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得”是什么意思

“致良知、知行合一”多年箱包企业鹰堡箱包肖建军_新浪广西_新浪网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导师固然重要,但大学生创业的指导思想也不容小觑,一开始就要坚持做良知企业的商业道德底线,让良知与商业同行。
“致良知、知行合一”多年箱包企业鹰堡箱包肖建军
  在日深圳大学举办了中国教育部主办的11期启明星大学生创业导师培训。清远鹰堡箱包总经理肖建军参加了培训。清远鹰堡箱包有限公司涉及产品有专业的化妆箱,美发箱,铝箱,工具箱等。肖建军在10月底深圳大学的11期培训,肖建军结合自己的产品抛出了个有趣的话题,“给大学生化妆箱,就行了吗?”
  “我们的美发箱,铝箱,工具箱,谁来卖?”也就是说,给他们箱子就可以随便上街去卖了吗?不行!我们首先要给大学生“良知意识”。
  中国经济的持续下行态势,是朝向一场生产过剩危机。有观点认为,这种下行态势是因中国经济进入了结构转化期,有其中的道理,对当前目前大学毕业生创业与经济下行关系的认识也要重新开启。
  启明星工程11期的学员普遍认为,启明星工程11期知行学院LOGO设计师何鸿冰表示,“知行学院”口号“致良知,知行合一”继承和发扬了王明阳“致良知”的传统精神和哲学内核,王明阳作为中国历史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人,其思想历经500多年流芳后世,其提出的“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等思想,对中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发展都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相信,“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必将对大学生创业产生重要的影响。
“致良知、知行合一”多年箱包企业鹰堡箱包肖建军
  启明星工程Apple老师说,近十年来,她接触了很多中国民营企业家,都怀惴着自己的梦想,经历过自己的坎坷,有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百折不饶的顽强意志,历经千辛万苦的信念,永不放弃的创业精神。而这些恰恰是留给当代大学生最宝贵的财富。清远鹰堡箱包肖建军说到,创业要本土化,能够真正帮助中国的大学生创业,更是需要更多的企业家承担起创业导师事业的脊梁。与有良知和有责任感的企业共同成长,合力为大学生成功就业和创业者提供帮助与指导。
  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的余林同学表示,与会的企业家们身上都有一种正能量,他们那种执着、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今后,我要沿着企业家导师指引的路走下去,不仅要提升创业能力,也要在创业初期树立良知意识。因为一个缺乏良知意识的企业,不可能走得更远。要想企业树立品牌,基业长青,杜绝昙花一现,就必先解决企业的良知意识,传递正能量,坚守道德底线,让企业获得永续发展。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
11-24 10:48|分享
11-24 10:29|分享
11-24 10:20|分享
11-24 09:54|分享
11-24 08:26|分享
11-24 08:07|分享
11-24 08:04|分享
11-24 07:55|分享
11-24 07:53|分享
11-23 17:00|分享
新浪地方站心即理 良知与致良知 知行合一_王阳明心学-爱微帮
&& &&& 心即理 良知与致良知 知行合一
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或哲学,王阳明的心学是明代中叶之后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思潮,其影响之广大,远极于日本等国,从而使王阳明成为一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  王阳明的学说,大致由三个方面的理论所构成:(1)心即理;(2)良知与致良知;(3)知行合一。这三个方面理论的相互联系,构成了王阳明思想的有机整体。  “心即理”的观点,是王阳明学说的基础性理论,也是他全部思想所建立的基点。  它大致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本心”,这一本心实际上也就是我们生命的本原或本质。我们之所以具有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不仅能够视听言动,而且能够分辨善恶、能够感知外物,能够就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推理,根本原因即在于我们具有这样一个“本心”,如果没有这一“本心”,那么我们的全部生命活动就都是不可能的了。  他要强调的是,这一“本心”原来是包含着最高的“天理”或者天道的,“天理”不外乎人心,天道即是人道,所以“天理”就存在于人心,天道即是我们的“本心”。他说“心即理”,就是要我们都要明白这样一点:我们的“本心”或者本质原本就是与天道相一致的。