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专页写事的二年级课外阅读测试题 短一点

中心小学2011——2012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三年级语文学科试卷及试题分析
中心小学2011——2012年度第一学期期末
三年级语文学科试卷及试题分析
一、试题分析
(一)试题质量分析
1、题型比例分析
依据试题内容分析,试题中“积累运用”、“阅读”、“习作”题目比例依然大约为:6:2:2。其中:“积累运用”中包括有:拼音写词语、把加点的字读音不同的一个词写在括号里、比较组词、补充词语、按要求写词语、为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等,题型设计全面,覆盖知识面广泛。“阅读”有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之分,“课内”注重学生积累的考查;“课外”则是对学生阅读量的检验。“习作”题目虽然没有明确的限制与要求,但我们从出示的“话题”中可以找到相应的提示:“你的好朋友是谁”“你们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你们经常在一起做什么”……还有“注意把文章写得通顺清楚”等,不难读出命题人设计题目的要求。
2、试题难易程度分析
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题共分为三大部分:积累运用、阅读与习作。从题目的设计来看,试题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中年级学生识字与写字、阅读和习作的要求,从题目涉及的内容来看,几乎囊括了全册每一个单元及百花园的重点、难点、读说(写)结合点。如:名言警句、仿写词语句子、解释加点的字在不同词语中的意思、补充词语等。从试题本身来看,难度不小,几乎涉及到教材中易错、易混的知识点,既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做出正确的判断,及时调节自己的教学;又能让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价,特别是学生对自己阅读与习作的能力有了较准确的判断。较好的发挥检测这一指挥棒的作用,可谓是一份高质量的好题。
3、知识点涵盖与课程标准对应分析
统观全题,试题中仅仅依靠记忆来得分的题目少之又少,试题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与习惯的养成,这也正是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识字与写字有这样的要求:累计人生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使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试题集中体现这一标准对学生的要求,“积累运用”中就70余个。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阅读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理解标点符号的运用。阅读(一)是一课内阅读,是一篇神话故事,让学生过目不忘,记忆深刻;阅读(二)是一课外阅读,是能给予学生心灵洗涤的成语故事。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主要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试题中的习作对学生没有太多的限制,看似没要求,可是仔细读来,我们不难发现暗藏在其中的要求,只有学生在话题中读懂这样的提示,只要抓住“你的好朋友是谁”“你们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你们经常在一起做什么”等等关键词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题与选材;另外,读懂了“注意把文章写得通顺清楚”,在遣词造句中就能把握词语的筛选与运用。
(二)试题质量评价
1、试题体现了新课标对小学中年级的要求,体现了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综合考查,题型全面,覆盖面广,难易程度比较适中,注重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考察、培养、提高。尤其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积累运用的考查,更注重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试题本着不但学会,而且会学的特点,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才达到了最终目的。
2、试题自身的特点
统观整套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试题的命题除了与以往一样“注重人文关怀”以外,还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注重积累,偏于运用
A、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综观整套试题,我们可以看到,在“积累运用”中既包括学生对拼音、词语、句子的记忆积累,还有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与感悟,这也是“积累运用”的重点所在。当然,除了在试题第一部分“积累运用”中涉及到“知识积累”外,在“阅读理解”中也涉及到“积累”试题。如:阅读(一)“1、语段节选自哪一课?”“2、找出文中两对反义词”“3、找出文章中形容速度慢的词语”,这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阅读(二)“2、解释‘卧薪尝胆’中‘卧’、‘薪’的意思”是对学生词语理解的考查。
B、注重基本能力的运用
语文基本能力包括了阅读理解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试题中,每一题目的设计都是精心的,是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是“举一而反三”“授之以渔”的方法运用。几乎所有的题目在学生看来很眼熟,可是翻开教材来看又找不到原题内容,“多音字的区分练习”是以“挑选出一个与其他不同的读音”这样一个全新的面孔出现在同学们面前的,是很新颖的。“根据所学内容填空”更是让学生不仅会背,更要会灵活运用,也是对学生综合概况能力的考查。
