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剑提纲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精品]初三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下载积分:42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1:17:29|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精品]初三历史上册复习提纲.DOC
官方公共微信科技是把双刃剑资料(六下品社书第二单元资料)150字,速度!_百度知道
科技是把双刃剑资料(六下品社书第二单元资料)150字,速度!
提问者采纳
在这个时代里。有些学者甚至认为,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交响曲。所以科学技术亦具有道德责任:“科技时代现已成为一个伦理的时代。有益的科技行为可以造福全人类,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 20世纪的科学技术,也逐渐暴露
科学出对自然和社会的危害科学技术自从17世纪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来,在为社会造福的同时,则为祸。科学技术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是20世纪初期以来科学家普遍关注的话题,不但充分显示了它的造福功能,是一个主要的伦理问题。对科技道德责任的关心和争论,重新评价责任和义务在高尚道德活动中的作用,反之、全民族。科学技术研究的是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奥秘
能举几个例子吗
从科学发展到全球化 从全球化到 全球化的弊端 如文化流失 经济强势下的文化侵略等等 ;从全球化到思想的流变 最好举些例子 如美国跨掉的一代 ,大量消耗地球上有限的物质资源;某些现代科学产品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政治、经济、安全与和平的大命题。近年来,特别是美国“炭疽感染事件”后,生物安全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生物安全术语也经常见诸于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文件,见诸于各类媒体。SARS的全球流行无疑会使全世界各国更加关注生物安全问题,并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
有没有关于科技造福于人类的相关资料?好的就采纳了,谢谢啦
现在银行利用高科技设备如计算机帮助工
作,这既提高了工作效率, 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又方便了顾客。
能多写几条吗?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双刃剑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打开微信扫一扫,关注圣才:
sc100xuexi
认证官方微博
认证官方微博
武汉工程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发布人:&&发布日期: 15:56&&共1900人浏览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90001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Dialectics of Nature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学位公共课程
  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硕士研究生学位公共课程,必修
  3. 课程目的  
  (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这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思想教育功能,从根本上说,开设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基本目的,主要是帮助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课程反映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的新发展,吸收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STS等领域的新观点和新方法;概括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分析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新问题,评析有关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中的重大事件和有影响的思潮。密切联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着眼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扩大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2,学时36  
  5. 建议先修课程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参考书目:
  (1)《自然辩证法》,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1版
  (2)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曾国屏.自组织的自然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贝尔纲.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5)黄顺基.科学技术哲学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讲授
  (2)讨论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课程考核以开卷形式进行,并结合平时成绩进行最终成绩的综合评定
  9. 课外自学要求
  (1)认真阅读恩格斯原著并撰写读书笔记 
  (2)在网上搜索反映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的新发展,如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STS等领域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并能评述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基本内容:
  (1)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2)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
  (3)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基本要求: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性质、内容与范围,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认识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
  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
  第一篇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基本内容:
  (1)辩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
  (3)辩证自然观的新发展:生态自然观
  基本要求:认识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观点,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认识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重大影响的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16世纪、17世纪自然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及19世纪自然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通过学习认识辩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辩证自然观的新发展:生态自然观
  第二篇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基本内容:
  (1)科学的本质、价值和科学认识过程
  (2)科学理论的创立
  (3)科学理论的评价与检验
  (4)科学理论的发展
  基本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指导下,结合当代科学哲学思想,理解科学本质、价值、科学理论发展;学会运用当代科学哲学有关思想分析科学理论的创立,并指导我们科学研究活动。
  教学重点及难点:科学理论的创立
  第三篇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基本内容:
  (1)技术的本质与价值
  (2)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
  (3)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化
  基本要求:马克思认为,科学是潜在的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了解现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理解科学和技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着社会的前进。掌握技术的本质、价值,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并能分析技术创新和高技术的产业化等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化
  第四篇 科学技术与社会 
  基本内容:
  (1)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2)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3)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
  基本要求:了解科技的社会建制、社会运行以及科技对社会发展和中国现代化的意义,等内容的介绍;理解这样的观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进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和谐社会建制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
  三、课程学时分配
  本课程计划36学时,其中讲课30学时,课堂讨论6学时。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表:
