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底板幼儿园家园联系栏栏幼儿园

幼儿园家园联系栏现状调查研究
幼儿园家园联系栏现状调查研究
文:&&&&来源:《幼儿教育》&&&&点击:5571
幼儿园家园联系栏现状调查研究学前教育系&&&& 高燕英&&&&&&&& 指导教师:许冰灵&&& 【摘要】家园联系栏是家园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但很多教室的家园联系栏吸引不了家长的注意力,未能发挥其预期的纽带作用。本研究从外观布置方式、版面设计、内容设计等方面对幼儿园家园联系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合理安排家园联系栏的空间方位、巧妙设计和布置家园联系栏、考虑家长的阅读需求、定期更新、鼓励家长参与与互动的建议,以充分发挥家园联系栏的效能。&& 【关键词】家园联系&&& 有效利用&家园联系栏是家园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师们都希望通过家园联系栏来服务于家长们,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发展情况,也帮助家长提高育儿观念。但是很多班级的家园联系栏并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大部分家长没有驻足观看家园栏的习惯,有的家长去看也是因为来接孩子早了,闲着没事打发一下时间,或者只是一瞥而过,很少家长是因为家园联系栏的内在因素而被吸引,导致家园栏成了一个空设的栏目。那如何合理地规划、布置家园联系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用呢?为此,笔者在实习期间对幼儿园各教室的家园联系栏的布置方式、内容特点等进行了观察,梳理了其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提高家园联系栏的利用率进行了思考。一、幼儿园家园联系栏布置现状(一)空间位置观察发现,许多班级的家园栏都设在大门边的墙上,个别班级是设在教室外的窗户上,一部分选择在教室外宽敞的走廊杆上,还有的班级布置在正对楼梯口的镜子上。从整个空间布局的效果上看,在大门边的家园联系栏关注度最低。家长送孩子来园时,根本无暇关注家园联系栏,而接园时,门口已挤满家长,没有阅读的空间,家长们接完孩子便匆匆离去。而设在班级外的窗户上,相对来说空间布局比较大,比较方便的是家长在窗户上对着自己的孩子打招呼时顺便就可以看看家园联系栏,整个家园联系栏的利用率就提高了。如果家园联系栏设在教室外的栏杆上,家长的关注度就更大了,况且栏杆前的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宽敞,家长在等候时、离开时都可以观看,与前面两种空间布局相比,栏杆的可利用面积比较大,展示板的面积自然也更大,更容易吸引家长的注意。而设在楼梯口的家园联系栏,是家长关注度最高的,它的地理位置相对宽松,而且角度便于家长观看。即便如此,家园栏最普遍的空间布局还是布置在班级门口。(二)布置方式1.材料(1)底板材料的选用观察发现,幼儿园家园联系栏布置中,底板材料的选择主要有三种:①玻璃装饰板:这种装饰板给人清爽、干净和简洁的感觉,但是色彩过于单调。[1]&&& ②泡沫吹塑纸:便于拆卸和黏贴,价格适中,色彩多样鲜艳,但是容易损坏,陈旧。[2]& ③万通板:适宜在其直接装饰,便于撕贴。& ④黑板:部分班级选择黑板做为装饰板。有的班级将其固定在板上,有的采用临时性的悬挂黑板,直接在其上黏贴内容,但形式单调,色彩单一,缺乏活力。(2)内部装饰材料的选取许多班级在材料选取和应用方面比较丰富,有的用吹塑纸、植绒纸、电光纸、卡纸等做背景,还有的班级废物利用,用挂历纸、纸箱、饮料盒等来装饰,最普遍使用的材料是泡沫纸和卡纸,材料方便剪贴,而且价格实惠,使用起来方便,2. 面积设计有的班级所要展示的全部内容都在底板上。可能是展示的东西不多,除了边框装饰外,其余的全部内容都在底板上。从整体效果上看,干净简单,不带有太多的复杂和干扰,但是容易给人一种拥挤和单调的感觉,激发不了家长观看的欲望。有的班级除了文字类的在板上外,其余装饰的都布局在附近。这样的装饰效果把面积都扩大了,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教师可以展示更多的东西。还有的班级都零零散散布置在所设计的区域附近。这样的装饰效果把整个空间都占满了,比如一面墙、一扇窗都为家园栏布置的范围,这样展示的空间相比前两种更大了,但是在布置上就容易给人一种杂乱的感觉,如果没有合理布置,反而浪费了宝贵的资源。