人之所以可能是高尚的,根本原因正在于此。“心即理”的观点,其实就是要我们能够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本质原本与天一般高明,与地一般博厚,这样我们才能够光明正大,在天地间堂堂正正地做个人。“心即理”就是我们生活当中立足的基点,有了这个基点,我们的生活才不至于会迷失方向;有了这个基点,我们才能够真实地把我们自己的本质表现在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  “心即理”的“心”,王阳明后来又将它称为“良知”。“良知”既然是“良”的,当然就是“好的”,因为它实在就是我们从天道那里所获得的“德性”。这个“良知”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并且它永远都在,不会消失的。  生活当中之所以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好人”,之所以还有各种各样的恶言恶行恶人恶事,不是因为那些人没有“良知”,而是因为那些人不能“致良知”。  所以,王阳明强调,“良知”就是我们的“本心”,就是我们的“本性”,就是我们本来圆满成就的“德性”,只有“良知”的表现与实现才是我们生命所应有的本来面貌。  所谓“致良知”,也就是要在充分意识到自己本有“良知”的前提之下,把“良知”充分地实现出来,通过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意识活动、语言表达、行为实践,把“良知”贯彻到我们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  按着王阳明的观点,我们之所以不一定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完善,不是因为事物本身有什么毛病,而是我们自己的心灵状态有不端正。事物本身总是无所谓端正不端正的,如果我们以端正的心态去做事,那么事情就能够做端正、做完善。心态端正的标准,就是符合我们自己本有的“良知”,“良知”就是我们自己的“定盘针”,是我们“自家的准则”。依着这个“自家的准则”去做事,就是“致良知”。  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知道,“致良知”实在不只是一种理论,而更是一种实践,是与我们日常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这种“致良知”的实践活动,是把我们自己与外界的事物、人物、世界本身联系在一起的根本环节与途径。  “致良知”的实践活动,要真正做到我们的意识活动、语言表达、行为实践都是合乎“良知”本来面貌的,就必须要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最早建立的观点,也是他最后坚持的观点,可以说是贯穿于他一生的根本思想之一。“知”的意思,既指“知识”,也指“良知”。在“知识”的意义上,他强调任何知识的获得,作为一个过程,必然同时是一个“行”也即是实践的过程,“知识”与“实践”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分离的。在“良知”的意义上,他更强调“良知”必须由人的实践活动来表达与体现,所以“致良知”的展开形式,就是“知行合一”。  大致了解了阳明心学的最基本观念之后,我们才可以来谈论他的思想的当代意义。  首先,“心即理”的实际意义,是要为我们的心灵确立一个可靠的依止之境,也即是《大学》所说的“止于至善”,天道、天理即是“至善”,即是我们生活意义的根本座标与价值的原点。  我们今日的社会,物质资料可谓已经是极大地丰富,但物质的追求是不是就是我们人生的全部意义?物质欲望的满足是不是就是我们人生的全部价值?如果不是,那么我们是不是还需要关照一下自己的心灵状态?  如果这一点是需要的,那么毫无疑问,王阳明的观点,包括他关于“良知”的学说,就会显示出它独特的价值。“心即理”既是一种理论预设,更是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全部的生活实践,实际上都是出于我们自己关于生活意义的预设的。如果我们没有一种精神境界的建立,那么我们的生活完全有可能是漂浮的,是随着不断变化的物质生活面貌而迁移流转,没有根基的。而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当然也并不是要反对物质资料的富裕,而是要为富裕的物质生活建立起“主宰”,建立起“脊梁骨”。要把丰富的物质世界与物质的生活纳入到崇高精神的“主宰”之下,而不至于使真实的自我丧失在物质资料的丰富之中。  “知行合一”,不论在何种意义上,它都强调了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活动的一致性,这叫做“人格完善”。我们自己的生活世界,是“人格完善”意义上的人自己所开辟与创造出来的。“我的生活我做主”,也就是“我的世界我做主”,那么我们需要一种怎样的生活与世界呢?  按着王阳明的观点,这就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灵状态。心灵光明磊落而严正崇高,世界就光明磊落而严正崇高;心灵若阴幽黑暗,生活就阴幽黑暗。我们的生活行为是在我们的心灵状态主导之下的行为,而我们所享有的世界,就是我们行为的直接结果。在这一意义上,至少我个人以为,王阳明的观点,仍然有指导我们今日之生活的实际意义与价值。 ?
