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不用螺丝钉固定一块外径300dn指的是内径还是外径60的环氧板

科学小杂技
&&&&&&&&&&&&&&&&
/ 科学小杂技 
开 头 的 话  当你观看杂技艺术家表演时,那优美险峻的“叠椅造型”,精采绝妙的 “头顶咬花”,高难稳准的“高车踢碗”,又惊又险的“空中飞人”等节目, 一定使你惊叹不已,甚至不可思议。其实,杂技并不神秘。从根本上说,它 是人类劳动技能的结晶。当人们操纵使用劳动工具达到超乎寻常的熟练程度 时,这就是类似杂技的技能。在我国,早在 1 万年以前,就有抛出去自己会 飞回来的“回旋镖”;在 2000 多年前,已有能把 9 个圆球循环往复地抛上空 中的杂技技术;在 500 年前,已有了“钻桌圈”、“蹬车轮”、“蹬散梯” 等杂技表演节目。  杂技与力学的关系特别密切。杂技艺术家们科学地运用了力学原理,创 造了许多充满艺术魅力的杂技节目。可以说杂技是力学的产儿。所有的杂技 项目,都与力的分解、合成相关。无论是抛接物体时抛物线问题、自由落体 时的加速度,还是物体旋转时圆周运动、离心力和向心力,都严格按照物体 运动的力学规律行事。从技巧上来说,一切杂技都是平衡技巧。有的项目, 是在相对静止的时候保持重心的稳定;有的项目,是通过急速旋转来求得稳 定。不论是静止或是旋转,把这种状态保持下去就是平衡。本书就是通过介 绍近百个短小有趣的杂技节目和表演方法,帮助广大少年朋友加深理解力学 等科学知识,培养表演艺术才华,锻炼顽强的意志,促进身心健康成长。杂技有一定的难度,但并不是高不可攀。中国有首儿歌:“柳叶青,抖空竹,杨柳死,踢毽子”。“踢毽子”、“抖空竹”这些节目,就是从民间 少年儿童游戏中发展起来的。随着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许多热爱杂技艺 术的少年朋友不仅能够欣赏,而且能够表演很多精采的杂技节目。照着书中 介绍的杂技节目学一学,练一练,它将丰富你的课余生活,使你充满青春的 活力。科学小杂技一 速度与杂技  杂技,离不开人和物体的运动。物体在运动中受到作用力的大小不同, 加上地心引力(重力)、摩擦、空气阻力等影响,就会使运动速度发生变化。 这一章所介绍的抛接球、圈、棒等杂技节目,就是把握这种速度变化规律的 生动例子。如把球抛向空中,速度从零开始,猛然上升,直至空中,由于重 力的作用,它越升越慢,当球体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受的向上的推力和向 下的重力相等时,它就开始下降。由于物体自由落体时有加速度,它越落越 快。当我们把两个、3 个或更多的球抛向空中时,它们的速度变化与作抛物 线运行的运动轨迹变化联系起来。面对这一切,演员们经过练习,就能掌握 速度变化的规律,抓住在瞬间即逝的刹那迅速反应,准确判断,应付裕如。 久而久之,不但练就了感觉机敏,手疾眼快的本领,也增强了体质。  抛 球  抛接技术,抛球可说是最基础的必修课,现在就请你从抛球开始练习。 练习用的道具,木球、皮球、网球都可以。球的大小,可根据自己手掌 的大小来选择,直径为 5—9 厘米。练习时,球起初不易接住,由于这些球掉 在地上到处乱滚,捡球、找球很费时间,把皮球切开一个小孔,灌进一些细 沙,再用胶布把球面裱贴一层,封住这个小孔,这样,当球落地时,就不会滚跑了,练习也方便了(图 1)。  练习方法:先练习一只球,单手抛接。练习时,人按丁字步形站立,挺 胸微收腹,双手自然下垂,右手握球,由下往上用力传送,在自己的右胸前, 让球脱手,使它向上微微偏右方飞出,当球升到一定高处后沿右手的右外侧 下落,立即把右手从胸部向右移到肩宽之外接住它(图 2)。单抛一个球, 还须左、右手轮流练习。  抛双球:在练习抛单球的同时,就开始了抛双球的练习。抛两个球,有 两种方法:  一是单手抛两个球,右手握住两球,球 A 在前,由中指、食指、拇指控 制,球 B 由手掌及无名指、小指捏紧(图 3)。抛时手法和球的运行路线与 抛一个球的运行路线相同。右手抛出球,捏住球 B,放松球 A,让它由胸前向 右侧飞出,当球 A 飞升到最高点,紧接着沿球 A 运动的路线抛出第 2 个——球 B,待球 B 出手之后,立即将手从胸前移到右外侧。正好接住落下的球 A,再如前面动作一样,抛 A 接 B,循环往复。由于这两个球在空间形成一个圆 形轨迹,所以它们互相不会碰撞(图 3)。  单手抛两个球逐渐熟练之后,再练习改变抛球时所用的力量,使球越抛 越高,高至球离手约 300 厘米左右,然后再逐渐放低,低至 20 厘米左右,必 须注意两个球的运行路线不能打乱。抛两个球的另一种基本手法是双手抛接。  左右手各握一个球,右手将球 A 横斜向地朝自己面前的中部上空抛出, 抛出的球高度与自己眼睛等齐,以鼻尖为中心点,使球在面前沿平行抛物线 作横向运动;当球越过中心点之后,把左手的球 B 以同样姿势向右抛出,然 后左手接住落下的球 A,右手再接住球 B。再来一次,左手先抛出刚接住的球 A,待球 A 越过中心线后,右手抛出球 B,再接球 A(图 4,见 3 页)。如此 循环起来。练习双手抛接双球,注意球的运行路线,要互相让开,避免两球互撞。 练熟了抛两个球,就可以开始抛 3 个球的尝试。  右手握球 A 和球 C,左手握球 B,横向抛出球 A,如同前面双手抛两个球 的办法一样,待球 A 越过中心线后,左手抛出球 B,接住球 A,紧接着,右手 以同样姿势抛出球 C,接球 B(图 5)。如此不断抛接交换,使 3 个球在空中 运转循环起来,这是抛球技术最基础的功夫。许多杂技演员,3 个球抛得出神入化,变化多端,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常见的花样如下几个节日。  过桥:在抛接过程中,突然改变球的运行路线,凡右手抛出的球,都绕 外层大圈向友运行,凡左手抛出的球,都沿小圈向右运行,形成美丽的两个 半圆轨迹(图 6)。  流星赶月:在过桥的基础上,右手仍按过桥的手法向上将球抛起来沿大 圈运动,左手一改 图 7 向上抛小圈子为横向向右手平射,使 3 球形成 一个流动不息的圆环状态(图 7)。  单个和双个:右手二球(A、C),左手一球(B),左右双手同时向上 垂直抛出一个球(A 和 B),注意让球沿自身的两侧垂直向上抛,不要偏斜。 待球 A 和球 B 升至最高点时,右手移至中心线部位,向上垂直抛出球 C,同 时,双手立即移至两旁,接住一齐落下的球 A 和球 B。然后,又沿两侧垂直 方向朝上抛出这两个球??这样,3 个球来回垂直运动,犹如齐整的步伐(图8)。  骗马:在抛球时作跨腿的动作,就是骗马。