3.色彩搭配观察发现,有的班级(特别是同一年龄班)统一规定采用相同的颜色做背景,而有的班级都选用不同的颜色做背景,使得整个幼儿园色彩多样,富于变化。许多班级“家长园地”的背景大都采取对比鲜明的颜色,如:红色、黄色、深蓝色等,这些色彩同白色的墙面形成强烈的反差,引起视觉上的冲击。相比之下,版面上的颜色就要简单,淡雅,使整个画面和谐。[3]在装饰色彩的选择上,教师们普遍认为色彩要淡雅和谐,太花眼睛看了不适,家长们都认为线条简洁装饰就可,重要的是内容。4.文字呈现方式&&&& 观察发现,不同的班级在文字处理技巧上呈现出不同的特色:(1)清晰化:有的“家长园地”的设计清晰、造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发现许多教师们都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以突出内容中的关键语句。有的教师在文章中重点突出的地方用鲜艳的颜色标识出来,或者在字体上做了艺术花处理,通过设计不同的艺术字体、加粗、加下划线等方式突出文章的重点,方便家长快速浏览。[4]&& (2)童趣性:为了引起家长的阅读兴趣,有的教师非常有想法,把单一的文字改成简笔画,或者在文章中添插一些小动物,或在关键的语句中画上美丽的花边,装饰文章。这样,“家长园地的版面设计生动而有趣,家长和小朋友都能看明白,间接性的提高了家长和小朋友的参与和关注。&& (3)人性化:大多数教师考虑到来园接送小朋友的祖辈们,特别在文字设计上以朴素、简单为主,并且尽可能把内容的比例放大,方便祖辈们观看。5.语言风格观察发现,家园联系栏的语言风格大都是成人化的,教师都是以第三人称的身份来传递育儿观念,并没有以孩子的视野来充实内容。笔者认为家园联系栏除了向家长展示外,孩子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因为孩子是我们在幼儿园服务的主体,他们也是爸爸妈妈最好的带动者。栏中的内容除了网上拷贝下来的文章(原文摘抄)外,教师并没有进行装饰和修改,这样文章就显得干枯和乏味,家长在阅读时也提不起劲。(三)版块设计1.外观设计“家长园地“的外观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另一种是创新的。传统的主要为:板块型、范围型、火车型等。创新型的风格主要是打破长方型的设计,而设计成房子型、雨伞型等,生动活泼,富有童趣。观察发现,班级中传统的外形装饰占多数,教师一致认为装饰简单才有更多的空间来展示更多的内容,而且布置起来更便捷快速。而相对的,创新型主要体现在在小栏目中的装饰,教师们认为如果整个底板都用创新型的装饰,就略显单薄。2.内部设计家长园地内部的设计,许多教师都设计的富有童趣。如:“快乐驿站”教师就增设一个小站牌,“安全驿站”就添设一名医生。智慧树就增设一颗简单的树,上面挂满小朋友的作品等等。整个内部教师都按照栏目的主题设计相应的图案,使每个栏目赋予活力。3.结构设计主要包括平面、半立体、立体化这三种。许多班级都采用平面结构类型,教师通常都通过剪贴画来装饰版面。平面结构的设计简单,不需要教师花费太多的心血。而采用半立体化来装饰家园栏的班级,立体的部分也只体现在单个形象上,,其他的部分还是平面的。而相比前面两种结构设计,立体化的装饰方式多种多样,总结起来,许多班级采用立体化的装饰形式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使用折叠法:用彩色纸折叠成动物、花、树叶等,将其立体。第二种用捏的方法:用彩泥塑造立体形象。第三种用卷的方法:将装饰纸卷成条形等,可以塑造不同立体物品。第四种用编制方法:用线条编制成花草、栏杆、花瓶等。[5](四)栏目设置1.栏目分类家长园地的名称,各园都不同,有:“家园在线”“一周动态”“亲子乐园 "“每周进行曲”等。许多幼儿园各栏目也有不同的名称,而且名称都很新颖动听。如:小鬼当家、时尚话题、游戏频道等。但有的班级赋予的名字还是比较传统的。如“温馨提示、教学花絮、与您分享、育儿资讯等。在栏目的分类中发现,许多的班级都是以共性栏目为主,比如像周计划表、育儿经验交流、保育常识、所学歌曲等。在栏目特色上中大班特别是大班的家园联系栏较能凸显班级特色,相对来说小班的家园联系栏相似度比较高。2.栏目的内容调查发现,各年龄班“家长园地”的内容针对性不强,几乎不能吸引家长的注意力。比如,秋冬季小、中、大班的家园联系栏里同时都出现了相同的秋、冬季保暖的信息,并没有凸显出年龄班的不同。每个年龄段要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整个效果要给人一种层次感,如果连内容都相似的话,就没有必要每个班都添设家园联系栏了。