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加二不等于三打一字等于

历史/二加二等于五[历史]
奥威尔:《2+2=5》奥威尔在出版《一九八四》之前就曾经用过这个概念。他受雇于英国广播公司期间,就已经深入了解到纳粹党的宣传的虚伪。在一篇叫《回首西班牙内战》(1943年)的散文中,他写道:纳粹的理论深处是否定“真理”的存在……这种思维方式的隐藏目标就是一个由领袖或者执政党派控制未来乃至过去的黑暗世界。如果领袖这样说“这从未发生过”——好的,那就从未发生过。要是他说二加二等于五——那么好的,二加二就等于五。这种未来对于我来说远比炸弹要恐惧害怕……在大多数描写奥威尔的传记作家眼中,奥威尔这种看法应是来源于美国记者尤金o里昂斯的着作《乌托邦里的分配》(AssignmentinUtopia),里面就有一章名叫《二加二等于五》。里昂斯当时身在苏联,他目睹了当时苏联的状况,“二加二等于五”作为斯大林的一句宣传口号,意思是预计他实施的五年计划将在四年之内完成。这句口号当时在莫斯科流传甚广。奥威尔也有可能受到纳粹德国的赫尔曼o戈林元帅启发。戈林据说曾一次夸张地向阿道夫o希特勒表示忠诚时说道“只要元首愿意,二加二就等于五!”在《一九八四》中,奥威尔的初次就二加二等于五的描写也十分类似:到最后,党可以宣布,二加二等于五,你就不得不相信它。他们迟早会作此宣布,这是不可避免的;他们所处的地位必然要求这样做。他们的哲学不仅不言而喻地否认经验的有效性,而且否认客观现实的存在。常识成了一切异端中的异端。可怕的不是他们由于你不那么想而杀死你,可怕的是他们可能是对的。因为,毕竟,我们怎么会知道二加二等于四呢?怎么知道地心吸力发生作用呢?怎么知道过去是不可改变的呢?如果过去和客观世界只存在于意识中,那意识又是可以控制的——那怎么办?扎米亚京:在另一部反乌托邦名着——俄罗斯作家叶夫根尼o扎米亚京的小说《我们》中,有一段主角为极权主义国家高唱赞歌的心理描写——“真理只有一个,正确的道理也只有一条。真理就是二乘二,正确道理就是四。如果这两个幸福地、完美地互乘的两个二也考虑什么自由(换句话说,它们明显地想得不对头),难道这不荒唐吗?”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雨果:费奥多尔o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地下室手记》中,主角认为二加二等于五,作者还花了几段的篇幅描写主角拒绝接受二乘以二等于四。尽管他的解释不合逻辑,不过他提出他有自由去选择或者拒绝逻辑或者非逻辑的东西。他还说:“我同意,二二得四是个很高明的东西,但如果什么都称赞,那二二得五有时也会是个非常可爱的家伙啦。”《地下室手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1864年之作,而根据罗德里克oTo朗所言,维克多o雨果早在1852年就已经使用“二加二等于五”去反对大多数法国民众在总统大选上对于拿破仑三世的狂热支持,他认为拿破仑三世1851年发动的政变破坏了自由主义的价值观。雨果说道:现在用七百五十万张选票可以去宣布二加二等于五,两点之间直线最长,整体小于局部。而即使是八百万张选票、一千万张,还是一亿张,你们都不会前进到一步。另外,类似“二加二等于五”的应用在俄国文学占有不轻的分量。例如伊万o屠格涅夫在他的散文诗集中一首叫《祈祷》的诗中写道“无论人们祈求什么,他总是在祈求奇迹,每个祷告都可以缩减为:无上的主啊,请允许二加二不等于四。”又如,列夫o托尔斯泰在被迫皈依俄罗斯东正教会时说道:“即使是在亡灵之谷,二加二也不会等于六。”而很多十九、二十世纪之际的报纸专栏作家也常常用这句话来表达那个年代的道德混乱的状况(例如:日的《新时报》一篇文章《Novoevremia》)。
流行文化/二加二等于五[历史]
