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从微观角度解释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律的实质

T9Acshx1301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T9Acshx1301
科目:化学年级:初三教师:钟华;第一学期第十三周;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一)质量守恒定律;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化学反应;(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量也没有改变,即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3)能够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本节关键概念:质量守恒定律;重点与难点:;重点:1、以实验探究为主要方式、
科目:化学
年级:初三
教师:钟华第一学期第十三周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质量守恒定律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即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3)能够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本节关键概念:质量守恒定律重点与难点:重点:1、以实验探究为主要方式、以图表分析为手段,理解质量守恒定律;2、掌握学会化学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初步形成系统辩证思维能力。难点:1、对实验结果的系统辩证分析的方法与数理技能;2、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理解和宏观把握。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从宏观上讲,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生成了新的物质,但发生物理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从微观上讲,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但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重点2
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一切化学反应都必须遵守的质量定律,它是从量的方面来理解化学变化的。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① 准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应抓住几个关键词:a.参加化学反应的;b.各物质;c.质量总和;d.等于;e.反应后生成的;f.各物质;g.质量总和。② 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范围:一切化学变化而不包括物理变化。③ 质量守恒定律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a. 质量守恒定律强调的是“质量守恒”,并不包括其他方面的守恒,如对于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气体的反应来说,反应前后气体质量总和保持不变,但其体积却不一定相等。b.强调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里“参加反应的”不是各物质质量的简单相加,是指真正参与了反应的那一部分质量,反应物中可能有一部分没有参与反应(反应剩余的)c.质量总和:很多化学反应总有气体或沉淀生成,因此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包括“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物质。讨论质量守恒定律时,各状态物质均要一并讨论。重点3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原因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看质量守恒定律,可将化学反应过程归纳为“五个一定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元素的种类、各元素的质量 宏观物质的总质量五个一定不变原子的种类微观 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宏观:物质的种类两个一定改变
微观: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的种类 强调:①“参加反应的物质”中,不应把杂质、不反应的物质或多余的反应物计算在质量总和中,弄清“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 与“加入的物质”的区别与联系;②“质量守恒”不等于“体积守恒” “分子个数守恒”,抓住“原子守恒、元素守恒、质量守恒”这个核心。 注:当设计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如有气体参加反应或有气体生成时,则反应的发生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本课题学法指导:通过实验记录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定律来解释一些现象,尤其是那些看似违背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微观上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连接中考:考点1 记清并理解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验证的实验,尤其是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题出现。考点2 熟练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会用微观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是中考的热点,常见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考点3 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变化并进行一定的计算,常见题型有简答题和计算题等。典型例题与分析:【例1】火箭推进器中盛有液态物质X和双氧水,当它们混合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有关的化学反应为:X+2H2O2==N2↑+4H2O,则X的化学式为(