栏目的内容每周都没有什么变化,只是相应的形式化的换了一下,并没有看见一些增添的新鲜的栏目或内容。(五)家园联系栏的更换频率“家长园地”提供的信息要及时有效,所以教师要经常更换家园联系栏,把孩子最新的情况告知家长,也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在班级开展活动的同时给予有效地建议,“家长园地”信息的及时性主要体现在其更换频率上,有每月、每周、每日等不同的跟换形式。1.每日更换每日更换的频率能具体的反应本班幼儿一日生活情况,家长能够及时的了解幼儿的最新情况。但是这已经超出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没有精力布置更没有相应的内容展示,所以幼儿园中基本不存在每日更换家园联系栏的现象。2.每周更换这种更换频率是幼儿园最普遍的一种,也是家长最易接受的一种,每周更换一次家园联系栏最能契合教师的工作量,而且班级的整个活动安排也是以每周的方式展现出来,如果活动安排太快太多,家长觉得不太贴切实际生活,自然降低观看的频率。3.每月更换这种更换频率据笔者观察还未发现,如果每月更换的话,家长并不能及时了解幼儿园的管理和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已经失去了家园联系栏的原始意义。二、幼儿园家园联系栏存在问题分析(一)幼儿园家园联系栏布置中存在的问题1.未能考虑家长的阅读方便笔者发现部分教室外的走廊狭窄,家长在拥挤的环境中无暇观看家园联系栏,极易发生拥堵现象。而且门口是教室进出的通道,如果家长驻足观看,势必会影响他人的进出,实为不方便。一些教室在选择家园联系栏的空间位置时未能考虑到进出方便和光线问题。还有部分家园联系栏设置的位置的光线较差,不利于家长观看,尤其是爷爷奶奶等祖辈。还有的教室在设计“家长园地”时摆放位置偏高,角度不利于家长观看。2.设计单调,未能发挥其教育价值大多数“家长园地”的布置以教师的成品呈现为主,整个设计风格都从教师自身角度出发,并没有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孩子是最喜欢童趣化的,鲜艳的事物,如果连孩子都吸引不了,又如何谈及家长呢?而且孩子是最容易带动家长观看家园栏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设计形式过于单调,缺乏创意和变化,比较死板,每周都只在共性栏目上增减内容。整个布局也不合理,装饰性的东西占了绝大多数的空间,而无实际内容,给人的感觉就是太过花哨。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教师并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家长园地”深刻了解家园栏的意义,展示的内容没有与主题相融合,没有为主题服务,而仅仅把它当做环境创设的一部分。这已经失去了幼儿园开设家园联系栏的原始意义了。3.缺少特色,千篇一律许多班级的家园联系栏缺乏班级特色,基本上千篇一律。教师在共性栏目中呈现的内容过于呆板,缺乏生动性,多为空洞的说教,基本上只是简单的介绍,并没有深入的探讨,就不容易激发家长特别情感。展示的主题缺乏全面性,除了共性栏目外,像一些亲子游戏的介绍、儿童的作品、照片展示等方面的展示较少。有些教师表示如果只展示个别幼儿的情况,许多家长又觉得不太公平,所以只粘贴了一些共性栏目的内容。(二)影响教师布置家园联系栏的原因分析1.教师精力有限,无心经营教师的工作量太多,每周都有不同的活动安排,教师除了安排主题课程外,环境创设也花了教师不少的精力,相对来说家园联系栏投放的精力也就不多了。2.幼儿园对“家园联系栏”的重视不够由于幼儿园没有提出这方面的管理要求,所以许多教师只是抱着应付的态度充实家园联系栏的内容,教师只是在安排一周活动计划时,牵带着查阅一些保健知识。3.家园联系方式的多元化导致其功能弱化很多幼儿园出于安全考虑,家长只能在大门接送幼儿,于是家园联系栏就形同虚设,失去其存在的价值。许多班级都采取QQ群、飞信的方式通知家长重要的事,他们的联系方式已不局限于家园联系栏,所以教师们也没有动力去认真经营家园联系栏了。三、提高家园联系栏有效利用率的建议和策略1.合理安排家园联系栏的空间方位考虑到光线的问题,家园联系栏的方位最好在楼梯口、门上或窗上,有的班级的大门正对着一条长走道的话,光线就会特别暗,那家园联系栏最好不要放置在门口一带,最适合的地方就是在走道拐角口的墙上了。