电视(1) 连续剧《星际旅行:下一代》的一集中,让吕克·皮卡尔上校被卡达西人用 与《一九八四》相同的方法折磨。卡达西人用刑求强迫皮卡尔上校承认他看见五盏灯,但实际上只有四盏。皮卡尔上校勇敢地坚持事实真相。后来在皮卡尔上校逃出 生天返回同伴身边时,他再一次义正言辞地对卡达西人说“那有四盏灯!”不过当皮卡尔上校后来接受特洛伊顾问的个别辅导时,他承认相信自己在最终肯定会看到 五盏灯。这与《一九八四》中温斯顿被逼供时不得不宣称他看到五只手指一样(实际上也只有四只)。(2) 卡通片《反斗家族》的一集中,克罗克老师说如果他有懂得魔法的仙子父母的话,他会令“二加二等于鱼”(2 + 2 = fish)。另一集中,史蒂芬·霍金说出了二加二等于五,最后克罗克老师说二加二等于六,而不是五。音乐(1) 创作歌手琼纳莎·布洛克和简妮花·金波尔创作了一首名叫《当二加二等于五时》(When Two and Two are Five)的歌。(2) 由摇滚乐团“Anti-Flag” 创作的歌曲《巴拿马阴谋》(The Panama Deception)开始的歌词是“他们二加二不等于四,他们二加二就等于随便他们要我们死去换来的什么”(Their two plus two does not equal four. Their two plus two equals whatever they want us to die for)(3) 汤玛斯·杜比在 他的歌曲《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堕入爱河》(That's why people fall in love)中写道“二加二等于五又四分之一,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堕入爱河”(Two and Two make five and quarter, that's why people fall in love)(4) 2003年的一部电影《摇滚校园》中的主题曲中唱到“休会就是开会,二加二等于五”(Recess is in session/two and two make five)。(5) 澳大利亚歌手Five for Fighting在他第二张专辑《Battle for Everything》中一首歌的歌名是《2 + 2 Makes Five》(也是二加二等于五之意)(6) 《2+2=5》也是英国乐团电台司令第六张专辑《Hail to the Thief》中的一首歌以下歌曲中也有类似的概念:(1) 美国乐团鲜活颜色在歌曲《个性崇拜》(Cult of Personality)中唱到苏联独裁者斯大林之前有一句“我利用了你;你仍爱我。我告诉你一加一等于三”(I still you love me. I tell you 1 and 1 makes 3)(2) 英国乐团宠物店男孩在1993年的专辑《Very》中有一首歌叫《一加一等于三》(3) 美国庞克乐团Bad Religion的歌曲《你究竟想要什么》(Do What You Want)中有一句“当一加一等于五时,我就相信上帝”(I'll believe in God when one and one are five)有效数字在物理学的数据量度中,有效数字的取值一般是根据写出来的数字的位数。即,除特别指定,记作“2”的数据就只有一个有效数字,“2”表示误差范围为0.5的数字,其真实数值可以介于1.5至2.5之间。因而用有效数字表达时,“2 + 2 = 5”是可能的。在加法式子“2 + 2”中,加上误差范围,就是2 ± 0.5 + 2 ± 0.5 = 4 ± 1.0,而“5”表示的是5 ± 0.5。这些误差范围明显重叠。因而一种常用的表达是“当取2的最大值或者取5的最小值时,2 + 2 = 5”。如果更精确地取值,例如“2.0 + 2.0”,误差范围就会缩小,其和的最大值只会去到4.1了。
国外讽刺短片/二加二等于五[历史]
此短片名为《2+2=5》剧情介绍这一部国外讽刺意味短片,讲述了在强权横行的校园,老师强硬改变学生的认知,给学生灌输2+2=5。起初有同学提出异议,但是在老师的威逼利诱下,屈服从众。然而有一个倔强的小男孩,坚持真理,临危不惧,结果惨遭迫害。影评短片讽刺意味太强,不禁让人想到黑暗的国民党统治时期,坚持正义的共产党人的遭遇。由于话题敏感性,此处影评不再展开。从创作角度讲,短片非常不错,演员表演、配音、特效的桥面结合,很好的烘托出了当时的紧张气氛,也深深震撼了观众的内心。最后结尾的彩蛋也让人心里充满一丝希望,毕竟人心,无法泯灭。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6次
参与编辑人数:3位
最近更新时间: 13:47:08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乔治·奥威尔 迟早有一天,党会宣布说二加二等于五
&&首推于&16.07.04
浏览(1586)|回应(0)
