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姚明,你的英国朋友chris来中国学习已有3个月了,但他因为女儿内向不善交际际,和同学相处得不好。

抱歉 SORRY !
您访问的页面丢了!此页无法找到 - 随州房产在线
打折优惠 开盘促销楼盘动态 房价分析QQ高级群:、(新) 电话: 地址:随州市曾都区文峰新世界2号楼2单元102室 邮编:441300Copyright (C)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随州房产在线 随州亿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鄂ICP备号&&||||||||||
我们因你而改变
为了孩子,改变!
近年来,西安药家鑫、北京李天一等孩子的案件让整个社会为之震惊。这些孩子为什么如此冷酷、专横?为什么接受了一流的教育但却无视法律?2013年初,持续弥漫在我国东部上空的雾霾令人揪心,不论我们的家境如何,我们都无法不去呼吸同样一片雾霾中的空气。钟南山院士警告说,雾霾比“非典”更可怕。
在这样的自然、社会环境下,我们做父母的该如何养育自己的孩子?如何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如何让孩子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如果我们真爱自己的孩子,我们就必须勇敢地面对这些挑战,并为了孩子做出大的改变!
为了孩子,我们必须改变社会风气眼下,大家都在抱怨,我们社会上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不良乃至丑恶现象!但我们想过吗,这些现象又何尝不是我们这些成年人,也就是孩子们的父母所造成的?我们为雾霾、为日益恶化的环境、为劣质奶粉和食品而忧虑,但那些污染环境、制造劣质奶粉和食品的人,那些制定、执行和监管法律的官员又何尝不是孩子的父母?我们痛恨权力滥用、潜规则盛行、社会腐败,但我们很多人又何尝不是链条中的一环?我们很多人指责农民工素质低下,但我们是否关心过他们的劳动和生活,是否想到过远在家乡、日夜思念着他们的孩子?如果八千多万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缺乏关爱,那我们又怎么能够为我们自己的孩子建设一个充满和谐友爱的同伴环境?我们口口声声爱自己的孩子,但我们总在抱怨他人,我们自己又何尝有过认真的反思?
为了孩子,我们必须思考,我们要为他们建设一个怎样的未来世界?为了避免孩子受到雾霾的伤害,我们要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的中国;为了避免孩子受到冤假错案的追究,我们要建设一个法治的中国;为了避免孩子受到同伴的伤害,我们要建设一个充满友爱的中国;为了避免孩子自私狭隘、被社会边缘化,我们要和孩子讨论人生的意义。为了孩子,所有父母,尤其是那些花着纳税人的钱,担负着立法、执法等职责的孩子的父母们,都要有勇气恢复血性,我们要敢于担当!
为了孩子,我们父母必须改变自己我们总在想方设法地教育孩子,但在孩子面前,我们很多父母却劣迹斑斑:我们有的满腹牢骚,到处抱怨;有的吸烟醉酒,丑态百出;有的滥用权力,坑害百姓;有的言行不一,轻诺寡信;有的懒散傲慢、语言粗俗;有的霸道蛮横,自私冷漠;有的心胸狭隘,睚眦必报;有的无视规则,肆意妄为。作为父母,我们要反思的是,对照上述种种,我们自身存在怎样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包括自己在内、中国至少90%的父母是不合格的。父母如此,即使煞费苦心,我们又能教育出怎样的孩子?
为了培养孩子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要向孩子介绍周围人和事的美好;为了培育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品格,我们要热情沟通、大度宽容、诚实守信、谦逊礼让;为了培养孩子的仁爱之心,我们要努力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训;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和谐友爱的成长环境,我们既要努力做到家庭和睦,还要妥善处理与老师和学校的分歧乃至纠纷;为了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我们要勇于摈弃吸烟、醉酒等坏习惯,养成统筹安排时间、陪伴孩子玩耍、运动等好习惯;为了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我们要简朴而不奢靡,要节制而不贪婪。为了孩子,作为父母,我们要有勇气改变自己!
为了孩子,我们必须改变家庭观念我们中国人的一个传统观念是,子女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小时被当成父母的附属,长大后被寄予无限的希望。所以,父母要担负无限的责任:供养孩子上学、婚嫁、买房建房等,很多父母为此终身劳碌。心血、精力的巨大付出让很多父母高高在上,自认为有权训斥甚至打骂孩子,于是我们和孩子之间就出现了情感隔阂甚至仇恨。有些孩子滋生了严重的依赖、享乐心理,于是不仅出现了“啃老族”,有些老人甚至被子女“扫地出门”,还出现了专横跋扈、虚荣比富的“坑爹族”。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成长环境严重弱化了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在父母的全面庇护下,很难成长出钱学森先生所期待的杰出的创新型人才。
为了孩子和我们自己的未来,我们必须树立一种观念:孩子既不是家庭的主人,也不是父母的附属,孩子是家庭的“过客”,孩子终究要离开我们的家庭,走向社会去开创他们自己的事业,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庭。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我们无权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而是要从小培养他们的自理自立能力,赋予他们走向社会的强大能力;我们要让孩子从小正确理解、清醒看待父母的成就、财富不是他们的,贫穷、失败也不属于他们,他们要开创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最关键的是,我们自己要清醒意识到,我们和孩子的感情不是天赋的,父母子女间的情感也需要精心呵护,所以我们要和孩子平等地沟通交流,我们要力争成为孩子最早的、最铁的、最长远的好朋友!
为了孩子,我们必须改变教育理念和方法当前大家都在抱怨“应试教育”,似乎“应试教育”是阻碍孩子成长的罪魁祸首,但我认为,当前中国教育最大的挑战在父母。我们仍旧固执地认为上名牌大学是孩子的首要人生目标;仍旧不厌其烦地向孩子渲染考上大学改变命运的道理;仍旧不顾孩子的兴趣给孩子报考各种补习班;仍旧目光紧盯孩子的分数,要求孩子为了所谓的学习而放弃休息、锻炼和兴趣;仍旧喜欢当众夸大其词地表扬或毫不顾忌地批评孩子,以致孩子盲目骄傲或自卑绝望;仍旧强行限制孩子上网以避免受到所谓的网络伤害;面对孩子的压力、挫折和艰难,我们仍旧只会呆板教条地说教;如此等等。孩子已经厌倦了我们的说教,所以我们看到,孩子年龄稍大便出现强烈叛逆。我们对孩子成长中的很多问题开始束手无策。
为了孩子,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已经过去。就学校教育而言,我们做父母的和我们的孩子,如今已经有了各种各样选择的权利和机会。大学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已经非常严重,那种过了“桥”就改变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高学历并不意味着好的教育,很多高级技工不论在就业,还是收入等方面都已优于大学毕业生。父母只有尊重孩子的兴趣,善于发现和鼓励孩子的兴趣,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孩子潜能,才能让孩子在快乐中茁壮成长!网络日益成为孩子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勇敢地向孩子学习上网知识、与孩子共同面对来自虚拟空间的诱惑和伤害;我们自己必须以一种勇敢的、坚强的、乐观的态度去和孩子一起面对,以培养起孩子应对挫折、贫困和压力的勇气与力量!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们不要把自己尚未实现的梦想强加给孩子,我们也不要让世俗和偏见伤害孩子的梦想。那是一种稚嫩的、没有加过任何修饰的梦想,那是孩子成长、追求卓越和真、善、美的动力,那是我们父母和这个国家的希望!
抱怨解决不了当下中国的问题,抱怨更解决不了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我们绝大多数父母和孩子都还要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活和发展,为了我们自己的孩子,为了中国所有的孩子,让我们开始编织一个美丽的“中国梦”吧!
任何梦想都可能实现,只要我们父母开始积聚追逐梦想的勇气,只要我们开始改变自己并愿意为了孩子去担负责任,可能就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够为孩子们建成一个更加美丽、和谐、幸福的中国!