  课程学时分配表
  课程内容
第一篇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二篇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第三篇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第四篇 科学技术与社会
最新上传考研真题与资料
硕士报考指南········硕士招生信息汇总·········薪火相传——喻承志工作室
当前位置:&&&
二轮复习:近代世界
上传: 应红 &&&&更新时间: 20:40:17
专题五&现代世界:20世纪以来世界文明的演进
【内容总论】&世界现代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各国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时期。&
1、时间:1917年十月革命&&今
2、主题线索:
1)20世纪上半期的革命、动荡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
2)不同社会制度与经济模式的相互敌视、封锁到当今的相互借鉴、竞争共处。
3)由世界经济体系混乱无序到今天经济全球化、规范化、法制化。
3、具体表现:
(1)政治:俄国十月革命及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对峙到多极化趋势加强。
(2)经济:不同社会制度的经济模式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3)文化: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演变和20世纪世界现代科学技术。
第一阶段:两种现代化模式的并进()
【阶段特征】
1.十月革命打断了帝国主义链条,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深刻地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为两种社会制度的长期对立斗争拉开了序幕。
3.一战后到30年代大危机前,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特点是暂时的调整和相对稳定的发展。
4.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性发展,出现了大危机、大动荡、大调整,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知识整合】
一、政治上:
(一)&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俄国十月革命
1、历史条件
①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薄弱;②俄国成为各种矛盾的集合点;③&一战&为俄国造成有利的国内外形势;④俄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顺口溜: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
1)二月革命(前奏)
△&背景:沙俄因参加&一战&而造成国内经济和政治危机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造成&两个政权并存(苏维埃和临时政府并存)
2)《四月提纲》报告: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四月提纲》(《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时间:1917、4
△&内容: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共和国(以和平方式取得&&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影响: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革命群众运动不断高涨
3)七月事件: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和平渡过失败)
4)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工农苏维埃。(暴力革命)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俄历10)△起义领导机构:军事革命委员会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1917、11)&
★&&标志:全俄工兵代表&&&&&&政治上:宣布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告工人、士兵和农书》
苏维埃第二次大会&&&&&&外交上:《和平法令》退出&一战&
&&&&&&&&&&&&&&&&&&&&&&经济上:《土地法令》分给农民土地&
&&&&&&&&&&&&&&&&&&&&&&&&&&(消灭俄国的封建土地制度,使得工农联盟更为巩固)
俄国国名的变化: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
苏俄政治体制建设初具规模
人民民主&&&&&&&&&&&&&&&&《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
满足了人民当&&&&&&&&&&满足了人民的和平&&&&&&&&&&&&&&&&&满足了人民的
家作主的愿望&&&&&&&&&&&&&&&&要求&&&&&&&&&&&&&&&&&&&&&&&&土地要求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对现代化道路的积极探索
3、历史意义
&1)对俄国:政治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经济上:为把俄国改造成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2)对世界:
对帝国主义来说: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
对国际无产阶级运动来说: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对民族解放运动来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装和实践指导力量
&3)对中国:
①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李大钊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颂扬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时期。
②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促使新文化运动发展到新阶段。
③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对中共的成立给予了很大帮助。
④十月革命是暴力夺取政权,中国的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自发的走上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在南昌起义中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归纳】俄国在十月革命前后政权的变化
沙皇统治集团&(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工兵代表苏维埃
【比较】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的异同
相同:无产阶级领导的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
&&&&&&背景都是大规模的战争引发
&&&&&&斗争形式:武装斗争
不同:领导阶级:有无政党的领导(前者:无;后者:有,布尔什维克党)
&&&&&&群众基础:有无农民的支持(前者:无;后者:有)
&&&&&&结果:失败,无产阶级革命的尝试(巴黎公社)
&&&&&&&&&&&&胜利,成功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
(二)两次世界大战,见选修
二、经济上: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实施背景: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强制劳动,实行配给制。
(3)影响:积极性: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上的胜利。
&&&&&&&&&&&局限性: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引发了1921年的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实施的必要性:长期战争破坏了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工人农民的不满。严重威胁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的稳定。
(2)主要内容:①农业上: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上,改变国有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商业方面.允许商品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④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
(3)历史作用:巩固了政权,恢复了经济;是正确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
②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实施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造成企业生产消耗大、经济效益低,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③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停滞不前。
(2)主要特征:以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推行单一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和经济管理制度;片面发展重工业。
(3)历史作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是,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结构严重失调;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忽视商品经济,阻碍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4)&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1、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直接原因:1929年10月美国股市崩溃;具体原因: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证券市场的繁荣和股票投机过度,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2)特点:波及范围广,破坏性特别强,持续时间长,影响特别深远.