在谎言遍地的时代,讲真话就是革命的行动。▼真理被人抹去,而抹去这一行为本身被人遗忘,谎言变成了真理。▼栗树荫下,我出卖你,你出卖我。▼这个社会终将会变成一个没有个性、生机和爱的社会。▼除非他们觉醒,否则永远不会反抗,但除非他们反抗,否则不会觉醒。▼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我们将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愚民和牲口都是自由的看乔治-奥威尔的《1984》时候,我刚好念大一,连着另外两部《美丽新世界》、《我们》一起看的。那时候我还喜欢鲁迅、李敖、余杰(通过余杰也看了几本孔庆东),在中国文坛文字如刀的三个人;那时候我还相信所谓知识分子的担当与文字的分量。对于一个在称呼和名头上全新的世界,鲁迅死的太早,李敖离的太远,而年轻气盛的余杰被逼远走国外,而孔庆东已然完全丧失知识分子的脊梁成为鹰犬和护法。对于一个当时还相信正义、真相等一切美好字眼的年轻气盛的年轻人来说,看到奥威尔的《1984》自然是令人震惊的。距离当初看《1984》已经十多年,鲁迅、李敖、余杰早已经被我排除在我的阅读范围之外,孔庆东的几本书籍也被我焚毁,而《1984》的具体内容也已忘得差不多,倒是记住了里面的一句话——“栗树荫下,我出卖你,你出卖我。”这样的阴谋与人伦悲剧曾经在这个国家盛行,老婆出卖老公,儿子举报父亲,学生陷害老师,朋友背叛朋友。就是在今天,这样的悲剧也还在流行。举目看看神秘的朝阳群众和扎堆躲在网络里的举报者们,看看那些被删除的文章,便一清二楚。萨尔曼-拉什迪在《羞耻》中说——“现实主义可以令作家心碎”。哈维尔说——“有个性的人,必须唤醒个人的良知”。以我观察,“良知”这种东西,不光是“有个性的人”的专属,他是一个人作为人必备的品质。而所谓的“良知”,就是在你面对现实的时候,你是否能够一直睁着眼睛,而不是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干脆闭上双眼,要是这时候你再能站出来说上几句话伸伸手那么我就得对你肃然起敬了。漠视现实,特别是漠视和自己不相干的现实,想必这是中国人天生的,从娘胎带来的,无数有觉悟的人骂了千遍万遍,依然有人昏昏然不会觉醒。最近,雷洋案又有了新的进展,上央视信誓旦旦的副所长、在电视当着全国人民说为雷洋打飞机的足疗女以及力挺警察的央视,似乎都被现实打了脸。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讲真话那么难?为什么寻求真相那么困难?因为奥威尔说的——谎言遍地,讲真话就成了一种革命。因为有的人害怕真话!因为愚民和牲口不需要自由!乔治-奥威尔乔治·奥威尔(日-日),英国著名小说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他的代表作《动物庄园》和《1984》是反极权主义的经典名著,其中《1984》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英语小说之一。1903年,乔治·奥威尔生于英属印度一个政府下级官员的家庭,父亲供职于印度总督府鸦片局,家境并不宽裕,奥威尔自称家庭属于“上层中产阶级偏下”,即没有钱的中产家庭。身处殖民地的他,童年耳闻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与绝大多数英国孩子不同,他的同情倾向悲惨的印度人民一边。少年时代,奥威尔受教育于著名的伊顿公学。后来被派到缅甸任警察,他却站在了苦役犯的一边。1911年,八岁的奥威尔由于家庭无力支撑他就读贵族学校,所以只能进入一个二流的私立寄宿学校,寄宿学校带有许多极权主义社会的特点,鞭子教育、等级制、恃强凌弱、规范化、反智等等。学校生活对他日后的性格有极大影响。1914年,11岁的奥威尔首次在地方报纸上发表一篇诗作《醒来吧,英国的小伙子们》。1921年,奥威尔投考公务员,加入了英国在缅甸的殖民警察,服役五年。做为英籍警官,他享有很多特权,能够近距离观察审判、笞刑、监禁和绞死囚犯,这一阶段的经历让他细致地观察到了人性中残暴的一面;对西方地殖民主义政策产生了反思;更进一步地认识了极权主义。1927年,离开公职的奥威尔回到英国,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流浪生活,这一段时期的经历使他深切地感受到了社会整体对于个人的压力和普遍的社会不公并且最终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1928年,开始写作生涯。