D.N2H4解析:从微观上看,质量守恒定律在一切化学反应中都成立是因为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它来解此题。由反应式右边有2个氮原子,8个氢原子和4个氧原子,可知左边也必然有2个氮原子,8个氢原子和4个氧原子。而2H2O2中已有4个氢原子和4个氧原子,因此,X分子中,只能有2个氮原子、4个氢原子,由此,自然得出结论。 答案:D【例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的白色粉末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增加。(2)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后,剩余的固体物质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减轻。解析与解答:(1)镁条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增加,是由于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白色固体物质氧化镁。2Mg + O2 2MgO
显然,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应等于反应物镁条与氧气的质量之和。所以,氧化镁的质量要比镁条的质量大。(2)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物碱式碳酸铜的质量应等于各生成物质量之和,即氧化铜与水与二氧化碳质量之和。由于在加热的条件下碱式碳酸铜分解后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都是气体,可以自由逃逸到空气中去,剩下的固体物质只有氧化铜,其质量肯定要小于碱式碳酸铜的质量。【例3】A、B、C三种物质各15g,它们化合时只生成新物质D 30g,若增加A10 g,反应中只剩余B。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第一次反应停止,B剩余9g
B.第二次反应后,B剩余5gC.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为5:3
D.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3:2解析:生成物D的质量为30g,反应物的总质量为15g×3=45 g,说明A、B、C中有物质剩余;若A增加10g,只剩余B,说明A、C恰好完全反应,所以A、C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5 g+10 g):15g=5:3,故C正确;同时也说明A、B、C三种物质各15g发生反应时,正是由于A物质被完全消耗才使反应停止,所以第一次反应停止后,参加反应的A物质质量为15g,根据反应中A、C的质量比,可求出参加反应的C物质为9g,则参加反应的B物质的质量为30g-15g-9g=6g,剩余B物质为9g。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6g:9g=2:3,第二次反应后,剩余B的质量为15g-10g=5g。本题是质量守恒定律的综合应用。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先推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之间的比例关系,再求解即可。答案:D。【例4】甲、乙两同学分别按图5-1-3A、B装置做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他们俩的做法是:①将反应前的装置放在各自天平的左盘上,往右盘上加砝码使天平平衡。②取下装置。甲挤压胶头,乙将气球内一定量的镁粉倒入瓶中,观察到气球逐渐胀大,最终如图C所示。③把装置放回各自的天平上。待天平平稳后,两同学的天平所处的状态是(
)A.甲、乙都不平衡
B.甲不平衡,乙平衡C.甲平衡,乙不平衡
D.甲、乙都平衡[解析] 在实验时甲学生的装置不是密闭容器,当把稀硫酸滴入锥形瓶中,产生的氢气从导管逸出,导致反应后装置的总质量减轻,天平不平衡。乙学生的实验装置虽然密闭,氢气没有逸出,但充有氢气的气球受到空气对其向上的浮力,也会导致整个装置的质量减轻,天平失去平衡。 答案:A【例5】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化学史料时发现:早在300多年前,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一敞口的容器中加热一种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质量增加了,由此得出反应前后质量不守恒。之后,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密闭玻璃瓶内燃烧金属,发现反应后质量不变,由此得出反应前后质量守恒。这两位科学家的实验相似,为何结论不同?该学习小组沿着科学家的足迹进行实验探究。请你完成以下相关内容:(1) 交流讨论:两位科学家得出不同的结论究竟与哪些实验因素有关呢?(2) 提出假设:若用同一种金属、同一容器进行实验,两位科学家得出不同的结论主要是由于
。(5) 依据以上实验事实,解释两位科学家的实验结论:
。解答:(1)实验药品、装置、条件等。(2)反应容器敞开与密闭的差异。(3)①检查天平是否平衡
②天平保持平衡
③天平指针向左偏
(5)波义耳是在敞口容器中实验,金属燃烧消耗瓶内氧气后,瓶外的空气不断补充流入瓶内,因此反应后容器内物质质量增加了;罗蒙诺索夫是在密闭容器中实验,金属燃烧消耗瓶内氧气后,氧气得不到补充,因此反应后质量不变。【例6】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了改变?小明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和小明按下面的过程一起探究。(1)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其总质量
(填“变”或“不变”)(2)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你的假设:小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的实验,你认为天平最终能平衡吗?
