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门陈果石庄国辅入川世系和源流

当前位置: >>
陈氏族谱源流序——王阳明
作者:王阳明& &发布时间: 10:33:38& &浏览次数:2952
陈氏族谱源流序&&王阳明
&&& 自五宗九族之礼不行于天下,后世凡通能都大邑之间,号称巨室(族),而能仅谱其家者,不多得矣,若进而能谱其族者,则尤鲜焉!况推及天下同源异流者哉!能推及天下同源异游流,必其心之仁,志之远,力之徤、而学问之充博也。会祁间庠士陈君坚,一日思欲矫世俗之弊,溯本寻源,合陈姓而一之,其固大有功于陈氏矣!然便千万世之下,步尘蹈迹,伦理得以不冺,昭穆得以常明,维持名教于诚心真切之地,又谁之功耶,此此余喜得于观创见,而不容以辞请也,按陈之先本妫姓,出于胡公满,受周武王之封于陈,世(以)主虞帝之祀,传至愍公越,为楚所并,子孙因以国氏,赢秦之季,有曰平者,即越之十世孙也,家于阳武户牗,与张子房同为高帝谋臣,封户牖侯,拜相光显天下。
&&& (汉)元帝时,有讳汤者,又以平六代孙,拜西城副校尉。奉使方外,诛斩郅支单于及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余级,功上,锡爵关内侯,于平有光,汤之后,移家颖川。七传而生文范先生实(寔),以节义风四方,至谓在曰:宁为弄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厥子六皆贤,而元方、季方为最,世称难兄难弟,殆本诸此。
&&& 自是颍川之陈亦着,二方之子孙亦盛,显于魏同,丕播于晋,大行于宋、齐、梁、陈之间,如大司空群,尚书仆射泰,至讳逵而迁长城者,皆元方之后也。高源太守閠魏主簿,谭至为福建节度使,曰:迈而迁莆田者皆季方之后也,季方之后居蒲为多,泉、福、建、安之境次之,宋元间罕有会者,故其派无传焉。&
&&& 长城自逵之后十一(应为19?)世生武帝霸,继梁而有天下,传五君凡三十三年,故当时膏腴之地多为陈氏所居。
&&& 有曰新安者,则伯固[新安王,妃孔氏]之封,而其后居家绩溪若崇德(今浙江石门)、昌溪、霞溪(池州)、陈村(今江苏徐州)古山陉之云岑、昌化义千,类皆绩溪之分派也。
&&& 曰宜都者则叔明[宜都王,妃方氏]之受封而而其后移家德安[今九江市德安],皆宁州,武宁[今九江市武宁,在柘zhe林水库上游],兴国[今赣州市兴国],安义[今南康义安],高安[今南昌市高安市],南昌,靖安[今南昌市靖安],建昌,丰城,瑞昌瑞昌[今九江市瑞昌市],奉新[今南昌市奉新],武昌[今湖北省武昌市],奉新,武昌类皆德安之分派也。
&&& 有曰湘东[长沙]者,则叔平[湘东王,妃丁氏]之受封,而其后居家歙[安徽歙县]之黄墩,若乐平[江西上饶市]、临淮[安徽凤阳]、定海[今浙江宁波]、永嘉[今浙江温州]、昆山[江苏苏州]、金华[今浙江金华]、灵璧[安徽凤阳],类皆黄墩之分派也。
&&& 有曰豫章者,则叔英(豫章王,妃田氏)之受封,而其后移家吉州[江西吉安]黄金乡,若城东聚星街、吉水[吉安市吉水县]、赤岸[赤水县地]、崇仁[江西抚州]丹桂里、新淦[江西临江]之润陂、大塘、清江[临江市清江县] 之黄龙潭、类皆黄金乡之分派也
&&& (伯)仁,[妃褚氏]受封于庐陵[江西吉安]、而安陆、新昌、大姑、信沣、新田[永州市]、泞州、沙市、宣城、长安诸派皆祖之。(仁受封于庐陵而安陆新昌大姑,信丰,新田,宁州杉市宣城长安诸派,皆祖之,)
&&& 允[叔宝子,封吴兴王,妃宋氏] 受封于吴兴[浙江湖州乌程县],而平湖[浙江市]、延津[河南卫辉县]、 嘉兴、东阳[浙江金华市]、义乌、琏市[湖州归安]、海盐[嘉兴市]、乍浦[嘉兴平湖] 诸派皆祖之。
&&& 庄[叔庄,封会稽王,妃夏氏] 受封于会稽[绍兴市],而凤阳、涂山[凤阳怀远县]、广德苦竹墩、台州状元塘诸派皆祖之。
&&& 献[叔献,封河东王,妃余氏] 受封于河东[山西],原武[开封市]、鄢陵[河南归德]、宁祥、祥符[开封市]、时和[巩昌西]、临颖[许昌]、新郑[开封市] 诸派皆祖之。(受封于河南而原武宁陵祥符时和临颍新郑诸派皆祖之)&
&&& 俨[叔俨,封浔阳王,妃余氏] 受封于浔阳,而安仁、太原、陈营[河南陈留]、南河[开封河阴]、鄱阳、南村[河南黾池]、贵溪[江西]、永丰[吉安] 诸派皆祖之。(俨受封于寻阳而安仁大原陈营南河鄱阳南材赀溪永丰诸派皆祖之)
&&& 虞[叔虞,封武昌王,妃田氏] 受封于武昌,而江夏[武昌]、金沙[长沙市]、竹牌[黄州蕲水]、团风[黄冈市]、荆、襄诸派皆祖之。(虞受封于武昌而江夏金沙竹牌轩风荆襄诸派皆祖之)若赭山、山阴、淮阳、遂昌、奉化、乌城、无锡、常、镇之派则自恬王[叔宝子,封钱塘王,妃谌氏]于钱塘、俭王[叔俭,封南安王,妃干氏]于南安始也。&
&&& 鄱阳、大园、南昌、石桥、进贤、罗岺、湖楠之派则自山王[伯山,妃乐氏]于鄱阳。
&&& 谟王[叔谟,妃胥氏]于巴东[川东]始也。&
&&& 至于西川东门[成都],又由太子深避隋所迁,而后亦移家保宁[成都]新井[成都南浦县],而卒宏大家声,如三尧者,亦有奉节[四川]出镇,因家浮梁[江西饶州]、盐仓岭[江西浮梁地],而殁能死职庙祀,如大夫轶者,亦有宦游江逝[浙江],爱其山水佳胜,而家桐卢[浙江],如观察使轻者,&
&&& 若吉水长松(一作重庆南川)、鄱阳礼城、婺源霍口[安徽]则托始于新井;而瓜分子折;如乐之城南[江西乐平],婺[安徽婺源]之金阐、五马、凤山沙源;又或有自礼城、自霍口者,与夫祁[安徽祁门]之竹源,休[安徽休宁] 之陈村、浮[江西浮梁]之引京、下连、镇市,则肇迹于盐仓岭;而溪殊径别,如祁之西方村、程村、磻溪,宣化[广西南宁]、崇善[广西太平]、棕榈[广西南宁宣化地]、谷木;如建德[江苏池州]小梅、青阳、湾里[青阳地];休之水潭、潜阜、罗坞;歙之慈孝坊、太平[宁州]之西乡;又或有自竹源、自陈村者也。&
&&& 至于祁门东山,则系出叔达封义阳王,居长安蓝田,而其后移家闽之莆田、赣州之马头、吉安之庐陵县大湖塘凤凰山;若西蜀之阆中,如三尧者;茶陵之东乡,如四汉者;分迁不一,若马头、蒲江、陵尾、长冲后港,祁阳、宜章、全州,永兴、耒阳、塘村[兴宁县]、石墩[兴宁县]、攸水、马头香山岭、攸县东江乡、马兜[江西安成]、石陂、栗源堡、葛田、文江[吉水]、类皆蓝田之分派也(有曰义阳者则叔达之受封,而其后移家玉山、隐螀,若半x口大门里阳戈、荣锦、坊德、兴之陈源暖川齐村上饶沙溪类皆隐分派也。)其余或出彼入此,或出此入彼,殆如断丝散绳,诚不可头绪也。&