引言 为了孩子的“中国梦”
“中国梦”令人振奋和充满希望。在“中国梦”的大背景下,我们自己和孩子的梦想是什么?我们个人的梦想又该怎样融入时代的潮流?很多父母的最大梦想是孩子能够顺利成长成才,但如果我们不对固有的教育观念进行反复并作出必要的改变,不能建设一种健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即使上最好的学校,即使有一流的老师,我们的孩子也很难“展翅高飞”。
朋友聊天时说,中国99%的父母都不合格。这句话或许有些极端,但我认为其有很大合理性。也许不能说99%,但至少超过90%的父母是不合格的,这也包括我自己。我认为我们很多父母做的都很不够,我们有太多需要反思的地方。遗憾的是,父母相对孩子天然的优越感让我们当父母的常常只会教育孩子、教训孩子,而却很少反思自已。这是目前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01对孩子成长的忧虑和反思
● 为什么药家鑫如此冷漠?
● 为什么李天一的案件受到社会如此关注?
● 在雾霾天气中,如何保障孩子健康成长?
近年来,西安药家鑫、北京李天一等孩子的违法案件令人震惊。
这些孩子为什么如此冷酷、跋扈?
为什么接受过一流的教育却无视法律?
而且这类事件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并不鲜见。
2013年年初弥漫在我国东部地区的雾霾让无数人揪心,
更让人看到了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程度。
在这样的自然、社会环境下,
我们自己的孩子还能够身心健康、幸福快乐地成长吗?
这些问题不能不让我们做父母的感到忧虑。
但与此同时,我们大家也必须进行必要的反思。
为什么药家鑫如此冷漠?
2010年发生的药家鑫案曾轰动一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药本是西安音乐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在驾车将一名年轻女子撞倒后,他不仅没有及时救助,相反却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对伤者连刺八刀,致其死亡。后药家鑫被判处死刑。
事发后,公众对该案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媒体也进行了多方剖析。公众舆论聚焦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对其家庭教育的反思:一个音乐学院的高材生,为什么会犯下杀人的重罪?这种犯罪行为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人格?
药家鑫在法庭上曾说:“从小到大我的生活几乎除了学习就是练琴。小的时候每周练琴,为了练琴妈妈都会打我,甚至拿皮带抽我。有一段时间爸爸看我的成绩不好,没有努力学,便把我关在地下室里,除了吃饭能上楼以外,其他时间都待在地下室里。我觉得看不到希望,天天压力特别大,我经常想自杀。”
药家鑫被判处死刑后,他的父亲药庆卫在微博中说:“我平时管教孩子过于严厉,让孩子在犯错之后害怕面对,不懂处理,最终酿成大罪。”
药庆卫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采访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柴静:我看您曾经写过一句话,您说药家鑫从一个懂事的孩子,到一念之差犯下杀人罪,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药庆卫:对,这个东西我一直在想,就是不敢承担。他在庭审的时候说我就是,好像是不是我要求他有点尽善尽美。
柴静:他跟外界一直有一个表达,说我爸是不允许我犯错的。
药庆卫:那就是说犯了错肯定回来要说你。
案发之后,药家鑫阻止母亲给父亲打电话,因为他太怕父亲了。在药家鑫生命的最后一刻,在马上要执行死刑时,药家鑫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情,他说:“爸,我爱你。”“你们好好活着,我先走先投胎,你们晚点走,当我的孩子,我来照顾你们。”“我一定给你托好梦,噩梦不算,那不是我托的。”
在生离死别的最后时刻,孩子提出了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希望:“爸,我走了以后,将我的眼角膜捐出去吧。我没坐过飞机,没见过大海,把我的骨灰用飞机运到海边,撒在大海里吧。”尽管药家鑫的父亲之前也说:“孩子,我也爱你!”但这位做父亲的却用“别说这个了,你不能把罪恶留在这世上”这句极其冷酷的话拒绝了儿子的最后一个善良、美好的愿望,也彻底否定了儿子短暂的一生。
为什么药家鑫如此冷漠?从其父亲那里我们或许能够找到某些答案。据说,为此他的父亲也一直懊悔不已。但是,难道一定要等到悲剧发生以后,我们做父母的才去反思我们的教育吗?
为什么李天一的案件受到社会如此关注?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涉嫌轮奸的案件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日,李天一被正式批准逮捕。此案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等违法犯罪行为的热议。多年来,我不仅一直在推动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也常常在各种场合呼吁法治和公平正义,所以对这个案件格外关注。
让人诧异的是,3月19日,李天一的律师在网上发布了一个公开声明,尽管这个声明是以律师的名义发布的,但是大家知道律师这个职业的性质,律师是为委托人服务的,所以这个声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李天一及其父母的观点和态度。作为一名资深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者,我也办理过未成年人杀人、伤害等各种类型的案件,看了这个声明以后,我感到非常遗憾。
我的遗憾来自何处呢?实际上,公众对李天一这一涉嫌犯罪案如此关注,如此气愤,其根源可能还不仅是这个犯罪行为本身。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意识有了很大提升,保护未成年人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这个案件之所以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质疑,主要是因李天一几年前的打人事件给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据媒体报道,两年前,李天一及他的一位朋友与人在小区内打架,两个人追着别人打,态度非常嚣张。在引发众怒时,他竟当众喊出:“谁敢打110!”很多人记住了他那种狂妄的言行,他的嚣张气焰可以说激起了公愤。旧伤未平,新伤又起,这次他又涉嫌伙同他人轮奸一名女孩子。
公众关注和愤怒的是,不久前他刚被政府收容教养过,为什么今天还这样嚣张狂妄?什么原因让他敢如此藐视他人和社会规则?
李天一律师的声明中对社会,尤其是对媒体报道有很多指责。从法律的角度来说,这些指责有没有道理呢?可以肯定地说,有道理。我们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过程当中,无论这个孩子犯了什么罪,他的隐私权都应该受到保护。从法律的角度看律师的这个声明没有错。
但是从社会的角度,从公众舆论的角度,从未成年人司法的角度,从孩子成长的角度,这位律师的声明则存在严重缺陷。那就是声明中没有谈到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即李天一和其父母的忏悔。这个孩子感到悔恨了吗?律师去见了李天一,但声明中并没有提到这个孩子有任何悔意。李双江夫妇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有什么悔意吗?在整个声明当中人们也没有看到任何这方面的表述。也就是说,通过这个声明,我们看到的是律师及家长的强硬态度和对公众的不满,而没有看到任何对自己孩子不良行为及给他人造成伤害的悔恨之意。这是让人遗憾的。
坦率地说,即使从办案策略的角度来说,这个声明也不会给李天一及其家人带来任何好的影响。李天一案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使我们再次看到了反思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在雾霾天气中,如何保障孩子健康成长?
2013年过完年上班的第一天,我就去澳大利亚考察,为期四周,这是个外交部的政府间合作项目。澳大利亚自然环境非常好,真是碧水蓝天。周末我基本上都去游泳,那里有很多非常漂亮的海滩。但在澳大利亚期间,我无法不想到国内的家人,尤其是孩子。今年年初北京的天气非常糟糕,雾霾不仅一直笼罩着北京,也弥漫在整个中国东部地区的上空。我的家人此时就生活在雾霾当中。当你对比这两种空气、环境的时候,你无法不去担忧家人,尤其是孩子的健康。
我3月17日回国,早晨6点钟到北京,然后直接坐火车去山东。山东省司法厅、律师协会举办首届山东法治论坛,1200多人参加,我应邀去作演讲。坐高铁去山东的路上,从车窗向外张望,整个天空都是灰蒙蒙的。我从1999年开始推动中国未成年人保护事业,中国未成年人保护的观念和制度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眼下更严重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看起来与儿童权益并不直接相关的环境保护问题,现在却成为中国儿童保护事业不得不关注的严峻问题。在这样的雾霾天气当中,我们的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吗?我注意到,“两会”期间钟南山院士明确指出,这样的雾霾天气必然增加患癌的概率,雾霾的危害大于“非典”。
在这样的雾霾天气中,我们成年人都感觉到呼吸难受,何况发育中的孩子!即使我们对孩子百般呵护,即使我们让孩子上最好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即使我们每天都陪伴孩子,即使我们父母用最聪明智慧的方法教育孩子,但孩子能避免雾霾天气的伤害吗?如果孩子的身体患上某种疾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不保,那我们所谓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
面对李天一等在优越家庭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无视规则的孩子,面对我们所有的家长都无法回避的雾霾天气,我认为真到了我们来反思教育的时候了。我们的教育究竟哪里出了问题?我们究竟该怎样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做父母的真的疼爱自己的孩子吗?我们怎么做才是真正疼爱自己的孩子?