,其理由是
。 经讨论后,小明把稀硫酸换成了硫酸铜溶液。(3)进行实验探究。(4)得出结论:根据上面两个实验,你的结论是
。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实验探究题,同学们在答题时,可从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几个关键点出发解决问题。如:该化学反应的原理是什么,装置是否密闭与外界没有物质交换,操作是否...............正确,是否有外界因素对实验进行干扰等。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实验的设计、实验的评价、对实验目的、原则的理解等方面的能力。答案:(1)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其总质量不变。(或“改变”)(2)天平不会平衡。因为镁和稀硫酸发生反应时会产生氢气,生成的氢气使气球涨大,空气对气球的浮力导致整个装置的质量偏小。当把稀硫酸换成了硫酸铜溶液后,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不会产生气体,所以天平最终仍然平衡。(4)根据上面两个实验,得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其总质量不变”。前面提出的假设成立。双基训练A卷一、选择题:1.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理解是(
)A.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的质量不变
B.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不变C.化学反应前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D.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是因为(
)A.反应后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
B.反应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C.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D.反应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3.化学反应前后,总粒子数可能发生改变是(
D.原子4.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蜡烛燃烧时慢慢减少
B.镁带燃烧时质量增加C.打开盛装酒精的瓶盖质量变少 D.锌粒投入稀硫酸中,锌粒质量减轻或消失5.硫化氢气体具有可燃性,在氧气中燃烧可生成两种氧化物,这两种氧化物可能是(
B.SO2,SO3
C.SO2,H2O
D.SO2,H26. 下列叙述,与质量守恒定律相矛盾的是(
)①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
②铁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大于铁质量 ③碱式碳酸铜加热分解后,生成的氧化铜质量比碱式碳酸铜减少了
④3.2g硫和3.2 g氧化合,生成了3.2 g二氧化硫A.②和③
D.④7.某物质加热分解产生氧化铜和水。则该物质含有的全部元素是(
)A.Cu、O
B.Cu、O、H
D.Cu、H8.根据质量守恒定律,4 g碳和4 g氧气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D.5.5 g9.4 g A物质与5 g B物质混合反应,能生成6 g C物质,剩余3 g B。若将7 g A与3 g B混合反应,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是(
D.3 g10.根据蜡烛燃烧后生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事实,可以推断石蜡(蜡烛的主要成分)的组成里一定含有(
)A.碳一种元素
B.氢一种元素
C.碳和氢两种元素
D.碳、氢、氧三种元素11.将A、B、C各10 g的混合物加热后,A全部参加反应,生成4 g D,同时增加了8 g C,则反应中A与B的质量比是(
D.5:l12.现有m g KClO3跟2 g MnO2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是n 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是(
)A.(m-n) g
B.(m+2-n) g
C.(m+2+n) g
D.(n-2) g13.将agH2和bgO2通入真空的密闭容器中,燃烧充分反应后,密闭容器中物质的质量为(
)A.18(a+b)g
D.无法确定14.化学物质间的反应除了观察和记录外,也需要从分子、原子角度进行想象和分析,这就产生了用模型来模拟化学变化。我们用O和●分别代表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该元素组成的单质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发生以下反应。已知O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的3倍,取等质量两种单质混合。反应前后的模拟模型如下: (1)反应前后O和●的原子个数比是,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各类资格考试、文学作品欣赏、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T9Acshx1301等内容。 
 T9Acshx13 信息信息隐藏&& 科目: 科目:化学 年级: 年级:初三 第一学期第十三周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一) 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 教师:钟华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为什么化学反应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为什么化学反应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为什么化学反应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因为化学反应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化学反应发生前和发生后,原子的数目没有变,只是原子之间的组合关系发生变化。所以质量守恒。
电子转移释放或吸收能量。&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导读]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伊春市嘉荫县第三中学 徐春琴 一、教材分析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诱导式教学法、讨论法 2、学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过程 1、教材的...
