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蘑菇全部卖完,王大妈一共可以得到多少钱?的题目黑蘑菇是什么意思

还毛主席以清白,王稼祥夫人朱仲丽谈话实录【尹一鸿转】
共 23185 浏览 177 回帖&&
积分: 3104
发帖: 20 篇
在线时长: 119 小时
还毛主席以清白,王稼祥夫人朱仲丽谈话实录【尹一鸿转】
&& 1956&&&&
20017--&&15
1956&&1953--&&195219531954195619571958&&1959--
1956&&19611961&&&&--&&------1955331&&&&&&&&&&&&&&&&&&&&&&--
&&&&&&&&&&--&&
--&&CC......&&&&&&--&&&&
boboHtml = '';
html += boboH
NTES(".bobo-list").attr("innerHTML", function() {
return this.innerHTML +
}, "utf-8");
积分: 3110
发帖: 18 篇
在线时长: 119 小时
&......&......&----&&&&&&--&&&&&&
81&6661&--&&&&&&&&&&&&
&&&&&&1962127&&&&&&&&&&.cn/GB//7120130.html
&&&&&&&&&&&&&&&&&&19661024&1959&--
&&&&----&&&&&&&&&&&&
----......
积分: 3111
发帖: 18 篇
在线时长: 119 小时
&江青的历史是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和赞同的
----1969419672
19881223&&
19881223&&&303030& 3030& &
积分: 3112
发帖: 18 篇
在线时长: 119 小时
积分: 3113
发帖: 18 篇
在线时长: 119 小时
还毛主席以清白,王稼祥夫人朱仲丽谈话实录【尹一鸿转】(五)
还毛主席以清白,师东兵与王稼祥夫人朱仲丽谈话实录 来源/西陆军事/作者:工农的子弟
193823& [] &
积分: 3114
发帖: 18 篇
在线时长: 119 小时
&&&......&
积分: 3115
发帖: 18 篇
在线时长: 119 小时
1930611&&25
1931&193210&&&
&193511973& &
& [] &&1946&
&&&C40 [] []&
积分: 3116
发帖: 18 篇
在线时长: 119 小时
&1958 [] []
[] [ [] ......&
积分: 3117
发帖: 18 篇
在线时长: 119 小时
&&&[ ] [ ] [ ] ......&
&19594 [] [] 19597 [] &
19583195811
积分: 3118
发帖: 18 篇
在线时长: 119 小时
195811281210195919591212
&19583'199563
&19583'&199564
195881310&&101381995138-139
1958817107040044700&&6019857462-463&1070......95-103
195881300-350
1958119000740074001600300400
积分: 3119
发帖: 18 篇
在线时长: 119 小时
&1956[] [] [] []
积分: 3120
发帖: 18 篇
在线时长: 119 小时
积分: 3121
发帖: 18 篇
在线时长: 119 小时
&1933 [] [] &
积分: 3122
发帖: 18 篇
在线时长: 119 小时
1973&&68&[]&
积分: 3123
发帖: 18 篇
在线时长: 119 小时
积分: 3124
发帖: 18 篇
在线时长: 119 小时
积分: 3211
发帖: 37 篇
在线时长: 272 小时
可谓是混淆是非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微斯人,吾谁与归?
发帖: 25 篇
在线时长: 8 小时
你知道美日和国内的一些美狗杜撰这些骇人听闻的故事是什么目的吗?那就是把中国党的奠基人否定掉,那中国党也就毫无业绩可言了,只有颠覆她了。你可能很清楚这个目的,那你就是美狗,你可能不清楚这个目的,那你就是傻逼。
发帖: 9 篇
在线时长: 2 小时
一句话,狗咬狗
发帖: 37 篇
在线时长: 10 小时
一位美籍华人青年谈文革 网摘
举报]转载,一位美籍华人青年说得好:“我没有经历过文革,但我有我的判断法:文革是整走资派的,也就是整干部的;如果否定文革,干部队伍变好了,就说明文革错了;如果否定文革,干部队伍变坏了,就说明文革对了。”人民判断的方法就是这么简单,惟其简单才最为可靠。--------------------------------------真理从来是朴质的,简洁的,素面朝天;从不需要粉饰,乔装打扮,涂脂抹粉——又不是妓者!,这个小伙子说得像是大白话,却说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对呀:“如果否定文革,干部队伍变好了,就说明文革错了;如果否定文革,干部队伍变坏了,就说明文革对了。”或者换一种说法:“如果否定文革,人民对干部满意了,就说明文革错了;如果否定文革,人民痛恨干部,就说明文革对了。”其余的无休止的罗唣,全是多余的废话。--------------------------阜宁子
发帖: 50 篇
在线时长: 42 小时
引用16楼的发言:
还毛主席以清白,王稼祥夫人朱仲丽谈话实录【尹一鸿转】(十六)&&&&&还毛主席以清白,师东兵与王稼祥夫人朱仲丽谈话实录&来源/西陆军事/作者:工农的子弟&&&历史是无情的法官&&&我的激动和愤怒使朱仲丽大为惊奇,她说:&想不到你的写作竟有如此专一的信念。那好,我们之间应该定一君子协定,凡是你出的书都要送我一本,我的书也送你。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希望你也写写我本人和稼祥同志,我一定给你提供真实的材料。你放心,你
问好楼主,您辛苦了
发帖: 50 篇
在线时长: 42 小时
“英明……年轻有为,至少可以任三十年&……
积分: 9830
发帖: 2147 篇
在线时长: 351 小时
关于饿死3755万民众的责任,悼念刘少奇同志 200519591962 3755.8