02当前孩子教育最大的挑战在家庭
● 就学校教育来说,父母和孩子已经有了各种选择
● 上名牌大学并不意味着好出路
● 应试教育保障了基本公平
● 当前孩子教育最大的挑战在家庭
首先我想与大家共同反思的是,
过去这些年来,只要提到反思教育,
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应试教育,
对应试教育提出各种各样的批评: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不得不疲于应付考试;
“千军万马”挤高考(微博)这座“独木桥”;
忽视了素质教育和品德培养;等等。
似乎应试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不成功的罪魁祸首。然而,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是,
当前还是所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吗?
我的观点是,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就学校教育来说,父母和孩子已经有了各种选择
改革开放之初,甚至在我上大学的20年前,那时不仅对农村孩子和城里普通家庭的孩子,即使对城里家庭条件好的孩子来说,最好的出路都是刻苦学习文化课,考上大学,尤其是考上名牌大学。对农村孩子来说,这几乎是唯一的好出路。好好上学读书,考上一所好大学,我们才能有出息、有出路。结果也确实如此。只要我们考上了大学,将来就能有份不错的工作,我们的整个家庭生活都会跟着改变。对我们农村孩子而言,就能转成非农业户口,就能吃商品粮、变成城里人。
但现在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应正视这种变化,有些父母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变化的意义。于是,有些父母在孩子的初中阶段甚至小学就开始让孩子学习国外的课程,不参加国内的中考、高考。在“魔鬼训练营”式的河北衡水一中,学生为应对高考要进行高强度的学习和训练,也确实有很多学生因为这种训练而考上了名牌大学,但也有不少父母在孩子被该校录取后,主动放弃,转而选择其他更人性的高中。现在不仅有成人高考,还有自学考试,很多人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了本科学历。以我们致诚公益法律团队为例,我们这里就有多名律师没上过正式大学,而是先通过自学考试获得本科学历,然后再通过司法考试,获得了律师资格。
现在如果孩子知道自己的兴趣,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报考某所学校的相关专业,那么他被自己所喜欢的这个专业录取的概率就大得多。这个学校也许并不出名,但其学习的过程也必定不会过于艰难,这样,他未来成功和幸福的概率也一定大得多。当前这个时代已经给父母和孩子提供了这种多样化的选择机会。
所以说,当前时代,我们做父母的以及我们的孩子都有了许多选择的权利和机会,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尽管绝大多数孩子还不得不挤在那座主要的“桥”上,但很多孩子已经在另辟蹊径,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生活得非常精彩。
上名牌大学并不意味着好出路
我们做父母的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仍旧坚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观念,那过了“桥”又能怎么样呢?过了“桥”就会有个好出路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即使你挤过去,考上大学哪怕是所不错的大学,也不一定就有美好的未来。
即使考上了重点大学,但如果孩子的兴趣或特长得不到发挥,那孩子将来照样会一事无成,照样找不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照样会在工作竞争中一败涂地。2009年5月,中国校友会网发布了《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 报告对年我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的求学和职业等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些孩子当年作为各省、市、自治区高考成绩的第一名,是高考中的优胜者,可以说具有极强的学习知识的能力。但报告显示,高考状元毕业后的职业发展中“出类拔萃者较少”,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在目前我国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难觅“高考状元的身影”。
农村孩子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能有好的出路吗?今天,很多农村父母依旧宁可多花钱,也要让孩子去上并不一定喜欢的大学,而不去选择更实用的培养专业技能的职业学校。结果,孩子大学毕业后很快失业,而职业学校毕业的孩子则很快有了工作。我一位亲戚家的两个孩子上的都是职业学校,都是还没毕业就在工厂实习,毕业后马上就业,后来都成了高级技工。
我们必须看到,大学毕业马上失业的状况已经非常严重,那种过了“桥”就改变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父母应当懂得,在当前时代,高学历并不意味着好的教育。
应试教育保障了基本公平
尽管当前存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孩子更容易上大学的问题,但正如教育部一位前副部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那样:“目前的高考制度存在一些问题,但仍然是现阶段相对公平的一种方式,如果取消,会导致更严重的、新的教育不公平。”
伴随着社会对教育改革的呼声,尤其是有话语权的专家学者的呼吁,我们国家的研究生录取越来越个性化,面试的比重增加了,老师在录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博士生招考中个性化的程度就更高了,博士生导师在录取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目前条件下,还不能完全取消那些全国统一、整齐划一的考试。如果取消,许多新的问题就会产生,比如研究生录取过程中的舞弊问题。在制度不健全、诚信缺失的情况下,研究生录取过程中的个性化程度越高,舞弊情况就可能越严重。相比硕士录取,博士录取中的问题就更为复杂了。
我就知道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在硕士录取面试的时候,导师明确提出这个学生太土,不适合搞科研。问题是农村来的学生,成长环境使然,怎么能不“土”呢?就因为老师觉得这个孩子土,面试给的分数非常低。如果我们在高考录取中也广泛推行个性化录取方式,不难想象,更多农村的、穷人家的孩子很可能根本就没有机会上大学了。与此同时,可能还会出现更多千奇百怪的舞弊事件。
当前孩子教育最大的挑战在家庭
认真地沉下心来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当前制约中国整个教育、制约中国整个人才培养、制约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首要问题已不是应试教育,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学校教育在观念和方法上固然仍存在很多问题,但制约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首要问题却是我们所有父母和家长的态度以及由此形成的整个社会风气。父母和家长的观念以及各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才真正制约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作为父母非得逼着孩子上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吗?很多父母挖空心思,费尽心力让孩子上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社会风气。这种社会风气的形成,教育系统固然有责任,但是我认为家长也到了该反思的时候,难道非得这样吗?
我们的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周末要带着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如果是孩子的兴趣,孩子喜欢和愿意,想多学一些东西,这种补习班倒也很好;但如果孩子不愿意,不是孩子的兴趣,孩子不想上,父母非要逼着孩子去上,那这种培养是必要的吗?
从某种程度上说,周末的各种补习班是劳民伤财。它不仅让家长和孩子疲于奔波,让父母花费很多金钱,而且也让父母和孩子失去了许多共同相处的时间,减少了人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机会。
所以说当前这个时代,已经到了家长们、我们整个社会对教育观念进行反思的时候了。很多父母并未意识到这种形势的变化,还在盲目地追随或抱怨。当前最可怕的不是应试教育体制,而是家长们的观念。我们仍旧固执地认为上清华、北大是孩子的首要人生目标;我们仍旧逼迫孩子要考上大学,尤其是考上重点大学;我们仍旧不厌其烦地向孩子灌输考上大学改变命运的观念;我们仍旧不顾孩子的兴趣,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我们仍旧坚持让孩子读硕士,读博士;我们仍旧目光紧盯着孩子的分数;我们仍旧要求孩子为了高考而放弃休息、锻炼和兴趣。
03对国内外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反思
●“成功育女术”对其他父母有多少参考价值?
● 西方教育专家的思想能解决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吗?
● 什么才是教育的根本?