点击展开全文
发送6854581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发送暗号6854581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造心学传播第一平台。内容经世致用,以心学为核心,广涉儒释道、诗词曲赋、家庭教育、热点好文等。这是一个有灵魂的平台!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
在上,广义的理学(包括和)可以看作是传统儒学对外来的佛学和盛极一时的禅宗的回应,其目的是为了给儒学澄明哲学基础,借此对抗禅宗。而王阳明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王阳明的学术观点集中在三个陈述上:
①&;
② 心外无物;
③ 致良知。
“致良知”三个字看起来是不是好像明白又不知道它想说什么?其实前两个陈述又何尝不是。今天我们着重看第二条。我们在高中政治书上已经学到王阳明著名的主张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不过王阳明这是什么意思?他这么主张的理由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句。
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心”、“物”、“理”三个字怎么理解。我们知道,朱熹有个著名的主张“未有此物,先有此理”,意思是还没有这玩意儿,这玩意儿的道理就已经在了。朱熹对“物”有解释:“物者,事也。”事当然就是人们日常做的各种事情,而站在儒家关注社会生活的立场上看,这些所做的事情当然不是搞科研,而是道德实践——我们待君父如何,我们待妻子如何等等。所以这个定义翻译过来,就是说:“物”就是道德实践。那么“理”很自然地就是道德实践的道理,即道德准则——或者说,美德。
那么,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理”的理由也就很明显了。如果道德的准则在人心之外的什么东西上,那么那个东西一旦有变化,难道我们的道德准则也会跟着有变化吗?“求孝于亲,则亲没而心中无孝。”王阳明主张心性即理,所以,我们不能求孝于外,只能求孝于内、求孝于心。
“心外无理”到这里可以理解,那“心外无物”——道德实践在心之内——又怎么解释呢?当我们把“物”理解为“事”的时候,我们的疑问就弱化许多了,道德实践虽然也算是一种物理变化,但毕竟没有人就没有道德实践,我没有做的道德实践便没有这回道德实践。但为什么说是在心内呢?王阳明所推崇的程颐曾主张“心之动而分天为上地为下”。当代学者认为,王阳明的主张是一种类似于现象学的做法,即事物的意义无非是心所赋予的,事物的情状无非是心所构造的。对于道德实践则尤为如此:孝的意义难道不正是行孝的心所赋予的吗?忠的意义难道不正是行忠的心所赋予的吗?所以,心外无物,因为在心之外的东西我们都不保有,我们的道德实践也不会出现在我们不能把握的地方。故而人是天地心,这便也可以理解了。
PS:王阳明笔下“心”的五层涵义:
① 行动的发动者:所谓“起心动念”。(这种思想可能源自佛学。)
② 呈现意义,即对意识现象的本性的刻画。
③ 对天地万物的感应或观照:天地万物同气相联。
④ “人当为天地立心”,是②的宇宙论刻画。
⑤ 强调天道“诚”,取“尽心”之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贾天兵:“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是方向更是行动
编辑:俞梦
来源: 发布时间: 23:52:34
  视频介绍
  贾天兵,中国银行贵州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在首届贵商发展大会上,贾天兵作了主题为《从甲午到甲午&&阳明文化与贵商精神》的演讲。今年又是甲午年,也是甲午海战120周年纪念,甲午海战带给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和中国近现代史剜心之痛。
  访谈中,他提到日本的明治维新,其哲学思想的内涵即阳明心学,可见阳明心学在明治维新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追溯阳明心学的历史,可知王阳明当年是在贵州修文的龙场悟道,提出了&知行合一&。而&知行合一、致良知&也是王阳明思想的精神内核,这样一个思想在日本明治维新的整体变革之中,发生重要作用。回顾历史,不难发现阳明心学同样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同样对于贵州整体的一个后发赶超,贵商精神的凝聚,从日本的明治维新,从历史的变迁,可以史为鉴,学习阳明心学,领悟阳明精神。
  贾天兵认为,从本源来看,阳明心学的核心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其中有四点非常重要,首先,一定要把自己的&立志&融到&天人合一&、社会复兴整体担当中去;第二,王阳明讲得更多的是&人本&和&人文&,同样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也应该以人为本;第三,即和而不同。&知是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所以知市场、知规则、知规律,&知&也是行之前的功夫,阳明心学更多的是开放的、包容的、整合的,包括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些词是跨界的,混搭的,形散神不散的这个&知&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的&和而不同&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解放。第四,不管是致良知还是知行合一,讲得更多的是一种实践的&功夫&。&致&是一个方向,更是一个行动,也是朝着一个方向不断地前行和努力的一种实践,所以&致&也是实践的功夫,知行合一也是实践的功夫。
  摄像:金武 贤聪 喻辉 &后期:金武 贤聪 &主持人:盛媛 &编导:俞梦 盛媛
  (责任编辑:何金武)
贵州招3000名特岗医生,补贴现金奖励住房。...
“清心”“直道”,坚固为人做事的根本。...
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共产党员的修养仍然是共产党员的必...
一起来,速读周末48小时!...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