在抛接球时,递次抬起左右 腿,将球由外向胯下扔出,同时扔出后手仍立即还原接球(图 9)。背剑:在抛接过程中突然将右手的球高高抛起,这样,这个球(如球 A)下降的时间就会稍微慢一拍,右手乘机又将刚接住的球(如球 B)从背后抛 出,使它由后越过背、左肩和头部,从面前落下,这时将左手的球 C 向右抛 出,往复下去,就称为单背剑(图 10)。  如果当右手由背后抛出的球 B 还未落下时,左手也采取与右手同样的动 作,伸到自己背后去抛出球 C,然后才急速将左手伸至前面接球 B,双手同样 的动作连接起来,就称为双背剑(图 11)。高抛:高抛是为下一步抛四五个球,增加球的数量作准备工作的。在抛球的中途突然将 3 个球同时抛向高空,使双手有一个同时脱空 的瞬间,待 3 个球落下时,再次把它们抛出。练习这个动作,抛接球的节奏 虽然要求快一些,但不能使球的运行路线错乱,熟练以后,就能增加球的数 量了(图 12,见 7 页)。3 个大木球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幽默节目。演员化妆成杂技小丑上场,表演方法如 下:  一位冒冒失失的演员,费力地怀抱 3 只大球,他右手拿一只球,并用这 只球依次击左手捧在怀里的两只球,发出“嘣、嘣”响声。噢,大家明白了, 这是 3 只实心的大木球。  演员开始表演,他费力地把 3 只球扔起来。啊!一不小心,不,是球太 重了,“嘣”一声响,一只大木球落到地上了。好险!差点砸着演员的脚了。 他把球捡起来,再重新开始,这回 3 只球扔得很顺手,而且还能扔出许多花 样。演员扔得忘乎所以了,一下子把球扔得很高,哎呀,不好!这只球落下 时砸在演员头上,“嘣”一声响,他被砸“昏”了,伸手去接砸在头上的球, 手中的两只大木球都落在地上了。一阵“嘣、嘣”的响声,演员好疼啊,他在台上东倒西歪,台下的观众们也十 分关心,是不是被砸伤了?这时,演员突然冲台下观众一笑,同时把手中的 木球向观众抛去。别担心,他扔下去的原来是一只皮球,是打不疼人的。这 3 只球,有两只是实心木头制成的,另一只是皮球,它们大小相同,颜色一样。制作时先买一只直径约 15 厘米的大号皮球,再接这只皮球的大小 制作两只木球,刷上同样颜色的油漆,装饰成一个样。表演时,演员捧着 3 只球上场,皮球在左手腕,木球 A 在左手掌,木球B 在右手。当右手拿起木球 B 敲打怀中的木球 A 时,自然会发出“嘣、嘣” 的响声,再敲撞皮球,实际上仍是敲在木球 A 上(图 1),只不过换了一个 角度,观众误以为 3 个球都是木球了。抛 3 个大木球,动作、手法都与上节的抛球方法相同。只是 3 只球二重一轻,抛接起来不习惯,多练练就能适应了。  第 1 次,演员故意装作接不住的样子,让一只木球掉在地上,这是为了 给观众造成心理上的紧张,使他们更相信木球是真的,而且沉重难练。第 2 次,将皮球高高抛起,同时左右手各把 A、B 两只木球捧牢,就在木球落下砸在头上时,左右手把手中的木球趁势猛然一碰,发出“嘣”的一声 响,由于声音效果的配合,演员的头就好像真的被木球砸了似的(图 2)。 双手碰撞之后,同时赶快扔掉手中的木球,接住刚才砸在头上向前弹起的皮 球。这套节目不但要熟练,还要善于表演,效果就更强烈,令人捧腹大笑。抛 圈  抛圈色彩鲜艳,形象华美。抛圈也是抛接技术的另一基本品种。舞台上 杂技演员们抛的圈,过去用竹子盘成,现在多用有机玻璃压制。演员在练习 和表演时,可以用三合板锯制。将三合板锯成外径为 40 厘米,内径为 26 厘 米的木圈,再用彩色纱带或丝带缠绕,使其不但美观而且还起到保护手上皮 肤的作用(图 1)。练习抛圈,将圈抛向空中时不要偏侧,而且要保持旋转。拿圈的姿势如图 2 所示。单手拿两个圈时,拇指和食指控制前圈 A,其余 3 指握住后圈 B, 拇指、食指用力旋转抛出圈 A,再全手用力抛出圈 B。技术锻炼由浅入深,随 着技巧的熟练,抛圈的数量增加之后,起式时手中圈的握法基本有两种:  1.掌心向内握圈,圈分别挂在从食指到小指的 4 个指头上,依次向上旋 转,将圈一个个抛出。拇指帮助每一次出圈时发力(图 3)。  2.掌心向下握圈,手指弯曲,手背朝上如握拳状,指缝中夹圈(图 3)。 同样,依次将圈旋转抛出。起式的方法可根据自己的适应状况选择练习。 由于圈落下时总要擦击手掌,尤其是虎口的肌肉,练习时间稍长,皮肤容易破损,可以事先贴一些胶布。如果在开始时就戴一副薄手套,容易得心应手。  抛圈,圈在空中的行走路线与球相同,除了一般如同抛球的花样之外, 还有一些独特的花样。3 圈套头:抛 3 个圈,右手中的圈为 A,左手中的圈为 B,左手刚抛出空中的圈为 C。  右手将圈 A 套在头颈上,接左手抛来的圈 C;左手抛出圈 B,同时从头颈 上摘下圈 A;右手将圈 c 套上头颈,接左手抛来的圈 B。左手抛出圈 A,摘下 颈上的圈 C。右手将圈 B 套上头颈??循环形成了(图 4)。在这样套了几次之后,左手不再从头颈上摘圈,而是采用缩头、耸肩的滑稽姿态,使套在头颈部的圈自动跳出(图 5)。再用左手接住,这样循环 继续进行,更为风趣。  5 圈套头:在 3 圈套头的基础上,可练 5 个圈的套头动作。先抛接 5 个 圈,右手猛然将一个圈快速套上头颈,继续表演扔 4 个圈的动作(图 6), 突然右手将一个圈扔高,同时摘下头上的圈,双手又由抛 4 个圈变为抛 5 个 圈了。这样反复表演,令观众眼花缭乱。由于套圈和摘圈都需要时间,所以 临做这一动作之前所抛出的一只圈必须高一些,以赢得时间。这个动作还可 以像“3 圈套头”那样连续起来做。表演这个节目,演员必须侧对观众,才 能使观众面前呈现出整个圆环的美丽图案,而且圈影交叠跳动,更给观众以 数量多、目不暇接的感觉(图 7)。还可把圈的两面刷上不同的颜色,比如 5 个圈,正面都是白色,反面都是红色。表演时,由于侧站,圈的白色一面朝  外,观众只能看到这一面,以为都是白色的。在做了 5 次 5 圈套头的动作之 后,圈全部变成了红色的。原因是右手将圈套上头颈,这时圈白面朝下,红 面朝上,再用左手摘下这只圈时,就换成红色的一面朝外,对着观众了。抛盘和滑盘  掌握了抛圈的技术之后,就可进一步练习玩盘子。抛接盘子和滑盘子是 最基础的项目。  盘子,可用直径约 25 厘米的大号搪瓷盘或铝盘来练习,它们各有优缺 点:铝盘轻便好用,但跌在地上容易变形:搪瓷盘硬度较好,练习时敲跌之 后,搪瓷碎片容易弄伤手,可以在练之前在盘边等部位贴上胶布使用;不锈 钢盘最好,但价钱较贵。  抛 3 盘:抛 3 个盘子的路线与抛 3 个圈的路线相同。只要注意盘口朝一 边,这样两只手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一般手掌与盘口接触的那一边比较好练, 与盘底接触的一面就比较困难。