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县罗晓燕红光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红光村介绍_贵州铜仁市印江县峨岭镇红光村资料简介
贵州铜仁市印江县峨岭镇红光村
行政代码:身份证前6位:520625长途区号:0856
邮政编码:555200隶属政区:行政级别:村 车牌号码:贵D 红光村相关网站:?????????????
  红光村位于印江自治县县城中心地域,全村共设1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134户,总人口3803人,是全县村级人口数较多的行政村之一,同时是县机关单位、企业、学校的重设之地。
  自五十年代始建以来,经历了-、农业学大寨等一些运动,于七十年代把小队扩大成中队,全村1680亩良田实行统一划拨,于1964年成立了菜农蔬菜基地,为县城居民提供蔬菜保障,粮农以种植稻谷、油菜(五十年代《印江十年》一书上有记载)、小麦、红薯等为主,形成中队初算、大队核算的生产管理体系。村支在抓好发展农业生产稳产、高产粮食的同时,另一方面,抓好副业生产,建立砖窖、施工建筑、机械维修为龙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经历届村支领导带领,逐步趋向经济发展的构造,七十年代为了控制生产劳动中受到身体疾病的影响,村委成立了农村合作医疗所,为群众开展就医治病,保障生产主力军的力量,按时完成上缴国家农业税任务,八十年代随改革开放政策。土地相继承包到户,全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全村90%以上脱离了贫困,进入温饱。村集体随道形势变化、和农村优惠政策已进入市场经济计划,从建筑上谋求发展思路,先后修建村合医所,新农村,巩固了集体财产,九十年代至今,全村村民已达到小康水平,特别是近十年来,在县委、政府提出“开放印江、发展印江、建设印江”的号召下,红光村率先积极投入小城镇建设,为招商引资工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县、镇两级小城镇建设作出不可磨灭的成绩,结合三农政策,全村被征地农户先后得到宅基地安置和货币补偿,红光村村民从此由单项农业生产转为市场多种经营性发展。至今已发展有大中型车100余辆,种植业300余户,养殖业30余户,加工业100余户,饮食业100余户,建筑业50余户,商业300余户,外出打工(劳务输出)74户,其它80户。村集体现有固定楼房4幢,价值1000余万元,流动资金150万元,分别于1997年被铜仁地区授予“小康村”,1998年被省授予“小康村”,2002年被省授予三级档案村级管理,2006年被省授予“先进档案村”。
  红光村仍继续在发展上谋求新思路,在抓好红光村工作的同时,着力于民心工程建设,曾在村、组岗位上任职10年以上,年龄在55周岁以上的老党员、老村组干部,每月每人补贴80―100元晚年生活补贴,村财务全年拿出资金3万多元为村民参合实施持久保障,对因水灾、水灾等突发事件,及时组织关注予以补救,村民得到了实惠,全村村容、村貌率先达标,矛盾纠纷调解达100%,成功率达90%,护村、护寨义务巡逻有序开展,通过监控、帮教,吸毒人员明显减少,为城区社会治安营造一个良好氛围,同时,接收外乡镇375户居住红光村,并引导他们脱贫致富,为红光村成立运输合作社提供就业的发展之路,村民已进入安居乐业,村委超前拟出发展计划,预计近年内新建一幢世纪办公大楼。伴随着新世纪的号角,红光村胸怀全局,心系群众,目视机遇,思谋发展,勤奋工作,广接经验,正确引导,为构建和谐红光、富裕红光而努力奋斗。
  还有53个地名与红光村同名:
红光村网友签到处↓ 元芳,你对红光村怎么看? ---说两句吧!
