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子弹中镅铍中子源源有什么作用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原子弹有几种杀伤力
光辐射是在核爆炸时释放出的以每秒30万千米速度直线传播的一种辐射光杀伤方式。
我是大一新生,昌大军事理论教程有这么一句话:地面有雪时,核武器的威力可以增加50%!!!
我个人觉得 这充分说明了核武器的威力的主要因素是冲击波和光!!
还有疑问之处可以发站内短消息给我哦!
弹:利用铀-235或钚-239等重原子核裂变反应,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称裂变弹。原子弹的威力通常为几百至几万吨级梯恩梯当量,有巨大的杀伤破坏力。
原子弹主要由引爆控制系统、高能炸药、反射层、由核装料组成的核部件、中子源和弹壳等部件组成。引爆控制系统用来起爆高能炸药;高能炸药是推动、压缩反射层和核部件的能源 ;反射层由铍或铀-238构成 。铀-238不仅能反射中子,而且密度较大,可以减缓核装料在释放能量过程中的膨胀,使链式反应维持较长的时间,从而能提高原子弹的爆炸威力。核装料主要是铀-235或钚-239。 为了触发链式反应,必须有中子源提供&点火&中子。核爆炸装置的中子源可采用:氘氚反应中子源、钋-210-铍源、钚-238原子弹爆炸铍源和锎-252自发裂变源等。原子弹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以及各种核反应产生的中子、&射线和裂变碎片,最终形成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电磁脉冲等杀伤破坏因素.自1945年原子弹问世以来 ,原子弹技术不断发展,体积、重量显著减小,战术技术性能日益提高。原子弹小型化对于提高核武器的战术技术性能和用作氢弹的起爆装置具有重要意义。为改
弹:利用铀-235或钚-239等重原子核裂变反应,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称裂变弹。原子弹的威力通常为几百至几万吨级梯恩梯当量,有巨大的杀伤破坏力。
原子弹主要由引爆控制系统、高能炸药、反射层、由核装料组成的核部件、中子源和弹壳等部件组成。引爆控制系统用来起爆高能炸药;高能炸药是推动、压缩反射层和核部件的能源 ;反射层由铍或铀-238构成 。铀-238不仅能反射中子,而且密度较大,可以减缓核装料在释放能量过程中的膨胀,使链式反应维持较长的时间,从而能提高原子弹的爆炸威力。核装料主要是铀-235或钚-239。 为了触发链式反应,必须有中子源提供&点火&中子。核爆炸装置的中子源可采用:氘氚反应中子源、钋-210-铍源、钚-238原子弹爆炸铍源和锎-252自发裂变源等。原子弹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以及各种核反应产生的中子、&射线和裂变碎片,最终形成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电磁脉冲等杀伤破坏因素.自1945年原子弹问世以来 ,原子弹技术不断发展,体积、重量显著减小,战术技术性能日益提高。原子弹小型化对于提高核武器的战术技术性能和用作氢弹的起爆装置具有重要意义。为改进原子弹的性能,发展了加强型原子弹,即在原子弹中添加氘或氚等热核装料,利用核裂变释放的能量点燃氘或氚,发生热核反应,而反应中所放出的高能中子,又使更多的核装料裂变,从而使威力增大。这种原子弹与氢弹不同,其热核装料释放的能量只占总当量的一小部分。高能炸药的起爆方式和核爆炸装置结构也在不断改进,目的是提高炸药的利用效率和核装料的压缩度,从而增大威力,节省核装料。
我的电脑可否玩?我的电脑是H...
是否是最好的兵法?前一段时间...
把人打成异形,参见《隔山有眼》
看着好累啊!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站在长崎原子弹爆炸中心上
The People
这个扭曲变形的家伙,不是前卫的艺术品,而是长崎原子弹资料馆里的一个展品。它本是玻璃汽水瓶,在原子弹爆炸中燃烧成现在看到的模样。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遭受核武器攻击的国家。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惨重,连都曾经被日本强占过三年。美国意识到,要想取得对日战争的胜利,仅仅采取传统作战方法是不够的,需要付出更昂贵的代价。而恰恰此时,1945年7月15日,人类历史上的首枚原子弹,由美国研制出,并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沙漠上爆炸成功。而这只用了三年时间。
7月30日,美国在波茨坦向日本发出最后通牒,如果不立即投降,日本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日本拒绝了波茨坦公告,完全没有意识到一个可怕的悲剧正在酝酿中。杜鲁门在回国的途中,传达指令:没有任何选择了,给日本尝尝新玩意儿吧!
1945年8月6日,装载原子弹的艾诺拉盖号“B-29型”轰炸机从提安尼岛起飞,于早上8:15在广岛上空,投下了为类历史上第一颗用于战争的核弹--小男孩原子弹,造成10万多平民丧生。
1945年8月9日,另一架“B-29型”轰炸机再次从美国提安尼岛军事基地起飞,这次携带的是胖子原子弹,目标是小仓和小仓兵工厂,并不长崎。小仓上空的滚滚浓烟,和漫布的乌云挽救了小仓成千上万的市民。而长崎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当阴沉的天空突然撕开一个大洞,原本要扔到小仓的枚胖子落进了长崎。
长崎顿时成了真正的人间地狱......