刘少奇:(一九六一年五月三十一日)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这几年发生的问题,到底主要是由于天灾呢,还是由于 我们工作中间的缺点错误呢?湖南农民有一句话,他们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 祸”。我也问了几个省委干部。我问过陶鲁笳同志:在你们山西,到底天灾是主 要的。还是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是主要的?他说,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是造成目前困 难的主要原因。河北、山东、河南的同志也是这样说的。其他一些省我没有问。 总起来,是不是可以这样讲:从全国范围来讲,有些地方,天灾是主要原因,但 这恐怕不是大多数;在大多数地方,我们工作中间的缺点错误是主要原因。有的 同志讲,这还是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问题。现在看来恐怕不只是一个指头的问 题。总是九个指头、一个指头,这个比例关系不变,也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 我们要实事求是,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有成绩就是有成绩,有一分成绩就是一分 成绩,有十分成绩就是十分成绩。成绩只有七分就说七分,不要多说。我们这几 年确实做了一些事,也做了一些不见效的事情。 我们在执行总路线、组织人民公社、组织跃进的工作中间,有很多的缺点错误,甚至有严重的缺点错误。 最近不仅农业减产,工业生产也落下来了。如果不是严重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减产?为什么要后退? 难道都是天老爷的关系? 说到责任,中央负主要责任,我们大家负责,不把责任放在哪一个部门或者哪一个人身上。 我们现在是总结经验。好在我们现在能够回头,能够总结经验,难免改过来,还不是路线错误。 但是,如果现在我们还不回头,还要坚持,那就不是路线错误也要走到路线错误上去。所以, 在这个问题上,现在要下决心。 我们的这些缺点错误,从上方面来讲,由于没有经验,或者经验不够,有些 是不能避免的;从另一方面来讲,在些是可以避免的,可以早上点发现,早一点 转,这是可能的。我们转慢了一点,问题发现得迟了一点,所以损失比较大。但 是,现在转过来还不迟。 我看在座的同志应该是有经验了吧!饿了两年饭还没有经验?铁路还要修几万公里吗? “小洋群”还要搞那么多吗?还舍不得关厂吗? 还舍不得让一部分工人回去吗?招待所还要盖那么多吗?恐怕应该得到教训了。 农民饿了一两年饭,害了一点浮肿病,死了一些人,城市里面的人也饿饭,全党、 全国人民都有切身的经验了。回过头来考虑考虑,总结经验,我看是到时候了, 再不能继续这样搞下去了。 ------------------------------------------------------------------------------ “” “” ------------------------------------------------------------------------------ 请看(一九五九年二月二十七日至三月五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郑州会议》文件。 《郑州会议》文件中附上了“毛泽东讲话”(本帖略加点评)—— 1“” 这里,已经提出要打击怀疑人民公社的所谓“敌对分子”。朋友应该知道,5、60年代的“分子”,就是阶级敌人! 2““”” 只要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的都知道,这是在号召反“瞒产私分”! 3“” 事实如何呢?请大家去看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 4““”” “” 5“” 将反瞒产运动进一步上升到阶级斗争的高度,哪个地方官员敢不照办!? 这个《郑州会议》文件说明: 直接导致中国农民四千万人饿死的“反瞒产运动”是毛泽东以讲话和文件的形式亲自领导和发动的,不存在什么“二线”以把脏水泼给刘少奇的问题。令人发指的以反对本位主义为名而实为打击敌对分子的“反瞒产运动”于是在全国展开;先是开“三级干部会”,搞逼、供、信;然后成立“反瞒产运动”的民兵打人队,对基层干部和普通农民“家家过关”,捆绑吊打,伤人以至死人事件层出不穷。直到把农民最后一粒粮食搜走,连种子也不留下。又不准农民“盲流”,民兵守路口。农民就只有饿死一条路了。 大家很清楚,饿死人其实要不了三年,一个月、甚至半个月就足够了。 因此,所谓三年饿死四千万民众,实际上是“反瞒产运动”饿死四千万民众! 民间俗语有云:“男饿三,女饿七,老婆婆要饿半个月”。其科学依据是男劳力新陈代谢旺盛,三天就要饿死。大家由此可以知道,人的生命其实非常脆弱,要把人民饿死实在太容易了;首先饿死的是壮劳力,然后是妇女和儿童。毛泽东的“反瞒产运动”就这样将老百姓逼上了绝路,使中国的生产力遭到最严重的打击,所谓“三年困难时期”(这是中央的最新叫法)就这样降临到全国人民的头上!!! ----------------------------------------------------------------------------- “”2300 ------------------------------------------------------------------------
---------------------------------------------------------------------
“” “” “” “” “” “” “” “” “” “” “” “”[/face]
积分: 9833
发帖: 2147 篇
在线时长: 351 小时
引用18楼的发言:
中国龙,&你知道美日和国内的一些美狗杜撰这些骇人听闻的故事是什么目的吗?那就是把中国党的奠基人否定掉,那中国党也就毫无业绩可言了,只有颠覆她了。你可能很清楚这个目的,那你就是美狗,你可能不清楚这个目的,那你就是傻逼。
积分: 9836
发帖: 2147 篇
在线时长: 351 小时