(3)影响:a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b各资本主义国家还加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了各地人民的反抗
c危机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2、罗斯福新政
(1)历史背景:①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②全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③1933年罗斯福大选就任总统,宣布实行新政。
(2)主要内容: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救济、复兴和改革三个方面。救济是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复兴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使经济恢复运转;改革是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新政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33年-1935年,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1935年着重改革。
实施救济贯穿&新政&的全过程。
⑶具体内容:
a整顿银行,克服金融危机,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法令《紧急银行法》
b调整农业政策: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通过《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
c复兴工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以及其他一些立法,力图消除生产过剩,复兴工业。D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联邦紧急救济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颁布了《社会保险法》。
(4)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局部调整生产关系,加强国家对经济直接干预。
(5).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对美国而言:使美国人民度过了危机,保证了美国的民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推动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美国后来的政策影响深远.&&
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影响深远
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危机
【思维延伸】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有何异同
(1)不同点:
目的不同:前者目的是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者目的在于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措施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农业方面;后者侧重于对工业的调整
手段不同:前者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后者是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特点和本质不同:前者是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强调市场经济,强调多种经济并存;后者是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强调运用计划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2)相同点: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都对以后的世界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成功的模式
【重点突破】多种史观多角度复习罗斯福新政
(1)近代化史观:罗斯福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经济模式,应对和缓和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探索了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生态史观:罗斯福新政中减少农业耕作面积、修建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整体史观:一方面,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另一方面,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改革开放是20世纪世界范围的生产关系调整,反映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西方模式(美国)
生产资料所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工业化道路&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资本主义大农庄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苏维埃体制、一党制、终身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总统共和制、两党制
三、思想文化上:
&1、现代主义文学,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高尔基的《母亲》等;现代主义的音乐、美术潮流兴起。
&2、电影技术的发展与电视的发明,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悄然改变
&3、二战中,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
&4、凯恩斯主义
四、国际关系上:
①30年代大危机期间,各国以邻为壑,大打贸易战和关税战,恶化了国际关系&
②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的先后发生
【重点突破】近现代以来的科技:
A.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
(1)兴起: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则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特征:反映出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第一次将物质运动加以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
(2)突破:①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相对论取得突出成就。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推进到电气时代。特征:科学发展和技术相结合,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
(3)飞跃:20世纪40~50年代,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信息技术、航天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引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特征:
①其规模、深度和影响远远超过前两次科技革命,科技在各个领域里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②综合性、整体化的程度更高,出现了许多新学科。
B.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积极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
①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理论充分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②在21世纪,科学技术将会继续取得重大突破,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巨大推动力。当今世界,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商品化、产业化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进步和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决定性因素。
(2)消极方面: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由于人类应用科技不当和科技自身的局限,科技发展也对地球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生活和伦理道德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超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D.巩固苏维埃政权
【解析】回答本题关键是弄清&第二次革命&是指十月革命,相对的&第一次革命&是指二月革命,&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是指《四月提纲》。十月革命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答案】C
2、(2012&河南豫南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题)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B.人民迫切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作者认为,临时政府所以倒台,是因为没有解决人民的愿望。二月革命后,人民最大的愿望是&面包&和&牛奶&,即和平与土地,故B正确。二月革命后,沙皇专制已经被推翻,故A错误,B、D的说法正确,但和材料信息不符合。【答案】B
3、(2012&山西高三第二次阶段性诊断&17题)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式样被称为现代化模式。在早期现代化理论中,人们往往把&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下列重大历史事件从模式上突破了早期现代化理论的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巴黎公社的成立
C.&二月革命&的爆发&&&&&&&&&&&&&&&&&D.十月革命的胜利
【解析】考查十月革命。材料中早期现代化理论中&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故只有十月革命的胜利突破了早期现代化理论,即突破了资本主义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D项。【答案】D
4、(2012&河南郑州毕业班第一质检&26题)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A.农民不堪忍受国内革命战争的灾难&&&&&&B.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D.人民怀念沙皇统治时的荣耀
【解析】本题考查了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材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答案】C
5、(2012&汕头毕业班质监&22题)前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长期实行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指工业产品与农产品不等价交换,国家无偿向农民征收公粮、调拨农产品和以低价收购农产品,而以较高的价格将工业产品卖给农民,从中得到有利的差价),苏联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主要是(&&&&)