如果展示的空间太窄的话,建议可以延伸利用附近的空间,也可以整合到布置的主题环境中,这样既可以让家长清楚本次班级开展的主题,也可以让更多的家长关注到家园联系栏。2. 巧妙设计和布置家园联系栏,吸引家长注意力从外形上:除了可以以统一的方形和圆形作为背景外,可以大胆的采用水果形状、汽车轮廓、蘑菇造型等。从色彩上:在选色纸时,可以通过相近色或对比色的选用做到色彩协调、搭配鲜明。比如小板块的设计可以用橙色和嫩绿色,也可以用蓝色。整个板块的色调就要单一、简单,做到鲜艳中透出统一、整体追求美观大方。从材料上:材料的选用也要有讲究。装饰底板的纸张可用不易褪色、相对厚实的纸张,比如橡皮纸、瓦楞纸等,这样增添内容时既可以自由抽取又不容易破旧;装饰栏目的纸张可以用色彩鲜艳的卡纸,比如薄卡纸或彩色复印纸,也可以将平时用过的包装纸剪裁成各种形状,进行废物再利用。这样在更换时也方便撕贴。[6]3. 考虑家长的阅读需求设计家园联系栏时还应考虑家长对内容的选择性需要以及阅读的方便。(1)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家长的需求家园联系栏要有针对性地为家长提供教育信息的育儿知识。如小班可以关注如何适应幼儿园生活,中班可以讨论如何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大班则可以提出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所提供的育儿知识要有针对性,契合家长的阅读和情感需求。(2)针对不同层次和年龄家长的需求许多幼儿都是爷爷奶奶接送的。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接送情况,考虑在家园联系栏中放置一些适合老人阅读的内容,比如可以收集一些祖辈的心得,方便祖辈们相互交流与沟通。还可以在家园联系栏旁放个老花镜,方便老人阅读。(3)针对家长的教育观念及行为针对家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家园联系栏可以宣传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心得。例如,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事事包办代替,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就可以在家长园地中张贴宣传材料如“我也能做”、“请给我一个我工作”等,鼓励家长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能力。4.定期更新许多幼儿园对家园联系栏的规定都是每周更换一次,但是笔者建议,如果教师觉得哪些知识家长还有兴致观看下去,就可以保留,而有些内容是不随着时间(周)的到来而更换,它的内容符合当下,家长感兴趣,教师也可以继续保留。如果本周刚展示的内容,发现家长并不感兴趣,教师也可以随时更换内容,可以随时灵活的更新,甚至建议如果空间不够展示的话,可以将周计划表固定到其他的位置,这样就可以腾出更多的空间展示其他的内容了。5. 鼓励家长参与与互动家长是家园联系栏服务的中心对象,现在幼儿园都想通过家园共育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同时获得家长的支持,而家园联系栏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平时家园联系栏的布置都是教师独自完成,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总是不够的。家长的配合和参与才是开设家园联系栏的最终目的。如果家长能参与和互动进来的话,整个家园联系栏无论从内容还是关注度就会有很大的进步。所以笔者建议可以在设计家园联系栏时,腾出一块栏目名为“交流与分享”留给家长充实内容。教师可以在家长接园时告诉家长家园联系栏的现况,鼓励家长主动收集资料与园共享,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家长记录幼儿在家的表现,督促家长做个有心人,真正做到家园共育。&参考文献:[1][2]张育萍.幼儿园主题活动中的班级环境创设.当代学前教育,2006(4)[3][4]张丹丹.如何科学的设置家园联系栏.学前教育,1999.(5)[5]曲爱第.家园共育栏的设计与运用.学前教育,2004.(12)[6]家园栏―架起互动的桥梁[]&[转载]英文教室布置&家园联系栏
这是深圳新田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之一& 家园挢及点名栏目.