,《南方人物周刊》发表深度调查报导《以诚实和良知祭奠饥荒——年的大饥荒记忆》,该文首先强调“在历史面前,最重要的是诚实。应该对历史负责,一切意识形态的偏见都应该靠后。”文章说,从大饥荒结束后算起至今50年过去了。在中国,历史从来都是越远看得越清楚。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灾难没有“正式记载”和合理解释,没有被教科书承认,基本上处于屏蔽中。对于新生代来说,大饥荒的历史有如天方夜谭。这跟那场灾祸一样,是人类不应该犯的错误。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全国疯狂搞总路线.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导致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民间对大饥荒的纪念、追问和研究,一直没有停止。前新华社高级记者、《炎黄春秋》杂志副社长杨继绳的惊世之作《墓碑:中国六十年代饥荒纪实》真实地再现了大饥荒这段惨绝人寰的痛史。书中确认从1958年到1962年期间(没有天灾),饿死人数加上因饥饿而少出生人数共计为7,600万人。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副社长李泓冰也表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给历史整容,弱智了后人。她公开发表文章《请让孩子拜读饿死人的家丑》,文章还说“别拉着13亿人陪葬”。关于这一惨绝人寰的大悲剧。长期以来,我们所接受的只是“三年自然灾害”、“三年困难时期”和“苏联逼债”等等片面的说词.连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在1962年1月中共党内七千人大会上所说的:三年大饥荒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样折衷的言论,在主流媒体上也少有提及.《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直指“当时,中国实行极端计划经济,配以现在很难理解的直接起了破坏作用的政策措施。那时农村和农民高度集体化,破坏了土地生产力,极为低下的产出再由国家统一调配。”商品市场已经取缔,农民的劳动几乎换不回商品。当他们没有饭吃的时候,户籍管制使他们离不开规定的土地,离开了找不到饭吃,所以,逃荒也没有活路......“我们必须回到那个我们已经告别的年代,直面惨痛的警示:永远不可回到那样的体制。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无辜的牺牲者。”
如果用一条横线将自然出生率和死亡率从中分开,那么上面一半就大致是“非正产死亡”的,下面一半是少出生的。总共减少7600万,那么大致有一半,也就是3800万,是饿死的。
这和我党统计局手中的,隐而不发的3577万很接近。
积分: 9852
发帖: 2147 篇
在线时长: 352 小时
难熬 的 夜 晚
---三年饥饿岁月回忆之四 李 锦
回到老家狭长的院子,见到晾晒的衣服,又猛然间想起母亲。我们小的时候,母亲每天劳动量最大的便是拆洗被子,晒被子,缝被子。这些辛苦,都是弟妹们溺床为母亲带来的。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很害怕夜晚的到来。因为没有粮食吃,我们喝的稀汤水,尿显得特别多,喝的水在夜里都尿完了,常常一尿半床被子都湿了。睡觉前,母亲总要提醒我们解手。可是睡到半夜,梦里总想到解手的事,有人追我,打仗时自己便使劲地解手,解了一半才发现尿在床上,身子下面湿湿的,赶快起来。人越长越大,尿也多,一尿就湿半床被子。我与三弟在两头睡,常两边发水,那就不能提了。我知道弟妹都溺床,没有被子换了,自己便忍受着,用自己身子把潮湿的垫被暖干,常常睡不着,到天快亮时才睡着。等母亲喊醒我时,都该上学了。一起床,我赶紧把这满是骚味的被子、褥子挂到洋条(铁丝)上晒。 天气渐渐冷了,母亲便忙着为我们做棉衣。晚上躺在床上,把弟弟们哄睡以后,母亲再起来做活,每个人棉衣的里子、面子要缀缀补补,再套棉花引线。孩子小的时候,自己不能系皮带,都是缝的布带子,挂在肩上,大的该钉扣子的钉扣子,都要做好,等天亮起来能穿上。忙活了这些,母亲再做衣裳,既是裁缝,又是针线工,一家七八口,过年都要有一件新衣裳,等母亲把这些活干完了,便是深夜一两点了。我们睡一觉也醒了。母亲再把小二子、小三子、小四子一个挨一个叫醒,嘴里“徐徐”地吹着哨子,哄着孩子解手。孩子们都是半夜里被叫醒,心愿意不愿的,迷迷糊糊的解完手躺下去,母亲再帮助一个个掖好被子。有的睡得很香被叫醒了,不愿意,还哭呀,闹呀。可是不叫醒也不行,否则这一夜又“水漫泗洲”了。就是这样,差不多每夜总有一个或两个尿床的。母亲预先把干被子准备好,等孩子们尿床了再换。 天亮了,母亲把尿湿的被子拆洗了,晾在外面晒。每天离开家,总见到堂屋里一大桶衣裳,一个搓板。为赶太阳,母亲一早便起来搓衣服,为了节省肥皂,总是使劲地搓,常搓得满头是汗。有时冬天要脱掉一个膀子的棉袄,才能使上力气。洗不完的一件又一件,母亲的手成在在水里泡着。我们看到母亲双手每个关节都裂开血口子,目的地到一线线血丝,甚至连指尖上也裂开口子。母亲手上常贴着一块块胶布,有时血能渗出来。等到我们放晚学的时候,母亲总是在缝被子,三弟、四弟总喜欢在被子下面钻来钻去的,像小狗似的捉迷藏。这时候,母亲总催着我们去抬水、看粥锅。有时候,阴天没有太阳,母亲便在锅房里烘,一边烧火,一边烘被子,锅灶边总是放着鞋垫、袜子。每天晚上,把我们的鞋垫子放在锅灶旁,排成一队,第二天一早崩干,再替人们换上。冬天更麻烦了,潮湿的被子、褥子容易上冻,有时等我们晚上快要上床了,母亲还在锅屋里烤被子哩。 母亲总是这样,起早摸黑地忙着。也不知道她是什么时间睡的,有时都听见鸡叫了,或者黄沙河里轮船汽笛响了,她才打个瞌睡,母亲这时也不敢睡,一睡着了便醒不来,第二天一大家子的早饭,一大堆被子还都等着她呢。母亲常常是不脱衣服,就倚在床头上迷糊一会就起床了。 有时候,我也想插手做点家务,母亲总是不让,说男子汉念书就行了,不要婆婆妈妈的,那样没有出息。虽然母亲有时也与邻居说我“油瓶倒了也不扶”,但总是人家夸奖我学习用功的时候,母亲才这么说,母亲是在夸奖我哩。因为她总认为男的就应该读书求功名,不在乎做多少生活。后来,两具妹妹都很能干活,是受母亲的影响。 看到母亲这么累,我们有时说等大了就好了,这时母亲脸上很难得的露出点笑容,说“早点带个女人回来,就像秀风大姐那样的,你妈妈一辈子便是福份了”。秀风大姐是对门高大哥的女人,很勤快,也很孝顺,每天早上看到她为病重的婆婆梳头,洗衣服做菜很麻利,而且嘴也甜,从来都是笑眯眯的,没见到她发过一次火。我想,要找女人就要找秀风大姐这样的,将来能帮妈妈干活。我是老大,这是我的责任。嘴里没有这么说,可心里这么想,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母亲。 在那些含辛茹苦的夜晚,看着妈妈和衣坐在床头在如豆的灯光下缝补衣裳,这是我永远记着的一幅画。我是看着妈妈怎么服伺我们,是怎样一把屎一把尿的把我们拉扯大的。
积分: 9876
发帖: 2148 篇
在线时长: 352 小时
年夜饭是一锅胡萝卜
---三年饥饿岁月回忆之五