&&& [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间,有天麒、万镒君子者,一倡是会,于是而相从三百余支,继之宋开庆,则得半焉,继之以元至正,则又半焉。自后各望其地,各宗其谱,虽咫尺之间(虽咫尺之远),而有泰越之分。回视古人家天下之心,殆天壤矣!(殆霄坏矣),今观二陈君之为是,岂直家天下云乎哉!散于天下,收于庙中,国之制也;散于天下,收于谱中,家之训也。陈君之意,盖欲拔浇漓之俗,挽回纯朴之风。使族之人,各自其身推及于其父,自其父推及于其祖。自其祖推及于其曾祖,自曾祖推及于其高祖,又自高祖而推及于无穷焉!&
&&& 则吾同身者,同吾祖者,同吾曾祖者,同吾高祖,同吾世分祖者,虽有亲有疎,有远有近,贫富贵贱,知愚,有贤有不肖之不同,自祖宗视之,则皆子孙也,(何有亲疏、远近、贫富、贵贱、智愚、贤不肖之分?则亲之于疏,思如何而敦睦之;近之于远,思如何而时会之;富之于贫,思如何而周恤之;贵之于贱,思如何而维持之;智之于愚,贤之于不肖,思如何而劝勉之。)殆见好恶相同忧乐相共,音问相通,声势相倚,纲纪相扶,有无相济,,出入相友,会遇相接,德业相勤,过失相规,农未相赀,商贾相合,水火盗贼相顾,疾病患难想恤,婚姻死丧相助,(乎弱,众不暴乎寡,大不欺乎小,)一宗之中和气周流仁风霶濡,上无愧于祖宗,次无愧于大家,次无愧于斯谱矣,善哉。&
&&& 陈君之为是也,(然其辑谱牒、表世系、叙节略、写遗像,即所谓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或者指为无益之举,此不知谱者也,乌足为陈君议哉!)故曰能推乃天下同源异流,(不欲其异,而欲其同),其心之仁、志之远、力之建、而学问之充博也,嗟呼!举万钧之鼎,必乌获;而后能游千仞之渊、必津人;而后可胜斯任者,余固知非在斯人也。然谱学失传久矣!感发而兴起者亦多也,求如是谱,光明正大,简切真实而易观者,盖寥寥焉!余以是又知陈君为经纶之手,而是谱信哉为大成也,故并呈之,以为将来者劝。&
  &&&&& 大明嘉靖丁亥[1527]冬赐进士第光禄大夫柱国奉天&
&&&&&&&&&&&&&&& 翊yi卫推诚宣力南京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
&&&&&&&&&&&&&&&&&&&&&&&& 新建伯阳明山人王守仁书
上一篇:&&&&下一篇:
● 中华义门陈回归庄联谊总会(地址:湖北省浠水县汪岗镇陈庙河村)●
● 会长:陈杨华 手机 &陈氏乐园网 站长:陈得亲|
Copyright &2017 &&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版权所有 &陈姓源流考述之《颍川世系》
【转载陈月海、陈刚主编《义门陈文史续考》】
第一章 陈姓源流考述& /p.22
类别:文史 续考
齐王田建儿女有几多,史书无确载。据说长子田桓,骂秦而死,其后以田为姓;次子田升,不忘王室之后,逃难中以王为姓;三子田轸,恢复陈姓,迁徙颍川,投族祖系(详见本书第八章)。但本文仍按《唐表》及部分旧谱来,仅指出并分析其中存在问题而已。
从公元前221年秦并齐国及陈轸迁居颍川,到公元316年西晋亡,北方仕族纷纷南迁,陈匡侍父隐居新丰湖不仕止,历时约537年,称之“颍川世系”,简介如下:
1陈轸→2婴→3馀→4轨→5审→6安→7恒→8愿→9齐→10源→11寔→12谌→13忠→14佐→15准→16→眕→17匡(注:此为「唐表」中的世次)
一世:陈轸,按《唐表》田齐亡国,齐王建有三子:升、桓、轸。桓称王氏。轸楚相,因徙颍川称陈氏。生婴,秦东阳令史。后世奉为颍川陈氏一世祖。
按语:旧谱说田齐亡国后,升乃田氏。桓改姓王。轸复姓陈。据《中华姓氏通书·王姓》则载:“升后来生子名安…王莽便是他的后人,号元城王氏……齐王建田桓的后人也改姓王……从此齐王建一脉不复有田姓。”此说的后一句“齐王建一脉不复有田姓”未免武断,难以考证。
二世:陈婴(?~前183),《唐表》曰为颍川侯陈轸之子,馀父。故东阳县(今安徽天长县西北)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秦末农民起义时,东阳少年小伙们推首举事,以自定东阳为将。后从属项梁为楚柱国。四年,项羽死,率豫章、浙江,都浙以属汉。故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十二月封堂邑侯(堂邑县属临淮郡),赐邑六百户。卒后谥安侯。子禄孙午。陈午之女即孝武陈皇后,小名阿娇。可《唐表》却说“婴生成安君馀”,此与史不符。
三世:陈馀(?~前204)成安君,《唐表》曰婴之子。秦末大梁(今开封市西北)人,好儒术,与张耳为刎颈之交。秦灭魏,购求耳、馀首级,两人惧怕而匿名他乡。陈胜起义后,他与张耳起兵拥武臣占据赵地。武臣被杀后,他又与张耳立赵歇为王。后与张耳绝交。项羽封张耳为常山王,改封赵歇为代王,陈馀击走张耳,仍奉赵歇为赵王,并自为代王。后在韩信破赵战争中兵败被杀。《唐表》说馀生子轨。
按语:《唐表》谓陈婴、陈馀为父子,这与史不符。秦末陈婴为东阳县令史,时有东阳少年杀县令推陈婴为首,领导县民约二万人参加项梁起义队伍,后归西汉,高祖刘邦六年庚子(前201)封陈婴为邑安侯。卒后谥安侯。而《史记》谓成安君陈馀与张耳,皆自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起兵反秦。馀居大梁,婴居东阳,他们虽是同时期人,但相处两地起兵,何以父子?《四库全书(子部)「万姓统谱」卷十八·陈婴》引陈婴母亲话:“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见汝先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详,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由此可证陈婴既不是陈轸之子,也不是陈馀之父,祖父更不是齐王建。陈婴有子,但不是陈馀。《前汉书&卷十六》(第八页)言:“婴子禄,孙午,曾孙季须,六世孙士尊诏复家。”至于陈婴究竟是哪个支系后人,无从考证。《唐表》谓“婴”为轸子,是由“应”音误而来。
四世&&陈轨&&馀之子。余不详。
五世&&陈审&&轨之子。余不详。
六世&&陈安&&审之子。余不详。
七世&&陈恒&&安之子。余不详。
八世&&陈愿&&恒之子。余不详。
九世&&陈齐&&愿之子。余不详。
十世&&陈源&&齐之子。余不详。
按:以上数代无显事记载,仅有名而已,正值家族衰弱期,符合《后汉书&陈寔传》载寔“出于单微、家贫”之语。《新唐书&卷七一下)》云陈寔是陈轸的十一世孙,而多谱误将陈寔为陈翔子,由此而引出颍川、户牖合二为一的谱系。今当从史更正之。