这个学校里面的布置.让叁观者不只感觉到清爽整齐之外,学校
里面所有的活动环境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我发觉到,其实.家园挢的底板.如果使用木头的材质,会让我们
感觉到一种亲近大自然的亲切感及家园的和谐.
所以我特地把这样的设计放到网路上给想叁观的老师们一些想法.
当然.最重要的是,今天新田园长说了.他们不怕大家来学.并且也
欢迎各位学校的园长老师来这边叁观.所以我们也映园长的热情.
我们也要求了.今年十一月份.会在此作一场教学观摩交流会议.
所以.到时,我们会通知各位学校报名叁加喔...谢谢这个学校的
老师及园长你们的辛苦设计.让我们大开眼界...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访问次数:533日志总数:236相册总数:1相片总数:485
潘珏娟的日记
自18世纪卢梭“发现儿童”以来,儿童与成人、课程、环境之间的关系便一直在发生着变化。20世纪上半叶,杜威在美洲大陆掀起“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爱伦·凯在欧洲大陆发起“新教育运动”,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高举“儿童中心主义”的大旗,倡导成人在设计课程、开展教育活动、创设游戏环境时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满足儿童的需要,追随儿童的反应。
及至当下,在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布置中仍存在着不少违背“儿童中心”思想的现象。如:忽略儿童读图的需要,在环境布置中出现过多文字甚至是不规范的文字;忽略儿童探索的需要,过多关注墙面设计的欣赏价值;忽略儿童拥有一定私密空间的需要,过多采取开放式的空间布局。除此之外。幼儿园环境布置中随处可见成人化的审美取向,不符合幼儿身高的作品展示也比比皆是。那么,如何评价幼儿园班级环境布置是否“以儿童为中心”呢?一般而言,如果幼儿生活在“以儿童为中心”的环境中,必然是:在认知上好奇好问,在情绪上积极正向,在态度上投入专注,在行为上自主探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南京师范大学幼教中心的六所幼儿园开展的专题研究,通过以下“四问”来作一些剖析。
一、环境能否引发幼儿的好奇好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的学习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来进行的。幼儿园班级环境是幼儿隐形的老师。班级环境如果仅具有欣赏价值,那它只能提供单向信息,不能引发幼儿的问题意识与探究欲望,更不能引导幼儿通过探索、操作来建构经验。班级环境只有具备“激趣”“导疑”“求索”功能,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认知积极性,让他们自主地与环境互动。
那么,怎样的班级环境才能引发幼儿好奇好问呢?根据经验,至少有以下几个思考的角度:第一,环境布置要尝试留白,不要太满。第二,多给幼儿想象、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可以保留和展示未完成的作品,收集和利用废旧材料,探索物品的多种用途。第三,给幼儿一些与日常经验、常规思维不相符的信息,引发幼儿观察、思考、比较,从中发现矛盾,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这里以南师大时光泊告韵园“乘着火箭飞向太空”游戏材料的设计过程为例。该创意来源于教师对幼儿游戏的观察。一天,教师发现小宇拿了三个三角形锁扣使之相叠,口中念念有词:“发射,发射!”只见他将两边的锁扣往中间用力一挤,中间的锁扣便向前弹射出去了。之后几天,这种玩法在班里传开了,孩子们不断探索各种玩法,还相互比赛,看谁将“火箭”发射得更远。于是,教师设计了“火箭飞”这一墙面主题环境:用塑料网格做底板,提供了各种可能用到的材料,如各式饮料瓶、纸盒、皮筋等,悬挂在网格上,幼儿可以在墙上玩,可以拿下来放在桌面上玩,也可以在地板上玩,非常方便。