A.增加物资储备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B.发展农业生产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C.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实现国家的农业化&&D.增加资金积累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苏联工业化。20世纪20年代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从苏联采取的措施看,国家以低价收购农产品,而以较高的价格将工业产品卖给农民,可以看出国家全力支持工业化。【答案】D
(二)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1、(2012&汕头毕业班质监&18题)从年中国近代入超总值约为71亿海关两,年共入超32亿海关两,占近代入超总值45%,数额之巨大,由此可见一斑。造成年中国入超严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长期战争的影响&&&&&&&&&&&&&&&&&&&&B.国共对峙的影响
C.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D.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从时间判断,中国在年入超的海关税占近代入超总值的近一半,这就要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这个时间正是年经济危机发生,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都很大。【答案】C
2、(2012&山东潍坊青州第一学期期中质检&16题)诚信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B.整顿银行,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C.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为了解决银行货币荒,新政中委托各联邦储备银行根据各银行资产发行货币,授权复兴金融公司用购买银行优先股票的办法给它们提供流动资金。为了恢复群众对银行的信任,它规定由财政部整顿银行,并监督银行的重新开业。由此可以看出措施是为了保证银行的信用。【答案】B
3、(2011&福建六校高三第三次联考)罗斯福新政期间,《全国工业复兴法》在北方各州畅通无阻,投票率大多超过90%,黑人(投票率)还不止这个数字。这主要反映(&&&&)
A.中央行政权力得到加强&&&&&&&&&&&&&&&&&&&&&B.全国支持&复兴法&&
C.种族歧视获得最终解决&&&&&&&&&&&&&&&&&&&&&D.民主主体的范围扩大【解析】D&&此题考查的是对美国罗斯福新政关于民主政治实践与影响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投票率说明罗斯福新政取得了广大民意的支持。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4、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初衷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6分)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6分)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4分)
答案(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从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
(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5、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社会发展,改变着整个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技与生活
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在泰坦尼克号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比如航行过程中不断传输的电报,是利用电流交替地通电和切断产生不同的信号,从而达到传递信息目的的新工具;再比如船上的电话、电灯、无线电通讯,都让航海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船和船,船和陆地之间不再遥远。泰坦尼克号在撞上冰山后,就曾利用无线电讯息向周围船只求救。&&《纪念泰坦尼克号遇难100周年》
材料二 科技与扩张
&新帝国主义&一词是颇有道理的,因为这种19世纪后期的欧洲扩张就它对殖民地和附属地的影响而言,完全是前所未有的,虽然罗马通过掠夺、通过收集主要以粮食为形式的贡物,简单、直接地剥削其殖民地,但是,它的剥削并不特别地影响殖民地的经济生活和结构。殖民地继续以与过去相同的方式生产几乎同样的粮食和手工艺品。将这种帝国主义与后来侵扰并改造整块整块大陆的那种帝国主义相比,就像将一把铲子与一台蒸汽挖掘机相比。&&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科技与全球化
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指导之下。&&赵英《技术演进与全球化》
(1)写出材料一中在&泰坦尼克号&上所体现的科技成果,并简述其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两种&帝国主义&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改造整块整块大陆&这一论断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体现。(8分)
(3)材料三中反映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因素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三,谈谈科技对社会发展的认识。(6分)
解析&第(1)问,科技成果和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可以从材料中直接找出并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第(2)问,解读材料二得出,一种帝国主义是直接剥削掠夺,一种是&改造大陆&;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等方面论证对中国的影响。第(3)问,根据材料推断:技术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关键因素;结合三则材料,从科技推动社会发展和成为扩张的工具两方面回答。
答案 (1)成果:蒸汽机应用、钢铁工业发展、电力的广泛运用,通讯技术发展。(电灯、电报、无线电通讯、蒸汽机等亦可)。
影响: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促进人们交往,密切了世界联系等。(2)区别:前者是直接殖民掠夺和贡物贸易,不改变原有的社会体制和结构;后者是殖民侵略和扩张,改变其社会体制和结构,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体现:政治: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传播和建立;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纳入资本主义体系;文化生活:西方思想和科技传入,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等。
(3)因素: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条件。
认识:科技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成为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和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化的工具,加大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第二阶段:整体世界的扩展(1945年至今)
【阶段特征】二战后,世界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两种制度从冷战相持到和平竞争、相互借鉴,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加速,政治上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都推动者整体世界迅速发展。国际间的政治、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如联合国、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整体世界走向制度化、体系化和多元化。
【知识整合】
一、政治上:世界政治格局的调整和演变。
(一)社会主义越出一国的范围,形成世界体系(东欧八国,亚洲四国)
(二)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结束到1955年)
1.背景:?二战后,雅尔塔等国际会议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二战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战略。③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2、美国的政策:?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重点在欧洲推行):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国在亚洲的热战政策: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
3、苏联的应对措施:?1949年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③1955年,建立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4、评价:?地位:取代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积极作用:A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B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的国际环境。&消极作用:A具有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色彩,无视弱小国家的利益。B美苏两国为谋求霸权,展开了长期的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和动荡。C实质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在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三)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扩大:
&&&&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了西欧国家在一些具体经济领域内实现联合的计划,称为舒曼计划。&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统称欧洲共同体。&年,欧共体三次扩大,英国,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加入欧共体。
&&&欧共体的扩大,大大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也随之变化。
2.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的表现:
&&&&原因:⑴日本政府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⑵日本经济的恢复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扶植。⑶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给养。&⑷日本政府制订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⑸日本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⑴背景:①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其成立奠定了政治基础。②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③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新独立的国家主张团结起来,推动了不结盟运动兴起。.