用右手练好练的一边,因为右手还要做一些 更为高级的动作(图 1)。  抛盘子的花样与抛圈完全相同,但“平抛 3 盘”这个特别的动作要练习 一下。  在抛接 3 盘的过程中,身体不转动而突然改变盘口的方向,使抛出的盘 子都底朝自己,盘口朝外(图 2),这样,双手握盘的方向就变为一致了。 上述表演动作叫做“过桥”。在做完上述动作之后,可自然过渡到单手抛 3 个盘的动作,方法是:先将盘 A、B、C 作过桥状态循环,当时盘 B 在右手,盘 C 在空中,盘 A 在左手。 右手抛出盘 B,左手向右手传过(不是抛)盘 A 后,同时接落下的盘 C,右手 又立即向左上空抛出盘 A??(图 3)。  现在,接过左手递传来的盘后,不再向左发盘,而是向自己的右上方高 抛,3 个盘依次抛出后形成单手循环,就成为单手抛 3 个盘的现象(图 3)。  “滑盘”:表演完“抛 3 盘”之后,紧接表演“滑盘”。练法是伸左手 接住落下的盘 A,并把它放在右手臂与时平伸形成的三角弯曲上面;紧接着 左手又接住落下的盘 B,同时右手将还未抛出的盘 C 放在左手臂时之间形成 的三角弯曲上面(图 4),准备动作就完成了。  这时,右臂向前倾斜,臂弯上面的盘 A 就向前滑落,右手顺势反掌抓住 落下的盘 A,同时左手将手中的盘 B 放上右臂弯曲处。紧接前面,左臂前倾 斜,使臂弯上的盘 C 向前滑落,左手也反掌抓住盘 C,而右手又将盘 A 放上 了左臂弯??(图 5)。这种循环练熟之后,加快速度,表演十分风趣逗人。 最后,在左臂弯平放一盘不再滑动。右手先将手中的盘从左臂下面伸出,横向抛起,使它一个跟斗翻落进左臂弯上平放的盘中,再滑下右臂弯上的盘 子,反掌抓住后以同样的动作,抛进左臂上的盘中,形成 3 个盘叠置一起, 这时托着盘子的左手臂弯再朝前倾斜,3 个盘子一齐滑下,左手一记反掌,把 3 个盘子一齐抓住(图 6,见 17 页)。抛 棒  抛接技术中,球、圈、棒是 3 个大项目,抛接棒的技术,更是杂技演员 们的重点。因为抛棒形体较大且变化多。技术要求就更高些。  练习抛棒,道具很重要。棒长一般为 40—45 厘米,根据自己身材大小来 选定,直径约 3—4 厘米。杂技演员用的棒是特制的,制法如图 1 所示。先 车一根木芯,在前端钉上细竹条,再蒙上布。另外,可用代用品,如用差不 多粗细的木棍,锯成相同的长度,在前端绑一些铁条等较重的物品,外面再 缠上纱布,或在空心管的一端灌进一些较重物品。总之,对棒的要求是必须 在将它抛出手后,在空中翻跟斗时,前端成小圆圈划动,后面手柄部成大圆 圈划动(图 1),这样,在落下时才容易接住棒柄,这就是棒的前端为什么 要加重的原因。  练习抛 3 根棒,也必须从抛 1 根、2 根练起,抛棒的基本要求是,手握 棒的柄部,手腕向上抖动发力使棒出手并沿它自身的中部“翻跟斗”旋转 360°(1 周)落下,正好用手接住;再练向上抛棒使它转两周、3 周落下接住。 这种练习,不但能练手腕的力气,更重要的是能熟练地掌握棒翻几周跟斗用 多大的力,久而久之就习惯了。棒在空中,除了特有的“翻跟斗”形态外,运行路线、基础花样动作都与抛 3 个球相似,但它的特有花样更为复杂,引人入胜。 抛棒练习,压腕力很重要,在抛 3 根棒的过程中,从使棒在空中翻 1 周开始,逐渐增加为 2 周、3 周,抛到转 3 周,出手的棒自然要抛得更高些。这样,练习开始时要把棒抛得尽量低些,使棒超出自己头顶 50 厘米的高度, 就是很不错的技巧了(图 2)。下面练的部分特殊动作,都是在抛 3 根棒翻 1 周的情况下进行的。  “过桥”与“流星赶月”的连接:“过桥”的动作虽然抛球、抛圈都 有,但棒的形态更为独特:左手抛出的棒 A 还在空中,左手刚接住右手抛过 来的棒 B,右手中棒 C 待发,突然手法变化,右手抛出棒 C 不再翻跟斗,而 是使棒成竖直状态。由右手向上甩送出去,使棒 C 在空中静静地移动,划一 个大圆弧线,左手按照普通的方法将棒 B 翻 1 周抛给右手,再接空中飞来的棒 C。这样,形成内圈翻跟斗,外圈垂直移动两种运动形态不同的半圆轨迹(图 3)。  紧接上面这个动作,右手突然不再甩动送棒,而是抖手腕,将棒以 3 周 跟斗的急速旋转送入左上方空中,同时左手改抛为传,把接住的棒一一递送 给右手,形成更为激烈的“流星赶月”形式(图 4)。  转身接棒:在抛棒的过程中,右手将 1 根(棒 A)抛过头顶,使它从背 后落下,同时双手带着其余两根棒,身体原地向后转 180°,左手抛出棒, 并扬手向上接住棒 A,继续表演下去(图 5)。  “猴子夹玉米”:这是模仿猴子偷玉米,夹一个扔一个的有趣动作。左 手已抛出棒 A,再接住棒 B。右手拿棒 C 不向前抛出,而是塞入左面腋下,让  左臂夹住棒 C,右手再接住棒 A;然后左手抛出棒 B,并曲手取下刚才夹住的棒 C,这时右手又将棒 A 塞入左腋 下,这个表演动作非常滑稽逗人(图 6)。3 瓶击地  3 瓶击地和抛棒是一样的,可用颈部长一些的玻璃酒瓶进行表演。把瓶 颈当柄进行抛接,由于瓶易碎,可先在垫子上练习。演出时必须在木板地上 表演。除了可以做抛 3 根棒相同的花样之外,还有一个独特花样,就是边抛 接瓶,身体渐渐曲蹲,在手接瓶子的同时,顺势使瓶底在木地板上敲击,发 出声响(如上图)。随着抛接的进行,除了发出均匀的声响以外,还可随着 花样的变化改变手中敲击用力轻重和敲击次数,敲出不同的鼓点来。  抛两只碗和 1 个球  有了抛球、棒、圈的基础,就可以练习抛接不同物体的综合技术。抛 1 个球和两只碗的技巧更是别具一格。  表演时用两只小陶瓷碗和 1 个小木球。在练习时可用搪瓷碗代替,练习 场地以土地或木板地较为适宜。  抛接 1 只碗:右手心向上握住碗的底部,使碗口向上,保持水平。把碗 向上抛出,抛出时手略微扭动,使碗朝顺时针方向旋转,碗口仍然向上飞向 空中保持水平状态(图 1)。左手接住右手抛来的碗之后,也以同样的手法 抛出,但旋转方向相反。  抛接两只碗和 1 个球:碗与球的运行路线,都与抛 3 个球相同。起式 时,右手托着叠放的两只碗,小木球则在碗中。右手向上发力,使小球从碗 中跳出,左手准备接球,当小球刚从右面飞出时,右手再作第二次发力。扭 动手碗,使手中双碗中上面 1 只(A)朝左旋转飞出,这时左手已接住小球, 并立即向右将球反扔出去,手再接飞来的碗 A;右手继续飞出碗 B,并接小球, 连续抛接(图 2)。双碗球的花样,如“单背剑”、“过桥”等都可以练习 和表演。最有趣的花样是“高抛碗”和“飞球入碗”。  “高抛碗”的动作,在抛接过程中途进行,当左手接住球后,不将球再 抛回右手,而由右手单手抛两只碗,作单手循环。并递次把碗越送越高,直 到高达四五米左右。在向高处抛送碗的时候,右手臂大幅度运动,这时 1 只 碗迅速上升,手握住另 1 只碗底,向后摆动,待空中的碗达到最高点时,手 立即向前摆,并在举过头时将碗加力旋转送向高空。