以上均为颍川嫡系世系,按唐表直录,详见《新唐书&卷七一下》(第41页)。
十一世:陈寔(104&187),字仲弓(一作仲躬),源之子,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陈轸十世孙。自幼家贫,后成为颍川陈氏德高望重人物。初为县吏,做事任劳任怨,有志好学,受到县令赏识,让他去太学读书。后来陈寔先后任郡督邮、功曹,深明大义,屈身伸道,“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其高迈的德行为远近所叹服。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被司空黄琼选任为闻喜长,后又改任太丘(在今河南永城)长。在地方任上,陈寔以德施治,爱护百姓,邻县甚至有不少人因此要迁居到他属下的地方。后来沛国相违法赋敛,加重百姓负担,陈寔无法阻止,便辞官归里。
党锢之祸起,被连,余人皆逃亡,他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自请囚禁。党禁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傀招辟,皆辞不就(见《后汉书&党锢列传》)。寔在乡里平心率物,为人宽厚,道德高尚。其有争讼,辄(zhe)求判正,譬喻曲折,退无怨者,皆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曾有盗者伏梁上,窥见之,呼其子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者投地叩谢。寔与同郡钟皓、荀淑、韩韶时人谓之“颍川四长”。汉桓帝年间,寔与荀淑常聚会,两家子孙侍奉左右。已而,太史奏德星见,五百里内当有贤人聚。后,汉灵帝(167-188)于许州西湖敕造“聚星亭”,以纪其事。颍川陈氏“德星堂”、“聚星堂”,便由此演化来的。灵帝中平四年丁卯(187)八月,年八十四,卒于家,赴吊者甚众,刊石立碑,谥“文范先生”。葬河南临颍县太丘坪(今长葛),蔡邕撰写碑文。太建元年(569)陈宣帝追封“颍川郡公”,后世尊为“颍川始祖”。
娶钟氏,又李氏、甘氏,生子六:纪、夔、洽、谌、信、光。惟纪、谌最贤,与其父号为“三君”,图像百城。
按语:颍川陈氏成为中华望族,天下陈氏共宗颍川陈寔为祖,不仅在陈姓氏族史上,即使在中华各姓的历史上,也是一奇观。他之所以被尊为颍川陈氏之祖,并为后来天下大多数陈氏子孙共同尊崇,其主要原因是他品德高尚,“兼资九德(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总修百行。”谥号“文范先生”即“文为德表,范为士则”,堪为后世之表。这在中国古人“立功、立言、立德”之三不朽中,“立德”是最高境界。所以太建元年(569),陈宣帝追封他为“颍川郡公”,奉为始祖。
遍观陈氏旧谱,不同支系则有一个共病:即把陈姓各派系中在历史上稍有名气的人物串联一起,宗为己祖,最后又归结到颍川陈寔支下。所以,现在颍川陈氏人遍布海内外,实属罕见现象。
本文依据史,仅分开叙述。但是,颍川世系从颍川侯陈轸到太丘长陈寔这一段中存在严重问题,由于秦焚楚炬,陈寔以前的世系不可得而考之。详见第八章《颍川陈氏世系辩证》文。
十二世:陈谌,字季方,寔之四子,生于东汉顺帝阳嘉元年壬申(132)。与父及兄(元方)并著高名,时号三君。每宰府辟召,常同时旌命,羔雁成群,当世者靡不荣之。寔论纪、谌兄弟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典故“难兄难弟”即出于此。谌才识博大,司空掾连征不就。立言垂训,居丧逾制,哀毁垂陨。刺史表于朝,都邑皆激动。有客问谌曰:“君家太丘有何功德而荷重名?”答曰:“家君如桂树生于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渊,上为甘露所沾,下为甘泉所润,当斯时之桂树,焉知泰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娶班氏、又赵氏,生子忠。早殁,谥献文先生。
十三世:陈忠,字孝先,谌之子。州辟不就(一说为青州刺史)。娶葛氏、袁氏,生子三:佐、和、坦(和,为福建莆田、仙游谱所记载,史籍无载)。
十四世:陈佐,忠之长子。官后汉青州(治所在今山东临淄北)刺史。生子三:准、戴(《唐表》无戴)、征。
周必大在《直秘阁陈公从古墓志铭》中有这样的记述,“文范生谌,谌生忠,忠生佐,佐生伯眕,晋建兴中渡江居曲阿新丰湖,即今镇江府金坛县也,故君为金坛人。曾祖廓,熙宁九年进士。祖咸,元符三年进士。……父维以恩入官,主信之弋阳薄,后赠朝请大夫。”仅在佐下漏载准这一代。
十五世:陈准(?~301)字道基,佐之长子。三国时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娶丁氏,又唐氏,生子伯眕。三国归晋后,准仕晋。西晋惠帝元康五年乙卯(295)拜中书令,后加光禄大夫。氐人齐万年反,关中震荡,准指斥赵王司马伦、梁王司马肜雍容骄贵,不胜军事,荐举周处、孟观讨平之。永康元年庚申(300年),赵王伦废杀皇后贾南风及其亲党,事后陈凖以剪除贾党有功封海陵公。淮南王司马允讨赵王伦,准暗中襄助,事败,淮南王允被害。准迁任太尉,录尚书事,改封广陵元公。时准托疾辞位,不涉伪朝。次年辛酉(301年)殁。为人慷慨,有大节,名重华夷,奸党惮之。时咸谓有父风。
按语:按《魏书》纪生群,群生泰,泰子恂,恂薨(hong),无嗣。而准则泰之从侄,旧谱以准为泰之子,当是祧于泰,续之香火。故多谱误将南朝陈一脉称之元方后。其典型的如明朝王守仁《江南陈氏大成宗谱序》。
十六世:眕,准之子。仕晋光禄大夫,建兴中欲渡江南下,后隐居曲阿新丰湖。生子匡。此为旧谱之说。&&&&&
按语:另有资料表明,永兴元年(304),陈眕任左卫将军,后胡族刘渊、石勒等势力兴起,天下大乱。怀帝永嘉五年(311)石勒先后攻陷新蔡、许昌,最后洛阳也被攻破,晋军在胡族的进攻面前不堪一击,陈眕也败退江东。东晋立国后,在元帝、明帝间陈眕还历任尚书、镇东将军、幽州刺史、都督幽平二州诸军事。陈眕袭封广陵公,死后谥凯。陈眕有弟弟陈匡、陈规。陈匡在惠帝元康时侍东宫,当太子司马的陪读,此说多合「晋书」之载。
十七世:陈匡,字良辅,伯眕之子。娶闵氏,生子二:赤松、世达。时晋室衰微,骨肉相残,五胡乘之,中原土崩。匡因时敛志,侍父伯眕隐居不出,以终其身。此为旧谱说。