⑵倡导者: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塞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提出不结盟的主张。,⑶标志:1961年召开的第一个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⑷影响: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在国际政治舞台发挥着巨大作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为保卫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中国的振兴: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四)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原因:经济的多极化;苏联解体(原因:外部原因:西方国家长期的和平演变政策。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也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长期存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表现:①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并极力构建以自已为主导的单极世界。&②多个国家联盟力量中心的出现:欧盟的成立、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改善、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3)影响:A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重点突破】两极格局的演变特点
(1)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在美国一方是西方盟国,在苏联一方主要是东欧各国。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2)在两极格局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冷战&是美苏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两极格局是二战后特有的历史现象,对战后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经济上:
(一)资本主义经济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①背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欧国家在战争中遭受重创,实力削弱,美国实力空前膨胀,为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概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旨在稳定国际金融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并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它在成立初期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又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即为成员国生产性投资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这两个国际组织总部在华盛顿,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美国拥有占总投票权五分之一以上的投票权,从而拥有最大的表决权和对重大问题的否决权
&&&&③基本特征:一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④意义:从此,建立起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它的建立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便利了美国对外资本输出和争夺霸权。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
①1946年美国提议,1947年签署,1948年开始实施.
②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③意义: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经济发展。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构成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是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和体系化发展的反映。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1、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表现;
&&&△美国.①二战后至6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黄金时代&&&原因:世界市场的拓展,新科技应用,新兴工业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②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滞胀阶段。原因: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突出,石油危机的爆发。③20世纪80年代,经济开始复苏。原因:里根政府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④20世纪9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原因:克林顿&宏观调控,微观自主&,介于干预和自由放任之间。&
&&&△联邦德国:&A原因:⑴政府推行政治改革,消除法西斯主义残余势力,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同时实行非军事化,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⑵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和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⑶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B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超过美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仅次于日本.②20世纪6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成为欧洲第一和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2.经济政策的新变化:
&&⑴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措施:A、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方式B、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C、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⑵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
&&⑶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⑷知识经济的兴起。
【重点突破】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
①国家从市场经济的&守夜人&变为经济发展的干预者。
②20C80Y以来,最大变化是国有部门私有化以及股权分散化的进一步发展。
③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改善社会保障制度。
①垄断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迫使私人垄断资本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
②二战中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1929年经济危机的教训和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单靠私人垄断资本和自发的市场机制已无法缓解固有矛盾,只有国家才能调和矛盾、挽救危机。
④第三次科技革命和高科技产业需要巨额资金和对各部门的有效协调,这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政权的有力干预。
⑤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生产力发展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根本动力。
①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增强了计划调节的能力,但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市场机制的缺陷,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②周期性问题与结构性问题结合,生产问题与金融问题结合,使衰退问题更趋复杂化。资本主义的发展伴随着各种失衡、失调、动荡和衰退同步进行。
(二)社会主义经济(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内容:政治改革: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取消农产品的交售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在工业方面,扩大地方权力。
(2)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护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加上赫鲁晓夫个人的问题,改革最终是失败的。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在重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2)评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又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结果失败。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主要内容: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所有制结构。政治领域:⑴1988年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而且
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⑵他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⑶1990年又推行了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2)后果:社会陷入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重点突破】苏联经济体制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1)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2)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会在不断的改革中逐步完善。
(4)苏联改革的失败,显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性和艰巨性,但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三)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欧洲联盟:①欧共体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成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建立了欧洲共同体.②1991年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批准&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宣布成立。
意义:欧盟的建立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2.北美自由贸易区:
①成立:1985年美国总统里根和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首次提出,1992年美,加墨三国签
署.1994年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诞生.②特点: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①1989年,澳大利亚总理霍克提出加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问题.