33年后,距长崎爆炸中心地约800米的江平川上游,一棵3米多高的橡树被锯断,发现树干中央部分有无数的玻璃片和陶瓷碎片,并有烧焦的痕迹。这大概是因为受到热线辐射,炽热的玻璃片被猛烈的冲击波冲刺到树木里面。
从灼烧起泡的瓦片,到炸弯的桥牌标志,长崎原子弹资料馆里收藏了太多这样的物件。
永井隆是长崎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学博士。原子弹爆炸时,他的夫人正在位于爆炸中心东北向约500米的家中。负伤的永井隆从长崎医科大学赶回家中时,已不见夫人的身影,只在废墟上找到了她的遗骨和这串变形厉害的念珠。
小胖子原子弹的模型,可以看出是由引爆控制系统、高能量炸药、反射层、核材料、中子源及弹壳组成的。当原子弹被引爆时,在不到一微秒的时间内,一千克的铀或钚中会有无数个原子核发生裂变反应,此反应所产生出的能量相当于2万吨TNT当量。
位于原爆中心东北向500米小山上的浦上天主堂,曾经是东亚最宏伟的教堂。爆炸发生时,两名神父和数十名信徒正在里面的礼拜堂进行忏悔。轰然倒塌的教堂,让他们全部遇难,仅剩下几串信徒所持的念珠。现在的资料馆里,可以看到部分天主堂的复制品。
浦上天主堂仅剩下的这面墙没有塌掉,在1958年,被转移至原爆中心的旁边。一对老人在志愿者的引导下,来到浦上天主堂废墟的一侧。
老人将成串的千纸鹤挂在墙上,那上面早已经有了许多成串成串的千纸鹤。
1945年8月9日11:02,长崎遭到原子弹的袭击。那位母亲,亦或是天使,抱着逝去的孩子,成了雕塑。
原子弹爆炸中心,一圈一圈的圆形波纹象征着核爆后产生的冲击波。一枚3万吨当量的原子弹爆炸后,在离爆炸中心800米以内的地方,冲击波会以200米每秒的速度席卷一切。
原爆中心,有许多不同的学生组,在回忆着那堪回首的往事,或许他们的先辈就遭遇过那场爆炸。
离原爆中心不远的地方,保存着爆炸当时的地平面。由于长崎是多丘陵地貌,原子弹爆炸的能量有一部分被小山所阻拦,共有四万多人失去生命,比广岛的原爆要少许多。
旁边就是长崎的小朋友们的画作,和平peace是唯一的主题。&
原爆中心离和平公园很近,没有几步路便到了。
可以拾阶而上,也有扶梯代步。
今天是2012年8月7日,再过两天就是长崎原子弹爆炸67周年的纪念日。每年的这天,在长崎,都有纪念活动举办。
现在,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和平之神的设计者是长崎人。雕塑不分种族、不分男女,代表全人类,右手是原子弹爆炸,左手意为和平。
从刚才的台阶处到和平之神之间,路两侧都是各国赠送的雕塑,主题自然都是和平。
其中也有美国赠送的。
和平公园的图片展中,一组老照片再现了当年凄惨的场景,从残垣断壁到废墟,从伤残痛苦的平民到成堆的尸体,无一不在向人们诉说着战争的罪恶。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战争,终于让普通民众尝到了最最悲惨的恶果。战争永远都是少数人获益,由少数站起来的人发动的,对于普通人来讲,即使是战争发动国的人,也都是炮灰。
原爆殉难者之碑前,有许多水,小瓶装的,也有大瓶的。原子弹爆炸那天,长崎成了地狱,到处都是大火,整座城市几乎成为一片瓦砾。水成了最宝贵的东西。幸存的人中,无论是完好的,还是被灼伤的,嘴里都喃喃道:水,给我些水吧。和平之神正对着的就是和平之泉,来祭奠的人们通常都给殉难者之碑献上一杯水。
其实,在1941年,日本战犯东条英机也曾筹划核武器的研制。尽管有纳粹德国提供的一吨多的铀矿,但苦于战时资源的匮乏,和过多地消耗奖金,终于在两年后宣告失败。想象不出来,如果当时日本研制出原子弹,二战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局面。早在1939年,爱因斯坦就致信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务必在纳粹德国前研制出新型武器--原子弹。而1941年12月7日,日军轰炸美国海军“珍珠港”,最终促使美国加速原子弹的研制。
现今的世界各国中,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大部分都集中在几个大国中。其中我国拥有约240枚核弹,而俄罗斯则拥有最多,约1万枚原子弹。
一位小朋友在看着这个地球仪。按不同国家,表明原子弹试爆的次数。我国地下22次,地上23次。俄罗斯地下496次,地上219次。而我们著名的邻居,北朝鲜地下2次,巴基斯坦也是地下2次。
一位香港妈妈带着小孩在参观。一个人小时候的教育非常重要,战争的记忆是抹不掉的,关键是如何看待过去的战争。
一位日本朋友告诉我,那个年代太疯狂了,不正常的日本人,去给一群日本人洗脑,终于酿成席卷东亚的侵略战争。而对于美国的两枚核弹,也是比较疯狂之举。不过,现在的日本人对现在的美国人没有憎恨。共同的利益,和共处于国际社会的主流,让两个国家早就互相免签证。难怪去美国关岛时,发现近九成的游客都是来自日本。日本在战后迅速发展科技,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有最顶尖的企业,也终于让全球都用上了日本的数码产品。
长崎原子弹资料馆里,每天都有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来参观。