按《唐表》:准生伯眕,伯眕生匡,匡生世达,为长城令。则准下多出伯眕一代。旧谱世系从《陈书&本纪》:寔玄孙准,为晋太尉。准生匡,匡生达,为长城令。而魏书裴注:“准孙逵,字林道,有誉江左,为西中郎将,追赠卫将军”。这里的“准孙逵”是裴松之按陈氏谱而来,中间空伯眕一代。又据【晋书】列传第二十九云:“永兴初,左卫将军陈眕……眕二弟匡、规自邺赴王师,云‘邺中皆已离散。’由是不甚设备。”这与《陈书&本纪》及裴注相吻合,眕与匡、规是兄弟,「唐表」却误为父子。另据梁代刘峻(463~522)注引《陈逵别传》曰:“逵字林道,颍川许昌人。祖淮(应为准),太尉。父畛(应为眕),光禄大夫。逵少有干,以清敏立名。袭封广陵公、黄门郎、西中郎将,领梁、淮南二郡太守。”由此可知,陈逵为陈眕(即伯眕)之子而非陈匡之子,与陈达为堂兄弟。因此陈眕生陈逵,陈匡生陈达,这与汉末魏晋时期颍川陈氏谱世系基本吻合:
以上世系按《唐表》和部分旧谱中的记载,舛误多,歧异大。首先是“颍川侯”陈轸,他不是齐王建之子,而是距齐王建百年前的纵横家陈轸即田轸,与张仪同为纵横家之一。考其生年,比张仪小,比苏秦长。公元前312年,楚围雍氏,楚败屈丐。苏秦谓陈轸曰:“臣愿有谒于公,其为事甚完,使楚利公,成为福,不成亦为福。……”事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战国纵横家书》二二章。在《史记&田齐世家》中,苏秦作“苏代”,陈轸作“田轸”。马王堆帛书亦载苏秦自称名而尊称陈轸为“公”,可见苏秦是陈轸的晚辈。苏秦生卒年近来学者考为前337至前284年,因而推陈轸约生于公元前357年左右,介于齐威王和宣王之间,比威王小而比宣王大。威王,齐王建之高祖也。何以百年之前齐王建之子已相楚乎?这是一疑。
其次,陈轸子名陈应,不是《唐表》中所说的东阳令史“陈婴”。《战国策&卷二十二(魏一)张仪欲穷陈轸》云:“张仪欲穷陈轸,令魏召而相之,来将圄之。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曰:物之湛者,不可不察也……”由于“应”、“婴”同音,后来《唐表》误陈轸子为陈婴,因又考虑到陈婴是秦末时期人,所以把陈轸误接为齐王建子。这是二疑。
再就齐王建在位44年无兵革,国人安享太平,且楚国比齐国先亡,其子不可能去相楚封侯。这是三疑。
至于馀父婴及子轨则是后人所联系的,非血源传承。清朝沈炳震云:“《史记&陈馀传》不言馀父婴、祖轸。诸家之注亦无及之者。但云斩陈馀汦水上,不言有子轨。观于轸为建子,则馀之祖父及子皆不足信矣。自轨而下无论也。”
颍川世系,历来旧谱续接在陈平户牖世系下,两派合二为一,今当区分开。按时间常理推算,陈轸为陈完十二世孙,到公元前221年田齐亡,又下传3﹀4代。依据目前已知资料,拟一个颍川新世系表,以资后人继续考究。
1世陈完……12世陈轸→13世陈应→14世()→15世陈嚣→16世()→17世陈馀→18世()→19世()→20世()→21世陈轨→22世陈审→23世陈安→24世陈恒→25世陈愿→26世陈齐→27世陈源→28世陈寔→29世谌→30世忠→31世佐→32世准→33世匡、眕。
因考虑陈嚣是大梁人,约生于公元前280年左右,故联系为陈馀之祖父。陈轨以下按《唐表》世系。详见本书第八章《颍川陈氏世系辩证》等文。
陈完生于公元前705年,陈寔生于公元104年,从陈完到陈寔28代,代均间隔约30年,符合正常传代规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
义门客家陈氏源流(下)
作者:陈雄耀& &发布时间: 19:32:55& &浏览次数:542
&&& 义门客家陈氏源流(下)
&&& 第八部& 义门客家汀州庄魁公世系及繁衍概况
84世 魁,字参琉,宋进士,授宁化知县,汀州太守。义门分庄时,分得福建汀州庄。宋嘉佑八年(1063年)携家眷97人从江州德安迁至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乡开基,为入闽始祖,义门客家大显祖。妣刘氏生五子:崑、崙、嵩、嶽、峯。 号称五山公。
魁公孙枝陈骞擢翰林学士分漳州龙溪县,又分枝延平府将乐县陈金八年辛卯科中解元,九年壬辰科中进士,官至湖广右副史升察院致仕,故卒葬于社凌村壬山丙向甲水朝,陈礼在汀州人材中选华阴县教论。福建漳州府龙溪县?(今龙海市)陈氏,是义门陈氏的一个重要分支。龙溪陈氏于雍正初年(约年间)从九龙江流域向西迁徙,终定居汉中府之城固县。陈氏迁陕后的繁衍及分支情况,由于资料缺乏,无从详考。但据城固县北廉泉庄陈氏老茔发现的《陈宣墓志铭》考证,龙溪陈氏迁陕始祖陈嘉猷可能为一个颇具实力的世家后裔,二世祖陈嗣绅为国子监太学士,三世祖陈豫泰为县学廪生,陈宣为龙溪迁陕陈氏的第四代传人,陈氏在城固定居后不久就发展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陈宣本人官至&诰授奉直大夫赏戴蓝翎候补府经历&,其社会关系均系官宦世家。本支脉子孙繁衍兴旺。
陈魁迁徙百字歌
宛丘开基远,户牖世泽昌。山阳武功盛,颍川德誉扬。
长城悦秀丽,龙兴发其祥。金陵继正统,玉叶布万方。
宜都肇封建,奕代育贤良。仙游仁者寿,匡庐隐士康。
九江常乐里,义门千载芳。两唐宋嘉佑,三朝聚同堂。
钦命启家业,得居汀宁庄。石壁衍宗派,广福庆流芳。
&&& 客家人是历史上从大中原范围南迁汉人后裔所形成的特殊族群,陈氏是客家中的重要家族。在闽西的永定、上杭、武平、连城、长汀、宁化、清流、明溪(原汀州八县)一带,赣南、粤东、粤北等地繁衍甚广。在客家的陈氏族谱中,尽管有许多不同的堂号、郡望,但若论及祖源地,都一致认同陈州,以始封陈国的胡公满为始祖,以颍川为郡望,而不是其他支派。江州义门是颍川陈氏的一个最大支脉。江州义门汀洲庄陈氏始祖陈魁公是汀州客家陈氏公认的始祖、大显祖。&