应当说,中国父母高度重视孩子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倾注了很多心血。
市面上有很多关于家庭教育的书,有些非常流行,受到家长的欢迎。
这解决了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了吗?
“成功育女术”对其他父母有多少参考价值?
近年来,一些成功教育孩子考上清华、北大、哈佛、剑桥的书籍非常流行。这些书的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对父母教育孩子有很好的启发。总的来看,这些书像一缕清风,给家庭教育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有:
《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可能是最早受到社会高度关注的家庭教育类通俗读物。刘亦婷主要是由母亲和继父抚养与教育的,她考上了哈佛。
另一本近年来受到家长热议和好评的是尹建莉女士写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曾在北师大学习教育,是教育学硕士。她把自己的女儿教育得很好,女儿16岁参加高考(微博),取得超过清华大学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被内地和香港的名校同时录取。
山东作者杨文教授撰写了《和儿子一起成长》。杨文女士自己是一个民办学校的校长,应该说也是位学者,她的孩子最后去了剑桥,也非常优秀。
台湾人汪培珽写了《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汪培珽女士是在美国接受的教育,她在银行工作9年之后成为全职妈妈,专心抚养一对儿女。这本书也非常畅销。
还有一本书也很有名,就是耶鲁法学院教授蔡美儿的《我在美国做妈妈》。我2008年曾去耶鲁法学院做访问学者,遗憾没有机会当面向作者请教。这本书就是传说中的美国虎妈的故事,尽管她在书中口口声声地以中国妈妈自居,但我认为,她的观点不能代表当下很多中国父母的教育理念,就连只在农村读过几年小学的我母亲也不持这种教育观点。同时,她的观点也不能代表美国人的教育理念。从蔡美儿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教育的重要影响,那种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蔡美儿从小接受了父亲苛刻的、有时显得粗暴的家庭教育。尽管她毕业于哈佛大学,又在耶鲁大学任教授,应当说接受了当今美国最好的现代式的教育,但她却承袭了其父苛刻与粗暴的教育方式方法,甚至变本加厉地将其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还有一点也很值得思考,上述这些很有影响的家庭教育书籍,都是母亲写的,并且孩子大多是女孩;山东的杨文教授是例外,她写的是儿子。这让我想到了著名家庭教育研究专家孙云晓老师的《拯救男孩》,为什么父亲不来关注教育?为什么很多所谓成功经验都来自女孩?那些“乖乖女”的成长案例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成功?
总的来看,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书籍仍旧没有跳出一个局限,即都是一些具体的教育方式方法的介绍和讨论。我们整个社会都在反思应试教育,但实际上在这个反思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应试教育的背后是什么呢?这些书的畅销背后到底反映的是怎样的教育理念?我们要承认和反思的是,这些书畅销的背后原因是我们有很多父母依旧希望培养听话的、懂事的、刻苦学习的孩子,能上清华、北大,能去哈佛、剑桥的孩子。这实际上仍是对当前这个时代应试教育的推崇。
西方教育专家的思想能解决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吗?
除了以上这些书在中国风靡一时外,一两百年以前国外一些家庭教育专家的思想,目前在中国也很受欢迎,这些专家的很多观点受到推崇。
首先要提到的是卡尔·威特,这位研究教育、关注教育的老先生,从小生活在德国的一个小城镇,是个牧师。他年轻的时候,有一天晚上跟周
围的朋友聚会,十四五个人边喝边聊。聊天的时候卡尔·威特提出一个理念,说人的后天教育最重要,先天遗传没那么重要。现场的其他人都反对,说你的观点是不对的,先天的遗传是最重要的,后天的教育改变不了大的问题。卡尔·威特和这十几个朋友争论了一晚上,也没争论出个结果。
他当时就下定决心,将来自己有了孩子,一定要把这个孩子培养出来。但是当他的孩子降生的时候,他惊呆了。他发现,孩子四肢抽搐、呼吸急促,并且显得极为迟钝,一看就是个智力有缺陷的孩子。卡尔·威特的母亲当时就劝他,这样的孩子你就放弃吧。但卡尔·威特并不认输,他下了功夫,为孩子制订了周密的培养计划。很快,在父亲的培育下,孩子成长得非常好,八九岁就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多种语言,通晓化学、物理学等,尤其擅长数学,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2岁那年就发表了非常有名的论文,13岁出版了《三角术》一书,14岁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卡尔·威特把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加以总结,出版了一本名为《卡尔·威特的教育》的书,该书很快风靡全球。这本书1818年出版,距今已经将近200年了。
另一位是意大利人蒙台梭利,也是一位驰名世界的教育家。她1870年出生在意大利,是意大利的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她的《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风靡全球,我国也有蒙台梭利教育学校。
后来还有美国的斯特纳自然教育法等影响世界的家庭教育理论。这些西方一两百年以前的专家都有哪些主要观点呢?他们给当时的社会教育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卡尔·威特和蒙台梭利等专家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我认为是承认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人格,注意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注意培养孩子的品格。人们之所以说他们的思想和方法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是因为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欧洲的一种教育传统。大家知道,传统的欧洲教育是我们今天经常批判的那种教育,也就是填鸭式教育。老师也好,父母也好,都习惯了那种呆板的教育方式,教育学生必须被动地学习某种知识,尤其是有着重大影响的教会,一直在对孩子们实施传统的宗教教育。
但卡尔·威特、蒙台梭利等人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开始尊重孩子的个性,发现、培养孩子的兴趣。所以很多人对这些教育专家的评价是,他们不仅给孩子们带去了快乐,更为西方工业革命的持续化发展培养了创新型人才。也就是说,过去两百年间,如果说西方工业革命积累了巨大财富,带来了科技的发展,带来了西方的工业文明,那么,这些教育思想家功不可没。
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些教育专家的思想对当前的中国教育仍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什么才是教育的根本?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蕴含着无限的潜能,即使身体残疾,他的发展也都蕴含着无限的潜能。
每个婴儿都是天才,就如同被石头包裹的美玉,或者未被发现就被抛弃,或者被胡乱雕琢,绝大多数都未被良性开发,所以等到孩子长大成人,我们所看到的展示出来的天才就微乎其微了。
美国一位人类潜能开发大师曾经说过,每个正常婴儿出生的时候都具有爱因斯坦、莎士比亚那样的潜能,聪明和愚笨都是后天的产物。
美国教育学家里马·肖尔在《重新思考大脑:儿童早期教育新发现》一书中的研究表明,人出生时,脑细胞或脑神经元的数量是确定的,是10的11次方,终生不会有多大变化。但是,对人大脑发育同样重要的是脑连接。刚出生的孩子,脑连接有2500个,两岁时有15000个,到3岁时正常情况下应达到10的15次方个。一般情况下,3岁孩子的大脑活跃度是大学生的两倍。人的早期经历影响着一个人的大脑发育。
但每个孩子都是有差异的。有的人可能成为一个体育冠军,有的人可能成为一个歌唱家;有的人擅长学习,可以上清华、北大、哈佛、剑桥;但有的人就不擅长学习或考试,他可能喜欢画画,能成为一个画家,或是喜欢操作,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木匠或厨师。总之,每个人的兴趣和专长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让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孩子都蕴含着无限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专长,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相对他而言获得重大成就的人,相对他而言找到自信、过上快乐生活的人。对父母和社会而言,其职责就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发现孩子的特长,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给以尊重、激发和培养。
然而,这还不能说是教育的核心目标,通过教育实现孩子卓越成长的理念依然过于功利。我国政府很早就签署了《儿童权利公约》,这是目前全世界签署国家最多的一个人权公约。公约第二十九条规定:
缔约国一致认为教育儿童的目的应是:
(A)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
(B)培养对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及《联合国宪章》所载各项原则的尊重;
(C)培养对儿童的父母、儿童自身的文化认同、语言和价值观、儿童所居住国家的民族价值观、其原籍国以及不同于其本国的文明的尊重;
(D)培养儿童本着各国人民、族裔、民族和宗教群体以及原为土著居民的人之间谅解、和平、宽容、男女平等和友好的精神,在自由社会里过有责任感的生活;
(E)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结合《儿童权利公约》的上述规定,我认为教育的根本应该是:培养人性、发现兴趣、开发潜能、尊重差异、保护环境、担负责任。孩子的卓越、孩子在某个领域有重大成就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的成功。那些热爱生活、品德优秀、热爱自己的工作、生活态度积极、参与改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人,哪怕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或工人,他的人生依然是美好的,教育依然是成功的;相反,即使上了名牌大学,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如果此人道德败坏、冷漠自私,那么很难说他的教育是成功的,这种人的人生也很难幸福。
然而,今天中国孩子的教育面临着更复杂的社会背景。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出版了大量家庭教育书籍,他最近出版的《拯救男孩》引发了全社会对男孩成长的关注。但是,如果我们忽视了当前我国特殊的时代背景,孙云晓、卡尔·威特以及蒙台梭利等中外教育专家的思想或方法都可能难以奏效。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背景呢?