1933年,以乔治·奥威尔的笔名发表处女作《巴黎伦敦落魄记》。1934年,以缅甸经验为题材的小说,《缅甸岁月》在纽约出版,在此之前,没有一家英国出版商愿意接受书稿。1948年,《一九八四》竣稿,书名只是把该年“四八”颠倒过来成为“八四”。健康状况恶化。1949年,与索尼娅·布劳纳尔结婚。《一九八四》出版。由于历史上东西方的对峙,乔治·奥威尔的作品经常被视为反苏和反共的代名词,因而在苏联、东欧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遭到封杀。而根据日英国国家档案馆解密的资料,因被怀疑是共产主义者的关系,奥威尔被军情五处和伦敦警察厅特别科自1929年起一直严密监视至1950年一月,因患肺病去世,年仅47岁。乔治·奥威尔一生短暂,但其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作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被称为 “一代人的冷峻良知”。《1984》节选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如果你感到保持人性是值得的,即使这不能有任何结果,你也已经打败了他们。上等人的目标是要保持他们的地位。中等人的目标是要同上等人交换地位。下等人的特点始终是,他们劳苦之余无暇旁顾,偶尔才顾到日常生活意外的事,因此他们如果有目标的话,无非是取消一切差别,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因为中等人标榜自己为自由和正义而奋斗,把下等人争取到自己一边来。中等人一旦达到目的就把下等人重又推回到与那里的被奴役地位, 自己变成了上等人。……三等人中只有下等人从来没有实现过自己的目标,哪怕是暂时实现自己的目标。用逻辑来反逻辑,一边表示拥护道德一边又否定道德,一边相信民主是办不到的一边又相信党是民主的捍卫者。我们很明白,没有人会为了废除权力而夺取权力。权力不是手段,权力是目的。建立专政不是为了保卫革命;反过来进行革命是为了建立专政。真正的权力,我们日日夜夜为之奋战的权力,不是控制事物的权力,而是控制人的权力。历史在此时就像是一张白纸,被不断的擦干净写上新的内容。可以说,在没有理解能力的人身上,党把它的世界观灌输给他们最为成功。最明显不过的违反现实的东西,都可以使他们相信,因为他们从来不理解,对他们的要求是何等荒唐,因为他们对社会大事不发生兴趣,从来不去注意发生了什么事情。正是由于缺乏理解,他们没有发疯。他们什么都一口吞下,吞下的东西对他们并无害处,因为没有残渣遗留,就像一粒玉米里不加消化地通过一只鸟的体内一样。思想罪是其他一切罪行的根源。全世界到处都是一样,几亿,几十亿的人,都不知彼此的存在,被仇恨和谎言的高墙隔开,但几乎是完全一样的人——这些人从来不知道怎样思想,但是他们的心里,肚子里,肌肉里却积累着有朝一日会推翻整个世界的力量。如果有希望,希望在无产者中间!老一辈的社会主义这一享受到反对所谓“阶级特权”的训练,都认为凡不是世袭的东西就不可能长期永存。他们没有看到,寡头政体的延续不一定需要体现在人身上,他们也没有想到,世袭贵族一向短命,而像天主教那样的选任组织有时却能维持好几百年或者好几千年。寡头整体的关键不是父子相传,而是私人加于活人身上的一种世界观,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一个统治集团只要能够指定他的接班人就是一个统治集团。党所操心的不是维系血统相传而是维系党的本身的永存。由谁掌握权力并不重要,只要等级结构保持不变。世界上没有幸福这回事儿,唯一的在于你死了很久以后的遥远的将来,而从你向党宣战开始,最好把自己当作一具尸体。他们早已认识到,寡头整体的唯一可靠基础是集体主义。财富和特权如为共同所有,则最容易保卫。在本世纪中叶出现的所谓“取消私有制”,实际上意味着把菜场集中到比一件更少得多的一批人手中;不同的实质:新主人是一个集团,而不是一批个人。如果说思想会腐蚀语言的话,那么语言也会腐蚀思想。他觉得,迟早有一天,党会宣布说二加二等于五。到那时候,就算你明知道那是个错误,还得把它当成真理信奉。……持有异议被杀,固然可怕。可是,假如有一天,诸如二加二等于五,这样的说法,被证明是对的,更可怕。没人敢确定二加二一定等于四,地心一定有吸引力,历史不可以被随意篡改。也许,有一天,历史和客观事实真的只存活于意识里,而这种代表一切的意识,却被人操控了。