&&& 汀州庄陈氏属皇封&天下第一家&&江州义门陈的望族之一,汀州庄陈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枝繁叶茂,繁衍昌盛。汀州庄始祖陈魁公(号参琉),宋进士,北宋时期担任汀州太守,公元1063年江州义门奉旨分庄,魁公分得汀州庄,遂带家口97人迁至福建汀州居住。魁公妣李氏、刘氏,生五子:崑、崙、嵩、嶽、峯,号称&五山&。宋末,&五山&兄弟及后裔因避兵祸(金元之乱)迁居宁化石壁陈德村,繁衍生息数代后陆续南迁。汀州庄陈魁公脉下&五山&兄弟称为汀州庄五大房支脉。根据全国各地族谱记载,汀州庄陈魁公&五山&支脉后裔地域分布特征可概括为三句话:一、&扎根闽西南&:闽西永定、上杭、长汀、武平、新罗、宁化,闽南漳州、龙海、南靖、平和、漳浦、诏安等地;二、&播迁南中国&:华南、华东、华中、西南诸省;三、&发迹百越地&: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总之,汀州庄裔孙已遍布南中国诸省包括闽、粤、赣、湘、鄂、桂、浙、苏、沪、琼、云、贵、川、渝、陕、冀、津、京、台、港、澳等20多个省(市、区)及越南、韩国、泰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地,繁衍总人口在300万人以上(估计500-600万人),人口总数雄踞义门陈氏334庄之首,为公认的义门陈氏天下第一庄。陈魁公被奉为&江州义门陈氏大庄主&、&天下汀州庄陈氏之始祖&、&闽粤赣川桂台&客家陈氏之大显祖。
&&& 崑、崙、嵩、嶽、峯&五山&兄弟繁衍情况。元朝初年,崑、崙两公的后裔在&开漳圣王&陈元光的感召牵引下,迁闽南、闽东南、广东、广西、浙江、海南等沿海一带发展,后裔再由东南沿海转迁台湾及东南亚各国乃至世界各地,海外华侨华人中漳泉陈氏有很多是崑、崙两公的后裔。大房崑(昆)公迁闽南,闽北顺昌、邵武、泰宁,传至89世兴宗公由安溪县迁永定县龙潭镇虞溪、铜联两村,繁衍人口3000余人,后裔迁浙江绍兴、海宁,有一支脉迁浙江嵊县,再由嵊县转迁台湾,成为台湾一大脉派-浙江嵊县派(见陈培良《陈氏源流记略》)。二房崙(仑)公迁闽东南,第九代后裔熙、渠、唐(盛公之子)迁赣州市寻乌县吉潭到狮角等地,繁衍人口3000余人。昆仑两公后裔迁台湾、南洋一带较多。三房嵩公传至87世俭寿爵寿衍孟仲八兄弟,再传衍89世&文梅&字辈兄弟30多个,分迁闽粤赣川渝桂台各地。嵩公长子陈铨的12代裔孙君甫是杭城太平门上畔小街陈姓开基祖;嵩公次子陈锡的第五代裔孙文斌在杭城东门汀江岸边开基,清初后裔仕昌迁湖南醴陵(陈明仁上将为其后裔)。嵩公三子钦公生子:俭寿、爵寿。嵩公派俭寿公生三子:孟一郎、孟二郎、孟三郎。孟一郎生七子:长房梅友公迁连城县、广东潮州;二房梅元公迁上杭来苏里;三房梅初公迁上杭胜运里,后裔外迁;老四梅秀公迁上杭珊瑚乡;五房梅美公迁清流县;六房梅白公迁上杭胜运里,后裔外迁;七房梅甘公迁永定太平里,后裔外迁。孟一郎后裔芳积公迁江西于都、会昌,振一郎衡公生八子:元初、元开、元振、元乾、元坤、元佐、元祯、元美,迁广东河源市和平县、五华县、兴宁县、博罗县、韶关市曲江、连平,肇庆市高要、怀集,江西龙南、定南、安远,四川宜宾南溪、泸州泸县、富顺、隆昌,贵州黄平县等地。衡公八大房为汀州庄陈氏大望族。孟二郎迁上杭来苏里,生四子:长子万二郎梅卢公(卢直)后裔迁广东化州、广西陆川北流,繁衍后裔2万多人;次子万三郎梅表(七郎)公迁上杭下都象栏村、新寨村、中都琳坊。后裔念文公、念邦公、何九公迁广西合浦、防城、北海、南宁、钦州,繁衍人口30多万,为汀州庄陈氏大望族,爱国名将陈明枢为念邦公后裔。一郎-英俊公后裔迁梅县松口、蕉岭尖坑、于都黄麟乡、广东增城、湖南浏阳、台湾桃园、淡水(台湾陈坑派)等地。三子万四郎(十九郎)梅林公迁永定歧岭下山村,繁衍3000多人,有后裔迁浙江遂昌。四子万五郎(二十郎)梅金公迁永定大溪乡莒溪寨子里,有后裔迁平和县南胜镇,漳州九湖镇蔡坑村,广东大埔银江、三河坝舟廓院、大麻、英雅等地。孟三郎生四子:十二郎、念三郎、三十九郎、三十六郎。后裔散布平和国强乡、龙溪梅溪、南靖归德里、清宁里,永定等地,公三郎-世禄公后裔迁广东云浮市及广东广西各县,繁衍人口数万,世禄公为汀州庄陈氏望族;任五-景旺公一脉迁五华县、河源密州、重庆荣昌县,振能公、振能公迁深圳市宝安区观澜牛湖、松元厦,繁衍人口数万,景旺公为汀州庄陈氏大望族。
&&& 嵩公派爵寿公生五子:仲四、仲五、仲六、仲七、仲八郎。仲四郎生五子:泰三、泰四、泰五、泰六、泰七郎。泰四郎(讳简直)迁广东大埔梅林坝、湖寮、岩上。泰五郎(讳大学)迁广东大埔湖寮、茶阳、岩上、百侯,海丰、潮阳、揭阳揭西河婆,廉州、钦州、高州、化州等地。泰六郎迁漳浦,泰七郎迁南靖归德里。仲五郎迁南靖集贤里笠园、金山竹园,后裔迁永定坎市秀山南山村,千一郎-桂崇-荣我公后裔由永定上湖雷迁浙江苍南县桥墩镇莒溪田寮。仲六郎生九子:长房念一郎文玠公迁永定培丰洪源老富垅、陈东石岭马山背,支分新罗区、漳州漳浦、厦门市及广东梅县、四川郫县(文玠祠)、巴中市巴州区(学书公)、重庆江津(仰溪祠、陈家厅祠)、浙江瑞安市等地,繁衍人口上万,文玠公为汀州庄陈氏望族。二房念二郎文超公迁永定湖雷上湖桥边,支分广西。三房五郎文仲公迁广东大埔黄砂,后裔创建徳裕堂、章庆堂,支分茶阳、湖寮、紫金县蓝塘田心等地。四房九郎文伸公迁永定湖雷上南村,分居下洋镇初溪暗家畲、高陂镇增坑牛坑、凤城镇东坊、龙潭镇联中后畲、抚市镇五湖下寨和基安村、合溪乡合调,支分长汀县大同镇师福村、漳州市区老圩桥头、福鼎、福州及广东大埔桃源团结村(奉先堂)、光德九子畲、三河梓里村,广东恩平、饶平县,浙江泰顺均山、湖南浏阳、越南等地,繁衍人口上万,文伸公为汀州庄陈氏望族。五房文仪公迁上杭崇麻塘。六房文儒公迁沧州羊角头。七房文香公迁武平象洞。八房文景公迁赣州安远、福州侯官。九房文隆公迁连城。仲七郎生五子:邓三九郎、万三郎、万四郎、万五郎、万六郎。邓三九郎生五子:长房文秀公迁永定陈东乡下坪村、高陂镇黄田村、堂堡乡马山背,支分上杭县城、建瓯市、广东梅县、丰顺县八乡大竹园、江西于都梓山机木岭、会昌、广西等地。二房文满公迁永定下洋镇古洋村,分居歧岭丰村和龙湖陈屋村(聚斯楼-义门客家文博馆)、抚市华丰鹊岭村,支分江西赣州于都县利村乡(十郎公)、安远县新田乡(贵七郎)、万安、遂川,浙江温州市(扬美公)、平和县芦溪镇秀芦、东槐、新寨、漳汀、霞春等村成为旺族,有后裔迁龙岩东尾、漳浦乌狮,广东大埔光德九社、广州、港澳台、东南亚等地。文满公繁衍后裔10万以上,为汀州庄陈氏大望族。三房文浩公迁平和芦溪。四房文质公迁永定金砂西田、南靖县清宁里、武平县中山镇上坑(千一郎公),支分宁德市(上恭公)、广东大埔百侯、桃源寨上坪等地。五房文光公迁永定大溪,后转迁广东大埔茶阳、青溪坪沙、三河汇东、梓里田心,恩平县等地。仲七郎次子万三郎迁广东海丰县,江西赣州龙南、全南、定南等地。万六郎公一脉迁四川宜宾、江安一代,人口数千。以上嵩公派史称&五山文梅派&。