04我们是否有勇气为孩子编织梦想?
● 谁折断了孩子梦想的翅膀?
● 我们离自己的梦想有多远?
● 我们要为孩子编织怎样的梦想?
我们是否还有勇气有自己的梦想?当前谈论梦想似乎显得奢侈。
我们做父母的是否想过,我们孩子的未来在哪里?
他们能否拥有一个安全稳定、美丽和谐的成长环境?
他们能够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吗?
谁折断了孩子梦想的翅膀?
我们要反思的是,我们是否真爱自己的孩子?如果说我们不爱自己的孩子,那我们为什么对孩子百般呵护并为他的成长殚精竭虑?如果说我们爱自己的孩子,那我们是否考虑过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怎样的未来世界?我们如何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2013年3月在澳大利亚考察期间,我注意到香港政府限制内地人在香港购买奶粉数量的新闻,这让我感到非常尴尬和痛心。中国有那么多的孩子需要奶粉,但是我们做父母的却对国产的奶粉不放心。然而,我们的不放心是有道理的。2004年安徽等地大头娃娃事件让人触目惊心,由于孩子们吃了劣质的奶粉,身体发育出现畸形,当时的一些图片我至今记忆犹新。然而,事情还远没有结束,更让人气愤的事件不断发生。震惊全国的2010年7月河北三氯氰胺奶粉事件阴影未消,青海一家乳制品厂又检测出三氯氰胺超标达500多倍的“毒”奶粉。这种多次发生的劣质奶粉事件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公众已不再相信中国内地生产的奶粉。人们纷纷从国外采购奶粉,以致很多国家甚至我国的香港地区都不堪其负,说奶粉都被买得缺货了。于是出现了限购政策,从数量上限制购买。这种政策让我们感到尴尬,我们不得不给孩子喝奶粉,但当前国内生产的奶粉安全吗?我们很多人存有疑虑。
我一直非常清楚地记得一次参加打拐会议的情形,当时会场上两位母亲哭得撕心裂肺。我记得其中一位是天津的,孩子丢了几年后,母亲偶然在网上看到了一张志愿者发的照片,照片来自西藏,上面一个可怜的有残疾的小孩在乞讨,母亲认出那就是自己的孩子。但当志愿者去找的时候,孩子又不知去向了。你想想那是什么样的心情。那两位母亲哭得撕心裂肺,让我的心灵都感到震颤。我当时跟家里人说,一定要加大对孩子的看护力度。可问题是,如果社会大的环境不安全,我们自己能看得住孩子吗?
我们都知道马加爵案件,这个案件很值得反思。对那四个被杀害的同学来说,难道还有比大学宿舍更安全的地方吗?父母辛辛苦苦把他们培养成人,上了大学,可他们却在自己的宿舍里被同学杀害。这对四个孩子的父母来说是何等的残酷!
我前面谈了空气的问题、环境的问题、食品安全的问题等,我还想说说社会稳定的问题。我前段时间看了《一九四二》这部电影,影片里那家大财主的仓库里堆满了粮食,家有大片的土地,非常富有。可是战争来了,结果儿子、妻子都死了,一个宝贝女儿最后也不得不卖到了妓院。
所以我想说的是,覆巢之下无完卵。如果我们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即使有再好的教育专家每天亲自陪伴孩子,孩子也很难健康、安全、快乐地成长。
我们离自己的梦想有多远?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无数让人骄傲的回忆。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百多年来,我们的人民承受了太多的苦难,不仅在多次对外战争中失败,割地、赔款,蒙受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带来的耻辱;我们不仅经历了血与火的八年抗日战争,还承受了十年惨烈、无情的“文化大革命”的煎熬。以致到我们这个时代,在我们的记忆中,不仅有悲壮的历史,还可能有艰苦辛酸的童年记忆。
在这种经历和成长背景下,人们似乎已经失去编织和追逐梦想的勇气了。如今,我们很多人的梦想都很简单实际:解决温饱、改善生活、教育好孩子,也就是改变自己家庭的命运。在内心深处,我们哪里还敢奢谈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未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总量达到了全球第二,但总的来说,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人均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制度方面存在诸多漏洞;法治进程举步维艰,各种冤假错案以及滥用权力现象时有发生;各种社会不公现象依然存在,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每个人都感觉自身渺小脆弱,都对社会不公感到无奈,但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助长着各种不良风气。某种程度上,很多人每天都在艰苦地奔波、辛勤地劳作,但却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梦想似乎越来越远,逐渐变得遥不可及。
但是今天,即使不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孩子,我们也要唤醒自己心灵深处对国家和民族的梦想,因为这个梦想与我们孩子的生命和未来息息相关!
我们要为孩子编织怎样的梦想?
当前中国社会在热议“中国梦”,它令人振奋和充满希望。我们自己一定不要把它打造成空洞的口号。很多事一旦脱离人性本身,被打造成一种脱离实际的运动,一些本来很美好的理念和愿景,往往会在各种枯燥乏味的讨论和宣讲中变得呆板,其让人激动和振奋的一面也会逐渐淡化。
在“中国梦”的大背景下,我们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呢?我们爱自己的国家吗?我们爱自己的孩子吗?如果我们热爱这个国家,如果我们爱自己的孩子,那么我们现在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在当前这样一个快速发展、思想多元的时代,我们将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如何让自己、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如果我们的梦想只是考虑我们自己家庭的那份所谓的教育和培养:让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让孩子上清华、北大,甚至牛津、剑桥;让孩子成为明星、政治家或富翁;给孩子留下金钱、房产等财富。或者说,我们更新了培养、教育理念,我们尊重孩子的独立与人格,尊重并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我们让孩子的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
那么问题是,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能不和其他孩子一样呼吸雾霾中的空气吗?我们的孩子在需要奶粉时能不存有顾虑吗?我们自己的孩子能脱离这个社会的环境而不受到伤害吗?如果这些健康和安全的问题都不能解决,那么我们如何算是热爱自己的孩子?而如果我们的梦想都仅仅是围绕着自己的家庭、个人和孩子,那么我们又如何能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食品质量、安全等种种问题?
所以,我们的视野必须开阔起来,从孩子健康成长和未来生活幸福的角度,我们必须跳出自私的、狭隘的家庭范畴,去思考那些更大的问题,诸如环境、食品质量、社会安全,等等。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无法逃避的责任。而且干脆就失去了编织梦想和追逐梦想的勇气。我们很多人生活在自私自利和自我安慰之中;生活在自己编织的谎言和满腹牢骚之中。尽管很多父母的确很爱自己的孩子,在孩子的教育上进行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投入,但同时我们却给孩子树立了一个糟糕的榜样,这就是我为什么说90%以上的父母不合格的原因。如果我们做父母的不去认真反思并做出改变,我们就无法为孩子建设一个美好的未来。
任何梦想都有可能实现。真正可怕的不是实现梦想的艰难历程,而是没有梦想。父母不应把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而应当从自己开始,从现在开始,抓住梦想的翅膀,踏上追逐梦想的伟大历程!