练习时要注意碗的运行 路线,避免两碗在空中相碰撞(图 3,见 23 页)。“飞球入碗”是节自结束时的一个奇特的收势动作。 抛碗球的表演将要结束时,右手接碗后不再抛出,同时再接左边飞过来的第 2 只碗,使之落入第 1 只碗内,再接最后飞来的小球。在球跳进碗内时,将握碗的手一转,手心侧着向内,连同碗也倾倒。演员同时向左作 360°旋 转,由于摩擦和惯性作用,碗和球都好似被吸住了并不落下(图 4)。然后 突然站稳,将碗翻手,结束表演。刀、叉和苹果  抛接技术中,能抛不同的异物,使人更感到新奇,抛刀、叉和苹果就属 于这种。  刀和叉用大号的西餐器具,刀和叉的大小要差不多,而且刀和叉都不能 锋利,用锉刀把锋口磨去,保证抛接时的安全。苹果的大小要选适中的。  抛刀叉,必须练会抛出的刀叉在空中翻跟斗,就是起式前手握刀柄,抛 出后刀在空中翻 1 个跟斗落下后,仍然接住刀柄。  练抛刀叉,可先练习单手抛单手接,右手抛左手接,左手抛右手接,掌 握刀叉翻 1 个、2 个和 3 个跟斗的本领,练到得心应手毫不错乱才能练习下 面的技巧。  练习抛这 3 样东西,因为它们的重量不等,刀叉又须翻跟斗,有一定的 难度。抛按时,花样动作都与抛 3 个球相同,刀叉在空中以翻 1 个跟斗为宜。这个节目的特有花样十分有趣,如“手肘弹苹果”。  在表演这个节目中,当左手接住苹果向右抛出后,右手握刀不抛也不去 接苹果,而是用右手肘迎上去碰击苹果,把它弹回左面。同样,左手也握叉 不发,同样用手肘碰击苹果,使它在双肘之间跳跃(图 1)。接下来更为巧 妙,就是把苹果弹得高些,手肘翻转朝上弹两下(图 2),然后再恢复到正 常抛的动作。  把苹果高高抛起,这时左手握叉,右手握刀,当苹果落下时,叉尖向上 迎去,苹果正好插牢在这把叉子的尖上;接着立即将叉连同叉上的苹果一并 抛起,它们在空中调一个头,苹果在下叉柄在上,掉下,用右手的刀迎上去, 这只苹果连同叉都插牢在刀上了(图 3)。  下雨了  利用 1 把伞、1 个酒瓶和 1 支雪茄烟作道具,表演这个杂技节目格外幽 默,出人意外。节目进行的程序是这样的:  演员扮成一位滑稽小老头上场。他手拿酒瓶,瓶中盛有半瓶酒,把雨伞 当作手杖,好像刚喝醉了酒,步履蹒跚,做出许多滑稽动作。这位“小老头” 要想抽烟了,把伞夹在左腋窝下,右手从上衣袋中摸出 1 支好大的雪茄烟, 他把雪茄烟向空中一抛,雪茄烟在空中翻 1 个跟斗落下,“小老头”把嘴一 张,正好把烟接住(图 1)。“小老头”右手拿过伞,左手把瓶抛起,右手 抛出伞,接住酒瓶,这样来回抛接了几下,突然嘴一松,雪茄烟掉下来,接 着抛扔 3 种体积、轻重都不同物体的绝妙技术。他还可以左手拿伞,右手单 抛酒瓶和雪茄,做“纺纱”等花样动作。突然、“小老头”把雪茄抛向较高 的空中,同时右手接伞,左手接酒瓶;雪茄落下时张口叼住雪茄、左手立即 把瓶抛向半空,瓶转了半周,正好瓶口向下,右手的伞尖迎上去,一下穿进 瓶口;封在瓶口上的纸被戳破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这时正好伞自动撑开, 伞面把身体遮住了,水像雨似的沿伞边四周流淌(图 2)。  这个节目技巧难度较大,道具也要求制作严格,用来顺手。雪茄烟,用 松木削成长 16 厘米,中部最宽处为 4 厘米;雨伞,用儿童弹簧伞,不能用缩 骨折伞:酒瓶,用普通长颈酒瓶,里面装上半瓶红色的水,好似葡萄酒一般, 瓶口蒙一层玻璃纸,用线扎牢瓶口。练习这个杂技节目的关键是:  一、练习嘴接雪茄,先从抛出的雪茄不翻跟斗开始,由近处往口里送, 逐步拉开距离;然后才练翻 1 个跟斗、2 个跟斗后用嘴接雪茄的功夫。二、用伞尖穿接瓶口的技巧也须分别专练。在空闲时,可以用一根棍来代替伞穿刺酒瓶。把酒瓶抛出后,使酒瓶翻半个跟斗,正好瓶口向下时用棍 尖去找瓶口。练习熟悉之后,再把 3 个物品结合起来练习。由于物品分量截然不同,3种不同的功夫又要串联使用,这就能锻炼你思路清晰、判断准确、身力机敏 的能力。    做帽子  这可不是做手工,而是表演杂技的一种绝招。看,小演员 右手拿着一个呢料制的“小碗”,左手拿了一个圈,胸前别着一朵鲜艳的红花。  他把这个“小碗”抛向空中,小碗翻了一个跟斗落下来,正好戴在头上。 摘下小碗抛得更高,小碗翻转了两周,又准确地落在头上了。继续玩下去, 这回他把左手中的圈抛起后,左手顺手摘下头上的小碗,右手把胸前的花朵 摘下,这时圈正好落下来,这样,他就抛接起 3 样不同的物品来。  他抛起来轻松自如,可是练习时有一个特别的动作要费一番功夫。这就 是抛“碗”时,必须两手来回把碗翻转,这样来练:右手拿着“小碗”的边, “碗”口向右,向左上方抛起,待“碗”落下时,左手向外拧过手腕反掌将 它接住,再翻转回来向右上方抛出,右手和左手一样反掌接“碗”(图 1)。 在平静的抛接过程中,插进这么一个翻“碗”的动作,显得十分活跃。  在表演中,小演员还要练习一些特有的花样,如“花朵钻圈”。方法是: 左手接花抛出“碗”,右手抛出圈接“碗”,左手把花高高抛出,接圈后立 即将圈拿成水平状态,花下坠时正好从圈中的圆孔内穿过,落进右手等候在 圈下的“碗”中(图 2)。将圈移开,右手一抖手腕,花从碗中蹦出,再将 圈移过来,花又钻孔而下落回“碗”里。  这是花朵钻圈的开始,接着继续练习,他又左手抛出花接住圈,右手在 接碗时将圈高高抛起,在圈沿抛物线向右坠落时,看准时机,右手将花瞄准 圈中心抛出手,花横向穿过圈中孔,落进左手所握的“碗”中(图 3)。然而演员匠心独具,最后用这 3 样东西来“做帽子”:抛 3 样物品作“流星赶月”的动作,结束时,右手接住左面传过来的碗,把“碗”往自己头上 一扣,右手再把圈横转抛起,让它在空中横翻 2 个跟斗落下,正好架在反扣 的“碗”边上,最后把花高高抛起,把自己的头迎上去,花正好落在圈上, 一顶漂亮的宽边帽子就做成了(图 4)。集体手技  练习集体手技,不但能锻炼大家的身体、意志和技术,而且可以培养集 体观念。在练习中,一人动作不齐,集体的花样就无法表现出来:一人失手, 大家都得停下来。要练好集体手技,一定要互相支持互相鼓励。集体手技的 基本技巧如下:  两人平面传球:把抛球“过桥”的动作由两个人共同来完成。甲乙两人 并排站立,各人手拿 3 个球(都是右手 2 个,比如甲的球为 A 和 B,乙的球为 A'B',左手各 1 枚,甲为 C,乙为 C'),两人的恣态动作完全一样, 一齐发球(图 1)。甲右手先抛出球 A,继而抛出球 B,球 A、B 都从甲的右 手飞出,沿一条大抛物线向左落向乙的左面。甲将右手中的球 B 抛出后,立 即接过自己左手传过来的球 C;与甲同步,乙先将右手中球 A'、B'向右沿 小抛物线抛向甲的左面,同时自己的左手将球 C'传给右手,接甲飞过来的球 A、B(图 2)。