②1989年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和东盟等12个国家的外交部长和经
济部长在堪培拉举行了&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的首次会议,标志着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③1991年在汉城召开的第三届部长级会议,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④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台北和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④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1、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①1986年9月,关贸总协定第八轮多边贸易谈判启动②1994年,达成了《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规定在关贸总协定及其达成的各项协议和基础上建立世界贸易组织.③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成为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调解各成员国相互间贸易关系,解决各国贸易争端的机构.&2003年12月,世界贸易组织共有148个成员国.
&2、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世贸组织的一些决策,对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它的发展,意味着世界贸易自由化将在相互妥协、互相监督、尽量有序的基础上进行。
&3、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经过、影响和作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机遇: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赢得竞争机遇;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改革开放和人民社会水平的提高等。挑战:会对中国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国内的某些产业会受到冲击。
&4、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与问题
&&&A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两极格局的结束;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速了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跨国公司个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等
&&&B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垄断了世界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科技市场,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②发展中国家国内政局动荡,债台高筑,经济接近崩溃边缘,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严重恶化,孕育着更大规模的世界经济动荡.③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等诸多问题.
【重点突破】以全球化和多样化的协调统一来理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伴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许多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协商才能够解决,例如南北差距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反对霸权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反恐问题、跨国犯罪问题,等等。&&因此,全球化时代要求我们有全球意识,承认不同民族具有共同性、人类拥有共同利益,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从全球的视野去思考问题。
(2)但另一方面,世界各民族与各国家之间又存在很大差异。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各个国家发展水平不同、所处的国际地位不同,都有自身特殊的利益。因此,我们在推进全球化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多样化。全球化和多样化的协调统一,是时代发展的方向。
【重点提示】 中国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1)要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同时,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2)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全面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大科技投入,抢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造知识资源。
(4)加强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5)坚持引进和独立自主相结合,要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自主权。
三、思想文化:
&1、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
&(1)标志:原子能、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航天技术
&(2)原因:①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②美苏争霸
&(3)成就: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
&(4)产生和发展:①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美国,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②1969年互联网技术诞生。?③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互联网。
&(5)特征:①其规模、深度和影响远远超过前两次科技革命,科技在各个领域里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②综合性、整体化的程度更高,出现了许多新学科。
&(6)影响: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文学:以贝克特《等待戈多》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文学兴起,呈现出与以往文学不同的特点。现代主义音乐、美术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2012&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年级起点考试)1946年,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指出: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它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其本质意图是(&&&&)
A.苏联是个很狂热的国家&&&&&&&&&&&&&&&B.苏联与美国有很大的矛盾
C.苏联必然会危害美国的利益&&&&&&&&&&&D.美国应该对苏联采取遏制的政策
【解析】注意题干时间信息:1946年,结合所学知识,这是二战后,以及根据&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苏联必然后在政权巩固后损害和破坏美国的现有秩序,其意即是美苏的盟友会结合,并走向对立,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应遏制苏联,因此,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答案】D
2、(2012&浙江杭州七校期中联考&14题)&1947年4月法国雷诺汽车厂工人掀起罢工浪潮,随即波及全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也此起彼伏。&针对这种情况(&&&&)
A.英国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B.美国政府制定了马歇尔计划&