照片上的这位老人,是在原爆中的幸存者,活了107岁。晚年时,还在病床上折着千纸鹤,祝福着和平。其实来长崎前,我也特别关心核辐射的遗留问题。据介绍,当年的小胖子原子弹采用的是钚,核辐射期只有一周。这和现在原子弹,或者是核电厂采用的放射性元素完全不一样。
成串的大小不一、材质不同的千纸鹤,在纪念活动中都可以发现。
核弹威胁着我们的地球,任何一次爆炸都是不可挽回的灾难。看过刚才那么多国家拥有着那么多枚原子弹,真的感觉我们的头顶上,似乎都被核弹爆炸后留有的废墟笼罩着。
走出资料馆,也走出了许久的压抑。战争,带给当年的民众就是苦难。今天,当我们回忆那段往事时,心情沉重而郁闷。经过浦上天主堂旧址的小山时,教堂已经不在。神社的大门也只有一半留在那里。阳光下,一个小孩子牵着大人的手,从山上走下。
希望孩子们的画作,真的能为这个世界带来永远的和平。
不过,近些年来,广岛长崎的原爆被人置疑成阴谋的论调开始尘嚣而上。美国怎样从本土将原子弹运输至军事基地?美国共研制出三枚原子弹,都用在日本后,如何应付之后的危机?原爆后,核辐射为何消失得如此迅速?美国夸大了实际是燃烧弹的威力......日本也乐意用“原爆”这一悲剧来掩盖其战争发动国这一恶名,而在国际上落得个受害国......
不论怎样,战争带给人们的就是灾难。
在长崎原子弹爆炸后不到一周,1945年8月15日中午12点,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而从那时起,苦难的中国又开始了一场新的悲剧......
我的更多文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催生原子弹的几个科学实验
催生原子弹的几个科学实验
提起原子弹,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质能关系式 E=mc2
和爱因斯坦。大众的普遍印象是原子弹是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制造出来的。E=mc2
确实能解释原子弹的威力,但是它也能解释农村烧柴火做饭,内燃机使用汽油、柴油驱动汽车(这句不妥吧?---米美妙)。质能关系式是普适公式,因此,它对于制造原子弹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指导意义。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塞伯(Robert
Serber,)是曼哈顿工程负责理论的科学家,他给参加该工程的科学家讲解制造原子弹的物理基础的讲义于1965年解密,并已出版,书名为《洛萨拉莫斯启蒙:关于如何制造原子弹的第一批讲义》(Los
Alamos primer: the first lecture on how to build an atomic
bomb)。以研究核物理与核武器历史著称的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罗德斯(Richard
Rhodes,1937-
)在给该书写的序言中指出:“这里完全不包括相对论(需要的所有知识是裂变释放能量和释放多少能量),只有很少一点量子力学。”对于制造原子弹起决定性意义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的几个实验,正是这几个科学实验的结果及其解释,把人类带入了原子弹时代。
一、核裂变发现前人们对利用原子能的认识
随着放射性和镭元素的发现,人们认识到原子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1900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
,放射性的发现者,与居里夫妇同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奖)用物质转变为能量来解释镭持续释放能量很高的射线而其质量却没有可测量的减少这一现象。他所用的质能转化关系与
在同一数量级。即使如此,人们却长期没有找到大规模开发利用原子能的有效办法。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考克饶夫(John
Douglas Cockcroft,)和沃尔顿(Ernest
Thomas Sinton Walton,
)用质子轰击锂靶,一个锂核产生两个8百万电子伏特能量的
a-粒子(氦核)。考克饶夫和沃尔顿因这一工作获得1951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虽然在考克饶夫和沃尔顿实验中原子核分裂并产生大量能量,但是他们的老师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认为不可能通过类似过程来利用核能。卢瑟福因证明放射性是由元素嬗变而致以及确定
射线的性质获得19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但是他的 a
射线轰击金箔实验、由此提出原子行星模型的工作,以及 a
射线轰击氮产生氧和氢核(质子)从而发现质子的工作,是比他的获奖工作更重要的发现。人们公认他是唯一一个获诺贝尔奖后的工作比获奖工作更重要的科学家。匈牙利籍物理学家列奥·西拉德(Le&