这样循环,犹如流走的彩灯,场面极为美妙。  对拍 6 球:甲乙对面站立,距离约 100 厘米,各人同时拍 3 个球,动作 节奏要完全相同,由一人喊口令“一、三”??把动作调节整齐。一般喊到8 个小节后立即开始互相拍击。甲将球 A 沿自己的右侧击向两人对站的中心点的偏右的地面(即乙的左方),乙同样将球 A'击向甲的左方,球 A、A' 着地弹起后,双方在将自己左手的球拍给自己右手后,接住对方来球 A 和 A'(图 3)。这样,右手不断地向对方拍出,左手不断接对方拍来的球,并再拍给自己右手,就形成了循环。  对手传 6 个圈:两人对站,距离 150—200 厘米,每人手中拿 3 个圈, 都是右手拿 2 个左手拿 1 个(甲右手拿圈 A、B,乙右手拿圈 A'、B';甲左 手拿圈 C,乙左手拿圈 C')。甲乙同时连续沿自己的右前方上空向对方抛发圈 A 和 B 及圈 A'和 B',同时右手接自己左手传来的圈 C和 C',再将它们向对方投出,然后左手接对方传来的圈,这样就开始循环 了(图 4)。  4 人对传 12 个圈:掌握了以上所述的两人对传 6 个圈的本领,还可以 排练 4 人对传的花样。技巧和上面说的完全一样,只是 4 人对面分站 4 角, 甲乙对角相传,丙丁对角相传。甲和乙传圈注意高度应尽量压低,这样增加 了速度,要求就更高,丙丁对传时尽量把圈向高处抛送,这样甲乙和丙丁的 两个循环系统互不干扰,不会碰撞(图 5)。  流线型传圈:可由 3 个人或 4 个人练习,比如 3 个人,各人手拿 3 圈, 起式前拿法次序排列与对手传圈相同。甲与乙对面站立,距离约 100 厘米, 丙面向甲,站在乙的背后,距离也为 100 厘米,丙还向自己的右侧横跨开 50厘米,使自己能看得见甲(图 6)。3 人同步起式,各自抛 3 个圈,由乙喊口 令,喊 8 小节之后,甲将右手中的圈 A 沿自己右前方轻抛给乙的左手,同时 乙将右手中的圈 A'沿自己右边向身后轻抛出去,使圈越过自己的肩和头部落向丙的左手;这时丙右手将自己的圈 A″用力向前方高空送出,抛向甲的 左手,3 人左手同时接住对方来圈后又抛给自己的右手,形成循环(图 6.见33 页)。  4 人也可抛这个花样,方法也相同。但注意第四位,丁应站在丙的背后, 同样要向自己的右侧横叉开 50 厘米,同时,由于他与甲的距离更远,他抛出 的圈要更有力度(图 7)。  二 重心与杂技  一个茶杯之所以能静止地稳放在桌子上,这是由于它所受的重力(地心 对它的吸引力)与支持杯子的支持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保持在一 条直线上,这就是重心的平衡。茶杯的底面积较大,即使它的内部结构有什 么不匀称的地方,它的重心总在底面积之内,因此,它是稳固的。如果我们 用手指推动茶杯上口的一边,茶杯就开始倾斜,它的重心偏离了,平衡状态 被破坏,茶杯就倒在桌上。由此可见,物体要保持平衡状态,必须有两个条 件: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支持力相等,而且作用在一条垂线上。  杂技节目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运用了这一平衡原理来进行表演的。在演 出中经常把物体置于上重下轻、上大下小的不稳定状态,通过演员的技巧训 练,用不断移动支持点的办法来寻找重心,使物体的重力方向和支持点保持 在一条垂直线上,来调整物体的重心位置,使物体保持平衡。你在练习一系 列头顶技巧中,就一定会运用到这一基本原理。  顶烧纸卷  顶烧纸卷是一个比较容易练会的节目,因为纸卷很轻,上大下小。表演 起来,边顶边烧,很是有趣。  拿半张报纸,当着大家把报纸卷成一个喇叭形的纸卷,用浆糊粘住纸边 处,不使它散开。双手把纸卷拿成垂直,大口朝上尖角朝下,把尖角放在额 头上。放手,纸卷就停稳不倒了(图 1)。你一边顶着一边从衣袋里摸出火 柴,划燃,右手把燃着的火柴举起点燃纸卷“喇叭口”的上边沿,纸卷就燃 烧起来(图 2)。自己的身体随着下颏上燃烧着的纸卷微微移动,保持重心 的平稳,待纸卷燃烧将尽,用口一吹,剩余的纸卷尖的小块和灰烬一起飞扬 而去。  练好这个节目的关键:一是在眼睛不看的情况下划燃火柴,选用大号火 柴,火柴要干澡,药面饱满,火柴盒上的磷片要新,二是要特别注意点火的 动作,因为在手不能扶纸的情况下要点燃纸卷不甚容易,卷纸卷之前,可在 报纸的一个角上抹一点煤油或打火机油,卷纸的时候把这只角露在喇叭口的 最上部,并略微向外弯折,以便点火。火焰熊熊燃烧的时候,热气流上升,更容易顶稳纸卷,直到顶到烧得仅留很小部分的时候,再把它吹落在地上。  顶手帕顶硬的物体比较常见。柔软物品(如手帕)也能顶在鼻梁上。 演员拿出一块白颜色的手帕,交代两面,没有任何秘密。他双手把手帕对角拉直,放到鼻尖上。一放手,手帕瘫软落下来。这时他把手帕卷成一卷, 再次把手帕放到鼻梁上,一放手,手帕竟然直立不倒(图 1)。拿下手帕抖 开来交代,没有什么机关。他把手帕卷成一团放进裤袋里了。  手帕虽是柔软物体,可卷成一卷后,它软折的方向各不相同,互相制约, 手帕反而不会瘫软了。  如果手帕不卷能不能顶住呢?他又从裤袋里摸出手帕,把手帕抖开,左 右手把手帕的两个对角拉直,左手拉着的手帕角在下,右手拉着手帕角在上, 把手帕放到鼻梁上,奇怪,这条没有卷过的手帕也顶住了(图 2),并不软 下来。这是为什么?  原来,这是演员玩了一套杂技与魔术相结合的把戏。这是一块特制的手 帕,它由两条手帕缝合在一起,在手帕中藏了一根很短能伸缩的半导体天线 拉管,一头钉在手帕角(A)上,拉出的另一角钉在手帕的对角(C)上。这 样的手帕,当把天线杆收拢时,提着手帕角 B 或角 D,看不出一点机关,用 手理一下,也看不出任何机关(图 3)。把这块手帕收拢预先藏在裤袋里, 当演员第一次顶完手帕,放进裤袋对大家解释原理之后,再从裤袋中拿出手 帕,其实是调换了一块,把带天线杆的手帕拿了出来,由于两块手帕的颜色 图案相同,观众是不会怀疑的。把手帕拉直时,拉住角 A 与角 C,暗中把夹 层里面的天线管拉长,这样,手帕被撑住了,就能顶得住了。  顶完手帕之后,用双手分别拿住手帕的角 A、角 C,取下手帕,在手里一 揉,把天线管回缩复原,手帕又变得柔软了。  滑稽顶帽子  小演员化妆成小丑,头戴小草帽身穿小背心,手拿小拐杖,迈着滑稽的 步子上场。他来回走了一圈之后站在舞台当中,双手叉腰把手杖背到身后, 不断运气,只见头上的帽子向上升起,他一松劲,呼气,那帽子又戴在头上。 这样几次之后,他更加用劲,这下露馅了,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原来他用力 过猛,那支由右手握着从身后向上伸出的手杖顶着的帽子升得太高了,让人 把手杖看得清清楚楚(图 1)。