1959年的春节是在饥饿中到来的。 吃食堂后两个月便没有粮食吃了,拾完麦子拾花生,拾完花生拾山竽,找完山竽拾胡萝卜,找完胡萝卜便拾胡萝卜缨子。从夏天拾到冬天,一直拾到大年三十晚上。为了过年不再下乡,我们拾胡萝卜一直拾到三十晚上。 天黑好长时间了,母亲还没回来。三十晚上没有月亮,星星也躲起来了,黑黑的天像锅盖一样盖下来,地上没有一点亮光。路上融化的雪已结成冰,走在路上的人,不时与冰雪磨擦,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在夜晚显得特清晰。我们弟妹四个便在大门口等着,等久了,我便让6岁的大妹带着三弟、四弟,我自己跑到黄沙河大桥上等。只要黄沙河大桥北头有人走路,从桥南头便能听见,两眼盯站北头看,远远看到不是母亲的身影,我便又折回身子再回头等着。我们等久了,大妹妹抱着小弟,领着三弟到桥上来,我一看不得了,都冻坏了怎么办。病了没有钱看,麻烦可就大了。我赶着他们一起回家,重新回到大门口等着。 我抱着小弟,大妹和三弟开始都坐在门槛上,坐久了,就互相倚靠着,弟妹四个紧挨着。我们又冷又饿,等啊,等啊,母亲还是不回来,有人家已经吃过年夜饭,都熄灯睡觉了。忽然听到大桥上有人说话,咚咚咚的脚步声传来了。三弟突然惊醒说“妈妈家来了”,老远就喊“妈妈”。“你妈妈和姨娘朝西兴那边去了,现在该到诚民六队了”。说话的是王三妈,同学王声洪的妈妈,她常和妈妈往西北方向。“哎呀,天黑这么久了才到诚民六队,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弟妹们失望了,三弟哭了起来“妈妈,妈妈”,大妹见三弟哭了,她也哭起来了,四弟本来躺在我怀里睡着了,被哭声惊醒了,又是“妈呀,妈呀”地哭。我又急又气,不断训斥大妹妹,大妹被训怕了,不敢吭声。过一会,三弟、四弟边哭边睡着了。街南头路过的妇女们,见我家弟妹四个在门口等着,总是说“你妈妈她们拾胡萝卜到街北头了”。 又等了不知多久,听见大桥上木板响了,脚步匆匆的,大概到十一点了,多数人家灯已熄了。才见到母亲与姨母匆匆从大桥上下来。母亲像跑一样来到家门口,三姨背着一篮子胡萝卜跟在后面。 坐在门口四、五个小时的我,一直安慰着弟弟、妹妹,这时见到母亲,泪水哗啦一下象线一样窜了下来。母亲赶紧接过四弟,弟弟妹妹一下子都醒了,见到母亲都哭开了,嚎哭一般,像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妈妈边哄着边涮锅做饭,做的是胡萝卜饭。母亲与姨母赶快把刚刚从乡下拾的胡萝卜洗一洗,剁碎倒在锅里。 人家吃完年夜饭早就进入梦乡了,人家剁肉坨子的,嗵嗵嗵的响声早已停了,油锅里炸坨子的嗤嗤响声也都息了,门外空气里还弥漫着油香味。整个兴桥就我们一家在剁胡萝卜,刀砍在砧板上很清脆的声音,嗵嗵嗵嗵的响。过年吃不上用肉做的炨子,便意味着这个年没有过得去,要遭人家耻笑的。母亲是要面子的人,自已受穷可以忍受,可不能让人家看不起。我家没有钱买肉,只有靠自己拾的胡萝卜过年充饥,可是母亲一边剁胡萝卜,一边掉眼泪。泪流下来,也不擦一下。我懂了母亲的心思,也抱起菜刀使劲地剁,嗵嗵嗵嗵,嗵嗵嗵嗵,像是二重响,此起彼伏。看我发狠地剁砧板,母亲的泪流成了行。把弟弟惊醒了,才止住剁葫萝卜。一歇下来,就困了,我很快就便睡着了。也不知饭是什么时间煮好的,当我们吃上饭时,弟妹几个都困得睡着了,饿过劲了,也不想吃了,只想睡觉。大年三十晚上,我们吃的是胡萝卜饭,很少很少的米,也没有菜,是切碎的胡萝卜里撒上一把盐。 过年了,人家把我们家深夜剁胡萝卜的声音错当成了做坨子了。邻居说,“李二妈,你家做多少炨子,半夜里还听见剁坨子的声音?”母亲苦笑说“多哩,多哩”,人家哪里知道我们家过年连肉味也没闻到。 一锅胡萝卜,这就是我们家1959年除夕的年夜饭。
积分: 9880
发帖: 2148 篇
在线时长: 352 小时
积分: 9883
发帖: 2148 篇
在线时长: 352 小时
积分: 9887
发帖: 2148 篇
在线时长: 353 小时
张着嘴饿死的舅爹爹
---三年饥饿岁月回忆之六
在三年大饥荒中,到底饿死多少人,说不清。
我是在1980年农村家庭承包调查时才了解一些全局情况的,知道当时是全国性大饥荒。1959年的中国人口总数是6.72亿人,1960年为6.62亿人,1961年则为6.58亿人,1961年比1959年减少1400万人。根据当时的人口净增长率计算,正常情况下1961年总人口比1959年应该增加2700万人。两者相加。1959年到1961年的非正常死亡和减少出口的人口数,当在4000万左右。当时户户闻哭声,村村建新坟,正是“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在我们兴桥街北边有兴北、诚民两个坟场,小河西边是龙湾坟场,南边幸福坟场,这些坟场差不多都是1959年秋后开始建起来的,因为当时死人特别多,特别集中,坟场也发展得特别快。坟场多,狐狸多,黄鼠狼也多,常常跑到街上老百姓家里来。我在家的锅屋里便见过狐狸,狐狸盯着你看,站着笑眯眯的,使人看了头皮发惨。
父亲的舅父王广如就是这时候饿死的。老人家也只是50多岁的人,按说还是个壮劳力,但是没吃的,一个活脱脱的人便倒下来。年轻人都出去逃荒了,把他放在家里。他没有吃的,便病了,躺在床上等死。可是过一两天就是不肯走,嘴唇一直在嚅动着。儿女们回来看他,他早不能说话了就是张开嘴。年纪长的人说,赶快弄点吃的来,当时也没有吃的,儿女们赶快把要来的饭在锅里用水和一和,烧开了,舀一勺子米汤进来,用调羹倒在他嘴里,他才嚥气。后来人们解释,人如果是饿死鬼投胎,来生还是饿死鬼,所以舅爹爹不喝一点东西是不会嚥气的,有一种精神在支撑着他。我们亲戚小三奶奶是饿死的,几个儿子出去逃荒了,也没有人养他。老头子连气带饿,最后是上吊死的。
我有一个表舅叫吴宗岳,是建湖蒋营人。他听说我了解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事情,连声说,很多,很多。他寄来几张纸,都是他们村的事,谨此实录:
蒋营镇收成村夏万章,60年代饿死的,当时36岁。他一家三口人,只有一个小孩,而当时的口粮标准是大人小孩一样多,小孩多的人家能讨便宜,夏万章正是壮年,没粮食吃,便饿死了。 吴国才也是收成村人,死于60年春,当时39岁。临死前对家里人说:“你们给我一个饭团子咽一下,我死也闭眼了”。可是,家里没有一粒粮食。每天的所谓“五两六钱”(16两制)控制在大食堂里,谁也无权动支。 夏朝昆,死于61年前,死时50岁。此人身材高大,是农村的头等劳力,但食量特别大,口粮远远不够需要,因为大家都是同一个标准。妻子看自己也吃不饱,跟他受罪,就分了家,各吃各的口粮。分家不久,夏朝昆就饿死了。 这都是发生在一个村的事,而且首先饿死的都是村里身体最壮的的劳力。后来村里人写信给地委书记陈宗烈,陈书记亲自到村里调查,只得想法调粮,保证这个村每人有半斤荒粮。