05如何成为孩子的偶像?
偶像与榜样的最大区别是,榜样是别人号召学习的,偶像是自己选择模仿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少年儿童最崇拜的偶像和最喜欢的榜样中,都没有父母的身影。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打动孩子的心、成为孩子内心崇拜的偶像呢?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日公布了一份题为《少年儿童偶像与榜样》的调研报告。该调研在北京、四川、陕西、河南、辽宁和广东6省市收回有效问卷6466份。
调研报告区分了偶像和榜样,问卷显示,偶像的首要功能是娱乐,榜样的首要功能是激励。但认真看问卷上的一些表述,感觉这种概括有些并不恰当。我们以往更多强调父母的榜样作用,但我们做父母的当下要反思的是,我们能否成为孩子的偶像?
正如这份调研报告所指出的,“偶像与榜样的最大差别是,榜样是社会或他人向个体提供,号召人们去学习、效仿的人格形象;而偶像是个体自主选择、自主认同的人格形象”。按照这样的区分,该调研报告显示,九成即90.5%的少年儿童同意“偶像在某些方面也是学习的榜样”;
78.1%的人表示“从偶像那里,我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方式”;76.0%的人表示“常用偶像来激励自己”。由此可见,即使社会再夸张地宣传父母的榜样作用,但如果孩子从内心深处并不认同,其激励作用也有限。那么作为父母而言,我们要争取、努力的方向是,打动孩子的内心、成为孩子内心崇拜的偶像。
该调查显示,在“少年儿童最崇拜的偶像”和写出的“三个最喜欢的榜样”中,都没有父母的身影:
近七成(68.4%)少年儿童最崇拜的偶像是文艺、体育明星,主要是歌星(37%)、影星(20.5%)和体育明星(10.3%);以其他领域杰出人物为偶像的比例远远低于文艺、体育明星,仅有一成多(13.7%)。排名最靠前的十人是:周杰伦(660人次)、成龙(493人次)、张杰(430人次)、刘翔(348人次)、许嵩(325人次)、杨幂(260人次)、雷锋(187人次)、魏晨(160人次)、罗志祥(153人次)、姚明(150人次)。
就“少年儿童写出三个最喜欢的榜样”这个问题,回答者共提名10158人次,涉及4507人。其中,雷锋位居第一,获提名478次,占提名总人次的4.7%。其次依次是:刘翔、成龙、周杰伦、毛泽东、爱因斯坦、张杰、爱迪生、周恩来、姚明。在这10人中,影视明星、歌星共3人,体育明星2人,政治人物2人,科学家2人,英雄1人。
让人欣慰的是,在“少年儿童的榜样”及“中小学(微博)生所提名的三个榜样”中,父母都名列第三。
在“少年儿童的榜样”中,身边的同学等同龄人所占比例最高(26.0%), 居第一位,远远超过各类明星和杰出人物。其次是:歌星(9.3%)、父母
(8.3%)、老师(8.2%)、影星(6.7%)、英雄(6.7%)、体育明星(6.0%)、政治军事人物(4.5%)、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4.5%)等。
该调查请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二年级学生每人提名三个榜样,在10158人次的提名中,父母占8.3%,仅次于同学(26.0%)和歌星(9.3%),居第三位。
2008年1月台湾也曾经对16岁到22岁的青少年做过一次偶像调查。让人欣喜的是,调查结果显示,父亲和老师都进入了前十名,成为孩子未来梦想的标杆偶像。该调查结果显示的前十名依次是:台湾之光王建民,艺人蔡依林、周杰伦,台湾首富郭台铭,经营之神王永庆,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自己的父亲,艺人王力宏,传道授业解惑老师,艺人罗志祥。
每个父母都想成为孩子的偶像,但如同我们在反思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时已经提到的,很多父母会认为这太难了。而这恰恰就是我们最需要反思的问题。我们原来更多的是在批评应试教育,我们有时候恨孩子不争气,我们总在批评孩子有这些缺点、那些缺点,但问题是,在孩子眼中,我们做父母的又有多少缺点呢?
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孩子,也不是当前的应试教育,而是父母和社会,是父母以及由父母、家人也就是说我们成年人所组成的所谓社会。如果我们做父母的不能从自身寻找原因,如果我们没有良好地言传身教,在孩子眼中我们冷酷、粗暴、狭隘、自私、封闭、懒惰,那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都徒劳无益。
想要自己的孩子有礼貌吗?想要自己的孩子不说脏话吗?想要自己的孩子将来在我们老的时候对我们孝顺一些吗?想要自己的孩子不沾染那些不良行为吗?想要自己的孩子有所作为吗?那我们就从自身开始努力吧,从改变自己开始做起吧。我们要努力的是,我们要成为孩子内心认同甚至崇拜的偶像,我们要以自己良好的品行去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大家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实这句话并不全面,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必将是对孩子终生影响最大的老师。
(1)如何培养孩子的好性格?
日,只是因为打牌等琐事发生口角,云南大学四年级学生马加爵就残忍地杀害了宿舍四名同学。为什么他如此残酷?根据媒体介绍,家境贫寒的马加爵,从小养成了孤僻、敏感、不善与人打交道的性格。马加爵大姐保留着弟弟当年的一封来信,信中写道:“姐姐,我很不愉快,有委屈不敢说。比如,我在教室踢球,就会有同学说我不爱护公物,我听了脸热热的……很想吵架,为什么另一个人踢他们就不说?”中学有一段时间,马加爵曾经自暴自弃,他的不善交际变得更加明显,他没有一个知心朋友。尽管后来以很好成绩考上了大学,但他的性格依旧敏感、封闭,大学期间表现出暴躁乖戾的脾气,曾与室友多次发生冲突,这些性格缺陷注定了后来悲剧的发生。
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对其一生的成长非常重要。所谓良好的性格,主要是指内心开阔而不是封闭,看待问题要全面而不是偏颇,对待错误要知而能改而不是一意孤行,与人沟通要积极主动而不是回避、拒绝。我们所有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为人坦荡、心胸开阔、自信宽容、知错能改、善于交流的人。
但其实这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孩子年幼的时候,父母偏颇的视角、负面的情绪、粗暴的态度、固执的作风、木讷的语言、狭隘的思想、敏感的神经等都容易影响乃至伤害孩子脆弱的心灵,从而使孩子或过于敏感,本是一句无关紧要的玩笑都会让他感到受了伤害;或过于封闭,内心积聚着无限的苦恼愤懑却从不外露;或过于紧张,只因很小的过错,就深深自责、痛苦万分;或过于挑剔,看任何人或事,都满是缺陷。而孩子的性格一旦形成,再想改变就非常困难。
孩子在父母的满腹牢骚中学到了什么?
这个话题在当下提出来,我认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网上,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都看到了太多的不如意,太多的不公平和太多负面的现象。但问题是,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应当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面貌、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这些事情?
父母可能在生活当中、工作当中有很多不如意,对社会问题也有很多不满意。遗憾的是,很多父母不仅自己私下里发牢骚,还毫无顾忌地在孩子面前发泄各种情绪。比如单位有人说话他不爱听了、得罪他了,或者彼此有了些矛盾,就当着孩子的面讲别人的坏话,甚至讲些诅咒、谩骂、报复的话,诸如哪个人如何如何坏,哪个人早晚我会报复他等;再比如抱怨当前社会如何如何腐败、风气如何败坏等。总之,父母在毫无顾忌地将各种负面情绪传达给孩子。
但父母没有意识到的是,孩子是有思想的,即使年龄很小的孩子,也很容易受到父母情绪、观点的影响。父母在孩子面前的种种牢骚和不满,无形中会不知不觉地传达给孩子一种负面的情绪和一种看待问题的偏颇视角。这种负面情绪会让孩子不快乐,这种偏颇的视角会影响孩子看问题的方法乃至性格的发展。
所以,我认为在这个到处充满牢骚、每个人都会批判的时代,我们做父母的、做老人的能否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在孩子面前少发一些牢骚、多谈一些美好的事物?