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承认这一点,其他一切就迎刃而解。党叫你不相信你耳闻目睹的东西。这是他们最后的最根本的命令。……但是他是正确的!他们错了,他是对的,必须捍卫显而易见、简单真实的东西。不言自明的一些道理是正确的,必须坚持!客观世界存在,它的规律不变。任何腐化堕落的事都使他感到充满希望。谁知道?也许在表面的底下,党是腐朽的,它提倡艰苦朴素只不过是一种掩饰罪恶的伪装。如果他能使他们都传染上麻风和梅毒,他一定十分乐意这么做!凡是能够腐化、削弱、破坏的事情,他都乐意做!我们这个世界里,所谓进步就是朝向越来越多痛苦的进步。以前的各种文明以建筑在博爱和正义上相标榜。我们建筑在仇恨上。在我们的世界里,除了恐惧、狂怒、得意、自贬以外,没有别的感情。其他一切都要摧毁。我们现在已经摧毁了革命前遗留下来的思想习惯。我们割断了子女与父母、人与人、男人与女人之间的联系;没有人再敢信任妻子、儿女、朋友。而且在将来,不再有妻子或朋友。子女一生下来就要脱离母亲,好象蛋一生下来就从母鸡身边取走一样、性的本能要消除掉。生殖的事要弄得象发配给证一样成为一年一度的手续形式。我们要消灭掉性的快感。我们的神经病学家正在研究这个问题。除了对党忠诚以外,没有其他忠诚。在他面前等待着的不是死而是消失。日记会化为灰烬,他自己会化为乌有,只有思想警察会读他写的东西,然后把它从存在中和记忆中除掉,你自己,甚至在一张纸上写的一句匿名的话尚且没有痕迹停留,你怎么能够向未来呼吁呢?延伸阅读:《1984》作者:奥威尔译者:董乐山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现实以上主义原编文章|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以上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如侵犯了您的相关权利,请点击
通知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删除。)
退出以后,该精选社将不会显示在您的首页
您发布的内容超过140字了,试试投稿功能吧
您发布的不能超过500字了!
您发布的内容已经超过500字了,您只能使用投稿功能发布
别忘了点击发布哦!
发布成功!
成功发布到审核区!
你为什么要举报此投稿?
举报说明:(可选)
成为小编才能给社长推荐哦!
我要当小编
举报成功!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您还没有认证为原创作者
若您先提交此文章,稍后认证,我们会将其自动添加到您的原创
先投稿稍后认证用户名:密码:
当前位置: >>
二加二等于一(牛塘中心小学 章一星)
发布日期: 12:26:16 浏览数: 来源:牛塘中心小学 字号:〖
二加二等于一
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章一星
看到这个题目请不要张大嘴巴惊讶。我这算式在数学中肯定不成立,但在生活中却可能成立的。我要说的是我班上的一个女孩媛媛的故事。
像绝大多数孩子一样,媛媛是家中的独生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爷爷奶奶眼中的宝。一家四个大人都围着她转,把所有的爱都投在媛媛身上。因此媛媛特别娇气,一有不顺心就用哭来威胁家长。她很挑食,什么豆制品不喜欢吃,蔬菜不喜欢吃,米饭太软太硬都吃不下。学校是个大家庭,食堂的饭菜不可能每天都适合每个人,但只要吃饱就行了呀。可媛媛偏不,她说不喜欢,你怎么劝她都没用,。一天她一看那菜,就说不喜欢吃,就非得给她妈妈打电话。过了十多分钟她妈妈拿着菜盒出现在教室门口了。你瞧,她妈妈多宠她呀。
还记得春游那天,每个孩子都拿了个小包包,带了点零食,难得出去游玩带点好吃的,这也正常。可媛媛呀,一个斜肩包,一个书包,两个包内都装满各种好吃的零食,我忍不住问她:“媛媛,你怎么带这么多东西呀?”她的回答更让我出乎意料:“不多,都是爸爸买的,我还留一些在家呢!”我不知道说什么了,只能对她笑笑了,唉,她爸爸也未免太溺爱媛媛了吧。
今天,我一进教室就吓一跳,只见媛媛披头散发,撅着嘴,一副不高兴的样子。我上前说道:“媛媛,把头发扎好呀?”她低声说道:“都是我奶奶啦,早上就去姑姑家,没人给我扎辫子。”我听后直摇头,三年级的学生,还不会自己扎辫子,奶奶不在家,还要怪奶奶,不知道她奶奶听到后会想些什么!