这是小演员和大家开个玩笑,下面来真的: 他把草帽竖立着放上额头,顶住草帽边沿,突然一低头,草帽就戴在头上了(图 2)。他把草帽摘下,放在手杖顶的弯曲处,把手杖顶在额头上, 并作前进、后退、下蹲等动作。突然,右手拍击手杖的底部,手杖离开额头, 向左面飞出,正好用左手接住,同时,草帽落下正好戴在自己的头上(图 3,见 40 页)。 小演员表演了顶帽子,他把身上的小背心脱下来,把草帽仍放在手杖上,小背心“穿”在草帽外面,再把手杖连同帽子、背心举过头顶,顶在前额上, 身体原地转一个圈,右手拿手杖的底部用力向上一抖,草帽和背心都飞向空 中。这时他忙把手杖向腰间一挂,然后向上伸出双手,草帽和背心正好落下, 草帽恰好戴在头上,双手也正好从小背心袖口穿出,小背心很服贴地穿在了 身上(图 4,见 40 页)。练这个节目,手杖必须是弯头的,约100 厘米长;草帽用普通的窄边草帽;背心一定要有夹里,夹里用丝绸织品, 又光滑又有一定重量,就好练一些。    拉二胡的娃娃小杂技演员会拉二胡,他设计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新节目:  在 1 个带底座的棍上放 1 把很小的玩具椅子,椅子上坐着 1 只玩具娃娃, 娃娃手里拿了 1 把很小的二胡。演员把带娃娃的棍顶上额头,然后助手再递过 1 把二胡,拿在手里试试音后,拉了起来。拉到一小节终了,他喊一声 “起!”,额头顶着的玩具娃娃也自动拉起手中的二胡来(图 1)。  表演这个节目,既要照顾上面顶着的物件,手里还要演奏乐曲。在道具 结构上,利用无线电遥控技术。  托座上的玩具娃娃,就是一台简易无线电接收器,娃娃的身体是空心的, 它体内安装无线电接收器和能使它的双手作一定方向来回移动的机械装置, 使娃娃的右手能作左右抽动,左手能作上下移动,1 把玩具胡琴却固定在玩 具娃娃的膝上,琴弓穿在琴弦上,琴弓的一头和右手固定牢(图 2)。有了这些装置,当接通电源后,由小电动机带动,娃娃就会做“拉胡琴”的 动作。电源开关则由无线电遥控。  无线电遥控装置的原理如图 3 所示。表演时,幕后有一位助手,手执无 线电信号发射器。当演员把娃娃顶上鼻梁拉起胡琴,喊声“起!”时,助手 就按住发射器上的开关,发出信号,娃娃身上的接收器使电源接通,娃娃双 手就动起来,好似拉胡琴(图 4),他叫声“停”,助手立即关掉发射器切 断电源,娃娃的双手就停止动作。  奇妙的敲击  这是一个别致的节目,道具有大、中、小 3 只木球,另有两根木棍(1 根较粗用来顶球,1 根较细),在棍上钉一小块木头,使它成为 1 把特制“长 柄鎯头”。表演方法如下:  演员把长棍竖立在地上,左手捏棍的上端,小心地把彩色小木球放在棍 尖上,又把中木球搁到小木球上,再拿起大球,把它垒到中木球上。大木球 也停稳了,再小心翼翼地把棍连同球举起,放上额头顶起来:观众都担心这3 个摇摇欲坠的球,稍一震动就会滚落下来。 只见小演员不慌不忙,右手拿起“鎯头”对准中球一击,夹在大、小球之间的中木球从左面飞落下来(图 1),左手正好接住。奇怪的是这时候上 下大小两个球都不掉下来,上面的大球落在小球上稳稳地停在棍尖上。  演员又把“鎯头”交给左手,左手同样举起“鎯头”对准棍尖上小球敲 击,小球从右边落下来,而大球仍然稳稳地落在棍尖上,他右手轻轻取下额 上棍子,向上一扬,大球落下来,自己的左手正好接住。这个节目除了技术,还用了点机关:  3 个大中小木球的直径分别为 13 厘米、8 厘米、4 厘米。在 3 个木球的 中心各钻一个孔,孔的直径为 1 厘米,前后钻穿。  把中木球和小木球照图 2 所示锯掉一片,锯到正好抵达孔壁为止。把大 木球漆成彩点图案,把中木球和小木球漆成彩条图案(图 2),这样掩护起 来,观众就看不见机关秘密了。  粗棍是一根空心铁管,长为 100 厘米,在管的上下两头 22 厘米处向两端 挖一道各为 13 厘米的槽,另在管内通放 1 根粗铁丝,铁丝的长度与棍长相同。 在铁丝上像图 2 那样焊两个暗钮从槽内伸出。这样,推动上下任何一个暗钮, 铁丝都能在管里上下滑动,可以从铁管上方伸出 13 厘米来。细棍长为 90 厘米,棍头上固定一块较硬的木头,前尖后阔好似 1 把小锄头(图 2)。 表演的时候,把棍竖在地上,左手扶住棍的上部,正好按住管内铁丝的上面一个暗钮,右手把小球垒上管尖,这时左手暗暗地向上推动暗钮,铁丝从管口伸出,插入小球中心孔里。注意小球的开缝处方向朝左;由于小球内 部有铁丝支撑,球就不会从管尖滑落下来;继续垒球,方法和前面相同,中 球开缝的方向放在右边,最后垒上大球,铁丝全部伸出管口,贯穿小球和中 球,并插入大球长 1 厘米(图 3)。  小演员把 3 个垒着的球拿上额时,要做得特别小心翼翼,表情逼真,好 像球会掉下来似的。  顶上额头后,开始敲击,先右手击中球,因球上有一条缝,正好能让开 铁丝,球会从左边落下,上面的大球正好沿着铁丝滑下来,看起来仍然顶在 小球上。第二次敲击是由于左手从左面敲,而小球开缝的方向是向左的,从 右边才能把小球击落。  最后,右手从额上取下长棍(铁管),正好按住棍的下部暗钮,左手再 接棍时握住中部,右手顺势向下一撸,伸出棍端的铁丝缩了回去,大木球就  落了下来(图 4)。对 烛  小演员的头顶功夫真是千姿百态,“对烛”更饶有风趣。你看,他从桌 上拿起两支蜡烛,点燃后,左右手各拿一支。吹灭右手拿的一支,然后左手 把蜡烛送到嘴前,嘴咬住蜡烛的下段;右手把已吹灭的另一支蜡烛放到额上 顶稳(图 1)。  演员顶着咬着这两支蜡烛,身体原地绕转一圈,仍然面对观众。这时有 趣的事发生了;只见他额上的蜡烛向前倒下,嘴衔的蜡烛往上迎去,这样两 支蜡烛的顶尖碰在一起了。紧接着,额头上的蜡烛又回复原位,仍然竖直在 额上,可是这支蜡烛已经被点燃了。  这个设计巧妙的节目,它的蜡烛是特制的。顶在额上的一支蜡烛,长 30 厘米,分为两段,下段是长 25 厘米的小木棍,粗细与蜡烛相同,木棍的上端 粘连一只铁皮小圆管套,圆套的一半套在木棍上,另一半用来插蜡烛。另从 蜡烛上切下约 5 厘米一小段,把它插进木棍端的半截铁皮套管里。  另一支咬在嘴上的蜡烛长为 35 厘米,其中大部分烛身(占 32 厘米)由 木头削成,并在上部竖开一个槽。用铁皮拗半个圆管钉在这根棒的顶部,再 切下约 3 厘米的蜡烛头,用热蜡油滴在这半圆套管中,把蜡烛头粘牢,并在 这个蜡烛头与木棍相接处,刮去一些蜡质,使与木棍上的槽接通(图 2)。 把木棒涂成蜡烛的颜色。  练习这个节目,关键是两支蜡烛对接点火的动作,方法如图 3、图 4 所 示:把两支蜡烛顶衔稳之后,先把衔在嘴里的蜡烛向上翘起,接近额上的蜡 烛,这时演员的头微微向后,顶在额上的蜡烛自然向前倒下,靠在下面蜡烛 的槽上;头逐渐低下来,额上的蜡尖就沿着下烛的槽滑动,直到两烛头相接, 下面蜡烛的火焰把上面蜡烛点燃。