教师将幼儿发明的不同的玩法用标记图的形式画下来,贴在墙面上,供幼儿自主选择。如果幼儿有了其他玩法,也可以画下来贴在墙面上,供同伴参考。最初,游戏程序是这样的:(1)将瓶子装饰成火箭的样子。(2)将皮筋穿在纸盒上,制作“发射器”。(3)把“火箭”放在“发射器”上,拉动皮筋,让“火箭”弹出去。后来,玩法逐渐丰富,如两名幼儿将“火箭”放在同一位置,同时拉动皮筋,看谁的“火箭”飞得远。再后来,幼儿探索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如探索瓶子大小、皮筋拉伸长度(力度)与发射距离远近的关系。由于材料多样、玩法灵活,幼儿的探索兴致一直较高。同时,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会遭遇各种问题,譬如,如何控制“火箭”的飞行方向,选择什么位置安装皮筋效果最好,如何将瓶子装饰成不同造型的火箭,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他们通过不断的尝试来解决。经过近一个月的持续探索,孩子们不仅探索出了“让火箭飞”的各技术要点,还把这一游戏改编为墙面游戏,尝试利用线的提拉原理使“火箭”往上爬升。
二、环境能否激起幼儿积极正向的情绪
友好、温馨的班级环境会带给幼儿家一般的感觉。从幼儿的角度来看,一个能够引发其积极正向情绪的环境需要具备几个基本条件:一是安全感,即幼儿不被教师呵斥、惩罚,不被同伴欺负、嘲弄,不因环境布置而感到压抑,不受常规管理的过度束缚,能获得一种安全的体验,在精神上感到自由。二是存在感,即幼儿在这种环境里能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被关爱的。例如,班里的醒目位置有每个幼儿的照片、自画像或全家福,每个幼儿都拥有自己的标记、物品,任何幼儿都不会因其认知、情感、个性方面的原因而被教师忽视。三是被尊重感,即幼儿的个性化表达、个性化想象、个性化作品都能为教师所接纳,从而使幼儿意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懂得同伴之间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四是自我实现感,即幼儿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就感、自信心。
那么,现在幼儿园通常的做法中存在什么问题呢?
譬如,在大多数幼儿园的家园联系栏中,教师通常会开设诸如“家园直通车”“家园立交桥”之类的版块。从这些版块的名称就可以发现教师常常忽略幼儿在班级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而在南师大汉口园,教师则将类似的版块命名为“Daddy,Mummy,看这里”或“爸爸看,妈妈瞧”。尽管版块功能相似,但立场与视角发生了变化,体现了对幼儿存在感的尊重和支持。
又譬如,有的幼儿园在展示幼儿的绘画作品时,仅仅将它们挂在墙上或置于透明文件袋中,很少引导幼儿欣赏他人的作品或完善自己的作品,这就使得展示作品成了一种摆设。而在南师大龙江园,教师不仅用自制的画框装饰幼儿的作品,还要求幼儿利用便利贴与自己及他人的作品进行互动,可以在便利贴上用画表达自己的感想,也可以请教师记录自己的讲述,并把它们粘贴在作品旁边。这种展示作品的方式会使幼儿更加珍惜自己的作品,更加尊重他人的创作,获得一种积极的自我认同感。
再譬如,有的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标牌设计也有问题。大多数幼儿园“理发店”游戏的标牌都以成人形象、成人发型秀为主旋律,很少考虑到幼儿作为游戏主人的感受。有的幼儿园甚至将“小医院”的标牌设计成“白大褂”与“针筒”图案的组合。试想,幼儿对医院最感到恐惧的记忆不就是“白大褂”与“针筒”吗?悬挂这样的标牌会给幼儿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暗示呢?可以说,区域活动标牌设计中的“目无儿童”现象相当普遍,而这其实便是对幼儿的不尊重。
三、环境是否支持幼儿的专注投入
幼儿专注投入的态度是不可能伪装出来的。要支持幼儿专注投入,意味着环境对幼儿要有持久的吸引力。如何才能做到呢?