(2)注重课内,拓展课外
“课内重精读,课外重浏览”是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在试题中,我们可以看到“阅读一”(课内阅读)注重了对学生精读课文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考查,也可以说是课内积累。“阅读二”(课外阅读)篇幅较长,不要求学生对每一句都能读懂,但是对语段的基本内容能略知一二(概括语段大意),能学会有选择的阅读,抓住语段的关键所在。
(3)课文引领,习作实践
我们看看教材,不难发现,在三年级上册八个单元的习作训练中,其中有四个单元的“写人或写事”的,“写人离不开事,事情需要人来做”,而这次习作为“介绍自己的好朋友”正是习作训练重点的再现。
(4)名人故事,净化心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初步的审美情趣与鉴赏评价的能力。在“阅读二”中选择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解读出很多有意义的内涵,是让学生学做一个道德上的美君子,让学生学会忍辱负重,学会宽厚仁慈……;习作自然传承下去,介绍自己的一位好朋友。从阅读到习作的过度,不经意间,阅读作了一个很好的教材、范例。
(三)对于命题的建议
本套试题选择了教材应该掌握的重点、难点,是一份高质量的试题。唯一的一点缺憾是“阅读(二)课外阅读(3)第4段是围绕那句话写的?这段话是&&&
结构。”对三年级学生来说难度稍大了一些。
二、试卷分析
(一)成绩统计
从成绩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优秀率还是比较低的,仅仅62%,而且,学生两极分化明显,学困生较上学期有了上升趋势。C有8人,占到5%,D有10人,占到6%之多。转变学习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目标,并帮他们拟定合适的目标,是今后教学的重点之一。
(二)学生答卷中反映的问题与分析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
1、把加点的字读音不同的一个词写在括号里。虽然只是两个读音的多音字,但学生由于不敢肯定,在犹犹豫豫中选择,是得分率较低的一个题目。
8、按原文填空。(2)“九月柿子红似火,十月萝卜上秤称”中的“秤称”为生字,学生失分较多。
9、连线。强调句子中词语的重音。“明天我不去电影院”“明天我不去电影院”强调词语“明天”——时间,“不去”——主观能动性,学生理解较差,得分不高。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1、用字不规范。在学生的答卷中,我们不难看到有些那种多一笔或少一笔的错字存在,也不难看到形近字、同音异形字的存在。
2、概括能力较差。从三年级开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但从学生答题来看,语言不精练,不具概括性。
3、阅读能力差。例如:《卧薪尝胆》故事中解释“卧”“薪”及“卧薪尝胆”的意思,只要认真读读语段,答案不难发现。
第三部分:习作
试题中的习作对学生没有太多的限制,看似没要求,可是仔细读来,我们不难发现暗藏在其中的要求,只是学生在话题中读懂这样的提示,只要抓住“你的好朋友是谁”“你们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你们经常在一起做什么”等关键词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题与选材;另外,读懂了“注意把文章写得通顺清楚”,在遣词造句中就能把握词语的筛选与运用。
(三)今后教学建议
1、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以课堂为舞台,以阅读教学为根据,在课堂教学中,抓学生词语积累的习惯,在阅读课上及课外,抓学生阅读的习惯,培养阅读的能力,逐步养成“处处皆语文”的习惯。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自主性,让我们的学生来爱语文,才能学语文、学好语文。其实,“爱是尊重”也是一个亘古不变的教育观念。教学中的设计应该用爱来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2、在课堂教学中继续落实镇教研室和学校的“预习提纲”“限时作业”工作。在每一节课之前,做好“预习”的收集工作,做到每一课都有的放矢,让有限的课堂发挥无极限的作用;在每一节课后发挥“限时作业”的诊断作用,利用作业中反馈的信息,来随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进程。
3、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以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4、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思考,受到作品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5、习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引导学生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做到真正有感而发、有感才发。在习作引导中,让学生充分发挥积累的作用,将学生平时积累的词语、佳句在习作中能用得上、用得妙,不怕学生用不好,就怕学生不用。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说”的练习,每到一妙处,让学生参与其中,大胆的说,尽情的仿说,以达到习作训练的目的。另外,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想象,在习作中大胆运用,让习作变成学生的最爱!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答案带解析】请在下面的写作实践中任选一题作。 (1)语文学习要注重课外积累,广泛阅读课外健康...