&&& 仲八郎公生六子:梅山、梅宗、梅嵩、梅佐、梅安、梅玉,世称&六梅&,他们均于宋理宗淳佑年间先后徙出宁化石壁。长房梅山公移居上杭丰朗村:长子百一秀裔孙聚居在旧县、临城为多,也有分迁武平象洞、长汀新峰车队坑,江西上饶、弋阳、万载、修水,浙江龙泉市,江西赣州,广东清远市清新区石颈镇等地。次子百二进留居上杭丰朗。三子百三郎(玉珍)迁永定金砂坑、田心寨今赤竹村黄土坑。梅山公繁衍后裔数万,为汀州庄陈氏大望族。二房梅宗公迁居上杭溪南里倒坑斜、大坪(今属永定县仙师乡),有后裔迁武平桃溪、上杭珊瑚、广东大埔长治石燕坑、浙江等地。三房梅嵩公先迁溪南里古镇坪(今属永定县城郊乡古镇),后裔散居永定城郊、湖雷;再迁上杭太拔塘源、彩霞村,支分周宁狮城、广东韶关市乳源、翁源、乐昌及湖南宜章里田双水源。乐昌秀水楼敬十一郎繁衍后裔3万多人,为汀州庄陈氏大望族。有一房后裔沈滨公迁新罗区适中镇古峰楼及小池镇南山村,繁衍后裔4000多人;又有一房后裔先迁武平县,清代分迁四川东北六县、重庆江津(五桂祠)而成为旺族;也有徙居广东五华(秀甫公)、兴宁(子斌公)、广州长踫、紫金、平远石正等地后成为旺族的(原农业部长陈耀邦即本支后裔)。子斌公繁衍后裔2万多,秀甫公繁衍人口在十万以上,为汀州庄陈氏大望族。四房梅佐公徒上杭金峰奥杳(今属永定县湖坑镇),后裔散居全国各地成为陈氏望族。长房十一郎迁上杭来苏里,散居上都窑背、白砂中洋、旧县河东,武平县岩前、县城、中赤、武东,分衍广东英德、始兴、南雄、广州、揭西、广西平南、江西龙南全南、重庆、四川等地(明抗倭名将陈璘为本支脉后裔)。武平东安桥六郎公繁衍后裔2万多,英德思盛公繁衍后裔10万以上,为汀州庄陈氏大望族。次房十二郎派三六郎后裔迁上杭丰朗村、临城白西渡开基,后裔迁往江西瑞金泽潭,广东五华、南雄、江西信丰、台湾;三七郎后裔迁永定;均成公生三子:道辅、德辅、功辅,后裔迁广东始兴顿岗、南雄、英德,广东五华、河源、惠州、广州,四川邻水、重庆綦江,江西瑞金、信丰,广西平南等地为望族。繁衍人口数万,始兴顿岗仲三郎一脉为汀州庄陈氏大望族。三房十三郎徙上杭太拔彩霞村、溪口华竹村开基,后裔居永定岐岭浦山村、仙师书华、洪山田梓,迁南靖县书洋镇五更寮、长汀大同镇新峰湫水、江西遂川、广东、四川、台湾等地。五房梅安公移居漳州南靖县山埔村、平和县南胜镇发华村、永定洪山乡尚贤村及广东紫金县县城明德坊、乌石镇、柏埔镇、中坝镇、蓝塘镇(继谟、继应、进、继鑫、叠山等五公,为紫金县陈氏望族)。六房梅玉公迁漳州龙溪白石乡、平和县清宁里管溪山蔸和霞寨镇彭林村、广东紫金、普宁、鹤山、增城,广西梧州(应腾公)等地。以上嵩公脉派史称&五山六梅派&。
&&& 四房岳公后裔主要分布在粤桂两省,居广东大埔、曲江、和平、广西等地。
&&& 五房峰公,世居宁化县县、上杭县,历代显贵,人文鼎盛。在汀州祖地上杭、永定、宁化呆的时间较长足有十三代人之久。94世世休公移居江西赣州府长宁县今寻乌县,生二子:长子宠公由福建省宁化县石碧乡石碧寨迁江西省赣洲府长宁县八付堡(今寻乌县南桥镇)横近村,95世后裔分迁信丰县,赣州府等地,繁衍成为赣南客家大姓。二子麟、凤由长宁县迁江西袁洲府上高县樽子岭及广东东莞,次子贽又名法贽,元进士,妣张氏生子:文、武。由福建省宁化县石碧乡石碧寨迁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为官,定居柳溪村,因元明世乱无路归赣,遂于明洪武六年迁广东省兴宁县岗背石马村定居神背岭及兴宁南郊聚星第开基,后裔居西河北、宁新、罗岗等地繁衍2000多人。文公妣曾氏生子容。武公妣张氏生子宜,后裔迁万载县岭东小关、梅源周家墓。容公妣李氏、熊氏生子五:玉新、维新、德新、景新、云新。玉新后裔迁万载县白水太坪、大岭、株潭沿河街、柏树山、宜春洪塘下荷花洞、湖南浏阳文市中白溪。贽公长子陈龙、甲午科举人,元末时为循州(今惠州)训导,后升福建泉州太守,因干戈烽起未得赴任,在兴宁创基立业,其后裔有迁居长塘陶锡、洋坑、下车街、礼士澄心、上陵、岑江街等地。其后裔六个兄弟叔侄分期迁五华县,五世孙玑公迁大岭背今转水镇三塘村,坤甫公迁双龙镇老虎石,质公迁潭下镇汶里,子良公迁夏埠高寨里,六世孙克敏公迁油田,十一世孙道公迁安流蛇头印。96世大章公迁河源。贽公侧室金氏携一子迁东莞,后裔返迁铁炉湖。贽公后裔迁揭西、丰顺、五华、紫金、陆河的较多。贽公一脉繁衍人口数十万,为汀州庄陈氏大望族。
&&& 94世世伟公妣韩氏生三子:永奇、昭、绍。迁漳浦县东门外檀头乡。95世永奇妣张氏生子三:中臣、中友、承业。据广东阳山、清新谱载:世伟公生子永奇,永奇公生子猛颜、龙颜、田颜。孟颜生子:仲书、仲允,龙颜生子阳满、晚满、细满。猛颜公率宗室子侄参加元末农民起义,龙颜公长子阳满公因明初奉召入粤平剿抚瑶之乱立功,被封为军民都督府事。龙颜公后裔、赫赫有名的一代北伐名将、爱国将领、&铁军军长&陈可钰将军,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一军三名将&之首,为&辛亥革命&和国内&二次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永载史册,为本族增添了莫大荣耀。两大房后裔在广东清远市阳山县、清新县、英德市繁衍人口数万,为汀州庄陈氏大望族。绍公字以绍,妣侯氏生子杨保。96世承业迁广东大埔县百侯乡东山城前角开基。承业妣汤氏、温氏生四子:仰泉、继泉、丰泉、乐泉。仰泉迁大埔茶阳,创大夫第克昌堂。继泉、丰泉、乐泉兄弟三人仍居百侯东山。杨保妣许氏生子三:明善、明远、明达。明善字善述,世居中此石茶园水口,妣黄、周、叶、卢、梁、实、袁七氏,生子十三:仲辉、仲彰、仲信、仲安、仲清、仲贵、仲开、仲礼、仲贤、仲富、仲高、仲芳、仲真。仲信公后裔迁万载县潭埠老庵里。明善三子仲信字良玉,置业于中寨芳园卜居,明洪武20年丁卯6月初5生,配吕氏生二子:必缙、必绅。必绅妣谭氏,生四子:义、美、曦、羡。义公妣程氏生子四:献仕、献益、献碧、献滔。传至先书生子四:世长、世细、世兆、世梦,世细、世兆、世梦俱往赣州上禾。
&&& 传至95世豪公生德兴、中兴、旺兴。德兴-才用-希良-岗-辉-随九(来旺)、召九。随九生四子:锡一、锡二、锡三、锡四。随九公于明洪武年间迁广西平南县河口村,后随九携子锡四迁广西藤县平福乡大油村。随九公后裔遍布平南、桂平等地繁衍10多万人口,为汀州庄陈氏大望族。召九迁广西平乐县青龙乡灵田村。德兴公后裔嘉言(贻燕),为广东蕉岭县三圳镇顺岭村横龙自然村陈氏开基祖。裕公(又称念十六郎公)迁往台湾等地发展的人口约有2000余人,台湾客家大佬陈运栋、著名教授陈运昌即本支脉后裔。裕公第十二世锡珩公迁海南省万宁市礼记镇莲花内村、下深环村等地。旺兴公衍传至99世陈□□、陈□□、陈百九兄弟三人出宁化衍传广东。百九公,谥新颖,于明成化年间,由福建宁化县石壁村迁饶平县弦歌都岭脚社石塘边。为一世。 百九公生三子,长乐山、次九华、三存正。次子九华分派上善岭头。三子存正分派上饶李坑。后裔明显、明光、钦耀、钦扬等兄弟七人,于清乾隆二年(1737)迁台,居诸罗叻罗国(嘉义),清乾隆十五年(1750)迁台北淡水桃涧堡仑口广福庄,后裔居台北、新竹、桃园。十三世福桃,生四子,长子瑞田,迁台湾。 盛业迁台湾。在台湾创颍川德裕堂,繁衍人口上万人,为汀州庄陈氏望族。台湾义门陈联谊会会长陈建荣即为本支脉后裔。