质量守恒定律
伊春市嘉荫县第三中学
一、教材分析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诱导式教学法、讨论法
2、学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过程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本课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它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和技能
通过探究活动能说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从微观角度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培养从质的变化和量的变化全面理解化学变化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课堂中,教师复习、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能大胆推理建立假说并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来验证假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②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使学生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以及质量守恒的应用。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诱导式教学法、讨论法。
三、学情分析及学法
从能力水平上看,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且在实验室中较好的完成的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学法指导: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法等
三、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2、教学过程?一天,点点看到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会逐渐变短,这时他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会逐渐变短?”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分析推理·建立假说
猜想1:大于
猜想2:等于
猜想3:小于
设计实验·进行求证
第一组:白磷在密封的锥形瓶中燃烧
实验仪器:
锥形瓶、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火柴、天平、镊子、气球;药品:白磷
实验现象:
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实验装置图
设计实验·进行求证
第二组: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实验仪器:
烧杯、试管、天平;药品:铁钉、硫酸铜溶液;
实验现象:
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方案 2铁钉放入
硫酸铜溶液
活动与探究3根约40mL
讨论和交流
实验现象:
反应原理:
结论:反应物质量总和=生成物质量总和    铁钉表面有红色固体物质析出,
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m(Fe)+ m(CuSO4) =
m(FeSO4) + m(Cu)
设计实验·进行求证
第三组: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
实验仪器:锥形瓶、试管、天平
药品:氯化铁、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现象:
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要提醒他们注意以下问题:1、实验目的;
2、选择哪些实验仪器和装置;
3、主要的操作步骤(强调反应前后都要测定物质的总质量);
4、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
5、实验结论的整理归纳。
实验改进:
由于以上的实验是要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所以其中的实验1对课本P90中的实验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主要是增加了装置的气密性,方便学生的实验操作,同时也可以防止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误差。
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展示课件:正当同学们凝眉深思时,直观的课件一展示,许多同学马上就会明白,如果有个别同学还不能理解的话,老师再稍加讲解即可。正好可以借助于课件,顺便进一步在原子的基础上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最后板书要点并进行讲解,在板书的时候可让同学们阅读课本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得出结论·分析结论
设计思路:
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应用多煤体,使比较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同时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可以更好的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教学过程中更好的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质量守恒的原因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
得出结论·分析结论
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演示实验: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天平;
药品:碳酸钠、盐酸溶液;
实验现象:
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实验现象:
固体粉末溶解,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反应原理:
解释和讨论
天平指针向右倾斜(变轻)
天平平衡情况:
把握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几点
1、只有化学变化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物理变化不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守恒的是“总质量”,即“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
如沉淀、气体等都应考虑进去。
3、 “参加”,意味着没有参加反应(剩余)的物质的质量不能算在内。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质量化学反应
得出结论·分析结论
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交流讨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1、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了,这是不是就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了呢?
2、100 g水和100 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 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3、盐酸与碳酸钠的塑料瓶的瓶盖打开并重新称重,这时会发现塑料瓶内的质量比原来的减轻了,这是为什么?
4、一定质量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质量增加,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利用成果·解决问题
5、 “水变油”,成本低廉,从化学的角度,你认为水能变成汽油吗?(汽油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
去伪存真、相信科学
6、成语“点石成金”,本意为古代术士的一种法术,即能使石头变成黄金;现比喻能化腐朽为神奇。有人说他能把石灰(CaCO3)变成黄金,请你用化学知识说明石灰石能不能变成黄金的道理。
设计思路:
1、问题1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对新课引入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已不再是茫然,而是能够应用所学的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2、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强调了质量守恒定律,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水变油和点石成金都是伪科学的,从而渗透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三不变
化学反应前后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谢谢指导!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品德与社会
Copyright& 北京学而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京ICP备号-1)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多媒体、实验器材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发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没有改变和增加,知道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能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1.通过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通过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1.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设 计 意 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罗蒙诺索夫的实验图片[讲述]有这样一个故事,1756年的某一天,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他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中煅烧,看见生成了白色的物质,他突然想起来,我干吗不来称一下容器和容器里物质的质量呢?这不称不要紧,一称不得了,一个伟大的定律诞生了。他发现在煅烧前后总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总质量是守恒的。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如蜡烛燃烧后就没了;铁生锈后变重了等等。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到底有没有变化呢?
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提出问题】本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化学变化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无变化?
