind map by using as many
adjectives or nouns as possible to describe his qualities. Why do
you think so? Try to find out the supporting details.
Activity 2:Learning about Language
① Find out the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e
text and then categorize them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groups.
② Try to say something about Dr. Yuan Longping by
using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
struggle, expand, circulate, equip, export
Expressions
be a pioneer, rid…of hunger, be satisfied with,
lead a… life, would rather…, dream of, devote…to …, care
little/much about
output, hunger, violin, freedom, grain
super, sunburnt, suitable
Activity 3: Awarding Speech &
return speech
Dr. Yuan was awarded 2004 Moves China Top 10. Work
in groups of four: Three students play the role of MC and write an
awarding speech for Dr. Yuan. One plays the role of Dr. Yuan and
prepares a return speech. Then act it out in class. Try your best
to use the listed words and expressions above in the speech. ① Make
an awarding speech, introducing some personal information about Dr.
Yuan, such as, his occupation, education, hobbies, achievements and
contributions to the world. ② Your return speech can include the
following points: your feelings at that time, your dreams and your
next plan to help to end hunger in the world.
上述活动较好地处理了“做与学”的关系,将“发展话题”和“使用语言”有机结合,把输入活动和输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输出活动真正建立在相关语言输入的基础上,从而实现用所学语言去做事,达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目标。
三、结束语
本文从教学目标的明确性、阅读过程的完整性、教学时间分配的合理性、课堂提问的科学性、活动创设的灵活多样性、语言输入与输出的一致性等六方面分析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仍面临的常见问题。除了本文讨论的以上问题外,还有其他一些问题急需大家开展研究。例如: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课堂中教与学的活动?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听力教学、词汇教学?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媒体?如何充分发掘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如何更好地关注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为此,教师应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把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察自己的课堂行为作为自觉的行动,并在验证和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调整、改善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
Krashen,S. 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Pergamon Press.
Van Patten. 1996. Input Processing and Grammar
Instruction[C].In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by
Peter Skehan, 1998.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陈泽璇,何广铿.2007.课改前后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对比—一项基于课堂语料库的调查[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7年7期
2006.课文教学中的任务设计—从2005年苏州市高中英语优质课活动说起[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年6期.
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杨良雄,黄远振.
2007.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7年1期.
杨延从. 2007.任务型阅读的整体教学设计[J]. 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7年6期.
2007.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几个常见问题的观察与分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7年6期
赵晓红. 1998. 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 外语界. 1998年3期.
周星, 周韵. 2002. 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年1期.
作者通讯地址: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绍兴市萧山街斜桥弄9号)
联系电话:6(办)/
7(家)/;
E-mail: .cn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地理答题技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