&&& 96世中兴公生有十八子,号称&十八郎公派&,后裔在宋瑞宗景炎年间迁离汀州,分迁闽粤赣川桂台等地。一郎迁上杭安乡(今芦丰)额里村,后裔迁广东大埔县青溪石上,梅县,江西赣州寻乌县南桥镇,湖南浏阳,河北廊坊霸州市。一郎公繁衍后裔上万,为汀州庄陈氏望族。二郎迁广东和平县、湖南浏阳;三郎徙到广东长乐(今五华)后,再迁兴宁县衙背,如今已成望族;四郎迁广东长平县、蕉岭、大埔,江西义宁州(陈兴梧上祖);五郎迁大埔县英雅天雅湖、梅县南福、松源磜头坪、蕉岭佐怀坑;六郎迁永定峰市、仙师,支分松溪县郑墩、广东大埔银江松柏坑、百侯城前角,青溪大塘、河背里美村、陂头村;七郎迁上杭湖洋通桥村、官庄石子岗,支分永定虎岗田背村、高陂上洋村,转迁武夷山、霞浦、江西、广东、台湾等地;万三郎-文秀、文玉公一脉,先迁江西龙泉,再迁四川宜宾市宗家场。七郎公-上洋龙墩公与宜宾万三公支脉为汀州庄陈氏望族。八郎迁广东潮州德香里。九郎后裔支分江西赣州市信丰县、章贡区沙石镇、寻乌县南桥镇,广东蕉岭县新埔镇塘福岭(望族),台湾苗栗县等地。十郎迁梅州平远、梅县丙村(新烈公)、台湾屏东县(友光公),繁衍人口数万,十郎公为汀州庄陈氏大望族。十一郎迁上杭中都林坊里,支分江西修水,梅县、蕉岭、平远,江西修水客家陈氏五杰-陈宝箴家族为十一郎公后裔。十二郎迁赣州寻乌留车镇、安远县、南康市、修水、遂川县、奉新县、铜鼓县及湖南茶陵县、炎陵县等,寻乌留车十二郎一脉人口一万多,为汀州庄陈氏望族。十三郎迁嘉应州石坑都、兴宁、五华、河源、紫金、博罗、惠阳,广西合浦、恭城县、平乐县等地。十四郎与子官偕居兴宁石马。十五郎留居宁化石壁十六郎迁武平九牛圳,江西寻乌县。十七郎先迁上杭官廊里,后迁平远石正,江西于都贡江镇新地村大岗脑(怀霖公),广东怀集县凤岗镇(赞觉公)等地,十七郎公为汀州庄陈氏望族。十八郎迁梅县松源,平原县,又支分广西临桂县。
&&& 陈魁在汀任职期间,廉洁奉公,致力于汀府各项事业,为民造福,深受府内民众赞誉。逝世后,原葬在长汀城内塔岭(今长汀师范)。1990年,因国家建设需要,迁葬于城郊北山(今长汀县化肥厂后山)。碑联:世系颍川支分鄞水,灵钟拜相秀毓万魁。碑文为:大中华民国三十七年阳历十二月二十五日(阴历十一月二十五日)丑时重修。公元1990年庚午岁十一月吉日再重修。宋进士入闽汀始祖考讳魁陈公、刘一娘夫人之茔墓。凡男:昆、仑、嵩、岳、峰五大房嗣孙合奉袏。左小碑文为:一九九O年庚午岁古历三月二十日吉时修,颍川堂陈氏始祖考讳魁公之墓。汀州陈氏族仝立。近年汀州陈氏宗亲联谊总会发起兴建三公墓、三公祠。每年春分至清明期间,汀州庄陈魁公闽粤赣川桂台等地后裔,都云集来长汀,祭拜先祖。
&&& 附录: 义门陈入闽支脉概况
&&& 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江州义门陈氏奉旨大分析,分衍334庄。据族谱记载,义门六大房后裔入迁福建省的有30多个支脉:
&&& 一.入迁龙岩市的有四个支脉:1、陈参琉(魁),登进士第,官汀州太守,携家眷97人定居于汀州府(即汀州庄),分居宁化县、永定县、上杭县、长汀县、武平县、新罗区等地及三明市、漳州市部分县市区; 2、陈才仁(群)定居于长汀县东陂庄,后裔遍布长汀、上杭、武平、永定,将乐。3、火巷庄才成公长子一郎(字景福),迁龙岩龙门,后裔遍布龙岩城,史称火巷庄陈氏。龙岩&罗陈氏&,为新罗区陈氏望族。祖源属于义门陈长房84世才成公后裔,才成长子一郎字景福,由江州随父分居江西饶州鄱阳县火巷庄,自宋末迁闽省龙岩州龙门里小池白土落业,阅山水之秀遂为家焉。传至第五世,分衍文安户、兴盛户、兴三户三大支派,主要分布在龙门镇湖洋、石埠;东肖镇的菜园厝、黄邦、联邦、东崛、洋潭、曲潭、溪联;红坊镇的东洋、紫安、崛奥;曹溪镇的王庄、浮蔡、石粉岭、崎濑及小池镇。丁口传至25代近2万人。外迁甚众。4、陈彦豪分得福建上杭庄,后裔现分布情况:安徽宿松;江西彭泽、江西修水四都、江西靖安县三爪仑;重庆市壁山县南岸区、巴县桐子沟、骑龙寺、老鹰岩、任家嘴、楠木沟、蔡家岗;台湾(注:福建上杭已经没有彦豪公后裔)。
&&& 二、直接入迁三明市的有八个支脉:1、陈知炜定居于归化今明溪县;2、陈汝经定居于清流县,后裔迁湖南浏阳金刚;湖南攸县;江西萍乡;湖南礼凌市;贵州铜仁县;云南省等地。3、陈宗兢定居于宁化县,后迁湖北黄梅。4、陈延铸定居于将乐县,后裔现分布在江西抚州南城县徐家乡(湖溪陈)、临川区罗湖镇。 5、陈延盛、陈延正定居于建宁县,陈延正后迁江西铅山县虹桥乡新丰村。转迁入三明的义门支脉有三个庄后裔:1、广信庄:始迁祖知本,始迁地江西上饶市。有后裔迁福建建宁县高圳;2、鄱阳西庄:始迁祖继镗,始迁地江西鄱阳县江右。有后裔迁福建邵武禾坪;福建建宁县陈源坊;3、罗溪庄:始迁祖守成,始迁地江西奉新县干洲雇埠(安义,靖安、奉新三县交界处)。有后裔迁福建省建宁县北乡。(据《义门陈泰宁陈氏族谱》,泰宁义门陈为望族,各庄后裔有九千余人。)
&&& 三、入迁南平市的有八个支脉:1、陈明通定居于南平市安济;2、陈宗逵定居于建瓯市(原谱载福建瓯宁);3、陈宗迁定居于福建马头(今建瓯市),后裔现分布情况:江西省瑞昌市湓城镇(陈瑞生);湖北黄梅;陕西白鹤县烂泥港大泥沟;湖北汉阳;湖北通山;湖北阳新;陕西山阳县大盆沟;江西瑞昌市芦塘镇马头村(陈世枨);4、陈显先定居于邵武市莲塘镇,后裔现分布在石城县洋地乡、大岭等地;5、陈思南、陈思献定居于政和县;6、陈道大定居于建阳市丰乐镇;7、陈延祚定居于崇安县今武夷山市;8、陈达、陈学成定居于浦城县(浦城庄),城内北门花园弄附近。