请在下面的写作实践中任选一题作。(1)语文学习要注重课外积累,广泛阅读课外健康书籍如文学名著等,有利于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培育情感、形成智慧、提高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你一定读过不少的课外书吧,或有趣的,或深刻的,或令人捧腹大笑的,或叫人多愁善感的,或使人悲伤愤怒的……请你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向同学们推荐或一部课外书,让大家分享你读书的成果。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2)在寒冷的冬季,是谁给了你温暖,提升了你向善、向真、向美的力量和信心,赐予你春天般的阳光雨露,让你茁壮成长。请你以“
温暖了我的心”为题,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一篇600字以上回忆人物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文题一: 
大观园的女儿魂
——读《红楼梦》有感
也许因为我不爱暴力的缘故,四大名著中我只对《红楼梦》情有独钟,我不爱《水浒》,因为那里是个野性的世界,充满刀光剑影,吃人肉,喝人血;我不爱《三国演义》,因为里面尽是尔虞我诈,你争我斗,搅得天下大乱;我也不爱《西游记》,这部作品好象一本童话故事书,不太适合我的年龄。我只喜欢《红楼梦》,喜欢大观园的美景,喜欢主人公们吟诗作对的闲情雅致,以及温柔刚烈的女...
考点分析:
考点1: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审题技巧 & & & & & & & & & & & & & & &
一、审什么? &
(一)审体裁 &审题首先要确定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体裁“标志”,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属于哪种体裁,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 &
1)有“回忆”“记??”“??的事”“??的生活”“??的人”等“标志”的,应写成记叙文。如《回忆我的母亲》《记我的同桌》《我的中学生活》《值得赞美的人》。 &
2)有“介绍??”“??的话”??的自述“??的制作方法”等“标志”的,应写成说明文。如《介绍一本工具书》《秋天话菊花》《西红柿酱的制作方法》。 &
3)有“说”“议”“谈”“论”“评”“辨”“驳”“从??谈起”“从??说开去”“由??想到的”“??的启示”“读??有感”等“标志”的,应写成议论文。如《说谦虚》《谈骨气》《“友邦惊诧”论》《读〈荔枝蜜〉有感》。 & & (二)审重点 &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写作的重点。 & 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写人为主、记事为主。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侧重于人物形象的描绘,要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性格特征等,并适当地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穿插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刻画人物。如《我的老师》《妈妈》《我尊敬的一个人》《英雄》等之类的题目都可以写成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扣住记叙的要素来写,把记叙的各要素交代清楚,把事件的脉络及发展过程叙述明白,使读者有个清晰完整鲜明的印象。如《童年拾趣》《挫折》《难忘的一节语文课》《成功的喜悦》等之类题目都可以写成记事为主的记叙文。 &(三)审主题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主题,而确定文章主题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目的“题眼”。 &“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题。 &
1)作文题目是一个词语,题目即为“题眼”。如《妈妈》、《春游》、《荷花》等,写作文的时候就要抓住“题眼”,弄清楚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然后展开联想,确定中心,完成作文。 &
2)题目中,一般起修饰作用的词语是“题眼”。如《课间十分钟》、《可爱的玩具》、《难忘的一件事》、《骄傲的爸爸》等,题眼就是“课间”、“可爱”、“难忘”、“骄傲”。 &
3)作文题目中的动词一般是“题眼”。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又如《这件事教育了我》、《我爱我的小闹钟》、《瞻仰烈士陵园》、《清明节忆王大伯》等,题眼就是“教育”、“爱”、“瞻仰”、“忆”。&
(四)审范围(或数量)。&
& 1)时间范围,如《课间十分钟》,选材的范围就是下课后和上课前所发生的趣事和进行的活动;《家乡的傍晚》时间范围指定得很具体,是“傍晚”;《国庆节见闻》时间就是国庆节。&
&2)空间范围,如《公园一角》,地点就是“公园”,而且是公园里的一部分“一角”。《校园新风》所写的人和事应该是校园内发生的而不是校园外发生的;《瞻仰烈士陵园》地点就是“烈士陵园”。 &
3)数量范围,如《难忘的暑假生活二三事》,写的事情可以是两件,也可以是三件,但是不能只是一件,十件八件也不行;《难忘的一个人》记叙的主要人物是一个,而不是两个或三个。 &
4)审清楚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如《我的同学》和《我和我的同学》,这两个题目都是写人与人之间的同学关系,但是前一个题目叙述的对象是“同学”,只能用第三人称(他或她),而后一个题目叙述的对象却是“我”和“同学”可用第一(我们)。《我爱语文课本》叙述的对象是“我”和“语文课本”,关系是人和物。 &
(五)审人称。 &
& &有些题目对人称已有明确的提示,不容易混淆,如《我的爸爸》《我的寒假生活》。而有些作文题对人称并无明确要求,就要从内容上判断采用哪种人称。如《一件使我感动的事》就只能用第三人称“他”;《给xx的一封信》就要用第二人称“你”或“您”了。而像《一件有意义的事》就可以用第一人称“我”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他”。 &&
二、怎么审? &