Szil&rd,)因为是犹太人受纳粹德国排犹政策影响,当时刚从德国来到英国不久,读到了卢瑟福的观点。他不赞同卢瑟福的观点,他设想了核链式反应,其中中子可以激发产生能量的核反应,同时也产生新的中子再激发新的核反应,从而使能量产生过程自我维持下去。西拉德为中子激发的核链式反应登记了专利,但这只是一个设想,当时还没有发现可实现链式反应的核过程。西拉德试图用钡和铟来实现核链式反应,但是这些元素不能实现核链式反应。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中子的存在,并因此获得1935年诺贝尔物理奖。中子为实验物理学家提供了轰击原子核的理想工具,物理学家试图用中子轰击铀核来制作超铀元素。1934年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Enrico
Fermi,,因用中子轰击靶元素产生放射性和超铀元素获得1938年诺贝尔物理奖)报告中子轰击铀靶后产生新的
b 射线源,这些新产生的 b
核素可能是新的超铀元素。他测定了轰击铀靶后样品中是否含铅(原子序数82)以上的已知元素,没有发现这些元素,因此,他认为新的
b 射线源应该是超铀元素。德国女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伊达·诺达克(Ida
)发文批评了费米的推理。她认为应该在测量原子序数更小的元素后才能作出产生新超铀元素的结论,因为铀核被轰击后可能产生两个较轻的元素。不过诺达克本人并未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其他人也没有认真地对待诺达克的意见。
二、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的实验与迈特纳和弗里施的解释
第一个预告原子弹时代来临的科学发现是1938年德国化学家奥托·哈恩(Otto
Hahn, )和弗里茨·斯特拉斯曼(Friedrich
Wilhelm “Fritz” Strassmann
)在中子轰击铀靶的样品中发现了元素钡的实验。哈恩1904年到发现惰性气体的英国化学家威廉·拉姆齐(William
Ramsay,,因对惰性气体的研究获得1904年诺贝尔化学奖)在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London)的实验室工作,开始放射化学的研究。1906年到柏林大学工作。1912年成为新成立的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放射系主任。他先后发现了钍-228、钍-227、镭-228、锕-228、镤-234、镤-231等核素。哈恩是威廉皇帝研究院最后一任院长和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第一任院长。斯特拉斯曼1933年因不满纳粹对德国化学家协会的控制而退出,因此上了黑名单。哈恩和莉泽·迈特纳(Lise
)帮他在实验室安排了半薪实验助理的工作。二战期间斯特拉斯曼和妻子曾将犹太人朋友藏在家中予以保护。莉泽·迈特纳是奥地利的犹太人,1905年在维也纳大学得到物理学博士学位(她是维也纳大学的第二位女物理学博士)。长期在德国工作,是德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女物理学正教授,爱因斯坦曾称她为德国的居里夫人。1938年前因为她是奥地利人,暂时没有受到纳粹德国排犹政策的影响。
年期间,哈恩、迈特纳和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靶,发现了很多嬗变产物。开始,他们和不少科学家一样认为这些嬗变产物是超铀元素。1938年德国吞并了奥地利,迈特纳不再受奥地利人身份的保护。1938年7月她经荷兰、丹麦逃到瑞典。在策划逃跑时,哈恩将母亲留下的钻石戒指送给迈特纳以备路上贿赂之用。战后迈特纳为自己在1938年前对纳粹德国政策的沉默表示了深刻反省和自责,并对哈恩的不作为也做了严词批评。
迈特纳逃走后,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继续进行中子轰击铀靶的实验。他们发现中子轰击后的样品中的元素像是钡。1938年11月哈恩到哥本哈根与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
,因对原子结构和量子理论的贡献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奖,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领头人)和迈特纳讨论了他们的发现。1938年12月,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在仔细鉴定核反应产物后,肯定其中之一非常可能是放射性钡。样品中发现了元素钡,说明中子轰击铀靶产生的不都是超铀元素,而可能是伊达·诺达克猜想的铀核分裂为较轻元素。1938年12月19日哈恩将这一结果写信告知自己的长期合作者迈特纳:“我们越来越接近一个可怕的结论:我们的镭同位素性状不像镭,而像钡。……
也许你能提供一个绝妙的解释。我们自己认识到它不可能实际上分裂成钡。”(we aremore
and more coming to the awful conclusion that our Ra isotopes behave