死人的情况在当时是普遍现象。听嫁到兴桥的陈韶讲,她父亲是青春六队的生产队长,奶奶便是吃食堂饿死的。1959年春天,她弟弟只有七、八岁,从队里食堂打一罐稀粥,走在路上碗罐打碎了。小孩子不敢回家。而81岁的老太太已瘫痪在床上,起不来,听到孙子的哭声,知道没有吃的,一头倒下,闭上眼睛。“千村霹雳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实是三年自然灾害时的现状。二十年后我到安徽凤阳小岗村了解的情况也与这差不多。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村会计严立华是大饥荒时幸存者,1978年12月发生的小岗包产到户会议就是在他家召开的。他向我介绍,他们家6口人。饿死了5口,父母兄弟都饿死了,他成了孤儿。是早已出嫁的大姐把他接走,才活下来的。他们公社从1958年6月开始办食堂,食堂没粮食了,就吃小“小秋收”和上面供应的豆饼,1960年春天,小岗食堂三个月没有开过饭。老百姓食尽糠、麸、树皮、草根、棉籽,最后是什么吃的也没有了。从1959年到1962年春天的三年,小岗村175条人命有60人饿死,死绝了6户,有71人逃荒要饭,逃离家乡。当时村里人活下来的,没有力气,连死人也埋不了,只好把死人扔到枯井里和小塘里。到1962年夏天,小岗村只剩下10户、39口人,1头牛和100多亩可耕地。他说小岗人到了极处才起来造反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饿死人的日子是他们搞“包产到户”的直接动力。
凤阳县小岗村不少人越过省界,到江苏来讨饭。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的媳妇知道我老家是射阳的,她说去过,你们家的人在自然灾害时救活了我们,她显得特别热情。她说,他们一路要饭到杨州,又到盐城,扬州还不如盐城哩。我有点不信,提醒她是射箭的射阳,她说,“是射阳,在东海边上有个大闸,再朝东便是大海了,没处走了”。这位小岗村妇女又捧花生又削苹果,连声说:“你们射阳人救过我们,救过我们”。 过去很多年了,人们说起这场灾害,仍然心有余悸。很多人说这不是天灾,是人祸。不是刮五风,不是吃食堂,也不会那样折腾的。问题出在领导人身上,当然应该怨主要领导,还有他身边那些了解情况却不肯说实话的人。彭德怀说了实话挨了整,而老百姓是把彭德怀当忠臣看的。在兴桥高洪玉门口小店里玩,讲起这件事,高洪玉讲这是苏修当时卡脖了,当时确实也干旱,然而在旁边闲听的兴北村的一个老人说,家里饿死人,不怪你当家的吗?国家饿死这么多人,不怪毛爹爹,怪谁?就是他说的,粮食多的吃不了。 也不知道老百姓是怎么知道那么多事的,看来纸是包不住火的,慢慢的,上面的东西会传到民间来的。时长久了,老百姓会了解一切的,民心如秤。
积分: 9891
发帖: 2148 篇
在线时长: 353 小时
赈 灾 热 粥
---三年饥饿岁月回忆之七
1959年11月,我吃过一次饱饭,偷过一钢精锅的粥,是这政府赈救灾民的粥。 吃食堂后仅仅两个月,粮食就吃光了。我们只能挖胡萝卜吃。吃完胡萝卜便吃胡萝卜缨子,接着便吃野菜。射阳是滩涂地带,庄稼没了,草还是长,从新洋农场到大海边,是一眼望不尽的盐碱地,很多野草生长得很旺,马荠菜、盐蒿菜,盐蒿种,都能吃。在射阳,吃不饱肚子是常有的,而饿死人还是很少的事。 到了秋天,建湖死人的消息不断传来。我们老家所在的严桥村饿死了好几个亲戚。处在死亡边缘的人只得逃到海里来,海里有野菜,野菜吃了有毒,可毒不死人。我们家在建湖的亲戚多不少人家都来了,一住就是三、五个月,他们住在我们家,一边要饭,一边拾草。祖父母接待的是李家的老亲,而我们家接待的多是母亲这头的亲戚。 不久,灾民越来越来多。这些灾民都是从江苏中西部过来的,是高宝兴泰一带的穷人。高邮、宝应、兴化、泰州,是江苏中部的湖泊地带,土地肥沃,水源丰沛,饿死的不该是这里的人。然而在三年灾害时期,这里显得格外的穷,因为人口稠密,这些人吃不饱饭,像蝗虫一般顺射阳河、黄沙河、新洋河流到海边。 这些人到来,为射阳带来了混乱。要饭的挨家走,这一个刚走,那一个又过来,街面上要饭的人比兴桥街的人还多。他们破衣烂衫的,拖一片,挂一片,总是贴着房檐走,饿急了便到人家屋里偷,偷饭、偷米、偷钱。大队派民兵在街上巡逻,见到有打架就抓起来,押送到轮船码头上。第二天一早用船运到上冈、建湖去。 我的大舅在被上面派到南京挖煤,大炼钢铁去了,大舅母领着孩子要饭,早上出去,天晚才回来。要的饭,第二天在太阳下晒干,再带回去,有的饭都馊了,她们也舍不得扔掉,用水洗一洗,再晒干。他们要来的饭,常常比我们家的饭还要好。我说要跟大舅母一起下乡要饭,母亲听了,非常惊讶,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我祖父是特别要面子的人,从来不许说没有饭吃,如果孙子出去要饭,不把祖父的面子丢尽了?大舅母连声说,孩子,你不能这么做。我们是没法子才要饭吃的,只要有一点点办法,哪个好意思仰脸求人呀? 饥荒开始也就是半年时间,上面了解情况陆续开始拨粮食下来了。听说,下面不断向上面反映,死的人太多了。兴桥是逃荒人集中的地方,政府在兴桥开始煮粥给这些逃荒的人吃,吃过一顿饱粥以后便把这些人赶走了。兴桥油米加工厂的院子就在我家隔壁。在一个阴气较重的黄昏,公社、大队的干部把这些灾民集中起来训话。要求他们回家好好劳动,不要好吃懒做。有的人叫喊,不是懒做,是饿死人才出来的,这时,大家都等着吃热粥,一个个眼睛像饿狼似的盯着粥桶。有人拉着叫喊人的衣服,不让他再磨蹭下去,省得干部又说半天话。粥桶很大,要等这些灾民排成整齐的队伍才开始舀粥。粥煮得厚厚的,我们隔着玻璃看得口里发酸。 望久了,眼睛也酸酸的。眼前突然模糊起来了,有人挡住了眼睛一看,是大舅母过来了,她端着满满的一碗粥过来了。看没人注意,她把这碗粥递过玻璃窗户,我楞了一下。大舅母说“快,拿个钢精锅”。我愰然大悟,知道大舅母是给我们家偷粥哩。我省悟过来了,马上回身把钢精锅拿过来。把这碗厚厚的粥倒在钢精锅里,接着大舅母又去盛一碗,跑了好几个来回,钢精锅里也有大半锅了。大舅母一趟趟的跑,因为盛粥的有两三个桶,这边吃完可以到那边去打,民兵们没有发现这个秘密。大舅母很高兴,每盛一碗粥来,便咧开大嘴笑一回,我们弟妹几个便很紧张地把粥传递着倒在自己家的锅里。母亲舍不得吃这么厚的粥,舀点水和上,吃了好几天。 这些灾民被关在油米厂的院子里,晚上也不让他们出来。都登记造册,按上手印,要求每个人回去保证不再出来逃荒。第二天天不亮,便由民兵押着到黄沙河北边的轮船码头上去,这些船是到上冈、建湖去的。最远的是高邮、宝应,一直地把他们押送回家。有的不肯走,瘫在地上叫喊着说:回家就饿死了。民兵就用绳子把他绑起来,硬拉上船。也有的上了船又跳别到河里。再游上岸的,岸上人民兵就用竹杆打。后来有老人劝的,不能打,这些要饭人身子弱,会死淹在河里的。想起来,那时候的农民们也是太老实了。政府要办公共食堂,大家也就办了,农民乖乖地交出了粮食。政府停办食堂了,老百姓就回家吃饭去了。政府押送他们回家,也就走了,老百姓也沒有上访的。 在那阶段,我们偷吃了赈灾热粥两三次。每次都保密得很好,怕传出去干部对我们家印象不好,祖父也不知道这件事。
积分: 9895
发帖: 2148 篇
在线时长: 353 小时