& &题目是文章的材料和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是文章的“眉目”、是文章的“眼睛”。仔细分析和反复考究题目文字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审题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文章中心思想的确立,材料的选择,将影响全篇内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决定着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审准了题意,文章才会切题;否则,就会偏题,甚至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 &那么怎样科学的审题呢?有哪些科学的步骤呢? & &
1、抓关键词。题目的关键词语,就是作文题目的“题眼”,往往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了题目的意义。扣住了“题眼”也就是抓住了作文的写作重点。 &
2、逆向审题。有些作文题,从字面上分析,从正面思考,恐怕绞尽脑汁也找不到突破口,不知从何下手。但是如果运用逆向审题,穿透字面上的障碍,从反面去思考,立即就能明确写作的范围和对象,瞬间就能把题审好。 &比如写《静静的夜晚》这篇作文,如果从题目字面上理解,从正面思考,是很难下笔的。夜晚静静的,万籁俱寂,有什么好写的呢?但是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如果能够逆向审题,眼前立即就会变得明亮起来,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其实,《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要求写的是在静静的夜晚发生的不平静的事情:静静的夜晚,大地万籁俱寂,但是,老师在灯下备课、种子在破土、小苗在生长、树叶在沙沙作响、河水在哗哗地奔流、小偷在蠢蠢欲动、边防战士在站岗放哨、公安人员正整装待发、党政领导在筹划方略、一个个小生命在呱呱落地??思维的闸门一经打开,就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再如写《古老的小镇》这篇作文,从题目字面上看,是写小镇的古老,其实是要写古老小镇的新生,写它的新气象、新风貌、新变化。《一件平凡的事》,其实是要写出事情的不平常的意义;《一个平凡的人》,其实是要写他的不平凡的事迹。掌握了逆向审题,一见到这类题目,就能迅速穿透文题表面的障碍,把思维引向反面,很快审好题目。逆向审题,可以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
3、填补标题法 &此方法适用于较宽泛性的标题。命题者故意藏头去尾,使题目带有较大的迷惑性,增加审题难度。审题时只要在原题目的基础上添加新的条件,使题目的范围缩小,内容进一步具体化,题旨就会显露出来,从而化难为易。 & & 譬如题目《风景》,如果用填补标题法审视,在原题目前面加上“大自然的”、“小院的”、“学校的”等新条件,使题目相应成为《大自然的风景》《小院的风景》《学校的风景》,题目意思更明白了,文章就容易把握得多了。像这类题目还有《歌声》《心事》《忏悔》《尝试》《变化》等。 & & 运用填补标题法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 & &
(一)补充的内容一般指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或物品,越具体越好。如前面说的《风景》补充题目后,能从小处着眼,可以以小见大来写;但若补充成《祖国的风景》,题目仍很宽泛,写时就不好把握了。 & & &
(二)补充的位置可在原题目之前或之后,也可以在题目的前、后同时添加,但不得擅自改变原题目,只能在草稿纸上或心中进行填补。 & & &(三)如果命题者没有附加要求(从现在考试趋势来看,淡化要求、鼓励创新),补充时可以使原题变为以写人为主,也可以使原题变为以写事为主,如《哭笑不得》可以填补成《哭笑不得的人》或《哭笑不得的事》。 & &&
4、虚题实做法&
& & &有些作文题,由于概念抽象,难以把握。对这类题目,可以化大为小、化虚为实。&
& & &比如《追求》这个作文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非常容易下笔了:可以写一位老师的追求、一名下岗工人的追求、一个中学生的追求,等等。总之,各行各业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写。(当然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论述当代青年应该追求什么,当代中学生应该追求什么。)像课本中《背影》写的是父亲的背影;《一面》写的是“我”和鲁迅的一面之交及这一面对“我”的影响。
考点2:材料作文
& & &给材料作文,指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所给的材料主要有以下若干种: &
1 叙述一件较为完整的事情; &
2 引用一个完整的故事; &
3 引用一段新闻报道或消息; &
4 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
5 一段主题鲜明、道理深刻的论述; &
6 一段或几段突出一个中心的抒情性文字; &
7 揭露社会生活中某一丑陋现象的一副或几副组合而成的漫画…… &写好给材料作文必须读懂材料。既然给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那么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变为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是什么,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
& & 必须“保持一致”。这里所说的一致,指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写作者确定的主题要同材料的立意指向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是写作者所选择的材料应与主题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做到读后有感,有感而发。
& & 必须大题化小,小题大做。命题者所给的材料所包含的哲理都是大道理,要求写作者全面深刻地阐述这些大道理是强人所难,因此,要把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与大道理联系起来,做到大题化小;然而,这并不是允许写作者肤浅地、简单地分析问题,相反,给材料作文所要求的是从生活实践出发,从小事情、小问题中发现大道理,阐述大道理,也就是分析问题应深刻一些、尖锐一些,这就是小题大做。“大题化小”的“大题”指大道理;“小题大做”的“小题”指写作的题料。&