notlike Ra, but like Ba. … Perhaps you can suggest some fantastic
explanation. We ourselves realize that it can’t really burst into
Ba.)1938年12月22日哈恩投稿
Naturwissenschaften(自然科学)报告他们的发现,中子轰击铀靶的产物可能不是以前认为的超铀元素,而是锝和铂族金属。到1939年1月,哈恩发表了修改版,肯定他们发现的是钡、镧、铈等较轻的元素。1938年圣诞节,奥托·弗里施(Otto
Robert Frisch, 1904
&1979)到瑞典看望自己姨母迈特纳,他们认为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实验中,中子轰击铀核使其分裂为质量相近的两个较轻元素,钡和氪,并释放数个中子和大量能量,弗里施使用”裂变”(fission)来命名这一过程。他们用原子核的“油滴模型”(droplet
model)来解释这一过程,并提出自然中没有稳定超铀元素的原因是过多质子形成的静电斥力超过了强相互作用核力。迈特纳和弗里施的犹太人身份,使哈恩和斯特拉斯曼不能与他们发表同一篇文章。迈特纳和弗里施的文章发表在1939年2月11日的
杂志。瑞典皇家科学院在1945年11月15日宣布,因哈恩发现核裂变将194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哈恩。不少当代学者认为迈特纳或迈特纳和弗里施应该因同一工作得到诺贝尔物理奖。
三、弗里施的中子轰击铀核产生较轻元素实验
弗里施本来也在德国工作。希特勒1933年上台后,弗里施因担心受纳粹迫害离开德国到英国。先在伦敦大学的
学院工作,然后到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玻尔的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在与姨母迈特纳完成对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实验结果的解释后。弗里施回到实验室用实验证明他们的解释,中子轰击铀核导致铀核裂变成两个较轻的元素。弗里施实验用铀衬电离室壁,电离室连接到线性放大器,放大器的灵敏度调到只对&5&105个离子对的事件有反应;以300毫克混有铍的镭做中子源,放在离铀衬里1厘米处。弗里施发现,实验结果符合中子轰击铀核产生原子序数40-45、原子质量100-150的元素;用钍做衬里的结果与铀相似。当没有中子源或铀衬里时,放大器数小时内没有记录到任何电脉冲。当中子源放在4厘米处时,用石蜡包裹中子源可以将效应加倍。记录到的脉冲数与中子源的强度呈线性关系。弗里施的实验在1939年1月13日完成。迈特纳和弗里施解释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实验结果的文章与弗里施的实验文章都在1月16日投稿
杂志。弗里施的实验文章发表在1939年2月18日的
Nature,两篇文章同时投出,发表仅相距一星期。他们把文稿也送给了玻尔。玻尔在1月20日写了一篇分析讨论他们工作的文章,也投给
Nature。玻尔的文章发表在1939年2月25日的Nature,即弗里施的实验文章一星期之后。据弗里施回忆,他的实验是由当时流亡丹麦的捷克物理学家普拉切克(Georg
))建议的。这一建议是普拉切克在1939年1月离开丹麦去美国前做出的,玻尔当时已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普拉切克也是犹太人,父母和一个妹妹后来死在纳粹集中营。
四、哈尔班等人证明铀核分裂二代中子足够维持链式反应的实验
迈特纳和弗里施解释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实验结果的文章与弗里施的实验文章发表后,法国巴黎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Jean
Fr&d&ric Joliot-Curie,1900
&1958)的实验室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是居里夫妇的长女伊雷娜·约里奥-居里(Ir&ne
Joliot-Curie,)的丈夫,两人因为对人工放射性的研究而获得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德国出生的物理学家哈尔班(Hans
Heinrich von
Halban,)1937年到约里奥-居里的实验室工作,哈尔班也是犹太人。当时在约里奥-居里实验室工作的还有俄罗斯出生的物理学家廖·科瓦尔斯基(Lew
Kowarski, )和法国物理学家佩林(Francis
)。科瓦尔斯基也是犹太人。哈尔班、约里奥-居里和科瓦尔斯基测量了镭-铍中子源发出的中子束经过不同距离的硝酸铵或硝酸铀溶液后的中子密度。当距离较短时,经过硝酸铵溶液的中子密度高于经过硝酸铀溶液;当距离较长时,经过硝酸铵溶液的中子密度低于经过硝酸铀溶液。这一实验证明中子轰击铀核分裂可以产生二代中子。这一工作发表于1939年3月18日的
