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密度和物种有什么区别?

当前位置: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3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已知种群C是自..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3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已知种群C是自养生物,请回答:
(1)写出该生态系统的简单食物链:_______。(2)写出种群B在甲→丙段时间内个体数大幅下降的原因: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3)种群B在丙处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_________型。(4)如果这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最好让能量多流向_________种群内。
题型:读图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1)C→B→A (2)①.种群A个体数大增,使种群B个体被大量捕食 ②.C种群个体数剧减,种群B食物减少(3)增长(4)B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3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已知种群C是自..”主要考查你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食物链和食物网&&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概念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2、过程: (1)能量的输入③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2)能量的传递 ①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②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③传递过程: (3)能量的转化(4)能量的散失①形式:热能,热能是能量流动的最后形式。 3、能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流动 ①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生物的捕食关系不可逆转,因此能量不能倒流,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②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这些能量是无法再利用的。(2)逐级递减①每个营养级的生物总有一部分能量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②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细胞呼吸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供自身利用和一热能形式散失。③各营养级中的能量都要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4、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即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流到下一营养级。计算方法为: 4、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 (2)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作物除草、灭虫)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计算:在解决有关能量传递的计算问题时,首先要确定相关的食物链,理清生物在营养级上的差别,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解题时注意题目中是否有“最多” “最少…至少”等特殊的字眼,从而碗定使用l0%或 20%来解题。1.设食物链A→B→C→D,分情况讨论如下:已知D营养级的能量为M,则至少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M÷(20%)3;最多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 =M÷(10%)3。已知A营养级的能量为N,则D营养级获得的最多能量=N×(20%)3;D营养级获得的最少能量=N× (l0%)3。 2.如果是在食物网中,同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多种生物获得能量,则按照各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诗算后合并。3.在食物网中分析如A→B→C→D确定生物量变 化的“最多”或“最少”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多; (2)生物间的取食关系越简单,生态系统消耗的能量就越少,如已知D营养级的能量为M,计算至少需要 A营养级的能量时,应取最短食物链A→D,并以20% 的效率进行传递,即等于M÷20%;计算最多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时,应取最长的食物链A→B→C→D,并以 10%的效率进行传递,即等于M÷(10%)3。4.已知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求解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时,若求解“最多”值,则说明较低营养级的能量按“最高”效率传递;若求解“最(至)少”值,则说明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按“最低”效率传递。具体规律如下:表解生态系统三种金字塔的不同:
易错点拨:1、图解中的箭头由粗到细表示流如下一营养级的能量逐级递减;方块面积越来越小表示营养级的升高,储存在生物体内的能量越来越少。 2、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及去向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石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营养级的能量的来源与去路如下:&3、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它属于上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的部分。4、动物同化的能量并不等于摄入的能量:动物同化的能量=动物摄入的能量-动物粪便中的能量。知识拓展:1、由于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传到第五营养级时,能量已经很少了,再往下传递不足以维持一个营养级,所以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 2、食物网中,能量传递效率是指某营养级流向各食物链下一营养级的总能量占该营养级比例。如: 是指流向B、C的总能量占A的10﹪~20﹪。3、根据能量流动的递减性原则,在建立与人类相关的食物链时,应尽量缩短食物链。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的数量特征:
2、种群密度的计算: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①逐个计数: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②估算的方法:昆虫:灯光诱捕法;微生物:抽样检测法。知识点拨:
种群各数量特征间的联系: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
2、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方法:1、根据年龄结构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根据性别比例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1)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原因
种群数量增长与种群增长(速)率:1、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不是一个概念,只要增长速率为正值,种群数量就在增加;增长速率为零,种群数量恒定不变;增长速率为负值时,种群数量应下降。2、种群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
知识点拨:1、“S”型曲线中注意点: ①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②K/2处增长率最大。 ③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2、实例:
3、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而“J”型曲线和“S”型曲线都知识研究了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4、&“J”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一定的;而“S”型曲线所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 知识拓展:1、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1)种群数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2)原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空间、人类影响等多种生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 (l)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南于食物而形成的一种关系(通常指捕食链)。 (2)示例分析
(3)特点 ①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 ②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 2.食物网 (1)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2)形成的原因: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3)意义: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顺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渠道流动的。 知识点拨: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与判断 1.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对其他物种的影响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减少时,将会连锁性地引发其后的各个营养级生物减少。这是因为生产者是其他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2.“天敌”一方减少,对被捕食者数量变化的影响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3.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分析 (1)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为: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2)主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3)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且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食其他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4.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连锁反应分析食物链中某一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另一种群的营养级连锁性发生变化,因为能量在食物链(网)中流动时只有10%~20%流到下一个营养级,且能量流动的环节越多,损耗越多,所以该类连锁变化的规律是:当a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降低时,则b 种群的数量将增加;若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升高时,则 b种群的数量将减少。
发现相似题
与“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3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已知种群C是自..”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9862686618102773724598768386590当前位置: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A.某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某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季节中有较大差异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别很大C.每平方千米农田面积内黑线姬鼠的数量不是种群密度D.可以用样方法调查某一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同步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A.某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主要考查你对&&种群的数量特征&&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的数量特征:
2、种群密度的计算: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①逐个计数: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②估算的方法:昆虫:灯光诱捕法;微生物:抽样检测法。知识点拨:
种群各数量特征间的联系: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A.某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9907487852767278618887681768261&&&&&&&&&&&&&&&&&&&
2&&&&&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 B.