积分: 9905
发帖: 2148 篇
在线时长: 353 小时
积分: 9912
发帖: 2148 篇
在线时长: 354 小时
大黑 鸡&&&&&&&&&&&&&&&&&&&&& -三年饥饿岁月回忆之九&&&&&&&&&&&&&&&&&& 李&& 锦
&&&&& 我们家地方小,不能养鸡,但是养过大黑鸡、小黑鸡与芦花鸡,这几只鸡与我们一起渡过三年饥饿的岁月。&&&&& 大黑鸡是只公鸡,个头高,头能伸到小桌子上抢饭吃。满身黑色的盔甲,鸡冠红红的,开始是淡淡的,后来变深了。生活还没有困难的时候到了我们家,我们吃剩下的饭菜,都被它吃了,它的身体也发育得好,羽毛发亮,常亮出翅膀来眩耀,在街上大摇大摆地走着。&&&&& 小黑鸡是只母鸡,个头小小的,像女人似的,尾巴短短的,平时常萎缩在墙角,在河边菜地里吃虫子,有时叼过一只蚯蚓来,大黑鸡抢着吃,我们总同情小黑鸡,常把大黑鸡赶走,有时生起气来,用竹竿打大黑鸡,打得它满院子跳,飞到屋顶上。它上到屋顶也不下来,在屋顶上漫步,使人看得见它每一只脚起身与落下,佯装成大队干部似的,不慌不忙,慢悠悠的,走过一家又一家,方圆数百米都知道李家的大黑鸡。&&&&& 芦花鸡是只母鸡,一身羽毛黄白交杂,像芦苇项上花穗的颜色。个头小小的,很能生蛋,有时一天一个,每天放学时便听到喔喔喔的叫声,引着我们到鸡窝里摸鸡蛋,把暖乎乎的鸡蛋送到母亲的灶前。母亲常常说,这个鸡蛋要待客,过几天要请干部,把鸡蛋放在瓢里,我们依依不舍,母亲便说,大黑鸡又欺负小黑鸡了,赶快去看看,我便被烘着出门找大黑鸡祘帐去了。&&&&& 大黑鸡为我们带来不少快乐。我们放学时,大黑鸡便很远的跑过来,一直迊到南边巷子口。接我回家,出来三四十米。遇到狗来抢食吃,大黑鸡一点也不害怕,伸出尖尖的嘴啄狗,吓得狗后退好几步。狗上来了,大黑鸡的翅膀就象大鹏鸟张开,脖子上的羽毛都竖起来,头低低的贴着地面迎战,吓得狗倒退几步,不敢过来了。&&&&& 我们都喜欢小黑鸡和芦花鸡,平时吃的饭米总等着小黑鸡和芦花鸡过来才倒在地上,可是大黑鸡很赖皮,总是守在桌子边上,有时从小弟手里的碗中抢饭,吓得小弟把碗扔了。大黑鸡知道犯错误了,啄了两口米便出去玩了。在困难的时候,我们有一年没有吃过肉了,也没钱买肉。那时候每斤猪肉涨到三元一斤,而母亲一个月工资才六元钱,哪有钱买肉呀。看到人家吃肉,嘴里酸酸的。看着大黑鸡长的高高大大的,母亲总是说,“等你爷回来,先把这个死鸡杀了,鸡肉比猪肉好吃”。两只母鸡在生蛋,公鸡肯定是肠中物。我们心里说,“大黑鸡,你快长,爷呀回来先杀你。”我们总是盼着父亲早一天回来,能吃上鸡肉。&&&&& 后来,日子过得更窘迫了。我们吃不上米,只能吃豆腐渣、野菜,可是大黑鸡的日子比我们过得好。它能捉虫子,从地上刨个洞,把蚯蚓拖出来吃,见到蜢蚱,它能追着飞,跳起来把蜢蚱叼住,再咽下喉咙。见到死了的蛇和蛤蟆,大黑鸡也敢啄着吃。&&&&&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父亲回来了。白天不敢做饭,杀大黑鸡是个夜里。白天我们便准备好了碗,里面盛上水,滴上油,要准备好麻绳,因为大黑鸡太凶了。半夜里,我被妈妈叫醒了,闻到一股浓浓的香味,我把鼻子吸了吸,香得头有点发晕,嘴上口水都出来了。我知道是大黑鸡被杀了,心中有点难受,我们家以后没有大黑鸡了。然而这鸡肉味实在是太香了,我也忘记对大黑鸡的情谊了。
&&&&& 母亲对父亲说, “你儿子念叨着一年多了,就等着你回来吃这大黑鸡”。我说“都一年没有吃肉了”。父亲听了不吭声,不禁把脸转过去了。他在外面虽然也吃辛受苦,饿了也捉过老鼠吃,实在是不容易了,父亲的泪流出来了,我看见灯光下父亲的眼中泛着泪光。父亲面前两三块鸡肉,我面前一只鸡大腿,母亲怕弟妹醒了,鸡肉不够吃,一个也没叫他们。这只鸡还有一只鸡大腿,要留给祖父,家里吃好东西,都要先给祖父留一碗,这已形成习惯了。几块胸脯肉被母亲已经拆下来,盛了一碗留着请客用的的。锅里已没有什么了,只有个鸡翅膀,母亲剁了三块,我知道这是给大妹和三弟、四弟的。母亲说,她见到鸡肉就过敏不想吃。父亲看着母亲的安排,心里很难受,自己也不肯动筷子,光催着我乘热吃。父亲母亲都看我,他们不吃,我心里很难受,想着这几年过的是什么日子呀,父亲也不容易,是很瘦很瘦回来了,脸长长的。母亲饿的晕过去好几次,都是为的我们弟妹几个。不知不觉间,一个鸡大腿吃完了,但是不知道这大黑鸡的肉是什么味道,光觉得鼻子发酸。
积分: 9916
发帖: 2148 篇
在线时长: 354 小时
一 块 糖&&&&&&&&&&&&&&&&&&&&& ---三年饥饿岁月回忆之十&&&&&&&&&&&&&&&&&& 李&& 锦
&&&&& 1960年春天我吃过一块红糖,具体点说是半块糖,还有一半给三个弟弟妹妹分开了,那是塞进母亲嘴里的半块糖,被母亲吐出来留给弟弟妹妹了。这块糖是对门王大妈给的。那时候,国家食品奇缺,什么都凭票供应。王大妈家是自己加工糖块的,按规矩是属于投机倒把,该在打击之列。她们做一阵便不做了。&&&&& 从1958 年春节开始,国家对猪肉、牛羊肉、鲜蛋、红白糖、粉丝、糕点科种副食品实行凭票定量供应。每月每人供应猪肉 6 两,牛羊肉 5 两。另外“ 五一 ”节供应鲜鱼,“端午”节供应棕子,供应日期在 3 天至 7 天以内售完为止。到了1959 年, 市场副品供应全面紧张,对大白菜、萝卜、葱、蒜、糕点、糖块也按人口分配,限量供应或凭票证供应的办法。&&&&& 这一时期,人们每天一睁开眼,就与票证打起了交道。煤、木柴、烟、酒、砂糖、茶、水果糖、奶粉、肉、鱼、鸡蛋、粉条、豆腐、腐竹、木耳、蘑菇、芝麻、花生、花椒、大料、肥皂、洗衣粉、煤油、蜡烛、火柴、苏打、精盐、面碱、明矾、毛线、毛巾、汗衫、尼龙丝袜、灯泡、灯管、暖水瓶……一切你能够想象到的,都脱不了与票证的干系。到后来,什么也买不到了,物价飞涨,一包香烟三块钱,一斤猪肉三块钱。而母亲一个月只有16块钱工资,这16块钱连油也买不起,只能买火柴、盐、针线。我记得,一分能买两块橡皮,三分钱能买到两支铅笔,五分钱能买到一本连环画书,还能买到一块洋糖棒冰。我们弟妹身边没有放过一分钱,一分钱也舍不得花。&&&&& 在这三年里,我只吃过一次糖,这不是花钱买的,是对门王恒祥的妈妈送给我的,为的是哄我等王恒祥一起上学。&&&&& 王恒祥比我大一岁,住对门,一起上的学。他有点懒散,总是我吃完饭背起书包上学了,到对门喊他,他才起来吃饭。天天这样,王大妈感到过意不去,为了报答,哄哄我,让我继续等他儿子一起上学。王大妈给我一块糖,一块褐红色的用糖料子做的糖,有烧焦了锅巴的那种带苦味的糖。&&&&& 王恒祥的妈妈会做红糖,她家把一锅糖倒在水里熬,熬成浆水状,然后捞到木板上切开,一大块糖,变成一条条的,再抽出一条,用刀飞快切成一块块。等凉透了就变成了硬硬的像铁一样硬的糖了。他们家做的多数有烟糊味,有时都冒烟了,还从锅上铲下来,也舍不得扔掉。王大妈给我的那块糖就是烧焦了的有苦味的糖。&&&&& 一块糖,一分钱,可是我们家没有钱买。人家有钱的小孩买鸡蛋糕,还有买二分钱的薄荷糖,可是我们家穷,已经一年多不知道糖的味了。