全国地名搜索
峨岭镇行政区划: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印江自治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名单
下载积分:450
内容提示:印江自治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名单
文档格式:XLS|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9:14:3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印江自治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名单
官方公共微信  洋溪镇,为下辖的一个镇,位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部,梵净山西麓,坐落在印(江)——石(阡)通道南端,东面与,西面与接壤,北面与印江县杨柳乡连接,镇政府所在地距离县城83公里,是全县最边远镇。2010年全镇辖1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46个村民组,总人口1.6648万,国土面积187平方公里。 基本概况  印江县洋溪镇  洋溪镇生态良好,林产品丰富,林地总面积为128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3%;耕地面积19200亩,其中田15225亩,土3975亩,年产优质米3300吨,素有印江“米粮仓”之称;有被称为“水中人参”的,这里民风纯正,人民热情好客,山清水秀,暑天不热、冬天不冷,是个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全镇年产优质烟1万担,优质有机茶1万余亩,洋溪腊肉远销铜仁,小有名气。人均纯收入2558元,财政收入170万元,洋溪镇有丰富的重晶石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全镇上下正以“生态立镇、产业强镇、和谐靓镇、魅力洋溪”为目标而扎实地向前推进。  相关介绍  洋溪镇十二五规划简介  洋溪镇地处边远,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但发展基础条件极差,导致经济发展十分落后,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按照国务院扶贫办及地县扶贫办的安排部署,结合“生态立镇,产业强镇”工作主题,着力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本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贫困优先、典型示范,整体规划、分段实施”的原则。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人口为主攻对象。依靠现代科技进步,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并重;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前瞻性为一体”的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路子。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整治等方面拟定本规划。旨在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在规划期间,地区指导组和县扶贫办、畜牧局等单位领导、专家亲临多次深入洋溪镇调研,镇国土、水利、农经、畜牧等部门深入各村,调查研究,对“五个村”规划进行详细摸底,最终形成洋溪镇参与性扶贫规划。  第一章& 基本情况  第一节& 自然条件及资源概况  一、 自然条件  洋溪镇位于印江县的南端,东与江口县毗邻,南面与石阡县接壤,西与思南县临界。发源于挂榜山南的洋溪河流从北向南流经桅杆、双龙、合心、新黔、洋溪、冷水、柏杨等八个村,流域面积19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5.82m3/s。。  (一) 地形地貌  洋溪镇境内为溶蚀型地貌,成条带分布。形态多样有峰丛洼地,  河床比降大,地下水补给多,水力资源丰富。镇所辖范围有柏杨电站,年产电150万度  (二)气候条件  洋溪气候属亚热带温和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1234毫米,年平均气温14.8℃。土壤由粘土、亚粘土、亚砂土、砂砾土组成,洋溪镇土壤主要类型有酸瘦土、冷烂锈。年平均日照数1310.5小时,无霜期251天,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580-56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6%,适宜多种树木、作物生长  二、资源概况  (一)土地资源  洋溪镇位于印江县南端,与江口、石阡、思南三县接壤,距印江县城83公里,东距302省道8公里,西距301省道42.6公里。全镇辖15个行政村(洋溪、新阳、冷水、曾心、新黔、小溪、合心、双龙、银坳、山岔、柏杨、王家坡、坪林、桅杆、蒋家坝),1个居委会,共146个村民组,总面积187平方公里,居住着土家、苗、汉三个民族,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80%以上。全镇人均粮食400kg,工农业总产值37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29元。交通闭塞,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全镇目前尚有14个村民组未通公路,136个村民组14000人存在严重的人畜饮水困难,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二)水资源  洋溪水资源较为丰富,两条河流成“V”字形,河流均属雨源性河流,全镇年平均年降雨量1071.8mm,水资源总量流域面积19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5.82m3/s。。  (三)生物资源   洋溪镇土家木楼  境内森林植被属常绿落叶林植被类型。森林广茂,生态良好,全镇森林覆盖率达73%,植被履盖率达90%,居全县之首。其中县级自然保护区就履盖了6个村,境内动植物资源仅次于梵净山,有国家一、二级保护树种长苞铁杉、南方豆杉、香果树、榉木、银杏、刺楸、楠木等珍稀树种。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娃娃鱼)、穿山甲、青羊、白头鹤、红腹锦雏、雕号、野生甲鱼等珍稀动物以及其它种类繁多的保护物种。  (四)矿产资源  境内蕴藏着大量的铅、锌、银、重晶石、硫铁矿、石灰岩矿和丰富的水能资源。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 人口、劳动力资源  洋溪镇共15个村,辖146个村民组,少数民族占总人  口的84.76%,农业人口人,农业人口15439人,百分比为99%,贫困人口7912人,粮食总产量7700吨,农民人均粮食产量400公斤。