&&&&&&&& & C. &&&&&&&&&&&& D.
124& 3& & 4C
A. &&&&&&&&&& B.
C. &&&&&&&&&&&&&&&&& D.
A. &&&&&&&&&&&&&&& B.
&&&&&&&&&&&&&&&&& C.
&&&&&&&&&&&&&&&&& D.
A. &&&&&&& B.
C. &&&&&&& D.
A. &&&&&&&& B.
&&&&&&&&&& C.
&&&&&&&&&&&& D.
A. & B. &&& C. &&& D.
B. &&&&&&& C.
A. &&&&&&&&&&&&&&&&&&&&& B.
&&&&&&&&&&&&&& C.
A. &&&&&&&&&&&& B.
&&&&&&&&&&&&&& C.
&&&&&&&&&&&&&& D.
A. &&&&&&&&&&&&&&&&&&&&&&&& B.
C. &&&&&&&&&&&&&&&&&&&&& D.
A. &&&&&&&&&&&& B.
&&&&&&&&&&&&&& C.
&&&&&&&&&&&&&& D.
1&&&&&&&&&&&&&&
2&&&&&&&&&&&&&&&
3&&&&&&&&& &&&&&&&&&&&&&&&&
1&&&&&&&& &&& &&&&&&&&&&&
2&&&&&&&&&&& &&&&&&&&&&
3&&&&&&&& &&&&&&&&&&&&&&&&&&&
. 1~5& B B B A D&&& 6~10&
1. 1&&& 2&& 3&&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3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已知种群C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该生态系统中种群A的生物体型一定最大B.种群A个体数大增,使种群B个体被大量捕食是种群B在甲→丙段时间内..域名:学优高考网,每年帮助百万名学子考取名校!名师解析高考押题名校密卷高考冲刺高三提分作业答案学习方法问题人评价,难度:0%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3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已知种群C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该生态系统中种群A的生物体型一定最大B.种群A个体数大增,使种群B个体被大量捕食是种群B在甲→丙段时间内个体数大幅下降的原因C.种群B在丙处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属衰退型。D.在该生态系统中,最好让能量多流向B种群内马上分享给朋友:答案D点击查看答案解释本题暂无同学作出解析,期待您来作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____(填“不同”或“同一”)种群。(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等共同形成一个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的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的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间要求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____(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____。-乐乐题库
&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 “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习题详情
205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71.7%
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填“不同”或“同一”)种群。(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等共同形成一个&&&&(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的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的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间要求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每空2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江西省赣州市会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分析与解答
习题“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同一种群,因为每个种群有一定的性别比例。(2)草(生产者),鹿、兔、狼、狐(消费者)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者)等共同形成一个群落。(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的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的棍棒,相当于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间要求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相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食草动物。
本题比较综合,提升了学生获取图示信息、审题能力以及分析实验能力。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主要考察你对“种群和群落”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种群和群落
与“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相似的题目:
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一个种群一个种群的全部基因叫做种群的基因库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是&&&&&&&&&&&&&&&&&&&&&&&&&&&&&&&&&&&&&&&&种子植物苔藓杂草地衣
一个湖泊经历了一系列演替阶段后,可以演变为一个森林,其演替过程大体为湖泊→湿地→沼泽→草原→森林湖泊→草原→湿地→沼泽→森林湖泊→沼泽→湿地→草原→森林湖泊→湿地→森林
“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____(填“不同”或“同一”)种群。(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等共同形成一个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的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的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间要求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____(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____(填“不同”或“同一”)种群。(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等共同形成一个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的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的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间要求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____(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____。”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种群生态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