C.美国政府提出了杜鲁门主义&&&&&&&&&&D.法国联合欧洲六国成立了欧洲煤钢联营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A和C&项是冷战开始序幕和标志,所以先排除;D项欧洲煤钢联营六国中不应该有英国,所以也排除;针对西欧工人运动,美国通过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控制了西欧,符合史实,所以应该选择B项。【答案】B
3、[真题1] (2011年高考福建卷)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
A.提出杜鲁门主义&&&&&&&&&&&&&&&&&&&&B.抛出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解析] 根据材料提取关键信息&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领导地位&等,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A、B两项发生在1947年,C项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D项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由此判断选C项。[答案] C
4、(2012&河北高三质监&20题)&北欧平衡&是指冷战时期的北欧地区以执行武装中立的瑞典为中轴,分别存在受苏联影响和支配的芬兰(保持主权独立且不与西方结盟),及加入北约的挪威、丹麦和冰岛(三国承诺不会对苏联安全构成威胁)。北欧平衡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北欧平衡&理解正确的是(&&&&)
A.是美苏冷战政策的恶果&&&&&&&&&&&&&&B.有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
C.是苏联国力衰弱的表现&&&&&&&&&&&&&&D.客观上推动了冷战升级
【解析】考查世界两极格局的影响。以小见大,两极格局下是对峙、冷战,但力量上的平衡,避免了战争,有利于世界和平,北欧平衡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ACD说法错误。【答】B
5、(2012&山东枣庄三校第一学期期中检测&21题)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
A.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维护欧洲的安全B.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
C.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D.制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和所学史实欧洲处于美苏冷战时期,20世纪50年代随着自身经济的发展,为了政治地位的恢复,欧洲决定经济联合对抗美苏。【答案】C
6、(2012&浙江金丽衢十二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4题)20世纪6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有三尼之说:美国总统肯尼迪;苏共第一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印度总理尼赫鲁。&三尼之说&的出现体现了那时的国际形势是(&&&&)
A.美苏争霸&&&&&&&&&&&&&&&&&&&&&&&&&&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D.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解析】60年代是两极格局时期,印度的崛起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作为重要的一股力量,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作用,同时冲击了两极格局。本题各选项中AB两项与材料明显不符;C项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指美、欧(欧共体)、日,本题选D项。【答案】D
(二)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2012&河南郑州毕业班第一质检&27题)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发表就职演说:&我要削减政府的规模和影响,承认联邦政府的权利与各州和人民所拥有的权利之间是有区别的。我们都必须牢记,是各州组成了联邦政府,而决非是联邦政府创造了各州&&今后,我将建议撤除经济发展和降低生产力的路障。&这一被称之为&里根经济学&的改革思想的核心主张是(&&&&)
A.淡化意识形态分歧&&&&&&&&&&&&&&&&&&B.削弱联邦政府的过度干预
C.加强联邦政府的全面干预&&&&&&&&&&&&D.鼓吹地方实行自治
【解析】本题考查了8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概况。根据所学20世纪70年代,受石油危机等方面的影响,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里根上台后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用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这一对策终于见效。1982年底,美国经济开始回升并持续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状况得到了缓解。【答案】B
2、(2012&河南洛阳高三统一考试&21题)学者郑秉文说:现代西方福利国家虽然从模式上看起源于英国,但事实上英国在战后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之后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普享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均一性原则。英国输出了福利国家的思想和模式,却又带头改革,引发了一场风靡全球的福利革命。对上述材料的正确认识是(&&&&)
A.必须打破&全民福利&的&大锅饭&制度B.建立现代福利制度需向西方国家&&看齐&
C.实施高福利制度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础D.由膨胀到瘦身是各国福利制度的必经阶段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但事实上英国在战后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之后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普享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均一性原则&和所学史实说明福利国家的建设也要针对本国史家情况,不能搞统一标准、普享、均一,过于平均会使生产者的积极性下降,助长懒汉群体。【答案】A
3、(2011&山东济南一中高三上学期月考)2010年的海地大地震和中国的玉树地震都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①两国同属第三世界国家,理应相互帮扶&②中美欧日俄在海地地震后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证明多极世界格局已经形成&③两国都可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救灾贷款&④两国都可以向世界银行申请救灾贷款(&&&&)
A.①④正确,②③不正确&&&&&&&&&&&&&&&&&&&&&B.①④不正确,②③正确
C.①③正确,②④不正确&&&&&&&&&&&&&&&&&&&&&D.①③不正确,②④正确
【解析】A分析本题相关内容,第②项&多极世界格局已经形成&说法错误,多极化格局远未形成,仍在形成过程中。第③④项说法,需先分清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区别,世界银行成立于1945,主要宗旨是与贫困作斗争,提高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成员国提长期货款和技术援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于1945年,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第③项说法错误。本题选A项,①④正确,②③不正确。
4、(2011&抚顺六校高三一模)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是(&&&&)
A.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 B.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
C.实现了无壁垒的自由贸易 D.欧美与其他地区差距悬殊
【解析】B&&据教材相关知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之日的临近,防止战争悲剧重演、规划战后世界秩序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许多有识之士主张建立有效的机制,以稳定世界经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本题选B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在二战后与以前相比主要体现在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