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经济发展现状:全镇人均人收2553元,其中:农业2332万元,牧业2014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50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及以下7912人,目前没有属于村集体、村民的企业。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000亩;粮食播种面积6000亩。大牲畜存栏数1100头;猪存栏数13000头;羊存栏数1500只;家禽存栏数45000只。  基础设施建设:全镇通村公路里程81公里,村组便道23公里,桥18座;有11个组还没有通公路。饮水困难户980户,饮水困难牲畜1900头/只。无自来水,只有部分农户自己打井取水用。其中8个村民组饮水十分困难,一遇天旱便要到2公里以外河里取水,严重影响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社会事业方面:全镇15个村中,小溪、银坳、曾心、坪林、柏杨、冷水6个村无卫生室,小溪、银坳、冷水、坪林、曾心、柏杨无村级活动室、文化室。辖区内有小学7所,学龄人数2211人,其中:女童542人。中学生975人,小学生1294人。参加新农合15000人。人口自然增长4‰,人口出生率12.56‰。  第三节 贫困状况及原因分析  一、贫困现状  目前,全镇共有贫困户人,占全镇人口的51.2%;其中:低保户638户2917人,占贫困人口的36.8%,占全镇人口的19%;五保及因病因残丧失劳动力,需民政救济175户,418人。通过民意调查了解,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一)交通网络建设十分落后,无正规稳定产业,导致经发展十分落后。  (二)虽然有河流通过,但由于资金欠缺,无法取用,导致许多组人畜饮水困难。  (三)处于地质滑坡带,地质灾害严重,导致房屋开裂,地表凹陷地方较多,危房较多。  (四)森林、低次林面积大,土地坡度大,土地能力差,广种薄收,耕地质量差,工程性缺水较为突出,农业发展仍停留在传统耕作上,近几年由于移民搬迁,导致农地面积减少。  (五)没有属于村集体、村民的企业。  (六)住房布局混乱,人畜混杂,人居环境差。  (七)村民综合素质低,劳动技能差,缺乏技术和长远发展的创业眼光和自立精神。长期以传统农业为经济支柱,存在找机会短期致富的意识,“等、靠、要”思想严重。  (八)医疗技术、设备差,看病困难。  (九)生活性用煤贵,能源利用十滞后。  二、贫困原因分析  (一)土地坡度大、生产力低致贫。全镇十五个村虽然森林覆盖面广,但因耕地坡度大,水土保持相对困难,基本属于黄瘦土、产出少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传统耕种导致低效能的土地生产力,加上村民文化素质差,产业结构调整意识弱、难度大,从种植业获得的收入增额低。  (二)文化落后。总劳动力8316人。其中:文盲半文盲劳力638人,占7.5%;小学文化程度劳力3796人,48%;初中文化程度劳力3480人,占42%;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力702人,3.5%。小学文化程度者超过一半。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导致观念落后,观念落后导致生活方式落后、生产经营方式单一,村民缺乏市场经济意识。一是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冒险出外经营工商业;二是听天由命,消极悲观,缺乏致富信心和开拓勇气,无务实精神,把希望寄于“老天爷”风调雨顺;三是“等、靠、要”思想严重,视吃救济、拿低保为理所当然;四是观念保守,接受新技术、新事物能力差。  (三)因灾致贫。沿洋溪河十个村因涝灾旱灾贫困是本村贫困比较难以改变的一种贫困。地势波状起伏,蓄水条件差,降雨量少,经常受旱;属二塘河流域,一旦发生汛情,首当其冲遭受洪水侵害,时常是水来成湖,水去成滩,先涝后旱,十种九空;陡坡开荒严重,垦植率高,严重的坡耕地水土流失。地质滑坡带的影响,生产方式原始落后,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广种薄收,导致贫困。  (四)因房返贫。修房子是农民最大的一笔家庭支出,一般来说也是农民致富的重要标志。由于地质灾害,房屋开裂,人们在修房过程中,由于自筹资金准备不足,修房欠债比较普遍,为了还债只得省吃俭用降低生活标准。有些家庭除了房子是新的,其它家具都是旧的,在新房子里过着穷日子,非常不协调。  (五)因病返贫。没有村卫生室,卫生院设备落后,技术差,无法做到“小病不出村”,一般农户看病要到江口县、石阡县、印江县城等地,社会医疗保障程度低,医疗支出费用普遍较高,一般农户无钱治病、治病则穷的现象比较突出。尽管农村已实行了新型合作医疗,可是一旦患大病,合作医疗补助非常有限,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少贫困农户患病往往采取“以拖代治”的方式,结果病情加重,造成“越穷越病、越病越穷”恶性循环。新型医疗合作机制存在农民“大病不够用、小病不愿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参合积极性。还有不少残疾村民,因为全部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外出打工挣钱的机会,只能依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在家务农过日子,难以脱贫致富。  (六)发展资金少致贫。农村贷款困难,没抵押、没关系贷不到款现象,有些农户想脱贫致富而缺乏启动资金。  三、不同类型人群贫困原因分析  (一)低收入群体的特点。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多数人不会经营,不会管理,自立能力差,依赖思想严重。原因:孤、病、残无劳动力而贫;人多地少(土地承包时弟兄多,结婚成家,人口增加)有劳力,家庭负担重致贫;地质滑坡引起地质灾害,使得住房成为危房致贫;缺燃料,煤价高,生活负担重致贫;环境质量差,作物产量低致贫;缺医少药,因病致贫;违反计生政策,不能享受惠民政策致贫(个别家庭因没有户口,导致了小孩不能享受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全家不能参加新农合、不能享受低保、不能外出打工等);缺文化、缺技术、缺资金投入致贫。  (二)农村妇女贫困的特点。介于好、中、差之间,有一定的依赖性和一定的自立能力,家务劳动重,健康程度差,重点应采取综合式扶贫。原因:孤、残无劳动力而贫;上有老、下有小、子女多、负担重致贫;个别家庭存在重男轻女思想,整个农活全压在个人身上,过度劳累,缺医少药,无专门妇科医生,病情加重致贫。  (三)中等收入群体的特点。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会经营、有观望等待思想,重点应采取引导式扶贫,是到户项目扶贫的重点。原因:有劳力、缺文化、缺技术、无资金投入致贫;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遇灾遇病致贫;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差,抓不住机遇致贫;商品意识不强,自给自足观念严重致贫。  (四)略高收入群体的特点。温饱完全解决,善经营、会管理、多数有文化、懂技术,应重点采取开发式扶贫。原因:无规模经营的资金;致富门路窄,技术更新慢;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滞后制约发展;教育、卫生、市场等公共服务跟不上发展需要。  第四节& 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一、有利条件  (一)现阶段国家拉动内需投入及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洋溪镇现有茶叶生产示范带,茶叶老区优势明显,烤烟生产,为几个村发展提供机遇。  (三)森林、河流水资源丰富。  (四)人力资源丰富,部分返乡人员有技术有资金,但苦于没有项目。  二、不利因素  (一)水土流失严重,致使自然灾害频繁。  (二)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和老化,陡坡开荒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  (三)农民综合素质低,劳动技能差,粮食产量和人均收入低而不稳。  (四)地质滑坡引发的地质灾害,导致陷入“贫困——盲目开采——环境恶化——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  (五)由于生态植被不同程度影响村里人畜饮水困难。  (六)贫富悬殊大,只想索取,不愿奉献的思想极为突出,缺乏长远发展创业眼光和自立精神。  (七)人均耕地少,靠农业生产不能维持正常生活。  三、综合评价  土地资源少,土质差。生态环境逐年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污染严重。水资源分布不均,且难于利用。水资源分布不均,利用难度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滞后,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产业结构单一,急需进行调整。宜林宜牧地多,发展畜牧业潜力大。能源建设任务重。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劳动力素质低,控制人口增长任务重,提升干部群众素质刻不容缓。村级基层组织迫切需要调整和充实。针对不同贫困类型人群,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扶持。  第五节& 发展潜力及主要途径  一、发展潜力  洋溪是传统的农业镇,全镇土地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对特色农业有明显优势:  (一)生态条件优越,境内山地小气候特征明显,典型的山地地貌,具有多种类型的立体农业气候,自然环境条件适合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有利于大力发展茶叶、烤烟、蔬菜、核桃、核桃、板栗、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是印江县内发展特色农业的理想区域。  (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天然草山草坡面积广,载畜量大,是发展牛羊等草食动物的理想区域。  (三)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镇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传统的单一生产模式有了较大的改观,绿色特色农业产品逐步被群众接受,优质茶叶基地、蔬菜基地、初具规模,生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生态养羊和肉牛养殖呈逐步壮大的发展势头,群众的市场意识明显增强。  二、主要途径  (一)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并举。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目标,把农业产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地方特色,实行产业结构调整与打造环境生态乡并举,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连片开发,整体推进的方略,采取“项目带动、政府协调、群众参与、社会帮扶、金融支持”战略,重点搭建好新的产业发展平台,在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逐步融入社会化大生产领域。  (二)实行产业化扶贫。依托地方优势资源,按照“开发式”、“参与式”扶贫模式,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继续以茶叶、烤烟、核桃、食用菌、特色养殖,大棚蔬菜等特色产业为核心,加大培育特色产业种植基地的力度,加大对以茶叶、特种养殖、生猪和牛羊的扶持力度,走规模发展、集约经营之路。积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有目的、有计划地抓好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大力培育经纪人,发展营销大户,建立产业协会,引导广大农民走向市场,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实现特色产业流通增值。广开渠道,大力开展招商扶贫,促进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三)实行“整乡推进、连片开发”。把“整乡推进、连片开发”作为“十二五”时期洋溪镇扶贫工作的重点项目和主要工作内容。以解决贫困人口脱贫为重点,以发展产业为核心,以产业区域为战场,本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记其功”要求,实现各种资源和各类资金的整合利用,努力实现全乡协调发展。  (四)开展劳动力培训与转移。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多种渠道,大力开展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培训。以“雨露计划”等项目为载体,开展短、中期为主的技能培训,在确专项培训资金全部用于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础上,再争取县级资金,加大培训投入。  (五)继续实行搬迁扶贫。对居住在边远山区、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的特困人口,继续实施搬迁扶贫,把扶贫搬迁与贫困户的危房改造相结合,加大搬迁的支持力度,在保证上级补助资金足额到位的基础上,争取部门配套资金,减免有关费用,解决好搬迁户耕地、子女入学、户口迁移、饮水、用电、治病等生产生活困难,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六)加强信贷扶贫。