& & 必须把握“要求”。“给材料作文”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对作文的内容、文体、题目、字数等。写作者必须把握住这些要求写作文。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短文,完成1—5题(20分)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本文《三峡》选自北魏地理学家
著的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2分)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文言实词。(3分)(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夏水襄陵(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春冬之时,则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之:时态助词,相当于“的”,用于“春冬”和“时(时候)”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在意义。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在意义。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者:……的(事物,这里指修长的桃核)D、飞漱其间。其:代词,它,指山峰。4.翻译下列语句。(6分)(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请概括作者笔下的三峡的主要特点和三峡夏天、春冬、晴初霜旦时的不同之美(7分)    
阅读短文,完成第1—6题(22分)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爆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它各道不会受到影响。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的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的古朴美观。唐朝的张浞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设计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1.本段文字选自我国著名桥梁专学茅以升的文章《
》。说明对象是
。2.用本段文字中的原文概括该说明对象的两个整体特点是
。这些特点又具体体现在(1)
四个部分的特点上。(4分)3.本段文字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说明结构是
。根据其说明顺序和结构用“‖”为本段文字划分层次(在文中标出),并概括层意。(6分) 4.“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的好处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5.列举本段文字采用的说明方法。(3分)  6.说明文十分注重准确性,用语很讲究分寸。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0米。  (2)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   
阅读短文,完成1—5题。(18分)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见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搀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了缝铁连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
(浮、罩、蒙)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
(飘、洒、落)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
(挑、担、粘)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
(晃、摇、跌)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窜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1.在原文括号中选择最准确生动的动词填在括号前的横线上。(2分)2.上文描写父亲的人物形象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3分)  3.为什么说“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3分)  4.用波浪线在原文中划出三处细致入微的特写语句,说说为什么作者如此不惜笔墨地精雕细刻?(5分)  5.读了上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请你联系自己与父亲的亲情,写一段文字,刻画父亲最动人的形象细节,表达自己对父亲的赞美之情。(200字内,5分)    
某中学初二年级开展辩论会,甲方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乙方认为“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如果你是一名裁判,你将如何就“失败是不是成功之母”的问题说服双方?请将你的观点和理由写下来。(5分)观点:理由: 
假如你班有一位同学因为家庭困难,要经常做很多家务,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导致学习很吃力,打算辍学,你得到这个消息后,如何劝说他(她)打消辍学念头,继续学习?请将你劝说的内容写出来。(100字以内,3分) 
题型:作文题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生课外阅读测试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