王恒祥家是做糖的,我常扶着门框看,看得口水要掉下来,使劲咽下肚。到切出糖的时候我就不看了,赶快走开,怕人家给我糖。这块糖开始我也不肯要,使劲推辞,王大妈硬是塞到我手里。&&&&& 我把王大妈给我的这块糖捏在手心里,舍不得吃。王大妈连声催着“吃吧,吃吧”。我不好意思了,只好剥开糖纸,小心翼翼地把糖放在嘴里。糖进了嘴,一股甜味从嘴唇到舌头,甜到喉咙,甜到心里,我不敢舔,舔一会儿便化掉了,把糖块含在舌头下面,让它慢慢地化。&&&&& 这时候,我一抬头看到对门,妈妈在洗衣服,一大桶衣服。妈妈好象从来没有吃过糖,好东西她总是留给我们吃,这一年我们没吃过糖,妈妈肯定也没有吃过。我几步跑过街,告诉说王大妈给我一块糖。我把糖吐出来,塞到妈妈嘴里,:“我已尝到甜味了,妈妈你吃吧”。妈妈舍不得,用牙齿咬了咬,碎了,吐出来,一块糖变成四块。妈妈把大块的又塞到我嘴里。妈妈站起来,把剩下的三个碎糖块放在桌子上,我知道这是留给三弟、四弟和大妹的。我把糖块吐出来,让妈妈放在嘴里,多尝一会儿甜味,妈妈吐出来,说:“吃东西尝尝味道就行了,食饱无滋味”。妈妈又把这半块糖塞到我嘴里。&&&&& 回到恒祥家,王大妈看到刚才发生的那一幕,又拿一块糖给我,我看到这块糖是没有糊味的,好糖。我不要,王大妈硬要塞到我书包里。王大妈还狠狠瞪了恒祥一眼,意思是说恒祥吃糖吃多了,已不知甜味了。后来这块糖,我没有舍得吃,放了很长时间,一直在书包里,后来可能掉了,因为我再也没有尝过糖的味道,一点印象也没有。&&&&& 多少年过去了,我吃过很多糖,印象都不深。只记得八岁那年吃的姚& 先 生
积分: 9917
发帖: 2148 篇
在线时长: 354 小时
积分: 9918
发帖: 2148 篇
在线时长: 354 小时
积分: 9923
发帖: 2148 篇
在线时长: 354 小时
&&姚& 先 生的故事
姚先生,叫姚普洲,是我们街上的医生,父亲的好友。每次回家走在兴桥街上,父亲总提醒说,看看姚爹爹,我未进门便喊“姚先生”,从小到大,我们街上人一直都是这么喊他。&&&&& 姚先生82岁了,清瘦的面宠,脸长长的,嘴稍向外噘,不多说话,精神很好。姚师娘也78岁了,皱纹密布,但脸色很好。就像兴桥街上所有的老年妇女梳着二道毛子发型。见到我们进屋,他们都感到很亲切,说起“大学生”从小的事。姚先生是个性格温和的人,从不与人争执,但是是非分明,谁好谁孬,肚子有数。姚师娘也是很有修养的人,从来不与人吵架,我们两家关系一直很好。&&&&& 感谢姚先生的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送医送药,使得我们多病的弟妹六个,都活过来了。不管是大人小孩,每遇到头疼脑热的,都是他来看,不管刮风下雨,一叫他就来。&&&&& 要说有病,都是饥馑带来的。弟妹们最多的病是青紫病和肛门脱落。在吃食堂以后,老百姓没有粮食吃了,便吃野菜和胡萝卜缨子,上顿吃,下顿吃,营养不良,人的脸上就慢慢肿起来了,腿上也慢慢肿起来了,老百姓叫浮肿病。手一摁,腿一个深深的印子,半天不起来。人的脸像野菜一样的颜色,青青的,一点红色也没有。平时四肢无力,走路摇晃着身子,自己走着便能倒下来。我们弟妹几个都是肛门脱落,因为没有油水,吃的是野菜,拉大便时肛门也掉出来了。每次都是母亲用手为弟妹们使劲的揉,慢慢地把肛门揉回去,有时妹妹与三弟同时掉下来,急得母亲满头是汗,忙完这个,忙那个,一边哄着两个孩子自己用手托着肛门,一边使劲的揉。揉的时候很疼,弟妹们哭得死去活来,哭着喊起来。最令人焦愁的是三弟,既掉肛门又大憋气,一阵哭喊后气憋过去了,满脸发黑,嘴吐白沫,有时甚至像停止呼吸似的,一点声息也没有。母亲常常拼命抓住三弟的头发不松手,吆喝我还不赶快去喊姚先生。
&&&&& 姚先生家不远,一会儿他就来了,他知道三弟“掉腚头”和“大憋气”两个毛病,总是脚步匆匆的赶来,手到病除。姚先生看完病,连口茶水也不喝,便走了。三弟发起病来真是可怕,有时无声无息,像死人一般,照相馆的姚桂英常常说扔了吧,不要了,没法救了,而母亲急得一头是汗,死命抓住三弟的头发,不肯松手。等到三弟脸色不紫了,喘气平和了,母亲也疲惫得瘫了下来,浑身的汗水变得冰凉,自己倒在床上久久醒不过来。&&&&& 在旧社会农村人说病就病,动辄就死一大批,大多死于肺结核。兴桥街上很多的都是咳咳哄哄的,常见到咳得弯了腰的,后来都渐渐瘦下来了。我的伯父、姑母都是因为肺上有毛病,受了很多年的罪。当时街上过不了十天半月,便有出殡埋人的。街上老是哭声一片。1939年霍乱流行一下子死了几十个人,我的大姑、三姑都是活活病死的。那时兴桥也没有医生,江湖郎中背着药箱,也没多少药。&&&&& 我的姐姐桂萍只活了四岁便病死了,听说是得的脑膜炎死的。建国初期很多病都是不治之症,感冒、痢疾都能死人,一死一大片。听说替姐姐看病的医生叫郑幼之,这个人是美蒋特务,潜伏在兴桥,他打过一针,姐姐便死了。那时候姚先生还没有行医。后来,四清运动来了,地富反坏右的日子不好过了,批斗郑幼之,可这个人早已坐牢去了。我便在作文里写狗特务害死贫下中农后代。母亲知道了,说不能这么写,人家医生是治病的,再说害你小伢子干什么,顶多是个误诊。只怜农村医疗落后,什么病也看不了,不能全怨医生呀。母亲尽管这么说,但一想起女儿来,就暗自落泪。有时候,家里活多忙不过来,我还在埋头看书,母亲太累的时候便说:桂萍活在世上多好呀!我知道这是母亲批评人最重的话了,她从不说人不好,总是怨自己命苦,说着便把别人启发起来了。这时候,我想办法干一点家务,让母亲从想念女儿的痛苦里解脱出来。到时候我便又恨起那狗特务郑幼之来了,心里想,“楼下楼下,电灯电话”有什么用,老百姓有病能看上,乡里医院有好医生、有好药才是真共产主义哩。就在这时候,姚先生出现了。&&&&& 姚先生行医也是解放后的事情了。因为孩子多,太容易得病,父亲与姚医生成了很好的朋友,我们弟妹有个头疼脑热的,姚先生一喊就来,他成了我们家的常客。过去三国时华佗因为在我们盐阜地行过一阵医,名声很大。在父亲眼中,姚先生就是华佗。因为儿女多,生病多,父亲与医生、教师都成了很好的朋友。在我们那一片,父亲是文化水平高的人,又当过干部,群众很尊重父亲,像姚先生这样儒雅的人也愿意与父亲交谈。在经济似乎从来没有一分钱的交往,是君子之交淡于水的那种友谊。&&&&& 看到姚先生,我心中充满崇敬与感激,小的时候,得过人家多少帮助,不懂事的时候,人家来打针,也不知骂过人家多少次。惭愧的是,这次见姚先生,一点东西也没有带,给钱人家又不要。
发帖: 18 篇
在线时长: 18 小时
还某人以清白,意思就是用清水洗去某人的污垢,再擦上高档化妆品,让他看上去清爽,亮白,好看。好看倒是好看,就是看上去不那么真实。话说回来,这世界压根儿就没有真实,我们只能用五感去感知世界,但人的五感很不靠谱,感知来的世界靠谱吗?真实永远只是一个人的看法;这世界没有人有权力说真实二字。没有真实,哪儿来的真理,追求真理,当然就是很荒唐的事。如果谁说:哥们儿,为真理而奋斗吧,我一定会嗤之以鼻:有病!或者会警惕:他想干嘛?防着点!