(三)二战后苏联改革:
1、(2012&内蒙古赤峰优质高中一模&34题)赫鲁晓夫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这一&制度&的出台说明(&&&&)
&&A.赫鲁晓夫希望调动农庄的积极性&&&&&&B.当时的农业生产趋于停滞
&&C.赫鲁晓夫推动了斯大林体制的形成&&&&D.当时的农业政策脱离实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措施的理解。根据题干中的提示&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和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说明赫鲁晓夫针对集体农庄绝对公有化的改革,扩大农庄农民生产的自主权,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答案】A
2、(2012&安徽名校高三模拟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从根本上说明(&&&&)
&&A.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有活力&&&&&&&&&B.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C.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认识到,斯大林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长期滞后,人民生活消费品得不到满足。分析各选项,D项说法材料中未体现;AC项是表面现象;&根本上&应指B项&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答案】B
3、(2012&山东潍坊青州第一学期期中质检&15题)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激进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取信息&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以看出其措施具有绝对性。【答案】B
4、全球化是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把分散割据的世界连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大市场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技术进步和出于对利润的追求,国际市场经济有效地把亚马逊河流域的橡胶、印度的黄麻、&西非的棕油、澳大利亚的羊毛和埃及的棉花等等都利用于欧洲的工业。
&&&&&&&&&&&&&&&&&&&&&&&&&&&&&&&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经营全球性公司的人在历史上第一次令人信服地试图依靠组织、技术和金钱把世界当作一个&完整的单位来管理。&&&&&&(美)哈拉尔《新资本主义》
材料三&德国经济学家卡尔&海因茨&巴奎曾指出&当谈论经济意义上的全球化的时候,具体指的究&竟是什么?最贴切的概念理解是以贸易联系的密切程度为基准的。&
&&&&&&&&&&&&&&&&&&&&&&&&&&&&&&&&&&&&&&&&&&&&张世鹏《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
(1)依据材料一、二、三,分析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有哪些?&(6&分)其根本动力是什么?(2&分)
(2)&&二战&后初期,为重建国际经济秩序、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而成立了哪些国际性经济组织?(3&分)
材料四&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的首要口号是呼吁抵御西方文化和西方政治经济秩序的渗透,在他们看&来,西方乃至整个不信伊斯兰教的外部世界,无不图谋以异己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系和生活方式来征服和&俘虏穆斯林,继而剥夺其所有的权利。&
&&&&&&&&&&&&&&&&&&&&&&&&&&&&&&&&&&&&刘金源《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
材料五&全球招工大厅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劳工买方市场。它使美国的挣工资者与全世界成百万的工人&直接竞争生产工作职位。&&&&&胡成国《全球化中的美国对外经济战略》
(3)在反对全球化的问题上,材料四与材料五的视角有何不同?&(4分)两则材料的各自出发点是什么?(4分)
答案(1)要素:工业革命(技术进步)、殖民掠夺、跨国(生产)公司、国际贸易。&(6&分)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2&分)&
(2)关贸总协定(1&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2&分,或布雷顿森林体系)&
(3)视角:材料四:着眼于宗教文化(文化角度);材料五:着眼于社会就业&(经济角度)。(4&分)出发点:材料四:维护自身文化和宗教传统(抵制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侵蚀、&支配)。材料五:保护民族经济(保护本国就业岗位)。(4&分)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马克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科学对工业的影响的最惊人的例子之一可见于煤衍生物方面。煤除了提供焦炭和供照明用的宝贵的煤气外,还给予一种液体即煤焦油。化学家在这种物质中发现了真正的宝物&&种种衍生物,其中包括数百种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产品如阿司匹林、冬青油、糖精、消毒剂、轻泻剂、香水、摄影用的化学制品、烈性炸药及香橙花精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由于《独立宣言》已经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因而美国人民就在革命期间和革命之后,通过了旨在使这一宣言不仅在纸面上而且在实践中得到实现的种种法律。&&然而这一革命在当时却具有深远的影响。欧洲人普遍认为: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意味着启蒙运动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创造出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可行的政体。于是美国也就成了自由和机会的一个象征,并作为一块没有历史负担和枷锁的新大陆而备受羡慕。&&&&&&&&&&&&&&&&&&&&&&&&&&&&&&&&&&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三分析指出,为什么说美国革命&在当时却具有深远的影响&?(6分)
(3)有人指出,近代西方发生的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是互相依赖,相互作用的,从而使西方能够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试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史实为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10分)
答案(1)促进了思想解放,为冲破封建神学的束缚提供了有力武器;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6分)
(2)建立了新类型的国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证明启蒙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促进了民主、平等、自由等思想的传播;(6分)
(3)这一观点是正确的。(1分)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或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人类利用电力打开了大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后出现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西方领先于世界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又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在全世界的扩展。(8分)因此,正是由于这三大革命的相互作用,西方的现代化进程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1分) &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