首先,能够支持幼儿专注投入的环境一定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这就要求教师关注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了解幼儿现实的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如,南师大学仕风华园的教师在创设“堆宝塔”区域游戏环境时,为托班、小班提供的游戏材料是大的饮料瓶或纸杯,为中大班提供的游戏材料则调整为小型积木,以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
其次,支持幼儿专注投入需要一个相对有秩序的环境,环境中的无关刺激不能过多。例如,班级环境的色彩不能太乱、太杂、太碎,幼儿年龄越小,班级环境越要采用大块的、高明度的色彩。而且,鉴于幼儿“部分知觉的发展远远超过整体知觉的发展”的心理特点,墙面布置应以整体式设计为主,切忌条块分割式的设计,以免增加幼儿的认知负担,使之无法持续集中注意力。
再次,幼儿的专注投入还要有不断的适度刺激来支持。适度动态变化的环境可使幼儿的兴奋与兴趣保持在一个中度的水平上。因此,材料的更新、功能的变换、规则的调整、关系的变化是重要的前提。例如,南师大高新园的教师设计了“瓶(罐)宝宝吃面条”的游戏环境。教师发现幼儿对空薯片罐和空饮料瓶爱不释手,就和幼儿讨论:“薯片吃光了,饮料也喝完了,这些宝宝肚子空空的,怎么办?”有幼儿提出:“我们可以给它吃面条。”于是,教师动员家长一起改造薯片罐和饮料瓶,有的在瓶盖上挖了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孔,有的将瓶盖刻成一格一格的。教师说:“宝宝饿了,要吃面条了,我们把面条(布条)一根一根从瓶口喂给宝宝吃,直到它吃饱为止。”“天气冷了,我们给宝宝穿上衣服吧!用布条把瓶(罐)子一圈挨着一圈绕起来,这样宝宝就很暖和了。”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幼儿变换材料、创新规则:或独自给宝宝吃面条.或几个人一组一起给超大宝宝吃面条,或给宝宝吃宽面条,或给宝宝吃细面条……通过不断变换,幼儿的游戏兴趣得以维持,探索欲望不断增强。
最后,要使幼儿专注投入就要精心设计游戏环境,小步提高操作难度,给幼儿一个阶梯,使其既不因操作难度太低、重复性太强而丧失兴趣,也不因操作过于复杂而轻言放弃.保障每个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找到可操作的材料。例如,南师大高新园大班幼儿的“翻麻将”游戏,游戏规则是:幼儿抛起沙包,趁沙包在空中的时间里迅速操作麻将牌(翻、拍、移动、叠高等),然后接住沙包。可以是单人游戏,也可以是多人竞赛。为了激励幼儿不断挑战自我,教师将游戏分为六个层级,对应六种不同的操作方式,分别为“翻麻将”“拍拍乐”“麻将搬家”“麻将向前冲”“麻将住高楼”“麻将争霸赛”。同一种操作方式也可以设置不同的难度层级。通过不断晋级,幼儿可以不断超越自我。
四、环境是否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
能否支持幼儿自主探究是判定班级环境是否真正“以儿童为中心”的核心标准。不管是认知上的好奇好问、情绪上的积极正向,还是态度上的专注投入,最终都要集中反映在幼儿行为方式的改变上。我们认为支持幼儿自主探究的环境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首先,幼儿能根据自己的活动需要、审美偏好来布置班级环境,能决定区域活动的空间格局及材料投放、更新频率。大多数教师会根据常规和对幼儿的理解来布置班级环境,设置游戏区域,确定活动室、卫生间、午睡房的格局,决定墙饰的内容与呈现方式,很少有教师会征求幼儿的意见。而在南师大汉口园,教师则尝试让中大班幼儿自己来设计班级环境。在幼儿设计前或设计中,教师会鼓励幼儿到其他班级去参观、评判,寻找自己最喜欢的班级环境布置方式,并将其充实到自己的设计方案中。在幼儿纷纷画出自己的设计图后,教师组织幼儿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他们喜欢的设计方案,再由幼儿邀请教师、家长一起来布置。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自始至终都是活动的主导者,他们敢想敢做,积极而忙碌。