按照小额扶贫到户信贷贴息资金“扶贫到村,扶持到户,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要求,加大信贷扶持产业的力度,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产业,促农增收”的原则,积极探索到户扶贫信贷资金扶持发展产业扶贫模式,加大对生态茶业、大棚蔬菜、特种养殖以及猪、牛、羊养殖特色优势产业的扶持,引导贫困农户走发展产业化扶贫路子,实现农民有效增收。  第二章 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  第一节& 总体思路  围绕省委“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和县委关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依托本地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效益为目标,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为核心,全力实施“产业扶贫,生态扶贫,基础扶贫,搬迁扶贫,智力扶贫”五项重点工程,强化“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狠抓扶贫政策到户,狠抓区域发展,突出解决贫困人口收入问题,稳定增加贫困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发展目标  一、贫困人口脱贫率达60%以上。尽快解决全镇8000以上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和脱贫问题,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扶持,实现万亩生态绿茶之乡目标。到 2015 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5000万元以上,年均递增20%以上,使绿色GDP占主导地位,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年增长20%以上,高于全县平均增长幅度。  二、到2015年,全镇基本农田比例达20%,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60%以上,农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份额达到60%以上,良种普及率达到85%以上;创建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个;培育镇农业龙头企业3家,重点产业区的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0%以上,综合效益进一步增强。  三、连片开发、整村扶贫效益明显。力争立项实施连片开发项目 2 个以上。到 2015 年,实施连片扶贫开发的区域要达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特色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群众安居乐业。  第三节& 发展重点  一、重点扶持对象  洋溪镇“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的扶持对象是全镇15462个农业人口,重点是2010 年底“两项制度衔接”贫困农户信息管理建档贫困人口7912人。  二、重点扶持区域  “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的重点扶持区域包括以全镇15个行政村,主要以1、2类贫困村和边远高寒的村为核心,同时,根据产业区域开发的整体性和连续性,适时调整区域。  三、重点工作任务  (一)狠抓农业产业化建设,构建农村经济新格局,促进贫困农户稳定增收  按照“绿色、生态、高效、特色”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以现有资源优势和自然条件为基础,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10000亩,烤烟种植面积3000亩、生态绿茶10000亩的基础上,提高生态茶业在农业中的比例,重点“在生态农业发展上谋特色,在产业建设规模上求突破,在产业化发展上做文章”,全力打造生态绿茶、绿色蔬菜特色产业,提升以猪牛羊为主的传统畜牧业,全力打造梵净山生态绿茶基地品牌、实行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区,形成市场相对稳定、规模较大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生态型、特色型、高效型、效益型、精品型农业的新格局。  (1)全力建设生态绿茶之乡。洋溪有天然有利的生态气候条件。按照印江县发展茶叶五位一体要求,结合洋溪镇的生态优势,努力建设生态绿茶之乡。把茶叶产业、生态建设、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到2015年末,全镇茶园面积总量达到20000亩,投产茶园面积12000亩,总产值2000万元,种茶农户人均收入1500元以上,高产茶园亩产值超过6000元。规划建设茶叶加工企业9家,其中年生产能力50吨以上3家。:  (2)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建设联户型养殖小区和养殖示范村。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一池三改”,规划建设坪林村、柏杨村、王家坡村、合心村、银坳村为联户型小区,山岔村为整村推进示范村。二是户均新建2间以上圈舍,饲养能繁母猪2头以上或商品猪6头以上,继续加大良种内推外引力度,壮大良种规模。围绕新阳、合心、小溪、蒋家坝小区及时补栏,使商品猪存栏、出栏实现新突破。充分利用洋溪生态资源优势,打造无公害畜产品。建立生态畜牧业生产标准体系和无公害畜产品质量体系,为生产优质畜牧产品提供监督检验检测服务。利用洋溪自然生态环境,建成特种养殖小区5个;养羊场3个;大鲵养殖场1个5000尾;发展养蜂场2个。  (3)加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后劲。  一是规划曾心—小溪—山岔—银坳—蒋家坝20公里的环山产业路建设;2011年建设洋溪至德旺通乡油路24公里改建;2012柏杨坝大桥至河对门大桥30米建设;2013年完成洋溪至坪林接思花线通乡油路20公里建设;2013年完成桅杆至唐房岭通乡公路35公里建设,双龙至银坳,洋溪至曾心的产业路建设。力争2011年启动洋溪集镇防洪堤2.5﹡3﹡3000米建设和集镇人饮(沿水源点三个村共8000人)共10公里工程建设;实施蒋家坝村1800人人饮工程建设。争取银坳、合心、小溪、柏杨、王家坡、桅杆等未解决人饮工程。  二是电力设施建设。为保证电力供应,洋溪供电所将在这五年内建一个35千伏安变电站一座;601公里千伏线路电网升级改造;801公里400伏及220伏线路电网升级改造;8646用电户户表能换;柏杨坝电站机组更新;杨柳至洋溪10千伏13公里的双回线路架设。  