Nature。哈尔班、约里奥-居里和科瓦尔斯基进一步分析了中子轰击铀核二代中子的产量,维持链式反应的一代与二代中子比例必须大于1。他们的分析显示一代与二代中子比例大于1,核能开发和原子弹的可行性是存在的。他们的文章发表在1939年4月22日的
Nature 上。
在德军1940年5月占领巴黎之前,约里奥-居里让哈尔班和科瓦尔斯基带着他们的实验记录、论文、1克镭和26桶重水(当时世界全部的重水库存)逃到了英国。英国政府邀请他们到剑桥大学继续他们的研究。哈尔班和科瓦尔斯基的部分关于建设核反应堆的论文在查德威克的建议下因当时不适宜发表而封存。英美政府决定合作发展原子弹后,哈尔班1942年被英国政府任命为加拿大蒙特利尔实验室负责人,蒙特利尔实验室是曼哈顿工程的一部分。后来科瓦尔斯基也来到蒙特利尔实验室。约里奥-居里在二战期间一直留在法国,秘密参加了法国的抵抗运动。不过负责曼哈顿工程的美军将领格罗夫斯在他的回忆录《现在可以说了》中却表示了在盟军解放巴黎后他对约里奥-居里的不信任。格罗夫斯回忆说,虽然约里奥-居里他们在巴黎解放时都戴着法国抵抗运动的标志,但是他知道约里奥-居里实验室在德军占领期间保持着与德国科学家的联系。
哈恩-斯特拉斯曼实验及迈特纳和弗里施的理论解释、弗里施实验、哈尔班-约里奥-居里-科瓦尔斯基实验提供了制造原子弹的实验基础。罗伯特·塞伯给参加曼哈顿该工程的科学家讲解制造原子弹的物理基础的讲义主要是关于这几个实验及其分析。
五、费米等人的实验
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因用中子轰击靶元素产生放射性和超铀元素获得1938年诺贝尔物理奖。他到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奖后没有回国,而是与全家前往美国,于1939年1月2日到达纽约市。五所大学向他提供了教授职位,他最后决定到哥伦比亚大学工作。费米离开意大利的主要原因是意大利政府在1938年颁布了种族法,而费米的妻子是犹太人。
玻尔1939年1月到普林斯顿大学讲学,带来了哈恩-斯特拉斯曼实验及迈特纳与弗里施的理论解释和弗里施实验的信息。两位哥伦比亚大学的物理学家,拉比(IsidorIsaac
Rabi,)和兰姆(Willis EugeneLamb,
&2008),正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他们把信息带回给费米。拉比是波兰出生的犹太人,在美国长大,因发现核磁共振获得1944年诺贝尔物理奖。兰姆因氢光谱精细结构方面的发现获得1955年诺贝尔物理奖。拉比和兰姆带回的这个消息对费米来说是有点尴尬,因为这些发现说明诺达克是正确的,而费米否定了她的意见,并且费米刚得到的诺贝尔奖的部分原因是发现“超铀元素”。
得到这个消息后,费米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其他物理学家决定重复上述实验,测定裂变释放的能量。他们在1939年1月25日做了实验,实验团队包括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Herbert
Lawrence Anderson,
)、布斯(EugeneTheodore
Booth,)、邓宁(John Ray
Dunning, )、格拉索(G.
NorrisGlasoe,)、斯拉克(FrancisGoddard
Slack,)。他们的文章《铀的裂变》(Fissionof
uranium)后来发表在1939年3月1日出版的《物理评论》(PhysicalReview),安德森为第一作者。第二天,乔治·华盛顿大学和华盛顿的卡内基研究所资助的第五届理论物理华盛顿会议在华盛顿市召开,玻尔和费米在会上公开讨论了铀裂变。核裂变的消息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更多人重复这些实验。
哈尔班、约里奥-居里和科瓦尔斯基的实验是在1939年3月8日完成的。费米、安德森、汉斯坦(H.
B. Hanstein)、西拉德、齐恩(Walter HenryZinn,
)在1939年3月15日也完成了同一实验。1939年3月18日费米到美国海军部做了关于核能潜在影响的讲演,得到海军1500美元的经费资助。安德森、费米和汉斯坦的中子轰击铀核产生中子的文章发表在4月15日的《物理评论》。在1939年4月,哈尔班、约里奥-居里和科瓦尔斯基的得出每个裂变铀核产生2-3个中子的结论,安德森、费米和西拉德等人也独立得到了同样结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苏联的科学家都开始寻求政府对裂变研究的支持。安德森、费米和西拉德关于铀产生和吸收中子的文章发表在8月1日的《物理评论》。
六、临界质量分析和英国的 MAUD
委员会与“管合金”计划
要想制造原子弹,二代中子必须在飞出铀材料之前撞击到能裂变的铀核,从而产生下一代中子。能维持链式反应的裂变材料最小质量为临界质量。不同裂变材料的临界质量不同,铀材料中有效的裂变同位素是铀-235。关于发现铀-235是裂变材料有一个普拉切克到美国与玻尔会合后的故事。1939年2月3日早餐后,玻尔看到普拉切克和比利时物理学家罗森菲尔德(L&on
Rosenfeld,)