在区域空间格局上,幼儿一改以前把“小舞台”放置在活动室角落或走廊的做法,而将其移至活动室中央,并在其四周安排“娃娃家”“理发店”“银行”“小吃店”等游戏区。幼儿的理由很充分,他们认为,这样安排可以让所有游戏区的小朋友都看到“小舞台”的表演。在某一空间格局持续一段时间以后,幼儿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大班幼儿设计了以“喜羊羊小学”为主题的班级环境,把班级的所有区域重新整合,变为“喜羊羊小学附属医院”“喜羊羊小学超市”“喜羊羊公园”“喜羊羊小学社区”等,并且对各区域内的游戏材料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还将活动室门口的班级全家福重新包装,做成了一个喜羊羊大家庭。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再依赖、顺从、胆小、畏缩,他们会主动思考、独立探索了。
其次,幼儿较少受到来自成人的过度干涉,教师是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加入到幼儿的探索过程中的。例如,在南师大紫金园,大班幼儿开展了“班级环境大变脸”的主题活动,幼儿不仅让区域格局“大变脸”,还对班级的整体墙面设计进行了儿童化的改造。他们增加了自己喜爱的图案造型,撤掉了过多的文字描述;将原本一直悬挂较高的墙饰降低了高度,使自己可以平视;移除了原本贴着墙放置的柜子,设置了多面“涂鸦墙”;通过投票来决定活动室的色彩基调。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幼儿是创意的发起者,教师则努力协助幼儿实现其创意。
最后,允许幼儿在充分了解规则的前提下尝试突破与超越规则,达到创生规则的水平。例如,在南师大汉口园,教师在创设“敲敲打打”游戏区时,只是与幼儿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可供敲打的物品,但没有说明游戏规则。最初,幼儿习惯用常规的方式敲打乐器,类似小棒敲小铃,小棒敲木鱼。后来,幼儿逐渐探索出多种敲打乐器的方式,类似小棒敲小棒,小铃敲小铃。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探索,幼儿又进一步将乐器重组,成立了小乐队,还尝试为不同的乐曲伴奏。为了拓展幼儿的经验,教师播放了《破铜烂铁交响曲》供幼儿欣赏,鼓励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演奏方式演奏独特的“乐器”。又如,南师大高新园的区域游戏“蚊子叮”,教师原本与幼儿协商的游戏规则是让幼儿用自制的拍子打自制的蚊子。幼儿可以拍打地垫上、墙面上的蚊子,也可以拍打悬在空中的蚊子。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觉得这样玩不够刺激,于是,就将其调整为两两合作游戏:一个让蚊子飞,一个用拍子打,然后两人交换角色。由于会“飞”的蚊子比固定不动的蚊子拍打起来要难,幼儿之间又开始协商新的规则:蚊子飞了一段时间后一定要有1~2秒的停顿,这样,另一个幼儿就可以乘势拍打了。后来,这种“你追我赶”的两人游戏又演变成了三人乃至多人的群体性游戏。游戏中,蚊子的数量可以多于或少于拍子的数量。再后来,幼儿还约定只能拍打那些画得比较丑陋、哼声比较难听的蚊子,而那些画得比较漂亮的蚊子则成了游戏中的干扰物,增加了游戏的难度。
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幼儿不仅自身获得了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层面的发展,也影响了同伴与环境的互动方式,影响了教师的角色定位。显而易见的是,“以儿童为中心”的班级环境滋养了幼儿,提升了教师,改善了师幼关系。鉴于此,每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班级环境创设时都要以儿童为逻辑起点,真正做到基于儿童、为了儿童、提升儿童。
悄悄话&(只有博主才能看到留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园家园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