从媛媛身上,我发觉这种爱相加有多么的可怕,有时候家长也得好好学习学习怎样做个优秀的家长。父母长辈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可有时父母也得自私点,不要独揽孩子所有的事。(1/4+1/4+ 1/4+1/4)爱=1爱,这样才算是完满的长辈对子女的爱。二加二等于五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二加二等于五
“二加二等于五”(即2 + 2 = 5)有时被简洁生动地用于代表一种不合逻辑的阐述,特别是用于代替与逻辑理论相悖的理论阐述。“它最先广为人知出于英国著名作家的名著《》(第一部第七章)中。“二加二等于五”同一般人们所认知的“二加二等于四”形成强烈的真伪对比。小说中的男主角温斯顿·史密斯担心“到最后,当可以宣布,二加二等于五,你就不得不相信它”。他认为,当人人都相信这个谎言就是真理时,它是否最终会变成真理?温斯顿最后写道:“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承认这一点,其他一切就迎刃而解。”在小说的后面部分,温斯顿被迫试图用说服自己“二加二等于五”就是真理,甚至是当说等于多少,他就必须要使自己由衷地相信是等于多少……
二加二等于五历史
奥威尔在出版《一九八四》之前就曾经用过这个概念。他受雇于期间,就已经深入了解到的宣传的虚伪。在一篇叫《回首西班牙内战》(1943年)的散文中,他写道:
纳粹的理论深处是否定“真理”的存在……这种思维方式的隐藏目标就是一个由领袖或者执政党派控制未来乃至过去的黑暗世界。如果领袖这样说“这从未发生过”——好的,那就从未发生过。要是他说二加二等于五——那么好的,二加二就等于五。这种未来对于我来说远比炸弹要恐惧害怕……
在大多数描写奥威尔的传记作家眼中,奥威尔这种看法应是来源于美国记者尤金·里昂斯的著作《乌托邦里的分配》(Assignment in Utopia),里面就有一章名叫《二加二等于五》。里昂斯当时身在苏联,他目睹了当时苏联的状况,“二加二等于五”作为的一句宣传口号,意思是预计他实施的五年计划将在四年之内完成。这句口号当时在莫斯科流传甚广。
奥威尔也有可能受到纳粹德国的元帅启发。戈林据说曾一次夸张地向表示忠诚时说道“只要元首愿意,二加二就等于五!”在《一九八四》中,奥威尔的初次就二加二等于五的描写也十分类似
在另一部反乌托邦名著——俄罗斯作家叶夫根尼·扎米亚京的小说《》中,有一段主角为国家高唱赞歌的心理描写——“真理只有一个,正确的道理也只有一条。真理就是二乘二,正确道理就是四。如果这两个幸福地、完美地互乘的两个二也考虑什么自由(换句话说,它们明显地想得不对头),难道这不荒唐吗?”