一起聊天。他们在讨论迈特纳和弗里施解释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实验结果的文章与弗里施的实验,玻尔听到这里,笑道:“他们工作带来的一个好处是我们不用操心超铀元素了。”普拉切克回应道:“是的,但是现在的情况更糟。你怎么把它与你的核反应理论协调起来?”普拉切克问玻尔,怎样解释慢中子而不是快中子引起铀核裂变?怎样解释慢中子引起铀核裂变而被钍核吸收?据说玻尔听到这里,脸马上变白,拉起罗森菲尔德,穿过校园回到他的办公室。他走到黑板前开始工作,画了一些草图,十分钟后停了下来。他已经得到普拉切克关于铀核裂变问题的答案:慢中子的引致裂变截面一定是由于铀中的少量铀-235;随着能量降低,慢中子波长增加,截面增加。玻尔的这一铀-235是裂变材料的结论并没有广泛传播出去。
有一项理论分析可能对发展原子弹竞赛的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1939年5月1日在约里奥-居里实验室工作的佩林在法国科学院通报(Comptes
Rendus)发表了对铀临界质量的分析,他的结论是铀维持链式反应的临界质量在数顿以上。在这样的质量下,裂变材料可能在爆炸之前就会因过热而散失,因此,不能制造核弹。佩林的计算使约里奥-居里实验室的工作从此转向可控核反应堆,德国可能也因此没有开展像样的核武器计划。欧战结束时,格罗夫斯将军随盟军到德国接收核物理研究设施,发现德国核武器研究没有什么实质进展。
1939年夏天弗里施离开丹麦到英国短期访问,战争爆发使他滞留。1940年2月,弗里施和鲁道夫·派尔斯(Rudolf
Ernst Peierls, 1907
&1995)计算出用铀235维持链式反应的临界质量为1千克左右,从理论上证明原子弹的实用性。派尔斯是德国出生的犹太人,希特勒上台时,他正由洛克菲勒奖学金资助在剑桥大学学习,就留在英国工作。弗里施和派尔斯合写了弗里施-派尔斯备忘录。在弗里施和派尔斯的工作之前,人们普遍认为铀的临界质量在数顿以上,即使可以制造原子弹,也不实用。弗里施-派尔斯备忘录第一次指明用少量可裂变铀-235制造原子弹,通过普通炸药把裂变材料聚到一起形成临界质量。备忘录也估计了爆炸的效应,从开始的冲击波到最后的放射性尘埃。他俩把文章送给他们的教授奥列芬特(Marcus”Mark”
Laurence Elwin Oliphant,1901
&2000),奥列芬特通知了英国陆军防空科学调查委员会主席蒂泽德(Henry Thomas
Tizard,)。1940年3月,弗里施-派尔斯备忘录促使蒂泽德成立了铀引爆军事应用(Military
Application of UraniumDetonation,
MAUD)委员会,主席为物理学家汤姆森(George Paget Thomson, 1892
&1975,因发现电子的波动性获1937年诺贝尔物理奖),成员有奥列芬特、物理学家布莱克特(Patrick
Maynard Stuart Blackett, 1897
&1974))、查德威克、物理学家穆恩(Philip Burton
Moon,1907
&1994)、考克饶夫。在弗里施-派尔斯备忘录基础上,英国开始了代号“管合金”(Tube
Alloys)的原子弹发展计划。
七、爱因斯坦-西拉德给罗斯福总统的信和美国政府的行动
哈恩和斯特拉斯曼、迈特纳和弗里施、弗里施、哈尔班等人的发现使科学界像受了电击一样,在美国工作的物理学家尤其是从欧洲来到美国的犹太人物理学家对他们工作的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因为这些发现可用于制造核武器,而德国具有这方面的知识和人才,所以一旦德国早于其他国家发展出原子弹,世界历史的进程就会受到影响。1939年7月西拉德在与特勒(Edward
,物理学家,后来的美国氢弹之父)和维格纳(Eugene Paul “E.
Wigner,,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商讨后,决定劝说爱因斯坦与西拉德一起写信给罗斯福总统,提醒他最新科学发现使制造威力巨大的核武器成为可能,德国可能正在开展原子弹研究,建议美国开展核武器研究,敦促美国政府获取和储存铀矿石,并支持费米等人进行核链式反应的研究。特勒和维格纳都是匈牙利出生的犹太人。西拉德两次拜访爱因斯坦,1939年8月2日写成给罗斯福总统的信。10月11日该信由美国经济学家和银行家萨克斯(Alexander
,犹太人)转交给罗斯福总统。
罗斯福总统收到信后,决定成立铀顾问委员会,由美国国家标准局局长布里格斯(Lyman
James Briggs,
)担任铀顾问委员会主任。布里格斯在1939年10月21日召集了铀顾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出席的成员有西拉德、维格纳和特勒。铀顾问委员会给罗斯福总统的报告认为,“铀可能提供制造比任何已知的东西破坏力更为巨大的炸弹的材料”,并决定提供6000美元经费支持哥伦比亚大学费米和西拉德的中子实验。
1940年6月27日罗斯福总统发布命令成立国防研究委员会(
National Defense Research Committee
)作为国防委员会(Council of National
Defense)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任命卡内基研究所主任布什(Vannevar Bush,
)为国防研究委员会主席。成员包括海军少将博文(Harold G.
Bowen)、专利署长科(Conway P.