积分: 9926
发帖: 2148 篇
在线时长: 354 小时
从老大穿到老六&&&&&&&&&&&&&&&&&& ---三年饥饿岁月回忆之十二&&&&&&&&&&&&&&&&& 李&& 锦
&&&&& 我参军走了,给三弟留下一堆衣服,三弟穿过四弟穿,四弟穿过小弟弟穿。一件衣服,从老大穿到老六,这都是发布票的苦日子逼的。&&&&& 从我记事起,中国便进入票证经济时代了。从1954年7月,国务院公布了一纸公文,规定从10月起棉布实现凭票供应。同时还发放线票、棉絮票,开始每人每1.6丈,到后来只有1.6尺,一年比一年少,小孩只有四寸。兴桥大队的大组长们主要任务便是发票证,到了家门口便嚷开了,把票夹在粮本子里。母亲总是像接财神似的,说好听的话,好像票证不是国家而是他们给的。收起票证,母亲便小心翼翼的抹平放好,用棉衣包好,放在箱子底层。这一点点布票,不够用,母亲便精打细算,今年给他添一件衣服,明年给他添一件衣服。父亲在外面工作脸面上不能差下来,最先给父亲做,小孩子们没有衣服,大的剩下的给小的穿,“新老大,旧老二,补补纳纳是老三”,这在我们那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是这种景象。谁到10岁生日才能穿上一身新衣袜。到时时候爹爹买一顶帽子,姨娘、舅舅买一件鞋子、袜子。所以,小时候孩子们最盼望过10岁生日,到10岁才能穿到上下全新的衣裳。我是老大,常穿新衣服,像三弟、四弟,只有到十岁生日才能穿上新衣裳。而姑娘就更不容易了,似乎从来就不想穿新衣裳。&&&&& 那时候穿的衣裳,也不分男女,几乎是蓝色、黑色、灰色三种,卡叽布,斜纹的,很粗,走在街上满是人民装,偶而有黑色、灰色的。因此男女可以混穿,我穿过的衣服大妹穿,大妹叫小二子,三弟叫小三子,依次喊小四子、小五子、小六子。直到上学时孩子才称呼名字。一件新衣服常常从老大穿到老六,做小弟的总是吃亏。&&&&& 小弟穿上新衣服不容易,因为老大穿旧了,还要染几次继续穿。蓝色穿旧了,要到染坊去染一遍蓝色,再穿旧了,再染一遍酱色的,以后再染一遍黑色的,一件衣服在大染缸里染上三遍,五六年便下来了。我们家北边巷口有个褚家染坊,是专门染衣裳的。褚家的老爹爹是长长的辫子,满清年间留下的,是我记得的最后一个挂着长辫子的老人。他总是默不作声,小孩子见他很害怕。他们家染坊在兴桥很有名,老百姓叫“煮黑锅子的”。他们家染坊就在大街上,有两口大锅,成天沸腾着,多是染黑、灰两种,晾晒时,长长的布一直拉到我们这一带。我们家弟妹多,衣服新的变旧了,便在褚家大锅里滚一圈,出来就变成新衣裳了。&&&&& 褚大妈常常满街说,这个李二妈太会过日子了,一件衣服能染五六次,儿女五六个穿一件衣裳,从大穿到小。母亲总是说,没有布票哇,孩子也长得快,没法子呀。&&&&& 母亲更会过的是,自己也染起了衣服。看到褚家染衣服并不复杂,母亲便在自己家染起了衣服。有的衣服染过五六次了,不能再煮了,一煮就撕烂了,也不好意思拿出手了,母亲便开始在自己家中烧一锅水,染开衣服。文化大革命开始时,都兴穿绿色的服装,学生们特别喜爱。母亲到店里扯上几尺白布头,很粗糙的白色。夏天槐树开的花,还没有开时便摘下来晒干,先用槐树花放点白矾,放锅里煮煮,出来是黄色,再用棉花棵加黑矾再煮煮出来就是草绿色。这种草绿色难看,不过当时能穿上草绿色就是很好的了。不久,三姨夫送我一件旧军衣,改了改。把我的旧草绿装给大妹妹穿,大妹妹又给三弟、四弟。第一遍、第二遍都染的草绿色,到小五子穿时只能染成酱色的了,再到小六子穿时便只能染成灰黑色的了。很难看的,叫同学们点点戳戳的,索性多煮一个时辰变成黑色的。所以小时候弟妹多穿黑色的衣裳,黑色成了我们家的常色。&&&&& 要说衣服颜色还好说,而弟妹们都是发育长身体的时候,一件新褂子穿一年就不能穿了。我们的手臂总是露在外面,裤腿高高的,脚脖子露着,母亲便在袖口接一块。母亲补衣服补的很有艺术,在棉衣棉袄接上一块,一层一层向外延伸,接上三四层,不象是补丁,象是专门这么做的。季江家的小华子衣服四下把身子一围,中间扎个围巾或系着一根草绳,只要不露肉就行。母亲说季二妈腊踏,给儿女穿的象要饭的一样。而母亲总是把我们搭掇得清清爽爽,整整齐齐,就是补丁也显得整齐。有暗补丁、挖补丁、接补丁、织补丁……在衣服上一簇簇地开出花来。到过年了,翻开衣服箱子,找不出没有补丁的。在那时候,过年只要有一件没有补丁的衣裳,我们便是很高兴了。新年谁能穿上新衣服,一般是这一年上小学、升初中,或者十周岁的生日,否则穿新衣裳,就只能是梦中的事了。&&&&& 有时候冬天与夏天穿一样的衣服,到夏天把棉花掏出来,一条裤子变成两条。到冬天再把棉花塞进去。冬天时,我们哪有棉鞋?常穿一种叫毛窝子的草鞋。用芦苇编起来,里面是芦花,下面钉上两小块木板,刚开始暖和两天,以后变湿便不再暖和了,于是再垫新芦花。当时最穷的人家是买不起棉花的,也有用芦花做被子、棉袄的。我们想,二千多年前闵子骞穿芦花做的棉袄,而我们今天还穿这个?&&&&& 在那个年代,棉布商品太少了,票证却很多,什么东西都有人抢购。松紧带、汗衫、搪瓷缸、热水瓶,都是一上柜便被一抢而光。1959年,各种票证只有几种,1960年就增加到了50种,1961年增加到102种票证、56种工业卷。买饼干用饼票,买布袜、线袜用布票,买尼龙袜子用工业卷,背心、裤钗、床单……都要用工业卷。&&&&& 最困难的时候,每年每人才发两尺半布票,小孩子只发四寸布,一家人的布票加起来才能给一个人做件衣服,不缝缝补补,不到黑锅里染一染,又怎么办呢?
下次自动登录
每30秒自动保存一次内容
我眼中的似水流年作品征集
24小时热帖榜
下次自动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蘑菇街是什么网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