到最后,党可以宣布,二加二等于五,你就不得不相信它。他们迟早会作此宣布,这是不可避免的;他们所处的地位必然要求这样做。他们的哲学不仅不言而 喻地否认经验的有效性,而且否认客观现实的存在。常识成了一切异端中的异端。可怕的不是他们由于你不那么想而杀死你,可怕的是他们可能是对的。因为,毕 竟,我们怎么会知道二加二等于四呢?怎么知道地心吸力发生作用呢?怎么知道过去是不可改变的呢?如果过去和客观世界只存在于意识中,那意识又是可以控制的 ——那怎么办?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雨果
的小说《》 中,主角认为二加二等于五,作者还花了几段的篇幅描写主角拒绝接受二乘以二等于四。尽管他的解释不合逻辑,不过他提出他有自由去选择或者拒绝逻辑或者非逻 辑的东西。他还说:“我同意,二二得四是个很高明的东西,但如果什么都称赞,那二二得五有时也会是个非常可爱的家伙啦。”
《地下室手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1864年之作,而根据罗德里克·T·朗所言,早在1852年就已经使用“二加二等于五”去反对大多数法国民众在总统大选上对于的狂热支持,他认为拿破仑三世1851年发动的政变破坏了自由主义的价值观。雨果说道:
用七百五十万张选票可以去宣布二加二等于五,两点之间直线最长,整体小于局部。而即使是八百万张选票、一千万张,还是一亿张,你们都不会前进到一步。
另外,类似“二加二等于五”的应用在俄国文学占有不轻的分量。例如在他的散文诗集中一首叫《祈祷》的诗中写道“无论人们祈求什么,他总是在祈求奇迹,每个祷告都可以缩减为:无上的主啊,请允许二加二不等于四。”又如,在被迫皈依俄罗斯东正教会时说道:“即使是在亡灵之谷,二加二也不会等于六。”而很多十九、二十世纪之际的报纸专栏作家也常常用这句话来表达那个年代的道德混乱的状况(例如:日的《新时报》一篇文章《Novoe vremia》)。
二加二等于五流行文化
二加二等于五电视
(1) 连续剧《》的一集中,让吕克·皮卡尔上校被卡达西人用 与《一九八四》相同的方法折磨。卡达西人用刑求强迫皮卡尔上校承认他看见五盏灯,但实际上只有四盏。皮卡尔上校勇敢地坚持事实真相。后来在皮卡尔上校逃出 生天返回同伴身边时,他再一次义正言辞地对卡达西人说“那有四盏灯!”不过当皮卡尔上校后来接受特洛伊顾问的个别辅导时,他承认相信自己在最终肯定会看到 五盏灯。这与《一九八四》中温斯顿被逼供时不得不宣称他看到五只手指一样(实际上也只有四只)。
(2) 卡通片《》的一集中,克罗克老师说如果他有懂得魔法的仙子父母的话,他会令“二加二等于鱼”(2 + 2 = fish)。另一集中,史蒂芬·霍金说出了二加二等于五,最后克罗克老师说二加二等于六,而不是五。
二加二等于五音乐
(1) 创作歌手琼纳莎·布洛克和简妮花·金波尔创作了一首名叫《当二加二等于五时》(When Two and Two are Five)的歌。
(2) 由摇滚乐团“Anti-Flag” 创作的歌曲《巴拿马阴谋》(The Panama Deception)开始的歌词是“他们二加二不等于四,他们二加二就等于随便他们要我们死去换来的什么”(Their two plus two does not equal four. Their two plus two equals whatever they want us to die for)
(3) 汤玛斯·杜比在 他的歌曲《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堕入爱河》(That's why people fall in love)中写道“二加二等于五又四分之一,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堕入爱河”(Two and Two make five and quarter, that's why people fall in love)
(4) 2003年的一部电影《》中的主题曲中唱到“休会就是开会,二加二等于五”(Recess is in session/two and two make five)。
(5) 澳大利亚歌手在他第二张专辑《Battle for Everything》中一首歌的歌名是《2 + 2 Makes Five》(也是二加二等于五之意)
(6) 《2+2=5》也是英国乐团电台司令第六张专辑《Hail to the Thief》中的一首歌
以下歌曲中也有类似的概念:
(1) 美国乐团鲜活颜色在歌曲《个性崇拜》(Cult of Personality)中唱到苏联独裁者斯大林之前有一句“我利用了你;你仍爱我。我告诉你一加一等于三”(I still you love me. I tell you 1 and 1 makes 3)
(2) 英国乐团宠物店男孩在1993年的专辑《Very》中有一首歌叫《》
(3) 美国庞克乐团Bad Religion的歌曲《你究竟想要什么》(Do What You Want)中有一句“当一加一等于五时,我就相信上帝”(I'll believe in God when one and one are five)
二加二等于五有效数字
在物理学的数据量度中,有效数字的取值一般是根据写出来的数字的位数。即,除特别指定,记作“2”的数据就只有一个有效数字,“2”表示误差范围为0.5的数字,其真实数值可以介于1.5至2.5之间。因而用有效数字表达时,“2 + 2 = 5”是可能的。
在加法式子“2 + 2”中,加上误差范围,就是2 ± 0.5 + 2 ± 0.5 = 4 ± 1.0,而“5”表示的是5 ± 0.5。这些误差范围明显重叠。因而一种常用的表达是“当取2的最大值或者取5的最小值时,2 + 2 = 5”。如果更精确地取值,例如“2.0 + 2.0”,误差范围就会缩小,其和的最大值只会去到4.1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加二不等于三打一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