然后嘴衔着蜡烛向上推送,同时头部向上 仰起,使额上的蜡烛恢复原位。  最后,吹灭蜡烛的方法也很特别,先拿下嘴含的一支蜡烛,把它吹灭, 然后自己上唇朝里,下唇翻外,猛然吹气,把顶在额上的烛火吹灭(图 5), 节目才算结束。  抛顶长竿  杂技中有一个节目叫做“顶中幡”。一根 10 米长的大竹竿,上面挂满彩 旗、铃铛,由大力士顶在头上,手上随意玩耍。把竹竿抛入半空,落下时仍 稳稳地接顶在身上并不坠倒。“抛顶长竿”就是根据这个杂技节目设计的。 长竿长约 250 厘米,可用晾衣竿来代替,在竹竿梢头上绑一把绸伞,在 伞的四周可挂些彩巾、响铃等,在竹竿的下端垫些泡沫塑料,用布包扎起来(图 1)。抛顶长竿的基本动作是:  对手传:右掌平伸,顶住长竿,向上抛起时整个手臂摆动发力,使长竿 保持垂直。长竿落下时,用左手接住,仍顶着长竿(图 2)。  二郎担山:把长竿抛到空中,不要抛得太高,落下时用自己的左肩去承 接,然后身体微蹲,突然向上发力,长竿从左肩上抛出,再用右肩去承接, 双肩轮换顶竿(图 3,见 50 页)。  佛顶珠和“平沙落雁”:把长竿顶在前额上,头一颠,竿从面前落下, 伸出右脚,用足尖承接竹竿(图 4,见 50 页),接下来还可将竿踢起,用手、 肩或膝头去接竿。这些动作交替进行,随着竿的起落,竿头响铃发出阵阵声 响,气势壮观。最后一招,表演“背花”,更为精彩。  右手托竿,高举过头,身体往前弯曲,手臂朝右方划一道孤线向后伸去, 仍保持手掌向上,顶稳竹竿,身体继续弯曲,顶竿的右手已移至自己背心部 位,这时左手伸到背后接住长竿,顶着它,由左边向前移,扭转手臂转到面 前,手掌还是向上顶着长竿(图 5),两手交替,连续动作,不但身体、手臂始 终在作大幅度运动,长竿本身因手的摆动而旋转起来,令人眼花缭乱,从而 把节目推向高潮。滑稽顶鸡蛋  化妆成小丑的小演员来一个有趣的“顶鸡蛋”表演,增加了欢乐气氛。 看,他托着一个木盘上台,盘里有堆得满满的一盘鸡蛋,把这盘鸡蛋放 在桌上,随手从盘中拿起一个,在桌上的玻璃杯口上打破,让蛋液流进杯里, 大家都看得很清楚,这盘鸡蛋是真的。演员左手从桌上拿起一根一头带小圆座的木棍,右手 从桌上端起这盘鸡蛋,把它放在木棍的小圆座上。然后,把这带有一盘鸡蛋 的木棍顶上鼻梁,顶稳了就来回走动,洋洋自得,好像在说“我多了不起!” 可是,太得意忘形了,木棍连同鸡蛋都倒了下来,他赶忙用双手握住木棍的 下端,可已来不及了,木棍已经横过来,一盘鸡蛋全都落了下来。“哈哈!” 没有关系,原来这些鸡蛋都用线串在一起了,和盘子紧紧相连,不知怎的, 那盘子竟吸在棍端掉不下来(图 1)。小演员向大家扮个鬼脸,心里在说: “你们呀,一场虚惊!”  只要会顶技,表演这个节目是很容易的,但是,它的道具结构却有些讲 究。鸡 蛋,除了当场敲开的那一枚鸡蛋是真的外,其余都是假的。做法是:把鸡蛋上下两端用针刺破一个小孔,用注射针筒从小孔中伸进蛋内,抽出蛋 液,这样蛋就成了一个完整的空壳。再剪一些 1 厘米见方的纸片,在蛋壳外 面裱糊上一二层,增加了蛋壳的牢度,再剐上颜色(图 2),假鸡蛋就做成 了。用一根尼龙线把十几枚鸡蛋壳串成一条,绳头结在盘底的一个小孔上。 在盘底中心再钻一个小圆孔,在盘里小圆孔处焊上一个六角螺丝帽。在 木棍上端小圆底座的中心插进一枚螺丝钉,螺钉的一小段露在外面(图 3)。 这样,当小演员把装鸡蛋的盘子放上底座时,轻轻转动几下,盘子的螺帽就 和底座里的螺钉拧紧了。在演出时,即使鸡蛋一串落下,盘子也不掉下来。巧顶酒瓶  这是一个更为动人的节目,演员两手各拿 1 只酒瓶,捏住瓶口部,两瓶 轻轻一碰,发出玻璃清脆的声音。他把两只瓶的瓶口与瓶口对接,用左手捏 住两只瓶口的对接处,再朝上面 1 只倒过来的瓶底上放一块四方形玻璃板,把 1 只大花瓶放在玻璃板的当中,4 只小花瓶放在玻璃板的 4 个角上(图 1)。  助手过来,他手里也有一块同样的玻璃板和 1 只酒瓶,助手把玻璃板的 中心从下面贴住演员手握的瓶的下面,再把手中的酒瓶顶在玻璃板下面,与 上面的瓶底对齐(图 2),演员用右手捏住下面的瓶颈,让助手把另外 4 只 小花瓶放到下面的玻璃板的 4 个角上。最后演员放掉左手,那两只对接的瓶 口不偏不滑。演员不慌不忙地把这有 3 只酒瓶和许多花瓶叠搭而成的宝塔移 到自己的嘴部,张开嘴把它顶在下半部牙齿上,真神气,好看极了(图 3)。  演完之后,要把这一组易碎物品取下来也不容易,要按次序来。先是右 手握住下面的酒瓶,把这叠物品取下,左手立即捏住上下两个瓶口交接处, 由助手取下所有的花瓶和上面 1 块玻璃板,再取下面 1 只瓶和玻璃板。这时 演员右手拿住上面 1 只瓶,两瓶分开来,碰一碰仍发出清脆的响声。  只要练会顶技,练好这个节目并不困难。关键是在两只瓶口对接的地方, 有一点小小的装置。3 只酒瓶,用深色的啤酒瓶,瓶底要特别平整,最好在 玻璃砂轮上磨一磨,这样才不易滑动。在 1 只酒瓶口上塞进 1 个很紧的硬木 塞,这木塞须自己削制,塞进瓶口后,一半露在瓶口外(约 3 厘米),让木 塞与瓶口胶合固定。当这只带木塞的瓶 A 的口朝上时,把另 1 只瓶 B 反转来, 使它的瓶口向下,对准瓶 A 的口,这样瓶 A 口上木塞露出的部分就插进了瓶B 口之中(图 4)。演员出台时,只要用手捏住瓶 A 的口部,观众不知道里面还有一个木塞,所以他表演的第一步是把 A、B 两个瓶对接起来,用手捏住 这个衔接处,最后才放手。另外,在演出过程中,要特别细心,玻璃板最好用有机玻璃,不用太大。放玻璃时,一定要放在正中心,加上下面的瓶 C 的时候,要 3 只瓶和上面的 大花瓶完全在同一垂直线上,小花瓶依次按对角线两只两只地放,保持整体 的平衡,才不致倒向一边。总之,胆大心细,定能成功。    顶桌子顶一张桌子并不是困难的事,但给观众的印象却很强烈。 这张桌子是特制的,在 70 厘米见方的三合板上钉 4 条木档,做成台面;钉上 4 条腿,腿长 70 厘米,粗 4 厘米见方,在每只腿底脚由内向外斜钻一个 圆孔,再在上面铺一块漂亮的台布,便成了既漂亮又极轻的小方桌了。在桌 上可以放满琳琅满目的花瓶、茶具等塑料制品(图 1)。  另准备 4 根磨光的细竹棍,每根长约 75 厘米,在棍的梢尖上插进一根铁 钉,铁钉露出棍梢约 2 厘米。另外,用铁皮制作一个有 4 个孔的锥形托座(图1)。  表演时,两位助手把方桌高高托起,演员把 4 根细竹棍插入 4 条桌腿的 小孔中,另一头插进手中的托座,4 个孔各插进一根(图 2),这样,手握住 下面托座就能支撑住整个桌子,托座正好在受力的中心平衡点上,只要把它 放上额头,就能顶起来(图 3)。  