三是小城镇建设、要从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大局进行规划,加强城镇管理,完善城镇功能,发展城镇经济。今后五年内,争取项目资金对集镇道路进行一次维修、改造,改造集镇供水管网,新建集镇停车场;建成集镇公厕一座;规划洋溪镇农贸市场、茶青交易市场5亩3000㎡并投入使用;建成集镇穿镇大堰2000米;建设洋溪镇中心广场3000㎡;完成中学—关庄、万里桥—小学、万里桥—大屋基的集镇路灯建设,进一步提升集镇的服务功能。继续抓好“整脏治乱”工作,提高集镇的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  (4)继续开展科技培训和劳务培训,着力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搞好科技培训,抓好示范推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文化教育活动,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到2015年,全乡累计转移劳动力达8000人,实现劳务收入5000万元以上。  (5)全面实施扶贫到户,扎实推进贫困户能力建设  在积极稳妥做好全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基础上,对建档立卡的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实现全面扶持政策。主要是通过项目扶持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步伐。按照产业扶贫到户的要求,每年组织200户以上贫困户实施扶贫到户能力建设工程,平均每户资金额度不低于3000元的扶贫项目直接扶持到户,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提高能力,增加收入。  第三章& 重点项目建设内容及布局  第一节& 产业发展  一、种植业  一是规划好茶区,以蒋家坝、桅杆为中心,向双龙、合心、新黔、曾心延伸,重点围绕蒋家坝、桅杆、银坳、山岔为专业村规划10000亩;以双龙至洋溪、新阳至洋溪、龙塘坳至洋溪公路沿线为产业带规划8000亩;坪林、王家坡、柏杨3个村规划2000亩;建成蒋家坝至桅杆10000亩高标准绿茶基地。桅杆、蒋家坝以建设公司基地为主,辅以公司+农户模式,打造成为全县乃至全省具有影响力的生态绿茶园基地;在8000亩产业带规划区,以公路沿线,特别是新阳、冷水和龙塘坳至洋溪线上建设高标准观光茶园;双龙至桅杆100米四级梯级拦河坝;配套建设特色民居。二是强化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对茶园生产管理、茶叶加工等各环节进行全程监控,确保质量安全。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的认证步伐,力争“十二五”新增无公害、绿色产品1-2个。三是围绕茶园集中区域建茶青交易市场5个(桅杆、蒋家坝、双龙、洋溪、新阳)。四是在做好梵净山翠峰品牌的同时,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增强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种茶致富的能力。重点培育东太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和镇茶场。五是加快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以提高茶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采取政策扶持、项目带动、示范推广等措施,引导农民组建各类茶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高茶叶下树率,争取亩产值6000元以上。把茶产业做成洋溪镇的主导绿色经济产业,建成农民的绿色银行。  (二)板粟  在王家坡、柏杨,银坳、小溪、桅杆、蒋家坝种植板粟5000亩。  (三)& 灵芝种植  种植灵芝2500亩,分布在蒋家坝、桅杆,银坳、小溪  山岔、新阳,坪林、王家坡、柏杨等村。  (四)& 香菇、木耳种植,  在洋溪、王家坡、小溪、银坳,坪林、柏杨种植500万棒。  (五)种植蔬菜5万亩、油菜5万亩。  二、养殖业  (一)羊。新增基础母羊10000只,建圈舍20000平方米,人工种植牧草5000亩。分别是2014年在蒋家坝、桅杆、银坳、山岔、小溪、双龙、合心养殖基础母羊5000只,建圈12000平方米,种植牧草3000亩;2015在坪林、王家坡、柏杨、新阳、冷水、曾心、养殖基础母羊5000只,建圈8000平方米,种植牧草300亩。  (二)鸡。发展林下养鸡150万羽,2011年在15个村发展林下养鸡20万羽,以后每年发展20万羽。  第二节& 基础设施  一、农村交通  (一)通村油路:争取洋溪至坪林,洋溪至蒋家坝、洋溪至银坳接杭瑞高速出口油路建设,共61公里。  (二)通组公路:新建和改造通组产业路公路300公里,分别是2011年实施桅杆至在张山,桅杆至分水岭、蒋家坝至德旺、蒋家坝至卢山60公里;2012年实施双龙至银坳、银坳至山岔、王家坡至柏杨80公里;2013年实施曾心-小溪-山岔、银-蒋家坝环山产业路60公里;2014年实施合心-小溪、新前-刘家坪、新阳-柏杨-王家坡50公里;2015年实施洋溪至曾心至小溪50公里。  (三)硬化道路:硬化进寨公路40条,250公里,分别是2011年实施蒋家坝桅杆50公里;2012年实施银坳、山岔50公里;2013年实施小溪、合心、曾心40公里;2014年实坪林、王家坡、新阳、60公里;2015年实施洋溪、冷水、曾心50公里。  二、水利建设  (一)农村饮水:修建人饮工程15处1.4万人,新建蓄水池7500立方米,分别是2011年实施蒋家坝,桅杆、银坳、合心比龙、新前村人饮工程7处;2012年坪林、柏杨、王家坡、小溪4处;2013年冷水、新阳、洋溪4处;河道治理10公里  (二)农田水利:2012修建从洋溪至蒋家坝10级梯级栏河坝,全长共10公里,保护好洋溪河。2013年经前建设灌溉工程20处200公里。  三、农村能源建设  (一)电力。2012年全面实施农网改造,修建35千伏安变电站一座。  (二)沼气池。全镇15村新建沼气池750口。分别是2011年实施150口;2012年实施150口;2013年实施150口;2014年实施160口;2015年实施140口  四、危房改造  在全镇范围内实施危房改造750户,分别是2011年实施150户;2012年实施150户;户;户;户。  五、移民搬迁  搬迁农房500户2000人,分别是2011年蒋家坝、桅杆100户400人;2012年银坳、小溪100户400人;2013年坪林、王家坡100户400人。2014年新阳、合心、双龙100户400人,2015年洋溪、曾心100户400人。  第三节& 社会事业  一、教育发展  (一)学校建设:完善8间学校教学楼和办公设施等,新建教师宿舍8栋8000平方米,添置桌椅800套,硬化运动场所18000平方米。分别是2011年实施2间;2012年实施3间;2013年实施3间。  (二) 培训:实施茶叶、食用菌技能培训5000人,畜牧养殖技术培训1000人,茶叶培训3000人次,烤烟培训1000人。  二、科技进步  建农技综合服务室3间1200平方米,2012年实施蒋家坝、桅杆2个;2014实施洋溪1个。  三、文化建设  在全镇范围内安装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1000套,2011年实施500套;2012年实施500套。  