【假设与猜想】
(引导)根据同学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家猜想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有可能发生哪几种变化?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观看图片聆听
学生小组展开讨论,交流并总结。可能以下几种情况:
1.反应前质量总和大于反应后质量总和。
2.反应前质量总和小于反应后质量总和。
3.反应前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质量总和。
&通过这个小故事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本节课的主题上。
培养学生从日常学习和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对问题的答案作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
&设 计 意 图
[提出要求]
在设计方案前,先请同学们讨论与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假设,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2、实验该怎么做,一定要用到什么仪器?3、实验中需称量吗?需称量几次?
4、此实验是为了证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的关系,因此你对设计的实验装置有何要求?
&【设计方案】
参与交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设计方案,适时提出修改意见。
【指导实验】
为探究前面的假设中哪一种正确,要求学生利用所设计的方案加以验证,北面一半学生做白磷燃烧反应的实验,南面一半学生做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在实验中注意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交流与小结】
1.主持学生的交流发言,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数据,归纳总结结论
(过渡)同学们通过两个不同的实验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反应前后质量总和相等。其实在很早以前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做了大量的实验,也和同学们一样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播放影片)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2.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
3.提醒学生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中的注意点。
【拓展与提高】
(提问)任何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演示实验)P92实验5-1和实验5-2
&引导分析改进方案。问:①为何天平不平衡,看上去不守恒?由此可知做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装置上一定要注意什么问题?②若要对此装置进行改进,你应当如何设计?
(小结)质量守恒的适用范围是化学反应。
探究质量守恒的实质
(提问)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交流与讨论]
讨论交流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生1:实验
&生2:天平
生3:需称量2次,反应前称量1次,反应后称量1次。
生4:实验装置必须密闭,不能让反应系统与环境之间有物质的交换。
各小组交流本组的实验设计思路,在交流方案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借鉴。
&每4人一组进行探究实验,实验中分工合作、相互交流、收集实验数据,适时记录
&小组代表发言,交流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归纳结论。
&观看,认识科学家的研究历程
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守恒定律内容中的关键字,“参加”、“化学反应”、“质量总和”。
&观察天平平衡情况。
思考:这两个实验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讨论,踊跃解答不守恒的原因及改进装置的方法
&通过讨论,同学们相互质疑,相互认同,从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对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更加明确,更加周密。
&通过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以及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自主合作能力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交流与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定量研究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探究与之相比较,领略与科学家“发现”相似结论的喜悦之情
&对表面上看似不守恒的实验,进行反思与评价,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
&让学生改进实验方案,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拓。
的总质量为何相等呢?从微观上该如何分析呢?
(播放动画)水电解的微观动画
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思考
&(提问)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元素的质量会变化吗?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解释现象(课本96页第3题)
2.用质量差确定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①在化学反应A+B=C+D中,若8克A与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9克C和11克D,则参加化学反应的B的质量为&&&&&&& 克。
②在化学反应A+2B=3C+D中,6gA和8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9gD,若反应生成15gC,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
3.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元素
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中只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
引导学生反思研究过程,回顾科学探究的步骤,畅谈自己学习本节课的感受。
讨论、思考
自主发言总结,得出守恒的微观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
质量没有改变。
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元素的质量也不变。
&踊跃发言,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发表自己的亲身感受。
&通过播放动画,使学生思维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有质的飞跃。
&通过练习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与理解
&带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使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的亲身体会中得到升华。
&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
&守恒原因&&&&&&&&&&&&&&&&&&&&&&&&&&&&
变&&&&&&&&&&&&&&&&&&&&&&&&&&&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 原子种类
&&&&&&&&&&&&&&&&&&&&&&&&&&&&&&&&&&&&&&&&&&&&&& &&&&&&&&&原子数目
&&&&&&&&&&&&&&&&&&&&&&&&&&&&&&&&&&&&&&&&&&&&&&&&&&&&&&& 原子质量
1.解释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
2.用质量差确定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3.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元素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质量守恒定律习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