如果小演员会吹或会弹一种乐器,在顶上桌子的时候吹奏起来,这个节 目就更显得幽默。    嘴上顶球顶技,大多是静的节目,嘴上顶球却是边顶边耍,十分活跃。 用质地较硬的木头削 1 根小棍,杂技演员称它为“口签”,口签可根据演员口形、大小、人的身高不同而选定,一般长约 35 厘米、直径约 1.5 厘米。 在口签一端约留 5 厘米的位置,使其稍宽约 2.5-3 厘米,并磨平表面。使用 时,把根部大头塞进嘴里,用牙咬紧。练习这个节目,时间久了,口签的根 部会出现只适合自己口形的牙印(图 1)。由于它要经常入口,必须保持清 洁,平时用布套好,练习前用酒精擦洗入口部位。  练习咬“口签”,起初下颚有些费力酸痛,练习一段时间,演员就适应 了。咬口签须用后部牙齿,用左面或右面咬根据各人习惯而定。注意小棍磨 平的一面朝上,这样便于承接球体。  这个节目的另一个道具是一只胶皮排球,但要注意不要打气打得太足。 练习嘴上顶球的基本技术是用右手托住球,将它抛上咬在嘴里横着的“口 签”上,起初抛得低些,好像是放上横棍似的,要求球在棍上停留的时间越 长越好,要随时掌握球的重心,防止球掉落(图 2)。轻抛球,当球能够准 确地落在口签上,而且球停住不坠了,就可以练习高抛,逐步把球向上抛起, 用嘴上的口签去承接。由于球下坠有一股重力加速度,因此接球时,不能用 嘴向上去迎碰,这样不仅会使颚骨受到震动,而且会使球碰撞弹掉。只有平 伸口签等待,当下落的球触及棍面时,身体微微下蹲,使冲力得到缓解,然后站直、顶稳。  练习棍上跳球,即作上下点头的动作,把棍面上的球向上挑起、落下, 再接住,如此反复(图 3)。转球,把球停在棍上后,将头略微抬起后仰,使棍暂时朝上倾斜,同时转动头,使棍绕球一圈,然后仍让球停稳(图 4)。 另外,还可用右手托球的下部,用力向上把球旋转抛出,使球落到棍上时,保持继续旋转(图 5)。  练会了以上的基础动作,演员就可以表演自如了。先做种种顶球的技术, 然后让助手把球抛给他。抛法有两种:助手站在他旁边,将球向上抛给他, 他用口签停住;助手站在离演员稍远处,把球投在地上,他在球反弹跳时将 球顶住(图 6)。  踩大球  踩球并不难,球不论大小都可以踩踏上去。球直径一般为 60 厘米左右, 越大越容易踩,我们脚下的大地不就是个球吗?  球,须在车木或制木桶的工场定制。球的内部要先撑支架,外面用木块 刨圆拼嵌;或由两个半球组合而成。  练习踩球,最好先进行一些翻跟斗、蹦跳、竖蜻蜒等杂技形体练习。踩 球时,先把球推滚到四周比较宽敞平坦的木质地板上,最好有一位同学帮助。 演员与助手对面站立在球的两旁,双手互相搀住。演员左足踏上球的顶 部,向上提劲,尽量不借助手的力量,使右脚轻轻地踏上去,当双脚站立球 上时,演员自己应掌握身体的重心,球往哪边滚,身体就往那边倾斜,同时 脚向那个方向踩动球,这样就能保持身体的平衡。有助手搀住手保护,是不 会跌下来的(图 1,见 61 页)。经过几次练习,就能脱离助手,自己掌握球的进退、左右滚动自如了。 演员在球上能进退自如地踩稳后,就可以不需要助手保护,自己能上球和下球了。方法是:站立在距球 2-2.5 米远处,跑到球前跳跃上球(图 2), 下球是双脚并跳平落地上。抢背下球,把球踏到场地中央、屈身,脚随球向 前移去,臂和背顺着球向后滑动,一个后滚翻动作,头着球面时,双手扶住 球,双脚着地(图 3)。可以在大球上耍弄其他技巧:  如在大球上抛、扔球或圈,在大球上甩绳圈、耍流星等都行,只是一边 耍,一边随时找自己在球上的重心,技术掌握好,就能获得成功。踩球过跷踪板:跷跷板须低一些,板面离地高约 40 厘米、板长 250 厘米、宽 30 厘米,板的两边钉上一根细木条,以防止踩球通过时球从板边滑落(图 4)。 跷跷板一头着地,演员就从这里踩球而上,由于板是斜面的,演员身体必须前倾,脚踏在球的靠前部,以保持平衡(图 5,见 64 页)。当球上爬至近跷跷板的中心点支架处,板的两头立即要上下对换起伏了,这时特别要注 意掌握自身的重心。在球滚过中心点,面前原先跷起的一头下降,身后的一 头板面跷起,演员自己的重心要稍稍向后倾斜,踏站在球的偏后地方就能保 持平衡。继续往下踩球,直到走下跷跷板(图 6,见 64 页)。高明的演员,还会做这么一个有趣动作:当他把球踩到板的中心点时,朝前踩一步,球越过中线,板着地的一头自然跷起,他紧接着又后退一步, 使脚下的球滚回中心线的后边,这样刚才跷起的这头又立即被压回下去。他 不断快速地前进后退,使板的两头上下翻飞,使人看来,既惊险又活泼。踩 晃 板  在身体摇曳不定的情形下来练杂技,可以帮助你探索平衡规律。踩晃板, 就是利用了平衡规律,表演起来很有趣的一个节目。练习踩晃板,要准备以下两种道具:一是板,用结实坚硬木料制作,长约 60 厘米、宽约 27 厘米、厚约 2.5 厘米。二是滚轮,可在车木店制作,一 般直径 20 厘米、长 25 厘米。为了减轻重量,在中部去掉一些,做成细腰鼓 形。还可用大号的玻璃瓶来代替,瓶必须上下一样粗细。练习应在平整的木 质地板上进行(图 1)。  踩晃板:上板,滚轮横放地上,将板斜靠在轮上,板的中部靠着轮,左 面一头着地,左脚踩上着地的一端,右脚踏上板跷起的另一端。右脚向下踏 的同时,左脚稍微向上提,身体重心随之稍微偏右,这样跷起的板的右边下 沉,左边抬起,人的身体就站在板上了。板在滚轮上不断地来回摇晃,上身 尽量保持不动,双脚来回踏动,使身体重心相对稳定。在初练这个 动作时,可以面对墙壁,手扶住墙面,站在晃板上就不会跌倒,慢慢地摸准 了规律,就可以放开手练习,踏踩自如了(图 2)。  踩晃板,除了横站之外,还可侧站晃动,在晃动过程中,身体来一个向 右转,形成像图 3 所示的姿态(图 3)。板上套圈:人站在板上要把手中的圈从脚上套过,脚就必须离开板面,但大家都知道,演员移开任何一只脚都会跌下来,节目就会失败,看来是相 当困难的。其实不然,圈是用藤条拗成的,圈直径为 70 厘米左右。右手持圈, 手掌心朝上,圈在手的上面,使圈从头套下,经过腰际垂至左脚边,左脚尖 抬起,仅让左脚跟踏在晃板上,让圈从脚尖下进入脚掌心,然后脚尖着板, 使圈进入右脚底下,然后右脚跟踏回板面并抬右脚尖,圈就从这里穿出来了(图 4)。这个动作,练熟后可以做得很快,观众感觉不出是脚的动作。  踩晃板,板离滚轮越高,身体的重心越难掌握。把滚轮放稳,并把板横 架在滚轮上,左手扶住板,让它保持平衡,右手拿一只低矮的特制木凳,放 上板面。双手按住凳面的中部,往上跳起,双腿分开,站在凳的两端(图 5)。 练习上板凳的动作,必须在小伙伴的保护下进行。  晃板上跳绳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管道内径外径对照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