四、农村市场  新建农村家庭超市15个,分别是2011年实施5个;2012年实施5个;2013实施5个。  第四节 环境整治及生态建设  一、人居环境改造  在15个自然村寨内修排污渠道26.8公里,建垃圾池15个。2011年在蒋家坝、桅杆、双龙、合心、新前排污渠4.9公里,垃圾池5个;2012年在银坳、山岔、小溪、洋溪、曾心建排污渠6.5公里,垃圾池5个;2013年在新阳、冷水、王家坡、坪林、柏杨修建排污渠6公里,垃圾池5个。  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  实施茶园、核桃、板栗林补植补造工程10000亩。分别是2012年实施3000亩,2013年实施5000亩,2014年实施2000亩。  第四章&& 投资估算及效益预测  第一节&& 投资估算  重点项目建设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环境整治与生态建设4个大类,共41个子类。根据单个项目建设标准和投资标准测算,预计需总投资37552万元,分类投资概算为:产业项目类总投资为15047万元,基础设施类项目总投资为19390万元,社会事业类1965万元,环境治理类1150万元。资金来源本着多渠道筹集的原则进行筹措。根据现行的扶贫投资标准充分估算,预计需财政扶贫资金9388万元,各级部门整合筹集资金18776万元。(见附表 《重点项目建设投资估算汇总表》。  第二节& 效益预测  本规划的实施,将提高全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其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并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巩固温饱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缩小与全县发展的差距,促进洋溪镇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为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创造条件。  一、综合效益  “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是综合性规划,实施以行政村为基础,以贫困农户为最小单元,涉及贫困农户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规划建设内容庞大,项目体系复杂,涉及全镇15个村人的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等各个方面,规划实施的综合效益十分明显:  一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基本条件。规划实施后,贫困村产业发展平均投资额达100万元以上,再与其他资金项目配合,可以保证所有贫困村基本实现“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所有贫困户基本做到“三个一”(每户有1亩经济林、每户转移1个劳动力、每户至少有1人掌握一门基本技能),使全镇40%的村具备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条件。  二是能够使贫困户逐步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规划》把贫困户参与放在首位,所列的4大类项目平均每个贫困户参与达3个以上,通过有意识的活动,使贫困户在参与扶贫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培训,从根本上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树立起奋发脱贫致富的意识,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步伐。  三是能促进全乡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规划实施的项目既巩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又改善交通、水利、环境等问题,使扶贫开发成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投入的各类资金,将使全镇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步伐加快,农产品生产形成规模化和基地化,吸引更多的投资。同时,农民收入的增加,将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扩大需求,对于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社会效益  规划实施的目标是3743户贫困户7912个贫困人口摆脱低收入贫困状况,初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将对促进全镇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通过实施4大类项目,投入37752万元资金,可以使全镇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通过一系列的举措,给贫困群众带来看到见、摸得着的变化,满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愿望。  三、经济效益  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发展具有特色的和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结构调整中茶叶、烤烟、核桃、蔬菜效益显着,占种植业效益增加量的65%。畜牧业项目的实施,使牲畜良种率比例得到提高,加快畜群周转,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将新增收2300万元,占畜牧业项目效益的55%。规划发展的主要产业产值预计达10000万元以上,使贫困村农户总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规划区内发展户平均实现总收入1万元,户均实现增收1500元。  四、生态效益  本规划以茶叶、核桃、板粟、等生态项目为主,规划新建绿茶基地10000亩,核桃基地5000亩,人工种植牧草5000亩,改良草山面积10000亩,巩固退耕还林10000亩,将直接增加植被35000亩以上,提高森林覆盖率10个百分点,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全镇内部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得到保护,贫困人口的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对促进整个生态环境建设起到重要作用。