Coe)、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校长卡尔·康普顿(Karl Taylor
Compton, 1887
&1954,著名物理学家,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校长,但不是发现康普顿效应的阿瑟·康普顿)、哈佛大学校长化学家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
,年任哈佛大学校长)、国家科学院院长和贝尔实验室总裁朱厄特(Frank
Baldwin Jewett,)、陆军准将斯特朗(George
Strong,)、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化学和数学物理教授托尔曼(Richard
ChaceTolman,
))。1940年7月2日的第一次会议上托尔曼被选为国防研究委员会副主席。斯特朗1941年1月17日由陆军准将摩尔(R.C.Moore)接替。
1941年3月卡内基研究所地磁系测量了铀-235快裂变截面。根据他们的测量结果,派尔斯计算铀-235临界质量作为裸球为18磅,被包裹在反射装置内时为9磅。同月,MAUD
委员会形成一份关于快速裂变对原子弹设计的重要性的报告,并送给美国铀委员会一副本。在英美科学家的推动下,国防研究委员会主任布什决定进一步调查核能前景,由康普顿和国家科学院的人参与。他们发表了一个报告,但没用涉及原子弹的设计和制造。
1941年6月28日罗斯福总统发布命令成立科学研究与发展办公室(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Development)取代国防研究委员会所有职能并有更大权力,由布什担任主任并由罗斯福总统直接领导。国防研究委员会则重组为科学研究与发展办公室的咨询顾问机构,主席为科南特,副主席托尔曼,成员有化学家亚当斯(Roger
Adams, 1889
&1971)、卡尔·康普顿、朱厄特、专利署长和陆海军代表。1941年7月1日布什决定亲自负责所有裂变研究,铀顾问委员会成为国防研究委员会的负责
S-1铀委员会,其主任布里格斯的直接领导是布什。
委员会报告和曼哈顿工程的开始
委员会在1941年7月最后形成了两份报告,一份关于核武器,认为制造原子弹是可能的,并且可以及时制造出来影响战争结果,主张与美国合作发展;另一份关于和平利用核能。MAUD
委员会的报告送给担任美国国家标准局局长和铀委员会主任的布里格斯(Lyman James Briggs,
&1963),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1941年8月奥列芬特飞到美国,发现布里格斯把
委员会的报告锁在自己的保险柜里,还没有与铀委员会成员分享。奥列芬特会见了铀委员会的成员,包括新成员美国物理学家阿里森(Samuel
King Allison,1900
&1965),强调发展原子弹的重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及英国目前缺乏足够资源完成原子弹开发项目。然后奥列芬特访问了朋友,物理学家劳伦斯(Ernest
Orlando Lawrence, 1901
&1958,因发明回旋加速器获得1939年诺贝尔物理奖)、科南特和费米。劳伦斯也联系了科南特和物理学家康普顿(Arthur
Holly Compton, 1892
&1962,因发现康普顿效应获1927年诺贝尔物理奖)。奥列芬特成功地让他们相信发展原子弹的重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一起推动美国政府开始发展原子弹。
1941年10月9日科学研究与发展办公室主任布什把
委员会的最终报告送交罗斯福总统,罗斯福总统、华莱士副总统和布什开会讨论了发展原子弹问题。罗斯福总统批准了发展原子弹计划,并同意与英国合作。1941年10月11日罗斯福总统致电英国首相丘吉尔建议双方在原子能问题上合作。1941年12月6日布什召集会议决定加速阿瑟·康普顿负责的铀-235研究计划,物理化学家尤里(Harold
Clayton Urey,1893
&1981)研究气体扩散法富集铀-235,劳伦斯研究电磁富集技术。尤里因发现氘获得1934年诺贝尔化学奖,他在生命的化学起源理论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1941年12月18日决定S-1分部(S-1
Section)的主要任务是发展铀为材料的炸弹。1942年1月罗斯福总统授权全力发展核武器,开始了以制造原子弹为目标的大规模研发工程。1942年6月17日罗斯福总统批准布什的建议,解散S-1分部,成立以柯南特为主席的S-1
执行委员会(S-1 Executive
Committee),成员有布里格斯、阿瑟·康普顿、劳伦斯、尤里、化学家莫弗瑞(Eger
Vaughan Murphree, 1898
&1962)。1942年8月13日美国陆军工程兵团设立了以研制原子弹为目标的曼哈顿工程。1942年9月23日格罗夫斯上校(Leslie
Richard Groves, Jr. 1896
&1970)被任命为曼哈顿工程负责人,并被提升为准将。1943年苏联内务部情报人员得到了MAUD委员会的报告,苏联也开始了发展、制造原子弹的项目,由核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Igor
Vasilyevich Kurchatov,俄语И́горьВаси́льевич
Курча́тов;
1903 &1960)负责。
弗里施-派尔斯备忘录的理论计算是美国大力投入曼哈顿工程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原子弹发展最重要的实验发现及理论解释是哈恩和斯特拉斯曼、迈特纳和弗里施、弗里施、哈尔班和约里奥-居里及科瓦尔斯基、弗里施和派尔斯等人的工作,《洛萨拉莫斯启蒙:关于如何制造原子弹的第一批讲义》讲的也就是这些工作。到此,制造原子弹的实验基础、理论基础和政治决心都已经完成,the
rest is history。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子的作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