&&& 四、入迁闽南(厦、漳、泉)地区的有12个支脉:1、陈宗昌(章)携家眷87人分泉州太兴庄,定居于泉州府同安县义井乡(今厦门市翔安区新圩镇的姑井村),分迁福州马尾磕源、广东的东莞市大朗镇、南城区、东城区、厚街镇、望牛墩等地(称&八房陈&)。2、陈彦光定居于泉州府同安县(今厦门市同安区);3、陈彦德、陈彦相、陈彦迁兄弟定居于漳州;4、陈彦悦定居于漳州府长泰县,有后裔迁德安县邹桥乡马咀头(陈广金);5、陈延瑞定居于晋江县;6、陈彦郁定居于南安县。7、德化县高阳镇、三班镇儒卿堂等八处陈氏,有义门陈氏后裔3000余人。儒卿陈氏始祖为明洪武年间迁入的陈和公,从江西饶州府安仁县迁德化县,始居陈公寨、岭头墓口园,后定居儒坑,建儒卿堂。儒坑村现已经传至24代繁衍600多人。部分后裔迁德化双芹黄树林口,南安市码头镇汤滨村,永安、沙县、仙游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8、永春县桃源石鼓马鞍:始祖陈大三郎,其族谱载属江州义门陈脉下,先居龙岩,在南宋时迁入永春桃源石鼓马鞍为一世祖,今传33代、1300多人。本支脉有后裔迁仙游大浚、大田县文口坂等地。还有后裔迁移居海外、香港、浙江等地2000多人。后裔陈学公由浙江平阳县迁入永春岵山龙阁为一世祖。9、惠安县发现三支义门陈氏后裔:(1)始祖江州义门泽远公从江西入闽。始祖泽远公,咸淳进士,南康太守,宋端宗景炎初(1276),入泉勤王,始居惠安东园芳庄(现埔庄),传至五世为将仕郎孟贵公,字天与,号淡斋,赘居芳庄锦田境。孟贵公之次子怀良,为雪峰案牍,住居惠安锦田著家志,其堂侄仕伸公徙居净峰洋边西埔,后裔分四房:长保帑、次佛信、三启璇、四讳经字启兴。四房启兴分居上坑(现属东桥镇),传至九世愿公、春水公、幼水公,幼水公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徙居赤土尾赤石亭。繁衍后裔千余人,分衍晋江、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缅甸、美国等地700余人。(2)崇武所口陈有一支属江州义门,其先祖明建崇武城后来守城,在所口建一祖祠,400多年前(嘉靖间)倭寇陷城,其祖祠被烧毁,后就地重建也有400年历史,现只保留一角,三座祖厝,共有500人左右。(3)黄塘下茂溪东陈氏,丁号银江,据查《大埔陈氏溯源》为义门陈汀州庄魁公后裔。魁公五子峰公十三世孙念四郎,由宁化石壁村迁饶平措黄岗,念四郎之子二十一郎,谥创亦,转迁大埔银江松柏坑开基为始祖。六郎公迁永定峰市,后裔百郎公迁大埔青溪大潭村,后裔陈溪于1711年后裔溪迁居惠安南门外十七都黄田埔溪山乡,迄今300余年。溪生四子派衍四房,至今三百年,常号银江。繁衍后裔300余人。江州在江西,有称&江西老表&的习惯,而这里的人一出生就称&老&,现为分别世次在整理时省略&老&字。解放前飘洋过海去南洋,现定居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有80人。
&&& 五、入迁闽东、闽东南(福州、宁德、莆田)地区的有九个支脉:1、陈宗和、陈昭琉定居于侯官(今闽侯县) ,宗和公后裔定经公于明嘉靖年间由福建闽侯迁广西,落籍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上帅镇陈屋寨至今,2000年修谱时统计有人口1200余人。2、陈守昌(知致)定居于长乐市;3、陈延淑定居于古田县;4、陈汝德定居于福州市;5、陈延悦定居于寿宁县(寿宁庄),延悦-基-义-孟章-梦暹-福源-元、亨。元、亨后裔迁霞浦、罗源,有后裔迁湖南省浏阳市文家市镇。宁德市霞浦县沙江镇八堡村旧城中街:寿宁庄延悦公后裔,今传29代、600余人。延悦公分福建寿宁庄,徙居寿宁六禅巷,其后裔陈基公于南宋间携家眷首迁长溪县城北门雷柏厝。明洪武四年(1371年)七世孙苟孙公分居,1377年移居关西六禅巷藏后境,八世孙聪公、俊公兄弟创居江边,腹生公创居西垅。1562年底12世孙源洪、源浩兄弟为首,与梅、彭、王等八姓筑城堡于天祥,&八堡&之名由此始。此后,西垅和江边各房移居八堡,分上下两房,繁衍150多户600多人,为南乡之望族。后裔派居霞浦溪南、下浒、松港、沙江、松城等各乡镇及宁德、罗源、厦门、漳浦、台湾等地,也有后裔迁湖南浏阳市大瑶、文家市、北盛、荷花、关口等乡镇。6、连江县丹阳镇新杨村:始祖陈华国,字荣甫,封湖广荆州都指挥使,因年迈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入闽,遂由荆州府江陵县日字庄肇迁连江县丹阳镇新洋村,与本县潘渡高岳陈氏同宗。今传23代、400多户1500余人。有支脉迁连江城关、丹阳、马鼻,迁美国、加拿大、日本、希腊、西班牙等国家20多人,一户6人迁台湾。7、江西临川县龙溪乡的司徒陈氏除龙溪本乡居住1000多人外,从司徒迁徙到崇仁礼陂等地繁衍的目前就有3000多人。特别是在最近司徒陈闽赣联修谱的陈姓人口统计中了解到,在清朝中前期迁往福建周宁县礼门乡的司徒陈氏就超过8000人,该乡12个村委会就有8个是陈姓村委会,并在周宁筹建司徒陈氏文化宫,还投资20万在临川龙溪司徒陈老族兴建司徒陈氏宗祠。8、宁德市周宁县贡川陈直斋公祠:周宁县陈直斋公祠。义门陈氏殷一公后裔。宋乾德丁卯(967年)任兵部侍郎,乞老赠颍川郡忠烈开国公,派衍松、竹、梅三房,梅房十四世祖解元仲二公后裔景十七公生六子,峙一、峙二、峙三仍居江西临川石木桥司徒村,岳六定居周宁城关,尧五、尧十于明嘉靖庚子年(1561年)迁居周宁贡川,衍派际头、紫竹、咸源、周墩、儒源、苏堤、甘棠以及福鼎、霞浦、台湾等地,繁衍至38世10000多人,为福建义门望族之一。今贡川有陈氏大厅和尧五云谷公祠、尧十直斋公祠、钟山公祠、振文桥等文化古迹。陈立夫和陈大络先生为祠堂提署&义门流芳&、&义门世家&等。 9、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巷利村,建有义门陈氏巷利宗祠,繁衍1200余人,加上旅居海外的共2000余人。莆田涵江塘头巷利陈氏宗祠的石柱楹联:族聚三千余人世间第一 , 居同五百多载天下无双。联上句说:本支陈氏家族人丁兴旺,合族人口繁衍达三千余人,应称人间罕见。联下句说:追溯本支家族的历史,往上推至五百年不间断,可谓天下无双。这是义门陈的标志性对联。
&&& 以上支脉传衍八闽大地,成为福建各地巨姓大族。在全国,南朝派-江州义门陈为中华陈氏最大的脉派。在闽台,南朝派-江州义门陈人口在100万以上,也是陈氏五大脉派之一。
&&& (资料来源于《义门陈大成谱》、《福建义门陈》、《中华陈氏大典》、《世界陈氏通谱》及全国各地义门陈汀州庄老谱)
&&& (中华陈氏满公第110世,义门客家汀州庄陈魁公第27世孙 雄耀& 整理编辑)
&&&&&&&&&&&&&&&&&&&&& 日发布
上一篇:&&&&下一篇:
● 中华义门陈回归庄联谊总会(地址:湖北省浠水县汪岗镇陈庙河村)●
● 会长:陈杨华 手机 &陈氏乐园网 站长:陈得亲|
Copyright &2017 &&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版权所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义门陈族谱数据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