“佛”与“牛粪”本是一念之差
我们很多人可能都知道宋朝大学士苏东坡和佛印禅师论道的故事:苏东坡修行比不上佛印禅师,一直不服气,有次他在打坐的时候问禅师:“您看我坐在这里的样子像什么?”禅师说:“像尊佛。”苏东坡很开心,心想禅师称赞我像尊佛。禅师又问:“大学士,您看我坐在这里的样子像什么啊?”苏东坡故意丑化他说:“你像一堆牛粪。”禅师听了,还是高兴地坐在那里。
苏东坡向妹妹炫耀了事情经过,妹妹说:“哥哥,你还是输了。”“我怎么输了?”“因为禅师心中有佛,所以他看你就是佛;你心中是牛粪,你看他就是牛粪啊。”
其实,只要我们转化一下看待问题的视角,就会发现社会上总是有诸多美好的东西,就会发现周围家人、同事、朋友身上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优点。
我们是否有勇气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
无论是父母之间也好,还是父母、老师和孩子之间也好,尤其是父母、老师和孩子之间产生分歧、发生冲突的时候,父母和老师有没有勇气进行反思和承认错误?我们绝大多数父母和老师基于天然的优势地位,往往认为我说的就是对的,相对孩子我怎么可能有错呢?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啊?即使我们意识到自己错了,很多情况下也没有勇气坦诚承认,没有勇气当着孩子的面说声:“对不起,爸爸错了!”“对不起,老师错了!”
但就是我们成年人的这种高高在上,即使明知错了,也表现出强硬的态度,往往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我对多年前在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中点评过的一个案件至今印象深刻。
一个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打了学生一个耳光,学生耳膜穿孔,医药费花了一千多块钱。但在处理这起纠纷时,家长提出希望老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赔礼道歉。家长希望为孩子挽回尊严。但老师不同意。后来学生出现精神障碍,患上了心因性精神疾病。案件经过一审、二审等多次审理,最终学校赔偿31万,那位老师自己掏了8万。后来听同事说赔偿的钱不久就花完了,孩子还需要继续治疗,所以家长在继续上访。这是一个典型的悲剧。
如果说处理纠纷的最好结果是双赢,那这个案件是“五输”:孩子得了精神疾病;父母和家长要为此终生忙碌、苦恼;老师赔了很多钱;学校赔了很多钱;国家和社会要为处理这起纠纷担负巨大成本。其实就是一个老师当时公开赔礼道歉的问题。我们现在的父母也好、老师也好,作为成年人往往难以放下身段、当着孩子的面去承认错误。
我们经常教导孩子,不怕犯错,承认错误就是好孩子。但对如此简单的道理,我们做父母、长辈的恰恰又最难做到。人这一辈子谁都会犯错,我认为从教育孩子的角度来说,从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角度来说,从培养孩子健全的性格角度来说,祖父母、父母等家长都要有勇气放下身段,给孩子做一个榜样。假如祖父母和父母就孩子教育或其他问题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了争执,后来祖父母或父母一方认识到自己错了,那最好能当着孩子的面坦率地承认错误;假如大人和孩子之间在有些问题上出现了分歧甚至争执,如果是大人自己错了,那也要当着孩子的面坦率地承认错误:“爸妈错了,你这个事做得是对的。”
不论大人还是孩子,放下身段不是降低了自己,不是损害了自己的形象。很多父母害怕的就是承认错误以后在孩子面前缺少了权威。但大人要清醒认识到的是,所谓权威不是装出来的,也不是靠打骂孩子吓出来的,权威应该是孩子发自内心深处的尊敬。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勇于承认错误体现着内心的强大,体现着良好的品行和人格,体现着开明豁达的性格。家长要给孩子树立这样的好榜样。
父母成长建议:
开阔胸襟,多看社会和别人的优点,最大限度地宽容孩子的兴趣和梦想,并将这种优点言传身教给孩子;不要动辄牢骚满腹、指责批判,如:少在孩子面前说别人的坏话,少在孩子面前谈与同事的矛盾,少当着孩子的面诅咒、谩骂别人。
父母和孩子共同讨论如何学习别人的优点,如:父母以某位同事、朋友为例,讨论其优点及如何向人家学习。如果父母态度诚恳,即使孩子没有参加讨论,只是在旁边倾听,依然会潜移默化地受益。
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在讨论学习别人优点的过程中,不要简单比较,那种动辄便要让孩子向某位同学或榜样人物学习的教育,往往引起反感。
孩子犯错,哪怕违法犯罪,也要共同面对、积极沟通、共同反思、共同忏悔,给孩子以改正的勇气和希望。
不论是祖父母辈还是父母,都要勇于放下身段,在犯了错误后勇于承认和改正,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
父母要多带孩子到那种健康的朋友聚会等场合,鼓励孩子积极与其他大人和孩子交流互动,不要以“大人说话,孩子插什么嘴”等语言动辄打断孩子的话或批评孩子,即使有时孩子讲得很幼稚也无所谓,因为他还是孩子。
父母和孩子要经常坦率地沟通交流,彼此都能敞开心扉,让孩子在交流中体会快乐、体验情感、感受成长。
鼓励孩子建立独立的、良好的人际圈子,孩子一定要有好朋友。培养孩子宽容朋友缺点、善于发现和学习朋友优点的品格。这样,孩子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成长就会越来越快乐。
父母要放下身段,多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玩耍,以建立密切的亲子关系。如果平时关系疏远或冷漠,孩子很难有兴趣、意愿或勇气与你进行良好的沟通。
孩子有时会有很多问题,不要嫌烦,要认真回答每个问题。对那些不懂的,也要明确说清楚,告诉孩子自己不懂。有些可以在查阅资料后继续讨论。
要结合孩子关心的话题,寓教育于不知不觉的交流当中。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直达心灵,触及思想和灵魂。
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也要注意创造气氛。当孩子疲倦、专注于玩玩具或游戏时,不要生拉硬拽让孩子与你交流,那无异于自讨没趣。
避免那种呆板、刻意的说教;避免在父母一方与孩子热烈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有其他家长插话:“一定要记住你爸爸说的话。”“你看你爸爸教育你,讲得多好啊!”这很容易迅速破坏交流气氛。
千万记住,交流沟通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训斥,也不是自说自话的絮叨,这种所谓的交流沟通往往只会让孩子“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2)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我们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有个好习惯,那我们做父母的就要做出榜样,勇于摈弃我们身上的坏习惯,积极培养好习惯。拥有好习惯的父母将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老师。
父母能为了孩子放弃吸烟吗?