同时,配套山塘水库、防渗渠道、河道治理以及村寨环境整治等设施建设,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11000亩以上,美化贫困农户居住环境,可促进村容整洁,家园美化。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保障  一是健全工作机构。洋溪镇“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由洋溪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实施,为全面完成所规划的各项任务,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镇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分设产业项目实施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实施组、环境及生态项目实施组,三个小组在镇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二是明确责任分工。对规划中确定的目标任务,镇人民政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每年需要重点推进的重大项目,落实到牵头责任单位,领导干部带头包村包户,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扎扎实实推进,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  第二节&& 资金保障  一是力争国家扶贫资金稳定增加。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扶贫开发工作十分重视,国家安排的扶贫资金总量每年保持一定比例的增加。洋溪镇仅有贫困村5个,要抓住这一有利机遇,及时向上报告全镇扶贫开发工作的特殊情况,求得国家、省、市、县加大对洋溪镇的资金投入。  二是积极调动贫困群众自筹资金。按照参与式扶贫开发的原则和采取“一事一议”等办法,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园、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增加扶贫总投入。  三是组织和引进社会扶贫资金。把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作为落实“三个建设年”和“四帮四促”活动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政府推动和项目带动,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协调好金融机构,落实好全镇各部门和干部扶贫帮困的责任,有效激活社会投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四是强化资金管理。严格按照上级确定的资金投向、使用范围,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使资金真正发挥“启动内力、根治贫困”的基础性作用。按照财政扶贫资金县级报账制度管理办法以及各级部门资金的管理使用要求,以严密、科学、规范的制度强化对扶贫资金的管理,建立健全职能部门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四道防线”,严防贪污、挤占、截留、挪用扶贫资金的问题发生,确保贫困群众真正受益。  第三节& 机制保障  一是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为切实履行好本规划实施,首先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以保障总体规划的落实和实施;其次是将《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纳入政府年度工作计划,逐年推进;其三是通过专项规划,有序落实总体规划中的项目。  二是建立信贷担保机制。为推进产业发展,为企业和基地种植农户提供充裕资金,建立政府、干部及村民互助的贷款担保机制。  三是建立考核机制。镇人民政府与各村和有关部门签订责任状,将每个阶段具体工作目标量化,项目按照包保责任“定人、定点、定户”,将每项工作落实到人头,将工作完成情况纳入目标考核,实行奖惩。  第四节& 技术保障  技术保障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引进、聘请和培养农业科技人才,负责对农业产业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的指导服务。二是抓好产业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强化培训,使绝大部分劳动力转变为拥有一技之长的劳动技能型人才。三是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多方面、深层次的宣传教育,实践锻炼,使部门、村干部充分掌握基本技术,为当地发展起到出谋划策、技术指导的作用。四是大力培养农民经纪人,培育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敢闯市场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专业合作经营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词条分类[]
按学科分类:
按行业分类:
按地域分类:
开放式分类:
注释信息[]
扩展阅读[]
相关词条[]
申明:1.中文百科在线的词条资料来自网友(一些人是某学科领域的专家)贡献,供您查阅参考。一些和您切身相关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健康、经济、法律相关问题),出于审慎起见,建议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答案。2.中文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给予删除。3.如需转载本页面内容,请注明来源于www.zwbk.org
词条保护申请
* 如果用户不希望该词条被修改,可以申请词条保护
* 管理员审核通过后,该词条会被设为不能修改
注意:只有该词条的创建者才能申请词条保护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评论评论内容为网友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111.85.76.*在
17:25:47 发表
毛家嘴的危桥已经4年了;现在还是每天在过人过车。一条土路上去形同虚设;在加上危桥。毛家嘴的老百姓苦啊
171.39.135.*在
20:27:48 发表
希望上面的扶贫款拿来用在啦那些真正需要扶贫的人家,不要只是拿来打幌子,到最后需要扶贫的人得不到,不需要扶贫的喂得肥肥的。
27.40.97.*在
22:15:20 发表
就是路太难了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江县门户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