《奥巴马的演讲魅力》一书中提到,在正常情况下,美国每天至少有一千名18岁以下的青少年成为吸烟者,将近90%的烟民是从18岁或者更早开始吸烟的。有意思的是奥巴马和克林顿年轻的时候都抽烟。奥巴马还说,近20%的美国人是烟民,每年有44万美国人死于吸烟导致的癌症、肺气肿和其他疾病。所以美国在奥巴马执政时期采取了苛刻的控制烟草的政策。
据权威统计,全世界每天有8万—10万的青年人染上烟瘾,如果情况继续下去,全球有2.5亿儿童和青少年未来将死于吸烟引发的疾病。另外,青少年受二手烟伤害的情况也触目惊心,全世界每年因二手烟死亡的青少年约有16.5万。
我们中国的吸烟问题显然是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孩子吸烟造成伤害的情况也十分严重。中国未成年人吸烟低龄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非常小的孩子也开始吸烟。因为孩子处于发育时期,人体的各个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对环境中有害元素的抵抗力弱,人体组织更容易受到损害,而且有的损害是不可恢复的。如果吸烟者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吸烟并持续下去,那么他就有50%的机会死于和吸烟有关的疾病。其中半数将死于中年,或者是更早,损失大概22%的预期寿命。
有关研究表明,1/3—1/2的青少年在尝试吸烟后会养成吸烟习惯并成瘾,如果20岁以前不吸烟,成人以后吸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初次吸烟的年龄越小,危害性就越大。未满16岁即开始吸烟的孩子,患尼古丁依赖症的比例要比20岁以后才开始吸烟的人高一倍。在孩子成瘾的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美国科学家最近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孩子通常在长到8岁左右时会有尝试吸烟的冲动,而那些吸烟的家长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模仿的行为,使孩子逐渐染上烟瘾。研究结果表明,在家长抽烟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染上烟瘾的概率要比无烟家庭的孩子高39%。
吸烟损害大脑,还会使孩子的智力受到影响。这样,必然会影响学习,使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据统计,吸烟的青少年在学校的缺课率、病假率、住院日都明显高于不吸烟者,而学习成绩则显著低于不吸烟者。除此之外,青少年吸烟还会引发许多其他社会问题。我国一项未成年犯罪调查表明,有95.7%的城市闲散未成年犯吸烟,而城市普通未成年人吸烟的只有5.2%。有的孩子还会为了买烟而去偷窃、抢劫。
现在的问题是,一些父母吸烟的时候根本不顾及孩子。父母吸烟的行为不仅给孩子带来了负面的示范作用,而且也带来了严重的二手烟伤害。孩子在家庭当中被动吸烟时间一长,往往导致儿童哮喘疾病的发生,也容易导致呼吸系统的慢性损伤,咳嗽、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患病率的增加。
英国的研究还表明,儿童被动吸烟还会影响听力的发育和身高的增长,增加患肺癌的概率,还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
为了孩子的健康,我们父母能不当着孩子的面吸烟吗?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我们父母或祖父母能够放弃吸烟吗?
面对“英语神厨”,我的真诚反思
我们曾经邀请“英语神厨”张立勇到单位办讲座。因为家里比较贫穷,他没上过大学,自己学习,去清华做了厨师,厨师做得很好。同时,他利用工作之余的早晚及中午休息的时间来学习,最后他去参加托福考试,包括清华大学当时和他一起去参加考试的英语专业的学生都没有考过他。奥运会期间他去做英语志愿者,当翻译,做得非常出色。
当着张立勇和很多同事的面,我结合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我多次到国外去学习英语,也曾经在耶鲁大学法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等美国一流大学法学院用英语发表演讲,但坦率地说,直到今天我的英语也很一般。我1996年第一次去英国学习了三个月英语;1998年去澳大利亚学习了两周英语;2004年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待了半年,开始到那里时学习了一个月英语;2008年去美国耶鲁大学时,学习了六周的强化英语。
我花了很多时间学英语,但是直到今天英语仍然没有过关。在这个问题上我经常进行反思,可能有很多理由,工作忙、要考虑的事情多。但其实这些理由都不过是自己的借口,客观地说,如果有足够的毅力和认真,我的英语水平应该早就不错了。
所以,如果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那就首先从我们做父母的自身做起吧。我们应怎样给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积极学习的榜样呢?
养成好习惯首先就是要学会统筹安排时间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很多人每天忙忙碌碌,但多少天过去,你去问他,都做了些什么呢?他也不记得都做了些什么。忙碌甚至劳累并不是什么好习惯,好习惯是让学习、工作、生活都有节奏和效率。也就是说,要赋予每段时间以意义。可以休闲、玩耍,也可以无聊、发呆。但要让时间在自己的把握之中,不能总是休闲、玩耍,不能总是无聊、发呆。如果学习和工作,那也一定要有效果。没有效率的、总是忙忙碌碌的人生,必然疲惫、倦怠甚至让自己厌烦。
乔布斯有段话让人印象深刻,他说:“自由从何而来?从自信来。而自信则是从自律来。先学会克制自己,用严格的日程表控制生活,才能在这种自律中不断磨炼出自信。自信是对事情的控制能力,如果你连最基本的时间都控制不了,还谈什么自信?”
乔布斯的专注和效率使他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一般人很难做到。但我们完全有理由和能力让自己的时间过得有意义。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一篇中学课文是《统筹方法》。假如起床后上厕所、洗漱各需五分钟,煮鸡蛋需十分钟,你打算花掉多少时间呢?可能会花20分钟,也可能只需花10分钟,那就要看你如何统筹、合理地安排时间了。
所以对我们很多父母而言,有了孩子可能会让你变得手忙脚乱,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这样安排时间不仅能提高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效率和质量,更重要的是还能从小培养孩子科学管理时间的习惯。
我们很多人都听说过那个“购买父亲的一小时”的故事。
五岁的儿子问爸爸:“您一小时赚多少钱?”父亲以为儿子想要钱,不耐烦地说:“你问这个问题干什么?”儿子哀求着:“爸爸,告诉我吧,您一小时赚多少钱?”父亲没好气地说:“我一小时赚20美元。” 儿子低下头,接着说:“爸爸,那您可以借我10美元吗?”父亲生气了:“赶快回房间睡觉去,你怎么不体会我工作赚钱的辛苦?
就知道买那些玩具!”儿子安静地走回自己的房间。过了一会儿,爸爸感觉到自己的态度有些粗暴,就走进儿子房间,看
到儿子并没有睡,就说:“爸爸刚才态度不好,这是你要的10美元。” 儿子高兴地说:“爸爸,谢谢您!”边说边从枕头底下拿出一些被弄
皱的钞票。爸爸又开始有些生气:“你本来已经有钱了,为什么还要?”孩子回答:“爸爸,我现在有20美元啦。我可以向你买一小时时间吗?
我希望您能陪伴我玩一小时。可以吗?”
这个故事一直是对我的鞭策。难道我们做父母的真的就没有那一小时吗?难道我们真的就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玩耍、交流吗?难道真的需要孩子辛辛苦苦攒钱来购买父母的时间吗?尤其是那些整日应酬、喝得醉醺醺的父亲,早出晚归,真的就是为自己或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吗?
培养好习惯,从培养科学安排、管理自己的时间开始。杨文女士在《和儿子一起成长》一书中提出“让时间成为‘优质’时间”的概念。尽管其主要介绍的是自己争分夺秒、“随机教育”孩子的经验,但显然其对时间有很好的把握能力。她曾经给一位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天24小时,8小时工作,8小时睡觉,8小时业余时间,这包括了吃饭。如果把业余8小时用来做事呢,包括教育孩子,那一年就等于多了两千多个小时。
如果养成科学安排时间的习惯,不仅能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也能有时间和孩子交流、玩耍。而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学会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这种好习惯将会让孩子终生受益。
父母成长建议:
如果孩子还小,夫妻之间进行一次深入透彻的交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发现、检讨出自己的坏习惯,以后互相督促改进。
如果孩子已经懂事,让孩子参加讨论,共同开展一次批评与自我批评,从父母开始挖掘、讨论自己的坏习惯,让孩子参与监督改进。
为了孩子,也为了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父母的正面形象,父母戒烟、不再醉酒。
科学安排时间,赋予每段时间以不同的意义,让时间变得充实、有效,让刻苦学习或工作与享受家庭生活不再矛盾。
父母每天至少有半小时陪伴孩子的时间,这段时间主要用来满足孩子的需求,根据孩子的兴趣来一起锻炼或和孩子一起玩他喜欢的游戏。
不要说脏话、不要骂人、不要随地吐痰,要意识到孩子在观察、模仿着我们父母的一言一行。
版权所有:正宁县电化教育馆&&& 地址:甘肃省 庆阳市 正宁县电话:&&邮编:745300ICP备案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善交际的领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